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解式识字教学
分解式识字教学
摘要: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的识字教学中,我们的识字教学没有紧紧抓住表意文字是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的问题来教学,我们只把汉字当作表音符号来教;我们的教学法还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分解式识字教学就是紧抓住汉字的基础知识,将他们分解开,结合识字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在整个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识字的环节既是分解开来的又是紧密相连的。采用分解式识字教学,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汉字的精华,了解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关键词:识字 教学 语文 字形 分解式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思考一切”告诉我们:教学同样需要思考。让我们带着探寻的目光,更加关注我们的课堂,关注我们的教学方法。教育需要改革,首先要改革观念;教育需要解放,首先要解放教师;教育需要创新,首先要创新课堂;教育更需要思考,首先要思考方法。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是汉民族的交际用语,同时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一个人识字量的多少与他的语文能力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正确使用书写汉字还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体现。传统文化更是把上学、读书、识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当今中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
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识字教学一带而过,从而降低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同时我们犯下了不顾及汉字自身规律,抛开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并被证明是有效的识字教学传统经验。我们错误地把汉字与欧洲文字等同起来,把识字教学的目标锁定在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记住字形,我们往往采用分析偏旁部首死记硬背或反复抄写。这是一种费时多效力低的识记方法。字义的教学“贴标签”或“蜻蜓点水”,如古诗《乞巧》(人教实验教材第六册),“乞”我们给学生的注释是求,作者林杰为什么不用“求”呢?再如“乞丐”为什么不叫“求丐”呢? “一丝不苟”的“苟”我们给学生的解释是“随便、马虎”,等到日后出现“苟能制侵陵,岂在都杀伤”我们又给学生的解释“苟”是“假设、如果”。这样教,学生常常含糊不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如果学生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苟”怎么一会儿解释“马虎”,一会儿又解释“如果”呢?也许我们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个多义字,应该说这个答案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对一时难讲清字义的生字词我们往往是让学生自己去意会,这种意会是浅表性的、模糊的、粗糙的,长期以往他们就不可能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对自己所表达的言词也就不会仔细斟酌,更不要说灵活应用了。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对一个汉字第一次学就做不到全面而精确的理解,还会有第二个人教他吗?是很少有这样的可能,那么只能靠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碰撞,这种碰撞据说需达45次之多方能获得,像“乞”字恐怕一辈子也搞不清楚。这是一种如此低的习得效率呀!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一线从事识字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学过中国文字学,仅在中师或师专的汉语课上接触过少得可怜的文字常识,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的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的写,沉湎于笔画笔顺上下左右半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在传统的识字教学中,惯用的识字形式有四种,即集中识字、随课文分散识
【1】(p18)字、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集中识字主要是识一批字,读一批课文,识字和阅读交替进行,教学任务相对集中,分散难点,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但缺点在于识字量太大,不利于学生记忆。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的音、形、义密切结合,识字和学词学句学文相结合,2
建立起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字与词、词与句、句与文之间的联系。“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方法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小学低年级从发展语言入手,提早进行读写训练,为智力的开发与语文能力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尽管这些识字方法有很多优点,但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集中识字任务量大,不符合小学生的记忆特点;随课文分散识字,学生虽然能够更容易理解字义,却对字形的构造理解不够,容易写错字;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容易记住字音与字形,却对字义的理解不够。
综上所述,小学识字教学的最大误区在于:中国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我们的识字教学没有紧紧抓住表意文字是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的问题来教学,我们只把汉字当作表音符号来教;我们的教学法还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可以这么说,我们目前识字教学老师易教,学生死记。学生虽然会读、会写,但他们做不到望形生义、心通字神。这种教学是一种满足于学生入眼不入脑浅表性的识字,我个人称之为“字皮”式的识字。只知“字皮”很难灵活运用,他们日后的书面表达难以达到高层次的水平。这也许是导致近代大文豪出不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而我们要探索一种方法,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联系。汉字是音、形、义三个要素的统一体。识字,要在头脑中牢固地建立起三者之间的联系,做到见到形,能读出字音,了解字义;听到字音,能知形、知义;想到字义,能读音、知形。这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便形成了。
二、遵循汉字规律,分解式识字教学
要走出小学识字教学的误区,首当其冲的是要用中国文字学理论武装我们的教师,师范的课程设置应刻不容缓的补上“中国文字学”这门课程,对在职教师可以利用继续教育培训进行系统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文字修养,夯实教师的文字功底。其次、对现有教材中不科学的识字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承担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人员构成,应有相当比例的文字专家,以保证教材的科学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3000汉字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提供给教师必要的参 3
考材料。其
三、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制作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软件,运用现代媒体进行识字教学。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源头算起,已有几千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已有两千五百年的传统。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抛开传统,违反汉字自身规律,另辟一个全新的识字教学空间。汉字从每一个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若以历史阶段性粗略划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字的象形系统阶段始于商代造字之初,结束于春秋时代。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三种字类,《说文》所称述的“文”阶段;汉字的形声系统阶段始自战国时期,结束于清代。主要有转注字、形声字、假借字三种字类,《说文》所说的“字”阶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近一个世纪。汉字深层地承载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与欧洲文字完全不同的价值在于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记录语言,而在是否有效地传递概念。
汉字符号系统阶段我们走了近一个世纪,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汉字教学符号化,从哲学的观点看有利有弊,弊已日趋突显。汉字是表意特性直接与概念相联系,一字一义,一字多义,一义一个概念是汉字特有的。让学生对汉字能有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做到每识一字熟烂于心。只有把汉字的根基扎深,才有希望逐步到达言词之精。只有这个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的言语华丽的大家。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不仅要重视还需要改进。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从字源出发。这里的源不是给学生讲甲骨文,而是给学生讲字义的源头,让学生在领悟汉字的意境中理解字义、记住字形,使他们能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这就需要我们遵循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遵循汉字从基础字到字群的规律,遵循汉字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规律。因为象形系统的汉字无一例外都是由字根组合而成,形声系统的汉字都是由类旁和声义旁组合而成,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凭借汉字构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汉字复原为物象场景,使得沉睡的汉字得以复活,使得汉字符号意镜化。学生 4
凭借这活生生的物象场景便知其中的字义,使他们对汉字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便是识字任务很重的小学生都可以十分轻松地认读并识记于心。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发展阶段的任务,因而表现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自然延伸,也是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前提,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2】(P35)前发展。儿童识字能力的形成处于刚刚入学时。小学生在刚刚入学时,他们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他们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象存入右脑,右脑的储存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遵循汉字规律教识字是把陌生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把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图象粘贴到学生的右脑,调用右脑的形象化记忆来完成。我想现在还寻找不到一条易教易学的识字路径,苟能将目前的易教死记的现状改变为难教易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识记生字的质量。
因此,根据汉字规律和学生这一年龄特征、脑科学研究,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将汉字“分解”,分步骤教给学生,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分解式识字教学就是紧抓住汉字的基础知识,如笔画、笔顺、偏旁、间架结构以及浅显的汉字构成方法等,将它们分散开来,结合识字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然后及时归纳小结,使分散学到的汉字知识系统化,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本身的规律和识字的规律。汉字是表意文字,字的形体不能把读音直接标示出来。因此,准确地感知和发出字音,或在认识生字和独立复习生字时都需要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学生掌握构字部件——偏旁和独体字越来越多。学生学习生字时,就要引导他们把生字和熟字或熟的偏旁联系起来,逐步掌握观察、分析、记忆字形的方法。汉字是借助形体构造表义的,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因此大都可以从字形分析出字义来。汉字本身就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写照,从中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情景,了解先民的生活习俗、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以及先民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利用汉字构造的特点,我们在进行汉字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本义,了解同一个汉字纷繁的义项之间的联系,了解字与字在音、形、义方面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汉字的记忆与理解。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识字的环节既是分解开来的又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地应用文字学知 5
