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国一直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它可以使一位教师同时向许多学生传授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又注重了个体的发展,还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什么呢?
一、合作小组的确立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都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从后面的教学结果反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好,有时仅仅是流于形式。通常合作学习小组都是教师临时组建的,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毫无意义。为了提高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性,在确立小组时,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有其他方面,如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尽可能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或是生活经历差不多,或是学习水平差不多,或是兴趣爱好差不多。这样,学生在对待同一个问题时,就会产生共鸣,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共同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在建立小组时,要注意小组人数的合理性。一般是4到6人,成员的综合评估分别是:A等、B等、C等、D等。让四个人组成两个小组,A与C组成第一小组(A帮C);B与D组成第二小组(B帮D),A为大组长,然后这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在分组时,切忌不要把A与D分到一个小组里,因为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相差太多,没有共同语言,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还涉及合作的问题,所以除非是特别原因,不要随便更换组员。固定好以后,尽量每天进行一次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常态化,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无意识、自觉地进行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会加强。当然,这里合作学习的范围不一定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是课下,如在布置作业时,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完成这一部分,另一个小组完成另一部分,最后在大组里进行交流。
二、小组合作有分工
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小团队,每个人在里面必须有自己的位置。在这里,要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想做的局面。在分组时,教师就要和组员一起商量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职责和任务。一个大组应有:大组长(他来确定本小组对什么问题进行讨论)、记录员(负责整理大家的意见和见解)、发言人(由他来阐述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及其对问题的看法)。若有需要,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职位。当然,在确定以上人员职责时,应根据个人的知识层面、性格、特长来确定,因材而定,定期培训(比如记录员,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记录)。等到每位学生都能基本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就进行轮岗,让每个学生都尝试不同的职务。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学习,还能让他们的脑、心、手得到锻炼。
三、小组合作有秩序
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章法,若没有,就会乱成一团。而小组合作学习,若没有固定的发言顺序,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每拿到一篇课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大组长在交流时,应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估等级来确定发言的顺序(顺序为:D、C、B、A)。在交流时,应先让D先质疑、发言。因为他的问题最简单,最容易解决。这样,不仅给了他发言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然后,是C、B、A。由于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同,每个人都进行了交流,那么文章各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得以呈现,这就达到了合组学习的目的。在交流成果时,也按这个顺序来汇报。如果中间有一个卡壳了,就说明他没有认真听讲。那么,小组的任务也就无法完成。交流完后,要求记录人记录下本小组的学习情况,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汇总完之后,由大组长交给教师,准备全班交流。这样,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小组合作性就得到了体现。
当然,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教师去探究、去注意。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利用、善于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一定可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伏虹.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第二篇: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怀化市芷江县楠木坪小学艾小平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建立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十分有必要,小组成员之间可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来运用语言,求得知识、提高技能,学生通过竞争与合作学习能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改变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本文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诸多不足,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不足措施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竞争越加激烈的21世纪社会,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意识。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小学生素质的发展,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与尝试。通过对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的研究,并远赴课改取得卓越成效的通道四中和安江二完小等学校进行观摩,把他们的成功之处用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通过这两年的实践,我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比同年级其它班级高出一大截。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体会。首先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够准确,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合作小组分组不合理,小组成员分工不明。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由于诸多原因,如班级人数太多,致使小组容量过大,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里顿时热闹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学生乘机做小动作,并没有按教学的目标执行,有想法的同学说起来没人听,没想法的同学叽叽喳喳,没有用心去聆听别人的思维过程。另外,在分组时,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按成绩高低均匀分组,没有照顾学生的性格差异。成绩较好的同学有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只善于思考,没有起到组织全组同学交流讨论的作用,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的教师只是简单的把几个人分成一组,让成绩好的当小组长管着其余组员,成员分工不明,互无责任,关系松散,没有共同的凝聚力。
