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生 共同体合作学习点滴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听后感
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五项能力目标来谈谈我的认识。
一、在质疑这部分很好地达成了三个目标。
1.能提出较为有价值的问题。2.善于接纳别人的观点,能对别人观点进行质疑,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让学生在延伸中主动质疑。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学习中、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会在无疑处生疑。昨天封老师做得很好。一开课学生就质疑课题,提出了五个有价值的问题,本来可以引导学生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到答案的,可老师却大胆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完成。这是小组内第一次讨论,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又是一次大胆的挑战。虽然在这环节学习进程中进展得不是很顺利,但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封老师把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研讨讨论的能力贯穿于整个课堂中,渗透于整个教学之中。特别可贵之处就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交流时,认真倾听组员的意见,能够找到组内成员对同一问题的共同意见,并能用关键词作记录并板书。对组员的不同意见,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采用质疑的形式推进教学流程。如:在学生第二次小组合作之后交流发言时,一学生说道,从这一连串的问题得到了结论,此时坐在学生群中的老师质疑了:是从什么故事得到什么观点呢?一下子把学生从抽象笼统的阐述拉回了文本的具体情节之中。这样的师生于教学之中的生疑的例子还有好几处。
二、学生在“学会发言、学会傾听”这部分的培养目标也达成也很好。学生在小组发言时普通话标准流畅,音量较小,发言的学生仪态大方,发言有序有效,能围绕确定的目标发言,逻辑性强。在一开课听写后的小结汇报时,学生在分析“锲”字时,认真倾听之后有评价,有建议。在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时,1 分析理解“什么是真理”时也再现了一次学生是如何学会发言,学会倾听的。
三、学生交流汇报环节做得很好。
研读感悟环节,封老师抓住学生课前的质疑的问题“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来默读思考,结合课文具体的事例,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体会。这个问题的提出,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学生再来交流,重点是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来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这篇课文,老师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老师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汇报、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老师重点是从学生交流发言中质疑出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在反复地交流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交流,质疑,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
四、对于评价这版块目标的培养也达成较好。学生的口号是让合作学习动力无穷。整堂课中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既重视学生个人2 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又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学生之间也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以加分的形式体现。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达成得特别好,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真是一堂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学习的课,更是一节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示范课。真正做到了课堂中只有学习伙伴,没有老师。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我是很茫然的,昨天听了封老师的课让我震憾。感叹之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
思考一、一堂课的合作效果如此之高效封老师是怎样训练的?
策略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为自己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策略二: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3 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策略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疏导,点拨作用发挥得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封老师就进行了适当点拨;把学生导向了一个又一个探究的高潮。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所学,从课文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汇报。教师就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点明了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写法。试想,如果这是一堂联堂语文课的话,接着让学生分享心有所动,马上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这样的写作训练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由于时间关系,昨天老师们也看见了,封老师班上中间那五组学生交流得特别积极主动,而两边的那四组学生好像稍稍差了些。就是同一小组内,学生的参与也不均衡。从而引发了我的第二个思考。
思考二.学生参与不均衡怎么办?“教师讲学生听”是传统课堂上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如果复制了这种不平等的缺乏合作的师生交往方式,演变为“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交往模式,又该怎么办?我的课堂就是如此: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差学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在这种小组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合作。如何有效解决的呢,我看到过这样一个实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在帮助学4 生根据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写杨梅果的特点和写法。根据自己小组带来的水果写一种水果的特点。每个学生只要求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写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这种水果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由于写作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思考三:如何更关注小组内后进生提高性的评价。教学的目的或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得到提高。在小组合作时后进生的表现更应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优等生的专题发言后进生的盲目听从,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将被严重打击。所以关注后进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提高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及时发现后进生在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取得的点滴进步,有针对性地鼓励后进生代表小组汇报。而昨天那堂课让我们看到的发言大胆的学生替代了胆小的孩子,这本也是合作帮助的一环,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后进生的课堂发言时间会不会被剥夺?下来后还想和封老师探讨探讨。
