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看法

时间:2019-05-13 03:4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谈你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看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谈你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看法》。

第一篇:谈谈你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看法

谈谈你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看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目前小学生的习作质量是否很高呢?答案是否定的。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语言贫乏,缺少真情实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作文设计理念陈旧也是其中之一。具体表现为:

一、出题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脱离生活实际。

在作文训练中,学生遇到的作文形式常常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有的教师拘泥于课本中所制定的内容,很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出题。

二、作文内容重复,缺乏吸引力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所写内容大都是“假期中的一件事”、“我的家庭成员”、“我敬佩的一个人”、“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而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将作文训练和学生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却很少。

三、作文要求统一,缺乏针对性

为了方便布置,方便讲评,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大都是千人一题,无论作文水平高低,无论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要求都是一致的,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单一的形式,重复的题材,统一的要求,扑灭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扼杀了他们想象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觉得作文难、作文烦,渐渐地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作为教师,应更新作文的设计理念,使作文设计的思路更开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等这些崭新的理念为教师的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载体,让学生爱写作。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以兴趣为先导,逐步让学生爱上作文。

1、画配话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信手涂鸦是他们的最爱。这时,老师可让他们将自己所画的画配上“话”(语言文字),读给别的小朋友听。

2、给作文穿上美丽的新装。

高年级的学生,大多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注重个性的展示,可让他们为自己的作文本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起一个美丽的名字,为每次的作文,配上可爱的插图。当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表扬时,可让学生在这次作文旁画一个笑脸,作为对自己的奖励。

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让学生首先爱上写作,乐于写,这样还愁以后写不出好文章吗?

二、以生活为源泉,让学生会写作。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光有浓厚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写作之“米”(材料),这“米”从哪里来呢?可以是教师给的(教师可创设一些情境,也可利用一些生成的资源,作为写作的材料),也可以是学生自找的(这里指学生的观察和生活积累)

1、培养观察能力,力求让学生发现“米”,加工“米”

什么是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它是学生写好习作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通过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感受事物。

(1)观察实物

教师可结合看图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一幅图,要以怎样的顺序来看,告诉学生内容不同观察的方法也不同。还可在课堂上出示一些实物如带露珠的玫瑰、紫微微的茄子、甜滋滋的大鸭梨等,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实物的颜色、形态、特点、大小等。

(2)观察生活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指导他们认真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雨前和雨后的景色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雷声响的也不一样。还可把学生带到菜场、商场等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让他们观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充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可以植述看到的景象,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可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既可积累写作素材又可练笔,而且还可使学生从小养成关心现实,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的好品质,可谓一石三鸟。

2、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米”

在学生自找“米”的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米”,使学生有话可写。某教师在进行一种动物的习作训练时,上课后自带一种小动物进教室,让学生给这个小动物起个好听的名字,再近距离地观察它。使学生和小动物有了亲密的接触,在充分了解小动物的基础上教师故意制造突发事件,面对突发事件学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等学生的各种活动停止后,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对于不知道写什么或怎么写的学生,教师以各种角度的命题给予提示,如《日记一则》、《给xxx的一封信》、《xxx我对你说》、《xxx历险记》、《假如我是xxx》等等(这里的xxx指小动物)。

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又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减少了写作的束缚,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三、以需要为切口,让学生要写作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材料,并不表示他能将这种写作的激情坚持到底,只有将写作和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再通过相应的目标诱导和刺激强化产生一种行为,让学生养成有话就记在本子里,有发现、有感受、有体验就写下来,使这种写作行为演化为一种需求,进而成一种习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时,这种激情才会长久。

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从心理入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演化成文字。如当学生丢失或捡到物品时,教师可指导他写寻物启示或招领启示;当同学之间有了纠纷时,可让他用文字将事情经过写下来,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学生对班级、社会上的某一种现象有了看法时,可指导他们写建议书、倡议书;读了一本好书,看了一部好电影,可让他们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多有自己的偶像,可让他们收集偶像的资料,鼓励学生向偶像写信,介绍自己、班级、家乡的情况等等。

总之,学生的作文要源于生活,否则,只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源之水。

第二篇:我对生活化实验的理解

我对生活化实验的理解

周华

我以为生活化实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理解就是课程涉及到内容实验生活化。即用课程里包含的原理来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包括解释生活常识,再现生活场景,用生活现象来类比理论知识。广义上的生活化,不仅指知识内容紧扣生活,也包括老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生活化,比如说老师组织讲座,学生去调研,讨论,教学评价更重视参与度而非考试结果等。

