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心得体会(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3:5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第一篇: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XX年1月9日下午我们6个数学老师到XX小学参加了教研室的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活动。

我怀着一颗虔敬的心认真聆听了两节数学课,一节是XX和XX小学候老师的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一节是XX脚下一所学校谭老师的一年级上册《总复习》,我从两位老师身上感受到他们扎实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和浓浓的爱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了侯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感受:、抓住重点内容:谁比谁多(少)百分之几,让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不厌其烦的教学风格,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每一道题都认真的讲评,教学效果较好。

2、最后的一个项目:“限时练习“,让我大开眼界。2道应用题在5分钟内完成,做完后给老师看,全对的学生上黑板上依次画正字的每一笔,5个同学写完一个正字,依次进行,最后数出全对的学生数,对没有完成的学生提出要求:认真思考、认真书写!

另外,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节课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在开始一段时间回答问题不够积极,随着侯老师的点拨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逐渐高涨,这说明了老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我要很好的向她学习。

听了谭老师的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找出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感受最深的是:每一道题都让学生说出答案及想法,并且每一道题都问问学生有没有其他想法,让学生整节课都在积极地思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发散能力,我将努力把它运用到今后的课堂上来。

2.几个镜头值得珍藏

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掌握的不好,教师便让6名学生排队上台,让下面的1名学生回答一共有几名学生,谁是第6名,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两个的区别。通过这个环节带给学生了很多:理解了知识、教给了学习方法。

(2)课的中间阶段有一个游戏活动环节让我学了一招,教师出示一张写着数学14的卡片,提问题:它是几位数?个位数字是几?十位数字是几?并一一让学生回答。然后小组活动:让小组长给组员出题,最后小组选出表现好的学生,组长和他把对话过程在全班展示。

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理解了,效果较好。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习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习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这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乐于思考的时间更有限,所以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抓住一个重点,让学生理解透,这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今后,我至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多向他人学习。这一点我已经努力在做,如果有机会,我总不愿错过,但也仅限于实地听课和上网查资料了。其实,多向他人学习的渠道很多,比如报刊杂志,比如网络视频,比如教学论坛,比如教师博客以及身边教学水平很棒的同事们。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爱生如子。一个孩子可能只是老师的几十分之一,却是父母的全部。蹲下身子,多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多从他们的感受出发去理解他们、关爱他们,无论优等生、学困生,都无一例外得到我的关爱。

3.多写反思。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曾经鼓舞了我一段时间,“亲自”动手写了几篇反思,可是却不能坚持。今后,一定要尽力去反思,动笔写写,把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喜怒哀乐都及时写下来,也许写得不精彩,但收获却是自己心底的!

体会多多,感受多多,永远也写不完,学不完。说得多未必做得多,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有可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XXX县XX街道XX小学

张XX

XX

第二篇: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名师授课,观摩心得

从随机、有心结识到由境、应需构造,基本图形,缘起于自行,缘定于卓行

听名师授课

感受数学思想,感悟几何思维

崇州市崇庆中学初中校区:余首成

“我想让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周老师是怎样来引领大家学习数学的?同时我还想让同学们体验到,学数学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周老师的课堂依然荡漾着这样的情感,流淌着这样的精神。

2015,又是一个新的,远程教室,又是一个新的环境,然而故友依旧,依然儒雅而随和,依然高深却热情。虽然只接触过短暂的数面,但把“始终坚守将理性与情感高度融入课堂的名师”周老师,作为我们的故友,却一点也不过分。他的每次来到都给我们很多欣喜,带给我们经验与智慧。课堂观摩,令我们神入,课后交流,引我们内省,如此良师、故友,其授课技术与艺术,总能撮合听课者的“旧我”与“新我”深情相守,理性交流。

本次送课,周老师带给我们的是初三“圆的综合复习专题”。课堂上,面对问题,他带领学生分析探索,揉合知识,步步为营,每每遇到思维流淌至面临数条支流时,他又引导学生评价思索,针对问题,瞻前顾后,作出最优选择,合理尝试。如此引导,学生思维策略的一方天空,得以澄清,必能受益匪浅。

在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周老师既注重逻辑推演的思维严谨性,又注重解题过程的书写灵活性,让听课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通透连贯和书写的适度跳跃。此间,周老师既有对学生思维素质的关怀,又有对学生应试策略的关注,其厚儒心性,不彰而显。

在授课中,周老师注重将数学思想明确地体现,并让学生深度感受、体验。

(1)、例如一道“利用垂径定理”求点的坐标的问题,先转化为求某一线段的长度,而后通过勾股定理来建立方程求解。周老师板书“方程思想”,并解释:解决未知数量问题,要想的到尝试“能否通过建立方程来解决?”

