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舞论文
中国古典舞论文:浅析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风格
一、概念阐述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基于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上,通过专业人员的调整、提炼、创新,并且结合长时间的舞蹈实践的经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借鉴了中国的民族传统艺术戏曲,并且加入了武术、蕾等原形的成分,成为了中国特色的传统舞蹈。中国古典舞凝聚着中华民族舞蹈艺术的精髓与民族审美风范。它既非古代舞蹈,又非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且最终形成了一门单独的学科,并且逐渐走向成熟,而“身韵”可以说是这一学科建。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2.身韵
所谓“身韵”顾名思义,“身”即身法,指中国古典舞的外部表现技法;“韵”即韵律,指中国古典舞的内在气韵。
身韵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形体动作上要求以神似为主。主张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与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目的是突破戏曲舞蹈的“做、打”等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古典舞自己独有的特点。二是展现出神形兼备的审美特点。身韵主要以“拧、倾、圆、曲”动作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的气质美,还要求表演者的动作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特点。
二、“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价值
中国古典舞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成为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法。而其中的“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发展至今的精髓所在。“身韵”的创立对中国古典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身韵”的出现,解决了风格化舞蹈与功能性训练的矛盾,改变了在戏曲与芭蕾之间进退维谷的局面。其次,“身韵”的创立,解决了课堂与舞台相分离的矛盾。“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其“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而“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一个是外部技法,一般在课堂教学;一个是内涵神采,一般是在舞台上实践。两者通过“身韵”,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最后,“身韵”的创立,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表现风格
一个成熟的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也就是说具备了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现手段——“身韵”。
“身韵”表现风格之一——“形”,体现在直观的动态、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和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路线掌握。“形”首先体现了“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其次表现为“平圆、立圆、8字圆”的三圆运动,尤其体现在“提、沉、冲、靠、含、仰、移”的动律上;最后,“形”还体现着“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的变化。
“身韵”表现风格之二——“神”,“神”即钱宝森先生所说“形
三、劲
六、意
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由此可见,“神”是多么重要。“神”也就是由舞者内心世界所表现出的神态,表现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化。“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
“身韵”表现风格之三——“劲”,指赋予外部动作以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劲”运用得当,那么,“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才能够得以表现,体现为快慢有制、有阴阳顿挫、轻重缓和。
