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3 03:4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气环境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第一篇: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哈尔滨市“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

教学反思

《大气环境》教学反思

哈五中 蔡恩加

在市教研员的鼓励下,借“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的平台,我在2014年10月31日上了一节《大气环境》高三一轮复习课。这节课紧紧围绕我校倡导并要求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教学模式并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学情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我校的教学模式更适用于我校的学生,学生学习更有效。

这节课,我充分地调动学生。先让学生课前完成学案,然后在课上通过抽签的形式明确各小组任务,以体现公平性。教师将学生分为展示组和点评组。学生明确任务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并展示。每组的展示都由学生点评,目的是要增加小组间的竞争,使展示的效果更好。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师适时地及时追问、点拨对学生的鼓励也算恰到好处。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轻松。

本节课的亮点,我认为有两个:一是“原创高考题”,一是建立思维导图“知识树”。“原创高考题”环节学生积极性很高,选取材料---雾霾贴近生活,是热点问题,但由于展示台出现问题,未能将学生编的题展示,有些遗憾。教师在此处的点评点拨,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思维导图”是在每组学生展示结束后,由同组其他同学将题中所涉及的知识补充到“知识树”上的。通过逐一归纳梳理知识点,学生对这部分重点知识印象深刻,突出重 哈尔滨市“烛光杯”地理教学大赛

教学反思

点。最后教师总结,再次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及高考考点。

不足:教师点拨深度不够,点拨评语逊色。课堂上的时间把握不够紧凑。学生画图不准确的地方,未指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思维导图要坚持并做好积累,逐步指导学生完善。

第二篇: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B.熟记并掌握大气层的特点

C.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影响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组成及各组成的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图表的观察总结的能力。

B.黑板上画图重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

C.用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比点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利用大气环境发展生产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 2.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1.大气的垂直分成和特点。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具: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

图片。

四、课时课型。45分钟新课。

五、教学过程

师:上课,有谁知道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你能推算出今天的昼夜温差是多大吗?今天老师看到了一则新闻,是这样说的,月球上,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C;夜晚温度可低到-183 °C,你们算算月球上的日温差是多少?你们发现什么?(月球温差大约地球)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地球上有大气

师:对,这是两幅在宇宙空间拍摄的卫星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外围有蔚蓝色的大气圈,正是由于地球上大气的存在,才使得生命免受太阳辐射的危害,保证了生命的生存和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的大气。要了解大气环境,我们首先要简单地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这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学们可以做下笔记

师:我们来看看大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就是指不含水汽和杂质的空气,其中干洁空气又分为氮气、氧气、臭氧和二氧化碳;其中氮气是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占到干洁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余气体包括臭氧、二氧化碳等只占1%; 不同的大气成分作用不同

氮气是维持生物体活动的基本成分,比如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是氮磷钾,所以种植作物需要施氮肥;氧气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氧气维持生物的呼吸;臭氧主要是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的保护伞,因为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人类皮肤的癌变;二氧化碳现在我们经常提到,因为温室效应,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当空气中含有水汽、杂质比较多的时候,空气遇冷就容易成云致雨。这就是大气的组成及其意义,我们只需要了解。

师:好,了解了大气的组成之后我们来看两幅图片,图片显示的是运动员登陆珠穆朗玛峰的情景,如果大家平时注意观察的话就会知道登山运动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氧气筒,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登山时,越向上,空气越稀薄。

师:很好,正如XX所说,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氧的含量不能满足人的正常呼吸,所以登山运动员在登海拔比较高的山时通常会背氧气筒。

师: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那么也就是说,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的厚度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师:这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气总共可以分为几层? 生:三层

师:对,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分为了三层、分别是12千米以下的对流层,12至50千米的平流层,以及50千米以上的高层大气,这里,我们具体从每一层的特点来分析。先来看对流层。

师:同学们请看ppt,这里有一幅图,纵坐标代表的是高度,横坐标代表的是温度。红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那么,从这条曲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对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为什么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而越往上温度越低呢?原因就是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再重复一遍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热源。至于原因我们等下会解释的。刚刚我们说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那么降低快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我们来看——高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摄氏度。请同学们做一下笔记,这是必考的计算题。好,那么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

师:接着来我们看对流层的第二个特点。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把第一层命名为对流层呢?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流层的大气对流运动非常显著。由于对流层靠近地面的气温要比上面的高,所以靠近地面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会冷确收缩,当越来越多的空气堆积在一起,质量越来越大时,便会慢慢下沉,由此形成了对流过程。也正是因为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常常伴随有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

师:好,我们再来看一下平流层又有怎么样的特点呢,它和对流层有什么不同?

