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时间:2019-05-13 03:34: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第一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佛山市南海区华光中学 邓绍志 区结桃

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阅读中的思维能力。

思维表现在认读、理解、分析、欣赏、评价与创造等五种能力上,其中关键的是理解与评价的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既是思维过程,又是思维结果,是阅读思维力的主要表现,阅读理解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己有知识与经验,将感知的新信息、新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去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阅读评价是在理解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的正误、优劣、美丑做出理性的鉴别与结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写法、语言、文风、作家的写作思维倾向等进行客观的评价。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及其所蕴含的创造性思维等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运用,都融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时是一种思维力在运作在训练,有时是多种思维力交叉着在运用在训练。为了便于说明,本文拟综合地说清阅读教学进行的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与主要方法。

一、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

阅读教学要正确而高效进行思维,必须要更新阅读教学观念,树立正确阅读教学观,具体如下:

1.变‚重知识轻智能‛的观念为‚知识与智能并举‛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发展学生智能的教学观。传统的阅读教学常把‚传授语知‛放在第一位,把‚培养智能‛放在第二位,有些人甚至将‚智能‛丢在一边不理不睬,这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传授知识打牢基础是必要的,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主要是思维力),旨在提高和运用更为重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应该紧密结合、互为促进,这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2.变‚重讲(灌)轻读轻练‛的观念为‚讲、读、练并举,以练为主线‛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学语文,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学‚语言‛(口语与书面语),语言是工具(人们借助它来思维的工具、来表情达意的工具、来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作为‚工具‛,它是讲不来的,单靠教师‚讲‛,学生是不能掌握、不会运用的,必须靠学生在教师指导『‚多读‛与‚多练‛,才能把‚工具‛真正掌握在手,运用自如,这样,学生就会一天天聪明起来,善于用脑。

3.变‚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脱节‛的观念为‚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教学观。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论和语文思维培育研究的卫灿金先生曾说过:‚我们说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是语文的内在本质,就是它的根本属性。‛对此说我们是赞同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或称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核心,两者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在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一刻也不能分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力,这也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4.变‚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为‚学生为主人‛的观念,树立阅读教学必须立足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自主、自觉参与学习的教学观。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最近与唐晓云先生在访谈对话中深情地说:‚我教了一辈子书,深切感到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可悲的是把学生变成操练机器的同时,也把自己变成了一架操练的机器,没有了思想,忘了什么是真正的语文教育,不知不觉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变成‘教参’的传声筒,倒霉的岂止是学生!……教育的着力点是培养一大批创造型人才,不是一两个精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第一位的。‛于老师这段学生‚主人‛观的谈话,是说得十分精辟而独到的。我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以主人的姿态去读,去练。坚持下去,就会形成很强的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

阅读教学要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必须自觉坚持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抓‚咬文嚼字‛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刘国正先生在为于漪老师著的一书作序中这样说:‚‘咬文嚼字’一语,一般认为是贬义的,但是,就语文教学来说,却应该奉为圭桌,大大提倡的。‛我们认为刘国正先生的话说到语文教学的点子上。于漪老师上阅读课实施‚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时,有一个成功的经验是‚推敲关键词句,闪耀思想火花‛。

郦道元的《三峡》,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獭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特级语文教师蔡忠贤老师在教读这一课时,凭借教学经验,意识到一般学生读到‚清荣峻茂‛,很容易一带而过,不能形成具体的形象。他便抓住这四个字,首先指出这是四个形容词,又是省略了主语部分的四个主谓短语。接着蔡老师把这四个字写在黑板上,先用手遮住‚青‛露出“氵”,问学生‚清‛指什么清?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是‚水清‛。以下三个字也利用字形结构进行启发,学生很容易知道是‚木荣‛、‚山峻‛、‚草茂‛。主语补充起来了,学生便比较顺利地用现代汉语把‚清荣峻茂四个字有了透彻的理解和形象的感受。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部分的阅读教学,在教学中要着重抓好‚关键词语‛的教学。为此,苏立康教授很有见地,她提出了4种具有关键意义的词语作为教学的重点:一是在文中具有高度概括作用的词语;二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三是一般文章中很少用到的新鲜而生疏的词语;四是在文中具有对照、比较和呼应关系的词语。我们认为苏教授的概括是很科学而实用的。在阅读教学中能抓住‚关键词语‛来个‚咬文嚼字‛,不仅有利于加深理解,还能强化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2.抓‚思路‛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阅读教学有个‚思路教学与教学思路‛的问题。思路教学,即课文谋篇布局的教学;教学思路,即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策划与安排。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又说:‚看整篇文章,要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个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绝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四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甚至强调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

由此可见,叶老把思路的教学与训练看得很重。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思路的教学与训练是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最好的办法之一。