“身韵”表现风格之四——“律”,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和依循的规律。“律”又可以分为“正律”和“反律”,“正律”主要体现为“顺”,让人有一种“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主要体现为“不规则顺”,让人有一种“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感觉。
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生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二篇:浅论中国古典舞
浅论中国古典舞《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上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形神兼备和刚柔相济。《千手观音》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其艺术魅力在于:千手观音》立意深远,弘扬了佛教崇尚慈悲为怀的情怀;优美的舞姿动作,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 神形兼备;灵动的手指,变幻莫测。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审美特征
千手观音
艺术魅力
“中国古典舞”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它作为我国舞蹈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加工和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艺术实践检验流传下来的,是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是当代舞蹈家为创造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发掘和整理出大量的舞蹈步伐、身段、武打和筋斗技巧,参考芭蕾的训练方法做出的新的创造。李正一先生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以戏曲舞蹈和中华武术为主要基础,同时贯彻多元素吸收的原则上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它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第一、中国古典舞是形神兼备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强调“手到、眼到、步到、身到”,即“形神兼备”。这要求表演者以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连贯一气,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中国古典舞要求表演者在做任何一个动作时一定要“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除了特定的情绪外,更主要的是要包含一种潜在、深刻自觉的意识或意志感觉。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顺风旗”,也是借助“呼吸”来完成。从而表达出应有的神韵。如著名舞蹈家陈爱莲在谈表演动作时的感觉说:“只要手一动,眼睛一定要跟上,眼睛跟上,身上必定跟上,然后你那个„法儿‟就来了。”如果做动作只动形不动神的话,就如同戏曲界老先生们所说的:“心里没有,身上白走。”无韵则神死,少律则风格无。所以“手到、眼到、步到、身到”的“形神兼备”成为衡量中国古典舞演员风格优劣的主要标尺。第二、中国古典舞是刚柔相济的艺术。
中国古典舞“刚柔动静统一”,动作讲究起伏迭宕、有动有静,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之中穿插“亮相”,并以刚柔相济、具有韧性著称。这一特点使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与动作之间形成强烈对比和映衬,使之具有高度的含蓄性和想象力,并赋予舞蹈者的形体动作以言犹未尽的如诗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古典舞表演中主要体现在“劲头”上。
二、千手观音的艺术魅力
《千手观音》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与心灵的震撼,21个平均年龄21岁的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舞动时,犹如千手观音降临人世。因此《千手观音》得到了多方认可。第一、《千手观音》立意深远,弘扬了佛教崇尚慈悲为怀的情怀。
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舞蹈《千手观音》的立意是: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伸出一双手去帮助别人,只要你心地善良,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
第二、《千手观音》的舞姿动作,选用了中国古代敦煌彩塑的舞姿动态。
舞蹈演员身体在婀娜中呈现出S状的曲线体态,使女性的柔美和含蓄、流畅与优雅。虽是在舞台中流动的人体,但是那出胯、扭身、低头的三道弯的体态,柔中有韧,在时快时缓的动律中,有柔和的S形,也有直角的Z形,呈现出柔曼圆曲的韵律感,有着我国古代妇女腼腆含蓄,以及观音安详、端庄的味道。这种动态中,形成的线条美感,有着与中国绘画、雕刻所共同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千手观音》神形兼备。
