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理化生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主题的确定及分析)
南戴河中学 理化生教研组
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认为:“学习中有两种东西是最重要的,一是信心,二是与人合作。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85%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所谓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指的就是学会合作。”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是,在合作学习等问题上,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偏差,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当前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随意拼凑。
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把几张桌子凑在一起,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就是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技能,甚至小组成员之间存在冲突,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缺乏必要的训练和默契;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相互了解、信任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同时,小组人员往往过多,六、七个学生为一组,影响探究与交流的效果。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感悟,这 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
2.合作之前、缺乏指导。
有些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缺乏必要的指导,简单提出要求后,就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也不理解将要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无法迅速、正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不管难易,滥用讨论。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一概套用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合作学习,才能体现新课程的精神。使一些没思维容量,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其中,使学生丧失了参与讨论的兴趣,浪费教学时间,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会削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4.毫无准备,匆忙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给学生独立思考、深思熟虑的时间,匆忙展开讨论。结果造成许多学生坐享其成、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份从而修正自己的观点。大组交流时,用部分优等生的意见代表全组意见。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5.走马观花,缺乏调控。
当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巡视与调控,即使巡视也是走马观花。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往,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偏离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不知如何引领;有的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有些教师对学生之间不会倾听、课堂过于喧哗等现象,缺乏必要的调控技能,使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6.优生表现,众人旁观。
当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些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经常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同时,一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由于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条件,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则相反,因为基础较差,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理化生教研组确定以“小组合作学习在理化生教 学中的有效性探究”为教研主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理化生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研究计划)
南戴河中学 理化生教研组
国外著名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2)面对面的相互促进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彼此的成绩。(3)个人责任。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能力。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流技能,进行高质量的合作。根据国内某些专家的研究,在这4个要素中,有两个要素是关键的:积极互赖和个人责任。为此,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合理搭配,组建好每一个学习小组。
首先,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作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好,四人中配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生担任组长,以便开展组内互助和组间竞赛活动,负责组织、协调本组成员的学习活动。其次,必须安排好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所处的合作环境,否则他们将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最终降低学习效果。再次,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部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的角色位置,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最后,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心观察学生的动态,适时进行组际成员调整。
·
2.精心设计适合子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理化生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上。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且学生独立解决时比较困难。
一个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很快地得到结果,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若某一个问题,不管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同时,在一堂课上,教师应不断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与保持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或在解题策略、结论上存在争议。
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学生面临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去,即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不完全相同。这时,他们迫切需要交流,合作学习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彼此观点不断碰擅,有争议的问题会越辩越明,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开放性问题在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有效教学理论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状况,强调教师要有效益意识。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教师应对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指导,包括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参与、合作后的汇报几个环节。首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有一定的组织准备,如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成员如何分工,如何展开,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等,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第二,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学习团体中的一员,观察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干什么,有什么不理解,他们在合作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发现学生分工不清、讨论无序或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分工,指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好地进行。第三,在合作后的汇报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倾听伙伴的发言,尤其要认真思考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吸取其合理的部分,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
4.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1)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而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合作意识缺失的问题。为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鼓励性评价手段,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合作的必要、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合作意识,积极主动地在小组活动中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干。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各组学生的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的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及时表扬;每次活动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对全班的情况进行总结与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与精神的支持,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
(2)使学生学会必要的合作技能
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如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分享他人的成果等。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特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等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通过反思、协商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处存在分享。在提出问题时,学会把自己的问题让大家分享,同时分享别人的问题;在讨论方法时,相互分享各自的思路、策略等;探究结束后,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对整个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分享。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靖宇小学 邵长洁
新课程倡导了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们纷纷尝试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但是很多小组合作都是停留在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而且较大部分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涮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小组合作,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寻求有效的途径。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形式化的。像这样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我在课堂上也组织了无数次,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小组里没有分工,因而没有真正的合作,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被抹杀了。如何才能组织有效地合作学习呢?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合理的教师指导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如: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到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问题,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调查表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开展现状问卷调查表
学校年级时间
1、你知道什么叫做“小组合作学习”吗?()
A、知道B、不知道C、有一点了解
2、在你们班数学课堂教学中,你喜欢()种方式。
A、教师讲,学生听B、教师讲,学生听、练
C、教师传授、引导与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3、你的老师在数学课上是否开展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
干个小组,再让同学们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A、经常开展B、偶尔开展几次C、从来没有开展过
4、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A、帮助很大B、有所帮助C、没有帮助
5、下列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中,你最喜欢()
A、同桌合作交流学习B、前后桌四人合作交流学习
C、把全班学生打散,重新分成若干个小组,再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6、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你喜欢担任()角色。
A、小组长B、小组发言人C、组员
7、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你在小组内的表现是()
A、积极与组内同学讨论、交流B、听同学交流发表意见,自己不好意思
说C、不敢说或怕自己的意见错了被组内同学指责
8、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数学老师在()
A、参与小组讨论交流B、在教室内巡视C、看教案或整理黑板上板书
9、小组合作学习后,老师对同学们作了()评价
A、没有评价,继续上课B、对个别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
C、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
10、你喜欢什么情况下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A、只要有问题,就用
B、出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
C、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时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所以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1)合作重形式,轻实质
在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 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号和二号学生,而其他的学生则一言不发,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教师尽管给孩子们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不够重视,指导不够。
(2)探索重主体,轻主导
新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在时间的调控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结束。这种毫无组织的学习方式,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现很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无关的事情,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甚至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评价不全。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时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有时候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树立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和谐发展。为了更好地激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办法:一是每节课结束前一分钟,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本节课的表现;
二是每次大型考试后,学习委员算出各组的平均分,教师给较好的小组发小奖品。这样可以促进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合作的意识不够强烈。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教材
中重要的内容,创造性地把教材变“活”,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萌生合作意识,让学生敢于大胆尝试。
三、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首先,学会分工与协作。组内的成员一定要分工明确。其次是学会交流和倾听。教师应教育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要陈述有条理,层次清晰,声音适当,不妨碍到其他小组,并且,在别人陈述观点的时候要认真倾听。再次,要学会总结与汇报。当小组合作交流即将结束时,记录员要整理好交流的成果,并由小组长安排好汇报方式,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让学生促进合作。
小组合作的评价应该是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采用评比积分的鼓励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导评的方法,强化评价的监督、激励和导向作用。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地理---纪树颖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理论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需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是新一轮课改的最强音。而“分组合作教学”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课堂管理行为之一。合理而恰当地应用这一教学方法,能够使师生、生生在多边交流互动中共同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成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平台。
(2)应用价值
小组合作教学增加了教师和每个学生互动的机会,提高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人人平等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小组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实行等距离教育,让学生充分处于活动的中心地位,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
2.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与互动为基本特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并进行“分组合作教学”的实验研究。伴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越来越发现较强的合作精神,过硬的团队意识是赢得竞争的必备条件。于是与新一轮课改相适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我国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3.创新程度
小组合作学习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最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的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的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了尊重。本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是一个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促进教师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研究内容
⑴ 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行性
⑵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⑶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增强合作意识、训练合作技能
⑷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改革和落实新课标的关系
2.研究目标
针对目前在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
(2)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