(2)、又例如一道“利用45度角”探索规律的问题,先转化为求解一些简单的、递进的特殊个例的问题,而后通过观察、归纳,找到规律,最后再将这个规律运用到复杂的、一般性的情况中去。周老师板书“归纳思想”,并解释:探索规律的问题,要从尝试寻找几个简单的个例开始、通过观察、归纳、并验证规律,而后再将规律运用到一般情况中去,合理预测结果。

(3)、再如那道“根据未知形状,且未知谁为最大角的圆内接三角形”求弧长的问题,先考虑“数形结合”,“几何直观”,而后在“三角形形状尚不确定”的纠结上,展开第一台阶的分类讨论,然后又在“哪一个角为直、锐、钝角”的疑惑上,展开第二台阶的分类讨论,于是将问题所涉及的图形分为九种情况来展开探索,最后灵活、机智解决问题。周老师板书“分类讨论思想”,并解释:当我们感觉到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情况时,要想的到利用“分类讨论”来使我们思路明晰、有序,在不慌不忙中,做到从容应对,不重、不漏。

在引领学生探索分析“圆的综合压轴题”时,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他谈到解题的探索过程是从已知条件的综合联想开始,讲究联想信息发酵顺推与已有知识之间的揉合,再结合“基本图形”的性质,眺望目标,自然推进,走走瞧瞧,相信一定会“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于一道题,有多个问题的设置时,周老师还为同学道出了命题者的意图,即解决下一问题,往往要考略使用上一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一语道破玄机,学生如饮醍醐。周老师还向学生谈到,有的几何问题较难破解,功夫需在平时,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关于“有多问设置的问题”,这个还颇有玄机,不让学生去经历一番,学生还真的感受不到个中玄妙!周老师告诉学生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解决第二个问题要善于考虑从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或方法”中得到启示,这是思维的康道!受此启发,我想告诉我的学生要树立另一种意识:一般情况下,第一个问题并不难,但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解法,可以暂时跳过第一问,而直接考虑“使用第一问的结论”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这虽是思维的旁道,但它是凑效的!

例如初二下册,学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有这样一道题: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已知AD∥BC,∠ABC=∠DCB,求证:①、AB=CD;②EB=EC;

分析:这实际上是一个等腰梯形的问题,但这个“陌生的”基本图形并不是阻碍学生思维的主要“墙壁”。第一个问题可以分别延长BA、CD相交于点P,将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待证的“等角对等腰”的结构中嗅到特殊的气味儿,从而自然就没有将它与头脑知识仓库中的“等角对等边”这种“美食”建立联系,故而不能破题,这就有点替学生感到惋惜;

另一方面,第一个问题也可以通过平移AB到DF,同样也可以实现将“∠ABC=∠DCB”这个“分散”的条件“聚拢”到三角形DCF中,然后可利用“等腰三角形”这个基本图形来解决。但学生没有从“分散”的条件纠结中,联想到通过“平移”来使条件“相对聚拢”,故而不能破题。但是通过“三大变换”来实现“化分散为聚拢”的技能是需要反复训练的,所以学生想不到这个份儿上,是情有可原的!但事后一定要想法弥补!

我还想说:要让学生知道,第一个问题倘若没有解决,可以暂时跳过它。不妨先看看第二个问题,若能正常解决,则好。“有些学生往往做不起第一问,就根本不看第二问”,这不仅是错误的考试策略,更是错误的思维分式。更绝妙的是,倘若做不起第一问,我们却可以尝试利用“第一问的结论”来帮我们探索“第二问的解法”,这是数学教育中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思维方式。举例而谈,试想一些重要的汽车部件,由于我们的技术尚不完善,暂时还不能生产(这犹如本题的第一问尚未解决),但我们可以直接把那些“成品”采购进来,为我们组装汽车,投入市场营销服务啊,这正是数学思维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当我在课堂上提及这种思维方式时,很多学生领悟了跳过“第一问”的妙用!体验了一小段幸福感。