师:图中黄色所标注的这条曲线就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平流层气温的变化与对流层的变化是相反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平流层的顶部有一层厚厚的臭氧层,臭氧吸收了大量紫外线后使得平流层的顶部空气温度相对较高。也就是说平流层的热量来源是?——地面

在平流层中这种上热下冷的大气状态会不会发生对流?因而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比较晴朗。

师:下面来看高层大气。蓝色的这条曲线代表的是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高层大气在这个地方,趋势改变了,那么高层大气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改变了原有的变化趋势呢?高层大气底层,是平流层和高层大气的分界处,仍然具有较高的臭氧含量,因此,这里也保持了较高的温度。高层大气中层,这里没有足以引起气温升高的臭氧,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也还不能使氧分子分离成为氧原子,因此,热层的温度将降到很低。高层大气的最高层,氧分子进一步分离成为氧原子,氧原子能像臭氧分子一样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外层大气的温度又开始回升。所以,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先递减而后递增。另外,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无线电通信,我们使用的手机,和原来的有天线的电视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电离层,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足以反射电磁波的部分大气层。距地面高度70~500 km。)

师: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罕见的极光,流星就出现在高层大气,我们来欣赏一下神奇的极光和美丽的流星。

师:好,现在打开书43页,我们来完成活动题

下面有一道练习题。

师:既然对流层与我们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对流层

首先来看对流层的受热状况,在这里我们首先理解一个概念,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根据波长和辐射的特点,太阳辐射分了 生:三个区,分别是红紫可见

师:这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图,我们来看,横轴代表波长,纵轴代表辐射能力,从横轴我们可以看出,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是: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其中紫外线区是短波辐射,红外线区是长波辐射,可见光区波长由长到短又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紫外区的能量占到了太阳辐射能的7%,可见光区占50%,红外线区占43%,所以我们说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同学们 这里还有一个电磁学知识,大家只要记住这句话就可以了: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而辐射波长越短;

太阳的辐射保证了地球上能量的来源,那么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能够全部到达地面吗? 生:不能,大气削弱

师:打开书44页我们来看这幅图,请同学们找出图中有关大气削弱的关键字,生:。。

师:这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散射和反射,这三种形式有什么特点呢?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蓝色实线代表紫外线,黄色代表可见光,红色代表红外线,我们来看吸收的都是什么物质?吸收的是什么?是什么?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这说明吸收具有——选择性

但是反射作用对任何太阳辐射都没有选择性,但是云层的厚度,尘埃的多少和反射的强弱有关,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尘埃杂质越多反射越强。

那么散射呢?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说明其他的不易被散射,这说明散射有什么特点?

师:对,有选择性。我们来看44页活动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生:。。。

师:为什么不是紫色呢?。。。

师:大气受热过程除了受到大气削弱的影响外还受到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影响,什么是地面辐射,什么是大气辐射?来看了解一下他们的概念。。。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很低,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长波辐射,而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刚才呢都是预热,下面我们来学习最精彩的部分——大气受热的过程

师:首先太阳辐射来到地球,经过大气的检验后,一部分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和反射,留下大部分可见光来到客厅,作为客人他带来了很多礼物,主人要不要收?要的,所以地面心里一热就升温了,这个过程我们叫太阳暖大地。地面升温后就会向外释放能量,要不然脸就被憋红了啊,释放的热量有75--95%被大气吸收,有一小撮会射向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大地暖大气,由于大气吸收的主要是地面的热量,所以大气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而非太阳辐射,记住了没有?好;此时,大气又收到礼物了,心里是不是热了?怎么办?对,能量反馈,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射向大地,射向大地的一部分叫大气逆辐射,这个过程叫大气还大地。大气的受热有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好,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是?。。非常好!

师:书本45页,来看活动题

师:地面是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那么地面受热得多少直接关系到大气的温度变化,那么什么因素影响着地面的辐射呢?这是我的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这是祁连山脚下,是我去年回家拍的,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地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 生:。。

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纬度因素,那么还有什么因素呢?

