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和7的认识说课
《6和7的认识》说课稿
都亭一小
张丽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此,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新课标还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设计学法具体如下:
1、自主学习: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新知,并展示学生的优秀成果,带给学生成就感。充分体现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探讨问题,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猜数游戏引入,自主探究新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共四个环节。
一、猜数游戏引入
1、猜数:数字宝宝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想知道他们都有谁吗?猜一猜:我比1大比3小我是谁?我在2和4的中间?比4多1的数字是几?比5小1的数字是几?全体学生举卡片接示谜底。
2、引入:今天,又有两个新的数字娃娃要和我们交朋友呢,想知道它们是谁吗?可它们真玩皮,早已躲进了数学书42页的主题图中呢。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游戏复习旧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二、自主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课桌和1张讲桌、7把椅子,6个同学和1位老师在打扫卫生。
(2)引导观察,启发思考。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参与各组倾听和指导)
(3)交流、汇报。
师:看到些什么?(同学、教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和多少人?(6张桌子、7把椅子和7个人)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又是怎样数桌子或椅子的?生:先数学生6人,再数教师1人,合起来是7人;先数课桌有6张,再数讲桌1张,合起来是7张……
(4)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板书:6)椅子的把数和师生共有的人数可用数字几表示?(板书:7)
(5)点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6和7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说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主题图情境,从情境中抽象出数,初步建立数感。]
2、根据6和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1)数出周围的6个同学,7张桌子等。
(2)摆学具,6个三角形,7朵小花等。
(3)做小能手:数你家里有多少人,吃饭时,端几个饭碗,需要几双筷子,又是几支筷子?
[教学过程说明:在数和摆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3、教学数序。
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1)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2)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出直尺图,只写出0、1、2、3、4、5。提问:
6、7的位置在哪儿呢?谁能帮它们找一找?请生板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数的顺序。
(3)争当小老师。谁能像老师一样提问题考考大家?如:5的后面是谁?6在几和几的中间?与5相邻的数字朋友是谁?……(可以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与你的好朋友合作等)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多种形式合作,交流,相互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了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交流意识。]
4、比较大小。
(1)摆学具:先摆出5个圆片,再添上1个圆片,是几个圆片?(6个)6个圆片再添上1个又是几个圆片呢?(7个)(让学生直观感知到6比5多1,7比6多1。)
(2)利用上面摆出的圆片,引导学生直观比较。
师:从你摆的圆片中,你能发现什么?谁大谁小呢?跟你的同桌说说。(学生很容易比较出:6>5,5<6,7>6,6<7,7>5,5<7。)
(3)思考:7>(),()<6,()=()……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学具操作,小组交流,让学生从感性明确5、6与7的大小关系;开放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明确6和7的序数意义。
出示金鱼图。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1)先让学生分清左和右,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2瓶里有几条金鱼?第6瓶里呢?说出你是从哪边数起的?
(2)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或从右数数是第几瓶?
(3)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从右边数起呢?
(4)小组合作。一生提问,组内人员回答。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情境的左右观察,几和第几的对比,小组提问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明确了6和7的序数意义。]
6、指导书写6和7。
(1)你知道6和7的样子吗?像什么?(6像口哨,7像锄头)
(2)师介绍日字格,并在日字格中示范,学生书空练习。
(3)在书中描红练习。
(4)抽生板演,学生评价,及时纠正。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教师示范6、7的书写笔顺,书空描红等练习,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象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板演评价,让学生鉴别美,建立相互评价意识。]
三、练习巩固
1、我会排。(给0——7排队,可从0排到7,也可从7排到0。)
2、找位置。全班分成6个大组,每组一名组长指挥,其余学生操作。如:请第6名学生举手,请前3名学生坐下,……
3、独立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游戏活动和练习,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谁?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了解什么?
