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备课: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备课: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 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 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对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当我第一次阅读这个故事时,就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想想自己也是一名教师,每天都要备课,每天都要拿了教科书去课堂上课,我花 了多少时间呢?在张家港市教育局制定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和学校制定的相关计划中,对教师教学“七认真”常规检查,尤其是备课都有明确详尽的标准,要求我们做到:备课认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恰当、合理、贴近学生实际,无漏备、脱节现象。要按时撰写教学随记,数量足、质量高等等。
新的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怎么来备课?以我个人的体会看,我认为,备课应该把握好课前的“三读”和备课中的“三动”。
备课前“三读”
一、广泛地读教育学著作。
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讲的是做事情必须打好基础的道理。同样道理,教师备课前应该认真地做好知识的储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给自己定一个规矩,定时间看书,看一些数学家的原著。像:《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 理和方法》、《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等,看这些专著,对于了解数学发展史,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的一 些心理变化规律,系统地解读教材,很有好处。当然,与书籍交朋友,重要的是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有好处,让书籍浸润自己的心灵,伴 着书香成长,以丰富自己的精神底蕴。倘若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那么,备课时就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而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问题。
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备课很简单,看不看书没有关系,平时多浏览一些教学论坛,下载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平时多摘录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上网再搜索一些优美的教学片段,以为自己备课时鼠标一点,“东西”拿来,就可以应付课堂教学,应付各级各类的教学检查,其实不然,很多老师也曾经尝试过,拿了别人的教案进 行试教,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只是外在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而特级教师、名教师备课的意图没有好好揣摩,就以为自己学到了真 本事,足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临时状况,那是很危险的。我们模仿的只是他教学过程的一个形式,真正的神在哪里,在大师的头脑里。没有对大师精神的领略,没有 对大师设计意 图的把握,我们就永远达不到那么一点高度。当然,我们指的读书,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数学老师不一定专读数学史方面的书籍,而应该博览群书,不断拓展自 己的知识视野。象我平时不仅喜欢看数学特级的专著,也喜欢看一些语文大师的书籍,看一些语文特级的课堂教学。像窦桂梅老师的《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 “捉虫手记”》一书,我觉得看了非常有启发。
在本书中,有窦老师深入挖掘教材时的一些想法和体会,尤其是她对于 自己的课堂具有一种反思精神,她对自己进行过这样的批评:教师应该自觉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应对方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啊!你看,窦老 师为什么能成长得这样快,正是每节课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常在梳理自己的课堂。
还有,读了特级教师李烈写的 《我教小学数学》,里面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每节课前的三分钟》,她建议老师们课前三分钟要创设内环境,激发“生长点”,做好情感准备和知识准 备。她说有的老师一上课就先“算账”,专门评价前一天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张三错几道,李四错几道,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一种惧怕心理,这是一种教学气氛的自 我破坏„„唉,对照一下自己,我有时候不也这样做吗?我是希望引起学生的重视,但不知道这样的做法违反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呀。
你说,经常用心地读这样的书,我们不就是和大师在对话吗?不就在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吗?
当然,我们平时也应该读一些非专业的 书,因为老师首先也是社会人。象《读者》、《视野》、《杂文》等等。读这些书,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使自己滋生灵气。看的书杂了,我们就会觉得在知识的大海 里,所任教的学科仅仅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会感觉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的那么一点点知识,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仅仅是一些最最基本的东西,还有理由不想 方设法教好吗?
二、系统地读教材。
数学论坛上曾经组织过“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教材、走进教 材?”的话题讨论,很多老师对此反应热烈。有的老师说:过去,我们曾视教材为“圣经”,奉若神明、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天,我们视教材为“例 子”、“线索”,俨然一个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在具体的操作中,有的老师无视教材的内在特点和规律,任意调整、增删、整合教材,这是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到 了另一个极端?
