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天课堂:小学数学技巧大全:加减乘除法的速算秘诀
http://www.xiexiebang.com
小学数学技巧大全:加减乘除法的速算秘诀?
小加减法
补 数的概念与应用补数的概念:补数是指从10、100、1000„„中减去某一数后所剩下的数。例如10减去9等于1,因此9的补数是1,反过来,1的补数 是9。补数的应用:在速算方法中将很常用到补数。例如求两个接近100的数的乘法或除数,将看起来复杂的减法运算转为简单的加法运算等等。
乘法速算
一、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例:
15×1715 + 7 = 225 × 7 = 35
---------------
255
即15×17 = 255
解释:
15×17
=15 ×(10 + 7)
=15 × 10 + 15 × 7
=150 +(10 + 5)× 7
=150 + 70 + 5 × 7
=(150 + 70)+(5 × 7)
为了提高速度,熟练以后可以直接用“15 + 7”,而不用“150 + 70”。
例:
× 19 + 9 = 26 × 9 = 63
即260 + 63 = 323
除法速算
某数除以5、25、125时
1、被除数 ÷ 5= 被除数 ÷(10 ÷ 2)= 被除数 ÷ 10 × 2= 被除数 × 2 ÷ 10
2、被除数 ÷ 25= 被除数 × 4 ÷100= 被除数 × 2 × 2 ÷100
3、被除数 ÷ 125= 被除数 × 8 ÷100= 被除数 × 2 × 2 × 2 ÷100 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中除法是最麻烦的一项,即使使用速算法很多时候也要加上笔算才能更快更准地算出答案。
平方速算
a、求11~19 的平方
底数的个位与底数相加,得数为前积,底数的个位乘以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
例:
× 17 + 7 = 24-× 7 = 49
---------------
289
参阅乘法速算中的“十位是1 的两位相乘”
b、个位是1 的两位数的平方
底数的十位乘以十位(即十位的平方),得为前积,底数的十位加十位(即十位乘以2),得数为后积,在个位加1。
例:
× 71 × 7 = 49--× 2 = 14-
-----------------
5041
参阅乘法速算中的“个位数是1的两位数相乘”
c、个位是5 的两位数的平方
十位加1 乘以十位,在得数的后面接上25。
例:
× 35
(3 + 1)× 3 = 12--
----------------------
1225
d、21~50 的两位数的平方
在这个范围内有四个数字是个关键,在求25~50之间的两数的平方时,若把它们记住了,就可以很省事了。它们是:
× 21 = 441 http://www.xiexiebang.com × 22 = 484 × 23 = 529 × 24 = 576
求25~50 的两位数的平方,用底数减去25,得数为前积,50减去底数所得的差的平方作为后积,满百进1,没有十位补0。
例:
× 37
3737)^2 = 169
----------------------
1369
注意:底数减去25后,要记住在得数的后面留两个位置给十位和个位。
例:
× 26-25 = 1--
(50-26)^2 = 576
-------------------
676
两首位和是10,两尾数相同的两位数相乘
两首位相乘,积加上一个尾数,得数作为前积,两尾数相乘(即尾数的平方),得数作为后积,没有十位补0。
例:
× 38 × 3 + 8 = 29--× 8 = 64
-------------------
2964
例:
× 83 × 8 + 3 = 19--× 3 = 9
--------------------
1909
被乘数首尾和是10,乘数首尾相同的两位数相乘 http://www.xiexiebang.com
与帮助6的方法相似。两首位相乘的积加上乘数的个位数,得数作为前积,两尾数相乘,得数作为后积,没有十位补0。
例:
× 99 × 9 + 9 = 45--× 9 = 54
-------------------
4554
例:
× 33 × 3 + 3 = 27--× 3 = 6
-------------------
2706
被乘数首尾相同,乘数首尾和是10的两位数相乘
乘数首位加1,得出的和与被乘数首位相乘,得数为前积,两尾数相乘,得数为后积,没有十位用0补。
例:
× 37
(3 + 1)× 6 = 24--× 7 = 42
----------------------
2442
例:
× 19
(1 + 1)× 9 = 18--× 9 = 81
----------------------
1881
首位相同,两尾数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
十位数加1,得出的和与十位数相乘,得数为前积,个位数相乘,得数为后积,没有十位用0补。
例:
× 54
(5 + 1)× 5 = 30--http://www.xiexiebang.com × 4 = 24
----------------------
3024
例: 73 × 77
(7 + 1)× 7 = 56--× 7 = 21
----------------------
5621
例:21 × 29
(2 + 1)× 2 = 6--× 9 = 9
----------------------
609
“--”代表十位和个位,因为两位数的首位相乘得数的后面是两个零,请大家明白,不要忘了,这点是很容易被忽略的。
5、首位相同,尾数和不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
两首位相乘(即求首位的平方),得数作为前积,两尾数的和与首位相乘,得数作为中积,满十进一,两尾数相乘,得数作为后积。
例:
× 58 × 5 = 25--
(6 + 8)× 5 = 7--× 8 = 48
----------------------
3248
得数的排序是右对齐,即向个位对齐。这个原则很重要。
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相乘
被乘数加上乘数个位,和与十位数整数相乘,积作为前积,个位数与个位数相乘作为后积加上去。
例:
× 46
(43 + 6)× 40 = 1960 × 6 = 18
----------------------
1978 http://www.xiexiebang.com
例:
× 87
(89 + 7)× 80 = 7680 × 7 = 63
----------------------
7743
个位是1的两位数相乘
方法:十位与十位相乘,得数为前积,十位与十位相加,得数接着写,满十进一,在最后添上1。
例:
× 31
× 30 = 1500
+ 30 = 80
------------------
1580
因为1 × 1 = 1,所以后一位一定是1,在得数的后面添上1,即1581。数字“0”在不熟练的时候作为助记符,熟练后就可以不使用了。
例:
× 91
× 90 = 7200
+ 90 = 170
------------------
7370
------------------
7371
原理大家自己理解就可以了。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数学速算技巧
