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 李杨(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3:2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 李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 李杨》。

第一篇: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 李杨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

李杨

摘要:我们说,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应该有所突破。那么,中学生作文思维的关键环节,应是实现构想的合理化。那么,靠什么才能实现构想的合理化呢?我们认为,形成有价值的,逐渐清晰、豁朗,最终实现构想合理化的作文创造性思维,离不开“细察深思”,“联想想象”。这也是在生活、生产领域和科学领域一切创造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细察、深思、联想、想象

一、教会学生“细察深思”对于创造的决定性作用 鲁班因被带刺的野草划破手掌而发明木工利器——锯,詹天佑在与友人一握之间触发灵感——发明火车挂钩这种种传说,牛顿看到苹果坠地而打开万有引力定律的大门,瓦特发现壶盖被沸水冲起而迸发改良蒸汽机的思维火花。这桩桩轶事,无不在述说着“细察深思”对于创造的决定性作用。

中学生,处于大致相同的年龄阶段;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教育思想、文艺作品和新闻传媒,也大致相同。这些也就构成了中学生相当趋同的思维模式。很显然,要想打破这种具有根本性质的单一思维模式,绝不是作文教学一家所能承担的,它需要极大地拓扩学生的生活及思想环境。但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对生活 “细察深思”的思维习惯,可以使学生丰富对生活的认识,从生活中汲取滋养,调动、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无疑是有意义的。

作文命题,尤其是命题材料,从本质上说是生活的缩影,在作文构思中,也需要像观察生活实际一样,对它们“细察深思”。

“细察”便是从实际出发,忠实于材料,忠实于生活:黄鹂羽毛美丽,鹦鹉模仿人言,能说是缺点吗?那恰是它们的优势啊;燕子冬季南飞,麻雀与人相近,能说是缺点吗?那只是它们的习性呀;至于将百灵声音悦耳说成动机不纯,将苍鹰高飞远望说成好高骛远,岂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那喜鹊登枝,原没什么含义,是人赋予它一团喜气,却被说成“奴颜媚骨”,更是何其冤枉!细察《鸟的评说》,我们会发现,它实际揭示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与人之间互相评说、指责,形成了一种怪圈,而这种评说又往往是主观臆断,甚至颠倒黑白的。正确认识这一点,才可能正确认识其危害与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办法。若再进一步深思,会认识到种种评说又各具特征:麻雀、苍鹰是以己之长度人之短,可以说是狂妄的片面指责;燕子是因己有短而责人之长,可以说是妒忌的恶意中伤;黄鹂、百灵是由己之长贬人之长,可以说是倾轧的凭空臆断;鹦鹉、喜鹊评说的似乎与己无直接干系,那么应是狭隘的无知妄说或庸俗的市侩习气吧?细察深思,在我们面前如同展开了一幅飞短流长的众生百态图。它与某种社会现状有时何其相似乃尔!认识到这一层,作文的思路,将会多么开阔,内容将会多么丰厚,也更贴近生活实际。作为有价值、有生活根基的创造性构思,它的合理化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创造,源于平凡的生活。创造性写作之泉,离不开生活之源。对生活细察深思的意识,是有效地提高洞察生活能力的基础意识,是把思想锤炼得更深刻的基本条件。唯有从“细察深思”起步,丰富对生活的认识,才能逐步走向明察秋毫、独具慧眼、见微知著、入木三分、洞若观火的境界。“细察深思”,不只是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它将使中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学习、科研领域受益终生。

二、教会学生“细察深思”就是深化对生活的理解 广泛地认识生活离不开“细察深思”,深入地理解生活也离不开“细察深思”。有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追问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在纸上写下了“X+Y+Z=W”,并解释说:“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青年迫不及待地问。爱

因斯坦停顿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的回答:“Z,代表少说空话。”