如有位老师在教读《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就抓住了‚思路‛教学,指导学生去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头绪。他做了这样的设计:上课伊始,学生读课文之前,教师依次提了几个问题:(1)请围绕‚新装‛概括出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织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展示新装——小孩揭新装)(2)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3)小孩为什么能揭露骗子的骗局?(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整个教学过程就着围绕着作者的思路来展开的,前后衔接紧密,推进合理。学生在教师这样的思路教学指导下,思维得到了顺畅的发展,顺利地读懂了课文,把握住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不同文体的课文有其不同的‚思路‛(谋篇布局)特点,议论说明体的课文主要用抽象(逻辑)思维来谋篇布局,记叙体的课文主要用形象(直感)思维来谋篇布局,文学体的课文除用形象思维外主要用灵感思维来谋篇布局。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或今人力作,它们文体多样、齐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狠抓‚思路‛的教学与训练,就能牢牢抓住并突出‚思维训练‛这条主线,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3.抓‚问题教学‛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所谓‚问题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教学日的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心理学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精心设计的巧妙提问是训练、培养学生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在什么地方设疑问好呢?最好的有如下儿个地方:一是在既重要而学生最易忽视的‚似懂非懂‛的地方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风和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在教学的重点处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抓主要矛盾的读书习惯和对重要问题精心思考的思维习惯;三是在既重要而学生理解不一,有争议的地方设计提问,这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什么时机抛出问题最好呢?抓住学生心理处于‚愤‛、‚啡‛之时抛出问题为最佳时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愤‛者,即指学生心求通而不得之状(通俗说,即指学生心里急切想知道、想明白却偏偏不知道不明白的状态);‚徘‛者,即指学生口欲言而不得之貌(通俗说,即学生心里急切想说出来却偏偏找不到恰当而准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达的神情)。切中学生‚愤‛、‚啡‛之情来精心设计并抛出提问,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状态,探索问题的兴趣就浓。如全国著名的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教读《背影》一课时,从中间的文眼段着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写人物肖像从正面写人物面部比较容易把握,而朱自清先生为何却偏偏选父亲的‚背影‛来写呢?意义何在?这个提问既新颖又有思维力度、思维价值,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议论纷纷,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争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完全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老师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后,学生最后取得了共识:父亲转身去给儿子(朱自清)买桔子,儿子眼看到的只是父亲的‚背影‛,这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背影‛—即肥胖的背影、瞒珊的背影、努力往上撑的背影;另一方面因朱自清是男孩子,男孩子向父亲、母亲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比较隐蔽,而不像女孩子那么外露,那么直接。(这也许也是原因之一)。这样写更表达出朱自清与父亲的深情: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儿子心中深深地敬仰着自己的父亲,非常准确地表达出全文的主题。从两个答案来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选材剪裁的写作技巧,更学会应如何仔细地观察事物,把握事物(人物)的特点与本质,从最佳的角度切入从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这样精采的牵动全篇的课堂提问,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力。4.抓‚比较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乌申斯基),比较可打开思维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俗话说:‚不怕不识货,最怕货比货。‛比较方法在生活中运用厂‘泛,通过比较,人们思想开窍,能准确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比较法也被广泛融入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多比较多归纳。‛比较阅读不仅形式灵活,而且效率高,它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比较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同一作家的作品比较,有不同作家的作品比较,有同一题材写成不伺文体的比较,有一篇作品内的局部比较,有两篇作品的对比比较,有多篇作品的比较,有求同比较,有求异比较,有原文与修改稿的比较等等。我们语文教师可根据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比较形式。如有位老师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孙梨的《荷花淀》进行比较,在学生学过《荷塘月色》,领略了其中的美妙情境后,到学生学习《荷花淀》时,他引导学生对两篇的描写进行比较,展开形象思维:

《荷塘月色》的描写:

荷叶—‚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荷花淀》中的相似描写:

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荷花—‚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两相比较,学生发现《荷塘月色》对荷叶、荷花的描写呈现阴柔之美,《荷花淀》中的描写,则给人感受到一种阳刚之美,前者给人以柔情美的享受,后者则给人豪情美的享受。由此可见,经过一番对比、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描写的体验,又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又如有位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对杨朔写的《茶花赋》和《荔枝蜜》进行比较:

《茶花赋》借茶花抒发对祖国热爱的心情,《荔枝蜜》借蜜蜂表明甘做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愿;前者线索不是茶花而是‚我‛寻求爱国之情的寄托和慰藉的情感历程,后者的线索不是蜜蜂,而是‚我‛对蜜蜂的情感变化轨迹。比较可见,托物言志的散文,多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而珠连引起感情变化的外部事物,在张弛起伏中,编织成寓意深刻的篇章。通过比较,充分体会出杨朔散文的显著特点是:巧于构思没有模式化,善于立意没有概念化,精于营造创设诗情画意美。这对训练、发展学生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是很有裨益的。

总之,比较阅读,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语文教师可从教学实际出发灵活加以运用。5.抓‚评价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所谓‚评价阅读‛,是指阅读过程中评价活动。具体来说,是对文章(课文)的内容、形式(语言与写法)、写作风格、作者写作态度等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评价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亦可由学生自我进行。

评价,有对单篇课文的评价,亦可有多篇课文的对照评价;有对课文本身的评价,亦可有对教师教读课文的评价。如一位语文老师在教读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引导学生对小说的构思技巧进行评价,学生经过深刻思考,便七嘴八舌的评议起来,有个学生说:小说的构思清晰而巧妙,全文分为‚爱虚荣‛、‚得请柬‛、‚借项链‛、‚失项链‛、‚还债务‛、‚明真相‛七个主要情节,高潮在‚失项链‛,妙在结尾点出项链是假的。这使人感到意外,啼笑皆非,讽刺性极强,深化了主题。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接着教师借机问:‚如果路瓦栽夫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就说明这根项链是假的,对情节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样写好不好?‛教师话音未落大多学生都说:‚不好!‛,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有个学生说:‚如果明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在舞会上就不会那么自我陶醉,虚荣到极点‛;有个学生说:‚如果明知是假的,即使丢了项链路瓦栽夫妇不会如此惊惶失措‛;有个学生抢着说:‚明知是假的,路瓦栽夫妇就不会为赔项链而四处借钱‛;有个学生说:‚明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就不会变得连佛来思节夫人都难认‛;……教师认为学生评议得很精采,基本意见说了出来,便与学生一道做了一个总结:莫泊桑是世界著名的写讽刺小说的大师,在情节的安排上,他绝不会让佛来恩节夫人一开始便说出这个‚假‛字,假如真的让她说出‚假‛字,那么路瓦栽夫人就既不能飘然而自乐,更不会魂悸而生悲,因而就不能形成‚一夜侈华,十年艰辛‛的绝妙讽刺和跌宕起伏的引人入迷的情节。一句话,就完全失去了莫泊桑小说的风格。……教师这样来组织学生评价作品,给学生一个‚假设‛情节安排,巧妙地反证出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巧妙地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说,评价性阅读训练,如果安排得当,指导得法,学生的思维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快速的提高。

