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评价方案总结
小学科学评价方案总结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我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了促进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快速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融洽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校的科学教学初见成效: 1.我校教师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具有个性和针对性地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成为一种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式。
2.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科学课改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如实记录,认真反思,不断调整教学行为。由于观念的更新,科学教师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潜能得以显现。不少教师已经初步形成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的自我课改意识。
3.初步摸索出一套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注重质性、过程性的、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4.课题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
科学课堂教学一改过去自然教学封闭、呆板、以教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开始体现出生活化、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多样性、选择性,符合了现代科学教育的特点。
从总体看,课题研究基本顺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特别是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为进一步的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困惑:
1.有些教师对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把握不够,有时不可避免地造成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
2.课题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初步建立的小学科学发展性学习能力的评价模式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强。
3.科学教师普遍所教班级多、班额大,与学生接触少。如果想要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有深刻细致的了解,评价过程中需要收集哪些资料,其信度和效度怎样评估和控制;评价结果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多长时间给予学生评价报告等等都是困扰科学教师的大问题。
4.对学生评价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与课堂教学评价,更与教师评价紧密相联,如何使教育评价更完善、更科学合理、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如何将现代化手段与学生信息的收集、与发展性评价相整和、如何进一步规范对评价的管理等,都是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小学科学评价总结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若干问题探讨
作为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纲要》强调:(1)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总之,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生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用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新的评价方式强调可操作性,力求评价指示简明、方法易行,使第一线教师容易使用。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包括平时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这种形式在学科教学以“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是完全适应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的学科教学除了继续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关注更多的领域,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科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直至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这些因素的拓展使得原来以考试为主的学科评价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最新的学科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二是评价的形式方法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多元评价。
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过程的诊断,以及学习结果的评定。(1)学习目标的设定是指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开始之前,通过前置性评价,先了解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状况,以便为学生制定一个合适的期望目标。这一点在现在的学科教学中特别强调。学习目标的适切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期望的学习目标过高,超出了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他们会认为反正再努力也达不到,不如放弃;期望的学习目标过低,学生无须努力就可以达到,对他们也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有效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2)学习过程的诊断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如形成性测验、作业检查、课堂提问等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娇正。学习结果的判定不仅包括传统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包括所有的学习目标实现情况。
学科评价形式方法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从教师为主,发展到了学生的自评与他评,还有学生家长对评价的参与;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之外,还有口试、作品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等;其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或者评语。
二、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科学(常识)学科教学评价较为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却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反思当前小学科学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概括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活动单一。长期以来,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科学学习的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但这种评价都忽视对学生各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评价,使学生无形中变成跟着“车头”走的车厢。没有较好体现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横向比较现象较为突出。
2.评价内容单一。从评价内容看,目前评价重点也较侧重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评价,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也就是,缺乏动态性的科学学习评价,没有较好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评价方法单一。学校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功价还是习惯于过去对学生的量化评价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显得评价方法较好单一。似乎分数高低是检验学习科学优差的唯一标准。而对新课程倡导的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方法等关注和重视不够。比较关注书面检测和实验抽查等方式。
4.评价主体单一。目前小学科学评价在学校中还没形成学生、师生、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形式。较为忽视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评的价值,普遍采用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使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检查、被评价的状态,以至于没有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和发展功能。
三、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评价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科学学科教学评价的定位。
科学学科的教学评价主要受制于该学科的功能定位。早期的科学学科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往往以目标达到程度评价为主。也就是在一项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先确立若干教学目标,当这项任务完成以后,通过测验或者其他方法检查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情况。达标度越高,说明学生的学习越好。这种以证明为目的的科学学科教学评价,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为升学和高一年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学生服务,对改进教学,使之最终适合学生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而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有鉴别作用以外,还应该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质量提高和改进发挥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开发教学评价的功能。也就是,不能只看到评价的回顾功能,对已经做过的学习起到总结作用;还应该看到评价的前瞻功能,对将要做的学习起到导向功能。