以上发言仅仅是我个人主观意见,有不当之处,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廖代芬
二0一五年五月
第二篇: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
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是师生围绕学习建立起来的平台,是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产物,表达了一种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它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协作组织,它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在这个共同体中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融合,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精神和心灵的碰撞,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新的冲击。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教师,也可以自主学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或与学生一道学习、共同提高。因此,当下的师生关系中,学习合作者的因素在增长,教学相长、生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形成。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一所学校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教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力量。对于师生关系,有一个十分流行的比喻,那就是花朵与园丁。苗木要生长,花朵要盛开,园丁很关键。园丁要依据苗木的生长特点、生长周期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才能让苗木茁壮成长、花朵应时盛开。园丁不能模具式地把学生批量生产成一模一样的器具,也不可违反生长规律揠苗助长。从这种意义上说,育人不应像工业,而更应像农业。
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重要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开放、活跃、自由。同时,在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学生需要的任何知识都可以通过查询、搜索快速的获得,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由此,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问题凸显了。很明显,让学生学会思考比学会知道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责任已不仅是研究如何“教”,更要深入系统地研究让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得更好。面对思维敏捷、知识碎片化的一群学生,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因此,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加倍主动地去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要促使学生把学习视为第一要务,建设良好的学风,支持和奖励爱学、勤学、善学的学生,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只有我们每个教师都重把教学视为第一任务,把教师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每个学生都勤于学习、热爱学习,把学习视为成长的第一需求,把学生作为第一身份;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生动活泼、奋发上进的学习共同体中如饥似渴地求知、孜孜不倦地探索,我们才能形成优良的学风,才能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成长成才才能从美好的愿景变为理想的现实。
第三篇:师生学习共同体
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卓越课堂”推进工作汇报
西城小学兴建于1953年。2005年以前,学校占地4000平米,校舍1500平米,有8个教学班,300余名学生,21位老师,是几江片区的薄弱学校。
学校现有A、B两个校区,占地27240.9 m2,校舍19671m2,有标准教室60间,配套功能室26间;有46个教学班,130名教职工,2300余名学生,其中农民工子女1208名,留守儿童272名。我校坚持践行‚用生命点燃生命‛的办学理念,不断积淀‚有爱心,负责任‛的学校文化,经营‚书香伴我成长‛的办学特色,实施‚三四五‛德育工程,培育‚阳光小主人‛,获得良好的声誉。
一、卓越课堂建设,我们的思索
回眸十年课改,我们既有思想观念的洗礼,又有实践探索的历练;既有改革的阵痛,更有收获的喜悦,同时还有更多的反思。
思考一:师生关系(实习现象)。我曾经与全校教师谈起,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段教育生涯是教育实习,得到许多老师的认同。一个月实习结束,与同学们依依不舍告别场面,让指导老师羡慕不已。因为实习老师干了一些指导老师不屑干的——与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下棋、运动,说孩子们说的话,做孩子们做的事……亲密无间。这一现象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关系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角色应从‚课堂的权威‛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
学习的‚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因此课堂应构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思考二:合作学习(《穷人街的孩子》)
在印度新德里的一条穷人街上,穷人街的孩子没有钱,不能进学校读书,整天在街上游逛。试验者为了探明穷人孩子是否有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便在墙上适当的高度安臵了一台电脑。孩子只要触摸,就可以上网,但必须用英文。这一装臵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新奇感,大家围拢在一起讨论起来,有的还动起了手。一个星期过去了,有少数几个人触摸到了门道。两个星期过去了,不少孩子初步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故事后面有三个问题:他们在学校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他们在接受教育吗?回答是‚不知道‛。他们在学习吗?回答:‚是的,他们在学习。‛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对感兴趣的东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互帮互学中也可以掌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为学生创设互帮互学的机会。
思考三:‚课堂休息‛?
我们把‚穷人街的孩子‛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却遭遇‚课间休息‛现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的‚真休息‛。问题出在哪儿呢?