6.抓‚预测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预测阅读‛就是指对所学课文不要急于看到底并思考一番,而是浏览一下课题与开头之后,即闭目静思:假如这个题目让我来写,该怎样谋篇成文,该怎样记叙、怎样描写、怎样议论,将自己的‚设想‛写下来。然后,拿它来与原文对照,认真找出差距,又要把自己独到之处弄明白。这就是自我预测阅读法,使用得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有利于养成‚虚心学习、博取众长‛读书习惯。如有位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笑的武器》一课,这篇课文是谈华君武的‚动物‛漫画的,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直接看华君武先生的漫画,讨论喻义,口述对漫画的说明,学生大多只注意漫画的表面,而深入不到画的内涵,往往只注意漫画的大概内容,而忽略了一些小的细节,更不善于将几个画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带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再细读《笑的武器》一文,学生就会顿悟,感到《公牛挤奶》是多么滑稽可笑;《转败为胜》中对乌龟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这位老师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有着意想不到的极佳效果,值得效法。

7.抓‚创造阅读‛训练,促学生思维发展

创造阅读法,在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主要的是指给某篇课文续个结尾或改变故事结局的方法。这种阅读法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思维的创造性主要是靠想象来完成的。如有位教师教读《卖炭翁》一课,在即将收讲时,向全班学生发问:‚卖炭翁卖的赖以维持生计的炭,被酷吏强抢豪夺去了,叫他怎样过冬呢?他回到家中将会怎样呢?大家能给课文续个合情合理的结尾吗?‛这个问题正问到学生的心坎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抢着要说,一位学生说:‚老翁气坏了,一时想不通,真是‘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气之下便上梁自悬了……‛另一位学生马上抢着说:‚不!老翁是条硬汉,现在被‘迫上梁山’了,他一回到家中,立即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大刀抽出来,到后屋嚷嚷磨利大刀,上山结义,准备报仇……‛又一个学生接着冷静地说:‚上面两种结果都有可能,但我认为最可能的是,老翁是个老实人,他心想‘天下乌鸦一般黑’,要斗也斗不过当官的,只好忍下来继续烧他的炭……‛以上三种续尾均属预测性的虚构,但都有合理的因素,有相当的代表性,可见,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坚持训练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得到提高,学生会更自觉的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去。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上七种训练方法可操津性强,是最主要最有效的。

主持《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试验课题的特级语文教师赵谦翔老师在给他的实验班的学生讲‚悟‛字,认为‚悟‛字是‚思之吾‛与‚吾之思‛的结合,亦即思考和思维的统一。他的一个学生给自己定的座佑铭:‚没有创造,不如死去’。据此,我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抓住一个‚悟‛字,花大力气去开发学生的‚悟‛性—即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第二篇:思维训练

让情感和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

„那年高考作文题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傅云龙在论述了“毁树容易”和“种树难”之后,又简要论述了“毁树未必容易”和“种树未必难”,这在当时确属难能可贵,他的作文被判为满分。田老介绍,他的作文无非是运用了辩证思维。我听了深受鼓舞,(我还曾经)立刻写信给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彭漪涟教授请教(辩证逻辑),彭教授与我素不相识,却很快回信,鼓励有加,并以自己的著作《辩证逻辑概要》、《哲学大辞典》相赠。

前辈的指点令我感奋,前辈的智慧在我脑中融会贯通,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各种类型的议论文,其写作过程,大体可以归结为提炼论点,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论证论点,修改等几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其实都离不开各种思维方法的运用。而学生议论文写作中一些常见的毛病,如不善于提炼论点,不善于展开说理论证,拿到题目后感到无话可说或者议论起来套话连篇,容易模式化,绝对化等,症结还是在于不能掌握、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而且应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于是,对于高一论说文写作教学,形成了初步的方案:首先,在传授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单项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各种常用的思维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各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议论文写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如何提炼论点、展开论点.如何使论点准确、鲜明、深刻、新颖,如何对论据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取舍、阐释、论证、评价等)。抓住了这条训练的主线,就抓住了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主要矛盾,就能够形成训练的序列,从而解决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议论文写作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方案已定,成竹在胸,我心里似乎时刻涌动着创作的冲动,时刻都在急切地期盼着开学、上课,把我的设想付诸实施,与同学们分享。终于开学了,我想以一堂课作为整个思维系列训练课的开场白、总动员,让学生对训练的总体设想有个大致的了解,激发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按照阅读课堂教学 “预习——讨论——归纳——迁移”的基本模式,我课前布置学生以“谈成材”为题,写一篇作文,作为预习。作文收上来,大多是两个论点:或者说“逆境可以成材”或者说“顺境可以成材”,少数同学说“顺境逆境都可以成材,关键看自己”。论证自然也无法深入。

于是我问同学:为什么我们只想到“逆境可以成材”或者“顺境可以成材”呢?因为平时我们经常听到、谈到的就是这些观点,但是耳熟能详的观点决不是富有新意的观点,也未必是我们能够充分展开论证的观点。富有新意的、能够充分展开论证的观点,一般是经过了自己的分析、思考,最后综合概括出来的观点。“谈成材”这个话题并没有限定我们非得谈论“在什么环境下才能成材”,我们为什么作茧自缚,思路为什么不能放开一点呢?一来是我们习惯于偷懒,习惯于借用现成的观点;二来我们不了解从哪些方面展开分析思考。我们今天就教同学们几“招”。说白了,这几招没有什么深文大意:无非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无意识地采用的一些分析、思考的方法。比如,到了新的班级,我们多少总得想想:这个班级的特点如何?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条件是什么?这些特点会引发、产生哪些结果、影响?这个班级和我们原来的班级有哪些不同点相同点?等等。这