周老师反复提及“基本图形”这一几何思维元素,这引发了我的共鸣,启发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几何问题的研究,着重于培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直觉思维。几何问题的解答过程不能脱离“基本图形”的直观形象启示与性质发酵整合所带来的联想。结合图形的初次审题中,已有基本图形的发现、提取,带来了性质的联想,加快了信息的连续发酵、带动了综合的连锁创新;正向综合的再次探索中,残缺基本图形的洞察、修补,带来了新的惊喜、转机,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探索念头;逆向分析的条件追溯中,期望获得某一基本图形的思维需求及其由心而发的创造手段与产物,带来了追溯源头的连续,加快了寻求中介的步伐。可见“基本图形综合、分析法”是几何解题探索过程的命脉,学生有一种“需始于自行”的义务去观摩、学习,也有一种“将欲卓行”的权利去实践、享受,更有一种“趋于谙行、向往尊行、从心神行”的人之本性使学生从中去寻觅思维之术,从中去领略为人之道。从众多“基本图形”的随机、有心结识发展到能实现某个“基本图形”的由境、应需构造,如此境界岂能无缘无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因缘,起于“自行”,定于“卓行”。欲将这一几何思维“命脉”植入学生的思维骨髓,教师的“拾阶助行”,责无旁贷,循序渐进与螺旋引领,皆宜无声润之。

通过本次名师授课的观摩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去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如何向他人学习,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变成一个坚持“经验内化与理性发展相结合”的终生学习型教育者。正如专家所说:高品行引领“超我”,低强度推动“自我”,高眼界导航学生,低手法推动学生,高境界追逐梦想,每天将平凡事做好。真正落实“归根人性”的数学教育,需明确导航,随机启发,缘起自行,缘定卓行!

本次周老师的宝贵献课,让人顿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让我深思,受益匪浅。期待周老师的下一次不吝“活水”,指引我们心田泉涌,不啻归真!

2015年5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2012年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2012年春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艺展示系列活动”,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听了深圳黄安华老师所讲《垂直》与数学课堂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研究方向,南京实验小学张齐华老师所讲的《平均数》、《用字母表示数》两节师范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这两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黄老师在上课前,让每位学生在本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在自己名字旁边写上黄老师名字,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说出了很多互为朋友的关系。这样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环节,真正为教学服务 黄老师和张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如:黄老师在教学《垂直》一课时,设计非常新颖,非常巧妙。黄老师能把几个概念环环相扣,有条理地通过画图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开始在黑板上只留下三个点,问学生怎样才能画出两个小棒所摆出的垂直关系,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将几个数学中生涩难理解的概念巧妙结合:

1、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两点之间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垂线;

4、当两条直线相交垂直时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都把这些概念分开讲授,很少能做到如此精简的方式,一下子渗透这么多的内容。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张老师在教《平均数》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用笔算,还利用了统计图,引入了“移多补少”,画出平均数所在的那条直线,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整个数群中的地位: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更加形象直观,让比较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利用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然后出示篮球队的照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且有个队员的身高是178厘米,更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

1、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

2、《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人看了后却高兴不起来?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这样的处理,不仅在教学过程上流畅、自然、和谐,而且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富有新意: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几节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两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如:张老师在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借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简单的红蓝两个储蓄罐,却十分经典地解释了a+5=a+5:左边表示的是数量关系而右边则是表示结果,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数量关系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结果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的设计十分巧妙,且容易操作,使人大开眼界,深受启发,很是值得借鉴。这相对于我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所运用的魔盒来说,他更显得易行。而在表示年龄问题上,张老师巧妙设置了三个人:他自己、他的儿子及一个神秘人。当张老师的年龄为X的话,他儿子的年龄可用X-26来表示,让学生去寻找两人之间岁数的关系,再出现神秘人的年龄为X-1,让学生去猜想神秘人的身份,可能是张老师的老婆、妹妹、妹夫、弟弟等等,在这个人与张老师的社会关系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却能确定他与张老师之间的岁数关系。然后又反过来以儿子的年龄为X,让学生分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表示出张老师、神秘人的岁数来。这个环节很让人回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名师课堂教学风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黄爱华老师和张文华的课让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原来可以上得这么轻松、有趣;可以上得这么巧妙、新颖。让身为教师的我们不禁思索,只由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找到教材的重难点和突破口,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方能轻松地驾驭课堂。

2012.4.5

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姚安小学 穆晓茹

第四篇: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

送教下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送教下乡活动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那么,关于名师下乡送课的心得体会怎样写?下面给大家分享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1

初秋,桃李芳菲,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国培柳河县“送课下乡”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贺庆国教授、优秀教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

通过这次国培柳河县“送课下乡”培训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虽然这次的培训仅是个开始却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破冰”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习作课课堂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怎么样落实?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如何设计活动……?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其次,如何使我们的习作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大餐”!

第三,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习作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习作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习作:抓住语文习作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情感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交流、沟通、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乐学、爱学习作。

今后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认真读教学参考

首先结合课标及练习仔细通读两三遍教材甚至比这还要多的读。通过反复通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地研究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设想如果没有老师深入的读文,没有老师的动情体验又如何能把学生带入那时那境呢?