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评价的最大区别是在评价功能上的拓展,它强调通过一系列间隔性评价,来调控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娇正,使得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状态。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基本定位:就是要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改进科学教学,促进科学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评价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搜集信息,而信息的特性是由该信息所隶属的评价指标的性质所决定的。以科学素养为培养宗旨的科学课程,而于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它包括了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和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组成的一个多元结构体系。由于这些内容不属于同一性质的教学目标,因此,对他们的教学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评价内容全面化决定了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来说,由于其所具有的个体性、逐步积累、程度差异以及内隐于心等特点,很难简单地用数字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因此必然以描述性的定性信息为主。当然也可以有一些情感态度领域量表的测试以定量信息的形式作为补充。
对于方法和能力领域的评价指标不说,其相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客观性和共性要强一些,到达与否的界限也清楚,与有关行为表现的对应也更加明显,因此使用定量信息的机会也应该更多一些。但能力的评价,个别化的定性描述还是必不可少的。
行为习惯领域的评价指标以外显的信息为主,大多可以直接采集、记录,应该包含定性信息和定量信息两种,关键是要看哪一种搜集方法更有效,更可行。
总之,科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除了可以采用原有的书面测验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教师的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专题作业、作品分析、学生学业档案、评定量表、学生自评、互评等等。
(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这一特点的提出基于两个理念,一是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中,二是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以往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往往是分离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学就是把教学大纲与教科书的要求,通过教师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和教学评价没有太大的关系,评价刚是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对这一段时间教学质量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价值判断的措施。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仅仅窄化为一种检查教学结果的手段。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证明。而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中,使得评价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诊断、反馈、调控、改进等功能不断得到开发,出现了评价伴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趋势。
评价全程化的理念出现另一个理由是,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地跟踪与调控。因此,评价必须全程伴随在整个过程中。这就需要需要教师在实施科学新课程的时候,要创造各种办法,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与告一段落时,有时关注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包括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记录在案,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评价,可以反馈、娇正,也可以是鼓励、导向。
3.科学学科内容标准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评价所包含的内容是根据《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具体内容目标而确定的。这些内容集中反映了一个学生经过3—6年级的科学课程学习后其科学素养所应达到的水平。
(1)科学探究方面教学评价。
“科学探究”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在内容上应该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与活动能力。具体可以从认识科学探究和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两方面进行评价。
认识科学探究方面,应该评价他们是否知道科学研究为什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科学探究活动有哪些常用方法,为什么科学探究不能主要依靠感觉,使用工具在科学探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科学探究主要环节有哪些,什么样的结果才是符合科学探究的特征,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交流与讨论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面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用书面测验的办法,也可以用口试、写论文、讲演、论坛等办法,关键是看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程度。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小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在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正确,假设是否恰当,计划是否合理,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评价方法主要采用现场作业和观察记录,即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去做,看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操作的水平和质量,然后作出评价。也可以通过提出一项科学探究任务,从学生提出的假设,或当场完成的质量中进行评价。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有价值行为和表现的观察与随时记录也是必需的,这可以增加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小学生科学探究评价方中,应注意多鼓励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结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学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内容标准的评价重点,应该抓住小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态度进行。因为,相对态度来说,情感、价值观都是更加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进行评价。态度是一定情感、价值观的特定表现趋向,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评价小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态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他们对待科学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是否认真;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是否有兴趣,是否充满了想知道的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能否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否关心科学技术新发展,能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科技与科普活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的问题是否关心,并表现出责任感等。
评价方法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应该以观察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在案,做好学生学业档案袋的信息搜集和记录工作。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情景测验,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出的各种态度,交进行评价。情景测验法主要用于对平时观察记录信息不足时的补充,或者对特殊学生的个案评价。另外,如有条件,科学教师可在专家帮助下,通过制定情感、价值观量表的方法,直接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做出评价,但因此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3)科学知识方面教学评价
“科学知识”部分内容标准评价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信息。科学知识涉及到三大领域,但不是系统地讲解这三大领域的系列知识,而是结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只讲一些和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身边常见的最基础的知识。即使这样也不是以讲解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律为主,而是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科学探究活动讲一些现象、事实与过程。因此,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科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这一点必须首先注意。
