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课题总结
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课题总结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使我校教育工作能持续、优质、高效地向前发展,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必须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认为通过构建校内的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从而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范围内出现的学习共同体,是有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教师、主管领导等)构成的教、研、训一体的组织。
我校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作为教师主动研究的平台而出现的,它体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多元化指构成人员多元,其中涵盖了我校各个学科的所有教师、学校管理者等;同时,各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层次指的是组织结构包括四个层次:年级备课组、艺友小组、学科教研组、课题组,从而构成了网络状、立体的组织结构。
一、建构学习共同体,形成教师主动研究的良好氛围。
我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遵循异质组合,以解决实践教学问题为目标指向,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整合。
1、年级学科备课组
根据所任学科及年级组建学习共同体。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教师在课余时间对教学问题进行探讨。或者通过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教师之间的差异就是教学资源,差异就是合作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于是,在更多的非正式教研活动时间里,鼓励教师频繁交流、对话,更大范围的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扩大和丰富教师的信息量和各种认识。
2、艺友小组
利用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立体网络,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互学关系,实现个体间的有效链接。艺友小组的建立,采用双向选择的办法,组员间根据各自的特长、优势及不足,共同商议确立“协作内容”和“协作目标”,学校对艺友小组提出一些明确要求:每月进行一次备课、上课指导活动,小组定时间、定内容,学校统一安排调整活动次序。每次活动前要有重点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真正把问题放在备课、上课活动中进行解决,并取得效果。“艺友小组”的建立,拉近了教师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把专业成长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相连接,有封闭、保守、自私走向开放、交流、真诚、合作、共赢。
3、学科教研组
根据学科特长及其教学专长,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问题研究、备课研究、课例研究、课型研究等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和现实的差距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团体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体现为教师作为研究者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靠团队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我校学科教研组的构建,就是全体教师可以参与的一个民主、开放的讨论、研究领域,从而使不同的思想、观念、教师模式、教学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
4、课题组
研究同一课题的成员组建学习共同体,通过课题研究实现组内成员的有效链接。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我们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而又科学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所以,课题组是学习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不同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发扬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使教师在互不共生中成长,在互动合作中发展。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一个众多外援支持下的学习者。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重要的外援形式,它为学习这种社会协商性活动提供良好环境。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富有归属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二、以问题研究为载体,解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问题。
建立并保障学习共同体的健康良性运转,目的就在于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问题。专家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问题引领”,教师参与研究的动力,来自于其解决实践问题的需要。通过研究能为教师排疑解惑,提高其教学水平,才能让教师真正对研究产生认同感。所以,我们提出“教学即研究、研究即培训、教学及培训”,实现真正的“教、研、训”一体化。一边引导教师形成问题意识,寻找关键问题,在实践中找问题,从问题着手搞研究,以便利用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学实践解决问题。
1、个性问题利用年级备课组和艺友小组个别解决。
由于教师之间差异较大,所以存在着许多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随时都可能遇到疑难问题,而在课后也可能对上课过程产生许多疑虑。这些问题如何随时解决?我们觉得可以通过相同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请教或探讨,或利用“艺友小组”活动,两个人共同备课,分别上课、听课、反思、改进,让问题在实践当中得到解决。我们看到了同伴互助后的可喜效果,同时也感受到年轻教师在同伴互助中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2、共性问题利用学科教研组共同参与解决。
面对新课程改革,有许多问题摆在了所有课改第一线的每一位教师面前。这些问题只有所有教研组成员参与实践与反思方能得以解决。于是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确立典型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决。
通过反复实践,我们将学科教研组的问题研究活动过程总结归纳为“四环九步”问题研究“绿色生态圈”。“四环九步”分别指:第一环:提出问题(征集问题、确立问题);第二环:制定策略(学习思考、集体研讨);第三环:实践验证(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评议);第四环:总结提高(个人反思、提炼升华)。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反复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反思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行为跟进式的全过程反思,在解决就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教师成为了真正的“实践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不断增长实践智慧,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
3、科研专题由课题组研究解决。