就分别是在作特性分析,因果分析,比较分析。当然,我们还会经常运用概念分析、数量分析、辩证分析等。经常地练习分析思考,我们的分析思考能力就会提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综合、概括能力也会提高,提炼论点、展开论点、论证论点自然也就形成了。那么对于“成材”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如何作上述分析呢? 学生们一下子来劲了,七嘴八舌道:可以对“成材”作特性分析,我们要“成”什么样的“材”;可以把成材和发财、和“考上大学”作比较;可以分析怎样才能够“成材”。关键时刻,我稍加点拨:这里说“怎样才能成材”,其实涉及外因、内因,同学们作文里谈的顺境、逆境其实都是外因,但是可惜的是对于“外因”,我们把它看成了囫囵的整体,其实“外因”包括很多方面,“顺境”、“逆境”也是具体的,各不相同的呀。于是话匣子打开了,外因可以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别的不说,班级环境中的某科老师,他的道德、文章、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对同学的成材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啊!这时我简单做了一个小结:学习、练习分析思考,我们在“初级阶段”的要求是做到“目无全牛”。熟能生巧,到那时候,一个概念,一个判断在我们眼中,都是“无限可分”的,这样我们在构思的时候就会觉得“思如泉涌”。

当时同学们欢欣雀跃,我乘热打铁,又布置一道话题作文帮助学生巩固所形成的认识,题目是“说谦虚”,要求同学提炼论点、编写提纲。当场收上来,看到学生的提纲中,涉及各种分析方法。我真的想喊出声来:好聪明的孩子!同学们的提纲整理如下(第七组提纲是我加上的):

一、谦虚是一种美德。

1、谦虚就是在取得成绩时不骄傲自满;

2、谦虚就是在别人提出批评意见时虚心接受;

二、人所以能够谦虚的原因

1、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教育、环境的影响;

2、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认识到谦虚的好处;

3、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自己;

4、人所以谦虚可能是因为胸怀远大志向。

三、谦虚的好处——谦虚使人进步

1、谦虚让你永不自满,永远保持进取精神;

2、谦虚让你了解自己的欠缺,以便改进;

3、谦虚让你与同学同事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谦虚和骄傲的对比

1、表现的不同;

2、本质的不同;

3、结果的不同。

五、谦虚和自卑、虚伪不是一回事

(提纲与“三”大致相同。)

六、如何成为一个谦谦君子——胸怀大志方能虚怀若谷(提纲与“二”大致相同,最后指出,胸怀大志是各个原因中的重要原因。)

七、谦虚未必使人进步

1、简述“谦虚能够使人进步”;

2、指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取得进步还需要决心、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其进步的环境,等等。

这七组提纲,分别采用了概念分析、原因分析、结果分析、对比分析、比较分析、决策分析、辩证分析。我打了个比方,同学们作分析,相当于做“白案师傅”,把各种原料切碎了;接下来可以根据特定的情境、顾客的胃口,把几种原料合在一起,当一把“红案师傅”,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烧成口味各异、风格不同的美味佳肴啦!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是一堂平常的课,但是它体现了我多年的心愿和思考,也凝聚了许多前辈的智慧和他们对晚辈的期盼帮助。这堂课是成功的,但是只是开场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教给学生方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种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的民主氛围。当时无锡市实施的“班级集体建设研究”给了我启发:我决定在班上实行“操行等第自我评价”,班级分为几个小组,各个小组讨论制订操行等第评分标准,每个月一次民主生活,对照标准,对自己的操行等第自我评价,每个学期结束再进行总体评价,这样,“操行等第自我评价”就成了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同时在班上设立“班级日记”,每天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班级日记,但是其他同学可以在上面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为学生、老师的多方面的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增强了同学的民主意识和班级的民主氛围。这个“班级日记”的内容日益丰富,从学习到生活,从班级到学校到社会,各类热门话题都成为谈论、交流、争辩的内容;“班级日记”也就成了“课外练笔”发表的园地。三年下来,同学们各自的“课外练笔”和“班级日记”放满了一箱子,重达四十余公斤,学生们全部作为礼物送给了我,成为我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1988年,项飞同学以原因分析、结果分析为主体,撰写《危机,存在于中国农村的土地——给农业部长的一封信》获得89年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博得广泛赞誉;我们班同学在各类作文刊物中发表的文章五十余篇;高考中本科到线率比同等条件班级高出31%。1989年7月30日,同学们“挤挤一堂”,挥汗如雨,聚集在我二十平米的小屋里,直至半夜三更,不时提到的就是我们的思维训练、班级日记;直到现在,学生每年看望我时,还会提到我们班的思维训练和班级日记。

1989年,学生毕业后两个月,我把思维训练的总结报告寄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朱智贤教授,朱教授卧病在床,请他的学生林崇德教授给我回信,总结以《给学生以解剖刀》为题,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发表;1991年,经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会长顾黄初教授推介,《高中论说文写作和思维训练》在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写作学会裴显生教授撰写书评,在《光明日报》发表;《中国教育报》1994年7月以半版篇幅、以《教海扬帆一轻舟》为题,报道我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和审美教育的经验;多年来,我在江苏教育电视台为高三学生开讲座,在江苏教育学院为全省骨干教师开讲座,在扬州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讲座,1999年以后连续五年,我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开设讲座-----我都会想起我上过的那堂思维训练的起始课。因为那堂课我包含了前辈们对我的期望和帮助,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智慧,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智慧。三年来,我们教学相长,情感和智慧的火花竞相绽放,那是我“实现自我”的起始。我跟年轻的同行、朋友们也经常讲起那堂课: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未必有当老师的极好的天赋,但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仍然可以成为有成就、有特色的语文老师。

第三篇: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

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教育局办公室 刘德斌

作者曾经指出,语言、语感和思维是语文和作文教学的三个支点,这三个支点缺失一个,语文和作文教学都只能走进僵死的胡同。写作活动是一种紧张的、严密的思维活动,是把思维活动的轨迹,用语言文字进行周密表达的活动。作文训练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提高又可以反过来推动作文水平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作文是运用主体所积累的语言(字词句等)进行符合语法规范(语感)的表达。在这个运用语言,符合语感地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发动机”作用。