每一部分科学知识的评价指标设定要紧扣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1)生命世界领域主要从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三个方面着手;(2)物质世界领域刚抓住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大块;(3)地球与宇宙领域主要包括地球的概貌与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部分。
每一部分科学知识内容标准可以他为三类。(1)第一类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的。这类内容标准一般不属于测验、考试的范围,评价的主要办法是日常课堂上的随堂提问与观察记录,看学生是否知道,能否讲得出就行。(2)第二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知识。主要是现象、事实或过程。如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等„„。这些内容是该科学测验、考试的主要对象,必要时可以通过各种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注意考试方式的情景性与灵活性,不能引导学生死记硬背。(3)第三类是过程性目标。如通过栽培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探探究怎样才能让杠杆保持平衡,探究风的成因,等等„„。对这类内容标准的评价则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记录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的参与表现与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评价,必要时也可以设置专题性操作实验考查,或者从学生的长期作业中做出评价。
因此,科学课程中“科学知识”领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以及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查。
第三篇:小学科学评价方案资料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一、指导思想:《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评价要依据《标准》,要涵盖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查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为此,科学考试评价除了采用书面评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尝试结合平时教学,有重点地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探究和创新制作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基本理念:
1、促进发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能力的发挥,并使之具有自信心和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2、立足过程。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一卷定乾坤”,而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科学的全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3、注重多元。《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是多元的。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和评价内容的多元。
三、评价内容: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检测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对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实验操作与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四、评价原则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五、评价措施:评价措施因年级而异,具体实施如下:三年级:
1、平时过程性评价(30分)(1)教师课堂评议:科学教师根据各小组成员课堂表现情况(如课前准备、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与人合作、讲究卫生、独特见解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做得好的可以获得1-2枚印章,课后记录在案。
(2)分组实验探究学习小组评议:分组实验小组合作学习评议表实验名称()职务姓名认真倾听积极发言与人合作动手操作课前准备讲究卫生科学创新小组互评教师总评备注组长☆☆☆☆☆☆☆☆☆卫生员☆☆☆☆☆☆☆☆☆记录员☆☆☆☆☆☆☆☆☆材料员☆☆☆☆☆☆☆☆☆各职务每周轮流一次,每月最后一节科学课后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其他成员对一周来每个人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议,表现优异者为“6 ☆”,存在不足的根据情况酌情减☆。
2、科学作业评价(30分)(1)常规作业评价,包括科学作业本和老师布置的小制作、调查等作业。(10分)(2)课外探究性作业,包括观察日记、小论文、科技小制作、小发明、课外实验等,每学期可以选择其中任意两项完成。(20分)期末由老师和课代表根据每个同学的作业的上交情况、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情况综合评定。
3、期末总结性评价(40分)期末统一组织一次总结性测试,试题除了考察必要的科学知识外,也要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4、学生最终学业成绩的呈现学业评价成绩=平时过程性评价分+科学作业评价分+期末总结性评价分×40% 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A”,80-89为“B”,60-79为“C”,59及以下为“D”。四年级:根据《小学科学课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确定小学科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方式和评价内容。
1、关于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家长、教师都将参与评价,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四类。以教师评为主,适当参考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
2、关于评价的方式。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平时观察和期末检测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既重视结果,有重视过程。评价采用等级制,“平时成绩”的评价以平时观察为依据,设“好”、“较好”、“需努力”三个等级,“期末成绩”的评定以期末检测为依据,成绩记录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
3、评价的内容: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一栏主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教师、学生通过日常观察做出的对每位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的评价”,占科学学业总评成绩的20%。二是“成长记录袋”成绩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收集一学期里所有的学习结果,如:学生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参与课前准备的情况记录;单元练习和课堂作业的成绩记录等;学期末,教师对每个学生袋内收集情况的进行相应的评价,占总评成绩的20%。“期末成绩”一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测试”和“期末试卷检测”两项成绩。其中“实验操作测试”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试卷检测”占总评成绩的50%。五年级: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4.具体评价(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B、书面作业(10%)C、其它学习态度10%)(2)期末考查50% A、书面考试(30%)B、实践考试(20%)(3)学生评价(自评、互评)20% A、自评(10%)B、互评(10%)学生最终学业成绩的呈现:平时表现(30%)+期末考查(50%)+学生评价(20%)=综合评价(100%)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根据以上书面材料,附具体表格一:形式内容方法教师评价(80%)书面考查(50%)
1、1、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相关的科学知识的书面检测2、2、实践操作1、1、根据教材的具体要求,有重点、灵活恰当地进行评价。
3、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3、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平时表现(30%)课
1、课堂表现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期末根据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确定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2、书面作业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3、其它学习态度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学生评价(20%)互评(10%)
1、1.学习科学的态度:携带器材的习惯、倾听他人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表达的习惯、愿意动手操作等。
2、2.与他人的合作:分工、讨论、记录、汇报、倾听等。
1、1.学生评价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应给予尊重。自评(10 %)
1、1、学习科学的态度:携带器材的习惯、倾听他人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表达的习惯、愿意动手操作等。
2、与他人的合作:分工、讨论、记录、汇报、倾听等。附表二《小学科学学生行为习惯评价表》班级姓名单元课前准备(书本、材料)不高声喧哗、善于倾听敢于提问、大胆发言乐于合作、采纳别人意见不乱动实验仪器、整理实验仪器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自评组评 1 2 3 4 综合六年级:按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三个分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来阐述评目标。
一、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与活动能力。具体可以从认识科学探究和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两方面进行评价。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重点应该抓住学生对待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的态度进行。