我们权且把这个故事当成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真实场景,那么你会有什么观感呢?你将如何理解生活中的这一幕呢?缺乏“细察深思”习惯的、粗枝大叶的人,会认为爱因斯坦是在向青年传授成功秘诀,他们大约还会将“X、Y、Z ”工工整整记到笔记本上,再出于一片好心介绍给更多的人,从而使这则所谓“成功三秘诀”的公式广为流传。这样说绝非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在不少学校的走廊里见到诠释这则公式的宣传画。宣传画上,爱因斯坦睿智的肖像旁,写着颇费人端详的公式:“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细察深思”告诉我们,这是对生活错误的理解。让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生活中的这一幕。首先,这则所谓“秘诀”,并不是爱因斯坦主动要告诉青年的;是那个青年向爱因斯坦“追问”“成功的秘诀”,才引出这幕场景的。“细察”到这一点,还要“深思”,“追问”意味着什么?很显然,这种情状表明,爱因斯坦本对“秘诀”之类的问题不感兴趣,只是在青年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下,才极不情愿地“在纸上写下了‘X+Y+Z=W’”的。再者,当爱因斯坦逐一解释了“W”、“X”和“Y”,并且马上就要解释“Z” 的含意时,被“青年迫不及待地”打断了,“那么Z呢?”,青年的打断、追问意味着什么?不由我们不深思。按生活常理,它表明了一种不满:青年对爱因斯坦为“X”、“Y”所作的诠释不以为然,他不想“勤奋”,也无心探求“正确的方法”。他“追问”“成功的秘诀”,动机何在,也就昭然若揭了——他想的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一觉醒来,大功告成。

如果说,当青年“追问”之初,爱因斯坦尽管不情愿,但还未形成对青年意图的警觉;那么,此时,这位科学巨匠恍然大悟。也正因此,才有如下情景:“爱因斯坦停顿了一下,然后意味深长的回答:‘Z,代表少说空话。’”爱因斯坦的本意十分清楚:成功是没有秘诀的。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勤奋地工作,努力探求正确的方法,至于那个“Z”,依爱因斯坦的原意要表示什么,亦即这位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始人,从他科研的成功中,总结出的另一条什么经验,我们已无从知道——被那个青年“迫不及待”地打断了。那可能是锲而不舍,是不骄不躁,是团结协作,是机遇竞争,还是外界帮助?等等、等等,都有可能,我们现在只能将神秘的“Z”归结为“其他诸多因素”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爱因斯坦的原意,“Z”绝不表示“少说空话”,因为这种表面化、简单化的认识,无法与青年和爱因斯坦这一场“演出”中出现的种种细节相统一。“少说空话”是爱因斯坦就青年人的空想、空话开出的一剂有针对性的药,是专门送给青年人的特殊礼物。若一定要与对“X”、“Y”的解释挂钩,那就是:如果好说空话,那就不可能勤奋地工作,也不可能研得正确的方法,当然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将“成功=勤奋+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作为爱因斯坦的名言,悬挂在学校走廊里,实在荒唐。莫不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都如那个青年一样,急功近利,懒惰成型,需要特殊的针砭?不然我们何以要用“少说空话”来规劝他们呢?这不是错认对象吗?须知,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原意呀。

生活中短短的一幕,需要我们“细察深思”,才能排除误解,求得理解。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差其言观其色”呀!

“细察深思”,是准确、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题意的基础,有了“细察深思”,认识才能不只浮在生活的表面,思维才能突破“一般性”的窠臼,创造才能舒张开飞翔的翅膀。

三、教会学生“细察深思”,并升华为独到的见解 冲破思维一般化的束缚,表白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这种冲破和表白,通过文字合理化,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这种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细察深思”。没有“细察深思”,就往往会迷失在一般模式的窠臼而不自知;没有“细察深思”,即使有独到见解的萌动,也无法言之成理,说得清清楚楚,使“萌动”扎根、抽芽、长叶、开花、结果。胡适先生谈到国学研究时,曾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态度。借用来说作文,可以转化为

“大胆地立论,小心地论证”,当然,这里的“立论”也好,“论证”也好,都不仅限于议论文术语的狭窄范畴,而是就思维和写作的广泛天地而言的,它可能是直接的论说,也可能是间接的文学的描述。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只要是“大胆立论”的突破,“小心论证”的表白,都离不开“细察深思”。