识,通过字形,将词固有的形音义的内在关系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形音义的结
【3】(p28)合上去认识词,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以文字学知识在中小学识字教学中运用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分解式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独体形似字的辨别
独体形似字的差别往往在于细微点划之间,在“分解”这类字时,应着重讲
【3】(p28)清这种有差异的笔画意义,必要时,要联系它们的古文字写法。例如:
1、未、末、本、朱的分解
这几个字的区别在于“未”字的两横上短而下长,“末”字则相反,“本”字上面少一横,下面多一横,“朱”字左边多一撇。而在古文中,这几个字的形体却各异,所表示的意义也相去甚远。
【4】(p131)“未”,甲骨文作 等,金文作,小篆作。为象形字,象树木茂盛之形,其中 表示树木,上横则表示重叠的树叶。地支中的“未”是其假借义。
【4】(p130)“末”,在金文中作,小篆作。本义为树梢,是指事字。“木”即树,而上面的一横是指事符号,表示树的枝梢所在。
【4】(p139)“本”,在金文中作,小篆作。本义为树根,泛指草木的根,是指事字。金文从木,根部加粗,指明是根部。篆文整齐化,根部加一横指明。隶变后楷书写作“本”。
【4】(p272)“朱”,在甲骨文中作,金文中作,小篆中作。“朱”的本义为树干,是指事字。甲骨文从木,圆点指明树干之所在。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将圆点变为一横。隶变后楷书写作朱。朱为借义所专用,后遂另加义符木写作“株”来表示。
2、巨、臣与 的分解
这三个字形体相似,易混淆,但它们古体相去甚远,意义也各异。巨,金文作,象成人手持矩,小篆省作,是古代用以划方的工具,【4】(p73)即矩的本字。《说文》:“巨,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成年人力气大,举得动杵,故引申泛指大;建筑有一定的法规,故又引申指木工的方尺,规矩、法则;此义后作“矩”,又表示最、极;又通“距”,指“距离”;又通“讵”,相当于“岂”。
臣,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象一竖立的眼睛,表示屈服的意思,意为奴隶,后引申为臣僚之臣。《说文》:“臣,牵也。事君者,象屈【4】(P248)服之形。”
【4】(p414),小篆作,象人面颊之形,是颐的本字。“ ”的本义为下巴,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 取义的字皆与下巴等义有关。
(二)合体字的分解
在中小学的识字教学中,我们最常见的是合体字的教学。下面,笔者将以中小学识字教学中常见的几个合体字的教学为例,“分解式”教学合体字。
1、“声”和“知”的分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教学中有一首诗《春晓》的最后两
【5】(p12)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出现了两个生字“声”和“知”,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的。我们在教“声”和“知”时,采用分解式识字教学的方法。
先分析“声”的字形,让小学生有一个初步感知,“声”在甲骨文中写作“ ”,在黑板上可以用图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画为,这样更符合小学生的形象记忆的特点;其次让学生了解该字的构造,即甲骨文从(手持棒击悬磬形),从耳从口,会听到了敲击悬磬的乐音之意。楷书
【4】(p375)中该字写作“ 聲 ”,后来简化作声,是“ 聲 ”的加旁分化字;再次介绍“声”的本义为“乐音”、好听的音乐,引导学生理解由本义“乐音”引申指音乐——声音——哭声——鸣叫声——说出来使人知道——听——名望——消息——语言——声调,这样环环导入,使学生不仅知道“声”本来的意思,还知道“声”在“夜来风雨声”中指“声音”,由声音这个意思又可以引出“声”的其他意思。在此,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声”这个字,最后达到记忆的效果,而且不容易遗忘。
同样的道理与步骤,教学“知”时,先分析“知”的字形,“知”在甲骨文中写作“ ”,在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
;其次向学生分析“知”的构造,甲骨文从口,从于,从矢,用口吐词如【4】(p641)矢会言辞敏捷之意;再次介绍“知”的本义为“言辞敏捷”引申指晓得,了解——记住、记忆——识别、区别——表现、表露——赏识——互相要好——病好转——感觉到,由了解知晓,又延伸指主持——互相了解、情谊深厚的人,这样学生就更清楚地了解“知”这个字,也更容易记忆。最后需要向学生稍作说明“知”这个字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知取义的字皆与智力等义有关。以知作声兼义符的字有“倁”、“智”、“痴”,以“知”作声符的字有“椥”、“蜘”、“踟”。用这种方法教小学生“识字”,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便于小学生领悟汉字的精髓,更好的掌握汉字。
2、“开”和“雨”的分解
再如人教版一年级语文的生字表
(二)中的第六课有这几个生字:开、雨。【5】我们在教学这几个字时,仍然可以采用分解式识字教学。
分析“开”这个字,先向小学生分析“开”的字形,“开”在甲骨文中写作“ ”,在教学时在黑板上画出。其次向学生分析“开”的构造,甲骨文从门,从(,双手),从一(门闩),会双手拿掉门闩之意。【4】(p57)。隶变后楷书写作。如今简化作“开”,再次介绍“开”的本义为开门,即使关闭着的门扇不再关闭。引导学生理解由本义“开门”引申指使闭合着东西不再闭合——舒张,舒展——分离,张裂——融化,消散——扩展,拓展,攻克——打通,挖掘——释放,解除——发动,操纵——出发——起始——创办——建造——启发,等等。在讲“开”这个字的引申义时,为了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还要配上形象化的语言和动作,举例说明。比如讲“开”还为融化,消散的意思,举例说明“开冻”,小学生对“开冻”的意思还会模糊不清,那么再以编故事的形式告诉他们“开冻”是怎么回事,“开”又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编这样一个故事:春天的一天早晨,小猴和他的朋友小兔一起去河上滑冰,正滑着,冰面开裂了,小猴掉进河里了。这时鸭叔叔听到声音赶过来把小猴救上来了,并且严厉地批评他们做的不对,告诉他们春天到了,河面开冻了,冰慢慢化了,不再结实、牢固,不可以在春天的冰面上滑冰。于是,小猴和小兔很懂事的点了点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知道了“开冻”这个词,并且明白了“开”在这个词中是“融化”的意 8
思,而不是“开门”的意思。其它的引申义可以像这样依次讲解。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教高年级时,遇到个别难以理解的字词,与“开”有关的可以讲“开”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开取义的字皆与开门等义有关,以开作声符的字有:锎、鐦、開。这样高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字词时就能既知其一也知其二。(注:这声旁与义旁的讲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省略不讲。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这部分枯燥的内容不便于他们接受和理解。)
教学“雨”时,我们仍然可以采用分解式教学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分析“雨”的字形,“雨”在甲骨文中写作“ ”,在教学时为了使课堂更生动有趣,教师还要在黑板上“画”出雨,即
;其次介绍“雨”字的构造,甲骨文象天上落雨形,上面另加一横表示云层;【4】(p581)再次介绍“雨”的本义为下雨,即从云层中落下水滴,引申指像雨一样落下——密集地射击或投射——滋润、灌溉等等。对于“雨”的引申义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除了以上所说的讲故事之外,还可以编成谜语、儿歌教学,一方面扩大小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理解。如围绕“雨”这个字,我们可以这样编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还可以编儿歌:小雨沙沙,大雨哗哗,狂风暴雨真可怕。毛毛细雨很温柔,雨丝细细像牛毛。雷雨敲着鼓儿下,过后架起彩虹桥。春雨珍贵如菜油,秋雨一阵会比一阵凉。雨点儿,雨点儿,你慢慢下,同学们要听你的悄悄话。用谜语、儿歌的形式帮助小学生加强对“雨”这个字的理解,不仅使课堂生动活泼,还使学生们兴趣高涨,能在一瞬间记住雨的字音、字形和不同的字义,对“雨”的理解更透彻。最后还要向学生说明“雨”这个字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凡从雨取义的字皆与雨水云蕾有关。以雨作义符的字有“雪”、“雾”、“雹”等等。
通过以上对几个合体字的分解,我们可以了解到合体字是偏旁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合体字的教学中,要注意偏旁的区分辨认和结构的分【3】(p29)析。
1、区分辨认偏旁
学生对某些字误认误写,原因在于对这些字的偏旁区分不清,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抓偏旁的区分。
(1)注意形似音符的区别。如:
廴与辶。许多学生把“建”误写成“ ”,把“延”误写为“ ”,原因就在于他们把这两个偏旁混同为一。
【4】(P17)廴:小篆作,象形字。篆文从彳(道路),将其下拉长,表示漫漫长路。隶变后楷书写作廴。与“延”当为一字。本义为长行,引申泛指拉引。如今不单用,只作偏旁。凡从廴取义的字皆与进行等义有关。
【4】(p461)辶:甲骨文作,小篆写作。会意字。甲骨文从行(大街),从止(脚),会在街上走路之意。篆文省去半条街(彳)。隶变后楷书写作辵。作偏旁时写作辶。本义为走路,也指越级跨越台阶,引申指疾走。
此类形似旁,如亻与彳,厂与广,等等,都可通过形体分析的方法来区分它。又如“磬、罄、馨”这一组字笔画繁杂,形体相似,学生不易掌握。其实它们的差别只在意符,只要讲清这点,学生也就不难掌握了。
磬:甲骨文作,会意字【4】(P1858)甲骨文从殳(手持椎),从声(悬磬),会以椎敲击悬磬之意。本义为打击乐器石磬,用石或玉制成,形状略像曲尺,悬在架上,用木椎敲击发声。引申比喻身体像磬一样弯曲,表示敬意。
【4】(p1920)罄:小篆作,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缶,殸声,殸也兼表空之意,因为器空才便于发声。隶变后楷书写作罄。本义为器皿中空无物,引申指用完,用尽。
【4】(P2002)馨:小篆作,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香,殸声,殸也兼表远传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馨。本义为散布很远的香气,引申比喻流芳后世的声誉。
除以上这一组字外,还有“赢、羸、嬴”,“辩、辨、辫”等字,只要抓住意符的区分和讲解,也就不至于被误读误写了。
(2)要注意同形声符读音的变化
如:“隅”与“偶”,同以“禺”为声符,但二字读音不同;又如“俊、峻与悛”的声符相同,但读音亦不同。
(3)要注意形体演变后的偏旁分析。
例如:“ ”,在左为“阜”的变形,在右为“邑”的变形。“小、水、”易想混,其实,“ ”是心的变体,水是水的变体,它们与“小”根本不同。
2、分析结构
学生经常把一些合体字认错、写错,原因在于他们对这些字的结构不甚明了,因此,分析造字结构,是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措施。
(1)分析字的结构类型
如:“攵”与“殳”易混,其实,“攵”是“攴”的变体,它是形声结构,《说文》:“攴,小击也,从又,卜声。”而“殳”则是会意字,甲骨文作,金文作,表示手持棰以击物。又如“徒、徙、陡”三字易混,但它们结构各异,“徒”是形声字,“徙”是会意字,“陡”是会意兼形声字。
(2)分析字的结构层次
如:有学生把“默”写作“ ”,把“范”写作“ ”,这都是因为对这些字的结构层次不清所致。“默”由“黑”和“犬”组成,而不是、灬、犬三个处在同一层次的部件构成。“范”,先由氵与卩构成“ 氾 ”字,再与艹组合成“范”,而不是由三个部件组成,更不是由氵和 组成。
三、分解式趣味识字法,培养识字能力
分解式识字教学还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有了识字能力,能轻松地完成识字任务,还为独立阅读书刊,吸收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为进行书面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的识字教学,还存在只重视教会学生一个一个字的音、形、义,而忽视培养识字能力的倾向。检测识字成果时,只重视默写率,看重对汉字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检测。这反映出对识字教学任务理解的片面性,和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是不相符的。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能力的培养是进行分解式识字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识字伊始,教师就要结合学生所识的字,有计划地教给汉字的基础知识、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把教识字和培养识字【1】(p81)能力统一起来。”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也就是说要改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三套识字工具:一是教好汉语拼音,使学生掌握读准字音的工具;二是教好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及构字率
较强的独体字,使学生掌握自学字形的工具;三是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法﹚,使学生初步掌握理解字义的工具。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这三套识字工具,就为独立识字奠定了基础。其次,要逐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过程中,还必须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观察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分解式识字教学是在古文字学的基础上,穿插入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对汉字的理解更透彻,能保持学生识字的热情,增强识记效果。例如:
1、猜谜法:如教“秋”字时,我出示谜语:一半绿油油,一半红通通,待到丰收时,农民笑呵呵。
2、拆字法:汉字里的合体字很多,多数可以采用分析部件的方法来记忆,如木子李,弓长张,上“立”下“十”辛辛辛,上“艹”下“田”苗苗苗。
3、编顺口溜法。在课堂上编一些儿歌顺口溜帮助学生识记生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区别“有、友、左、右”等字时,我把这些字编成:“左下工,右下口,有下月,友下又”的顺口溜。
4、比较法。汉字在文本里的出现遵循了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所以由独体字可引出许多新字,如教“法、丢”时,先复习“去”字,再以旧字带新字,编成一句儿歌:“去”字头上戴斜帽,丢丢丢;“去”字旁边冒水泡,法法法。另外,给所学的字添减笔画,也可带出许多新字。
5、形象记忆法。小学生善于联想,如记“当”字时,他们说:一座山被推倒了,可山上的小树还直立着。当了解到蚕的作用时,他们说“蚕”就是天下最好的虫。
6、玩中学的游戏教学也是一种好办法。如在教学形声字时把偏旁和独体字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请某个学生举着手里的偏旁先站到讲台上来。如“女字旁”站上来,问谁来和我做朋友?下面就会有好几个小朋友上来和他站一起,如“子”“马”“乃”“生”“未”“且”等,上来要说:“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妈,妈妈的妈”;“我和女字在一起我们是好,好人的好”„„