在《千手观音》中,站在第一位的舞蹈演员 邰丽华 神态圣洁高雅,舞姿优美,像是整个舞蹈的灵魂。来自 湖北的邰丽华2岁时失聪,15岁时学习舞蹈,舞姿成了她心灵的语言。《千手观音》由邰丽华在队前静止模仿观音雕像,身后由数十名演员的手臂左右摆出不同高度的手臂姿态,在灯光的配合下,宛如一尊“金佛”屹立于舞台之中,惟妙惟肖。
第四、《千手观音》中灵动的手指,变幻莫测。
随着音乐节奏的变换,“观音”的左右手交替伸出,依次地抖动,舞蹈演员的金指在灯光中闪闪发亮,光芒四射,仿佛给泥菩萨赋予了人性,把千手变换的过程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以往静止的画面流动了起来,让人如幻如影,激动不已,无限美景尽收眼底。其舞蹈中段,一尊佛像,突变成无数的双人小千佛,双人舞姿造型的出现,小巧、灵活,与群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给人以新异变化之美感时,也预示了“一颗爱心可化作千手,千万之手,又可汇成爱心颗颗”的希望。
总之,《千手观音》的成功离不开舞蹈本身传达或者演绎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优秀的、华美的内涵。从舞蹈《千手观音》中,看到了东方文化精神,感受到了中华文化元典之美,那种温文尔雅、博爱人间的真善美。
第三篇: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舞教学大纲
一、蹲 的 练习
“蹲”是腿的屈伸和弯直的训练。通过蹲的练习使腿的关节韧带与肌肉富有柔韧的弹性,这是男、女舞蹈演员掌握技巧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不仅跳跃要有弹性,几乎所有的技巧都离不开蹲的动作。同时“蹲”还具有增强后背力量的作用。
教材内容:
双腿蹲:
1、小八字步半蹲、全蹲
2、大八字步半蹲、全蹲
3、踏步半蹲、全蹲
4、弓箭步蹲(正、旁)
5、移动穿掌扑步(男)
单腿蹲:
1、端腿蹲
2、掖腿蹲
3、跨腿蹲
4、环动掖腿蹲(旁腿环动到后面成后抬腿后再掖蹲的动作)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蹲”是离把练习的第一个动作,要求练习时的动作徐缓、连贯。因此,宜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
2、分别将双腿蹲或单腿蹲中的(2)至(4)项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双腿蹲可与下列动作组合起来:
大八字步的前、后、旁下腰及涮腰。
在小八字步蹲和大八字步蹲之后立半脚尖。
蹲后接90度以上前、旁、后腿的舞姿。
4、单腿蹲可与下列组合练习:
单腿前、后下腰。
踏步旁下腰;大踏步旁下腰。
蹲后接90度以上的前、旁、后腿,斜探海,后腿侧身等的碾转。
蹲后接各种单腿变身和90度以上的抬腿环动动作。
二、腰 的 练习
腰是身体运动和舞蹈动作的轴心,而腰的动作又是掌握繁难舞姿和技巧的动作基础,如:风火轮、卧鱼、斜探海、探海、紫金冠跳、双飞燕跳以及翻身......等都是以腰为主的动作。腰的训练目的是增强舞蹈演员腰部柔韧性和灵活性。此外,腰的动作也常是舞台表演上直接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大八字步前、旁、后下腰
2、丁字步拧腰
3、大八字步涮腰(女,1-3次)
4、弓箭步涮腰(男,1-3次)
5、踏步旁腰
6、大踏步旁腰
7、单腿重心前、后下腰
8、单腿跪前、后下腰
9、卧鱼
10、八字步风火轮(女,1-3次)
11、弓箭步风火轮(男,1-3次)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腰的训练先可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然后再用快速音乐,这样可以训练腰部具有灵巧的运动能力。
2、可将两项以上不同舞姿的腰的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3、常用的组合如:涮腰卧鱼,穿掌扑步风火轮
4、可以作为各种舞姿、大踢腿、旋转和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
三、大 踢 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一切舞姿和技巧都需要有腿部的深厚功底。“大踢腿”是训练“腿功”的重要教材。通过大踢腿练习,可使舞蹈演员腿部肌肉柔韧、有力而富有弹性,并可增强腿、腰、背等的控制能力。这部分练习动作也是舞台表演可以直接使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踢前腿(勾脚、绷脚)
2、踢旁腿(勾脚、绷脚和向左、右转身四分之一的踢旁腿)
3、踢后腿
4、踢十字腿(勾脚、绷脚)
5、踢蹁腿(勾脚、绷脚和带转身的蹁腿)
6、踢盖腿(不转身与带转身的盖腿)
7、踢紫金冠
8、踢冲天炮(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大踢腿是腿部超过90度较大幅度的动作。由于运动量较大,每条腿在每一姿态上不宜连续超过8次。用不同舞姿连接起来的大踢腿动作或左、右两腿交替做时,不宜超过24次,先采用中速音乐,之后可以采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结合每一种手的姿态单一的反复踢腿(可以原地做也可以行进做)
3、然后,可以将两种姿态或两种以上的姿态组合起来进行踢腿练习。
4、常用的组合如:
(1)踢前腿可接:后腿、探海、踢紫金冠,踢冲天炮、悠后腿翻身等。
(2)踢旁腿可接:斜探海、拧身探海、踏步翻身等。
(3)踢后腿或踢紫金冠可接:踢前腿、快踹燕。
(4)踢十字腿可接:踢旁腿、踢蹁腿、踢盖腿等。
