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教学结论。
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像演戏的演员)。教师是主导,起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高满堂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
任教近两年了,对于课改还是处于摸索阶段。现将我的做法、遇到的问题及感想总结如下:
一、上课。
上课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主要环节。新课程要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位,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在这近两年的课改教学中,结合我对课改的理解,我是用一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上也不例外。所以对新课程的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的脑海里,数学是重要的,数学是枯燥的,所以学数学是吃力的。在新课改中,教师就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数学怎么会枯燥呢?有几何图形的立体美,有函数图象的对称美,一切的理论也都是有据可循、立足于实际的。比如进行“二分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由问题“学校由电力局直接供电,如果有一天,学校突然停电了,我们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去找出故障出现在哪里呢?”来导入。也可以放“李咏主持的价格竞猜”视频,然后问:如何根据主持人的提示快速猜出物品的价格?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就会爱学、乐学、好学,真正体会学习的乐趣。
2、自主探究。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之后,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的过程。这样做虽然会延缓“教学进度”,但若是没有这个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就会显得形式化,学生的聪明才智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发挥,创新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使学生乐于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促使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能丰富解题思路,体会别人的意见,发扬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认知。在合作交流中,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4、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
学以致用。当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后,为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趁热打铁,让学生解决一些相关或相似的数学问题。对学生经过探讨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对那些学生不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豁然开朗的惊喜。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练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学生们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探究,从而发现某些规律和结论。体会了知识的整个形成过程,收获也喜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也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问题。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高了,但是还有一定的缺陷。也许是受前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对定理公式的死记硬背,对于一些书上已有的结论,他们并不想过多的去思考为什么。所以,在我让他们探讨的过程中,有时候,他们不是那么的重视,虽然回答得如此响亮,但是我知道他们只是附和而已,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内涵。与此同时,学生们的“显然成立”弄得我的讲解与分析显得啰嗦,他们认为是我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知识点的形成肯定会比结论复杂和难得多)。由于知识形成的探讨,课堂的时间被占用了大半部分,所以现在的高中课堂并不像以前一样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给学生讲解习题。另外,高中课程量的加大,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完成作业上,对时间分配不均,出现时间不够用的情况。课后根本没有时间来对当天所学进行复习,更别说自我强化什么的了。所以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知识停留在课堂上接受的水平。大多数学生反映,听得懂,不会做题,我想这与他们的思维形成是有着之间联系的。
新课标教材总体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比较受学生欢迎,也得到了大部分老师的认可。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教材中的例题过为简单,课后练习题呢,有的过为简单,有的又太难,给教师和学生错误导向,以为练习题、复习题的难度就是课堂教学要求达到的难度。
初高中教材衔接得不够好。许多初中为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模块教材中也未有体现,但练习题中出现了。比如:三角形重心的性质,余切函数等。
其实,我觉得新课改初衷是好的,只是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成效没有那么大。新课改提倡培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探究、合作、讨论,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思维基础。充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只是学生初步接触这样的教学模式,思维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得耐心指导,并加以坚持。
第二篇: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高二数学教研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教研提出了许多新的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总结这一年多来的课改感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材研究与时俱进
课程改革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教学内容模块化,评价机制学分制。面对诸多变 化,如何进入新的角色,对教材的深钻细研是根本。
2、教学思想与时俱进
1以生为本的思想,要求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学设计很重要; ○2“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高中数学四大思想之一,但随着教材内容主线由以 ○演绎推理为主转变为以合情推理为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就突出出来,备课教研应予充分重视。
3、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教法与学法相结合。
4、教学手段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求迫切。
几点困惑:
1、关于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和“渐进式线性上升”理解: 课时的要求?学业水平测试的时效?竞赛辅导的尴尬?
2、文理分科的教学要求: 教师的分工?
3、教参需求:
人手一册,教学需求。
第三篇: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实践的体会与思考
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数学组
赵金林
2006年9月,我们福建省高中各学科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广大教师、家长议论的一个热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评价标准、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挑战之一:教师怎样较快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怎样解决教师固有的却早已习惯了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方式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之间的冲突?
挑战之二:教师面对形式、内容、结构、体系都与以往有较大变化的新教材,教师能否克服定势,尽快地熟悉与适应新教材?怎样处理好在新技术平台下有效地使用教材?
挑战之三:怎样解决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挑战之四:怎样调整更切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优秀人才?