一、关于学生作文思维过程的典型理论:

㈠、关于学生作文心理模型的研究

1、作文心理模型研究的进程

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学生内部的多种心理活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与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作文教学的面貌,我们必须首先设法认真探讨小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国内外作文心理模型的研究包括三个阶段:

A、波里特(Bereiter)等人,根据作文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记忆中存储的信息这一事实,把作文看作是“知识表达过程(knowledge telling process)”,强调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具有写作知识是作文的先决条件,而掌握一般知识则是作文的必要基础。该模型把“写作构思”看成是作者根据主题和体裁的要求从自己的长期记忆中提取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或信息),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组织,用以有条理地、合乎语法地表达主题思想的过程。这种模型的缺点是:只看重写作知识、写作能力以及自然和社会知识在作文过程中的作用,而忽视作者的观察事物能力和内部心理加工能力对写作过程的决定性影响。

B、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朱京曦同志于1997年初建构的“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进行的较深入探索“表象操作型作文心理模型”。其特点是强调表象操作在作文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波里特模型的缺陷,这是它的主要优点。其不足之处是把作文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完全归结为“一次同构”与“二次同构”的“表象操作”(即表象的分解与组合操作),这未免过于简单化。表象操作一般不涉及思维,或者只是涉及具体形象思维而绝不涉及抽象逻辑思维。

C、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四位学者在《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等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由于这种模型强调“思维”在内部心理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里所说的思维不仅包括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而且还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可以称之为“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他们认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思维加工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语词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包括道德、审美、价值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情操决定“为什么写”。因此对作文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可以用如图所示的三维模型来表示。

2、“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简介:

作者认为作文教学包括六要素:审题定中、选择素材、启发想象、发展思维、言语训练和协作学习。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如下图:

㈡、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

上海市特级教师陆继椿提出一种“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如图:

陆老师认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是现代思维的基础,这个基础越是雄厚,越是交叉,越有利于发挥思维的作用。现代认识是指现代社会中的一切知识、信息、观念的总和。现代认识的积累主要是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进行的。现代情感是指现代社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现代情感的丰富主要是非逻辑作用的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极其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过程,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因素始终交织在其中,这种交织在作文时的思维活动中更加明显,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就是古人从写作实践中体会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经济改革的发展,使社会的情感和认识都在起着深刻的变化,爱憎和是非已经有许多新的内容了,没有新的情和新的理,就不能构成现代思维去发现和表现现实,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陆老师还指出:现代情感和现代认识都是从现代生活的土壤里产生的。因此,作文训练的广阔背景是现代生活,高考作文的命题背景也是现代生活,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具有的经历和环境,所具有的信息和知识,所能理解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我们的作文训练内容如果也从这个大背景出发去提炼,同学们的作文也就会渗透出现代气息了。

在前文中,我确立了作文教学改革研究的总目标体系“开放写作——真实写作——个性写作——创新写作”,其中讲求创新一点与陆继椿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触发事物——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独创思维”的过程有不谋而合之处,即都把创新作为了作文的最终目的,求新的关键在于思维。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作文的本质在于求新。

㈢、我对学生作文思维过程的认识

刘锡庆教授把写作过程分为“物→意→文”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其思维在”物→意→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之间的重要作用如图:

我以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为“发散——收束——线性”的过程。即从“物”到“意”的过程是一个发散过程(有人认为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即从文章的写作目标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从生活和头脑中联系各种知识、事物等写作内容,但这些写作内容并不是全可以写进文章中去的,所以还要进行筛选,即所谓选材,从这里就开始了“收束”的阶段;从选出的材料中再进行炼意、构思、谋篇是一个连续不断地“收束”的过程;经过发散和收束两个过程之后,作者心里面的东西就可以变成文字了,学过语言学的人都知道,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线性”(字要一个一个地说出来,而话要一句一句地说出来,不可能同时表达),也就是说,从“意”到“文”是一个发散性的思维素材不断收束,最终变为线性。

上面的论述可以用图表示为:

|

|

|

|

|

| 选

|

|

修 |

|发散性(脑图)|

收束性

|

线性(外化文字)

|

这种“发散——收束——线性”的思维过程特点在前面所述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与“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有所体现。“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型”中,分解、组合、想象——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收束。而在陆老师的“现代作文教学心理模型”中这种特点更加明显:触发事物、多向思维——发散;求异思维、独创思维——收束。

90年代兴起的电脑作文与网络作文与能很形象地说明。在作文之前确定作文的主题,特别是要确定关键词,然后通过这个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发散),搜索引擎会将一大堆相干与不相干的材料(图、文、音乐……)放到作者的面前,这时需要作者进行认真筛选(收束),最后通过粘贴与过渡写作成文(线性)。在笔者提出的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发散——收束——线性”的观点也得到了体现:想的阶段是扩展脑图,拓展题材,集合资料,这是发散的过程(以中心词画脑图,类似在自己的生活记忆网络中通过关键词进行搜索),而选的阶段则要进行选材、定序与详略,属于收束的过程。所以,在这里的“想”与“选”的过程是传统作文教学理论中所谓选材的表现,但强调了选材前把以前积聚在脑海中的材料从写作目的出发进行搜索的过程。

㈣、通过联想的展开与联想的选择来作实例:

联想是人类迈出的一小步,但也是历史迈出的一大步。--联想集团广告语。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思维。联想在实质上成为了发散思维的工具: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再如,《路》这个题目,由它的本义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人生之路,学习之路,改革之路,奋斗之路,成材之路,成功之路,堕落之路,毁灭之路,失败之路……进而想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联想在作文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联想的展开与选择来写作。

1、联想的展开。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就是打开思路,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它事物产生碰撞,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交合生新物”(许国泰),作文也是这样,新颖的立意,就是从这四面八方的碰撞中产生的。当然,也不能说任何这种碰撞都是有意义的,都是成功的,但毫无疑问,没有这种碰撞,就不会有新的、有意义的新立意。