还有的老师说: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教材。对于编者而言,都是具有厚实的理 论与实践水平的教师群体组成,所以一册教材的编写不是随手拈来、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系统地分析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编排的。作为教师应 该理清教材思路,理解编者编写意图,尽量读透教材中所蕴藏的所有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层面上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做到既忠实教材,又不 能拘泥于教材,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创生出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题目,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走出教材”,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看来,我们在阅读教材前,先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二是对教材体系的整体把握。有的教师往往拿到一 册教材,不去看看前面已经讲了什么内容,后面会涉及到什么内容,就事论事地去分析自己任教年级的数学知识,这样在教学时容易将知识零碎处理。
2003年,我参加市学科带头人的展示课活动,上六年级《统计》一课。在拿到教材后,仔细地进行了教材分析。我 觉得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增加简单的统计内容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的。本课的教学,我是在学生低年级学过简单的统计基础上来组织教学的,力图向学生介绍统计最初步的知识。学会对身边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描述和分析。会看、会分析简单的 统计表和简单的统计图,能掌握一些数据的处理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同时,进行了这样的学情分析: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 初步掌握了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且知道了统计的一些小知识。知道了对一些数据要进行分类统计,会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记观察的结果。而且,学生在小学四年 的数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一些能力,为今天的教学打下了一定基础。
于是,我确定了这样4个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统计数据,能结合身边的事例选择内容进行简单的统计。3.在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的设计理念是:
新 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 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理解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合作交流,力求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联,体会统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统计的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理念,我先分析学生在一至四年级学习了哪些内容,对于统计有了哪些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来设计六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水平。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还 有,新的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三年级上册已经引进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了解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后,每一份可以用一个分数表示,而三年级下册中,同样有分数这一内容。它主要研究有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中,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用分数来表示。我想到了五年级,会真正让学生去理解“单位1”,这就把分数这 一内容分成为了几个有机部分,让学生渐渐加深理解和感受分数的意义。那么,对于三年级的分数,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心中有数了。
当 然,有老师可能会想:自己身边不是有教学参考书吗?大致浏览一遍教学建议,看看推荐的优秀教案,不就可以备课上课吗?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教学建议,只是 建议,当我们上课时,会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发生,师生的互动会出现新情况,学生的提问不可能就是你教案中写的哪些问题,这就需要老师驾御课堂的能力。假如每 个老师看了教学参考书,看了优秀教案可 以上出精品课,那么全国只要几个特级教师就可以了。编写几套参考书,撰写一些教学设计,每个老师复印下载„„事实上这只是空想。精彩的课堂缘于教师本人对 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缘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三度开发,更缘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预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时产生矛盾时的处理策略„„所以,一个数学教师 不管教哪个年级,应该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建议教师的备课用书最好能是合订本,而不是分册的。这样老师们能掌握这个知识体系,再来研究自 己所任教年级教材的编排意图,对照新理念,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去处理教材,解读教材,在对教材的深加工时,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等目标的统一,实现多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会最合适自己。
三、客观地读学生。
备课不仅要进行教材分析,还应该进行学情分析。由于每个老师担任的年级不同,对于这门学科每个学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要求、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就不一样。所以在备课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读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接受水平,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的备课更有针对性。
备课做到“三动”
一、动笔写一写。
很多年轻老师喜欢写简案,每当听特级教师的课,教师寥寥数语,就点拨到位,启发得当,以为教学设计只要大略地写出一个教学过程,就可以临场发挥,创生教材,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因为特级教师平时一直在课堂磨练,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已经看得多,有了足够的迎战准备。而作为青年教师,缺少课堂经验,备课纸上写得少,说明对于课堂可能产生的状况预设少,在教案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对学生启而不发,便满堂灌。有时候面对学生临时出现的情况只能搪塞过去,倘若备课时动笔写一写,许多情况也就迎刃而解。