总之,为了较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认真解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数学能力。
第二篇:6和7的认识说课
我深感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中的几点体会。
一、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6和7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理解数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
在教学新课前,我根据教材上的主题图,营造出一个教室里师生劳动的场景,由于它就来自于学生周围,是孩子们随处可见的场面,因此学生热情高涨,感到十分亲切、熟悉,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随后,我引导学生说图,数人,数物,不仅渗透了讲卫生、爱劳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已有的数数经验,初步建立了6、7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
在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多种活动形式,如初步建立了6和7的概念后,我让学生独立操作圆片,摆出你喜爱的图形,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摆出了各种新颖的图案,并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的成果,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又如在教学“5、6、7大小的比较”这一环节中,我采取儿歌引入,并配以简笔画习的方式,学生兴趣高昂并自主发现5、6、7三数的大小关系,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理解概念。
3、在游戏中深化概念
在学生对6和7的序数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组织学生做“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游戏结束后,我对观看游戏的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共有几名同学参与游戏?②谁排在第6?③前6 个同学蹲下他们做对了吗?为什么?”这个环节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这个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序数意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第③个问题抛出时,学生的发散思维令人吃惊,他们迫切的想把自己的看法告诉老师同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游戏中也有知识,从而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把整节课推向高潮。
二、给学生更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的学习”。在《6和7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以活动贯穿始终,有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活动,有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还有培养观察的能力、协作精神的数学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在活动中促进发展,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在活动中加强应用。
但是,活动的频繁安排有时也会使课堂显得杂乱,我尽量使操作活动相对集中,避免杂乱,零散。另外,数学活动具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如果失去了数学思考,活动则毫无意义。我设计的这两个活动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6和7,感受到数学既有趣,又有用。
新课程改革象一股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钻研,努力探索,为新的课程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说教材 《6,7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的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并会用这两个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基于上述的内容,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掌握6,7两数的基数和序数的两种含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操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思维拓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6,7两数的两种含义。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的两种含义。教具准备
课件,计数器,两种颜色的圆片,短尺 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学方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来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数过程。我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基础上,营造情境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总是及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的含义„„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的探索,实现教学的再创造。
三、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的程序我设计了四个环节,1)复习旧知,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3)探索新知 4)尝试练习,巩固新知 5)全课小节
(一)复习旧知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1-5的数,这里通过按顺序数数和拍手数数来认识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在这里我将书上的主题图制成课件,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图上的信息,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在这里小朋友只是说出了图上的人在做什么,图上有什么,不可能说出图上的数字信息。在这里我就采取了提问的方式:谁能够数一数图上有几位学生,几张桌子。让他们自己说出图上的数字信息6和7。从而引出课题6,7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数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基数的含义,一种是序数的含义,所以教学6,7的认识主要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和了解这两种含义,为此我设计了许多的教学环节。(1)教学6,7两数的基数的含义
我制作了四张幻灯片,分别有6个圆片和7个圆片,用课件展示出来,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数数比较简单,没有重点难点可言,我就让学生们齐生数。在此环节,我出示了秦山小学的电话号码并且让学生去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7来表示,通过讨论一个星期有几天,彩虹有几种颜色让学生明确6,7的基数含义。(2)教学数序 1)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拨计数器上的珠子来感知6和7的顺序。
2)先让学生观察5,6,7在直尺上的位置在直尺上的位置,再出示课件直尺,尺上没有6和7,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数的顺序。3)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巩固数序的新知识。
4)设计一道抢答题,5的后面一个数是几,6的后面一个数是几,7的前面一个数是几,6的前面一个数是几。这样的抢答题既巩固了数序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3)教学比较大小。
比较大小也是数的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圆片,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6个,摆好后,让他们自己观察去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好几个都说出了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甚至有学生直接说出了5小于6,6大于5。方法用于比较6和7。(3)教学6,7的序数含义
因为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苹果图的课件,学生对画面鲜艳的图形比较感兴趣。通过让他们在图上找到左起第六盘,有几个苹果,有六个苹果的是第几盘,第七盘有几个苹果来明确6,7的序数含义.在这一环节我还计了一个排队的游戏,旨在让学生发现数数的方向不同,小朋友在队伍中的位置也会不同,让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第几”的相对性。在这个游戏中我班的学生回答的都很好,甚至有一个学生说出了是因为数数的方向不同,所以位置才不同。
(四)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虽然小朋友不一定能总结出来,但是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总结中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实际中掌握6,7两数的两种含义,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篇:识字7说课
《识字7》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识字7》。下面我就从教材简介、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与手段、教具准备、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这是一篇以拍手歌的形式出现的韵文识字教学课文,共十小节,字数相同,读音押韵、节奏感强,可以让孩子从演唱拍手歌的活动中轻松地学会生字,同时体会到——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
依据文本内容及特征,我确定这堂课在识字方面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在阅读方面的目标是准确而熟练并有节奏地诵读拍手歌,感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情感方面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感悟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有保护动物的意愿。
其中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准确、熟练地朗读拍手歌做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在课堂上能做到游刃有余、胸有成竹,我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做了如下分析:通过一年多来的学习,在识字方面,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也积累了一些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字形分析等。因此,在教学时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来做小老师落实生字的音、形,从而做到温故而知新。
为了能顺利地落实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这节课我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主线,把时间、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图片展示、动作演示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们运用了谈话法、演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识字环境,我准备了文中涉及的小动物图片。