(5)踢梅花腿(将踢十字腿、踢旁腿、踢前腿、踢后腿、踢蹁腿、踢盖腿连接起来,用一条腿做,每种姿态各踢1次)等。
5、连续做单一的踢腿动作或组合练习时,都可以用下列动作衔接或结束:如各种身法动作;各种姿态腰的动作;旋转和翻身等。
四、身 法 和 步 法
中国古典舞基本动作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更多体现在身法和韵律上。同时在各类舞蹈动作的组合中又包含着许多步法。基本训练中腰功与腿功的动作和各类技巧动作都是与身法、步法互相依存、融会贯通的。
由于传统身法与步法的种类繁多现只能从中选择部分典型动作,作为训练演员掌握古典舞中的基本风格和韵律的教材。同时这部分身法与步法的动作也是舞台上表演所采用的舞蹈动作。
教材内容:
1、身法:
(1)单山膀、踏步位
(2)双山膀、丁字步位
(3)顺风旗、大踏步位
(4)双托掌、踏步蹲
(5)托按掌、踏步位
(6)山膀按掌、弓箭步位
(7)斜托掌、丁字步位
(8)提襟按掌、踏步位
(9)小五花(不转身、带转身)
(10)云手(不转身、带转身)
(11)大刀花(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2)双盘手(不转身,带进、退转身)
(13)双晃手(小、中、大,带转身)
(14)摇臂(向前、向后,带转身)
(15)穿肠刺背(不转身、带转身)
(16)云肩转腰(不转身、带转身)
(17)燕子穿林
(18)青龙入水
2、步法:
(1)慢进步
(2)慢退步
(3)圆场(慢速、快速)
(4)花梆步(女,前、后、左右、原地)
花梆步(男,左右)
(5)错步(女,慢速、快速)
错步(男,快速)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身法与步法动作在表演中都含有温柔与刚健的双重性格。可以选用抒情慢板或奔放的快板乐曲伴奏。
2、首先,将身法与步法中(2)至(8)项动作组合练习,以掌握手、腿、身、法、步的规律和韵律。
3、将身法、步法的动作与练腰、大踢腿、基本舞姿、旋转、翻身、跳跃等结合起来一起练习;并可组成综合性组合动作,这种练习可以使舞姿的风格更为鲜明。
五、基 本 舞 姿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舞姿是非常丰富的,它的基本动作具有高度的雕塑性。它不仅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也使跳跃、旋转与翻身等技巧具有强烈的雕塑性。基本舞姿要求腿部、躯干、手臂、头和眼睛(视线)等动作有高度的协调性。因此,基本舞姿的训练实际上也是掌握古典舞风格的手段。
由于在基本舞姿训练时往往是将一腿静止另一条腿在空中运动形成各种姿态,因此,腿与上身都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所以舞姿也可称为控制动作。这种控制能力是舞蹈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
教材内容:
1、抬前腿、旁腿、后腿(原地,带辗转的,带半环动和全环动的;或从一个舞姿经辗转或经半脚尖立变成另一舞姿)
2、大射雁
3、金鸡独立(原地,带辗转)
4、踹燕(原地,辗转变成探海)
5、探海(原地,辗转变成踹燕)
6、斜探海(原地,带辗转)
7、躺身旁腿
8、软踹燕(女)
9、后腿侧身(原地,带辗转)
10、掀身探海(女,原地,带辗转)
11、拧身探海(男,原地,带辗转)
12、紫金冠(女)
13、老鹰展翅(男)
14、商羊腿(男,原地,带辗转)
15、商羊腿踹燕(男)
教材的组织范围:
1、基本舞姿练习可采用两种速度:大多是用徐缓慢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其次,是用快速形成舞姿后,短暂静止。
2、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基本舞姿组合起来练习,即从一个舞姿到另一个舞姿。
3、组合时可以选用下列动作作为衔接或结束: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步法、旋转、翻身、中跳和大跳等动作。
六、旋 转
旋转动作在中国古典舞蹈中表现出了千姿百态。旋转动作的技巧不仅难度较高,非常富有表现力,同时,它又可以起着巧妙的衔接作用。这里所介绍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旋转的难度较大,因而要求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腰、腿基本功力和高度的协调性。旋转时的舞姿应鲜明,也就是在旋转时要能保持住固定的舞姿。这就要求演员要有较扎实的基本舞姿训练的基础。因此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一至五类的训练,再开始转、翻、跳的技巧训练较为稳妥。旋转的某些动作可以作为特技表演。
教材内容:
1、平转(斜线或圆圈进行)
2、反跨转(2-5圈)
3、踏步掖转(2-5圈)
4、跨转(男,2-5圈)
5、上步掖转(女,2-5圈)
6、斜探海转(女,2圈)
7、探海转(2-5圈)
8、后腿侧身转(2圈)
9、紫金冠转(女,2圈)
教材组织范围:
1、旋转可采用两种速度进行练习。初级训练阶段的小舞姿转以及大舞姿转都要求动作平稳流畅,一般多采用慢速或中速音乐伴奏。舞姿转进入中级和高级训练阶段时要求平稳而急促,大多用快速音乐伴奏。
2、首先,练各种旋转的单一动作,反复进行。
3、在单一动作练习的基础上,可以将(2)至(4)项旋转动作组合起来练习。
4、常用的组合有:平转两次接上步掖转两圈(女,斜线)。掖腿转接卧鱼(女)。掖腿转接踹燕。涮腰接探海转。平转接跨掖空中转(男)。平转接旋子(男)等。
5、旋转也可以作为大踢腿,基本舞姿,跳跃等组合的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来做