二、要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思路。思考教材,明确知识积累点、能力训练点和思想渗透点。

三、要学习名家的优秀课例,教学设计等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闭门造车的备课室无效的。应该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搜集大量的优秀课例,教学设计,看过之后学会有选择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著名教育家于漪的三次备课大家都听过吧!其中第二次备课即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我想到了,参考书上没有想到。这样把前人的优秀经验拿来为我所用,避免自己走弯路。四要写好导学案。注意要写周到的、有用的详案——特别是引入、承转、重难点的突破、板书的设计、作业的布置及处理、学法的指导等都要完善。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是如何指导的。

通过这次活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语文习作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2

期盼已久的送课下乡活动,终于在11月27日来到了我们辛店街道,作为一名老教师的我,深知这次活动的意义,上级领导为了这个活动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所以,我带着学习的心情,听了齐都花园幼儿园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两节优质课。

第一节活动课是中班艺术活动《小青蛙回家》,李老师首先是让孩子们做动物模仿操入场,调动孩子的学习气氛,为整节艺术活动做好了铺垫,也很顺利地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在练习节奏X X|X X|XX X|XX X|时,老师通过与孩子打招呼的方式,既满足了活动要求,又拉进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对新老师的陌生感。老师又通过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很自然的导入新的学习内容,在老师敲鼓幼儿打节奏的环节中,孩子们刚开始没有领悟到老师的要求,这个时候李老师充分的尊重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反复的用手势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方式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李老师用手势的教学方法,替代了以往我们的语言引导方式,这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也彰显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学习歌词时,李老师要求孩子们说歌词要带动作,我认为这个创意不错,改变了孩子枯燥无味的单一记忆方式,动静结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示范唱时,多方位的与孩子们进行互动,尊重了《纲要》中提出的:既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又要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在演唱歌曲时,李老师制作的生动易懂的图谱也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学习的过程轻松自如,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还整合了健康教育,为整节课的结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二节活动课是孙老师的科学活动《哈哈小人》,孙老师通过谈话“你最喜欢画什么呀?”导入活动,在引导孩子们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时,孙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了解“顶天立地”成语的意思,通过要求孩子们凭记忆绘画,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这个方法对提高大班孩子记忆力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们又在老师提供的折纸上画画,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在折纸上画画的乐趣,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孙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你还能把小人的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幼儿又带着问题进行了探索。孙老师的整节活动课,始终围绕:老师引导―幼儿操作―幼儿发现―老师小结这样一种学习模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的过程中掌握活动目标,体验科学的乐趣。

我觉得两位老师精彩的讲课都做到了以下几点,也正是我所学习到的地方。

一、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纲要精神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有安全感、信赖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有便于管理。上课时,教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放膝盖,眼睛看老师”“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诸如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幼儿的身心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通过对《纲要》理念的学习,我们应该允许幼儿自由自主的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幼儿自由选择伙伴,允许幼儿有自己的见解,赏识每一个幼儿,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教师观,真正实现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二、对孩子即兴教育

在李老师自己的点评中,她说,今天的活动课中的一些环节是她即兴改变的。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在一节活动课中,孩子们不可能完全跟着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过程中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即兴的教育,及时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又要恰当的引导孩子完成学习内容,只是需要我们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度,李老师的授课方式很值得我学习。

三、教学过程的步骤要科学合理

一节课的知识点,要教会孩子什么,得需要有个明确的目标,设计的思路要紧紧围绕教学的目标而层层展开,不能过于简单化,也不能过于复杂化。要关注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的过程。

以上是我个人对所听活动课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3

名师送教下乡到我校,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纵观整堂课程教学,始终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她们那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富有激情的教学仪表,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刘江莉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李崧老师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李嵩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六年级的《我最好的老师》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听了李老师的课,带给我们的思考是:略读课略去的是什么?本课在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能力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上课一开始李老师就提出问题,我喜欢的老师是这样的同桌交流,不得少于10个特点。开始的多是让学生有一个词语的海,而后来让学生划去词语进入学生有个性的文本学习中。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李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刘江莉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能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知识很好地融入设计的教学之中。能抓住重点词“增添”一词把燕子的外形、飞行、动态、静态美、等特点表现出来。特别是杨倩老师上了两节《再见了,亲人》一课。第一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虽然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讲,去分析、指导朗读,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没有调动起来。第二节课经过几位教师的磨课,呈现出来的课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在亲人上课文条理更清晰。

每位老师都有自已的教学风格,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讲”忽略了“学”,容易使整堂课死气沉沉。而在这几节课上,我看到了师生互动,名师注重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这种乐学的过程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堂内容。

还有那评课的氛围,其实送教下乡不仅仅是讲一堂课,听一节课,课后的说课、评课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大课堂,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思索,一种提高。在评课时,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好的地方他们加以高度肯定,不足的地方又给予中肯的建议。送教下乡,送的是什么?送的不仅是先进的理念方法,还应该有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文本有多角度的独立的解读,在备课时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解读,是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教?