这是哪里?对,是四中的马路,这里呢?还是四中,这两种地面的辐射一样吗?不确定我们就来看书本46也的图,不同地面的反射率不同就使得地面获得的热量有别,还记得我提醒过大家的一句话吗?温度越高,能量越大,波长越短,岩石和土壤性质不同,所以白天岩石受热快,地面辐射也强。土壤反之。我们还来看一下土壤的颜色好像也与反射率有关,是怎样的规律?对颜色越浅反射越强,土壤性质不同反射率也不一样,其中。很多,同学们自己去发现

师:下面我们用太阳高度角的知识来回答下面问题。。。。

下垫面主要是反射率的问题,刚才通过表已经说了,在这里不详细讲了,纬度和下垫面是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还有天气状况,日照长短等,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下面我们来回顾总结 师:最后巩固练习题。

第三篇:地理教案教学设计大气环境的保护

大气环境的保护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上)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 曹飞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臭氧总量减少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和保护臭氧层的措施; 2.了解温室气体种类、导致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护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国主要的酸雨分布区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检索资料,培养其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分析形成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的密切关系,认识环保的意义,树立“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树立“全球意识”,认识参加国际合作在保护大气环境中的重要性;

2.通过网上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既是本单元教材的总结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本单元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编写方法,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本课所讲的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等问题,在前面讲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时已有提及,为此课的讲述做好了理论上的铺垫。有关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学课中也有讲述。所以本课教学应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这些实际问题。本课教材对这些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加深。重点放在讲述大气环境问题的危

害和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

2.本课教材旨在使学生懂得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规划和控制各种影响大气环境的人类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

三、学情分析 1.学生为高一年级;使用教材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级); 2.学生应熟悉计算机一般操作如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网络教室的环境,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巧。

四、学习环境和资源

1.校园网、网络教室、宽带网、投影仪、视屏展示台

2.网络教学课件、多媒体课件

3.网络教室系统、Word文档、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学思路和设计

教师设计网页,并把课程内容上传到网页上。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自己先进入网页。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利用电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建构。教师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页上获取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

力。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导入新课──自由探究──协作讨论──归纳小结──巩固

练习──思维拓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环境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绿色用品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时尚。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绿色用品?”(学生回答后)“绿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已经越来越强,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知识。”

(二)自由探究

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每一知识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设计

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

1.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保护? 2.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针对全球变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酸雨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

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利用Word文档或PowerPoint把上述问题的答案制作成文稿。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举手由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也可利用聊天室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师通过教师机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程。

(三)协作讨论

1.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并对突出问题进行讲评。

2.布置学生集体讨论相关问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当今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密切相关的。为此,我们应追溯其原因,从源头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全球合作,努力营造适合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我们责无旁贷,希望同学们积极投入其行动。(大屏

幕显示本节课的学习纲要)

(五)巩固练习

通过网络课件中的综合练习进行自我测试,教师随时监控并作适当的讲评。

(六)思维拓展

提出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为保护大气环境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发送到聊天室,供大家一起讨论;

也可以发送至邮箱:lgccfy@cbe21.net

点评:

本课系2003年湖南省“东方杯”信息技术教育与课堂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采用目标式教学,将教学目标设计成思考题作为学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探索和学习,自主建构,然后在网上互相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把地理知识的学习和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了能力培养的主题,因此本课获省一等奖属情理之中。(曾科成:耒阳市一中校长、特

级教师)(原创作品)

第四篇: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环保局关于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通知

杭政办函〔2002〕12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市环保局拟订的《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二年六月十九日

杭州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市环境保护局 二OO二年四月二十九日)

为了进一步打响“游在杭州、学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品牌,不断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就加强我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管理,推进“蓝天”工程,制定如下整治方案。

一、市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目标

根据国家有关要求,结合我市环境空气功能区达标方案,2002-2006年我市市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目标为:

2002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城市环境空气功能区阶段目标,市区环境空气指数优级天数达到40天以上,良级天数达到245天以上。

至2004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初步改善,市区环境空气指数优级天数达到50天以上,良级天数达到250天以上。

至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市区环境空气指数优级天数达到60天以上,良级天数达到260天以上。

二、控制环境空气污染的具体措施

为实现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阶段性目标,根据我市大气污染特点,应重点解决好煤烟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控制煤烟(工业污染)污染。