面对现实生活中错误的、陈旧的观点、现象,怎么办?对方若是公认的荒唐,那还好办;对方若是凭借着强大的习惯认识,以势压人,需要你仰身一格,怎么办?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真正具有战斗力量的是雄辩,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遵从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雄辩。雄辩现实与逻辑的力量从何而来?来自“小心地论证”,来自“细察深思”。我们处在一个从下层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在巨变的时代,我们的观念也必然承受种种新旧观念交锋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现实“细察深思”拂去表层蒙蔽的尘埃,才能还“真、善、美”,或是“假、恶、丑”,以本来面目。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的力量在于理性和逻辑,这理性和逻辑,也蕴蓄在“细察深思”之中。

概括,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提升,是生活智慧的反映。只有经过“概括”,生活中的零碎的、纷繁复杂的具体的事物才真正被认知,生活才真正被认知。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细察”,才能使感性认识得到日渐丰厚的积累,为经由“深思”形成理性概括打下基础。“细察”、“深思”,是两个绝不能分开的,相伴相随、交融在一起的,将客观世界主观化的思维过程,认识生活的过程。只有认识生活,才真正具有了生活的权力,也才真正具有了迎接生活挑战、并且挑战生活的权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鼓励学生“自由的,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遏制高中生作文缺“钙”的弊端,语文界和作文教学能做的实在有限,但责任要求我们勉力为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鼓励并带领学生对生活“细察深思”,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成长为有眼光、有思想的真正的人。

如果说“细察深思”是作文创造性思维的凭藉和基础,那么,联想和想象就是作文创造性思维腾翔的双翼。我们阅读《孟子》精辟的说理、《韩非子》绝妙的寓言,感受到联想的魅力;我们诵读《庄子》散文、屈子《离骚》,陶醉于想象的瑰奇。“精骛八极,神游万仞”,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空间的拓扩,是由此及彼、化一为万、从有限到无限的两条通道。这是文学之为文学,从一开始就展示给我们的规律。今天我们谈这件事,我们首先要说,联想和想象,是写作创造素质的体现,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也是竞赛作文高下的分野。

四、细察深思为基础,展开联想的翅膀

谈谈联想。精细体察命题词语、命题材料、命题话题,会产生联想;深入思考命题的内涵底蕴,会产生联想;同样,细察生活,思考生活,也会产生联想。因为自然与社会之间,社会生活各层面、各领域之间息息相通。在作文中,审题与立意、选材等环节,也往往需要借助联想相勾连。联想,是智慧的体现,是学识的展示。相当数量的学生习作,尤其是考场作文,由于缺乏联想而立意局促、材料单薄,文思如“冰泉冷涩”、“水尽石枯”;联想,就如源头活水,唯有打通“联想”的渠道,才能赢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射”、“铁骑突出刀枪轰鸣”的华采文字、锦绣篇章。联想,要在“细察深思”的基础上展开。先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读后感。

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时,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

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虽然您那一只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比起这两只强一些。”

就爱因斯坦小时候的这段故事,写一篇读后感,如果只是谈勤奋、谈努力、谈锲而不舍等等,好像空间都相当狭窄;这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哲理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有没有高远的天空可供我们的文思翱翔呢?联想要展开,先要对材料“细察深思”,在材料中找到联想之“根”。

首先,我们想到这段材料的特殊性,这则故事是发生在爱因斯坦身上的,并且流传于世,这应该与爱因斯坦日后的成就有某种关联;或者说,在这拙朴的第三只小板凳身上,有着爱因斯坦日后发现“相对论”的某种萌芽。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切入去展开广阔联想呢?站在切入点的门槛前,我们“细察深思”——

在这则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一组对比,爱因斯坦和他的同学的对比:爱因斯坦的同学,有些可能也有相当成就,但就在这则故事中,与爱因斯坦相比,它们都是庸人。这些同学追求的,是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仅此而已。至于作业的品味和价值,则无所追求。他们交上的作业,泥鸭、布娃娃等等,难度一般,并无实用价值,幼稚,充满了孩子气。爱因斯坦,作业迟交了,那并不是因为他懒惰,而因为他在一再地修改。爱因斯坦的作业必须一再修改,他要做的是一只有实用价值的、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又有相当难度的小板凳。在和其他同学的对照中,我们发现小爱因斯坦身上具备一种务实、创新的挑战精神,并有实现这创新、迎接这挑战的无畏素质。这是不是他日后提出“相对论”,向经典物理发起勇敢挑战的精神和素质的萌芽呢?