当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知识日益更新。劳动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才能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明日之师,我们应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只有适应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采用相 12
应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教育舞台上打下自己的一方天地。关于小学生的识字教学,笔者采用分解式识字教学,凭借汉字构造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汉字复原为物象场景,使得沉睡的汉字得以复活,使得汉字符号意镜化。学生凭借这活生生的物象场景便知其中的字义,使他们对汉字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采用分解式识字教学,学生快快乐乐的识字,不再认为识字是负担,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另一方面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汉字的精华,使学生不仅能认识汉字本身,还能认清汉字的缘起与发展,汉字的魂,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参考文献:
[1]刘先锋.小学语文教学论[ M ].现代出版社,2000.[2]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易国杰.古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古衍奎.汉字源流字典[ K ].语文出版社,2008.[5]崔峦等.一年级语文[G].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第二篇:杨式太极拳图解分解教学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 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 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 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 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
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 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 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 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 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 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 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 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
4.带有 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
.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
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 区别。(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图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作后如,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 “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 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 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 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 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 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 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2.练习太极拳 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 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 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 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 似停非停”。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
第一式 预备式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二式 起势 第十六式 肘底 看捶 第三式 揽雀尾 第 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 单鞭 第十八式 斜飞 式 第五式 提手上势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第六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二式’海底 针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第十式 手挥琵琶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第十 二式 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二十七式 单鞭 第十四式 十字手 第二十八式 云手 ———————& sdfs 第二十九式 单鞭 第五十六式 单鞭 第三十式 高探马 第五十七式 下势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第五十八式 金鸡独立 第三 十二式 转身蹬脚 第五十九式 左右倒撵猴 第三十三 式 左右搂膝拗步 第六十式 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 进步 栽捶 第六十一式 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第六十二式 白鹤亮翅,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三式 左搂膝拗步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第六十四式 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 左打 虎式 第六十五式 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第六十六式 转身白蛇吐信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第六十七式 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第六十八式 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 蹬脚 第七十式 云手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第七十一式 单鞭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第七十二式 高探马带穿掌 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第七十三式 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 抱虎 归山 第七十四式 进步指裆捶 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第七十五式 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 第七十六式 单鞭 第五十式 揽雀尾 第七十七式 下势 第五十—式 单鞭 第七十八式 上步七星 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 第七十九式 退步跨虎 第五十三式 揽雀尾 第八十式 转身摆莲 第五十四式 单鞭 第八十一 式 弯弓射虎 第五十五式 云手 第八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sdfsdfd 第八十三式 如封似闭 第八十五式 收势 第八十四式 十字手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图 1)
要 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 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 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第二式 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图3)asdff 要 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 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 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 散乱。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 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 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 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asdf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2
揽雀尾
(一)左右掤式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
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 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
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
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及右臂。(图4-5)
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地,身体即渐渐右 转。同时,左肘稍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 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 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
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 子视。(图7)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
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的正面图)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
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
要 点
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 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 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徐徐伸迈,才不致笨重。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现。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可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得挺直。凡弓 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负担体重十分之七,蹬腿负担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方向一致。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可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可前探;不可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 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体不可前扑。
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去,自然“上下相随”,变动过程中也要 保持“立身中正”。(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同时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动作二:身体继续微左转;重心继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继续左 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始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渐渐转向 前(西)视。(图11-12)要 点
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可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可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 作用,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空隙。整套动作都应该这样,避免把身体困住。
2.左捋时身体仍须正直转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摇晃;关键在于“上下相随”、“不先不后”。如果,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
3.在捋的动作过程中,由于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 实两掌并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规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此:其中“捋”式也同样只 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正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符合 的。
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过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 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可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三)挤式