第三篇:我对生物能源前景的看法

我对生物能源前景的看法

摘 要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毁灭性,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营养学、现代化工、食品科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对生物资源中的活性成分有了新的认识,为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拓宽了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关键词:清洁能源;安全能源;可再生;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随着汽车的逐渐家庭化,能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油价的不断攀升,使人类猛然惊醒,不得不开始反思和纠正自身不科学地利用能源的行为。在深刻反思贪婪性消耗能源行为而觉醒的基础上,及时把发展新能源、节约能源、保障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起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就我国而言,确保为13亿人口提供安全的、低成本的“环境友好型”新能源。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巨大的我国,开拓清洁能源,合理利用能源,千方百计减少“碳排放”、乃至“零排放”,振兴“低碳经济”,已成为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的终极目标是,要逐步实现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于负增长,完成由“高碳”向“低碳”的过渡。然而,由各种客观条件决定,我国只能逐步地探求“碳解锁”之道,不断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降低碳强度。与此相适应,选择适用本国的、包括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等多种技术方式;特别是采取化石能源替代、利用“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等技术途径,以达到控制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排放速度,最终实现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碳排放显著下降的目标。与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行,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必须革新和改变。经济学意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要双管齐下,扭转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摒弃挥霍无度的高消费行为,提倡科学理智、健康文明的消费风尚,以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量,告别奢华的“高碳生活”,迎接质朴的“低碳生存”。广义而言,低碳生存是一种理智、健康、持续的生存方式。它体现出先进文明的能源消费价值观,并依据“低碳程度”采取低碳消费方式,主要包括:“恒温消费”,即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节约消费”,即消费主体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经济;“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生存环境的损害最小;“可持续消费”,即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新产品消费”,即更多选择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产品。

总之,全社会都要履行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转化的共同职责。

二、生物能源能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减少、直至摆脱已历经几百年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积极开拓绿色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所谓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在生物体(尤为植物)内,经一系列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源。迄今,国内外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利用不同生物质材料、加工生产出不同形态的生物质能源,其战略性产品是生物燃料,主要包括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沼气等。其实,世界上90%的能源消耗来自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能源,比如地球演变的历史上所积累的矿物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因为它们是堆积在一起的有机物经地质作用形成的),但总有一天矿物能源会消耗殆尽。能源危机威胁着人类的发展。所以发展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利用植物光合产物转化成便于利用的能源,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人类利用生物能源,实质是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的能量释放出来。它的好处在于:

一、中性的碳循环,即无温室效应;

二、生物再生的能源有助于克服化石能源供应的萎缩。并且,发展生物能源不仅可以解决资源、环境的问题,还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效应的双赢。如今,生物燃料日益受到广泛的、高度的重视,几乎聚焦了世界的目光,成为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新能源。这是由生物燃料多种优越性所决定的。

目前,世界上生物燃料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液体生物燃料,包括利用淀粉类、糖类和纤维类生物材料生产的玉米燃料乙醇、木薯燃料乙醇和纤维素燃料乙醇,以及利用动物和植物油脂生产的生物柴油等。第二类是气体生物燃料,包括沼气、生物质汽化、生物质制氢等。像利用粪便和工业废水转化生成的沼气。第三类是固体生物燃料,主要包括成型燃料、“热电联产”与直接燃烧等。像把生物质固化为成型燃料,利用生物质材料燃烧转化生成电能,或利用生物质汽化生成燃气燃烧发电等。

据专家预测,如果按照当前的利用水平,煤炭可开采1O0年,石油将在1O0年后被耗尽,天然气则可最多开采50-60年。而生物能源却是可循环利用的,此外它不含硫,且碳循环是动态的。因而各国日益关注生物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如美国的“能源农场计划”,预计到2016和2017生产酒精的玉米使用量将超过玉米总产量的30%。生物柴油中大豆油使用量将占到大豆油产量的2/3,从纤维中提炼油料也将逐步进入能源更新计划。巴西的“酒精能源计划”,南部地区一些原本种植谷物和油料作物的土地将被改种甘蔗,中西部地区原本生产大豆的土地也将被改种甘蔗。这样生物燃料总生产量将从目前的大约5200万加仑增长到2016年的9200万加仑。此外还有日本的“阳光计划”、印度的“绿色能源工程”等。所以开发和发展生物质能源具有多种优越性:

(一)环保性

利用包括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沼气等在内的生物燃料,都可明显减少碳排放,减轻污染,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酸雨”、“温室效应”等都已给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而使用大自然馈赠的生物能源,使用过程中几乎没有SO2(二氧化硫)产生。生物能源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C02(二氧化碳)大体上相当于其生长时通过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02,两者相互抵消,所以几乎不会产生污染。应用生物能源时C02的排放可以认为是零,这是气、油、煤等常规能源所无法比拟的。用生物质代替煤,1GJ(10的9次方焦耳)可以减少排放出0.025吨碳。由此看来,更加有利于减少污染的形成和环境保护。

(二)可再生性

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利用生物质作为能源及物质资源,用于取暖、造纸等。通过燃烧、微生物分解的方式,将被植物吸收固定的碳转变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也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再次回到植物体内。按照物质循环理论,物质是不灭的,只要大气和生物质之间存在光合作用,即存在着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即自然界中的碳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人们永远可以加以利用。由此可见,生物质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再生。由于分布面积广,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种植,并能通过规模化种植,保证产量,所以是一种可再生的种植能源,而非一次性能源。

(三)安全性

众所周知,作为新能源的核能,它存在着巨大的毁灭性,对技术要求相当高,自然灾害对其影响也比较大。如最近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对日本本国及世界各地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核泄漏是核能利用致命漏洞。而生物能则不然,他不存在这样巨大的安全隐患,是一种相对比较安全的能源。

(四)可替代性

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将生物能源通过热转化、化学转化、高能转化和生物转化等方法,转化成替代化石燃料的汽油、煤油和柴油及含氧燃料添加物甲醇和二甲醚、燃料乙醇等。在热转化方面,生物能源大体上可在以下三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一是直接燃烧提供热能;二是气化提供燃料气,可以发电或用于城市煤气;三是液化制取液体产品,这种产品便于储存和输送,可替代部分场合下使用的燃料油,还可进一步生产其它化学品。

(五)资源丰富性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相当丰富,仅各类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等)的资源量每年即有3.08亿吨标煤,薪柴资源量为1.3亿吨标煤。加上粪便、城市垃圾等,资源总量估计可达6.5亿吨标煤以上,约相当于1995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据估计,我国每年产生的生物质总量有50多亿吨(干重),相当于20多亿吨油当量,约为我国目前一次能源总消耗量的3倍。

三、发展生物能源的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能源供求矛盾,维护能源安全

生物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它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位居世界第四大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能源资源总量比较大,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首先,煤炭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煤炭精查储量不足、生产能力不足和运输能力不足。对于一个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国家来讲,的确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为19.7亿吨标准煤,随着经济的发展,预计到2020年能源消费量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以上,到2050年可能要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其次,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了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我国进口的石油,从1994年的30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1.4亿吨,进口依存度达46%,并且由于国内需求将持续增长,对国际石油资源的依存度可能达60%;再次,我国天然气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快速增长,但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看,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人均消费水平还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上升阶段,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生物能源是最佳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能量,但不能进行物质性生产,不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而生物能源既是可再生能源,又能生产出上千种的化工产品,具有化石能源所不能比拟的独特优势。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逐步摆脱因过度消耗煤炭、石油进口等受制于人的局面,减少为此付出的外交代价。这将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提高我国能源自给率、改善能源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减轻环境压力

环境不仅孕育着各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还以其复杂的生态功能承载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迈向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问题。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大量不合理使用土地的做法,正在使本来就稀缺的沃土土质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的威胁;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位,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的酸雨面积随着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缺水和水质恶化,工业、市政、农业和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造成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被严重污染。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我国的环保难度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在能源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安全性、经济性和清洁性的要求。发展生物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减轻环境承载压力,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环境生态功能的恢复与提高。

第一,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解决。生物质是一种有机原料,在转化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等于生长过程中吸收的量,燃烧过程中的硫化物和氮化物较少,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说,对碳贡献基本为零。从而极大地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第二,减少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环境排放量,有利于水环境污染及城市垃圾成灾等问题的解决。通过生物质的开发利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产废弃物、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被大量回收、加工、利用并且可以干净地燃烧,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便于将植物储存的光能与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相结合,从而减少有机废弃物在环境中的堆积与直接排放,减少工业有机废水、废渣直接排放造成的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污染。更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中广泛存在的农业、林业废弃生物质造成的水、土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系统自身功能的恢复与提高。