《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给我们指明了方
向,‚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卓越课堂‛的核心理念,提升学生能力是‚卓越课堂‛的核心内容,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实施‚卓越课堂‛的关键。我校围绕区教委提出的‚三空间活力课堂‛,立足自身实际,把课改突破口选定在研究‚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上。
二、依托学习小组,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36字做法:六人一组、自愿组合、教师参谋、AB互助、积淀习惯、自主评价、日清月结、及时奖励、全息覆盖。
六人一组:将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N个学习小组,每组一般6人,有组名、口号、小组公约及职责分工。
自愿组合:根据学生的自主申报,由班干部将学生分成两部分:A为小老师,B为小学生。由每组的3个小学生去分别选择1个小老师。这需要由班干部在试运行过程中不断调整,一般要经过3个月才能磨合。
教师参谋:当班干部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小干部们必要的帮助,有时还可以提供多种选择,让班干部们自己决定。即使有点小问题也没关系,总比教师包办代替强。但教师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前三个月内,每周都要对小老师进行引导与培训。
AB互助:三人行,必有我师。‚小老师‛自己答对问题,可为小组挣4颗星;‚小老师‛帮助‚小学生‛完成任务,‚小学生‛答对问
题,可为小组挣6颗星;‚小学生‛帮助‚小老师‛答对问题3次,可晋升为‚小老师‛。得不得星,得多少星,由学生自主评价。
积淀习惯:一方面,在小组合作及组际合作中不断强化目标定向、组织、交流、记录、汇报、评价、教师指导、收集处理信息习惯等,保障互助学习的有效实现;另一方面,强化把方法运用于学习的实践活动,形成经验(学习习惯),不断完善认知图式,在合作学习中善于用已有的图式去解决问题。
自主评价:由学生对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自主评价加星,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斤斤计较,不必对加分的科学性太较真;每节课的第一名,不管得多少星,在当天的小结中,进行模糊评价,只计一分,放入小组成长记录袋里。学生个体得星,放入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袋里。得星,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
日清月结:由班干部将每节课的得分当天累计并公布;将每周的得分小计,评出六人小组周冠亚季军;将每月的得分总计,评出自然组(班级的自然组,一般有2-3个学习小组)月冠亚季军,以加强组际合作。每期评出半年冠亚季军,每学年评出年冠亚季军。还要从多角度评奖:如进步奖、发言人奖、小老师奖、优秀学生奖、课星、周星、月星等。
及时奖励:对获得冠亚季军六人小组或自然组,根据与学生、家长商定的奖励公约,及时兑现。比如教师、家长带着获奖组成员一起野炊、郊游、娱乐、聚餐、爬山、下厨……
全息覆盖:校内,课内课外全覆盖,有的学生在这个方面是小老
师,在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小学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校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全覆盖,才能形成整体合力。
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相互沟通,了解需求;相互约定,达成共识;相互督促,保证落实;相互协商,共克难关;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原则,努力达到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当教育适合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伟大创造。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索‚四度‛特色小课堂
所谓‚四度‛,即课堂的情趣度、自主度、参与度、有效度。四个度,是有效课堂这个有机体不可割裂的四个方面。
1.提高学习情趣度——感受回家,和谐民主,共同成功 感受回家:课堂如开车一样,去时总觉得很远,很模糊,回时就轻松、自如、惬意!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像是回家一样:(1)目标明确;(2)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完成新的学习任务时管用,学生知道怎么学。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愿学,学习热情高;乐学,学习氛围浓;善学,学习习惯好。比如语文的‚温故知新‛、‚阅读练兵场‛、‚轻松写话吧‛,综合实践的‚尝试钉扣总动员‛、‚拜师学艺认真看‛、‚钉扣PK我最棒‛;品德的‚求助对象我认识‛‚求助电话我知道‛‚求助电话我学打‛。
和谐民主: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充满情趣的灵动课堂保证。叶圣陶先生的六解放至今仍闪着光芒,‚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
童的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大胆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让课堂成为充满情趣的地方。每到精彩处,老师都会给出色的小组奖励,于是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事实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打破界限,学习共同体才得以自然形成,学生才能大胆地自由地交流、学习,课堂才能实现‚真灵动‛;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激励,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后续学习充满信心。
共同成功:面对全班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有人总结‚抓两头带中间‛,两头悬殊那么大,如何抓?一般情况是,教师的教学都是指向中等水平学生的。这虽然关注了学生中的多数,可是,学习优秀者就会因内容之‚浅‛而失去兴趣,学习较差者就会因为内容较‚深‛而不知所云。于是,这两部分人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减退。在六人小组内,学习优秀者要当小老师教会‚小学生‛,优秀者在思考怎样教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落后的‚小学生‛在‚小老师‛的帮助下也会迅速地赶上来。有时‚小学生‛还会教‚小老师‛。大家都体验成功的乐趣。
2.提高学习自主度——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学以致用、巧妙引导。
先学后教,顺学而导:‚先学‛,不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指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学习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充分尊重学情,以学定教,让小组内已会的学生来
教不会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实践、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于学生都不会的共同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启发。