教育科研活动作为解决教学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重要途径,始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校积极承担关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多个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我们不仅实现了对新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而且实现了对学校、教师的发展促进作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问题研究同步。学习共同体的运作过程中,转变了以往教师发展目标取向、方式单一的状况,从理论知识的机械学习与传授转向教师个体实践经验和个体感受。不但学会了明确知识,而且增长了更多镶嵌于实践之中的、默会的实践知识。此外,我们通过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将教学问题的解决还原于问题产生的现场——课堂,使我们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工作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第二篇: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课题总结
浅谈学习共同体对“潜能生”的转化
大通湖区一中 欧 彬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班级中的潜能生,他们可能在各种教育因素的影响和自我努力的过程中,实现转化。在学习共同体中,培养潜能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潜能生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和完整人格。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潜能生;构建;转化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是这样的。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不仅有得到他人尊重与理解的需要,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潜能生的这种需要并不比优生弱,甚至更强,他们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赏和认同。学习共同体是实现“潜能生”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重要场所。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创建了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而又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在与共同体其他成员的交往合作中,体验着探索世界、探究人生的精神愉悦。研究表明,学习共同体中合作学习最为重要,就在于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模式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 能力,让每一个潜能生体会到需要的快乐,让“潜能生”形成健康的自我,学会共处,形成德性,诱导他们学习、创造的生命活力。
一、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1、班主任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帕克帕尔默先生对“共同体”的定义为“探讨那种教与学所需要的、能帮助和体现真正教育之本促成关联的共同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为头疼焦虑、最需要帮助和最多求助的就是潜能生。班主任与潜能生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信任、尊重、赏识、帮助潜能生转化。自尊心是人自我意识到重要标志,是进步的动力源泉,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权利和人格。班主任跟潜能生组建学习共同体以做知心朋友的方式唤醒他们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班主任与潜能生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让潜能生在班集体中担任能胜任的职务,去捕捉他们身上的优点,适时地加以赏识和表扬;班主任与潜能生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他们,激发他们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
2、任课教师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因为班主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班主任可以联合其他任课教师,让他们和潜能生构建学习共同体。与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相比,任课教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成员,是以一种参与的,更确切的说,是一种“主导的、协作式的参与”的方式进入学习过程的。在这样的生态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和尊卑之分,教师可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潜能生。每个教师可以和两个潜能生组队,结成“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辅导潜能生的功课,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学习的信心。让他们通过提高学习成绩,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被需要的情感。教师对于潜能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及时肯定,又要给他们提出新的目标。
二、构建学生学习共同体
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许多学生总是感到自己缺乏能力,很无助,特别是潜能生,这就需要教师将其组织成一个个的合作小组,为其提供支持、帮助和关爱,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社会支持结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形成了同伴群体,发挥着“助学者”的作用。
1、构建优生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共同体中,优生是“专家”,有领头羊的作用,潜能生是“新手”,是“未来的专家”。创建好了学习共同体,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和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让共同体成员产生“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和情感,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用“我们”来代替“我”。要让共同体成员了解到,除非共同体中的其他人取得了成功,他自己才能成功!其次,在共同体学习中,优生可以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潜能生,按照预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帮助潜能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潜能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遇到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优生可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潜能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学习中,潜能生通过积极的参与,既增强了个人的知识,也树立了强烈的学习合作意识,得到了转化。
2、构建潜能生与潜能生的学习共同体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多的强调异质性,强调每个人的专长,都能为共同体学习目标的实现、为共同体中其他成员解决 问题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展水平相当的异质主体间最容易彼此形成“思维上的冲击”,这里既没有地位差异带来的拘束,也没有水平悬念造成的误解,最易于形成一种平淡、自由的交往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潜能生与潜能生通过对其他成员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向等来调节自己的行为,通过自身的创造力为共同体带来新鲜的经验,体验到被需要的感觉,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实现转化。