(三)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生物能源,主要集中在农村,无论是用于发电还是生产液体燃料,都是废物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直接受益,这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生物能源的种植和开发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我国农业长期在低端领域发展,提供食物和一般工业的初级原材料。这就导致农民增收困难,没有需求拉动,农产品的市场范围受限,农产品价格偏低,挫伤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通过生物能源的种植与开发,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来讲,每亩地平均可以产生约1吨秸秆,如果每吨秸秆按售价200元计算,相当于每亩地净增加收入200元。如果每户农民有10亩地,就可以增加收入2000元。按平均每户4人计算,相当于人均增加500元。此外,还可以将荒山、荒坡承包给农民种植能源林,通过出售能源植物增加收入。

其次,生物能源的发展也有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生物能源的发展有助于带动大宗粮食深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副产品的增值和转化。生产1t(吨)燃料乙醇,用红薯作原料大致需要7t,用木薯,甜高粱和秸秆作原料分别需要5t,4t和lOt。四川盛产红薯,仅四川省每年红薯产量就达170万t,目前的状况是:30%的红薯用作种子,30%用来喂猪,30%烂掉,进入流通领域的红薯只有10%。从当地农民手中收购,现在售价是0.2元/kg(公斤),农民因此增收非常微薄。如果发展生物燃料产业,可卖到0.4元/kg,无疑会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再如,吉林燃料乙醇生产带动周边地区平均玉米增收35元/t。按目前每户3人,每户耕地产7t玉米计算,平均每人年增收82元。所以说发展生物能源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

四、我国的生物能源现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能源的开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在农村推广沼气,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世纪初国家又决定发展燃料乙醇,先后在东北、华中和华东建立了大规模的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并制定了相关标准,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如广西)的汽车在使用乙醇汽油。近年来我国还投入了相当的力量组织生物能源的研究与攻关,在产能微生物研究、生物转化研究、过程与设备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我国是粮食大国,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人口的众多,同时也是资源匮乏的国家,发展生物能源十分符合我国国情。对此农业部成立了生物质工程中心,目的是加强农业生物质技术研究,在生物能源的开发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并使我国在未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国内的众多科研院所也纷纷加入研发行列,试图开拓出自己的道路。巴西、美国等利用玉米淀粉转化成酒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言,不可以用有限的耕地去发展新的能源产业。所以利用荒地种植野生、半野生的能源植物已是大家认同的发展方向。另外,与某些国家采用把玉米、甘蔗转化成乙醇,或是从油料作物中提取生物柴油不同,我们国家把目光放在了更为高效的纤维素上。目前生物能源的主要形式有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制氢和沼气。我国生产这些生物能源的主要能源有:(1)淀粉质原料:主要有木薯、甘薯、玉米、马铃薯、小麦、大米和高梁等;(2)糖质原料:主要有甘蔗、糖蜜和甜菜;(3)纤维素原料:纤维素原料是地球上最有潜力的燃料乙醇生产原料,主要有农作物秸秆、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物、柴草、造纸厂和造糖厂含有纤维素的下脚料、生活垃圾等;(4)其他原料:如造纸厂的亚硫酸盐纸浆废液、淀粉厂的甘薯淀粉渣和马铃薯淀粉渣、奶酪工业的副产品等。而生物制氢的原料较为丰富,迄今为止,已有牛粪、精制糖废水、豆制品废水、乳制品废水、淀粉废水、酿酒废水、麦麸、酒糟、玉米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厨余垃圾可以生成氢气,其中以葡萄糖、污水、纤维素为原料的研究较多,但均处于实验室水平。

结论

生物能源潜力无限

就我国而言,我国生物燃料的研制和加工起步较晚。然而,生物燃料乙醇深加工业在资源开发、技术提升、生产规模、产品销售等方面都初战告捷。从“十五”开始,我国先后建成5个生物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2005年,全国燃料乙醇总产量达到102万吨;2006年,增长到160万吨;2007年再增到189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对生物燃料乙醇试点定点厂实行“四定”政策:一是“定点生产”;二是“定向流通”;三是“定区使用”;四是“定额补贴”。到2006年,国家对4个定点厂的定额补贴统一为1373元/吨,同时免征5%的消费税。展望未来,我国开拓和发展生物燃料的前景十分广阔。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世纪,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面对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曙光。生物能源作为可再生,污染极小的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必将为21世纪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展现其无穷的潜力。