有 一次,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8页的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 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时,先让学生上台实际表演,弄清速度、速度和、相遇时间及总路程、路程之间的关系后,学生马上得出了两种解法:即用 65×4+70×4和(65+70)×4。我以为课堂进行得非常顺利,于是,准备进入巩固练习阶段。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陈老师,线段图 一定要照书上这样画吗?如果小强和小丽在学校的同一方向,他们之间相距多少米呢?”非常好的一个问题,我随即表扬他爱动脑筋。是呀,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又 会是怎样的结果。我试着出示了线段图,从图上不难看出,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是小丽家离学校的米数减去小强家离学校的米数,列式是70×4-65×4或者(70-65)×4。有没有其他情况?我继续鼓励学生思考。还会有什么情况出现?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学生画出了很多种线段图,有时还求不出他们两家 相距的米数。结果这节课超出了我的备课设想,到下课时,我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过,我很开心,觉得自己特有收获。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明白,备课 前,教师倘若充分研究文本,画一画,写一写,设计出学生可思考的问题,学生就会情趣高昂,他们的个性得到了飞扬,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以落实。于是,以后教学这一相关内容时,我就会在书上作个标记备忘,以便类似的情况发生。
二、动手做一做。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别人的给予、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 是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的。据说华盛顿图书馆的墙壁上就贴着这样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去做了,就理解了。”“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数学课堂中,常常需要动手操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在备课时,如果教师也动手试一试,做一做,看看实验的结果如何,有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 次,我在备苏教版数学第五册《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看到书上的第二个例题是让学生先折出一个圆的1/2和1/4,然后再来比较大小。而我在动手折的时 候,因为想准备充分些,就多折了几个,结果发现假如我把一个圆片先对折,那么,每一份就是这个圆的1/2,再对折,就会是这个圆的1/4,再对折,就是这 个圆的1/8„„如果我不规定学生折两次,那就会出现不同的分数,这样就可以进行多个分数的比较大小,而不局限在两个分数之间。于是,例2的教学流程就成 了这样:
师:刚才我发现大家的动手能力很强,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拿出一张圆片,用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你喜欢的 1/,把它涂上颜色。展示学生作品,细致观察,比一比他们的大小。积极思考就有新发现。再观察圆片的几分之一,你又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 小。)
师:你能将这些分数按顺序排一排吗?是怎么排的?(这时让学生拿着不同的折法上台,并让他们写出自己手里的分数)
师:你的意思是1/2比1/4大,(写成1/2>1/4)为什么?学生因为动手操作中,所以知道这个分数是怎么得来的。
师:1/2是把圆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1/4是把圆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1/2的阴影部分比1/4的阴影部分大,所以1/2>1/4。
师:你还能看图比较哪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说,因为黑板上贴出的分数比较多,比较起来就可以用不同的分数)„„
看来,老师们在备课时如果动手做一做,就不会局限于教材上提供的样本,就能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在钻研教材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设计整个课堂教学,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流程。
三、动笔算一算: 《数 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数学教材中,很多地方会出现一题多解的情况,备课时,我们的老师也应该动笔算一算,这样对于一题多解,就能引导到一题优解上来。数学老师必须抓住教材这根 绳,教会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求知、实践。例: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1页:教材在复习和倍、差倍问题的应用题时,例6运用方程解、按比例分配解、用比例解 三种方法来进行讲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教材,回忆倍数关系应用题的基本特征,然后让他们小组讨论,能不能想出其他解法?如果学生发现了新旧知识之 间的联系,很快能找到另外几种简捷的解法。假如找不出,那么,老师可以推荐给他们另外的几种解法。因为事先老师已经动手算了一算。还有,由于数学学科的特 殊性,有时候,教师动手做一做,还能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计算错误,提前打好预防针,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难发现,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学校已着手改革教师的备课方式。变单一的教师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应该承认,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改革探索阶段,集体备课确实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比如:集体备课的智慧共同攻克难关,增加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实现资源共 享等等。对于老教师来说,集体备课打破了过去以为备了一年的课可以享受终生的想法,他们也必须象新手上路那样谦虚谨慎。对于新教师而言,则可以获得亲手解 剖麻雀那样的精力,把自己的兴奋点集中在一个单元的备课上,从而获得更快的进步。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根据实践反复修改。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体备课,是把 教师从大量的、泛泛的备课劳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备课的本质研究和实践。但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应该处理好教师的个体劳动与发挥集体智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现成的教案与二次备课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矛盾的关系。不然,集体备课就会成为课改里的另一“泡末”。
第二篇:用准备来造句
1.时间快到了,他才手忙脚乱地准备出门。
2.只抓些琐碎的事务,重要的问题却撇开不把大会的准备工作都安排停当了,我的心也塌实多了。
3.我和小伙伴陆续跳上一条船,准备去航海。
4.厂房还没有竣工,他就开始招兵买马,培训职工,准备明年元旦正式开工。
5.这工程的准备工作已到瓜熟蒂落的地步了。
6.运动员们鱼贯而入,进入场地准备比赛。
7.自开用准备造句战以来,我军日日厉兵秣马,准备迎敌。
8.随著春节假期接近,旅游业者无不厉兵秣马,准备抢食这块旅游大饼。
9.队员们正在养精畜锐,准备迎接最后的冠亚军决赛。
10.那个被俘的士兵说,敌人准备大撤退,我军的指挥官将信将疑,不愿冒险全线出击。
11.篝火熄灭后,我们正准备回帐篷睡觉,忽然从树林深处传来凄厉的叫喊声,我们不禁毛骨悚然。
12.在准此链接备上海“市政厅会议”时,官方亦如临大敌。
13.我简直欣喜若狂,预赛拿了第一名要做决赛的准备了!