七、翻 身
翻身动作具有中华民族的独特风格,种类繁多,变化多样,是中国古典舞蹈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身动作不仅在实际中运用得较为广泛,对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训练腰部的控制力和灵活性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此外,某些翻身动作可成为特技。
教材内容:
1、点步翻身(1-16次)
2、踏步翻身(带跳踏步的1-4次)
3、串翻身(斜线1-16次)
4、吸腿翻身(1-连续3圈)
5、探海翻身(女,1-4次,慢速和快速的)
6、大蹁腿翻身(女)
7、上步翻身
8、刺翻身
9、跨腿翻身
10、白鹤翻身
11、大蟒翻身
12、盖腿翻身
教材的组织范围:
1、每项翻身动作在表演中都可以有两种节奏,即徐缓抒情和急促强烈。因此,可以用慢速、中速和快速音乐伴奏。训练的步骤是先慢后快。
2、首先是每个单一翻身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可将两个以上的翻身动作组合起来。
4、常用的组合有:探海翻身接卧鱼(女)。踏步翻身2次接点步翻身7次(女)。跳踏步翻身接大蹦子接卧鱼(男)等。
5、翻身动作可以作为基本舞姿,大踢腿,旋转,中跳和大跳组合的衔接或结束动作。其中上步翻身,刺翻身,跨腿翻身,白鹤翻身,大蟒翻身和盖腿翻身只做一个。单一练习后再进入组合练习。
八、跳 跃
跳跃是难度较大的舞蹈技巧。它不仅要求演员有高跳的“弹跳力”,还要求跳跃富有表现力,即跳跃到空中后尽可能长时间保持固有的姿态上,仿佛将舞姿悬挂在空中一样。为此,演员必须有较好的舞蹈素质——体力、耐力和协调性。一般要经过有系统、有步骤的严格训练,才能锻炼出跳跃技巧。掌握跳跃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有效的训练与提高演员的腰、腿基本功力以及协调性的过程。
跳跃分为小跳、中跳和大跳三种。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的训练目的,也有不同的训练作用。小跳:是较小的低跳,动作比较简单,其中一些动作是训练跳跃能力的基础。另一部分动作则是舞台上的表演动作。中跳:比小跳要加大弹跳的力量和幅度,它的训练目的和表演作用与小跳相同。大跳:是高跳动作,技术很高。大跳的全部动作都是舞台的表演动作。大跳要
有“助跑的动作”,如:上步(切步)和错步(追步)等。练大跳之前需先做小跳和中跳练习。
大、中、小跳跃动作可分为双脚起双脚落;双脚起单脚落;单脚起双脚落;单脚起单脚落(换脚);单脚起单脚落(不换脚)。
教材内容:
1、小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的小跳 大八字步位的小跳 丁字步位的小跳 变位小跳 跳空中转(男)
(2)双起单落: 前腿小跳 后腿小跳 小射雁跳 小端腿跳 小掖腿跳 小斜探海跳(带翻身的)
(3)单起双落: 前腿小跳 旁腿小跳 后腿小跳
(4)单起单落(换脚): 小射雁跳 后换后小跳 前换前小跳
(5)单起单落(不换脚,1-6次): 45度前腿上的 45度后腿上的 小射雁上的 小斜探海上的2、中跳
(1)双起双落: 小八字步位中跳 大八字步位中跳 变位中跳 劈腿中跳 燕式跳 端腿跳 射燕跳 盘腿跳(女)前双飞燕(男,1-3次)横双飞燕(男,1-3次)后双飞燕(男,1-3次)跳空中转(男,1-3圈)
(2)双起单落: 后腿中跳 中射雁跳(原地,移动的)中斜探海跳(带翻身)
(3)单起单落(换脚): 后换后中跳
(4)单起单落(不换脚,1-2次): 斜探海舞姿的中跳 抬后腿中跳
3、大跳
(1)双起单落: 紫金冠跳(女,1-4次)
(2)单起单落(换脚): 凌空越(1-3次)大射雁(1-3次)剪式变身跳(1-2次)跳卧鱼(女)大赞步(男,带拧身的,斜线或圆圈进行)大蹦子(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8次)飞脚(男,立身,躺身。斜线行进,1-4次)跨掖空中转(男,斜线行进)拉腿蹦子(男,斜线行进)蹁腿飞脚(男)
(3)单起单落(不换脚): 吸腿跳 单腿变身落后腿 单腿变身落射雁(女)单腿变身落卧鱼(女)单腿变身燕式跳 旁腿斜探海跳 摆腿跳 摆腿紫金冠跳(女)
教材的组织范围:
1、跳跃属于快速表演动作,并非所有的快速音乐都可用来伴奏,需选择有跳跃性的、节奏鲜明的乐曲。
2、首先,进行单一跳跃动作的反复练习。
3、在单一练习的基础上,分别将小跳、中跳、大跳中两项以上的动作组合起来进行练习。另外小跳和中跳动作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大跳组合中。
4、常用的组合有:双起单落小射雁跳接单起双落旁腿小跳再接双起单落带翻身的小斜探海跳。中斜探海跳接踏步翻身(女)。紫金冠跳接单起双落前腿小跳再接中射雁跳(女)。吸腿跳接错步再接大赞步(男),......等。
5、下列动作可以在跳跃组合中作为衔接动作或结束动作:圆场;各种姿态的腰的动作;基本舞姿;旋转和翻身等动作
第四篇: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
《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
——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为什么要开展中国古典舞训练课程)