2、联想的选择,也叫联想的定位。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联想产生多种立意,但在一篇作文中,只能有一个立意。这就关系到联想的选择,也就是选择什么联想点,选择什么立意的问题。

3、“联想的展开与定位”示例:

物象世界—特征①———特征②———特征③

心灵背景—心灵共振①—心灵共振②—心灵共振③……感情纽结——形成文章

这个图说明了任何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一般说来,都拥有“物象世界”和“心灵背景”这两块天地。“物象世界”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心灵背景”则是长期积累的、融汇贯通的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知识、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物象”一旦进入作者的构思,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一方面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进行淘洗和筛选,捕捉到符合自己的感情和情趣的物象;另一方面又经过作者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作者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个方面的加工,“物象世界”和“心灵背景”这两道电流就会相互接通,从而引发新的感情火花(也就是灵感之花)。

在谈到童诗教学时,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就是:“物象+心象+表达=诗”,在这里谈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记叙文的写作理论:

物象①

意象①

物象②——感受(感悟点)——意象②

物象

意象③——主旨提炼

把众多物象点归拢起来,找出其中共同的东西,形成作者的总体感受。物象点的统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点,此时,你已捕捉到意象,并渗入自己的感情、观点,得到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把感悟点的方方面面都分散,扩展为几条线索,使感悟点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这是丰富文章内容,但分散之后还要从提炼主旨这个方面来集中。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主题。感情之波不管怎样翻腾激荡,都必须受到主题制约。

例: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文的思维过程具有“发散——收束——线性”的特点。

二、写作教学实践要求注重思维训练。

1、《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5日报道:

语文阅卷老师谈作文写作:善于联想学会思辨

今年的语文高考作文题虽然仍坚持开放型的话题形式,但同时也加强了对话题理解的限制,因而今年“不知所云”和宿构的考场作文比往年大为减少。今年高考阅卷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侧重,因为语言的流畅实际反映出的正是考生思维的清晰,这也符合高考考查的要求。因为从掌握知识来看,只有凭借清晰的思维才可能准确地记忆,而从表达能力方面看,清晰的思维更是笔随心到、文从字顺、行云流水的前提。

今年的高考作文整体情况反映良好,但在阅卷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许多考生思辨能力和联想能力较弱。所谓思辨能力就是能否准确地、多方面地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而在这次高考作文试卷中,有些考生将“诚信”理解成了“真诚、信任”或“坦诚、信心”,这与“诚信”(诚实、守信)本身的含义是有一定出入的。另外,相当一部分考生只会从正面重复阐述,而不会换一个角度来说“诚信”,更不会前瞻性地、假设性分析有关”诚信“的现象。

我们知道,在日常的语文表达中,对同一个问题,同向的重复不如一正一反的相互弥补增色。试卷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实际上也体现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中学阶段所涉及到的多种论证方法。

所谓联想能力包括同类联想能力和相关联想能力。考场作文反映出一部分考生的联想是跳跃式的,内在的联系根本不紧密,这就使得文章很散。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考生同类联想和相关联想的能力不足。所谓同类联想,就是联想之物是性质相同的。比如,说到男人就想到女人,说到孩童就想到老叟,说到人的个体就想到人的集合。而相关联想是指联想物之间存在彼此影响的内在的联系。例如,说到船就想到载之覆之的水,说到千里马就想到养之驯之的伯乐。

心理学家郭卜乐认为:思维只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刻意求知的努力,和基于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知和推断的总结和利用。所以不一定深刻,不一定深入,不一定合理,不一定完整,有时仅仅是一种想象和臆断。由此看来,报道中的思辩与联想都可归入思维里面。因此,高考的考生答卷情况提醒着人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2、轻松写作七词法

美国作文教学专家保尔·金塞拉(Paul Kinsella)专著《写作技巧》(THE TECHNIQUES OF WRITING)介绍了一种“轻松写作七词法”。他以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写作文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甚至以为是一种折磨,原因在于作文难写,难于落笔开篇和限制话题。Paul Kinsella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运用日常语言中的7个重点思维词来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平时我们只用少数几个重点词来组织思维和提问题,这是一个在无意识当中进行的思维过程,不妨有意让学生意识到这一过程。这种方法被称为“七词法”。

7个重点思维词是:如何(HOW),如果(IF),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谁(WHO),为什么(WHY)。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作文题目,用这七个重点词当中的一个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作出归纳性的回答。这个归纳性的回答就可以作为整篇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放在文章的开头,起着中心思想的作用。有了中心句,余下的文章就好写了,围绕着中心句展开讨论,通过举例、正反比较等手段充分论证中心句,最后作出总结。一篇作文即可大功告成了。而且因为有了中心句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他这篇文章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不容易跑题,这也就起到了限制话题的作用。在这种方法中,要注意尽可能只用一个重点词来提问题,用重点词提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得出中心句,所提的问题一般不写进文章里,因此中心句必须是独立的、完整的,即使是不看问题也能让别人读得懂,也就是说中心句清楚地回答所提的问题。

(“七词”与新闻写作要素之间有接近之处,那么新闻引路是否也可以这样解释,值得思考。)

3、有人认为,知识、思维和自我意识构成了创造力的基本要素。留美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比较了中、美两国在绘画教学的中差异:中人儿童画完后问:“像不像?”,而美国儿童问:“好不好?”。他指出这种差别实际上是模仿与创造的思维差别。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教”混同于“训练”,从而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老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因此,作文教学中我们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学生思考出什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我们应该交给学生思维的工具。

承《先放后收与作文教学》一文所说,现行作文教学盛行的“先导后练作文教学模式”主要弊端是“限制学生思维”那么寻求教育策略时,一方面缘于限制的策略是开放,另一方面缘于学生思维的重要性,需要交给学生思维的工具。图示如下:

在4X积木式思维作文法中,我们引入了一种思维工具——脑图。详见关于4X的专文论述。

三、关于开放——“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引发的思考

1、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

斯大林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那们作文是语言的高度综合运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一种直接实现”。或者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作文是语言的高度综合运用,可以推导:“作文是思维的工具之一”。因此,广义的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理论上,通过思维训练就会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水平得到提高,那么其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是思维的演练。通过这层分析,生活处处须思维,生活处处可作文。还是那句老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水平的外延相等。”

2、转变观念教作文

前文所论述的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先放后收”的“放”之课题上来:

作文教学可向生活开放:如教学学生写广告(参见另文),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写作小论文,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作文教学可以向语文以外的学科开放:如我校在生物考试命题时,就要求学校就花坛改建瓷坪发表一事意见。

作文教学可以向语文阅读教学开放: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变习题为习作,在阅读教学中习作的机会多了。

就作文课教学内容本身也可以开放:如诗歌教学(参见另文)、通过对联教学引导学生炼词煅意……

就传统作文训练方式也可以开放:我们以往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只要达到目标即可,进一步开放之后,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进一步追求文章精品化,在不断修改中学习作文技法。

附带牵涉到的一个问题是,这样转变观念教作文后,我们的学生就可以在不停的锻炼中自然提高,这也正是多作多改的传统优秀经验的落实。此外,我们要摆脱作文教学的功利性,不要企图学生在一个短期的时间内作文水平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在转变观念教作文的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加强学生作文的“内功”。对学生的评价要灵活,作者私下认为:“在思考,在写作就是正常;求精品,求发表就是尖子;有个性,有创新就是优秀。”

3、在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中,要放手学生思考。先练后导的做法符合这一精神。

4、以上谈了开放的意义,下面是作者的一些零碎的思考片断:程序上,先练后导比先导后练要开放,形式上,目前流行的分类法包括命题开放、作文开放、批改开放、选材开放、主题开放等。社团活动是一种狭义的开放。“放”是基础、“收”是关键。最高境界的作文教学是没有作文课也没有作文法。

第四篇:对比思维训练-教学教案

在开始本期创造性思维训练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篇“古老”的文章——《捕蛇者说》,看看据今1400年前的柳宗元是怎样用对比的思维方法写出这篇著名篇章的。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说起这篇文章,我想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究竟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是怎样流传至今的?它有何过人之处?为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得仔细研究文章的写法。因为任何一篇文章能够流传上千年,一定是它在艺术上有独到的特色和创造性。仔细读读„„再读读„„难道你还没有领会到吗?答案是对比!可以这样说,《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一座对比思维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圣殿!你看文章中涉及到的对比有多少——

1.“蛇之毒”——疗效的显著 2.捕蛇凶险——争奔走焉

3.蒋氏家族的悲剧——专其利三世矣

4.言说家史貌若甚戚——听说复赋汪然出涕 5.乡邻之生日蹙——吾熙熙而乐 6.乡邻非死则徙耳——吾以捕蛇独存 7.毒蛇可怕——苛政更可怕

好,我们这样说同学们也许会认为有点牵强。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下尝试,如果去掉了这些对比,会怎样呢?去掉了对比,文章就只剩下三句话了: 永州的农民因为政府的徭役和赋税而家破人亡。有一个姓蒋的农民为了逃避这些徭役和赋税,祖孙三代操着捕蛇的行当。我写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让那些考察民情的政府官吏知道这一现状。

你看,这么干瘪的叙述,显然无法达到打动我们的目的,当然不可能流传至今了。

对比思维的艺术价值 1.当我们想要达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也许是最容易实现的。有时候,一个对比比许多道理更有说服力。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情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千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属难得之佳句。这句话中,杜甫就应用了对比: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这样鲜明的对比所产生的感情冲击,是无人能抵挡的。这就无怪乎它广为流传,连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详了。2.对比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当我们运用对比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是明确的,虽然不需要说出来。柳宗元对蒋姓捕蛇人的同情、对朝廷苛政的愤慨,就潜藏在这些躲避之中。对比思维最大的优点也就在这里,当我们运用了对比时,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知道我们的意图。从而,对比能使我们的文笔更简洁精炼。

对比思维训练速成

一、明确表达的目的

虽然运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写作时不必把自己的表达目的说出来,但我们自己一定要明确我们要表达什么。比方柳宗元要表达苛政下的百姓生活,以及对他们的深切同情。这些都潜藏在他所罗列的一系列对比之中。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跋语”,其仰慕推崇之情可见一斑:“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重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目送飞鸿之妙。此短篇小说之上乘也。” 就是这样,对比不但节约了大量的笔墨,而且所能对文章艺术价值的提高也是超凡的。

二、对比运用的两个角度 1.两种境况的直接对比

好的和坏的、善的和丑的、懦弱的与坚强的„„这些从性质上有着本质区别的事物,如果直接引用到文章中进行对比就是这一情况。这一思维集中表现在如议论、描写、叙述等之中。对比论证是一种有很强说服力的论证方式。邓小平1984年6月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代表时的谈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 在论证“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时,三个方面的阐发都采用了对比论证: a.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没有独立和统一;

b.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产生贫富差距过大的两极分化; c.如果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本世纪末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实现不了。

以上三个方面均采用“如果„„就„„”句式,假设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会怎样,这就与正面论证构成对比。

在论征“中国必须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时也采用了对比论证:以三十几年的反面教训,即闭关自守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与正面论证相对比。其他例证同学们可以自己去寻找。2.同种境况下不同类属的对比

在一个相同的范围之中,存在着完全相反的情况,这种对比就是这一情况。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高尔基的《海燕》、都德的《最后一课》、鲁迅的《故乡》等。我们可以集中思路来分析一下《故乡》。这篇鲁迅先生寄寓了深切感情的小说里,采用了几组明显的对比:(1)记忆中的故乡生动活泼的景象与眼前故乡的萧条凋敝的对比;(2)少年闰土的天真烂漫与成年闰土的麻木讷言;