其实,在这实施新课程之中,问题与困惑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
一、对课改实践的体会
对于参与课改的教师而言,目前正经历着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一过程充满着矛盾,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这些矛盾,促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索、总结与反思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1.加强研讨交流,转变观念是核心。
为什么转变观念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作指导,一切改革注定要失败。
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
用心
爱心
专心
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代发展的趋势不相吻合,有些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阻碍了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例如,教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I》的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时,总觉得课本内容较简单,与老教材要求相差较远。而教辅书上的很多习题类似于高考复习题,学生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矛盾,我们教师若不转变观念,势必对教学内容提高要求,补充不少教科书外的东西,甚至想一步达到高考要求。导致学生对老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学生认为高中数学既抽象又深不可测,很难学,老师认为新教材太难教。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领会数学新课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多参加研讨交流活动,加强研讨交流。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课程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2.强化备课组功能,搭建新课改网状平台。
新课改对教师个人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形势下,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加强集体的力量是每位教师所必须认识和执行的。为了细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强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目前青年教师是一支生力军,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有新时代的工作能力,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因此,备课组的集体备课,一方面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要发挥备课组集体的智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和教学策略,培养备课组的团结合作精神。
3.通过课例的研究,为新课改提供示范性。
对一线的数学教师而言,最关心的是课怎么上,怎样的课才算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
用心
爱心
专心
非常遗憾,在2007年福建省级普通高中新课程高一年级数学学科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学习中没有找到答案,也没有专家(包括人教A版教材的编者)提供符合新课标理念的示范性课例。
只好摸着石头过河了。在课改教学实践中,我们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进行案例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示范性课例。
通过课例的研究,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它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可以按需调整新教材的结构;适当延伸新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处理教材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合理把握新教材的度,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价值。用活教材还必须从学生的三个基本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求。
二、课改实践的思考 1.课标与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操作性不强,很多内容仅在宏观层面上,所以教师难以把握,过程性目标难以落实。一方面是编写不够合理的内容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时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确实很难把握。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与课堂上教学时间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内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规律,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十分不易。教材的结构体系与教师所熟悉的体系相距甚远,从学科教材到经验教材与教师具有处理教材的能力距离较远。学生训练不足,在有限时间内很难达到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的落实。
2.课程评价改革的力度不够。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制约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主要难题之一。教师、家长、学生目前主要还是关心高
用心
爱心
专心
考考什么?怎样考?必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定位?选修内容教学中怎样处理?目前有些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确实过高,这些内容将来如何评价?课程评价改革的滞后,导致新课程理念难以贯彻到位。事实上,有些学校已经是穿着新鞋在走老路。评价制度的改革,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教师难以在短期内做到实施新课标的高标准、严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新课标教材在函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算法初步、立体几何初步、曲线与方程等内容中均选择了多种方式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改变原来的“一枝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讲到底”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一系列信息技术。如 “几何画板”、“数学实验室”、“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和课件制作软件。还要会调用互联网上的资源。
教师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整合、进行“二次创造”,势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数学素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在理论层面上比较容易转变,但在实践层面上更新与转变却有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需花很大努力、较多时间去探索新东西,放弃自己非常熟悉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另辟途径,费时费力不用说,是否能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不得而知。
还有一些疑难问题,困惑和不适应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探讨。如:新型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待完善。对活动与发展、有序与有效、点与面的关系处理不好。常见到“探究浅层化、合作形式化”。教师如何由传统教学的“主宰者”转变成新课程课堂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等等。
4.初、高中衔接存在的问题。初、高中衔接有如下四大问题。
第一,初、高中内容在课标上就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在初、高中衔
用心
爱心
专心
接上出现的知识“断点”.列举如下几点:
⑴.涉及“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但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材中出现了较多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如果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那么就应该在初中数学中增补这部分内容.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29页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类似的习题还有一批,均需要用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甚至是三元二次方程组.
⑵.涉及“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2)已知过点M(-3,-3)的直线l被圆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长为45,求直线l的方程.
⑶.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例如(人教A版必修2第138页例1)已知直线l:3x+y-6=0和圆心为C的圆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交点的坐标.这题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⑷.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证明”的内涵与以前的“证明”有所差别;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证明”是一个局部的公理化体系,它是从4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40条左右的结论,除此之外的知识一般不在“证明”部分涉及,即使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初中课标教材也不把它作为证明的依据,涉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而高中数学教材中,凡是学过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例如(人教A版必修1/第45页习题1.3/A组/第2题)证明:(1)函数f(x)=x2+1在(-∞,0)上是减函数;(2)函数f(x)=11-在(-∞,0)上是增函数.这题就把等式的性质、因式分解等作为证x明的依据.应该说这里把证明的意义拓展了.
⑸.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数单调性定义判断函数单调性,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⑹.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降低,但在高中数学必修2中,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等.