幼师专业舞蹈教学是幼师教育的重要专业课程.必须从教育目的和实际出发,遵循幼师舞蹈教学大纲,以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色的掌握与训练、幼儿舞蹈的训练与创编为主体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中国古典舞训练是幼师舞蹈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芭蕾基训组成了舞蹈基本训练中的两个版块。其中芭蕾基训是以训练人的身体形态为主要目的,民族民间舞是以训练人的上下身协调性以及掌握我国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为训练目的,而中国古典舞则是以训练人的气息,韵律和肢体表现力为训练目的,而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现力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一个元素,因为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的戏曲舞蹈中演变过来,讲究的是身体韵律,内在气息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正因为中国古典舞有着这样的优势,所以它带来的训练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培养学生的乐感、舞感和动作表现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是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手段,在舞蹈课堂训练中,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就占了整个训练内容的一半以上。而这次的新课内容是中国古典舞中的手眼练习及综合手位组合,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最基本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手位和手位之间的常用变化,以及身体的一些基本动律,做到灵活运用,自主运用才能为今后学习中国古典舞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中国古典舞因起源于中国的戏曲,所以其风格特点在与一个“圆”,在某种程度上和我国的另一种国粹“太极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古典舞中,任何动作,任何动作变化都离不开圆,“平圆”“立圆”“8字圆”而正是这个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所在——眼随手走,欲左先右,起于腰、奔于肋、行于肩的舞蹈风格。所以学生在学习基本舞步和基本动作变化时,至始至终都要贯彻这个“圆”字,只有掌握了园的规律,才能把握好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分析(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学生比较难掌握的部分就是在跟音乐做动作时,要注意音乐的感觉,根据音乐给出来的感觉来做动作,要让音乐与感情融合,与动作配合,化成整个肌体的动力抒发在流动的形体线条之中。让情感随着音乐而流动、延伸、转换、发展变化。在音乐中发挥丰富的想象。这种构成情感的音乐性舞蹈训练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靠学生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体会,不断地磨合,不断地去感受才能找到最佳状态。所以这种训练是本节课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课程中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的学舞积极性)舞蹈是美的,但舞蹈的训练过程却是枯糙而乏味的。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舞蹈的美需要平时百遍乃至千遍的练习才能达到。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舞的时候不感到枯糙而乏味,始终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是这次的首要问题。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舞蹈的音乐选得好,选的适当,那这个舞蹈就已成功了一半,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点都不假。一般训练课(如芭蕾训练)的音乐是用钢琴伴奏的多,比较单一,而对于并非专业舞校的幼师学生来说,这种千篇一律的音乐不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就难免在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以后的学舞非常地不利。所以我认为在舞蹈课堂上特别是中国古典舞课堂,音乐的选用也是非常地重要,对学生是否能很快地进入舞蹈状态,是否能准确地把握舞蹈韵律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起她们学习古典舞兴趣的第一步。因此我选用了唐诗新唱的歌曲村居和音乐优美的梦江南,村居音乐轻快,节奏明朗,正是练习花邦步中所需要的感觉,干脆、清晰。《梦江南》音乐柔缓,有一种抒发情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手位组合中的软亮相、眼神的收放等动作元素所需要的。
