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名师课教案
中班数学《小兔分萝卜》
执教:刘巧丽
时间:2015年4月23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乐意用数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的困难。
2、能在游戏中,积累2、3的分合。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活动准备:
萝卜教具、萝卜操作卡、小兔子教具(小黄,小蓝,小红,小绿)、小兔分萝卜故事图片。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引出主题
今天刘老师带来了一本书给你们看看,为了让小朋友都看到这本书,应老师把本书放到这了。(手指电视)
2、故事讲述
故事开始了——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里,窗外下起了大雪。屋子里的老爷爷望着窗外想“雪下得这么大,兔子们一定会饿坏的。”我要给这些小兔子送一些萝卜去。于是老爷爷就装了一麻袋萝卜,推着车出门了。到了雪地里,老爷爷把萝卜卸下来,老爷爷刚走,兔子们从四面八方拥过来,你争我抢,乱作一团。
提问:“你们什么时候在幼儿园里也看到像这样你争我抢、乱作一团的?”
二、兔爷爷分萝卜
你们看,这个时候谁出现了?兔爷爷出现了,兔爷爷说:“不行,我们要想一个办法,这样谁也吃不到萝卜。”
1、一只兔子说:兔爷爷,你站在胡萝卜山上扔给我们吧!兔爷爷就扔了,你看兔爷爷扔了几根?(2根)
2、对,就是扔了2根,小黄和小蓝都要吃萝卜,到底应该怎样分呢?
(请幼儿回答)
3、怎么分? 一人一根。
4、小黄和小蓝它们两个在分吃的时候,兔爷爷又扔萝卜了,这下扔了几个?1、2、3,3个萝卜,这下3个萝卜落在雪地上,谁跑来了?小红和小绿。到底应该怎么分啊?
5、幼儿讨论方法。
6、幼儿动手操作3的分法。
这下萝卜应该怎样来分?刘老师给小朋友们发萝卜,小朋友们来摆一摆。每人3根萝卜,还有小红和小绿,你们去分分看,有几种分法。(幼儿操作)
三、感知分合
请两名幼儿扮演小红和小绿,一起分萝卜,感知3的分合。谁还来分?(教师讲解黑板上的内容)小红吃几个?小绿吃几个?你们想想看,小绿刚才吃了两个,他还有可能吃几个?(让幼儿猜想)这次谁来做小绿?
四、总结2能分公平,3分不公平。
1、我们再看看兔爷爷是怎样分的?刚才我们分了2个萝卜和3个萝卜,这两种分法当中,那种是最公平的?好好看看,2才分的公平,3分不公平。
2、大家商量一种又安全又块的分法。
你们看看怎样分,大家排着队分。对,人多的时候吃东西、朋友多的时候玩玩具,排队是最安全、最快的办法。所以,在幼儿园里人多的时候上厕所、分玩具要排队。
3、今天兔子们很高兴,它们都吃到了萝卜。小朋友们高不高兴啊?兔爷爷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是大萝卜。可是想拿到这个礼物得和兔爷爷玩游戏。
4、玩猜一猜游戏。
教师把三根萝卜分别放在两只手中,请幼儿猜一猜两只手分别是多少根?