动作:身体微右转;同时体重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着转体,右臂外旋 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 向着贴近右脉门内侧;右臂。(图13—
右(西)挤出;左掌随挤随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14)要 点
1.前挤时上身不可前俯或后仰;肩部不可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可凸出;肘部不可抬起,须稍低于腕。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四)按式
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
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渐渐后移,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16)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向前平视,眼神 要关及两掌前按。要 点
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体正对前方,不致偏向左斜角。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可外凸。
坐实左抹回。
高与肩弓步;眼(图17)
1.重心渐渐后移时,右 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可紧张,不可耸肩。两时不可用力挺直,身体不可前俯或后仰。
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 向前转,但两掌心不可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要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
5.初学太极拳时,首先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势都做准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练习运劲。
第七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
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29—30)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继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继续向右弧形落 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着体重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要 点
1.两手必须随腰的转动而动作;腰部由右转变为左转时,切不可摇晃,因为一摇晃,上体势必 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迈
步过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撑,所以往往会为了照顾身体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符合“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要求了,这点必须注意。定式时两手应该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
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 一致。整个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协调、圆满、柔和,不可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
3.右肩往下松沉时,不可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
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避免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旋转而推出,但到定式 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
第八式 手挥琵琶
动作: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负担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全落实),右 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 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随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 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34— 35)
要 点 1.由搂膝拗步变为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要求上体正直,不可前俯 或后仰。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这样节节贯串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 可先将右掌撤回而不顾肩肘部分。
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可挺直。
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势,但精神仍要具有轻灵活泼的意思。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左右式相反。
第九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 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 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
动作二、三:步动作二、三。
同前左搂膝拗(接图31—32再接37)要点同前
左搂膝拗步。
(二)右搂膝拗 动作一:左脚左掌渐渐弧形向左转体自前弧形向左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继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 上移,右掌继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也同时渐渐 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随着重心前移和
身体左转继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 41)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左右式相反。(三)左搂膝拗步
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相同,惟左右式相反。(图42接31-33)要 点
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
2.练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容易产生重心不稳和 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离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注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平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括步型与步法的正确性在内。
第十式手挥琵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相同。(图34—35)第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相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
第十二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即重心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始上步)。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随着臂内旋使拳心朝下;左掌也随转体向左后移。眼神关及右手下 移,但不可低头。(图4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同时,右拳自右前向左下绕;左掌向左而上划 弧,步
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体渐渐左转。随转体,后移,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
高不超过耳部,随划弧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右拳向左下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图45,反面参看 图99)
动作三: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 于右腿,左脚提起;身体同时渐渐右转。随转体,右拳自左而上经胸前向前搬向右经右臂里侧前拦,掌心朝—47,反面 参看图100-101)动作四:左脚前上一步,转;随转体,左掌继续向前探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
出,随搬随着臂外旋使拳心渐渐翻朝里面上方,随即渐渐向下弧形抽回;左掌也同时随转体弧形
右。眼神关顾左掌前拦。(图46
先以脚跟着地;同时身体继续右出,右拳 弧形收回于腰际,拳心及左掌前探。(图48,反面参看
图102)
动作五:随即重心渐渐移于左腿,左脚渐渐全脚踏实,弓左
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身体渐 渐左转。随转体,右拳向前打出,虎口渐渐转朝上;左掌微里收,坐腕,指尖斜向上前,附于右小臂里侧。眼向前平视,眼 神要关及右拳打出。(图49,反面参看图103)
要 点
1.在连续进步时,要求“迈步如猫行”,并要求速度均匀,上下相随;上身要正直,不可歪斜 和仰俯;右脚前上一步时要比一般步型
更开得阔一些,并要避免上体随右脚上步而向右倾斜。. 2.步法和手 法要随腰转动;右拳搬出时不可离身体太远,并注意不可抬肘;右拳打出时要随腰转动,并随打随着臂微内旋,使虎口转朝 上;右拳打
出时中间经由心口向前打出,这叫做“拳从心发”。握实,不可用力握紧。
动作一:右腿弯屈,左掌经右肘下向右外
掌,沉肘向里弧形抽
3.练该拳套时,拳要自然 第十三式 如封似闭 重心渐渐向后移到右腿。同时,伸,并沿右臂向前掠出,随掠随 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拳变回,随撤随着臂外旋使掌心也翻
朝里,两掌高与肩平,指尖朝上,两臂 交叉,右臂在里。眼神关顾两掌。(图50—51)
动作二:重心继续后移,坐实右腿;两掌向左右分开,稍狭于肩,随分随着两臂内旋渐渐使两掌 心翻相对。(图52)
动作三,重心渐渐前移,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两掌向前按出,随按随着两臂继续内 旋使掌心翻至斜朝前,手腕高与肩平;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53)
要 点
1.两臂须随身体后坐回收;两臂交叉时要避免两肩缩拢或耸起;要松肩坠时,两肘略分开,腋 下须留有余地,约可容一拳,但肘部不可外凸或抬起;同时两肘不可后撤到身体后方,以免把自己困住。2.重心后移要坐实右腿,松腰胯,不要做成重心没有后移,单是仰身;后坐仍要保持上体正直。重心前移和后退时,要注意胸、腹的齐进齐退,不先不后,身法就能保持中正,不致形成前俯后仰。3.同前揽雀尾中按式要点1、2。
第十四式 十字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同时身体右转;随转体,两肘弯屈分开,带动两掌移至额前(距额部约本 人两拳左右);随移随着两臂微内旋使掌心朝前,两臂呈环形;眼随转体通过两掌之间向前平视。(图54)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脚跟先离地,渐至全脚提起左移(与肩同宽),以脚尖先着地渐 渐全脚踏实;随即重心右移,两腿渐渐起立,两膝微屈,成开立步;随着重心左移,两掌分别自左右而下经腹前向上划弧合 抱交叉于锁骨前,右掌在外,交叉点距锁骨约本人两拳半;两掌经腹前时,即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 关及两掌划弧,当两掌将要交叉时即向前平视。(图55-56)
要 点
1.当左脚尖里扣渐至踏实时,右脚跟即渐渐离地提起,须象翘翘板一样此伏彼起。这也是步法 中分清虚实的锻炼方法的一种。当右脚一踏实,就接做下一动,即左脚尖里扣。
2.整个十字手的动作,要上下相随,要同时开始动作,同时完成,务求协调一致。3.十字手的两臂须呈环形,须松肩沉肘,不可耸肩抬肘。4.两腿起立时,身体各部都须放松。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一)右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两腿渐渐屈膝下蹲,随着重心移于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
身体右转。随转体,左掌自胸前下抽,向左弧形举至与左肩齐平,掌心朝上;右肘下沉自然带动右掌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 使掌心翻朝下。眼先关及左掌左举,即转向右平视。(图57—58)
动作二:右脚向右前(西北)斜方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身体继续右转;随转体,右掌继续向下经膝前搂至右胯旁,左掌自左而上经左耳旁随转体向前推出;眼 稍关右掌搂膝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59—60)
要点同前搂膝拗步。(二)捋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渐渐左转。同时,左肘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上;右掌 自右胯旁弧形向前经左臂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朝外下。(图61)动作二:与前第三式“揽雀尾”(二)掘式动作二相同,惟方向不同,前揽雀尾的弓步、虚步是朝 着正西方,此动作以及后面挤、按各动作是朝西北斜方进行的。(图62)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二)捋式要点相同。(三)挤式、按式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三式“揽雀尾”(三)挤式和(四)按式相同,惟方向不同。(图63—67)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动作一、二同第四式“单鞭”动作一、二(图18—20),惟方向正斜不同。(图68—70)
动作三:重心全部移于右腿,身体微左转,左脚提起向左后(正东)方摆出。随转体,左掌向左弧 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右掌也紧跟着向左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前;两肘稍沉、微屈,使 两掌心遥对。眼
神关及左掌左移。(图71)