14.这次劳动,时间已定,风雨无阻,各班分头做好准备。
15.他见敌人在搜查,情急智生,忙把准备带进山的盐化入水中,再把水渗到棉袄中,混过哨卡。
16.班干部把联欢会的准备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17.只要充分作好准备,就不怕敌人的突然袭击,何必杞人忧天。
18.他们对这次活动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周全,是无可非议的。
19.我们结婚的东西都已准备好,就等着花好月圆的那一天了。
20.汛情非常紧急,必须马上通知大家做好准备。
第三篇:备课时间
备课时间: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节: 总课时:
1.毛主席在花山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的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
2、了解课文中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重点: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学习难点:通过课文的具体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花山”是什么地方?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3.检查朗读情况。
二、合作探究:
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卫员的那段话怎么理解?
(3)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
(4)这篇课文表现了毛主席怎样的优良作风?
4.师生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教师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提议先理解第(4)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老人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
三、拓展延伸: 体会文章写法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
2.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内容写得简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巩固提高:
让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也谈谈自己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五、学(教)后反思:
第四篇:《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堂课》读后感
《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堂课》读后感
《左传》有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对待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总是那样疾恶如仇、穷追猛打。其实,学生有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严师出高徒”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种传统观念,但这个“严”不应该排斥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和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包容”当然不是放任自流,也绝不等同于教师对学生缺点或错误的一味“纵容”。包容是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的包容、理解和原谅,是对学生能够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提高学业成就的信任,更是对学生发展缓慢的一种等待、期待。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宽容并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宽容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教师处理问题要有余地,但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教师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因势利导,要用宽容的心教育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过。学生因缺乏自控力而犯错误,这是人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改过的过程,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因为宽容,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尊重,给学生留足了面子,更给学生一个反省和改过的机会。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常常超乎我们的想象。
教师有了包容之心,才能全面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且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施教,从而使教育朝和谐方面发展。所以,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第五篇:用准备造句
1.我们要想成功,必须得有好事多磨的心理准备。
2.冬天,村民厉兵秣马,修渠、整地、积肥,准备开春大战一场。
3.因为事前准备充分,今天的口试我才能应对如流。
4.在铁证面前,罪犯必然是困兽犹斗,还要抵赖,我们必须做好准备。
5.面对李将用准备怎么造句军的进攻,北军严阵以待,准备充足。
6.平日做好准备工作,到发生意外时就能从容应付,而不致手足无措。
7.战士们披坚执锐,随时准备着和贩毒分子决一死战。
8.听到台风要来的消息,村里人人自危,都急忙收拾东西,做好抗台风的准备。
9.他准备隔岸观火,让双方恶斗下去,好坐收渔翁之利。
10.我们已经准备长期抗旱了,这场雨不期而然地到来,使人格外高兴。
11.相反地,我们是准备全力以赴的。
12.他身绑此链接炸弹,准备冲入敌营,和敌人同归于尽。
13.面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我们必须猜拳行令,做好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准备。
14.我准备要“回敬”那一大堆无稽的指控和那些下流而恶毒的谣言了。
15.居安思危,有所准备,就能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
16.志愿军战士在高地上严阵以待,准备击退敌人的进攻。
17.有的人还在倾听,有的人已准备远行。
18.我人民解放军时刻准备着还击侵略者的挑衅。
19.他讲话准备了半天,却三言两语就完了。
20.学写毛笔字,首先准备好笔墨纸砚,然后静心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