五、结束部分
猜对的小朋友来拿萝卜。我们今天人也很多,我们怎样来拿萝卜啊? 引导幼儿说出排队。
第二篇: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2012年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陕西省2012年春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艺展示系列活动”,在这一天的时间里,听了深圳黄安华老师所讲《垂直》与数学课堂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研究方向,南京实验小学张齐华老师所讲的《平均数》、《用字母表示数》两节师范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这两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黄老师在上课前,让每位学生在本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在自己名字旁边写上黄老师名字,问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说出了很多互为朋友的关系。这样不但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环节,真正为教学服务 黄老师和张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如:黄老师在教学《垂直》一课时,设计非常新颖,非常巧妙。黄老师能把几个概念环环相扣,有条理地通过画图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开始在黑板上只留下三个点,问学生怎样才能画出两个小棒所摆出的垂直关系,在一步步的引导中将几个数学中生涩难理解的概念巧妙结合:
1、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两点之间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3、过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垂线;
4、当两条直线相交垂直时所成的角是直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都把这些概念分开讲授,很少能做到如此精简的方式,一下子渗透这么多的内容。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张老师在教《平均数》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会用笔算,还利用了统计图,引入了“移多补少”,画出平均数所在的那条直线,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整个数群中的地位: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更加形象直观,让比较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利用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然后出示篮球队的照片,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且有个队员的身高是178厘米,更加深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出示了这样两个问题:
1、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
2、《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一位老人看了后却高兴不起来?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这样的处理,不仅在教学过程上流畅、自然、和谐,而且在设计理念上更加富有新意: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几节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两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如:张老师在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借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简单的红蓝两个储蓄罐,却十分经典地解释了a+5=a+5:左边表示的是数量关系而右边则是表示结果,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数量关系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结果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的设计十分巧妙,且容易操作,使人大开眼界,深受启发,很是值得借鉴。这相对于我当时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所运用的魔盒来说,他更显得易行。而在表示年龄问题上,张老师巧妙设置了三个人:他自己、他的儿子及一个神秘人。当张老师的年龄为X的话,他儿子的年龄可用X-26来表示,让学生去寻找两人之间岁数的关系,再出现神秘人的年龄为X-1,让学生去猜想神秘人的身份,可能是张老师的老婆、妹妹、妹夫、弟弟等等,在这个人与张老师的社会关系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却能确定他与张老师之间的岁数关系。然后又反过来以儿子的年龄为X,让学生分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表示出张老师、神秘人的岁数来。这个环节很让人回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名师课堂教学风采,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黄爱华老师和张文华的课让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原来可以上得这么轻松、有趣;可以上得这么巧妙、新颖。让身为教师的我们不禁思索,只由深入了解教材内容,找到教材的重难点和突破口,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方能轻松地驾驭课堂。
2012.4.5
小学数学名师师范课心得体会
姚安小学 穆晓茹
第三篇:名师课体会
“名师课”学习体会
崮云湖小学韩海燕
通过看名师课堂,使自己感受颇多。对自己的教学可以说是一次很好的提升。主要体会如下:
一、研读教材,精心设计
正如名师所说:“巧在设计,赢在实践”。
这些课都是精心设计,有的甚至是几个、几十个人的智慧。比如:《圆的面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直接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学生说出什么图形后,问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怎样计算?直接点题,简单明了。让学生回忆以前求新的平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举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想圆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求其面积?学生讨论、操作、汇报。生1:对折再对折求扇形面积,再求圆的面积。学生有的说扇形面积怎么求?生2:将4个扇形拼成接近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生3:折成许多三角形求其面积。生4:将剪成的许多三角形拼在一起,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求其面积。老师及时电脑演示,使学生认识到剪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近长方形,从而探求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层层深入的问题把学生凝聚起来,激起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二、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每节课都是学生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点:
1、舍得放时间,让更多的时间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给学生自学自悟更多的时间。
2、善于放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从而思维有了广度和深度。
3、敢于放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鼓励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开放式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角的度量》一课,开始以比较角的大小引出,有学生探求比较方法。到学生发现∠1比∠2大不到一个小角时,老师问:怎样更具体的知道打多少呢?学生又想到把角变得更小些,1个变2个,2个变4个„„这时引出量角器和一度的角。量角器的形成和用法都有学生探讨操作。又如:江泽老师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当学生判断长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时,学生观点不一,随即开了个辩论会。学生的辩论过程非常精彩,一生说既然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就有它的不同之处,几次得到与会老师们的掌声。这些课充分强调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以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如:圆的面积的教学,不通过动手拼摆,而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并能运用面积公式计算。但是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面积的计算方法,延长面积公式这一数学模型形成的过程,学生自己探究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就会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提取各自的知识感受,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心向。
四、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最有价值的。如《圆的面积》一课,将圆剪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求其面积,将新知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使学生学会了一种转化思想的方法。
五、饱满、真实的课堂体现了课堂的实效性
当课堂出现多数学生学不会时,教师要查明自己的原因,及时反思课堂设计的合理性?这时找准需要重新设计的知识环节,也就是及时搭建知识过渡的台阶。
六、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每节课大多非常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如果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落空,创新意识就无从培养。如果一味关注过程,“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就会被淡化。《圆的认识》、《圆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都有相当长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这一探索过程,就有了创新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富有创造性。
从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更进一步体现了名师的风采。课堂上学生出现问题,教师不给予解答,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中的问题进一步解决。教师把握好介入的最佳时机,启发、引导。
所以,学“名师课”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的。一定要因地制宜的吸取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教学做到事半功倍。
第四篇:数学微型课教案
《轴对称图形》微型课教案
史艳红
一、导入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说对了 是奖杯。这节课我们学的知识就和这个奖杯有关。
二、新知探究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奖杯的左边和右边形状怎么样?是的左右两边形状一样。再看看这是什么?(出示飞机模型)男同学都很喜欢这个飞机模型。大家再仔细看看这个飞机模型的上边和下边的形状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建筑物,它的左右两边会怎样呢?