(3)少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与成年闰土的精气神、双手。

这些对比鲜明地揭示了旧中国农村的状况与农民生活之艰辛,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第五篇:思维训练作文课教学设计

作文课教学设计

开发区一中 熊在亮

思维训练作文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找共同特征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写作时运用概括的重要性和概括的特点。2.在写作文时,要学会用概括的方法来选取素材,选择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容。

3.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努力达到思维活跃、敏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积极主动的找出各种事物的共同特征,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能够提高思维分辨能力。

难点:对美学的高度理解,能够分析出美的原因:本质美、真实美、深刻美。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开课预热,小试牛刀。

教师出一个脑筋急转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缓解课堂气氛。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题,考考大家。题目是这样的:说啊,有一天,一个警察和一个老头在下棋,这时候,突然跑来了一个小孩,小孩就对警察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听了有些蒙了,就问警察啊:“你跟这小孩是什么关系啊?”警察说了一句话,老头更蒙了,“他是我儿子”。这是为什么呢?请回答!

生:回答!

师:你们太聪明了啊!真不简单啊!我给几个人出过,是没答上来的,据我分析,智商是和年龄无关。

(三)、分组游戏,竞猜抢答。好,我们的游戏即将开始,规则是这样的,老师给大家说几个词语,需要大家鸡头白脸的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特征。明白了吧?好,我们再需要找一名裁判,谁愿意来当这个最高行政长官?好,最高行政长官已经诞生!好,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生:必须的!

师:表一表决心,我记得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叫红湖水,浪打浪…… 生:富于表情的表演。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四)、游戏开始,积极抢答。

师:好,go!第一个词语:小沈阳 第二个:姚明

第三个:刘翔 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生:积极、主动、大胆的找!师:高兴地给学生评价!师:还有没有啊? 师:这个应该有!

师:好,我们看一看各组的成绩,好,现在我宣布一下暂时的成绩。

师:我们刚才做这个游戏的过程,大家想一想找出共同特征来,这应该是我们学过的什么手法? 生:总结,归纳。

师:还有什么?概….括!

(五)、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概括”这一新词。师:好,那么大家谁能给概括一个定义啊? 生:使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不相同。师:好,大家感觉怎么样? 生:很好玩,很有趣啊!

(六)、对前面的游戏做一总结,接着再次做抢答游戏。

师:好,我们继续再来!这回啊,老师给大家出的词语,大家要记录下找出的共同特征。师:飞在天空中的风筝,莲花湖中亭亭玉立的粉红色莲花,绿油油的广阔大草原。请大家再次说出他们的共同特征。

有代表性,都有象征意义(天空中的风筝预示着理想;莲花是我们家乡的象征;大草原是希望的象征)生:回答,找出共同特征。

师:我们真是很聪明,我们不断在超越自己的思维极限。

师:我们找出了这么多的共同特征。那么大家说一说哪一个共同特征好,好在那里?

生:好在恒久,好在具有代表性,好在有生命。

师:你说的很好,有生命的就是好的吗?坏人有生命就是好的吗? 凶狠的动物有生命,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就是好的。生:恒久的就是好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是好的。

师:恒久的、长时间的就是好的吗?能不能举出一个例子来?

师:既然大家说了这么多好的原因,那么我们概括出来的这么多共同特征,体现了概括具有那些特点?

生:概括的特点是总结,归纳。

师:概括出来的都是什么样的?体现出了事物的真实所在了吗? 生:体现出了。

师:那就是说概括出来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

(八)、学生评价。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可以不局限于这节课的内容。

(九)、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上的很成功,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写作的乐趣,概括需要我们运用到实际写作中,万事万物,大千世界中有好就有坏,我们选取最好的事物,做为写作的资料。

教学体会

现场聆听了田玉博士的精彩报告和现场教学,我感到收获很多。田玉博士的理论,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领会,比如作文教学中尝试运用概括手法很重要。我们想写校园,我们不可能把校园所有的东西作为教学对象提取出来,我们可能会选“教学楼前郁郁葱葱的小草;花池里盛开的丁香花;操场上运动的学生们”。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生机勃勃、奋发向上”这一共同特征我们又找出他们另外两样东西:广播里播放着欢乐的交响乐,教学楼里传来的朗朗书声。借助这一概括过程,可以完成文章的构思,一篇文章的骨架脉络也就出来了,添枝加叶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再如:清代末年一位叫高鼎的文人在初春二月里的一天,独自来到原野上散步,所到之处无不充满生机活力:小鸟、溪流、黄莺、蜜蜂、燕子、流云;生机这一意念占据了他的内心。当他踱着方步回到家门口时又一幕情景映入眼帘,一群孩子在嬉戏玩耍并放纸鸢,欢声笑语荡漾在整个村庄。这也是一片“生机”。高鼎把见到的四样“生机”连缀在一起时,他发现一首诗呈现在面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把概括的手法运用到写作中,一定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下载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初探

    中学作文教学思维训练初探 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既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又需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探讨

    关于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的探讨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

    金字塔结构思维训练

    附录:以“两周的工作总结”为案例,对比使用金字塔结构前后的差别 两周工作总结 我们都知道,排版成本是所有新版书籍的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约占精装本成本的40%和简装本的50%~55%,......

    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培训教案 黄永东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江泽民爷爷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朋友,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 什么是创新思维 1 下面关于创新的描述中,哪一个是正确的?(C) A、创新就是发明一个全新的事物 B、创新必须在拥有丰富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C、将两件平常的事物进......

    创新思维训练之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进行创新思维训练(主要是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的训练); 2、掌握相应的思维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学会对思维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培养......

    “时评”思维训练

    “时评”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1] 时评,就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事件发表看法,阐述观点。这种作文往往有很强的时效性、思想性,它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引导考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关......

    思维训练练习题

    思维训练练习题 一个纸盒子中有6个梨,要把它们分给6名同学,使每人得到一个梨,同时纸盒中仍留一个梨,请问如何分? 答:最后一个梨放在盒子里最后一个人拿着。 一些同学去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