其次在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势下,我在舞蹈教学中发扬“主动参与,即兴创作”的精神,不断发展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因此我在梦江南舞蹈编排中空中一段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造型,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会的手位来进行即兴表演。即可以避免学生一味跟学,又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一、基本功练习:基本功练习是舞蹈课程中的必需品,塑造一个优美的舞蹈形象完全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在这节课中是新课前的热身运动,主要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地活动,既为后面的习舞打下基础,又可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二、精品欣赏、导入新课:让学生欣赏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是让她们通过直观印象首先在头脑里产生一个美的概念。激发她们内在的爱美之心,初步引起她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欣赏芭蕾舞片段和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常识和其韵律特征,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实践。
三、学习组合:这里是本节课的核心。手位组合和步伐组合都是古典舞中最基本但又最常用的元素之一。基础打不好,就容易出现歪份儿、错份儿,就影响了古典舞的韵律特征。所以在学习组合时,必须将动作分解开来做,直至每个单一动作学生都掌握了以后,才可以串连合音乐。
四、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在集体训练后,把学生分开练习,让他们相互观摩。一是可以让教师的注意范围缩小,更精确地注意到每个学生身上易出现的错误。二是让学生通过观摩自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这一节我还运用了专业学校的方法,用摄象机将学生分组练习的情况拍摄下来,这样在下一节课的时候反馈给她们,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记录她们的原始资料,让她们有个可比性,可以比将自己前后几次的练习情况做个比较,看有哪些进步了,哪些还做得不够,下来加强练习。第二是对自己有督促,谁都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利用每个人都有的虚荣心,爱美之心来督促自己做得更好。
五、背向练习、巩固提高:这一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克服依赖性。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做到掌握每个动作,每个要领,每个组合。
六、行礼下课、布置作业: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她们的舞蹈修养,提高她们的学舞自
信心。督促她们课后练习
第五篇: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题
1、跳跃的离地和落地都需要脚腕的能力,爆发力也需要强有力的脚腕和脚掌的推地能力。
2、提胯的能力是跳跃训练中重点强调的问题,在弹跳中提胯和立胯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
3、腰和后背的能力在弹跳中控制舞姿,变换舞姿以及在空中的第二次发力起主要作用。
4、跳跃中速度是指急速离地。幅度是指跳跃在空中对身体所占据的空间。
5、正确适度的运用呼吸来帮助跳跃,传统上叫提气。
6、小跳动作幅度和姿态比较小,但跳的速度快,所以它的特点是灵巧敏捷。
7、中跳它的特点是训练性较强,中跳以原地垂直跳和比较单一的幅度较小的移动为主。
8、大跳是大舞姿,大幅度的跳跃动作,是跳跃动作的顶峰,训练较强的腿部肌肉能力和腰腿柔韧的幅度,特别是腾跃凌空的能力。
9、翻身的种类比较多,踏步翻身是双脚重心,掌握重心比较容易和方便,腰部动作也能做的完整。
10、跳踏步翻身是翻身和跳的一种结合,是踏步翻身的发展动作,训练一种连接的能力。
11、绞腿跳翻身是在吸腿跳翻身动作上发展而来的,它需要很强的爆发力,通过绞腿跳翻身的训练,更进一步的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能力。
12、一名合格的教员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他所教授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法,这样才能对各类动作的规格、训练步骤、节奏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13、组合的性质有两种,一是训练性质的,二是表演性质的。
14、女同学已进入发育阶段,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化及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以免体形和腿形的变化。
15、在组合训练中突出表现音乐的特点和性格,加强学生乐感的要求。