想一想一名教师在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就意味着将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1天半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4

11月13号石家庄市教科所在我校举行“名师流动课堂——送教下乡”活动,我校李霞老师与市一中孙夫振老师同课异构,课题是《李凭箜篌引》。

听完两位老师的课之后,看到李慎主任推荐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的《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这篇文章,我认真读完,感觉真的是说到了心坎里。结合这次听课,结合课后李慎主任的总结发言,我来观照反思两位老师的课堂以及我们自己的课堂。

一、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李贺的这首诗《李凭箜篌引》,可以说,可以挖掘的东西非常多,无论是李贺的传记、李贺的诗歌风格还是这首写音乐的诗歌本身,都有好多的东西需要老师的引领,也就是外延足够大,这也是我们选这首诗歌的初衷之一。我听过著名的自媒体人罗振宇在得到APP上讲过这首诗,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专门讲语言的张力。

两位老师的课都很出色,各有千秋。李霞老师的是第二课时,是赏析课,有趣。孙老师的课朴素,立足文本,深入开掘,体现了对文本的回归,很本色,是很松弛的一节常态课,立足于语言的架构与运用。这是我第三次听孙老师的课,孙老师作为一中名师,他扎实的教学功底很令我折服。孙老师问学生:“你们想学什么?”“你们还想学什么?”循循善诱,教态亲切,如沐春风。李霞老师为了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素养,也是“蛮拼的”——利用学校资源,让本校老师亲自展示横笛独奏,打造现场感,利用学生对音乐老师左彦坤的崇拜,调动音乐老师“驾临”课堂,布置的作业也很及时必要,明确提出让学生利用侧面描写、两种以上修辞写一段摹写音乐的短文,这种落实比单纯指认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更能落到实处。孙老师透彻讲解文本,对李贺写音乐的瑰奇风格点拨水到渠成,用陌生比喻抽象,用陌生来传达高妙,相信学生听到最后会会心一笑。此之谓有意义,更可以说扎实。

二、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的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理解字句、诗句,学生思考发言活动、背诵,在老师的引领下,大部分学生都能行动起来。但不可否认,正如李慎老师所说,集体哄答的问答现象,假热闹的情况滥竽充数的背诵等情况还是有的,学生不假思索盲目接话的现象也是有的。老师没有处理没有对这种现象说不,也许是不愿意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许是有不忍之心。对于有效,李慎老师的一个问题很发人深思:这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是什么,我作为老师的收获是什么?如果师生互有收获,自然就是有效率、充实的课堂。

三、有生成,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老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活跃。叶教授的话可以拷问好多经过预演的“做课”,有过彩排的、虚假重复的课。当然,这节课孙老师不可能做到,李霞老师有条件做到,但她没必要去预演,去彩排,她也没有这样做,用她的话说,那样没意思。不可否认,我们老师们有的时候太胆小了,怕课堂环节不完整,怕有老师听课,自己的学生启而不发的尴尬,或者是启发的问题不够有效,因而“导”不出来,所以出现“引诱”学生朝着自己的方向走的状态;有时不能做到关注到群体,只与个别学生纠缠,“缠斗”不休,以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李慎主任的课堂四问,问出了我们大家一身的冷汗:

1.我要带学生去哪?

2.我为什么要带学生去那儿?

3.我怎么带他们去?

4.我怎么随时知道我的学生去哪了?

一般我们只关注前三个问题,尤其让我们出一身冷汗的是李慎老师说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的速度有的是2G,有的4G,有的5G,有的已经掉线,有的根本就没有开机。当我们陶醉于自己的上课时,或者为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志得意满时,那个“没有开机”的学生,是不是让我们的小得意轰然坍塌。想到这里,我简直是“汗涔涔”了,掉线的,没开机的学生丢了!!即便是个老母鸡都不可能丢自己的小鸡仔。

四、有常态,即平实。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对于这一点,李慎主任也中肯的给李霞老师提出了建议,不必在意学生之外的听课者。

我们的课堂是鲜活的课堂,是思维与思维相互碰撞产生好多不可能的思维火花的课堂,这才是它的价值与魅力,它是公共的空间,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李慎老师还提出,我们不要做课件的奴隶。那些随便在网上down一个课件就拿来用的老师更应该自我反省,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反省自己。如此“常态”要不得。