进一步细心阅读、思考,我们还会发现,在爱因斯坦的课堂上,小爱因斯坦和老师也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师尽管是课堂的权威,但他的思想境界和班上那些同学却别无二致,他对爱因斯坦通过“第三只小板凳”所展示出的天才火花,非但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和肯定,反而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进行嘲讽。面对权威的否定和嘲讽,爱因斯坦表现出高度的自信。他既有力,又有理的回答了指责。这种在权威指责面前的高度自信,是不是日后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另一块基石呢?

到此,我们顿觉有豁然开朗之感:无畏的创新与挑战精神,毫无迷信的高度自信,是不是“相对论”得以矗立于人类超卓智慧殿堂的两大基石呢?反思一下,更确信无疑:如果爱因斯坦没有无畏的创新与挑战精神,他可能就会永远匍匐在牛顿的经典物理脚下。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只是25岁的黄口孺子,他全新的思想、卓异的理论,物理界并不真正理解,固执的权威的更是“轻薄为文哂未休”;但是从小就具有高度自信的爱因斯坦,不但不为所动,而且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说,进而在3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的基石。从小看大,“相对论”不就是建立在“第三只小板凳”之上吗?

由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展开广阔联想的翅膀。不只是爱因斯坦,古今中外,任何科学成果,无不出自这两种优秀素质:从张衡候风地动议的发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编纂和祖冲之圆周率的研究、到伽利略、牛顿、瓦特和爱迪生,他们的所有科学技术的创造,概莫能外。联想再推进一步,爱因斯坦这两种可贵品质,难道只在自然科学领域光芒四射吗?在社会的变革与推进中,不同样需要大胆创新的精神和高度自信的胆识吗?陈涉、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是这样,王安石立身萎靡的赵宋王朝,励精图治、变法革新也是这样。由古及今,我们马上可以联想到中国现实,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构想,到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理论,不都是创新精神和自信胆识的反映吗?如果我们给人类文明进步的整个历史树立一座纪念碑的话,我看,用不着其他造型,只需把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放到高高的花岗岩石基上就完全可以。

看一篇2006年北京市高考写作题目的作文。注意:作文写于2006年。[例文] 北京的符号 [京华社 2009年4月1日讯]记者韩乔乔报道:2015年北京世博会标志性主题纪念碑设计引发激烈争论。

众所周知,2015年世界博览会已决定由北京承办,这是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再次承办这一世界盛会,也是世博会有史以来首次由一个国家连续承办。北京市获此殊荣,显然受益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空前成功。

昨天,世博会标志性主题纪念碑设计的征集、评选中,出现了巨大分歧和争论。先是,北京市时代先锋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引起广泛关注。

这则纪念碑设计总高度54米,纪念碑主体是一只青铜浇铸的巨大而稚拙的小板凳。花岗石基座正面是“北京世博会”五个苍劲的古体篆字。基座背面白色大理石材上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

现代物理学创始人爱因斯坦读小学时,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来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

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虽然您那一只还不能令人满意,但比起这两只强一些。”

国际著名建筑大师、北京市时代先锋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邓鸿对这一创意做出如下解释:

这一创意以爱因斯坦著名的第三只小板凳为主体。因为这只小板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浓缩造型,与世博会展示科学进步成果的主题高度吻合。

首先,与泥鸭、布娃娃相比,第三只小板凳体现出的创新务实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的杰出品质。更重要的是,面对课堂权威——教师的指责,爱因斯坦表现出高度的自信,这更是爱因斯坦成为爱因斯坦的伟大品质。试想,当他对经典物理发起挑战,发表狭义相对论时,面对来自物理界权威的严厉指责,承受来自传统的巨大压力,这位25岁的青年科学家,表现出非凡的自信,进而在36岁发表广义相对论,一举奠定了现代物理科学的基础。可以说,第三只小板凳所体现的,创新和自信的精神,是人类一切科学成果与社会进步的两大柱石。