参考文献

[1]马凯·驳“中国能源威胁论”[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11): 4-5·

[2]徐华清等·中国能源环境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择要(2009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145, 154.[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资源调查·[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5·

[5]杜祥琬·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6]国家能源局·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06·

[7]方升佐.关于加速发展我国生物质能源的思考[J].党校论坛·2005·

[8]刘奇、李荣杰、孙自铎·21世纪新经济形态一生物经济与生物质的开发利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9]史立山.促进我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J].红旗文稿·2005·

[10]荣波.发展生物能源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莱西市院上中心小学

课题组

[摘要]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是我校从2005年9月开始实验探索,于2006年6月立项并正式开展研究工作的。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教师的作文指导水平、教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将该研究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农村

生活化

作文

一、问题的提出

1,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但是大多数小学生怕作文,愁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脱离现实生活的不争事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中。原本丰富多彩、生动自然、情趣十足的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竟很难留下印象,原本使人愉悦情感、吟咏成趣的写作活动,竟成了令学生搜肠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尤其在农村,小学生由于见识少,知识面窄,作起文来更是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情感缺乏,不会从身边选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化作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来看,作文反映着作者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所谓文以载道,每一段文字背后都蕴涵着作者一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生活化作文的内容来看,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来自大千世界的生活故事成捆成扎,俯拾皆是,自然包罗万象,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从人类心理需要来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需要寻找一种“出口”,以宣泄、表达内心世界之声。因此,生活化作文中的教学是值得探究的。

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生活化作文教育的“开山祖斧”,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作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开放、走向综合的重要指导原则。我校是莱西市作文特色学校,努力传承陶行知思想,积极探究生活化作文教学理论,这也是提出本课题的缘由之一。

4,我校地处农村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接近农村生活实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锤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善学习、肯钻研的优秀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 究的经验,这是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十分有利条件。

以上诸方面,是提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缘由,我们将通过本项实验研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新时代的开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是进一步确立现代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端正写作目的。

二是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要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勉励他们自悟自得,从中取得进步,体验写作的乐趣。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观摩力、想象力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小学毕业时作文能力达到并超过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准。

四是对作文育人功能的探索,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现实,通过观察、走访、调研等活动,树立正确审美观,表达出充溢情趣、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五是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使多数语文教师能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钻研教学技巧,提高自身作文教学技能,促进师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研究,就是根据农村小学生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使其作文更具目的性。

3、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就是通过教师利用农村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究内容

一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研究子课题主要是: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交往中多进行指导,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初谈小学语文口语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期,进行不同要求的训练。不同时期的学生,训练要求与训练内容应有区别。开始阶段重在愿说敢说,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能用简单的基本句式说正确,说完整,说规范。第二阶段要求能达到说连贯,很少出现用语重复,内容具体,防止或纠正任意中断和夹杂“啊”“那个”等赘语。第三阶段侧重感情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能得到准确表达上,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基本达到口语能力与书面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三是中高年级段的教师则从“情感”、“兴趣”、“情境”、“想象”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研究子课题如下:

1,让学生带着情感作文,写作本来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滋养我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古代先贤关于写作本质的论述“诗言志”,即是最早论述了作文教育“求真”、“求诚”的本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作文教育有两个致力目标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认为“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 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作文才能打动人。

2,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初探。主要围绕充分开发的作文资源进行研究。3,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究。实施分层次要求,进行差异指导。兴趣、志趣和乐趣是儿童情趣上的三个层次。成功能够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走好写作情趣的三个台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研究法。可以说,用实验研究法探索和构建小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教学策略和模式,用实验研究法检验研究提出的策略。通过设计实验策略和步骤,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研究。

2、行动研究法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促进策略可以进行行动的研究。通过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解决“怎样促进小学生自主作文?”的问题,来探索和构建小学生自主作文的 教学模式。按照“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反思)——再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课题组定期的组织研讨——研究的主题、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促进策略的分享等等,通过严格的测量来评价行动的结果并发现问题,形成一套可操作的小学生自主作文策略模式。在这过程中,教师反思作文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共同研讨解决的方法,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途径。

3、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小学作文”“生活化作文”理论与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的认识,常上有关语文作文网站,参与有关的讨论,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4、个案法