动作四:左脚向左(东)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左转;右脚提起,向前微移落下,重心即渐渐移于右腿;随转体,两掌弧形向左平移,左掌移至左侧时即弧形向左下移,两臂随移随着内旋使两掌心翻朝下 ;眼神先关及左掌左移,当右掌将移至胸前时即顾右掌。(图72—73)动作五: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略提,稍移向左前落下,以脚跟着地,身体继续向左微转。随 转体,左掌自左而.下向里经右前臂内侧向前上圆转穿出,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与鼻尖对准;右掌向左经左掌外侧下 盖,随盖随着握拳,置于左肘下,拳眼朝上,拳心朝里。眼稍关左掌向左下绕,当左掌经右臂里侧将要穿出时,即向前平视,眼神仍要关及左掌穿出。(图74)
要 点
1.自抱虎归山过渡到肘底看捶的动作须根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绵绵不
断” 的要求进行,勿使有棱角和停顿处,要做得圆满、协调。步法和手法均须随腰转动。两脚不要双重,要此起彼落,象翘翘板 一样。
2.当两掌向左平移时,要注意勿使右掌荡下,在平移过程中右掌须坐腕;平移时左手去、右手 跟,距离要均等。3.做图74的姿势时,左膝要自然微弓;注意两肩不要上耸,松腰胯;两臂须呈弧形,不可挺直 ;胸部不要正对前方,要侧朝右前斜方;左掌要坐腕。
第十七式 左右倒撵猴(一)右倒撵猴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胯根内收,左脚尖仍稍离地。同时,左掌向前微伸;右拳变掌自左肘下经 腹前向
右下弧形抽至右胯旁,随抽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关左掌前伸。(图75).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提起;身体继续向右微转;同时,右掌向后稍 偏右弧形举至与肩齐,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后举。(图76)动作三:左脚后退一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朝东北);身 体渐渐
左转;右脚尖随即移向前方(东);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后抽回于左胯旁,右掌弧形向上经右耳侧向前推出;
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77—78)(二)左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同,惟左右式相反。(图 79—81)
(三)右倒撵猴
动作与前右倒撵猴动作二、三相同。(接图76—77再接图82)要 点
1.在连续退步时要注意,两脚不要踏在一条线上,要稍离开些。当一腿提起准备退步时,另一 支撑腿不可起立,须仍保持虚步时的高度;注意上体不要前俯。
2.当一掌后抽时,须经胯旁,初学者往往做成经肋旁,那样手臂就成直角而不成弧形,就显得 不宽舒和别扭。
3.按上述倒撵猴动作是三个,郧退三步。为了加大运动量也可以做五或七个(必须逢单数才能衔 接下一拳式),但是如果倒撵猴五或七个,后面的“云手”也必须相应地增加为五或七个,否则收势时就会收不回原地。第十八式 斜飞式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后提回。同时,左掌自左而上向右划弧,屈臂置于左胸 前,掌心朝下,手与肩平,臂呈弧形,肘部微坠;右掌自前而下经腹前向左划弧,掌心朝上。与左掌相对合抱。眼神关顾左 掌划弧。(图83)动作二:身体右转;同时右脚向右后(南稍偏西)方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右掌以大拇指一侧向右后上方(扌列)出,高与额齐;左掌
向左弧形下采,高与胯齐,掌心朝下。左脚尖随右手例出向里扣。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
关及右掌例出。(图84—85,附图85的侧面图)要 点
1.右脚向右后方迈步时,身体平衡较难掌握,往往右脚落地时显得笨重;须坐实左腿,松腰胯,先转腰,随转腰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
2.左臂在两掌合抱时须含有拥意,右掌向右后上方例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例出,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不要单以手例出,丢开其他部分不管,就达不到“上下相随”和劲路上的要求。例出时右臂要微屈。3.由于右脚迈步较难掌握,所以还要注意速度上的均匀,避免产生停顿的现象。
第十九式 提手上势
动作一: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 体微左转;右脚稍提起,也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右虚步;同时,左掌弧形向前上移,右掌沉肘微里收,与左掌向胸前合拢,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通过 右掌向前平视。(图86—87)
动作二、三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二、三相同。(接图25—27)要 点
1.由斜飞式过渡到图87的动作,腰部以及上下肢动作要同时开始,同时完成。2.与前第五式“提手上势”要点同。
第二十式 白鹤亮翅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六式“白鹤亮翅”相同。(参见图28)第二十一式 左搂膝拗步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参见图 29—33)第二十二式 海底针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当重心前移于左腿时,右臂外旋使掌心转朝左,左掌随重心前移向前上微荡;随重心后移和身右转,屈右肘,右 腕向里提回,左掌也同时沉腕。眼神关顾右腕提回。(图88—89)
动作二:左脚略里收落下,以脚尖点地,成左虚步;腰向左转,坐实右腿,左胯根内收,折腰下 沉;同时,右掌随转腰向前下插,左掌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前视,眼神要关顾右掌下插。(图90)要 点
1.左脚提起,略里收落下时,右腿要渐渐下蹲,左脚尖渐渐落下虚点地面,重心须全部由右腿 支撑。
2.右腕向里提回时要防止耸肩抬肘。
3.做海底针时,左掌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动作,因此初学者往往把左掌的动作忽略掉,其实左掌 必须随重心前移、后坐和转腰进行动作,否则就不符合“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另外,两臂不可伸直,须微屈。
4.右掌向前下插要随右腿下蹲和折腰而动作,并要以肩催肘、肘催手,节节贯串地下插。5.折腰时,自颈椎至腰脊要保持成一直线,不可低头、弓背。眼视右掌前方,但不可把头抬起。要注意顶劲和沉气,上下一气贯通。
第二十三式 扇通背
动作一:身体右转并直起,左脚提回。同时。右掌由体前上提,随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
朝右; 左掌自左胯旁向胸前上提,掌心朝右,手指朝上。眼神关顾右掌上提。(图91)
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臂继续微内旋、屈肘,右掌弧形
上托,置于右额前,掌心朝外;左掌沿右臂向前平推。眼向左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2)
要 点
1.左脚前迈时右腿要坐实,不可站起,落步时不可太快,速度要均匀,并防止身体摇晃和前俯 后仰。
2.变左弓步、左掌前推与右掌上托三动作要一致。
3。右掌上托要防止耸肩抬肘;左掌推出时,掌心不可正对前方,并要坐腕。
4.做扇通背的动作时往往容易挺胸、直臂,这就会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同时也 不符合“含胸拔背”的要求。所谓“劲以曲蓄而有余”,就是要使动作还有伸展的余地,因此做太极拳的任何动作时手臂与 两腿都不可伸直或挺直。弧形要求圆满,处处要有能“八面支撑”的意思。
第二十四式 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随转体,右掌自右前而下(握拳)划弧置于肋前,屈 肘横臂,拳心朝下;左掌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神稍关右手划弧,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93)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起,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右而下经右小臂外 侧弧形落下,右拳向右前撇;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动作。(图94)动作三:右脚向前(稍偏右)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 左腿,左脚尖微里扣,成右弓步;
身体继续右转。同时,右拳继续随转体向前弧形下撇,收于腰侧,拳心朝上;左掌弧形收 至胸前经右小臂里侧上方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掌前推。(图95—96,撇身捶整个过程图的反面可参看图 143—147,彼此动作完全相同)
要 点
1.手法和步法要随腰转动,并要协调一致。
2.右脚落步时不要与左脚踏在一条线上,并注意右脚尖要正对前方,不要外撇。
3.图93的姿势在动作过程中要清楚、正确地显示出来,不要胡乱地划过去,但也不可因此停顿。
第二十五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 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眼神关顾右拳前伸。(图97)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图98)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 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 渐转向右平视。(图99)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图100-103,反面同图46-49。整个进步搬拦捶的过程图,反面还可参看图148-154)要 点
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 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前式图45-49与该式图99-103同。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随转体,左肘向 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 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104接图7)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
按式止 相同。(图 8-17)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七式 单鞭动作和要点均与第四式“单鞭”同。(图18—21接图105)第二十八式 云手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肩平,掌心朝下。眼神关及右掌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右掌形运转,掌心朝里;左掌也同时
移,屈臂沉肘,手与下移。(图106—107)左腿,右脚向左提起随转体自右下向 左弧向左上弧形运出,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此时右掌也运至近左腕。眼随转 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左运。(图108)
动作三:右脚向左半步落下,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右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微右转。右掌随转体自左而上(高处与眉齐)向右运转,掌心仍朝里;左掌也同时自左而下向右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 朝里(稍斜朝上)。眼神随转体关顾右掌右运。(图109)动作四:。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继续向右上运,向右接近右腕。眼神关及右掌右运。(图110)
动作五:左脚向左横跨半步,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左移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左转。左掌随转体继续自右而上经面前(高与眉齐)向左运;右掌继续自左而下弧形左运,随运随着臂微外旋使掌心渐渐转朝里(稍 斜朝上)。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左掌左运。(图111)动作六: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身微左转。右掌随转体继续 自下向左弧形向上运;左掌继续自上而左弧形向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
下。眼神关顾左掌左运。(接图108)
动作七、八、九、十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仍是重复动作,与动作三、四、五、六同。(图109-11l再接108)动作十五同动作三。(接图112)
要 点
1.云手时,身体转动要以腰脊为轴,要徐徐转动,不可胡乱摆动,上体不可倾斜,要保持“立 身中正”。
2.两臂要随腰运转,要自然、圆活。经下面向左或右向上运时要含有上抄之意;运转到上面的 左或右肘不可抬起,小臂要松松掤住而运转。两臂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更迭运转:左手为主时,右手相随;右手为主时,左手相随;不散漫,不僵滞。
3.脚提起时要脚跟先离地,踏下时要以脚尖先着地;当踏下的脚跟一经踏实,另一脚的脚跟即 离地,要此伏彼起,象翘翘板一样。
4.自动作三到六为一个云手,后面又有两个是重复动作,共为三个云手。在上述倒撵猴的要点 中已经提到,如果场地宽阔而要加大运动量,将倒撵猴重复为五或七个,则云手也要从三个增为五或七个,然后再接着做动 作十五,由动作十五(图112)再接下一拳式“单鞭”。第二十 动
九式 单鞭
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
右腿,左脚提起(脚跟先离地);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 向右弧形下运,随运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并随着五指下垂撮拢成吊手;左掌继续经右上(向右接近右腕)
左运,随运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眼稍关右掌右运,即移顾左掌。(图113- 114)动作二与第四式“单鞭”动作四相同。(图115)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
第三十式 高探马
动作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左脚尖随重心后移自然离地。同时,右吊手变掌,屈右肘,弧形移 至右肩前;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转为斜朝上。眼神关顾左掌翻转(图116)。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右腿,左脚提回,向里半步落下,以脚尖点地,右腿同时渐渐起立(膝部 仍微屈),成高式左虚步;身体随着渐渐左转。随转体,右掌稍向左经左臂上侧弧形前探,手指斜朝左面前方,掌心朝下,高与眉齐;左掌经右臂下侧向下弧形收于左腰前,手指斜朝右面前方,掌心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探。(图 117-118)
要 点
1.当重心移向右腿时(图116),要坐实右腿,要以左胯根渐渐里收来带动左脚提起,同时上体不 可后仰;当左脚一经离地收回,右腿即渐渐起立,顶劲要具有冲霄之意,沉气于小腹,有上下对拉,拔长身肢之意。
2.两臂要呈弧形。右掌前探时不可耸肩。要拔腰,但不
可挺胸或弓背。右臂不可挺直;手指不 可朝前,朝前就会失掉
坐腕的意思。
第三十一式 左右分脚