第二,初中与高中的课程评价要求也有一些衔接问题,所以初中数学教学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衔接上都出现了断层。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在能力要求层面,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如:我们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时,补充了比两个数(或式)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关内容;讲授求函数的定义域时,补充了解不等式的相关内容。
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例如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的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
第三,初高中教师对学生、教材的把握也有一些衔接问题,一方面实施新课程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新生的学习方式与以往有了较大的转变,而高中教师对此意识不足,造成部分学生一时不能适应高中学习。另一方面不同初中学校的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因此在知识点的取舍上也做了相应的处理,这使得刚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起点不一致。
第四,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在初、高中过渡阶段有一些衔接问题。初中没有晚自习,学生养成了完成作业就万事大吉的被动学习习惯,又缺少在校晚自习的纪律观。初中数学侧重形象思维,在某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许多,只要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学生的成绩就能提升,而高中数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要求又较高,因此,学习被动或学法不当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200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思考91028032916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思考
2006年 5月15日,美国教育部启动一个耗资2.5亿美元的数学计划,目标是让小学生拥有坚实的数学基础,提高后进中学生的能力,该计划强调数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责令国家数学委员会告诉美国的数学教师们“什么是课堂上最有效的方法”。
早在2000年6月,我国教育部通过国际比较和自我剖析、借鉴与反思、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四个方面综合思考制定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设计理念。在2003年4月,《标准》再次强调高中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新课程怎样教?新课程强调的理念如何凸显?是老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但广大高中数学教师感到理论缺乏要领,实际操作困难,不知何去何从。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从当代教育心理学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教师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重点应先解决好三个“树立”。
一、树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
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反映出的数学知识观严重滞后,认为数学是由专家发明的一系列规律和公式而其他人只是应用以得出固定答案,数学知识是一种可以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绝对的、静态的、无可怀疑的真理的集合,数学家的工作是数学教育的出发点,数学是一种已经形成的系统。
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是什么呢?纵观当代教育心理学理论,根据加涅的知识观,即数学知识是客观存在于学习者之外的,是可以通过教学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内部加工过程,从而使学习者更容易获得知识、累积智慧。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则强调数学知识是发展变化的,是学习者与环境双向构建的结果,反对知识客观存在的观念和外部事件作为促进学习发生的方法,而是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个人建构自己关于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主观知识和概念,使得他们与社会所接受的知识和概念相适合。”
究竟哪个正确或更好?实质上两种知识观是由哲学层次认识论的不同所造成的,前者倾向于客观主义,后者倾向于相对主义,它们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念,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我们认为应当将两种观念互补,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经历教学觉醒树立这样一种理解,即数学知识是客观知识与个人建构、社会建构并存的状态,并在个体建构与社会建构上趋于融合,并深切体会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有关数学知识主张,即“数学是一种人类活动,这种活动始终是建构性的。把数学看成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已经形成的系统。”
树立正确的数学知识观意味着数学教育主体的回归,意味着对数学教育真正的理解和诠释。
二、树立“教无定法,教有优法”的教学设计观
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模式几十年一贯制,从“满堂灌”到“满堂问”,是一种追求数学知识纯客观性的结果式教学,并一味追求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数学教育的教化和训练。伴随着新课程实施中对数学知识观的教学觉醒,人们开始意识到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性。
综观世界各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并朝着混沌主义的方向发展,其中加涅建立的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超越了行为主义,发挥着主要的现实作用和积极的未来影响作用。在加涅的理论体系中,体现的是以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很有把握地根据教学目标中所确定的学习结果的类型以及某类学习当时所处的学习阶段,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打破原有教学论中教无定法的传统观念。其突出思想是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要以学习方面的研究理论为依据,教师要明确教什么和掌握教是如何传递的,要有“教有优法”的信念。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建立在认知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强调学习并非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自我知识的过程式,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由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努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意义上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角色。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展开的,学习者可以控制学习过程,甚至可以不断形成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
混沌主义教学设计主要是以被传统教学设计视为无效的“错误、干扰”等因素为中心,通过演化、发展以促进学习者认知结构产生积极的变化。
前两种隶属于线性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最后一种属于非线性的后现代主义范式。无论是哪一种范式,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和改善人的学习,需要用我们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去择优选择。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太依赖情境的高度程序化的数学知识,如集合的运算、不等式的解法等建议采用加涅的教学设计,对于可依赖特殊情境的程序化知识如圆锥曲线方程、空间点、线、面之间的距离求法等建议采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情境中,围绕着主问题或主目标自主活动,甚至是动手做实验的形式,体验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成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争议点、易错点、误区点、探究点,建议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以引起学习者产生深刻的积极的认知变化。
可见,课堂教学不再是上静止的教案演绎出来的教案剧,每一堂好课都具有不可重复性,树立高中数学新课程下“教无定法,教有优法”的教学设计观将促进我们从实践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并最终促进和改善我们学生的学习。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观 新课程意义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建构性地接触、认识数学、从而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新课程是旨在每个学生健全成长的活动。故,我们应当树立与时代进步和发展相匹配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文化观,即让学生有机会走自己的学习之路(甚至是弯路),使尝试学习合法化,实验教学经常化,交流和质疑公开化;让他们有机会建立现实世界里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体会归纳与演绎的相互作用,体验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让学生能认清数学的动态特征,以及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特征。
承然,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坚信并还应努力做到:
⑴ 尽力消除数学学习上的不利者,每个人都可达到不同的水平,但存在并能实现一个人人都能达到的水平。
⑵ 开展课堂上积极的平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平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⑶ 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知识的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正如诺丁斯(N.Noddings)指出的,“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⑷ 期望每一个学生成功,“你得到的是你期望得到的”,这一自我实现预言来自于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的“期望效应”。