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分三阶段:

1、准备启动阶段:(2006年1月—2006年5月)

工作目标:为课题的启动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论证,召开课题论证会;组织学习,培养实验工作的有关人员;广泛吸取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实验方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

2、深化研究阶段:(2006年6月---2007年10月)

工作目标:全面实施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学习和吸收先进的作文教学理念,努力在实践中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和操作方法。完成实验方案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达成课题研究目标。

主要工作:规范实验操作,深入开展实验研究,召开实验研讨会,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组织撰写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成果。

3、结题总结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6月)

工作目标:全面形成课题成果,达成实验研究目标,课题结题鉴定。

主要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行研究论文报告会,编印论文集、学生优秀作品集。

七、研究成果

(一)明确了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写、善写,激发学生的写作热 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2、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探索出一套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

1、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法

(1)说话能力培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作文训练也要从低年级抓起。低学段学生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学生写日记

如果“说”是手段,“写”才是目的。积累素材,由易到难,写日记是提高小学作文的必经之路。只凭小学三年级那几节专门的日记课教学,是远远不能达到日记教学的目的要求的。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

2、由此及彼、融会贯通、作文迁移的培养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课题组尝试着运用“迁移”规律,从兴趣入手,把读、说、写训练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2)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跳绳比赛,养小狗,学种菜,洗衣服,到蔬菜大棚里玩,学习种蔬菜„„)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3)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3、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的培养方法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象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作文课上,学生们能够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活泼、准确地表达出来。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读写例话”、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4、小学第二学段作文三步法教学——启蒙先启口

近年来,我校遵循了学生身心发育和智力发展规律,先后在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中增加了“口头作文”和“集体作文”的训练,探索出一条以“口头作文—集体作文—独立作文”三步教学法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个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文字不会超过4000字,而对所认识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更是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立即拿起笔来写作文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然而,文字是语言的载体,如果我们能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习惯上下功夫,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有声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无声的语言。”为使学生过好语言关,我们遵循规律采取了以下的训练方法:

(1)面向全体、不拘一格

练习要人人参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开始阶段,内容多样,一则小笑话,小故事,一桩趣闻,几句小幽默皆可,不要求全责备。这样学生兴趣就会浓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们称这个阶段为自由式训练阶段。

(2)选择话题、明确标准

经过了一段时期的自由式训练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话题。我们通常训练的话题一是人物:我的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二是事件:(有趣的)一次劳动、一次活动、一堂课等;三是景物:星空、月夜、日出等。话题确定后,还要确定几个标准,如:要求讲普通话,要求围绕话题来说,要求突出人物或事物特征。

(3)引入竞争、当场讲评

学生讲完后,教师即席讲评。表扬那些敢讲话,会讲话的同学,同时指出在口头作文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整理讲话内容形成书面文字

教师讲评后,由学生将自己刚才所讲内容整理后写在作文本上,允许学生对内容进行修改。

5、愉快学习、思维共振

经过“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趣的“集体作文”训练。

“集体作文”教学法大体分为如下几点:一是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按照相邻座位,以4人为单位编为若干“集体作文”小组。二是教师命题和学生自己拟题相结合。命题范围要注意有共性的东西。比如命“我的语文老师”这一类的题目。三是每次作文每小组确定一位同学当执笔人,轮流进行,搞完一轮以后,评选优秀执笔人。四是集体讨论,内容包括拟题、审题、立意、构思、布局谋篇等。小组成员每人都要提供一到两点材料,然后逐句逐段地连缀成篇。五是修改定稿。在全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由执笔人整理抄写上交老师或互相交换批阅。

“集体作文”教学法,能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写作教学的任务。由于集纳了众人的智慧,因此作文成功率比较高,让多数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又激发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6、“想”比“写”更重要

“口头作文”、“集体作文”是“独立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基础”打好了,“房子”就一定能建起来,但不一定就建得美观、漂亮、实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学生肯定能动笔写上几句,但不一定写得生动、形象、活泼。这个时候,教师千万别急于求成,要善于点拨学生,尤其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多种方法的思维训练,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从而使学生作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上的飞跃。

7、真情实感、说写合一

孩童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在于天真坦露。同样,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真实故事的具体叙写,真切情感的生动诉说是小学作文训练的成功之路,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一个起点,一个重点,一个难点。对此我们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