1、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我市划分了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区域,按照分块分期实施的原则,分近、中、远三期,限期淘汰中心城区燃煤锅炉等中低架源;加快天然气引进步伐,实现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气体燃料与电的比例,使其逐步成为市区的主要能源。禁燃区范围内7兆瓦以下(含7兆瓦)小型供热锅炉,应逐步拆除或改用清洁能源,到2006年底全市建成区实现“禁燃区”(除公用热电企业外)。

2、实施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分区控制规划。根据分区控制、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西湖风景名胜区达标为核心,由近至远,分区控制,将我市市区分为工业严格限制区、工业限制区、控制性发展区和重点发展区,严格执行产业发展导向政策和“三同时”规定,严把选址、达标和总量控制关。要通过大气分区规划,进一步加大产业布局调整的力度,迁移或关停分布在风景区、城市中心区及其周边的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对经批准近期无法迁移的,必须予以治理并达到环保总量控制标准。

3、实施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工业污染源实施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尤其是要把好各类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前置审批关,确保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区域总量控制指标内。

4、淘汰手工投煤方式。单台容量在1.4兆瓦以上的正转链条炉排锅炉,要逐步推广采用节煤分层燃烧技术;国家已明令淘汰,现正在使用的锅炉和工业窑炉

等供热设备,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期限淘汰;7兆瓦以上(含7兆瓦)的锅炉必须采取脱硫措施,实施烟尘烟气在线监测,至2002年完成70%,2003年全部完成。设计除尘效率在90%以下的锅炉除尘器,不允许作为单级除尘装置使用。

5、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的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业制定有关的规划,坚决限期淘汰目录中所列的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工艺和产品。

6、市区严禁露天焚烧垃圾、沥青、油毡、橡胶、塑料、落叶和伪劣商品,禁止马路餐桌、露天烧烤。

7、开展油烟废气整治工作,严格控制餐饮业排放油烟废气。

(二)控制扬尘污染。

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包括建筑施工,拆迁工地,道路、桥梁及河道整治施工,公用设施施工,运输)扬尘、道路扬尘、露天堆场及货物扬尘的管理,实施城市环保绿色工程,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1、防治施工扬尘污染。城市建成区内的所有建筑工地必须按市政府《杭州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113号)和《杭州市商品混凝土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15号)执行,所有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采取防治扬尘污染的措施。要大力推进创建“绿色工地”工作,落实文明施工要求,做到“施工文明化、运输密闭化、进出水槽化、物料覆盖化,场地砼硬化”。

建设工程施工方案中必须有防止扬尘污染的措施;施工工地周边必须设置围档,土堆、料堆要有遮盖;施工道路要硬化,工地出口以内应用混凝土硬化,出入口设置通畅的排水设施,并派专人冲洗运输车辆轮胎,使车辆不带泥沙驶出工地;高层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用容器采取垂直清运,高空作业严禁凌空抛撒及乱倒乱卸;装卸渣土严禁凌空抛散;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必须建立洒水清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洒水和清扫工地路面工作;要按规定使用商品混凝土,有搅拌机的,必须采取控制扬尘的措施。

加大对拆迁工地监管和对拆房队伍资质审查、考核的力度。拆迁工地在动工前必须到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落实“三防”(防扬散、防泄漏、防遗弃)措施,无防扬尘污染措施的,不得擅自进行拆迁作业。拆迁工地要随拆随洒水;拆迁后,应立即进行简易绿化;没有条件的,应采取覆盖或固化措施。

市政、道路施工应实施封闭式施工,采用洒水、遮盖物或喷洒覆盖剂等措施防治扬尘,严禁在车行道上堆放施工弃土;施工现场要经常保持整洁,工程弃土要及时予以清运;施工进出行人通道要保持整洁、平整、通畅,定时洒水不产生扬尘。

2、防治道路扬尘污染。对运输渣土、煤炭、煤灰、灰土、沙石、垃圾等散流体物料的车辆,必须按照《杭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卫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密闭和防尘措施,防止运送过程中发生遗撒或泄漏。

未采取有效防尘措施的运输车辆不准上路行驶。

提高道路机扫率。至2002年机扫率达到40%;2004年达到50%;2006年达到70%。改进城市道路清扫方式,将干式清扫变为湿式清扫。清扫、收集的生活废弃物要及时组织清运,做到日产日清。