2、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堂节奏太快,学生无时间合作交流。
有的教师上课过分追求形式完美,课本内容面面俱到,且增加诸多辅助性内容练习,教师的“一环紧扣一环”,紧锣密鼓的快节奏上课,往往使学生对一个问题还来不及思考完全,来不及交流讨论,教师就已提问,迫的学生只是交换补充答案,根本没时间去探讨思维过程与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合作情况,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走了过场。4 教师的评价简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提问时往往只从一组中选取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该同学的回答作为对小组的依据,没有顾及其他学生组员是否有同样的想法,从而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人代表一个组,其他同学只是附和没有真正积极地参加进来,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从思想上附和而过,失去合作的目的,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以上几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我经过反复的实践,并结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会和教研教改研讨会上的启迪,认为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科学分组,搭配合理。
我所执行的班级有48人,采取了4人一组分组方法,若人数太多会致使部分同学没时间发言,没办法和别人交流,小组成员搭配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组要保证每组成绩均衡,男女比例适中,性格内向、外向兼有,便于刚开始各小组的竞争。各组中对面坐的应该是成绩相当的,便于互相学习讨论,好差生排着坐便于兵教兵,每组设一个小组长(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和一个记录员,小组成员按成绩好坏排序1—4号,并且规定易题由差生展示,较难题由中等生展示,难题由好生展示,每组展示任务事先由组长按难易程度安排到人,有时教师也可随意指名回答,这样保证每人都有机会发言,同时还要对学生发言次数进行登记,便于每周每月总结、评比、表扬。小组的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目标。
2、内容难度适当。
我们所设置的合作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不很轻易地完成,必须经过一定的动脑思考、交流才能获得。最初设立小组时,教师可适当设置相应的学习梯度台阶,先轻松的而又经过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体验,稳定住小组的集体性,在经历一个阶段之后要注意台阶过多的问题,减少台阶,使学生感到独立学习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有很大收获使学生能自觉的融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自觉寻取他人的帮助合作与支持,使得合作交流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会有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才不至于走过场,流于形式。
3、把握好合作时机。
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也不宜过长,不能让有效的学习时间流于形式,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时我出示练习题:在一条长200米的跑道一边每隔5米植一棵树(两端都要植),一共要植树多少棵?
学生先自主列式计算,教师再将题中的(两端都要植)去掉,提问:这样一共要植树多少棵?植树棵数会有变化吗?这种有挑战性的开放性的问题可组织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测,得出结论。此时安排的小组合作时间为8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验证猜想、交流思想的机会,然后组间交流,展示成果,得出三种不同的结果。
4、评价要科学,激励要充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学生的回答是全体成员交流合作的结果,代表着小组的成绩,所以,教师既要提成绩好的学生也要提成绩一般或成绩差的学生,既要提结果,更要提过程。对于学生的发言要树立“发言无错”的观念。题目做得不对,就从表达、语言、神态等方面肯定,题目的解法不对,还有别的同学补充更正,他自己就会明白,老师批评了就会打击他的积极性;对老不参与的同学也要进行个别谈话,让他明白:现在的社会要的是人的综合素质,你不表现自己,有很多机会就抓不住,就很难成功;同时还可用不同的竞争法来激励:一是精神鼓励,在课堂活动中,老师让全班同学给积极发言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鼓掌,给他献歌等,老师也一定要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氛围,带动所有学生。二是物质鼓励,我在黑板左边设置了一个“比一比”专栏,根据小组数设了12栏,在课堂活动中,对于讨论积极,发言积极的学生用画“正”的方法进行登记,便于每周每月的总结、评比和表扬,每周评选出的最佳小组,老师可发给他们几毛钱的本子、笔等,并公布在班级宣传窗里,每月评选出的最佳小组,老师要发给他们奖品,还要颁发每月最佳小组的荣誉证书,并公布在班级宣传窗里。这样就形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更要结合我们及我们的学生实际选择有效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选)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随着我校‚课改再起航‛工作的不断推进,‚自主——合作——探究‛‚三段八步‛的教学模式已深入师生之心,贯穿于每课之中。然而,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课堂观摩,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时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也显现了出来。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透过这些现象,不难发现病因,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效能低下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
个别教师角色没有转换,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少数教师教学策略简单,各科教师缺乏合作,不能支持小组合作学习,影响合作学习的内聚力;
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
小组内没有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随意化现象严重; 教师不能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
学生合作意识差,缺乏合作的内在需求; 学生不知合作方法和技巧,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 大班额现象突出,组内成员较多,影响讨论、交流效果。那么,如何能够真正践行课改理念,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改善学习关系,创设宽松环境。
课改新思维:以生为本、全员参与。由此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合作学习的成败。
1、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央科学教育研究所韩立福博士曾说:‚教师要做学生型的教师,学生要做教师型的学生‛。要做到这样,教师首先要真诚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心放弃‚饱学之士‛的称谓,甘做‚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课堂上,不再有居高临下的教师,也不再有低三下四的学生。一派和谐景象,岂不乐融融?