20世纪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曾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意味着学校教育对每个孩子进行社会指导,特别是那些在行为和学习上暂时落后的潜能生。针对潜能生的学习需求和内心的需要,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共同体中,促进潜能生与其他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潜能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潜能生的协作精神、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让潜能是在共同体学习模式中感到学习之乐趣、成长之幸福、生命之意义,从而实现潜能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郑葳.《学习共同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2]李玉平.《课堂开发了怎么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3]佐藤学著 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4]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改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5]王宝祥.《班主任培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
第三篇: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
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是师生围绕学习建立起来的平台,是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产物,表达了一种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它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协作组织,它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在这个共同体中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融合,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精神和心灵的碰撞,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新的冲击。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教师,也可以自主学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或与学生一道学习、共同提高。因此,当下的师生关系中,学习合作者的因素在增长,教学相长、生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形成。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一所学校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教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力量。对于师生关系,有一个十分流行的比喻,那就是花朵与园丁。苗木要生长,花朵要盛开,园丁很关键。园丁要依据苗木的生长特点、生长周期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才能让苗木茁壮成长、花朵应时盛开。园丁不能模具式地把学生批量生产成一模一样的器具,也不可违反生长规律揠苗助长。从这种意义上说,育人不应像工业,而更应像农业。
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重要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开放、活跃、自由。同时,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学生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搜索快速的获得,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由此,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凸显了。很明显,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责任已不仅是研究如何“教”,更要深入系统地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好。面对思维敏捷、知识碎片化的一群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因此,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加倍主动地去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促使学生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建设良好的学风,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只有我们每个教师都重把教学视为第一任务,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每个学生都勤于学习、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长的第一需求,把学生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如饥似渴地求知、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才能形成优良的学风,才能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从美好的愿景变为理想的现实。
第四篇:师生学习共同体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卓越课堂”推进工作汇报
西城小学兴建于1953年。2005年以前,学校占地4000平米,校舍1500平米,有8个教学班,300余名学生,21位老师,是几江片区的薄弱学校。
学校现有A、B两个校区,占地27240.9 m2,校舍19671m2,有标准教室60间,配套功能室26间;有46个教学班,130名教职工,2300余名学生,其中农民工子女1208名,留守儿童272名。我校坚持践行‚用生命点燃生命‛的办学理念,不断积淀‚有爱心,负责任‛的学校文化,经营‚书香伴我成长‛的办学特色,实施‚三四五‛德育工程,培育‚阳光小主人‛,获得良好的声誉。
一、卓越课堂建设,我们的思索
回眸十年课改,我们既有思想观念的洗礼,又有实践探索的历练;既有改革的阵痛,更有收获的喜悦,同时还有更多的反思。
思考一:师生关系(实习现象)。我曾经与全校教师谈起,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段教育生涯是教育实习,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同。一个月实习结束,与同学们依依不舍告别场面,让指导老师羡慕不已。因为实习老师干了一些指导老师不屑干的——与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下棋、运动,说孩子们说的话,做孩子们做的事……亲密无间。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从‚课堂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
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课堂应构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思考二:合作学习(《穷人街的孩子》)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适当的高度安臵了一台电脑。孩子只要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臵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故事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互帮互学中也可以掌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互帮互学的机会。
思考三:‚课堂休息‛?