实行“门前三包”,控制人行道扬尘。建成区沿街各单位要负责做到门前至路沿石无浮尘和垃圾,各区人民政府要组织签订责任书。

3、防治露天堆场扬尘污染。对易产生扬尘的露天堆场(渣土、煤炭、沙石、垃圾等)和货场必须采取有效的防尘措施,并依法向环保部门申报登记。

4、防治裸露地面的扬尘污染。严格执行建设部关于《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新建住宅区和旧区改造绿地率要分别达到30%和25%,杜绝违法占用绿地。加强城市人行步道和街巷路硬覆盖,对裸露地面进行绿化铺装;对确不具备绿化条件的,要采取铺装水泥砖、石砖、透气砖等综合措施,减少扬尘量。城市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的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的比率不低于15%。2006年以前,力争每年新建林(绿)地500万平方米以上,年提高绿化覆盖率1-2个百分点。

加强河道两岸绿化建设。按规划要求落实河道两侧绿化带,确保实现城市内河两侧15米绿化带、上塘河两侧20米绿化带、运河两侧30米绿化带的建设目标。

完善外环线防护林带配套工程。加快绕城公路两侧500米宽(外侧约100米环状林带和内侧约400米宽的绿化带)的绿化建设,合理配置大型环形绿色带。建设绿色通道。重点实施铁路两侧和沪杭、杭甬、杭金衢、杭宁等高速公路和104、320国道等两侧的30-100米绿化带建设,以及入城主干道的绿化建设。严格限制填垫和开发城市周边湿地。从2002年起,未经批准不得填垫市内及

周边的水面。

(三)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1、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地铁、高架轻轨等)的建设。对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客运主体实行优惠优先政策,使其具有发展的活力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2、认真执行国家机动车尾气排放新标准,实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的源头控制。

3、积极推行“绿色交通”,淘汰燃油残疾车和燃油助动车,鼓励发展电动车和使用天然气(CNG)的机动车。根据城市规划,结合交通环境容量,合理控制中心区公共建筑的密度,合理调整中心区的人口密度。

4、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监督管理。公安交警部门可根据环境容量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机动车实施总量控制。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的初检、年检和抽查检测工作。对初检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予核发车辆牌照;对年检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予核发年检合格证;对抽查检测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暂扣驾驶证副证,并责令其限期治理,经复测达标后再予以发还。

加强对道路上冒黑烟、蓝烟超标车辆的监督检查。

严格执行国家机动车辆报废标准,加强对延缓报废机动车的监督管理。

5、加强油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对销售不符合车用无铅汽油国家标准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

6、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制定机动车污染防治规划,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要建立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监督管理动态数据库,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全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状况。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协调。

杭州市“创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具体实施。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分工作计划。

(二)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要不断增强市民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爱我蓝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参与实施蓝天工程。要向社会公布蓝天工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点工程项目,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发挥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围绕蓝天工程的重点工作,分阶段掀起专题宣传的高潮。

(三)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污。

要严格执行扬尘污染控制,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等有关规定,抓紧制订有利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各项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各责任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制定工作目标和措施,并认真抓好落实。各级环境监理、行政执法等部门要互相配合,各负其责,严格依法处罚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有关法规的行为。

(四)加强环境科学研究,提高监测水平。

要多方合作积极开展高层次、大范围的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方案、技术政策、经济政策的研究,解析大气污染源源头,研究治理措施;集中优势力量,对烟气脱硫、机动车清洁燃料改造、清洁生产等技术进行攻关;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成果的筛选和推广,建设一批示范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产品、工程设计和施工、环保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

(五)实施政策倾斜,加大环保投入。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衔接,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功能规划布局,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倾斜力度。

各级政府应协同有关部门制定促进我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各项优惠政策。

(六)理顺体制,加大行政监督监察力度。

应将“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纳入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市环保部门要对各区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落实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目标责任情况,每年进行两次监督和检查。对未按要求落实措施或完成任务的,应追究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应移交行政监察部门追究纪律责任,并及时将监察情况报市政府。

第五篇:2.3 大气环境(八) 教学案

2.3 大气环境

(八)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 编号:015 时间:2014/11/6 主备人:张保华 高一地理组 第 11 周 第 1 课时 总第 10 课时 备课组长:张风丽 段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2.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