这堂课,我的整个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激趣导入。在导入时,通过播放动物图片,引出课题,这样也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从而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第二步:趣味识字,我会认。即认读我会认中的10个生字。在认读生字这个过程中,我先出示动物图片,由图片来认识动物的名字;接着去掉图片认读动物名字;然后谈谈自己的识记方法;最后通过猜字谜的活动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字形。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充分遵循了低年级识字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第三步:朗读拍手歌。先让学生自读,读通句子;然后同桌互读;接着指生读、男女生对读、拍手读。通过反复朗读,来巩固所学的生字,读出节奏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第四步:总结全文。通过学生谈话,总结了全文的主旨,点明了中心。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贯穿了以下3个教学理念:
1、针对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快快乐乐地去阅读文本。
2、尝试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识字环境,让识字的过程变得轻松而有效,使阅读和识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在课堂中尽量创造生字复现的机会,在语境中复现生字,反复见面,以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6、7的认识和加减法说课范文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说课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如第65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体,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解决问题、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二、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状况和知识水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练习。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1)
6、7的认识和加减法。其内容包括6和7的数概念,并根据数的组成介绍有关6和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最后还安排了用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内容。
(2)
8、9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编排上与6、7的认识和加减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要求比前者略有提高。如在6、7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中出现了“一图四式”(即根据一幅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而在本小节则出现“一图三式”(即根据一幅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上与前两小节基本一致,但有两个明显的区别:一是在认识数的过程中省略了10的序数意义,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对自然数的序数意义已经比较清楚了,教材没有把10的序数意义明确写出来。二是教材在第63 页专门安排了填未知加数的内容,这一问题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对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材安排这一内容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后面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一些准备,这种准备不只是一种知识准备,更重要的是一种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的准备,可以把它看成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提前孕伏和早期渗透。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教材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内容的安排上充分利用直观图,通过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尽管如此,由于一年级儿童受年龄特点的限制,这部分内容同前面的“填未知加数”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因为连加或连减都是由两个计算步骤构成的一个连续的口算过程,在计算中都要先记住前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或相减)才能完成其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容易出现由于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加减混合计算,更容易出现由于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使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
(5)整理和复习。这部分教材分两部分安排:先是对所学内容的整理,使其系统化;然后专门安排一个练习,让学生全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其掌握水平。这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其内容包括“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两个单元,复习整理的重点是10以内的数概念和1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教学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强化10以内数的数感;二是进一步熟练掌握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并形成相应的口算能力。
四、教学建议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教材在6和7、8和9、10的认识及有关计算之前都安排了一幅反映所学知识内容的主题图,这些图除具有供学生数数、抽象数概念和理解计算过程及方法外,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作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它们各方面的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全面和谐发展。如认识6和7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抽象出数6和7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6和7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思想和情感教育。
3.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恬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4.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的加减法计算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的: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计算教学要充分体现《标准》关于“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此,如果部分学生不采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计算,而用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5.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教材从本单元开始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教材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
”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 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第五篇:认识空气说课
《认识空气》说课稿
说教材:《认识空气》一课,是认识空气单元的起始课,又是重点课,承接前面认识水的方法上,继续训练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内容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来认识空气的存在和空气的物理性质,继而为后面学习空气占据空间和流动的空气产生力量做好铺垫。
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知识目标: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自己亲身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2、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3、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的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存在,空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说教具准备:烧杯、粉笔、水槽、塑料袋、吸管、扇子、气球。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一堂课中,良好的导入能促进整堂课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认识空气”这个教学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活动一“找空气”
1、提出问题:引出找空气的话题。
2、猜想假设:根据已有知识及引导,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根据已有知识做出判断的能力。
3、设计方案:进一步明确探究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案,探究方法的合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探究实验:科学课堂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实验,将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总结归纳: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实验,将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建议,尊重别人。
三、活动二“比较空气和水”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回忆,学习类比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探究方法——用感官认识事物,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的引导,得出正确结论。培养学生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知识运用
通过问题的回答,可以进一步掌握通过探究得出的知识,体会科学来自生活,又可用来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从而体会科学的价值。
五、知识拓展
通过拓展和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