五、有缺憾,即真实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叶澜教授说,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我们看到,孙老师的上课前十五分钟过门未免太慢,十五分钟过去了,文本解读还没有开始;李霞老师的两个作业,其中至少一个恐怕无法落实,关于海报的设计稍显仓促。缺憾是有的,也是难免的。因为缺憾所以真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40分钟我们可以完成几个目标?李慎老师这样问。课堂上,哪一种思维是你要训练的?课堂上的沟通是不是做到了多元化?对于随意发言的学生怎样阻止?教与学是不是匹配?一个学生积极而不激动的课算不算好课?李慎老师一连串的问题牵动着大家的思考。

李慎老师还说到了课堂知识的落实问题,她形象地说,学生备了个“鼠”,老师考了个“猫”。李慎老师说的是老师和学生玩藏猫猫的游戏,这一点我们的感触良多,我们的考试和教学不匹配,因为我们的考题不是我们自己出的,是学校出于对老师的考核买来的成题,虽然给定了考试范围,但往往出乎意料,跟进度、跟当前讲的主要内容不吻合,往往是高一阶段就直奔高考的题,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老师教教材缺乏底气。

此次听课,课后听李慎老师评课,受益良多,感触颇深。李慎老师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的理念要跟上。我们还在路上。我们的教学必须服务于国家选拔人才的需求,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是我们的教学指针,我们必须熟知“为什么考”和“考什么”的问题。

有时我们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有时我们忘了自己将去往何方,我们整日操劳辛苦着,苦着苦着就麻木了。李慎老师的话简直是当头棒喝,永远不要忘了自己要带学生去往哪里,有几个学生在跟着,我们怎么知道学生去了哪?“一核四层四翼”是我们的教学指针,今天李慎老师的话不失为我们的方向,让我们随时提醒自己抬头看路。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5

本学期,我非常荣幸地跟随天津片上的领导们到兰家中心校参加了送课活动,感触非常深刻,可谓是收获颇丰。

首先,要感谢片上领导给了我这么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准备这节送课下乡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张校长为我积极指导,耐心细致地帮我分析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使我上课能注意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启发性和激励作用,促进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其次,来到了手拉手的学校,我明显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好客。校舍整洁,学生秩序井然。我上的是五年级的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在上课时我深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我感觉我比以前任何一次上课都更有热情、更投入、更希望和他们交流,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充分的让学生动手交流,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知识系统地进行了整理,学生能正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愈发感受到每天坚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反思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只有不断改进才会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才会有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名师的出现。

“送课下乡”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此行也学到了一种精神——好学、钻研、创新。我相信这将使我终身受益。

第五篇: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1

名师送教下乡到我校,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纵观整堂课程教学,始终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一大亮点。她们那扎实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富有激情的教学仪表,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刘江莉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李崧老师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李嵩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六年级的《我最好的老师》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他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听了李老师的课,带给我们的思考是:略读课略去的是什么?本课在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能力上,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上课一开始李老师就提出问题,我喜欢的老师是这样的同桌交流,不得少于10个特点。开始的多是让学生有一个词语的海,而后来让学生划去词语进入学生有个性的文本学习中。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李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刘江莉有着扎实的教学功底,能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知识很好地融入设计的教学之中。能抓住重点词“增添”一词把燕子的外形、飞行、动态、静态美、等特点表现出来。特别是杨倩老师上了两节《再见了,亲人》一课。第一节课给我的感觉是,虽然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讲,去分析、指导朗读,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没有调动起来。第二节课经过几位教师的磨课,呈现出来的课能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在亲人上课文条理更清晰。

每位老师都有自已的教学风格,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方式注重“讲”忽略了“学”,容易使整堂课死气沉沉。而在这几节课上,我看到了师生互动,名师注重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这种乐学的过程中,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课堂内容。

还有那评课的氛围,其实送教下乡不仅仅是讲一堂课,听一节课,课后的说课、评课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大课堂,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思索,一种提高。在评课时,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好的地方他们加以高度肯定,不足的地方又给予中肯的建议。送教下乡,送的是什么?送的不仅是先进的理念方法,还应该有问题。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文本有多角度的独立的解读,在备课时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解读,是教什么重要还是怎么教?