小板凳用青铜铸造,碑文用古篆书写,体现着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结合。爱因斯坦是中国人民真挚的朋友。他同情中国人民的贫穷与苦难,声援中国人民的抗争与觉醒。爱因斯坦“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 ”的社会理想,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中国、和谐世界,有无以估量的现实意义。

我们相信,以第三只小板凳为主体形象的纪念碑,矗立在北京世博园内,必将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北京面向世界的经典符号。

反对者主要是北京古建筑协会和中国传统艺术家协会。这些专家认为北京世博会的标志建筑理应突出北京传统——天坛、故宫、长城、北京猿人头盖骨、天桥大碗茶是更适合的形象。还有些新奇的建议,如设置声音雕塑,用京剧唱腔、小贩吆喝制作无形标志性建筑碑。

激烈的争论还在继续,请关注本社后续报道。组委会委托本社征集市民意见。希望广大市民踊跃来稿来电。是保留以往的符号,还是创造新的符号?我们希望听到您的高见。

写作,只能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联想的翅膀,正好可以承载着思路,飞进自己熟悉的天地。

五、展开想象的翅膀,给作文独特魅力

就事论事的作文,局限于眼前所见的或题目给定的特定情境,难有个性特征;唯有展开联想想象,才能将思路引入自己有独到见解的生活天地或有丰厚积累的领域,写出有真知灼见,有个性特征的好作文。

想象就是虚构。联想是由此事想到彼事,是实打实的思维活动;想象也并不是天马行空,所谓虚构,实际是更侧重于调动头脑内存的联想。如果说联想主要是论说性文章的翅膀,那

么,想象则主要是描述性文章的羽翼,是创作文学性作品灵感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是文学的灵魂:小说自不必说,记叙文、散文,除了新闻,没有不需要想象的。当然也很少有纯粹写实,全然拒绝想象的作文,只不过有的想象老套、笨拙,有的想象新奇、巧妙罢了。

1998年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就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写一篇文章,给出的两个参考命题是“战胜脆弱”和“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据某新闻媒体报道,某地某阅卷点,出现了某些虚构自己父死母亡的作文。辗转相传,似乎在全国范围大面积出现如此诅咒父母的杜撰。一时间舆论大哗,某些“思想解放的先驱”,刚刚还在痛骂高考作文题束缚考生的想象,转脸又依托“孝道”的祖训,以“卫道”的面孔出现,煽动传统的情绪,清清楚楚地暗示,高考作文题便是这大逆不道的罪魁祸首。且不说这种“父死母亡”的虚构并非普遍现象,就算是大面积出现,顶多也只是虚构一般化的问题。追溯考生想象力贫乏的原因,自有作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责任,也有教育机制、文化氛围的责任,乃至文艺作品的影响也难辞其咎。一道高考作文题,映射出这许多问题,实在是功不可没。至于想象在父死母亡的境况下,自己如何战胜脆弱,坚韧起来,只要细节真实,感情挚切,语言得体,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使作品的矛盾冲突更集中。无论创作800字上下考场作文的精品,还是相对有更自由空间的竞赛作文,都需要借助想象。让我们看一位同学借助想象创作的考场作文精品。

[例文] 尝试 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我被热得透不过气来,于是我走到院子中来了。蓝天白云下的“辟雍”殿的金顶格外耀眼,树阴掩映下的汉白玉石栏和绿的池水教我精神为之一振:不愧是昔日的太学府。我突然想尝试着写点什么,可写什么呢?写这国子监么?虽然一派皇家气象犹在,可终究缺了些什么,难道去试想旧日迂腐的老监生吗?