6.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说明其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7.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8.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学习重难点】

1.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

2.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低压(气旋)系统与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以及对天气的影响。【使用说明】

1.自学教材第36页到第42页,找出本课中的重点和疑难点并将其标记出来。2.本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学习时间】1课时

【自主学习】 第2课时 【活动提示】

(教材P52)活动2 1.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至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当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半球时,北纬10°~20°之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南纬10°~2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高温多雨。这样在南北纬10°~20°之间的大陆西部,因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气候。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当太阳直射点移至一半球时,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当太阳直射点移至另一半球时,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和多雨。这样就形成了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的地中海气候。2.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热力原因);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多对流雨,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高空聚积的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动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炎热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冷暖气流辐合上升(动力原因);气流以上升

运动为主;温和多雨。极地高气压带——两极附近;终年寒冷,气流下沉(热力原因);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寒冷干燥。低纬信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少(大陆东部 除外)。中纬西风带——分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所控制地区降水较多。极地东风带——分布在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所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教材P54)

1.甲是1月,乙是7月。因为甲图亚欧大陆上是高压,说明陆地上的温度低,符合冬季的情况,北半球冬季的代表性月份是1月;乙图亚欧大陆上是低压,说明陆地上温度高,所以是7月。

2.甲图东亚地区吹西北风,南亚地区吹东北风,因为东亚位于高气压的东部,南亚位于高气压的南部。

3.乙图中,东亚地区吹东南风,因为气压梯度力由太平洋指向亚欧大陆内部,又受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南亚地区吹西南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右偏形成的。【跟踪训练】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所示为

____________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2)图中气压中心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D点盛行____________风,E点盛行____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4)此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气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上,B气压中心位于北太平洋上。此时大陆上形成高压,为1月份等压线分布图,位于亚欧大陆上的高压为亚洲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图中D点位于东亚,冬季吹西北风,图中E点位于南亚,冬季吹东北风。在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下,我国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此季节,我国昼短夜长。

[答案](1)1(2)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4)昼短夜长

2、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甲地此时的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2)关于图中气压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M地附近空气冷却下沉形成低压

B.M地同纬度的东部海洋上空气受热上升形成高压 C.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热低压切断 D.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冷高压切断 [解析](1)从图中等压线分布规律,可知甲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西北偏西,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因此甲地风向为东南风。

(2)夏季副热带高压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往往成块状分布。[答案](1)A(2)C 【当堂检测】

9.读亚洲东南部及澳大利亚气流运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____________月(1月、7月),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___。

(2)图中B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

(3)图中C处盛行____________季风,它是由____________形成的。该风主要影响我国的____________地区。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读右面的模式图,完成1~2题。

1.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2.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读下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a、b两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B.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 C.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D.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 4.a图中气压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极地高压带B.副极地低压带C.赤道低压带D.副热带高压带

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5~6题。

5.若图中①为高压中心,则()

A.①为夏威夷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亚速尔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

6.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是()①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下图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为____________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我国东部和印度的风向有何不同?分析说明此时两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撒哈拉沙漠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为什么气候差异较大?

9、答案:(1)7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2)东南(3)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 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以南(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1、B

2、C

3、A

4、B

5、B 6.C

7、答案:(1)七(2)我国东部: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西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3)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而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作业布置】

下载大气环境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气环境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三节 大气环境(刘老师)

    1教学目标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做地理小实验、证明热力环流的存在,画示意图了解热力环流并掌握其形成原理,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具体实例,进而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大......

    大气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大气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段菁春1,谭吉华2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一. 大气环境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正常成人每天的呼吸量约......

    2013高考真题大气环境部分解析

    2013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03-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选题 (2013高考题山东卷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大气环境[定稿]

    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大气环境 中国网 | 时间: 2007-06-18 | 文章来源: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状 况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 2006 年监测的559......

    北京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及其解决办法5篇范文

    论北京大气环境质量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曾一度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与此同时,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也越来越重视。我通过查找近几年......

    市交通系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市交通系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市交通系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市交通系统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总结 ,我委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心城区城......

    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热力环流? 2.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风......

    2-3-1大气环境 湘教版教案(五篇范例)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 1 提高阅读“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热力环流的形成”等示意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