想一想一名教师在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就意味着将有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

我感到在这短短的1天半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2

本学期,我非常荣幸地跟随天津片上的领导们到兰家中心校参加了送课活动,感触非常深刻,可谓是收获颇丰。

首先,要感谢片上领导给了我这么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准备这节送课下乡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张校长为我积极指导,耐心细致地帮我分析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使我上课能注意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启发性和激励作用,促进了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其次,来到了手拉手的学校,我明显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好客。校舍整洁,学生秩序井然。我上的是五年级的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复习》,在上课时我深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我感觉我比以前任何一次上课都更有热情、更投入、更希望和他们交流,整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充分的让学生动手交流,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知识系统地进行了整理,学生能正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愈发感受到每天坚持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反思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只有不断改进才会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才会有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名师的出现。

“送课下乡”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己此行也学到了一种精神——好学、钻研、创新。我相信这将使我终身受益。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3

在上个星期六很有幸参加了名师送课下乡活动,心中感慨颇多,对于这次听课现总结如下。

在课上让所听课的人不认为是在听课,而是一种享受,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把教材处理的好,而且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而曲老师做到了。他不仅教材处理的好,而且把自己对教育的态度都溶于到了教学之中,使我真正地体会了名师的风范。我特别有感触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把枯燥的数学公式转化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

在本节课中,主要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虽然简单,但是在证明中学习它实际上是比较枯燥的,而曲老师则把其中的内容转化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去在问题中回答,无意中已经把学生的积极性就带动了起来。

在这些问题中,曲老师还把其中的例题进行了变形,使学生不再有只看课本的依赖性,在课堂上也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心得体会。

二、课堂上能极大地融合在同学们之间

在本节课前几分钟,曲老师有非常简练的'语言和学生交流,看学生是否带了数学工具和练习本,并且清点人数,无疑在短短的几分钟就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生们的关系密切了起来,也为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打下了基矗

在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曲老师微笑着走进了每位同学的身边,使学生感到了教师的亲切,而且低头听学生们的讨论,并且及时地给予指导,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到教师在关心他们。

在进行例题讲解的时候,曲老师没有像我们一样,一点不漏地传授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而且称学生为小老师,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本节课中,曲老师把新课改的理念运用很到位,体现了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本节课中,每处都能体现出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看似教师是无事可做,可见曲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多么的大,使本来都不认识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之下,一环又一环的向下进行着,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且处理问题。在这里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学生的交流,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在交流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名师的魅力所在。曲老师在平时把每节课都上成了公开课,并且在平时做到天天清,堂堂清,不给学生留下任何学习的压力。让每位同学都能够乐学,还让每位学习好的同学更加乐学。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感触很大,我们不应该的是怨天尤人,而更应该的是脚踏实地的去工作,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4

期盼已久的送课下乡活动,终于在11月27日来到了我们辛店街道,作为一名老教师的我,深知这次活动的意义,上级领导为了这个活动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所以,我带着学习的心情,听了齐都花园幼儿园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两节优质课。

第一节活动课是中班艺术活动《小青蛙回家》,李老师首先是让孩子们做动物模仿操入场,调动孩子的学习气氛,为整节艺术活动做好了铺垫,也很顺利地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在练习节奏X X|X X|XX X|XX X|时,老师通过与孩子打招呼的方式,既满足了活动要求,又拉进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对新老师的陌生感。老师又通过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很自然的导入新的学习内容,在老师敲鼓幼儿打节奏的环节中,孩子们刚开始没有领悟到老师的要求,这个时候李老师充分的尊重了孩子的认知能力,反复的用手势引导孩子用拍手、拍腿等方式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李老师用手势的教学方法,替代了以往我们的语言引导方式,这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帮助,也彰显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学习歌词时,李老师要求孩子们说歌词要带动作,我认为这个创意不错,改变了孩子枯燥无味的单一记忆方式,动静结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示范唱时,多方位的与孩子们进行互动,尊重了《纲要》中提出的:既要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又要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在演唱歌曲时,李老师制作的生动易懂的图谱也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学习的过程轻松自如,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李老师还整合了健康教育,为整节课的结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第二节活动课是孙老师的科学活动《哈哈小人》,孙老师通过谈话“你最喜欢画什么呀?”导入活动,在引导孩子们画“顶天立地”的小人时,孙老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孩子了解“顶天立地”成语的意思,通过要求孩子们凭记忆绘画,来锻炼孩子们的记忆力,这个方法对提高大班孩子记忆力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孩子们又在老师提供的折纸上画画,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在折纸上画画的乐趣,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孙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你还能把小人的什么部位画在折线上?幼儿又带着问题进行了探索。孙老师的整节活动课,始终围绕:老师引导―幼儿操作―幼儿发现―老师小结这样一种学习模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的过程中掌握活动目标,体验科学的乐趣。

我觉得两位老师精彩的讲课都做到了以下几点,也正是我所学习到的地方。

一、转变教育观念,落实纲要精神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有安全感、信赖感。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有便于管理。上课时,教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放膝盖,眼睛看老师”“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诸如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幼儿的身心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通过对《纲要》理念的学习,我们应该允许幼儿自由自主的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幼儿自由选择伙伴,允许幼儿有自己的见解,赏识每一个幼儿,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教师观,真正实现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二、对孩子即兴教育