我看到一个架着琇琅眼镜的男孩子坐在离我不远的一块大石头上,手中捧着一本书,眼睛却看着我。我不经意地对他友好的笑笑,他忽然朝我走来,小心翼翼地说:“请教一道题,可以吗?”我低头看一眼他递过来的书----化学,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对不起,我是学文的。”

他似乎对我的回答颇不满意,冲口说:“难道就忘了吗?”旋即,他又歉然,看着我道:“是我太冒失了。”停了一会儿,他又问:“你没试过,怎么知道一定不会?”我看他瞬间的表情变化,心里纳闷:“真是个古怪的男孩子!”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翅膀闪着光,很好看。“知道它叫什么吗?”哪个男孩子突然问。“蜻蜓!”我心中有点气,口气也生硬了。他听了出来,宽容地一笑:“你别生气,刚才我这话问得不大对。”他手一指,“你看那两只有什么不同?”我一看,空中飞着的两双翅膀下,一只身子细长,另一只短粗,腹上还有一圈白色。“那只身子长的叫蜓,这只白腹的叫蜻。我们一般见的蜻蜓基本都是蜓那一类的„„”我竟不知蜻蜓之中还有这许多学问,听他滔滔不绝地讲下去,才知道这蜻和蜓有着这许多繁复的名称和种类。我有些诧异地望着他。“你知道吗?我从前每天早上五点钟骑车到圆明园采集蜻蜓标本,因为蜻蜓是变温动物,早上的温度挺适合它,等到其他时间,好多种类的蜻蜓就不出来觅食活动了;我还曾经去野外,沿溪水向上游采集,收获很大呢!不过野地里不安全,有时会有蛇,还会遇上狼呢!„„”我听得呆了,问:“你采集蜻蜓做什么?”他一笑,说:“北京地区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论述蜻蜓的著作,现存的一部还是外国人写的。我想尝试着做这个课题!”“你能行吗?”“没有尝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又是刚才那句话。我一愣,随即和他相视笑起来。

他自去看他的书了。我也回到阅览室,一下子感觉心中有股冲动,拿起笔来,写些什么似乎心中已有了定数。尝试一下吧,写一个新时代的勇于尝试的男孩,他使这旧日太学的气象为之一新!

[简评]这是一篇考场作文的精品,无愧于当年北京考场作文中的翘楚。作者调动了自己生活中的积累。例如关于蜻蜓的相当专业的知识介绍,关于国子监环境的描写,以至关于人物对话的传神描写,对人物内心的精微揣摩。但这许多积累能集中在一篇作文中,却明显地要归功于想象劳动。这篇作文能凌驾翱翔于数万份作文之上,靠的就是想象的刚健翅膀。

从总体看,这篇作文编织了一个巧妙的故事:尝试写作,对象是一个敢于尝试写北京地区蜻蜓志的男孩,两重“尝试”套在一起,故事情节别具匠心。从细节看,人物对话、心理的刻画,来源于想象,是想象使作者平日观察、体验的积累平添羽翼;而且,人物活动、情节推进的环境,也是精心设置的典型环境——自然的与社会的双重环境,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环境。可见,这篇考场作文,清清楚楚地走在一条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是想象使这篇作文,具有了小说的雏形。

新课标的推行,更为联想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完全有理由大胆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但是正如一切创造性思维一样,当我们的想象展开羽翼时,我们就面对这一种合理性的审视和质疑。这里说的“合理”,当然允许留下一些空白,通过假定、截取、虚化等手法填充想象所必然带来的空白;但必须为想象提供充分“合理”的依据,要求符合认识的基本逻辑或生活的一般性规律。合理性是意识,也是能力,它决定着我们的想象究竟是“扶摇直上九万里”,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但意识是必须先行明确的。胡适先生在谈到国学研究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口号:“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实际是一种科学的实证方法。我们说到“想象”时,完全可以借用过来,用“大胆展开想象,小心实现想象”来约束想象,充实想象,实现想象。

联想和想象,从属于一篇作文的总体构想,也可以认为是总构想中的子构想。像一切创造性的构想一样,联想和想象也存在着一个合理性的问题。与其他子构想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求合理化的途径,往往比产生子构想更为重要,因为它需要更开阔的眼界,更广泛的学识,更缜密的构思,更高的创造能力。联想和想象,使文章内容纵观古今,横跨中外。自然与社会、具体与抽象、主观与客观,都得以贯通。创造性思维于是具有了展翅飞翔的辽阔天空。同时,联想与想象,又往往与类比、对比、比喻、比拟同时出现,如是,具有创造价值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便也会缤纷出现,锦上添花了。