2、通过观察奖杯、飞机模型和天安门城楼我们发现这些物体或建筑的上、下或左右形状都一样,这种现象就叫做对称。板书:对称
3、谁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你还见过哪些对称现象。
4、现在我想把这些物体都画下来,并剪下来 得到了这样的三个图形。如果把这个奖杯对折一下,猜一猜会是什么样子?(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猜测结果,怎么样能证明哪种猜测是正确的呢?)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好,我们就用他说的方法来动手折一折。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你的发现(汇报的时候要讲清楚你对折的是哪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对折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左、右或者上、下都重叠在一起,也就是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线就叫做对称轴。
三、巩固练习
四、动手做轴对称图形
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轴对称图形 方法剪、印、画、围、拼……
时间:5分钟
五、轴对称图形欣赏
六、总结
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第五篇:数学微型课教案
数学微型课教案
24.6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教学目标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到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之后,点的坐标相应发生变化。
2.探索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变换及它们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矩形公园ABCD的长宽分别是6 千米, 4千米 ,以公园中心为原点建
立坐标系, 写出各顶点的坐标.找出各点的关系
二、新课讲解
出示教学目标及自学提示
如果以C为坐标原点,C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标系,上述(1)的各顶点坐标为多少?(画成与厚纸片相 1.把厚纸片的三角形向右边移动3个单位,问:(1)这时三角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向右平移3个单位。
(2)这时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写出它们这个位置时的三个顶点坐标。
(3)比较相应顶点的坐标,它们之间存在什么相同之处? 相应顶点的横坐标都增加了3个单位,而纵坐标都不变。2.把纸片三角形向左平移4个单位后以同样的问题回答。
发现相应顶点横坐标有变化,减少了4个单位,纵坐标不变。
3.把纸片三角形再变换一个位置后,向左、右两边平移,观察各对应顶点的坐标的变化。
问:由上述的几个变换过程,可以得到一个图形沿x轴左、右平移,它们的纵坐标,横坐标各有什么变化? 它们的纵坐标都不变,横坐标有变化。向右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增加几个单位;向左平移几个单位,横坐标就减少几个单位。
角坐符)4.若把这个三角形沿y轴上、下平移呢? 思考:△AOB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OA′B,对应坐标有什么变化呢? 关于x轴对称,由于O、B在对称轴上,其坐标不
变,那顶点的么点 A与对称点A′关于x轴对称,它们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是互为相反数,这就得出关于x轴对称的对称点的坐标的特点是: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AOB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AlOBl,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 得出关于x轴或y轴成对称的对应点的坐标的关系:
关于x轴对称的对称点的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y轴对称的对称点的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课本78面图24.6.7,△AOB的各顶点坐标是什么?0(0,0),A(2,4),B(4,0),缩小后得到的△COD,各顶点的坐标是什么呢?O(0,0),C(1,2),D(2,0),比较各对应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呢?它们的横纵坐标都按比例缩小,这种变化与它们的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呢?
三、练习
1.线段AB的两端点A(1,3),B(2,-5)。
(1)把线段AB向左平移2个单位,则点A、B的坐标为:A__B__。(2)线段AB关于x轴对称的线段A′B′,则其坐标为:A′_,B′_。(3)把线段AB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线段A1Bl,AlBl关于y轴对称的线段A2B2,那么点A2的坐标为___,点B2的坐标为___。
2.课本第77页“试一试”。
四、小结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轴对称、放大、缩小的变化,其对应顶点的坐标也发生了变化,它们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要按照变化的情况,同学观察、总结会得出变化规律(由同学说出变化规律)。
五、作业
习题24.6 第2题
六、板书设计
24.6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变换 坐标变换规律
平移 左减右加,下减上加
轴对称 关于谁对谁不变
位似(原点是位似中心)原坐标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