我们把‚穷人街的孩子‛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却遭遇‚课间休息‛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的‚真休息‛。问题出在哪儿呢?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给我们指明了方
向,‚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卓越课堂‛的核心理念,提升学生能力是‚卓越课堂‛的核心内容,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实施‚卓越课堂‛的关键。我校围绕区教委提出的‚三空间活力课堂‛,立足自身实际,把课改突破口选定在研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上。
二、依托学习小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36字做法:六人一组、自愿组合、教师参谋、AB互助、积淀习惯、自主评价、日清月结、及时奖励、全息覆盖。
六人一组: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N个学习小组,每组一般6人,有组名、口号、小组公约及职责分工。
自愿组合:根据学生的自主申报,由班干部将学生分成两部分:A为小老师,B为小学生。由每组的3个小学生去分别选择1个小老师。这需要由班干部在试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要经过3个月才能磨合。
教师参谋:当班干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小干部们必要的帮助,有时还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班干部们自己决定。即使有点小问题也没关系,总比教师包办代替强。但教师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前三个月内,每周都要对小老师进行引导与培训。
AB互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小老师‛自己答对问题,可为小组挣4颗星;‚小老师‛帮助‚小学生‛完成任务,‚小学生‛答对问
题,可为小组挣6颗星;‚小学生‛帮助‚小老师‛答对问题3次,可晋升为‚小老师‛。得不得星,得多少星,由学生自主评价。
积淀习惯: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及组际合作中不断强化目标定向、组织、交流、记录、汇报、评价、教师指导、收集处理信息习惯等,保障互助学习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强化把方法运用于学习的实践活动,形成经验(学习习惯),不断完善认知图式,在合作学习中善于用已有的图式去解决问题。
自主评价:由学生对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自主评价加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斤斤计较,不必对加分的科学性太较真;每节课的第一名,不管得多少星,在当天的小结中,进行模糊评价,只计一分,放入小组成长记录袋里。学生个体得星,放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得星,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
日清月结:由班干部将每节课的得分当天累计并公布;将每周的得分小计,评出六人小组周冠亚季军;将每月的得分总计,评出自然组(班级的自然组,一般有2-3个学习小组)月冠亚季军,以加强组际合作。每期评出半年冠亚季军,每学年评出年冠亚季军。还要从多角度评奖:如进步奖、发言人奖、小老师奖、优秀学生奖、课星、周星、月星等。
及时奖励:对获得冠亚季军六人小组或自然组,根据与学生、家长商定的奖励公约,及时兑现。比如教师、家长带着获奖组成员一起野炊、郊游、娱乐、聚餐、爬山、下厨……
全息覆盖:校内,课内课外全覆盖,有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是小老
师,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小学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校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全覆盖,才能形成整体合力。
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相互沟通,了解需求;相互约定,达成共识;相互督促,保证落实;相互协商,共克难关;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原则,努力达到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当教育适合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伟大创造。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
所谓‚四度‛,即课堂的情趣度、自主度、参与度、有效度。四个度,是有效课堂这个有机体不可割裂的四个方面。
1.提高学习情趣度——感受回家,和谐民主,共同成功 感受回家:课堂如开车一样,去时总觉得很远,很模糊,回时就轻松、自如、惬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像是回家一样:(1)目标明确;(2)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时管用,学生知道怎么学。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愿学,学习热情高;乐学,学习氛围浓;善学,学习习惯好。比如语文的‚温故知新‛、‚阅读练兵场‛、‚轻松写话吧‛,综合实践的‚尝试钉扣总动员‛、‚拜师学艺认真看‛、‚钉扣PK我最棒‛;品德的‚求助对象我认识‛‚求助电话我知道‛‚求助电话我学打‛。
和谐民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充满情趣的灵动课堂保证。叶圣陶先生的六解放至今仍闪着光芒,‚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
童的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课堂成为充满情趣的地方。每到精彩处,老师都会给出色的小组奖励,于是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事实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打破界限,学习共同体才得以自然形成,学生才能大胆地自由地交流、学习,课堂才能实现‚真灵动‛;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后续学习充满信心。
共同成功:面对全班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有人总结‚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悬殊那么大,如何抓?一般情况是,教师的教学都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会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两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在六人小组内,学习优秀者要当小老师教会‚小学生‛,优秀者在思考怎样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落后的‚小学生‛在‚小老师‛的帮助下也会迅速地赶上来。有时‚小学生‛还会教‚小老师‛。大家都体验成功的乐趣。
2.提高学习自主度——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学以致用、巧妙引导。
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学习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充分尊重学情,以学定教,让小组内已会的学生来