2、建立平等、宽容、接纳的生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经常教育学生,在日常相处中做到:相互尊重不歧视,相互礼让不讽刺,相互接纳不排斥,养成尊重就是被尊重、接纳就是被接纳的基本做人观念。
二、优化合作小组,指导合作学习
(一)、优化合作小组
合作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备的空间组织形式。实践证明,优化合作小组必须做到‚四要‛。
一要科学组建:俗话说:雁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因此组长的选择尤为重要。可选择那些威信高、成绩好、善管理的学生担任这一重要角色。然后按照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遵循‚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组间同质、力量均衡‛的原则,组建成前后桌六人、‚E‛字形、‚T‛字形等合作小组。当然,可组长与组员双向选择与老师意见结合。
二要经常磨合:小组组建好以后(合作小组可与平时班级游戏活动小组相结合),教师还要通过游戏、竞赛、活动、合作学习等形式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磨合,使组员之间逐步达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协同共进的方向、共商互惠的策略。
三要定期调整:组内成员一般半学期调整一次,目的是扩大全班学生合作的面,使每个学生都有和其他学生合作的机会,尽量学会与不同的学生合作。调整的次数不宜过多,如果多了,小组成员之间就得不到应有的磨合和合作。
四要职责轮换:合作小组内一般设组长、学科长、记录员、清洁纪律监督员、发言员等,这些组员都负责一项具体事务、分担不同的任务,轮换职责就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角色锻炼的机会,参与小组管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小组成员职责轮换,通常,一个月轮换一次。
(二)、指导合作学习
合作方法的指导与否,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正常、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方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技能支撑,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核心。核心合作方法主要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1、学会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倾听必须要做到三点:1)专心听——听清楚,听清楚组员所说的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2)虚心听——不插言,即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中途不插言、不挑衅、不表现出任何不屑的神情;3)耐心听——听到底,就是耐心听组员把话说完,耐心听每个组员说话。
2、学会交流。要做到有序交流——守规则,要按照组长安排,一个一个地交流,不要你争我抢、大吵大闹,影响合作秩序,影响合作质量;完整交流——说具体,交流时,要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疑问说完整、说全面,有头有尾,让每一个人都听得懂;有条理交流——讲清楚,交流时做到有前有后、有理有据,不要杂乱无章、颠三倒四。
3、学会整合。整合就是综合,即将他人意见与自己的想法有机结合,形成全面、完整、正确的解题思路、策略和答案。
(三)引进合作机制
1、制定《小组合作技能公约》,如下: 学科话语要养成,表达精炼扣中心 学会倾听不插嘴,注视对方负责任 支持对方露微笑,点头称赞多鼓励 帮助他人双进步,话语幽默多激励 求助同学要真诚,得到指导要谢谢 帮助同伴要热情,诲人不倦解疑难 反思自己要全面,诚实认错学榜样 提出建议多动脑,积极创新献策略 自控守约听安排,融入团队显特色
要求:学生签名,学科教师签名,班主任签名,以人人知晓,形成良好氛围。
2、做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一是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三、精心设计问题,留足合作时空
(一)问题设计抓好‚两‘度’两‘性’‛
1、‚两‘度’‛:一即难易要适度,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无从下手,徒增恐惧心理;也不能太易,否则会流于形式,最终造成惰性思维。如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多边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的问题解决?怎样转化?2)n边形过一个顶点可以作多少条对角线?3)你能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4)你还有其它的辅助线添法吗?结果学习小组‚跳一跳就摘到了桃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二即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性,按由浅到深的顺序。
2、‚两‘性’‛:即开放性和逻辑性。问题的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严密的逻辑性,设计逻辑性强调的问题,更有助于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合作学习留足空间时间
1、先思考后合作。提出学习任务后可,给学生独立的思考空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2、留足合作时间。一位著名学者说过:不足三分钟的合作,是不成功的合作。给足合作时间就是教师为合作小组提供充足的时间,也就是让每个学生有表述的时间、质疑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尽量让他们把话说完、把问题问完、把疑虑澄清完,经过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光搭架子不给时间(或时间不充足),极易形成‚匆匆上阵、走走过场、草草收尾‛这种有形无质、表面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回首漫漫课改路,有效学习记心中。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坚持课改理念,践行课堂教学‚三段八步曲‛,为有效而教学、而学习、而研究,课堂教学之魂必将为你我主宰!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紫溪镇前进完小 李金秀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目前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许多误区、偏差,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为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有必要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分析、探究、思考。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一)合理组合好合作学习的成员。
现在许多教师只把前后的两张课桌或左右的两张课桌的学生凑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就认为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浮于表面、走形式,学生很难进行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感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应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察,然后搭配成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可以在安排座位时进行适当调整。每组一个优异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学困生。小组内确定分工,落实责任。教师还要经常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的调整。
(二)精心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律使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丧失了参与的兴趣,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应有效果。教师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又是直接参与者,在课堂中,老师要合理把握时机,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让小组成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的默契,共享成功的喜悦。如:在三年级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我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课桌的大小的,并进行小组合作。结果学生们很快的体会到自己只有一个1平方分米测量起来比较慢,需要小组几个人合在一起测量快一些,这样合作就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中开展,同样也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精心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数学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则是通过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是一个特别难的问题,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到这种欲望的驱动,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有生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例如:在教学“认识圆柱的特征”时,先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袋中所提供的材料亲手制作一个圆柱,并要求在制作过程中考虑两个问题:①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②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组织汇报交流:有的组从3个圆、2个长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长方形,粘贴成一个圆柱;有的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正方形,粘贴成一个圆柱;还有的组从3个圆、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中选择2个完全相同的圆和1个平行四边形,粘贴成一个圆柱。