我们相信,新课标语文作文教学在专注了“细察深思”“联想想象”的方法及指导思想下,会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参考文献]

王大绩《推倒作文柏林墙》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

作文教学

沈阳市第三十五中学

李杨

第二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思想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以讲解为专务,注入式、满堂灌是语文教学的常见方式,结果造成了课堂中的少慢差费的状况,扼杀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我省推出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给语文教学的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语文新课标立足于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人文性与知识性并重,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发挥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获取知识,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良好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较,有几处突出的变化。《语文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教学评价及教学资源五个部分,而《语文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三个部分。从内容变化上看《语文教学大纲》更多的是规定性,要求教师按照它的规定去做,而课程标准更多的是指导性、建议性,教师教学有了更大的自有空间。课程设置分为必修和选修,对于如何落实课程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是提供实施建议,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学内容有取舍的自由,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从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阐述看,《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一些词句删除了《大纲》中的一些内容,如删去了“语文教学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等语句,增加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等语句,这些语句的变化意味着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变。从课程目标上看,《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更明确更具体、更易于操作,它从五个方面明确了高中语文使学生获得的发展,分别为积累和整合、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和拓展、发现和创新,特别是最后一个方面,突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增加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新的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考验。面对新形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顺应改革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首先,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换脑,用《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以前的教育教学思想,尤其是陈旧落后的东西彻底抛弃掉。

其次,语文教师要转换课堂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地、本学校、本学科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材,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播和指导。

再次,要改变教学方式,变过去的一言堂为众言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节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模式。

最后,教师要丰富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情况。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它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新课程也正在走进师生的生活。就新课标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使语文教学能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语文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更新传统教学理念

自古以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是教学的绝对支配者,教学就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师“闻道在先”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应占主导地位。而作为学生的主体,也常常是有名而无实,但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授业者。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还应时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之中,与学生一起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想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既富有生机又充满情趣。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发展,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应注意师生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间要相互交流、沟通、理解、补充。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二、更新传统教学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只注重讲授课文内容,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被动的机械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付出的经历主要用于消化理解教师所讲,学生头脑中复制的是教师的思想和语言。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和理解语文知识,也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语文课就会是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本身所特有的启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就会荡然无存。这样也就忽略了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及其人文性。语文学科实际是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营造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正确引导,善于激发,积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不用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要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其中注意三个切忌。首先切忌“画地为牢”。就是教师千方百计地将学生引入自己预设的“圈套内”,束缚学生思维的展开。再次切忌“惟我独尊”。教师不准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拘泥于教师的一家之言。其次切忌“口若悬河”。这类教师一到讲台上就滔滔不绝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好比一位导游,喋喋不休地硬塞给学生一些东西,学生难以拓展想像的空间,学习效果必然欠理想。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具体地说,在时间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打通时光大道,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贯通古今;在空间上,我们要视通万里的宏大视野,为我们的教学搭起一座立体式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雨,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部宏大、深邃的“无字书”走进了新课程,成为学生阅读、思考、探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这部书,观察变化无穷的自然,认识奇妙精巧的世界,了解广阔复杂的社会,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作到这一点,首先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人。一个循规蹈矩,步人后尘,不研究学生创新动态,不去突破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师,根本不可能去创新,去指导学生的创新,只能做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时时掌握教学信息动态,更新教育观念,接受并容纳新的教育观念理念,不断地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学生不但无创新可言,就连创新的欲望也被扼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有创新的管理相配套。如: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对教师的评价的标准等等都应当更新。现今的评价往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比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新的评价标准不仅要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发展状况。否则,创新教育只是一句空话。教学又会回到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路上来。其次,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新课程对很多教师而言,都会遇到很多陌生的问题,穿新鞋走老路是行不通的。于是,教研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提高自身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以科研促教学。当然,实施创新教育,教师不能走极端。毕竟教育的基本功就是文化传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难以创新。