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共同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
学以致用,巧妙引导: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进,并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管是袁老师‚四读‛学法的由扶到放,到写法的迁移,还是张老师的示范打电话到学生模拟学打电话,以及王老师的拜师学艺到学生钉扣PK,都足以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互助成长。又如六年级《回家》,学习作者为表达‚不仅爱小家,而且爱大家‛的情感,在许多回家场景中选择5次回家片断来描写。并将片断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如《腊八粥》、《搬家》等课文学习,最后学习用片断描写的方法写一篇短文。3.提高全程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 全员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小老师‛的A号会很快完成自学要求,主动去督促、帮助、检查‚小学生‛B号,并鼓励B号主动发言。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小学生‛的也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不懂的会及时、主动地向A号询求帮助,甚至想方设法向其它组、向老师求助。我们更欣喜地看到:B号有时还会帮助A号……因为同学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为本组争光,一个人的懈怠,都会为本组抹黑。
全程参与:小组活动,我们看到是的小组长有序地组织,发言人轮流谈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记录人快速地记关键词句,并汇报小组总的意见,A努力帮助B,希望B能代表小组发言,B也在A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希望能为小组争光。全班交流,我们看到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多元共存。
深度参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仍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纵深方向推进。比如,邱娟老师执教《我们爱祖国》,当问学生‚祖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祖国就是中国‛,老师点拨‚如果一个美国孩子坐在我们教室里,他该如何回答呢?‛‚祖国就是美国,不,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中国人说祖国是中国,美国人说祖国是美国,‚自己的国家‛是对前两种说法的概括。另一方面,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利用过得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即通常据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学生的横向拓展也应予肯定与鼓励,这同样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表现。4.提高学习有效度——学什么、怎样学、一课一得
学什么: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各学科教学要做到课时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恰当。从学什么的角度提出‚三不学‛、‚三学‛。‚三不学‛:学了无用的不学,已经会了的不学,怎么也学不会的不学。‚三学‛:课程目标规定的要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有独当之任的要学,不会的要学。
怎样学:教学环节紧扣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遵循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中儿童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学生
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就用AB互助的方式学;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给予启发、指导、讲解。
一课一得:课堂教学不能贪多求全,应力求一课一得,一得为主,多得为辅,得得相连。‚得‛ 相当于‚老树上长新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将新知同化于已有的图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鼓励优帮差,差推优,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共同进步,让学科知识、能力、情感得到有效发展。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生活。生活的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必须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括,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教室的小课堂,必须联系学校的中课堂、社会的大课堂,才能成为生活的合力课堂。
四、课改的收获,师生同发展
伴随着课程改革,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1.学生成长。学生是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学校实施‚345‛德育工程、开展‚1557‛读书活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竞赛活动以及两台多队的课程辅助活动,成全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学生获国家级奖566人次,获市级奖2937人次,获区级奖2311人次。其中
获科技部发明创新奖1人,全国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获重庆市一等奖5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3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常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2.教师成功: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提高了专业素养。坚持写读书笔记,坚持写教学随笔,坚持写教育教学论文,有247篇论文在CN、ISSN刊物上发表,获区级以上奖的论文1372篇。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国家级奖5人次,获重庆市级奖16人次,为西南课改中心天网录课103节。现有重庆市特级教师1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9名,区级骨干教师15名;有中学高级教师4名,小学高级教师42名。
3.学校发展。过去的薄弱学校成为现在的窗口学校。我校先后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消防教育示范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校‛等国家和市级奖励36次,区级奖励92次。重庆电视台‚身边的好学校‛专题报道了我校,《西部开发报》以《探营‚五个校园‛建设的西城模式》,《江津日报》以《解密‚西城速度‛》,报道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轨迹。
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我们永远不能懈怠!