在李老师自己的点评中,她说,今天的活动课中的一些环节是她即兴改变的。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因为在一节活动课中,孩子们不可能完全跟着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过程中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即兴的教育,及时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要,又要恰当的引导孩子完成学习内容,只是需要我们老师要把握好这个度,李老师的授课方式很值得我学习。

三、教学过程的步骤要科学合理

一节课的知识点,要教会孩子什么,得需要有个明确的目标,设计的思路要紧紧围绕教学的目标而层层展开,不能过于简单化,也不能过于复杂化。要关注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来设计教学的过程。

以上是我个人对所听活动课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当然,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刻苦钻研教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5

初秋,桃李芳菲,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国培柳河县“送课下乡”培训学习,首先我要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次培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礼。”这次培训收获最大的是贺庆国教授、优秀教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

通过这次国培柳河县“送课下乡”培训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国培计划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虽然这次的培训仅是个开始却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破冰”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习作课课堂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怎么样落实?如何设计教学目标,过程及结果?如何设计活动……?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首先,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其次,如何使我们的习作课堂愈发显得真实、自然、厚重而又充满着人情味,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关注的是蕴藏在课堂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身临其境的教师和孩子们才能分享的东西,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大餐”!

第三,我还认识到:一节好的习作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赢在实践、成在后续。一节好的习作课,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关注习作:抓住语文习作的本质进行教学,注重情感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交流、沟通、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乐学、爱学习作。

今后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认真读教学参考

首先结合课标及练习仔细通读两三遍教材甚至比这还要多的读。通过反复通读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地研究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做好铺垫。设想如果没有老师深入的读文,没有老师的动情体验又如何能把学生带入那时那境呢?

二、要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思路。思考教材,明确知识积累点、能力训练点和思想渗透点。

三、要学习名家的优秀课例,教学设计等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是有限的,闭门造车的备课室无效的。应该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搜集大量的优秀课例,教学设计,看过之后学会有选择的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著名教育家于漪的三次备课大家都听过吧!其中第二次备课即广泛收集各种参考文献,看看名师、教育专家是如何授课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的,同时思考三个问题: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哪些问题参考书上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哪些问题我想到了,参考书上没有想到。这样把前人的优秀经验拿来为我所用,避免自己走弯路。四要写好导学案。注意要写周到的、有用的详案——特别是引入、承转、重难点的突破、板书的设计、作业的布置及处理、学法的指导等都要完善。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是如何指导的。

通过这次活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语文习作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名师下乡送课心得体会

2.关于“名师送教下乡活动”欢迎词

3.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学习心得体会

4.送教下乡听课心得感言

5.送教下乡活动方案

6.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7.送教下乡活动心得

8.送教下乡的心得2000字

9.送教下乡活动简报

下载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心得体会(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常青藤”名师送课心得体会(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师送课 传经送宝

    名师送课 传经送宝 11月21日上午,济宁市中区小学数学送课活动在东阁小学进行。明珠小学的张婷老师和东门小学的朱虹老师分别执教了《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

    名师送课体会

    “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听课心得与体会 5月10日,我们有幸参加“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听了巩义市名师崔老师讲的专题复习课——近代化的探索并进行了评课活动,受益良多。 课后......

    王健名师送课心得体会(5篇)

    名师送课心得体会 通过周日参加“名师送教”活动,王健老师的讲的课让我印象深刻,她讲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当我知道是这篇课文的时候更加让我迫不及待的想要......

    柏城小学开展名师送课活动

    柏城小学 开展名师下乡送课活动 9月24日,柏城小学三名教师到镇育才小学开展了名师送课教研活动。活动得到了教育共同体受课学校的积极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名师工作室送课下乡

    赵主任:部分字打不出来。一些人名不知道。先发过去啦。 砌好语文课堂的每一块砖 -------教研培训中心小学语文工作室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为深入开展市教育局提出的“四深入......

    名师送培心得体会(精选)

    北京名师送培活动培训心得体会 蒲河九年制学校杨群喜 10月18日至10月19日,我参加了北京名师支教宁陕培训活动,聆听了二位数学老师精彩的数学课堂,使我深受震撼,让我真正感受到了......

    名师送培心得体会(推荐)

    “名师团送培感想 我有幸参加了在县实小举行的江苏省名师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非常感谢学校能给我们这样机会,让我们走近张勇成、王凌等省特级教师,和他们有了零......

    名师送教心得体会(范文)

    厚积才能薄发 虽然有过一年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一年的教学经验并没有让我觉得今年的备课和教学会变得轻松,就像刘仁增老师提出”智能势差”,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心中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