宇德教育
小学三年级速算技巧练习(加减法)
一、互补数相加
四、先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法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
(1)37+42+63=(2)99+101+136=(1)142-51-49=(2)500-90-80-20-10=
(3)134+21+66=
二、拆出补数来先加
(1)99+54=(3)652+68=
三、竖式运算中互补数相加
(1)724+237+396=
(4)27+46+73+54=(2)548+996=(4)182+54=(2)165+328+132=
五、先减去有相同尾数的减法
(1)138+89-38=(3)268+479-39=(9)151一(51+65)=
六、先变整再运算(1)156-102=(3)467+997= 1
(2)83-21-23-9=(4)176-84-16=(2)323-189=(4)289+72=
第三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加减乘除法口算题
智邦辅导二年级上册数学(12)
二年级口算题
1×1+1=2×2+2=3×4+10=4×4+5=3×4+8=5×1+9=4×2+6=5×3+9=5×4+7=3×6+6=2×9+9=5×4+7=1×1+2=1×1+3=2×3+2=2×4+2=2×7+2=3×5+3=3×6+4=6×3+3= 6×4+3=4×6+5=5×5+6=1×8+3=3×6+4=45+5= 1÷1= 5×5= 72÷8= 9÷9= 24÷8= 14÷7= 6÷1= 15÷3= 3×6÷2= 45÷5= 6×6=
6×5+3=4×2+9=5×4+7=1×7+6=2×8+4=4×2= 6×2= 6÷2= 10÷5= 70–52= 49÷7= 10÷2= 54÷6= 20÷4= 4×9÷6= 12÷6= 1×4=
6×2+8=4×5+8=5×9+6=3×9+3=2×7+8=21÷3= 3×6= 9÷3= 90-45= 24÷4= 15÷5= 27÷9= 9×9= 72÷9= 3×4÷2= ÷6= ×8=
4×5+5=5×3+6=1×9+2=3×4+10=2×6+9=36÷4= 5÷5= 56+41= 56÷7= 16÷2= 42÷6= 18÷2= 5×1= 45-39= 3×6÷3= 24÷8= 36÷6=
24÷6= 56÷7= 36÷6= 24÷3= 4×5= 27÷3= 8÷4= 56÷8= 36÷9= 3×6÷6=48÷6= 4×6=
181
第四篇:数学乘法速算技巧教学设计
数学乘法速算技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乘法速算技巧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乘法速算小技巧 教学重点:五种数学乘法速算口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想让你的乘法计算变得更快更方便吗?大家可以来学习一下下面的这些两位数乘法计算技巧,对学习可能有些帮助哦。1.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如23×27;2.十几乘十几, 如12×14;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如37×44;4.几十一乘几十一,如21×41;5.11乘任意数, 11×23125.二.新课讲解:
1.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23×27=? 解:
2+1=3 2×3=6
3×7=21 23×27=621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2.十几乘十几
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
例:12×14=? 解:
1×1=1 2+4=6 2×4=8 12×14=16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37×44=? 解:
3+1=4 4×4=16 7×4=28 37×44=162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4.几十一乘几十一
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
例:21×41=? 解: 2×4=8 2+4=6 1×1=1 21×41=861 5.11乘任意数
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
例:11×23125=? 解:
2+3=5 3+1=4 1+2=3 2+5=7 2和5分别在首尾 11×23125=254375 注:和满十要进一。
三.巩固练习: 1.35×35 2.13×14 3.46×33 4.61×71 5.11×2345 四.小结: 1.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口诀: 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2.十几乘十几;口诀: 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口诀: 第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4.几十一乘几十一;口诀: 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5.11乘任意数;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小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这几年的教育、教研工作中,我从小学各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其表现形式如下:
1、流于形式,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2、提问离题千里。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不重视学生真实反馈。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6、提问面不广阔,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再几年的教育、教研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技巧,归纳如下:
一、提问应该由浅入深。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三、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四、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五、问题设计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