第五篇: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总结
构建“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在我校实施以来,课题组积极申请立项,完善上报了子课题申请评审书,确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结合全县“三公开”新课堂教学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培训为主抓手,以教研为突破口,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组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培训,夯实课题理念。1、3月25日——4月3日,组织安排各学校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参加我县新课堂“三公开”教学暨能手考核听评
课的研讨活动。2、4月28日,组织安排全校16名教师到阳城三小进行了白板使用的相关培训,我校骨干教师郝学东,于5月4日下午,面向本校全体教师举行了关于电子白板的功能及基本操作培训活动。3、4月29日,选派课题组领导和教师赴蟒河镇台头完小参加特级教师示范讲学活动。4、5月8日上午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首届山西省中小学教师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技能大赛”获奖优秀课展示网络直播。5、5月15日我校组织了数学学科听、评课教研活动,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杨二兵、原鹏飞老师应邀到校听课指导。
6、本学期课题组共组织5次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内容包含:“导学案”和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如何结合;如何在“四步导学”课堂上关注生成资源;如何在“四步导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在小组合作中怎样调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如何充分发挥小组作用,用好评价武器。
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学习、取经,及时组织参加活动的教师利用校本教研时间谈感受,讲收获,交流心得,并形成文字材料及时在阳城教育博客专栏进行网络研讨,为我校开展“三公开”教学活动树立了样本,有力促进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的学习,明确了探索“生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搞活动,落实模式应用。
(一)强化课改模式规范化。
2013年12月,12月,我校确立了新课堂课改模式阶段目标,强力推行“四步导学”模式上课,各教研组积极调整、完善教研组教研、课改方案,开展了各学科“四步导学”生动课堂教学及小组活动展示,进行了“我与课改共成长” 专题课改论坛。通过组织评议,推选出我校
课改之星3人:宋蒲红、郭育平、吉云芳。2014年6月举办了第二届“生动课堂”课改论坛,建立了“课改名师”档案。此举有力推动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规范化”实施。
(二)推行课改工作常态化。
1、积极研制高质量的导学案。逐级审核导学案,从领导到教师人人参与导学案的编写、审核、定稿,从而提升导学案的编写质量。
2、领导推门听课、教研常态化。校领导坚持定时不定时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抓教学、抓教研,听课后随即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专题教研。要求学生人人备有语文积累本、数学纠错本,教师实行周批阅,并且纳入教师平时考核。
3、坚持进行质量监测。本学期共进行了两次教学质量监测反思分析,查找学科教学漏洞,并进行针对性研讨。
(三)综合实践活动标准化。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县展契机,我们积极研究,及时修订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完善适合寄宿制小学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扎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四)校际教研讲座促进化。
2013年12月20日,我校和阳城县实验小学8位教师进行了校际教研活动,经过听课、互动交流研讨,从而明确了课改实践方向,坚定了全体教师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鼓舞了我校全体教师投身课改的信念。
(五)领导深入教学经常化。
我校建立了课堂巡查制度,坚持每周进行督查,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主动参加教研,实现了教学管理常态化,教科研活动经常化。
三、建模式,保障学科覆盖。
本学期以来,我校围绕构建“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立足新课堂,运用新模式,教学“三公开”,研讨常态课,扎实开展听、评课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利用课题研究扎实推进课改。“三公开”教
学公开课活动,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学科均进行了两轮公开教学研讨;科学、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体育、美术、地方与校本课程等学科进行了1次公开教学研讨,每次活动均由学校领导班子牵头,各教研组及时依托课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专题研讨。(各学科相关研究活动情况在阳城教育网、阳城教研博客、阳城在线网进行了报道。)
本学期公开课的展示奇葩朵朵,姹紫嫣红,浓墨重彩,可圈可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实”、四“突出”、五“转变”。三“实”,即课堂真实,教风朴实,训练扎实。四“突出”,即突出“四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突出学法指导,突出赏识、评价,突出个性化教学。五“转变”,即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接受学习向重探究性学习转变,由重关注学习结果向重关注学习过程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学科为中心向学科整合
转变。具体情况如下:
1、三月份进行了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学科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教导主任李晋龙,政教副主任郝学东积极主动作了品德与社会和数学公开课。
2、四月份进行了音乐、语文、美术等学科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专职音乐教师张晓莉、美术教师郭莹登台展示了音乐和美术公开课,交流教师原仓库、张龙胜,支教教师王敏慈也踊跃承担了公开课。
3、五月份进行了数学、音乐、地方与学校课程等学科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专职音乐教师张晓莉与支教教师王敏慈同课异构教学展示,新聘数学教师郭晓金也主动进行了公开教学。
4、六月份进行了语文、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等学科公开课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师延婷婷、新聘教师郭晓金精心准备、运用“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展示了语文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深