(一)右分脚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渐渐下蹲,左脚提起;身体随着微右转;同时,右掌随转 体向右弧形往里抹转,左掌向左弧形前抹;眼神关顾右掌右抹。(图119)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体重渐渐移向左腿,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掌自左而前向右经右臂下侧向里抹转大半个平
圆,左臂横屈成弧形,左掌横置于右 胸前、右肘旁,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而里向左经左臂上侧向前抹大半个平圆,即向右前(东南)斜方探出,掌心斜朝左前,指尖斜朝上。眼神关顾右掌抹转探出。(图120-121)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体随着微左转。同时,左掌微向前方上移; 右掌自右而下弧形抄至左掌外侧,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两手交叉,左掌在里。眼神关顾两掌交叉。(图122)动作四:左腿渐渐起立(膝仍微屈),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分出,脚面自然绷平,高与胯平;同 时,两掌向左右分开,掌心皆转朝外,指尖朝上。眼神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23-124。附图124的侧面 图,系按杨澄甫原照所绘,由于该图当时没有摄成斜角,而摄成侧面,今仍将该图列入,一方面可
给读者看到杨氏原来姿势,另一方面也可作侧面图参考。后面还有几幅图也因类似原因作为附图,后文不再说明)。
要 点
1.两掌各抹转一个平圆时,臂要呈弧形,肘部稍沉,抹转乎圆要均匀。右臂在抹转后探出时也 不可挺直。
2.两掌合抱交叉后仍须随左腿起立而柔和地向上向外微移,才显得轻灵、沉着。如果左腿起立 时两掌交叉呆滞现象。合抱时两掌腕部不可松懈地弯屈。
3.两手分开要和右分脚一致。同时两臂也不可伸直,要微屈肘使前臂稍向身前方弯屈;肘部也 须略沉,低于腕部,并要坐腕。
4.分脚时身体要稳定,不可俯、仰、倾、侧;两肩不可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而紧张,仍须松肩。只有“虚灵顶劲”和“气沉丹田”才会使身体易于保持平衡。(二)左分脚
动作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身微右转。同时,左掌屈肘右抹,随抹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 渐翻朝下;右掌自右向前抹,随抹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图125)动作二、三、四同前右分脚动作二、三、四,惟左右式相反。右分脚方向为东北,左分脚方向为 东南。(图126-130)要点与前右分脚同,惟左右式相反。第三十二式 转身蹬脚
动作一:左脚落下,左膝微提,以右脚跟为轴,身体迅速向左后转;同时两掌向胸前合拢交叉,左掌在
着不动,就会产生外,两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31-132)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脚尖朝上,右腿随着左脚蹬出渐渐起 立,右膝仍微屈;眼关左掌分出,并通过左掌向左平视。(图133)要 点
1.同前右分脚要点3、4。
2.左腿须随转身收回,不可着地;要“含胸拔背”,不可后仰。
3.左脚蹬出时要为着力 注:老师原来
以脚跟点。杨澄甫的分脚、蹬脚,都是提膝后迅速踢出,劲透脚尖或脚跟,踢出时都有风声,后来他改为缓缓踢出或蹬出。
第三十三式 左右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
动作一:左脚收回,右腿渐渐下蹲。同时,左掌向右经:左胸前向左下弧形下搂;右掌弧 形移至右耳侧,随移随着臂外旋、沉肘使掌心斜朝面部。眼神稍关左掌下搂,即转向左视。(图134)
动作二: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身体同时渐渐左 转,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胯旁,右掌也随重心前移和身体左转而向前(西)推出;眼 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前推。(图135)
(二)右搂膝拗步
动作与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2)右搂膝拗步动作相同,惟方向相反,第九式是面朝东进行动 作,此式是面朝西。(图136—139,反面参看图38—41)要点 与前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要点相同。第三十四式 进步栽捶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右转,重心随着渐渐移于右腿,左脚(脚跟先离地)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随转体自前向右弧形下搂,右掌自右胯侧向右向后向前(变拳)划弧置于右.腰侧;眼神关顾左掌下搂。(图140 -141)动作二: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 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渐渐左转.沉腰落胯。随转体,左掌继续弧形而下经左膝前搂至左膝旁;右拳向前面下
方打出,低过于膝。眼向前视,眼神要关及右拳下打。(图142)
要 点
1.当左脚前迈脚跟尚未着地时,注意上体保持正直;当左掌搂过左膝时,上体随右拳下打折腰,并沉腰 胯。但折腰时,自颈椎到腰脊仍要保持成直线,不可弓背、低头或抬头。
2.眼视右拳前方,但不可抬头。3.两肘须微屈,不可挺直。
第三十五式 翻身撇身捶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同时直起、右转。随着转体,右拳屈肘横臂移于左肋前,拳心朝 下;左掌自左而上弧形上举于左额前上方。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手移动。(图143)动作二、三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动作二、三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4-146,反面参看图 94-96)要点与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相同。第三十六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相同,惟方向相反。(图147-153,反面参看图97- 103)
第三十七式 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坐实左腿,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前上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右拳变掌自右前而下向左弧形上抄,与
左掌合抱、交叉,右掌在外,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转朝里。眼向右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54-155)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右脚以脚跟慢慢向右蹬出,脚尖朝上;左腿随右脚蹬出时渐渐 起立,膝仍微屈。眼关顾右掌分出,并通过右掌向右平视。(图156)要 点
1.与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一)右分脚的要点3、4相同。
2.右 第三 动作
脚蹬出时要以脚跟为力点。十八式 左打虎式
一:右脚下落,左腿渐渐下蹲。左掌自左
而前向右弧形平移,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 朝里;右掌同时微下移,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转朝下。眼神关顾右掌。(图157)
动作二:右脚落于左脚旁,两脚相距稍狭于肩,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右腿而至全脚 踏实,左脚随即提起(脚跟先离地);两掌随重心移于右腿向右继续下移,左掌经右肱前,随移随着左臂继续微外旋使掌心翻 朝上;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158)
动作三:左脚向左后(西稍偏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 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身体同时左转。随重心左移和转体,左掌自右肱前而下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变拳)而上划弧,停于 左额前上方,当左掌变拳自左而上划弧时,左臂内旋使拳心渐渐翻朝外;右掌变拳,随转体自右而前向左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左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左拳,当左拳将至左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59-160,附图160的 侧面图和正面图)
要 点
1.右蹬脚后,右脚下落时,左腿要相应地下蹲来控制右脚轻缓地着地,这样才符合既轻灵又沉 着的要求;如果单是右脚落下,就显得平板呆滞。
2.左脚迈步时要注意“迈步如猫行”的要求,同时上体要保持正直。3.两手过渡为打虎式时,弧形要走得圆,不要有棱角。上下肢要相随一致。4.当左手经过左膝前时,掌心朝上要有搂膝之意。
5.成打虎式时,两臂要呈弧形,圆满地曲蓄,肩部防止上耸。
第三十九式 右打虎式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坐实左腿,右脚渐渐提起,脚跟先离地。同时,左拳 变掌弧形向左下落,掌心朝下;右拳变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移于左肱前。眼稍关左掌,即随转体平视转移。(图161)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里提起,然后向右前(东南)斜方迈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随转体和重心右移,右掌自左
肱前而下经右膝前向右(变拳)而上划弧,停于右额前上方,当右掌变拳自右而上划弧时,右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外;左 掌同时变拳随转体自左而前向右屈肘横臂置于胸前,拳心朝里,拳眼朝上,与右拳眼上下相对。眼先关右拳,当右拳将至右 额前上时,即向前平视。(图162-163)要点与左打虎式相同,惟左右相反。
杨式太极拳图解 杨式太极拳分解教学 3 第四十式 回身右蹬脚
动作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里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重心随着左移;同时,左拳随转体向 左平移,右拳向右弧形下移(此时两拳已开始松开);眼随转体平视转移。(图 164)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提回;同时,两拳变掌,左掌向左前上 伸,右掌向下经腹前向左与左掌合抱交叉,左掌在里,掌向前平动作二相
第四十一式 双峰贯耳
动作一:右脚下落,右膝提起,以左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右转 45度(向东南斜方);同时,两掌 随转体各自左右弧形移至胸前。随移随着屈肘和臂外旋使掌心翻朝里面上方,两肘下坠,两臂呈弧形,两掌相距(以拇指一 侧为度)同肩宽。眼随转体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拢。(图167)动作二:左腿渐渐下蹲,右腿前(东南)迈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移向右腿渐至全脚踏实,弓右
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两掌自前而下经右膝两旁分向左右划弧,随划随着两臂内旋,随即变拳向前上以虎口勾击,成钳形状,两拳稍高于头,两虎口相对。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拳。(图168-169和图169的正面图)要 点
1.迈步时要坐实左腿,收右胯根,然后以左腿渐渐下蹲来控制右腿前迈,上身保持正直。迈步 的速度要均匀。
心皆朝里。眼稍顾左掌上伸即转视。(图165)
作三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同。(图166)
要点与前“右蹬脚”相同。2.随着落胯、沉气、松肩,两掌向下经膝旁时,要以两肘下沉来带动两掌下落,不可单是两掌 下落,要用整体的劲使掌背沉着松净地下落。
3.两拳向前上勾击要与右弓步协调一致。
第四十二式 左蹬脚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提起(脚跟先离地);同 时,两
拳变掌分向左右下落,经腹前向前上划弧合抱。交叉于胸前,左掌在外;随划弧随着两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先关两 掌划弧,当两掌将交叉时即转向左平视。(图170-171)动作二:两掌向左右分开;同时,左脚以脚跟慢慢向左蹬出,右腿随左脚蹬出渐渐起立,膝仍微 屈。眼
神关顾左掌分开,并通过左掌向前平视。(图 172)要点与第三十七“右蹬脚”相同,惟左右相反。
第四十三式 转身右蹬脚
动作一:右脚跟离地,以右脚掌为轴,身体迅速向右后转;同时左脚随转体自左而前右摆,下落 于右踝旁,先以脚尖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于左腿而至全脚踏实,随即左腿微下蹲,右脚提起;同时,两掌随转体
自左右向胸前合抱交叉,右掌在外,掌心皆朝里;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两掌合抱。(图173-174)动作二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动作二相同。(图175)
要 点
1.与第三十七式“右蹬脚”要点相同。
2.转身时须借右脚辗地(一经辗地,脚跟即离地)和左腿摆动之势,才能迅速圆润地转向后面。转身时,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否则会产生不稳定的现象。
3.两掌合抱交叉要与转身动作同时开始,同时完成。
第四十四式 进步搬拦捶
动作一,左腿渐渐下蹲,右脚下落,腰微右转。同时,有掌变拳自右而下经腹前弧形左绕,拳心 翻朝下;左掌随左腿下蹲时稍下沉,即自左而前弧形向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掌心朝右下。眼稍关右拳左绕,即渐渐转向 右平视。(图176)
动作二、三、四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接图46—49)要点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四十五式 如封似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相同。(接图50— 53)第四十六式 十字手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四式“十字手”相同。(接图54—56)第四十七式 抱虎归山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接图57— 67)第四十八式 斜单鞭
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接图68,再接图177—179)
第四十九式 野马分鬃(一)右分鬃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 前提起。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眼神关顾左掌。(图180)
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右腿,蹬
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 于左胯旁。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图181)(二)左分鬃
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