最后,再引导总结圆柱的特征,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教学,虽然环节不多,教师也几乎没说什么话,但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深刻感悟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四)、选择好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好开展合作学习的时机。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动手将一段圆柱形的胡萝卜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然后引导学生猜想:“我们已经知道了圆柱形的胡萝卜的体积是10立方厘米,请你大胆地猜测一下圆锥的体积是多少?”有的同学说:“我认为是5立方厘米,因为圆柱像一个长方形,圆锥像一个三角形,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我认为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积的一半”;有的同学说:“圆锥的体积肯定不到圆柱体积的一半,我估计是3/10,所以我用10乘以3/10,算出圆锥的体积是3 立方厘米”;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圆锥的体积应该比圆柱体积的5/10要少一些,比3/10 要多一些,我估计是4/10,所以我猜是4立方厘米”。接着教师来个顺水推舟:“圆锥的体积到底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你有什么办法验证吗?”由于学生以各自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而且非常迫切地想使自己的想法得到证实,于是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此时,教师再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的合作学习参与肯定是非常高效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参与讨论、探究、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与认知能力作为支撑,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就直接参与合作学习,那么合作就没有意义;让学生在比较自主、和谐和宽松的气氛中互相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组际竞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抓实干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第五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丰乐寄宿制小学 汤 瑜
摘要: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流于形式、忽视实效的现象。正确认识,明确职责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真正通过合作学习达到高效课堂之目的。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课堂教学
当前,教育上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莫过于“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小组合作。一节课,有没有小组合作已经成为课堂是否高效的主要衡量标准。尤其是搞公开课,如果没有小组合作,那肯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然而笔者通过听课发现,这些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大部分流于形式,对学生学习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有效作用。要想真正通过合作学习达到高效的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正确认识,该合则合,不该合则不合
合作是为了解决个人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一个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得到快速解决,那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相反,如果是问题太难,小组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通过合作能够使学生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组成学习小组,否则就没有组合的必要。
二、明确职责,充分调动小组每个成的积极性
现在课堂上的大部分小组合作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学习优秀生的合作,优秀生讨论热烈,学困生袖手旁观,没有真正起到合作的目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小组人员分配不合理。小组成员的合理构成,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证。分组应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合作小组成员由六或八名学生构成为宜,组内成员要依据学生学力的水平、兴趣的深广度、思维的敏捷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而定,并进行角色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而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互赖,这样有利于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明确要求,提高效率
前面说了,一个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那就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相反,如果问题太难,讨论很长时间也得不出结论,这样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则应该组成学习小组,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考虑的不够全面,个人独立思考会有一定困难,急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撞,有争议的问题会变得明确,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经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思辩,既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巩固旧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小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展开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可能达到的课堂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学习提纲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应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明确了解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或把自己尚无能力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类,为小组讨论做好思想与材料准备,有计划地带入课堂,提交给合作小组成员共同探讨。
在学生展开讨论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只是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参与、不引导,至于讨论的是什么,教师根本就不知道,这样的讨论很容易使学生偏离主题。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讨论的话题走向,要做好学生话语范围的有序调控。因为课堂随时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而又不过多干涉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师生共同研讨中逐层显现。对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的要及时予以表扬。这样的课堂合作式教学,不仅能使每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展现自我,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判断正误、推理归纳等多种能力。
五、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会质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对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3.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的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4.自觉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的学习,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空间,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良好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根据好、中、差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我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小组合作的评价要让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成员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要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评价标准,以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因为合作学习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