受大家一致好评。
5、开展了“家长进课堂”活动。五月安排的公开课教学,我们为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充分感受我校“课改”氛围,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共邀请3-6年级班的56名家长参加,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及时整理和整改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完善,并将之常态化,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提升、有机融合的“大教育”机制,为我校进一步创建“家校共育、课堂生动”的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奠定基础。
四、研课题,完善模式构建。
(一)校本教研
1、加强教研活动,以教学研讨促进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们致力于打造 “生动课堂”的教学研究,重视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重视教学目标的恰当预设、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学流程的弹性设计。在教学活动
中,我们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学生的参与情况来衡量一堂课是否和谐、生动、高效、充满活力。在“生动课堂”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扎实、有序,并且形式多样,如语、数、英学科的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竞赛,各年级组的“三人行”、“一课三议”、“同题异构”活动,老教师的传经课……老师们本着谦逊诚恳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积极地参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2、加强反思交流,以反思对话促进课题研究。学校为鼓励教师尽可能理性地去思索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让教师的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每个月都引导教师做好反思对话。本学期,我们要求教师每月撰写“教育叙事”或“教育案例”,以自身教育教学中的事件引发思考,理性分析后叙写成文,上传至阳城教研博客进行交流。每月对这些文章进行统计、点评,本学期共上
传300余篇博文,多数教师形成了教学反思交流的习惯。
3、加强子课题研究,以子课题的研究深化主课题研究。子课题的切入口小,主要研究的是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非常贴近教师教育教学,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我校所有教师均申报了子课题,教师们从自己开始,从自己的课堂或他人课堂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研究中成长。至学期末,学校各教师的子课题都撰写了较有质量的结题报告,叙写了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研究后的思考等,都是比较有价值的。
4、加强成长训练,以教师专业成长训练夯实课题研究。本学期,我校在进一步开展新课堂“三公开”教学活动的同时,开展了教师专业成长训练活动,给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成长平台。活动在教师间的反响很大,取得的效果也不错。
(二)课题研究
1、课改论坛进行时
6月12日晚,我校组织全体教师举办了第二届“生动课堂”课堂教学改革专题论坛。活动中教师们围绕学校本学期来开展的“三公开”教学活动的感受,结合自身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经历,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谈体会,谈收获,找差距,找不足,深入剖析课改实施以来的得失。各位教师不仅从课改整体方面、某一学科、某一节课、某一教学环节等角度,展现了课改实施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具体的、有效的、创新的、成功的做法,还对课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所有领导都参加了以此次活动。课改论坛活动的开展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专题研讨促成长
我校举行了复习课专题研讨活动。
全校教师及领导全程参加了活动。活动以学校骨干教师郝学东老师执教的《小数混合运算》复习课为范例进行主题研讨。郝学东老师执教的《小数混合运算》从口算切入,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估算、简便计算、综合运算等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建构了完整的知识链,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奔放,整节课轻松、诙谐、生动、高效。参加活动的各位教师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的活动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老师们的发言既关注了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技术,又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如在小组合作中个别同学与他人合作不主动,练习课缺少“新鲜感”,后进生对知识的遗忘率高,练习题设计的质与量,学生自主整理和归纳能力的提高等。通过复习课课型的研讨活动,将新课堂教学实践与新模式构建提升相结合,使教师有所思、有所悟,在交流研讨中达成了共识,体现了开展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3、案例分析展精华
学校要求45周岁以下(含45)教师都要参加案例分析活动。案例分析活动每次安排3名教师根据学校提供的课例作好充分的准备,写好案例分析稿,提前一周交给教研组长,然后在活动时进行交流和教研组长点评。我们对案例分析的要求是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对案例中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内容的确定,教学流程的设计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教研组长点评可以对教师的案例分析进行点评,也可以就案例本身提出商讨的建议。活动中教师认真钻研,踊跃交流,有很多争鸣。县教研室杨二兵、原鹏飞老师也参加过我们的此项活动,对我们的做法给予了好评。
(三)研究成效
我校实施课题研究的成效非常明显,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得到较大进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们更能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活泼,更爱学习。课改实验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学有所得。
2、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得到较大进展。课改实验过程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越来越多的教师撰写教学随记和案例,也促进了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和改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能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了显着的提高,并且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