学以致用,巧妙引导:围绕本课教学重点,在‚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共进,并进行当堂训练,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不管是袁老师‚四读‛学法的由扶到放,到写法的迁移,还是张老师的示范打电话到学生模拟学打电话,以及王老师的拜师学艺到学生钉扣PK,都足以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互助成长。又如六年级《回家》,学习作者为表达‚不仅爱小家,而且爱大家‛的情感,在许多回家场景中选择5次回家片断来描写。并将片断描写的方法迁移到如《腊八粥》、《搬家》等课文学习,最后学习用片断描写的方法写一篇短文。3.提高全程参与度——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深度参与 全员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小老师‛的A号会很快完成自学要求,主动去督促、帮助、检查‚小学生‛B号,并鼓励B号主动发言。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小学生‛的也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不懂的会及时、主动地向A号询求帮助,甚至想方设法向其它组、向老师求助。我们更欣喜地看到:B号有时还会帮助A号……因为同学们知道。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会为本组争光,一个人的懈怠,都会为本组抹黑。
全程参与:小组活动,我们看到是的小组长有序地组织,发言人轮流谈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看法,记录人快速地记关键词句,并汇报小组总的意见,A努力帮助B,希望B能代表小组发言,B也在A的帮助下努力学习,希望能为小组争光。全班交流,我们看到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多元共存。
深度参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仍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朝纵深方向推进。比如,邱娟老师执教《我们爱祖国》,当问学生‚祖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祖国就是中国‛,老师点拨‚如果一个美国孩子坐在我们教室里,他该如何回答呢?‛‚祖国就是美国,不,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中国人说祖国是中国,美国人说祖国是美国,‚自己的国家‛是对前两种说法的概括。另一方面,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利用过得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即通常据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对学生的横向拓展也应予肯定与鼓励,这同样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表现。4.提高学习有效度——学什么、怎样学、一课一得
学什么: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各学科教学要做到课时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选择恰当。从学什么的角度提出‚三不学‛、‚三学‛。‚三不学‛:学了无用的不学,已经会了的不学,怎么也学不会的不学。‚三学‛:课程目标规定的要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有独当之任的要学,不会的要学。
怎样学:教学环节紧扣目标,教学活动设计科学合理,遵循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中儿童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学生
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完成的,就用AB互助的方式学;学生经过努力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给予启发、指导、讲解。
一课一得:课堂教学不能贪多求全,应力求一课一得,一得为主,多得为辅,得得相连。‚得‛ 相当于‚老树上长新芽‛,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并将新知同化于已有的图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鼓励优帮差,差推优,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共同进步,让学科知识、能力、情感得到有效发展。
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总和。从这个角度来说,课程=生活。生活的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必须联系生活,学习文本知识,不是就知识论知识,而是把文字还原为生括,再现文字背后的生活原景,从中体会、感悟生活。‚事事洞明皆学问‛,留心观察生活,认真体验生活,学习生活,从生活纷繁的人与事中去感悟生活的真谛。教室的小课堂,必须联系学校的中课堂、社会的大课堂,才能成为生活的合力课堂。
四、课改的收获,师生同发展
伴随着课程改革,学生成长,教师成功,学校发展。
1.学生成长。学生是课改的最大受益者。学校实施‚345‛德育工程、开展‚1557‛读书活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学竞赛活动以及两台多队的课程辅助活动,成全学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学生获国家级奖566人次,获市级奖2937人次,获区级奖2311人次。其中
获科技部发明创新奖1人,全国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获重庆市一等奖5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3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常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2.教师成功: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提高了专业素养。坚持写读书笔记,坚持写教学随笔,坚持写教育教学论文,有247篇论文在CN、ISSN刊物上发表,获区级以上奖的论文1372篇。教师参加各级赛课,获国家级奖5人次,获重庆市级奖16人次,为西南课改中心天网录课103节。现有重庆市特级教师1名,重庆市级骨干教师9名,区级骨干教师15名;有中学高级教师4名,小学高级教师42名。
3.学校发展。过去的薄弱学校成为现在的窗口学校。我校先后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消防教育示范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校‛等国家和市级奖励36次,区级奖励92次。重庆电视台‚身边的好学校‛专题报道了我校,《西部开发报》以《探营‚五个校园‛建设的西城模式》,《江津日报》以《解密‚西城速度‛》,报道了学校跨越式发展的轨迹。
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我们永远不能懈怠!
第四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体会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点滴体会