四、教师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研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的单科性为主的课程框架,开发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新型课程”。许多篇目的设置都具有鲜明的学科综合性特点。因此,今天的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顺利实施新课标,教师应努力促进自身语文教学观念与教育策略的转变。所以,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争取做到对中学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其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应该由文学向哲学、历史学、地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文学专业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之,惟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也才能使中学教育不断适应新世纪激烈竞争的需要。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将停止教学。”面对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争当时代的排头兵,审视传统教育的优与劣,对照新课标,不断“充电”,认真反思,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诸位同行,“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语文教学改革的春天吧!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中学

张保兵

时下,在语文教育界,新课程、新课标已经唱红了大江南北。究竟如何上语文课,怎样才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师甚至是有了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的困惑。我认为,这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的深层思考,是打开语文教学新局面的良好开端。语文教学,它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学校教学因分数利益而轻视语文教学的背景下,如何上好语文课,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树立高尚的人格情操,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上好语文课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几点认识。

首先,教学时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语文教学在兼顾工具性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的人文性,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当教学鲁迅的《社戏》时,老师们一定会讲到夜色下的景色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我们在分析词句优美和体现孩子们兴奋心情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引导学生憧憬农村自由自在的充满情趣的生活。因为我小时候生活在水乡古镇,我就跟学生们讲起这段美好的经历,台下、也有学生和我呼应。当我沉醉于往事的回忆时,我也让同学们想象那幅画面。课文的描写、老师的叙述、学生的想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图,我想,当有一天,他们有机会踏上水乡古镇时,那份体验一定比别人更深刻。这就是一种文化体验吧。

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片面强调工具性,也不能撇开字、词、句、篇,上成思想品德课,它必须是两者的和谐统一。正如老前辈于漪所说:“语言和思想、情感,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 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教学生语言,也就是同时在用人类的精神文明,用中华文化的乳汁哺育他们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

其次,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家知道《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和表演课本剧,既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体会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可谓一举三得。

再次,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而言之,是素质教育使然,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使然;小而言之,是教师的道德使然,是家庭的期望使然。我在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让他们增强自信,乐于参加,乐于完成,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其实,深入每个学生,你会发现,他们中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体验。通常,当老师的注意力辐射于后进生之外时,他们就会游离于教学之外,诸如讲笑话、玩纸团、做鬼脸、弹皮筋、大声读书、怪调回答……但他们常常被尊重被包容时,他们的潜能就会苏醒过来,有时会令你大吃一惊。如我教学《第一次真好》时,先是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角色体验,再全班畅所欲言“第一次”,我有意请平时表现很糟糕的同学讲述他们的第一次,结果发现他们的“第一次”更丰富,更刺激,更能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

最后,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 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习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不要按照既定的模式,一味强调学科规范的训练,不要用一种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样的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

我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及主题后,让学生思考了一个开放性问题: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怎样?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擦出了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有的同学想象皇帝会气急败坏处置那个孩子,将他滥施淫威的性格推到极致;有的同学则想象皇帝在惩罚骗子时又被其所骗,将皇帝昏庸腐朽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还有的想象孩子在官员的逼迫下承认自己的愚蠢,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有的情节虽有些荒诞,但又合情合理。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独特,均超乎我的想象,令我耳目一新。

总之,社会在越来越快地向前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吸收新思路、新观念,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学生以创新的空间。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西平一中

邮编:277609)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习心得

——阅读能力及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越广泛越好。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

(1)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并且学校每周安排2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2)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边读边做批注。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3)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第一,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第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第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第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第五,注意发现优秀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下载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 李杨(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标下语文作文教学 李杨(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新课标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定稿]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丰镇市新城湾小学王贺庆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心得1 通过专家的解读,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有了一个更......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有感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实验学校陈银根新课改的这些年,大家都在苦苦地追问、反思:语文教学,到底以什么为对象、以什么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本位呢?数学以原理公式为对象,培养......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摘要】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推荐五篇)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南阳市西峡县丁河三中袁锋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