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 起。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 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182-183)
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 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 于右胯旁。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图184)(三)右分鬃
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图185-187)要 点
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同时例 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下采的一手不要离胯部太近。两臂要呈弧形。
第五十式 揽雀尾
动作一:身体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 下沉里收于右胸前,随里收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右肘稍坠,略低于腕;左掌同时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 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顾及右臂。(图188)
动作二、三、四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的动作二、三、四相同。(接图6-9)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一)掤式要点相同。
(二)捋式、(三)挤式、(四)按式的动作和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相同。(接图10-17)第五十一式 单鞭
动作和要点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接图18-21,再接图189)第五十二式 玉女穿梭(一)左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向前下划弧,左掌也渐渐下移。(图190)
动作二:重心全部移于左腿,身体渐渐右转,右脚提起;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而左经胸前向右 弧形上掤,左掌继续向前下划弧。眼神关顾右掌向右上拥。(图191)动作三:身体继续右转;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 而至全脚踏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随转体,左掌经腹前向右弧形移至右小臂下侧;右掌也随转体继续稍右棚,即沉右 肘,自然带动右掌向下移回。眼稍关右掌后移,即转向前平视。图(192-193)动作四:左脚向左前斜方(西南)迈出一步,以脚跟着地。同时,左小臂经右小臂下侧向前上棚; 右掌(沉
肘)经左小臂上侧穿回,随穿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前面下方。眼向左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左臂前棚。(图194)动作五:重心渐渐移向左腿,左脚全部踏实,身体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小臂经面前上翻,随翻
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前面上方,左掌停于
额前;右掌同时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
关及 右掌前推。(图195)(二)右穿梭
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体渐渐右转。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横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 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左臂外旋、沉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并使掌心翻朝里。眼神关顾左掌移回。
(图196)
动作二:身体继续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随转体移动。同时,右臂随转体右 掤;左掌沉肘经右小臂上侧继续向下移回。眼神先关及左掌下移,即转视右臂前方。(图197)
动作三、四与前左穿梭动作四、五相同,惟左右相反,前左穿梭方向为西南,这一右穿梭方向为 东南。(图198—199)(三)左穿梭
动作一: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身微右转,左脚向前经右踝侧提起。同时,左掌随转体屈肘横 臂(臂呈弧形)移于胸前,随移随着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里;右臂外旋、沉右肘自然带动右掌下移,并使掌心渐渐翻朝里。眼稍关右掌下移,即转视左臂前方。(图200)
第三篇:材料题主题式分解--妇女解放主题
妇女解放主题
1.(2015·山东泰安一模·38)(24分)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材料三 梁启超曰: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材料四 梁启超认为,新型的“贤妻良母”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才能“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这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4分)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8分)
(3)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妇女教育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8分)
(4)材料四是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维新思想;历史评价;妇女解放主题
【解析】(1)从经济、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分析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社会,妇女从事的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儒家三纲五常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使得妇女成为男子的附庸;传统宗法观念“重男轻女”。
(2)第一小问特点,材料二中关键信息“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概括即得。第二小问变迁的主要因素,材料二中民国政府新《民法》的规定,有了政府的法律支持;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推动、西学东渐促进思想启蒙、社会习俗的进步、新式教育带来个人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分析。
(3)第一小问教育观,“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第二小问影响,梁启超的教育观直接有利于女子教育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从长远看,推动了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运动。
(4)材料四认为,梁启超的教育观显然较以前的“贤妻良母”论者要进步得多,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历史的评价;同时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一分为二辩证的评价。梁启超的教育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发展(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
【答案】(1)根源: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的特点;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儒家思想宣扬的纲常观念和伦理思想;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4分)
(2)特点:城市家庭生计日益倚重工业经济;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婚姻观念日益自由;城乡家庭婚姻关系变迁不平衡。(4分)
因素: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和推动;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近代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政府的法律支持与教育发展等。(4分,每点1分,答对其4点即可)
(3)教育观: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2分)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4)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评价);辩证的评价(一二分为二的评价)。(2分)
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2分)2.(2015·湖南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8)(1 6分)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才女文化”的繁荣,这些女性靠文学创作和鉴赏批判来传承妇女文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刻印女性书籍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和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这些妇女……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
——(1993年)[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绪论
材料二 “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也不致坐食,累及父兄、夫子了。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才女文化”繁荣的原因。(8分)
(2)材料二中秋瑾认为女性获得“自由的福”的条件有哪些?(2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原因。(6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主题 【解析】(1)原因主要从时代背景中分析,从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群体等角度考虑。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是根源;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走向僵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呼声;文化上,教育和出版印刷业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2)第一小问条件,从关键词“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可以推测出条件为受教育和谋求经济独立;第二小问原因,从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有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企业出现以及妇女受教育和经济独立等原因。
【答案】(1)原因: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早期启蒙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影响;文化上,教育的发展;出版印刷业的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的壮大。(8分)
(2)条件:受教育权利;经济独立。(2分)
原因: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封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妇女传统地位受到冲击;近代企业出现,妇女走出家门就业;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和受教育权利,形成了妇女解放潮流。(6分)
第四篇:陈式四十八式太极扇分解教学
陈式四十八式太极扇分解教学
第一段 分解示范
一、腰横玉带:开步直立,旋臂接扇。
二、怀中抱月:向左带扇,向右带扇,屈膝擦步,绕扇前捧,虚步开扇。
三、青龙探爪:上步旋扇,弓步劈扇。
四、悬崖勒马:转身带扇,虚步架托。
五、左右摆旗:上步挥扇,虚步托扇,虚步架扇。
六、风火车轮:上步挥扇,上步绕劲,叉步开合扇。
七、鹞子翻身:轮背翻腰,叉步挂扇,弓步劈扇。
八、叶底藏花:后坐分展,弓步开扇。
九、倒插杨柳:马步平摆,马步切扇。
十、金鸡独立:弓步云扇,坐步绕臂,金鸡开扇。
第二段 分解示范
十一、黄莺落架:回身反击,叉步挂扇,歇步托扇。
十二、古树盘根:穿掌捧扇,转身云扇,歇步抱扇。
十三、乌龙摆尾:上步接腕,提步横劈。
十四、张飞蹁马:托步震脚,转身里合。
十五、蹬脚乾坤:丁步接腕,对拉接腕,撩拳蹬脚。
十六、风凰点头:弓步点扇。
十七、叶底藏花:弓步开扇。
十八、云燕归巢:向右摆扇,向后、向左摆腰,弓步背扇。
十九、大鹏展翅:向后反穿,转脚转身,云扇抱扇,提膝蹬展。
第三段分解示范
二十、猛虎出洞:撤步收扇,仰身推扇,弓步开扇。二
十一、乳燕斜飞:撤步平摆,转身云扇,弓步斜插扇。
二十二、黄龙搅水:坐步翻扇,向左翻扇,弓步斜插,向右立转扇。二
十三、白蛇吐信:收脚收扇,震脚按掌,弓步穿插。二十四、二郎担山:移步收扇,弓步顶肘。二
十五、狮子摇头:换跳步绕臂,马步崩击。二
十六、英雄坐山:马步开扇。
第四段分解示范
二十七、行步撩衣:提膝合扇,上步穿掌,提膝开扇。二
十八、打虎蹬山:寄身合扇,转身架扇,蹬脚推掌。二
十九、燕子抄水:转身擦步,仆步穿掌。三
十、带马勒缰:半马步横勒,震脚崩扇。三
十一、推窗望月:马步点扇,虚步拉扇。三
十二、灵猫捕鼠:转身展臂,歇步仆压。
第五段分解示范
三
十三、风摆荷叶:上步合扇,叉步带扇。开步带扇,弓步开扇。三
十四、霸王捆肘:弓步合扇,右左绕臂,并步压肘。三
十五、金鸡撒膀:弓步劈扇,坐步绕臂,提膝开扇。三
十六、鱼跃龙门:落步罗扇,跳步摆扇。三
十七、蛟龙出海:收脚收扇,弓步穿刺。
三
十八、力劈华山:坐步分展,缩步开扇,弓步劈扇。
第六段 分解示范
三
十九、抱虎推山:转身收扇,弓步推扇。
四
十、风扫梅花:穿扇,摆步摆扇,扣步背扇,转身摆莲。四
十一、天王打闪:扣脚转身,叉步开合扇。
四
十二、神龙回音:上步调掌,转身抡臂,屈步开扇。四
十三、脑后摘盔:立身合扇,盖步缠头,叉步开扇。四
十四、玉女穿梭:开步平展,向右穿扇,向左穿扇。
四
十五、白鹤亮翅:屈步抱扇,立身绕扇,转身平展,虚步背山。四
十六、春回大地:转身擦脚,提膝撩扇,马步开扇。四
十七、力挽狂澜:撤步合扇,半马步横勒。
四
十八、玉龙还珠:绕扇前捧,虚步撩扇,震脚砸拳,开步收扇,收势。
第五篇:五十二式太极功夫扇分解教学要领
五十二式太极功夫扇分解教学之一
主讲老师:李德印
扇了的结构 扇子构造:
现在的扇子是用竹子和绸布做成的,扇子的两侧叫扇柄,也叫扇骨,上边叫扇顶,下边叫扇根,把扇子打开以后,平面叫扇面,扇面中间有10条竹条叫扇颈,也叫小扇骨,是由小的竹片做成的,扇子的上边弧线叫扇沿,扇光滑的一面叫正面,那么由小扇骨突出的一面叫反面,以后会常常遇到这些术语。分解教学 第一段
预备时身体保持自然并步直立,好象练太极拳一样心静体松,精神集中,右手持握扇柄的要命部,扇顶向下,贴于右腿侧,一,起势(开步抱扇):
两手向前捧在体前,高与肩平,扇柄竖直,扇顶向上;步子呢,开步抱扇,左脚向左分开半步,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同时呢,把扇子举抱在胸前。这个动作在表演的时候,也可以并步抱扇敬礼,行一个抱扇礼,然后再分脚开步,分做两步不做。二,斜飞势(侧弓步举扇):
一是两臂绕转,屈蹲提腿,身体面向前方(假设面向南);二是右脚向右侧伸出去,侧开步,向西开步;三是侧弓步举扇亮相,把扇子送到右前方,身体略向右倾斜,眼睛看左前方,这是吴式太极拳的斜飞势的动作,身体斜中遇正,两手即要展开亮相,又不要挺直,不要做成长拳,要求含胸沉肩顶头,步型是侧弓步,东南亮相。三,白鹤亮翅(虚步亮扇):
一转腰摆扇;二穿手转腰;三虚步亮扇,面向正南,成虚步,前脚掌点地,扇子呢,抖挽侧立开扇,扇骨坚直向下,扇面正向前方。这个动作象杨式的白鹤亮翅的动作,当然杨式的白鹤亮翅动作是横抱向左列(扌列)开,扭转的攻防含意。这里呢,是采用了穿臂亮扇的动作。四,黄蜂入洞(进步刺扇):
一合扇、把扇子收于右肩前,二收脚摆扇,左脚提起;三转身上步;四向东弓步刺扇,力点在扇顶,高与肩平,左手举于头侧上方。这个动作取材于32剑的黄蜂入洞。
五,哪吒探海(转身下刺扇):
一坐腿收扇,扇子横于胸前;二扣脚转身;三向东南方弓步下刺,身体略向前倾。这个动作取材于42式太极剑舞脚转身下刺的动作,方向是向东南方45度左右弓步下刺,身体微向前探。六,金鸡独立(独立撩扇):
这个动作是个撩扇的动作,撩是在体侧绕一个立圆然后由下向前、向上撩起来,力点在扇顶,同时绕到终点时做了一个直立的开扇动作好象金鸡独立的独立步,扇骨水平竖直向前,扇沿扇面竖直向上,左手遮于头的左侧上方。这个动作好象24式太极拳的金鸡独立的步型。七,力劈华山(翻身劈扇):
一是落脚转腰推掌合扇,两手分开,眼看右侧的扇子,二盖步转身按扇,三翻身举扇,向前移动右脚弓步倒立开扇前劈,扇骨水平向前,扇面扇向下,叫做翻身弓步劈扇,力劈华山。
八,灵猫捕蝶(转身轮压扇):
从右弓步左后转,变成左弓步,扇面由下和前、向上转摆成立圆再转向西在右弓步,扇面向下压下来,正压然后再反压,这个动作取材于武当太极剑的转身反刺,翻腰转摆的动作,压扇是用扇面压制对方,扇面与地面平行,离地与小腿高,在膝关节上方。这个时候要注意以腰带臂,上下要协调。弓步劈扇,一转身,二上步扣脚轮摆,三弓步压扇,四反压,后手斜向上,与前手成一条斜线。九,坐马观花(马步亮扇):
一虚步推掌合扇,太极拳中的高探马的动作,二腿步轮步举扇腿步穿左手,三转腰弓步向后穿扇,四马步亮扇,马步是两脚平行向前正南,略带八字,扇根停于右膝 的上方,扇沿高与下额齐平,扇面朝向正西偏南30度,眼看扇沿,不要挡住自己的眼睛。这个动作是带有八挂掌声的穿掌或者是剑术的反冲。这个动作要注意步型、方向、扇法。
第二段
十,野马分鬃(弓步削扇):
一合扇合手,重心稍左移,身体稍向左转,两手交叉合在胸前,二转身弓步削扇,方向正西,扇顶的高度与头同高。这个动作是个削的动作,扇子用扇骨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削出去。和第一段的斜飞势的区别是一个是太极拳的向左前方棚举,侧弓步;本动是转身右弓步削扇,显然是不同的武术技法,不同的步型,再加上不同的力度和速度,这里和第一段的动作的风格特点是不同的。
十一,雏燕凌空(并步亮扇):
一转腰扣脚穿掌,二分手摆掌并步亮扇,抱拳扭腰甩头抖挽侧立开扇,左手握拳靠于腰间。眼向左看。这个动作是个长拳类型的动作,要干脆利落明快有力,两腿膝部挺直,并立步。
十二,黄蜂入洞(进步刺扇): 一合扇转身上步,二刺。十三,猛虎扑食(震脚推扇):
一震脚,手持扇收回来,虎口斜向上,左脚迅速提起,二弓步推扇,左手是侧立掌,弓步和推掌的方向都是正东,高,挽关节与肩平,两臂要有力的推出去,要挺直。
十四,螳螂捕蝉(戳脚撩扇):
一撇脚绕扇,二戳脚撩扇,斜立开扇,扇骨与右臂平行,斜向下方,扇面斜立向前下方。下边做了个戳脚,上边做了个撩扇动作,最后成一个虚步,左手合于右边臂的内侧。什么叫撩扇,扇在体侧划个立圆,由下向前向上开扇叫撩。本动和第一段的区别是绕扇的幅度不要太大,方向是前下方,斜立开扇,腿不是上步而是个戳脚的腿法,脚跟擦地,短促有力,然后成个虚步。十五,勒马回头(盖步按扇):
一转腰撇脚合扇分手,二盖步下按扇,两手相合,扇顶向东。十六,鹞子翻身(翻身藏扇):
一翻腰转身举扇绕一个挽花,二退步推掌藏扇。什么是挽花绕扇,翻挽,绕转,持扇在挽关节的外侧绕一个小挽花,握扇要松活,挽关节翻转缠绕要灵活。什么叫藏扇,把扇子拉回来藏在身后,本动是退弓步藏扇。
十七,坐马观花(马步亮扇):
一反穿掌右手举扇,扇顶向前斜下方,二反穿扇,转身弓步向前刺,三马步亮扇,为个动作主要是以扇顶为力点向后反穿刺,与第一段第九个动作相同,横立开扇。这个动作在剑法里是常常出现的。
第三段
十八,举鼎推山(马步推扇):
一合扇收脚收扇,身体向右转,二向右也就是向西,跨步马步推扇发力动作。马步脚尖平行向前,推扇向西,高与肩平,扇竖直向上。扇子的动作是一收一合,收,收在身体的右侧,右拳在腰间,然后再向右推出去,格挡的动作,脚呢,随着收回来半步,脚尖点地,然后再跨出去,这个动作短促发力,是陈式太极剑的动作。十九,神龙回首(转身刺扇):
一向左转两手合抱,左脚微向后撤,二弓步刺出去,左手包裹着右手,高与胸齐,好象是一个扎枪的动作,向东的弓步,力点送到扇顶,臂要伸直,扇要刺平。二十,挥鞭策马(叉步反撩):
一撇脚绕扇,左手摆到身前,二上步转身向前撩扇,三左转身左脚向右叉步,持扇手向身后摆出,反手斜立开扇,胳膊斜向后下方,扇骨与右臂平行,扇沿是斜向上方,这个动作叫反撩扇。前两段出现了向前的撩扇,现在出现的由前向下向身后撩扇;步型是交叉步,左脚经右腿的后面向右伸出去一步,踏腰,脚跟离地,前腿弓,后腿稍微屈,向后转腰扭头,步型叫交叉步,也成叉步。二十一,立刀扬鞭(点步挑扇): 一转身挑扇,上举,二点步推掌
二十二,怀中抱月(歇步抱扇):持扇手的右臂向上伸直,侧立举扇,左掌侧立掌向西推出去,两脚成高虚步,也叫点步。要领是两腿都要挺膝伸直,重心在右腿,前脚掌虚点地面,好象是虚步,但是立腰挺膝直腿,这叫高虚步(也叫点步);扇子是向上扬举起来叫举扇,推掌,是侧立掌。二十三,迎风撩衣(并步贯扇):
转腰撇脚屈蹲成歇步,把扇子横立抱在胸前,高不要超过下额,眼睛看着前方,正南,步型是歇步,坐在脚跟上歇一歇,也叫坐盘步或者叫坐步,也有的叫剪子骨步,总之两腿交叠,转腰两腿贴紧,后腿在前腿的膝祸外侧,然后全蹲,臀部贴近后脚跟,后脚跟提起,这叫歇步。
一合扇分手开步,二并步贯扇。贯扇象双风贯耳一样,好象拳击的摆拳,握好了扇子,经过一个侧摆的弧线,停在右肩前,扭腰甩头,扇顶向左,也就是向东,高与肩平,挺胸塌腰,向左亮相。二十四,翻花舞袖(云手劈扇):
这个云手可不是太极拳的那个云手,太极拳的云手是立圆向左右拨开,这个云手实际上是个舞花手,在京剧里常常出现的舞花手,是个运转,先是左手叉在右手下边,然后扬头挺胸分开两手,在头顶交叉有个云形,扇法是在云手以后变成一个侧弓步的劈扇。一挺胸扬头云手,二右开步弓步劈扇,成侧弓步,向西分开一步,用扇骨向斜前方劈出去,左手合在右臂的内侧,这个动作就叫侧弓步云手劈扇。二十五,霸王扬旗(歇步亮扇):
一两手斜上斜下分开,二歇步侧立开扇,身体侧向正东,头呢,也转看正东,侧立开扇亮相。注意两腿夹紧,侧立转头向东看。二十六,抱扇过门(开步抱扇):
一开立步怀中抱月,二合扇分手摆个弧胸前举抱,好象起势的动作,这是第九个动作叫开步抱扇,是配合过门的音乐,方向正南,步型是平行开立步,与肩同宽。
第四段 二十七,野马分鬃(弓步削扇):
一绕臂合扇,提脚,二弓步削扇。定势的要领和第二段的弓步削扇一样,弓步向正西,扇法由左下向右上,摆一条斜线削出去,两手向右上左下撑开。二十八,雏燕凌空(并步亮扇):动作同十一。二十九,黄蜂入洞(进步刺扇):动作同十二。三十,猛虎扑食(震脚推扇):动作同十三。三十一,螳螂捕蝉(戳脚撩扇):动作同十四。三十二,勒马回头(盖步按扇):动作同十五。三十三,鹞子翻身(翻身藏扇):动作同十六。三十四,坐马观花(马步亮扇):动作同十七。
第四段的动作和第二段的动作完全相同,唯有不同的是动作连接的第一个动作与第二段的第一个动作稍有区别;配乐也和第二段完全相同。第五段
三十五,顺鸾肘(马步顶肘):
一伸直合扇,两手相抱,二向侧后方用肘关节去顶撞,这个动作是发力的动作,是选自陈式太极拳的动作,练习时可以发声,顶肘时,两手握扇握拳,拳心斜向下,头看右肘。
三十六,裹鞭炮(马步翻砸):
一微向右转,两拳相叠,右拳在上,左拳在下,两拳交叉相叠,二绕臂再叠拳,右拳在上,左拳在下,三马步分砸拳,眼看左拳。这两个动作都是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动作。
三十七,前招势(虚步拨扇):
此动作仍然是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前招动作,是用扇子拨开对方。一转身摆手,二现左转撇脚,上步是虚步,由右向左、向前下方拨开,手心向上。三十八,双震脚(震脚拍扇): 一虚步分手(屈膝分手),二合手摆臂纵跳,震脚拍扇。这个动作从扇地来讲是拍压,是个短促的抖掸发力,步法是个原地的纵跳起,摆臂摆腿,双脚腾空,然后一气落地拍压,这也是陈式太极拳的典型动作。方向是正东,震脚两响,摆臂摆腿时要两臂外旋上裹,带动身体向上纵跳,同时,左脚蹬地,右腿要屈膝上提,两个手臂助势。
三十九,龙虎相交(蹬脚推扇):
一提膝收扇,二推扇蹬脚架掌,也是个短促的发力动作。四十,玉女穿梭(望月亮扇):
一落脚合臂,二擦步展臂,三后举腿,望月平衡,侧立开扇,这个后举腿的平衡动作武术术语叫望月平衡,踏腰扭头,成一个反弓型,右大腿后伸,右小腿向上,鞋底朝上,脚面崩平,扭腰转头看后方,方向正东。
一落脚合臂,二跳叉步展臂,三开扇,后举腿向上,总之要和音乐拍子相吻合,四十一,天女散花(云扇合抱):
一开步抱扇,二开步云扇,两手经两侧平举、上举然后翻挽,扬头,翘挽,悬臂,扇了在头顶上云转,平云一圈,两手相合,左手扶在右手挽内侧,三叉步抱扇,扇子双落在怀里边,横立开扇,左脚向右叉步,这个动作叫翻花舞袖。四十二,霸王扬旗(歇步亮扇):
本动又是一个歇步亮扇。一右脚向右开步,合扇展臂,二歇步侧立开扇,这个动作在前边已经多次出现。
四十三,行步过门(托扇行步):
一向右转身,穿扇,向左转,扇子向西偏北方向,平扇穿出去,所谓穿扇是使扇子沿着身体穿出去,本动是经过胸前由右向左穿伸出去,这叫转身穿扇,二叉步抱扇亮相,行步一共是五步,一、二、三、四、五,第六步扣脚合扇转身,开立步,侧平举。这是全套中唯一的一次行步。行步在武术练习中是重要的基本动作,武术中有一句话是“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意思是说衡量一个人的武术基本功怎么样,先看行步走走的怎么样,如果步法平隐,说明这个人的基本功很好,显示出了 这个人的水平。对行步的要求是轻灵平隐,不能有起伏,行步的方向有时是圆,有时是曲线,本动是走个小的圆形,现在我们头看东方,一左后转身,转向正西,二右脚上步扭腰抱扇,左手举在头上,两脚斜向西北,头看东北,从这儿开始走1、2、3、4、5,头和胸又转向了西北方向,背向起势,行步是一定要轻快平隐,腰要扭向圆心,最后一步扣脚转身合扇,开步侧平举(展臂),这个时候正好是音乐过门结束。第六段
这一段随着乐曲的慢板,又回到太极拳、太极剑的动作风格。四十四,七星手(虚步棚扇):
从过门结束开始,一两手前平举,二屈蹲下按,两手按到体侧,跨的旁边,三两手划弧向前摆,然后到前边斜立开扇(展扇)。这个动作叫棚扇,棚是太极拳的一种术语,棚就是棚架起来,承接住对方,不使对方靠近自己,所以扇要斜立在自己的身前,对自己有个保护,左手贴扶在右挽的内侧,脚跟着地,脚尖翅起,成一个脚尖翅起的虚步,方向与起势相同,朝向正南。练过吴式太极拳的朋友一定很熟悉,这个动作是选自吴式太极拳的七星手的动作,吴式太极拳中是左手前棚,现在确换成右手持扇前棚。
四十五,揽扎衣(弓步极扇):
本动是杨式的弓步棚手动作,一绕臂合抱,提脚,二转身上步,三弓步前棚,是杨式太极拳动作中的右棚手,扇仍然是斜立在胸前,棚架住对方,左手按在体侧,弓步方向正西。
四十六,捋挤势(后捋前挤):
一摆臂翻扇,两手心上下相对,二坐腿转腰后捋,三转身搭手,四弓步前挤,捋和挤又是十三式太极拳有代表性的两个手法,捋是顺势向后牵引对方,挤呢,就是手贴靠的身上,把对方挤压出去,我们采用了杨式太极拳的捋挤的动作,持扇做捋挤,就是用扇子轻轻的贴住对方把对方带引过来,然后用手臂和扇骨为力点向前把对方 8 挤压出去,这时候扇子竖直向内,力点在扇骨和前手的前臂、手背,所以扇骨竖直对准自己。
四十七,苏秦背剑(并步背扇):
本动实际是并步背扇,背扇是让扇子贴在后背,并步推掌,左掌是侧掌,前推,背扇不具有攻防含意,但是在过程中用了个平圆的云转,拨开对方,平圆的云拨(平云手)。
这个动作是:一坐腿翅脚转腰平云,向右拨开,然后扣脚转腰,向左、向南推出去(推是个分拨的动作),然后背扇并步前推,并步向南,推掌方向是东南,掌型是侧立掌,当然了,动作不要象长拳那样动作挺直,而是要稍稍的保持沉肩垂肘,有个小小的弯曲度,自然伸直,眼看指尖,指尖高不要超过眉心。四十八,搂膝拗步(弓步戳扇):
本动是简化太极拳的代表动作。一举手旋臂合扇,屈蹲,二屈臂收扇,转身向东出脚上步,三弓步搂手戳扇(这可不是推),弓步方向正东。什么叫戳扇:用扇顶向前叫刺,如果用扇根向前叫戳扇。四十九,单鞭下势(仆步穿扇):
一扣脚转身,勾手上提,二微微移动右脚(向后移动半步),然后成仆步穿扇,三直立开扇,亮扇。这个动作是杨式太极拳的单鞭下势的动作,步型是仆步,一腿全蹲,一腿向侧方伸直,左手提勾,五指自然捏拢,右手持扇顺着腿伸出去,就是穿,穿到顶的时候抖动挽直立开扇。做第二动时右脚要移动半步,便于做下个动作时要有足够的宽度,保持重心稳定。五十,弯弓射虎(弓步架打):
一弓腿举扇,扣脚转向正西,勾手背在身后,二勾手变拳,两臂上下交叉划弧,转腰摆臂,三举扇上架,左拳经过胸前和下额前向起势方向打出,扇面向着起势的方向,打拳也向着起势的方向,弓步正西,转向正南,拳微微内旋,成为反冲拳,在太极拳中这个动作叫弯弓射虎,两拳向前冲打,或者是反冲,或者是正打,也有的做成架打,在这里做成架扇,扇面要保持竖直向南。五十一,白鹤亮翅(虚步亮扇):
一坐腿扣脚合扇,二分手绕臂,三又做成了白鹤亮翅。五十二,收势(抱扇还原):
一合扇落手,收脚展臂,二并步抱扇,三垂手还原。恢复成预备的姿势。
第一套太极功夫扇扇谱
第一套太极功夫扇共48个正式动作,加一个起势一个收势和两个过门动作,整套共52个动作,分成6个段落。
段落 序号 动作名称 分 解 动 作 一 1 起势 左脚开步抱扇 斜飞势 1,分手划弧提脚抱手 2,右脚向右开步两手交叉 3,重心右移成侧弓步,右手向上举扇,左手向下按掌 白鹤亮翅 1,向左转腰摆扇 2,向右转腰分掌 3,曲步亮扇 黄蜂入洞 1,抖腕合扇 2,摆扇收扇提脚 3,转身上步 4,弓步向前平刺 5 哪吒探海 1,后坐收扇 2,扣脚转身 3,弓步下刺扇 6 金鸡独立 1,收脚绕善 2,上步分手绕扇 3,独立撩开扇 力劈华山 1,落脚合扇 2,盖步转身按扇 3,转身绕扇 4,弓步前劈扇 8 灵猫扑蝶 1,转身摆掌 2,上步翻身抡扇 3,退步弓步压扇 4,翻手反压扇 9 坐马观花 1,虚步合扇 2,退步抡扇 3,反身刺扇 4,马步亮扇 二 10 野马分鬃 1,转腰合手合扇 2,弓步削扇(方向转向正西)11 雏燕凌空 1,扣脚穿掌 2,并步亮扇(扭头转胸转看左侧)12 黄蜂入洞 1,收扇上步 2,弓步直刺 13 猛虎扑食 1,收扇震脚 2,弓步推扇 螳螂捕蝉 1,转腰绕扇 2,分手绕扇 3,磋脚撩扇 15 勒马回头 1,合扇转身 2,盖步按扇 鹞子翻身 1,翻身绕扇 2,腕花绕扇 3,退步藏扇 17 坐马观花 1,抡臂举扇 2,反身穿刺 3,马步亮扇 三 18 举鼎推山 1,转腰收扇收脚 2,马步推扇 19 神龙回首 1,转身收扇 2,弓步平刺 挥鞭策马 1,撇脚收扇 2,上步绕扇 3,叉步反撩扇 21 立马扬鞭 1,转身挑扇 2,点步推掌 22 怀中抱月 转身歇步抱扇 迎风撩衣 1,上步合扇分手 2,并步贯扇 翻花舞袖 1,摆扇穿手 2,云扇摆掌 3,侧弓步劈扇 25 霸王扬鞭 1,分手摆扇 2,歇步亮扇 26 抱扇过门 1,开扇托抱 2,合扇举抱
四 27 野马分鬃 1,转腰合手合扇 2,弓步削扇(方向转向正西)28 雏燕凌空 1,扣脚穿掌 2,并步亮扇(扭头转腰转看左侧)29 黄蜂入洞 1,收扇上步 2,弓步直刺 30 猛虎扑食 1,收扇震脚 2,弓步推扇
螳螂捕蝉 1,转腰绕扇 2,分手绕扇 3,磋脚撩扇 32 勒马回头 1,合扇转身 2,盖步按扇
鹞子翻身 1,翻身绕扇 2,腕花绕扇 3,退步藏扇 34 坐马观花 1,抡臂举扇 2,反身穿刺 3,马步亮扇 五 35 顺鸾肘 1,马步合扇 2,马步顶肘
裹鞭炮 1,转腰合臂 2,抡臂叠拳 3,马步翻抖拳 37 前招式 1,转身摆掌 2,虚步拨扇
双震脚 1,曲蹲分手 2,蹬跳托扇 3,震脚拍扇 39 龙虎相交 1,提膝收扇 2,蹬脚推扇
玉女穿梭 1,落脚合臂 2,叉步展臂 3,后举腿亮扇 41 天女散花 1,开步抱扇 2,舞花云扇 3,叉步抱扇 42 霸王扬旗 1,开步展臂 2,歇步亮扇 43 行步过门 1,转身穿扇2,岔步抱扇3,抱扇行步5步4,转身合掌5,开步合扇 两臂展开 面向南
六 44 七星手 1,两臂前平举 2,曲蹲按扇 3,虚步棚扇 45 揽扎衣 1,收脚抱手 2,转身上步 3,弓步棚扇
捋挤势 1,合手翻扇 2,后坐后捋 3,转身搭手 4,弓步前挤 47 苏秦背剑 1,后坐平云 2,转腰推扇 3,并步背扇推掌 48 搂膝拗步 1,摆掌合扇曲蹲 2,转身上步 3,弓步戳扇 49 单鞭下势 1,转身勾手扣脚活步 2,扑步穿扇亮扇
弯弓射虎 1,弓腿起身举扇 2,转腰摆臂 3,曲臂收扇 4,架扇打拳 51 白鹤亮翅 1,左转腰合扇 2,右转腰分手 3,虚步亮扇
收势 1,抖腕合扇 2,收脚开步平举扇 3,并步抱扇 4,垂臂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