三、科学知识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与应用情况。(1)、书面检测:采用等级制。(2)、表现性评价:检查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采用质性评价。(3)、即时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不拘泥于时间间隔、字数、内容、形式等,觉得“有感要发”就可以记录,同时,时刻关注于孩子们在生活中的点滴记录,发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意识,并适时给予表扬。
四、具体评价即:科学探究(30%)+平时表现(30%)+书面测试(30%)+小组合作(10%)=综合评价(100%)综合评价的等级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评价采取教师专门制定的《科学平时表现登记本》上各学生的分数和期末书面测试相结合的原则。附操作细则: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科学探究 1.能对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3.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作出书面计划。4.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5.能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6.能用简单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7.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8.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9.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10.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考虑对同一现象做不同的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1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1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学习态度 1.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2.科学活动记录的完成质量。3.课外准备材料的数量和质量。4.课外中、长期观察活动的参与程度和质量。5.课外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和完成质量。合作与交流能力 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4.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力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3.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枣雨槐风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级,促进学生发展。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4、具体几个方面评价: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B、书面作业(10%)C、其它学习态度10%)
2>、期末考查60% :书面考试
3>、自评、互评10%
4>、具体评价要求: ①、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
操作办法:教师每班准备一份名单类似点名册。在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期末根据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确定在课堂表现方面的分数。
B、书面作业(10%)
操作办法: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作业一般是打等级制的,可分派任务给课代表或小组长列表记载。
C、其它学习态度(10%)
操作办法: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 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
②期末考查60% :操作方法应和以往考查一样,应提高命题质量。
③互评10%:小组讨论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价是有其合理性的。
④最终结果的呈现: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
根据以上书面材料,附具体表格一:
形式 内容 方法
教师评价
(90℅)书面
考查
(60℅)1、1、围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相关的科学知识的书面检测 2、2、实践操作1、1、根据各年级教材的具体要求,有重点、灵活恰当地进行评价。3、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3、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
平时
表现
(30℅)1、1课堂表现:每次上课时把学生的表现记录下来,主要看学生回答问题,实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表现等,有好的表现就打五角星。不认真行为,就记三角形。一般记录圆圈。
2、书面作业:根据平时作业的批阅情况☆级数,记载确定该学生获得的分数。
3、其它学习态度:主要包括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科学课上的积极性,作业的订正情况等。根据记载情况给予一定分数。
学生评价
(10℅)互评
(10℅)1、1.学习科学的态度:携带器材的习惯、倾听他人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善于表达的习惯、愿意动手操作等。2.与他人的合作:分工、讨论、记录、汇报、倾听等。
1、1.学生评价应与课堂教学相结合。2、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应给予尊重。
第四篇:小学科学学生评价方案(三年级)
小学科学学生评价方案
(三年级上)
一、学科特点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
二、评价目标: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评价原则
实行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四、评价内容
(一)学业成绩:
学业成绩评定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1.日常评价:如学生作业、课堂表现。评价学生日常观察活动和记录、搜集信息的能力,不拘泥于内容、时间的限制,发挥其思维创新能力。评价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2.期末考试评价:
对学生的学期或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考试评价,是一种注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采用等级制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
(二)成长记录: 成长档案主要是收集学生作品的样本以展示学习上的进步,让学生或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了解学生在每一个阶段掌握了什么,努力方向又是什么,它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五、方式、方法
1.方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2.方法。采用试卷考察的方式或是实验考察。
六、评价主体。学生、家长、教师。
七、评价结果。教师口头评价、书面等级评价。
大渡口区新工小学
胡朝晖 2015.1.5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评价方案
六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生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通过形式多样的全面评价获得的多源反馈信息而深刻的积极的改进教学,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对学生科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的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的文化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评价原则
激励性原则:让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科学喜欢评价
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要承认学生有两种或多种差异,允许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
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
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合作与交流能力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时间,阶段评——终评相结合;评价方法,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评价准则,定性描述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三、评价措施
1、建立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制度 课堂表现记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角度的发展目标进行观察记录和评定。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关注的就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更关注了学生整个科学探究中对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采用教师定期量评价的方式,划分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并记录下学生的课堂精彩表现,最后综合起来给予总评,给出鼓励性的评语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发展。
2、建立小组合作评价制度
合作评价是指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中组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有谁的解决问题思路广泛,谁的方法最精妙,谁在本次合作中的进步最大,谁的贡献最多等等。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的全面评价,包括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目标是给学生的学业和其他发展评定成绩,提供及时的建设性的成绩反馈。
4、具体几个方面评价: 1>、平时表现(由教师评)30% A、课堂表现(10%)B、书面作业(10%)C、其它学习态度10%)
2>、期末考查70% A、书面考试(30%)B、实践考试(20%)3>、最终结果的呈现 把学生三个方面所得的百分数按以下标准转换成等级。如:90-100为“优”,80-89为“良”,60-79为“及格”,59及以下为“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