(1)反对编造生活、虚构故事情节的作文流弊,提倡说真话、写真事。有些脑子较灵活的学生喜欢将听说的故事说出来或写出来。但由于不是自己的亲身感受,在往牛头不对马嘴,漏洞百出。此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说真话,写真事。

(2)反对抄袭、模仿,提倡独立构思。由于现时的“作文辅导书”泛滥成灾,有些学生急于求成甚至投机取巧,模仿、抄袭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限本限时的作文训练,即桌面上只有一本作文本,规定在一节作文课内完成。

(3)指导学生进行“素材”加工,在真实的基础上做到了有情趣、有个性。学生的写作往往容易停留在生活的表面,常写些 “公式化”的材料。因此,必须十分强调素材的加工。比如写儿时生活,不妨鼓励学生去写嘴馋、胆小、撒娇、爱哭、贪玩、调皮、小心眼、恶作剧等。同时,进一步提出要求:要能像电影电视一样,把生活镜头、生活画面具体、细腻地展现出来,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描写。

实践表明,无论是循序渐进规律,还是“三步法”教学法以及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或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 这些规律都必须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规律,才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8、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观察和阅读是写作实践中两种重要的基本能力。观察是直接以客观事物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阅读是间接地从客观事物及资料中获取的第二手材料。在观察和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做到准确、全面、细致、深刻,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首先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选择好观察对象,观察人时分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不同。注重观察不同年龄段人的外貌特征,语言特征、性格特征。不同职业的人也不一样;外在打扮上不一样、性格、语言也会因为职业文化水平等不同而不一样。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让学生在小组上讨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的不同特征。学生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性,知道写好作文与观察分不开。除了观察人以外,随时感知身边的人、物、景,并把观察到的内容写进日记里。观察时还要注重观察的方法。观察要全面、细致。例如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中事物之间的联系。课外延升,让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目的观察、感知、体会、了解这些联系,并把这些记入日记本中,并在班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在自己家地里种下几粒种子,经常观察,从发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并把每次观察结果记在日记本上。培养学生做个全面、细致、观察的有心人。另外,观察时要深入。例如,观察一只小白兔,从不同时间、细致深入地反复地观察,多次地观察,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的地方记下来。观察还应由易到难,全心投入,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带领学生观察一处景,可以从远到近地观察,有重点地观察。并把观察结果加入自己的想象,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作文。

9、注重对学生作文材料的选择与搜集能力的培养

材料是形成主题的支柱,没有好的材料就写不出好作文。收集的材料越多,学生写起作文来就越容易。作文来源于生活。材料的收集可以从事物的纵横联系上去发掘材料。例如人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资料记在日记本上,作为材料的收集。材料的安排是否恰当,在作文中对展示中心有很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作文时围绕中心选材,注重作文的详略,按一定的顺序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作文的过渡与照应,怎样安排好材料,怎样布局。

(三)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农村小学与城市相比较又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历史的长期沉淀形成了当地丰富的人文文化,酝酿着一坛坛思维美酒,蕴藏着一个个勃发的理想,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开辟 一条小学生习作路,《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正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我校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编印出版的学生作文集《七彩阳光》集中展示了我校学生作文的提高水平。2008年“天泰杯”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征文中我校五年级学生昌赛写的《普通话》荣获一等奖,在《青岛日报》上发表,昌赛同学并在由青岛日报社组织的颁奖会上代表76名获奖学生发言。

(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

1、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实用性的听说训练,激发听说兴趣、培养听说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创造力等脑力得到开发。

2、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少年儿童是处于品德发展与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道德伦理知识不是很多,道德判断能力还不是很高,根据人们对品德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判断,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处于品德形成的认同阶段,孩子开始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他人或集体的影响,认同一些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时对他们进行一些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诗歌,童话、寓言,还是散文、小说,它都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以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为媒介,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勤劳俭朴,勤奋进取,尊敬师长,助人为乐,热爱祖国等品质。

3、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从教材中选取构成意境美的片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感情反复诵读,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身,记到心。让课文中的人、事、情、景跃出纸面,让美的意境与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也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五)教师语文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使我校教师的学识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研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的就达十多篇,其中:李安宁老师的《我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实践新课程的感悟》获省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张秀梅老师的《解决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关键》获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贺利民老师的《浅析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获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获二等奖。柳淑凤老师撰写的论文《“模式入门、积累提高、兴趣调动”作文教学法》在《青岛教育》上发表。同时,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将不同学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语文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大语文”观。