⑸ 以“ ”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和改进自身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归根结底,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是变革思维方式,新课程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过程,是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全球性的数学教育改革最终将引发全球性数学教育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全球数学教师的职业竞争。我们广大的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作出理性的思考,积极投身到这场全球性的数学教育竞争中去。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最新发展成果,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注入到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期将其加以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改造,探寻富有自已民族特色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观念决定行动,让我们一起归纳和演绎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
第五篇: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体会
实践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体会
界首一中荣 战
去年暑假我作为界首一中数学教师新课程培训班的一名学员,来到阜阳党校,聆听了许多专家教授的专题讲座,接受了大量的前瞻性的信息和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但我感到他们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课程、改革、创造、创新。我认为参加新课程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学习时间虽短,我深刻体会到了培训的必要性,培训不仅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而且还学到了外地先进的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多方面的经验。
那次培训得到专家、博士、教授指点,听了他们的讲座,使我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将近一年的新课程教学中,我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之中,我理解到:课程的改革既是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改革。原来教学观念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头脑中的知识,而与实践能力脱钩,几乎没有实践能力,教师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及解题能力的本领,而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能力的本领,也就是要求教师把那以往的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工作和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理论是支撑课程改革的基石
在大学期间,我也曾经系统学习过教育学、数学学科教育学,但把以前前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运用于我现在的实际教学中,已经过时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曾接触、学习过一些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但是总觉得不够系统,在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些知识,始终没能形成一个较清晰的脉络。经过上次的学习,以前头脑中有些模糊的概念开始明晰起来。例如:我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遇到“课程”这一概念,但对于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我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思考过。通过首都师范大学王尚志教授的讲解和我自己的学习,我对“课程”的广泛内涵更加明确了,它不但包括教学目的和内容,还包括教学计划、1
预期的学习目标、学习经验等等。而且,我还进一步了解了其它国家的学者关于课程的一些具体分类。另外,我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教学中,我经常接触的是教学大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旧的《教学大纲》之间差别很大,内容变化非常大,在表述方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
二、理解了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本质
数学教学应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doing mathematics)”的过程。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明确了创新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了哪个民族和国家重视创新,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哪个国家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民族和国家因循守旧,思想僵化,不善创新,哪个民族就难以发展,就要落后,就要挨打。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敢不敢创新,怎样创新,关系到能否实现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
从国际看,创新成了时代的潮流和必然。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生产业层出不穷,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处在翻天覆地地伟大变革和转折中。
严格来说,在创新教育这杆旗帜下,固定的教学模式应当是不存在的。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有内容上的意义,也有形式上的意义。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等于不要模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创造一种或多种模式来有效地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而这种新时代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创新
从国内看,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经济体制进入转轨过程,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发展进入了关建时期,这时更需要不断创新,谋求快速发展与国际接轨。
从教育本身看,教育的振兴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大量的年轻人才的涌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的重大进步,我们必须采取重大举措,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看,他们渴望创新,他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创新是最重要的,我班的学生中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歌《我能行》;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不但自己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可见学生们在充满自信和具有自尊的同时,他们渴望创造,他们认为创造才算最行,这也正是他们的呼声。
教育是创新知识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如果把知识经济比喻为大树,那么教育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学校教育在提高人的智力时,所追求的目标就不仅仅是传授前人的思维成果和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实施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通过教育培养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永不满足现状,对旧事物勇于变革与否定、敢于推陈出新的人。一句话,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过,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创新能力还只是一种潜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能力的开发具有关键时期的。如果在关键期内失却了发展和学习的机会,以后对该种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就非常困难,甚至会造成终生遗憾,一生无法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正是创造力开发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努力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事实证明:学校教育既能开发人的创造力,也能扼杀人的创造力。“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应试教育就是扼杀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创造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在新世纪中取得一席之地,我们只有不断的创新,大力地推进素质教育,搞好创新教育。我们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这一宏伟的目标,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四、教师和学生是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首先,新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工具,而是教学课程的主人,课程改革本身的目的就在于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质,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新课程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这一切,为教师的发挥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同时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发发展;我们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他们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在课
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已不再为学生们接受,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应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未来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的发展方向。
其次,教师作为指导者,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而不是教育活动中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另外,新课程要求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21世纪正向我们大踏步走来。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实践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素质化,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课堂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积极培养富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更是我们数学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我们必须为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