16、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综合艺术,它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17、舞蹈本身就是一门以人体来表现美的艺术,它有美的形象、美的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舞姿、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服装。
18、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他也是融汇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体操、武术等诸多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艺术。
19、在组合训练中突出表现音乐的特点和性格,加强学生乐感的要求。
20、师资水平是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获得好的教学成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教材是粮食,教师就是技师。
21、腰是做好一切翻身动作的基础,因为翻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在腰部上。
名词解释
1、起跳:起跳的推地是借助与地板的反作用力,也就是向下推产生向上弹的力量。正确的起跳动作能帮助身体腾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地垂直的跳跃,这种跳必须有正确的蹲、正确的重心,目的是为了是身体沿着垂直直线上升。另一种是移动的跳跃起跳,一般都是借助辅助动作或借前面动作的动力,所以要正确的运用跳跃的辅助动作。
2、落地:是跳跃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跳跃的结束不是在空中而是落在地面上。落地的轻盈和稳定是建立在很强有力大腿的能力和后背的控制能力上,落地一定要经过脚尖、脚掌、脚腕、膝盖韧性蹲的过程,垂直和减弱落地的重量和冲力。
3、松弛感:翻身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僵劲,因为僵劲就没有翻的动力。所以要松弛,没有松弛的感觉就无法翻身,特别是上身和腰部要松弛。
4、协调性:协调是指上身、肩和胯以及膀子,在翻身一瞬间的协调配合,身体的部位要统一行动,用的都是一个统一的顺劲才能协调,哪一个部位行动不统一,翻身就要失败。
5、稳定性:是指身体重心的稳定和上身轴心的稳定,它必须有腰部和腿部的能力配合,才
能达到稳定的目的。
6、规格性:翻身的过程当中腰部的感觉要清楚、敏捷,弯腰、敞胸和顶胯的感觉要清楚,完成的规格要准确,才能是翻身完成的更完美。
简答题
1、请简述编好训练性组合的基本方法?(1)要明确目的性,以一类动作为主,其他动作为辅进行组合。(2)要有周密的构思,精炼和集中训练过程。(3)组合动作之间要连贯和顺法儿
(4)要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有急有缓,不能一条直线上升
(5)组合和音乐的性质密切结合,动作的性质和音乐的性质要相吻合。(6)组合要和一堂课相互配合和连贯,不能孤立地处理一个组合。(7)组合要同年级任务和特点相吻合。(8)不要把动作都集中在一个组合中训练
2、请简述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使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如果学生们的能力比较强调协调性好,那就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某一方面突破教学大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劲头,这样才能进步得快。
3、请简述为什么要及时总结课堂效果?
及时总结课堂效果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如这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立半脚掌的能力,那么课后就要看学生的半脚掌能力是否增强,立半脚掌上的动作完成的质量如何,还可以问学生做动作时的切身体会从几个方面反馈训练目的是否达到,并根据效果再制定下一堂课的任务和目的。
4、简答 中专第一学年的班级任务?(1)训练学生做动作具有规格概念
(2)基本解决腰、腿的软、开度和肩、髋关节的开度(3)培养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形态及重心感
(4)重视素质训练,加强胯、膝、腕关节的能力练习
(5)通过简单的手、眼、步法训练是学生掌握初步的名族审美意识
(6)要求学生听音乐做动作,并能分辨2/
4、3/4的节拍,具有初步的音乐感。
5、简答 翻身训练中腰的能力训练
腰是做好一切翻身动作的基础,因为翻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在腰部上。在翻身的过程中腰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坚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上身才能以要为轴心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翻转。二是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灵活性,这样翻转起来才能自如,更富有表现力。
编排组合 1、12x8 大学一年级大跳 2、12x8 大学二年级综合翻身组合 3、12x8 大学二年级中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