(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首先,教师的观念和研究的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其次在《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途径》课题立项后,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其中,热情十分高涨,一方面组织指导和参与,另一方面积极进行理论探讨,把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即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提炼,概括和总结。我校编印《携手走进 作文天地》是我校语文教师优秀作文教学经验的集中展示,在全莱西市得到推广; 2006年9月我校成功举办莱西市《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现场会,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赞誉。撰写学术论文或实验报告,如条件成熟,将编印一本《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论文选》。

八、问题与讨论

三年的《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即将结题了,但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应该说在研究工作中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最大的受益是老师们成长了,孩子们进步了,还寻找到了作文教学的许多宝贵经验,但是,我们也有困惑:

1、课题研究是辛苦的,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其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使老师们有种使命感与成就感,愿为之,乐为之?

2、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3、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

文献索引: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朱作仁《小学作文教学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刘云生(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激扬个性的心灵舞蹈——儿童个性化作文的本体视点》《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5年第六期。

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版。

符德新《语文教育,我的挚爱——记天津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5日。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活化爱国主义教育

活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国家和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学校各科教学注意和体现德育,这就不可忽视德育的重要阵地——历史课。但现在许多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开历史课;由于缺乏专业教师,即使开课也是由一些“圣贤”(剩闲)人士任教,学生学无所得。这一状况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祖国是在历史长河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而历史正是祖国成长和发展的真实记录。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感情,就应该指导他们学好历史。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来源于对祖国历史的深刻了解,只有清楚地知晓祖国的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现在,也才能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献身。有些青年学生分不清侵略与反抗、爱国与卖国、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别,甚至对伟大祖国的感情谈漠,盲目地崇拜西方,一谈起中国摇头叹气,慨叹如何落后,对我们伟大民族的前途丧失信心。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历史知识,不了解中国在世界古代史时期,曾经有过辉煌的封建文明,不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屈辱史和革命英烈反抗斗争史,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九百年发展史,更不知道新中国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祖国新貌。不了解历史,认识问题必然浮浅和片面。

历史知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历史教师如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教材自身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然后有感情地讲述教材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教育,就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的作用。同时,历史教师还可以再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游览、参观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查史迹,访前辈,忆传统。还可以组织学生搞演讲、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使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代表,爱国主义表现各不相同。如一些地方志上记载的本地“先圣人物”,其实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老师一定要用阶级分析观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人类历史上,爱国主义历来都是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衡量每个社会成员道德品质和政治觉悟的起码尺度。对那些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独立和统一,勇于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都应给予高度的赞扬。

比如我在讲到岳飞这位历史人物时,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岳飞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是阻碍历史潮流,还是愚忠保大宋皇帝?通过激烈地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使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生懂得,宋金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金军的烧杀掠夺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岳飞的抗金阻止了金军南进,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岳飞的抗金为人民所支持,也受到历代人民的崇敬。但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是抗金名将。通过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理解民族英雄这一历史概念的能力。

用心爱心专心 2

下载谈谈你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看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谈你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看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关于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看法摘要:写好初中作文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多读书提升语感,多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多练笔形成写作惯性。 关键词:积极性语感素材惯性 新课改明确......

    关于五一英语作文:长假好不好?你是什么看法?

    关于五一英语作文:长假好不好?你是什么看法? 关于五一英语作文:长假好不好?你是什么看法? Week-long Holidays,Good or Bad?What's Your Opinion? Our National Day is coming. W......

    小学生活化作文课题研究方案(精选)

    小学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方案 龙王庙小学 2012年2月开始,我校在中心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

    活化诗歌教学,以不变应万变[小编整理]

    “活化”促“活用”,以不变应万变 ——浅谈小班化背景下的古诗文教学 我国是诗的国度,早年孔子就提出了诗教这个思想,为后人留下了“不读诗无以言”的良训。当代诗人王家新曾感......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1、教学生会“说”大家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要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

    让农村语文教学更生活化

    让农村语文教学生活化 黄平县重安镇榔木小学 安晓林 内容提要:农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沉淀,提高学习语言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更生活化(精选五篇)

    语文教学要更生活化 ———新课改下我是怎样教学的 实验小学 王红霞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活化思想品德教学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活化思想品德教学 辽源市第十七中学 姜波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是“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