2003年9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我校全面铺开,我有幸地成为课改实验组的一员。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成为课堂上一种全新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积极采用。在几乎所有的公开课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实质的合作,有些小组合作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则过于简单,没有合作探究、交流的价值;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优生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被忽视,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充分的准备,合作时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如何在大班额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首先,要进行合理分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学习,我明白了要想在大班额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进行合理分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对全班85位同学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将每组4—6人按照好、中、差进行搭配组合;然后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如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为了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我还经常改变小组的形式,采取组长轮流制,让学生总有一种新鲜感。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我的合理分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二、其次,要教会讨论方法,增强学生小组合作意识。
分组以后,学生并不会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的问题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2)要求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后,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不是自己说完就完了。(3)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能把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地训练,学生基本能掌握讨论的方法,能在小组内愉快地合作学习。
三、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要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读书、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等等,形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来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培养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我校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七年的风雨历程。在这七年中,我班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师生间、生生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将神、交往艺术等合作品质都得到了提升。但是,新课改的路程还很长,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出最佳的最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第五篇:培训学习点滴体会
培训点滴体会
培训学习即将结束,在这期间我收获着喜悦与快乐。更多的是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能力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切实把新方法、新理念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非常感谢这次小学远程培训活动,它为我们教师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提供了如此优越的学习条件。这段时间的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们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首先专家讲座,让我有一种与名师对话的感觉,我收获着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特别是听了专家和优秀教师的上课后,我从心底里认识到,“只有不适合学生的教育,没有不适合教育的学生”。的确,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以爱为出发点,多方面去激发各层次学生的兴趣,用执著的爱,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表演的场所和机会,尽量扬长避短,让他们意识到被信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其次,通过培训我懂得教师的语言艺术尤其重要,语言艺术中的趣味性不容忽视,因为学生天生活泼好动,需要有趣的东西来吸引他,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才能使学生听着轻松而又易于掌握。在课改过程中,注
意因材施教,研究学生实际,变换教法,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在教学中,能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紧扣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巧妙运用语言空白艺术,及时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自觉内化的机会。教学时,注意语言表达技巧和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材料和动力,以燃起学生探求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求知。
再次我学会了在教学中或读书中反思。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重要的工作阵地就是课堂。但,教师不能只是课堂技术的机械执行者,而必须是课堂实践的自觉反思者。荷兰著名的教育家弗来登塔尔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因此,教师应善于反思,它是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现在,我的教学更注重反思了,我上完每节课都认真反思,反思这节课成功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地方要改进,写好课后小记,单元小结。通过不断反思提炼总结,自己专业素养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会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
家之长,积极地学,好好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教育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虽然培训学习即将结束,但我还会继续终身的学习,这次培训就像一抹浓浓的绿意,带给我无限希望!我会为教育事业而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