3、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得到较大进展。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着的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也逐渐增多,并能创造
性地使用教材。课题研究的实施,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发展空间,教材处理与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通过网上查询资料和联系实际生活以问题驱动教学,将学生本身作为课程资源,师生角色互换等等,已成为广大教师所追求的教学行为。
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得到较大进展。实践表明,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所付出的一切,在学生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教材变得更有生成性。
5、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的实施得到了较大进展。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加强了以课程标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的考试命题研究,发挥了考试结果对改进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正在初步形成。
五、立章法,创新管理机制。
(一)课改管理
1、制定完善了白桑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推进工作思路,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
2、组织所有教师认真学习了《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和高效课堂小组体验式培训,要求教师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必须节节使用导学案。其他学科鼓励使用导学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也已开始使用)。
3、制定出台了高效课堂导学案评价标准、教导处制定出了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建立了周、月质评监控及通报制度。
4、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学习、班级文化建设等要求,并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操作流程。
5、各教研组组织本组教师进行了小组建设体验式培训。
6、各班结合本班特点制定出了具有班级特色的小组建设评价细则。
7、中层以上领导、教研组长、教学能手每学期至少带头主讲一节“生动课堂”示范课。
8、实行了领导包年级蹲点制,要求领导必须深入所包年级与教师共同实践,共同成长。(李晋龙包三年级班,程忠义包四年级班,郝学东包五年级2班)
9、编发《高效课堂我们在行动》工作简报,通过阳城教育网、阳城在线网站和阳城教研博客以及教师个人博客等宣传媒介发布全校课改信息,为学校和教师搭建交流课改经验,共同进步成长的教研平台。
(二)常规要求
1、备课:实行周考核积分制。语文、数学、英语每节积1分,科学、品社(品德与生活)每节分,综合实践每节分,音、体、美、地方每节分。实行提前一周备课制度。
2、上课:满分20分。上课必须带教案和导学案(导学案保证每生1份),每节课后的学生导学案必须进行批阅。
3、作业:每月的最后一周进行集中检查(抽查),进行积分。语文每周2次,作文2周一篇,数学每周3次,英语、品社、科学、美术每周1次,综合实践2周一次(主要检查学校相关表格填写及学生作品、作业)。
4、常规检查:每月最后一周进行。重点检查备课质量,作业批改、语文积累本、数学记错本、教研笔记、听课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等。
六、找问题,明确科研方向。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教师模式应用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教师成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3、课题研究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课题研究的方向与打算: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分析研究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邀请专家来校讲学与安排教师外出学习相结合;定期开展专题课堂教学研究课、教研沙龙等活动,共同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开展探究实践,构建优质高效生动课堂。
课题组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围绕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实验,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把课题研究推向纵深。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每位成员及学科教师都必须积极参与实验课研究活动,及时交流、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构建“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新模式,为进一步实验积累数据和资料,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
3、组织经验总结,促进课题组成员业务提升。
所有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基础上,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撰
写教学案例和论文,总结研究成果。平时充分利用阳城教研博客平台,加快校园区域网和教师个人博客建设,及时发布通知和研究经验,为全校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服务平台。
4、实施开放性研究,进行多渠道的学习。
注重平时积累,定期进行QQ网络研讨,研究过程中加强与县教研室和兄弟学校的联系,与他们讨论交流,共同提高。同时,积极派出教师外出学习取经,获取新的理念和信息,返校后上汇报课,与课题组成员展开交流,有效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三)对县总课题组提出的建议:
1、县总课题组要为各校配备兼职课题督导员,每月深入子课题研究学校,()了解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课题研究工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以“课题研究动态”的形式在全县交流通报。
2、要求各学校拿出专项课题资金用于课题研究,由各校课题组负责人和
县局课题督导员统筹安排使用。
3、县总课题组要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的成果奖励基金,用于有突出研究成果的子课题研究学校或研究者的奖励。以提高参与研究校及研究者的积极性。对消极应付的研究校要取消其立项课题,并通报批评。
4、县总课题组要对子课题研究的外出培训学习观摩交流等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以免造成课题研究走过场,只交资料不求实效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