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农村初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会盟二中 蒋羽佳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根据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的理论和我们的实践,我们认为:应从四个问题去评判: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要从以上四个问题着手。在研究中,分析师生行为中制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因素,研读有关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减少教师无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对学生进行学法培训,引导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法,减少无效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努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2008年12月,我校举行孟津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得到了与会市教研室,县教育局和各兄弟乡镇、学校的一致好评,他们也提出来中肯的建议:继续深化研究如何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益,切实形成自己的特色亮点。秉承这一建议,我们认真学习各地的高效课堂模式,结合自身的实践,梳理出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诸多因素,并作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问题 农村教师因受条件制约,自身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名师指点,外出交流机会较少,在三维目标的制定,达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三维目标设计很重要,但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往往是照抄教参或其他资料。三维目标整体性缺位,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缺乏衔接和层次性。目标设定过高过大,不切实际。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不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不一致,难以形成一致的目标和和谐密切的配合。
对策 教师要充分认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设立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活动起到指向、激励和标准的作用。教学目标不是形式,而是对整堂课的提纲挈领。课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教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通过什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关键是学生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是目标,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且可评价。我越来越感觉教师如同是一名医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犹如在开要方:吃什么药,怎么服用,一天几次,每次几粒。
教师要学会科学的制定学习目标 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领会,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最基本的依据。
其次,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最后,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教材、课标认真钻研和领会以及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这个前提下,再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合点;然后,分析、思考、挖掘蕴涵在教材内容中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根据上述内容按照三维目标分别加以梳理和概括,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提高学生自学效益的研究
在现实教学中,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经常发现学生自学问题设计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就问题而问题,缺乏生活性;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有时过于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但无益于学生的自学,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纪律性差等。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我们重点讲一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在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参观新乡十中和河师大附中,从他们的经验中得知,他们在开学的一周或一段时间要对学生进行各学科的专门的学习方法培训,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入门后会和教师密切配合,就思品学科来讲,我给学生讲解教材的编排思路,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指导,久而久之,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
为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结合本人实践,和政治教研组全体同志的努力,借鉴他人先进经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收效较好。
1.微调自学时间安排,保证学生自学时间和自学效果。
起初我校计划当堂“自学----互助----检测”,在执行中自学时间不易控制,又有蜻蜓点水之感。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学习了河师大附中的经验后,建议学校调整为35+10模式,学校明确规定:自学时间限定在10分钟,自学问题设计3-5个,时间安排在每节课的最后,当节课完不成任务的可在课后完成;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学目标和自学问题,起到精彩节目预告的效果,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及时检查自学笔记或学案,确保自学效果。
2.优化自学方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结合先进经验,我们把自学方案分解为:自主预习,自主达标,自觉提问和自我评价。加强学法研究,培养“四自”能力。我们对“四自”解读是:
自主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和层次。
自主达标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设计的自学问题或学案习题,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找出预习中的疑问。
自觉提问主要引导学生及时向教师或小组长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互助探究提供依据。自我评价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一阶段后作总结,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自主达标的记录和评定;二是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成果汇报,学生可以就疑难问题询问老师,师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是学生得意之处的汇报,这是教师挖掘和留住最佳学习方法的契机,因为往往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好最适合他们的方法。
3.教师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自学问题。(1)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
(2)研究学生,新颖别致,贴近生活,问题设计具有趣味性。(3)研究思路,循循善诱,步步深入,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
(4)研究生活,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设计讲求时代性。(5)研究群体,面向全体,兼顾全局,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
4.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读出思品教材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明确的收获。(1)要注重把握这门课程的特点,注意积累学习经验,总结规律。《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2)通读课文——总体认识教材内容,做到“细和精”。
5.认真落实预习效果检查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下阶段的学习提供教学依据。
(三)提高思品课堂互助探究活动效益的研究
在日常教学中,经过调查发现,导致课堂互助探究活动效益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方面:问题设计过多,讨论过滥;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忽视巩固和拓展课堂讨论的效益;分组不科学等。
学生方面:学生对探究讨论准备不充分,讨论偏离学习目标和教师的主题;积极性不高,缺乏探究后的总结。
课堂互助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讨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的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有:
1.精心选择课堂讨论互助内容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作为课堂讨论的“总指挥”,我们要因材施“论”,精心选择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内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讨论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1)课堂讨论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共同存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材料,以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索,教师也可以从中起到点拨的作用,从而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2)选择的讨论题难易度要略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太低,讨论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难度太高,就脱离了实际。讨论既无结果,又浪费了时间。
(3)课堂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一节课2-3个针对主要内容的探究活动足矣,多了也探不到,究不深。3.正确选择课堂讨论的时机,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是要我们还要根据课时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1)当学生思维不顺畅时,教师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设计思维“陷阱”,让学生产生疑问,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讨论也会热烈,效果也最好。
(2)课堂教学中,一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作为德育工作者,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对象——一个个充满了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我们更应从生命的高度认识、把握课堂教学,运用教学机智,优化课堂问题情境,巧架预设与生成的桥梁,变空洞的说教为鲜活的探究,建构动态生成、充满情趣的课堂,引领导行,达到育人与求知的和谐统一。
4.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方式
目前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讨论方式主要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三种,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课堂的情境,课时的安排,灵活选择合适的讨论方式。三种讨论方式适合不同情况:全班讨论,一般是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提出来,然后由老师控制局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比较灵活,小组应有一个学习程度好,能组织讨论的学生为核心,小组讨论可围绕全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针对本组成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般用于难度不大,或课堂上遇到“冷场”,可采取小组讨论;同桌讨论,适合只需相互提醒,启发,就能有结果,或适合相互检查的讨论内容,这种讨论方式更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总结并经常开展。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处理讨论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课堂讨论既要突出生生互动,又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体现情感的交流与理智的调节。
5.积极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6.留给学生合理的讨论时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7.在讨论中注重教师的引导与调控
8.正确处理讨论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关系
(1)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组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业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班级交流的主要意义首先是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讨论后要及时的评价总结
讨论中,大多数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进行热烈争论,但他们最关心的是大多数学生及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及教师对自己的见解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在所讨论的问题的价值已被充分挖掘出来后及时小结。分类分析学生见解,充分肯定正确意见,保护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错误见解也应选择适当语言加以排除。
(3)讨论后重视过程性评价
评价要重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有些教师对课堂讨论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失去了动力。其实,许多学生在讨论的关键之处都在观察教师的评价,他们想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发言是如何看待的?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行为,比如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时,教师如能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可以激发其继续进行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除对讨论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讨论过程的评价。注重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情绪状态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使评价成为课堂讨论的助推器。
9.巩固和拓展课堂讨论的效益
(1)课堂讨论后可以结合讨论的内容有针对性布置一些练习。
课堂总是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虽讨论过了,但学生可能只得到些零碎的知识,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时候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又产生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布置一定的练习,使课堂讨论得到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内化为素质,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和解答问题。
(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巩固和拓展课堂讨论的成果。
课堂讨论不应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四)提高思品课堂检测效益的研究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影响课堂检测效益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检测习题过多,导致时间不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答题技能培训,学生答题失误较多;教师评讲面面俱到,或只改优生,效率低,易挫伤学生积极性;检测习题设计质量较低,缺乏探究性,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有: 1.教师方面问题的解决
(1)检测问题拟订:当堂检测问题应课前设计;主观性习题与客观性习题相结合,依据中招试题的命题理念,题型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题量安排要适中,4-5题即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置要注重生活化、时政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教师要提前做出答案,准备好“要点提示”。
(2)检测时间:“当堂检测”宜采用10分钟左右,教师应关注学生答题状况,适时加强调控。
(3)批阅形式:体现层次性,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早完成的同学由教师批阅、无问题后参与批阅、最后小组批阅未批者。应在科学、高效上多下工夫。
(4)教师点拨:教师只对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答题应注意的技巧进行点播、强调,点出方法和技巧。
(5)当堂矫正:下发答案“要点提示”,对照研讨,明确道理,规范语言,查漏补缺,鼓励创新,当堂改正在试卷上。
(6)二次反馈:要求检测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同学课下将问题再次整理在纠错本上,以系统、深刻理解此问题。
2.学生方面问题的解决
(1)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与思路的培训,切实减少学生在检测中的失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检测,小考当大考看,思想上重视,大考当小考,缓解压力。(3)教育学生认真做好检测总结,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纠正。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很多,如学校的制度保障,教研部门的协力攻关研究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等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届的学生情况不同,需要教师长期坚持教研。只要坚持,校风教风学风会转变的,我校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符合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六项标准的堪称优质课。
有魂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正确,切实将具体务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三维教学目标之首,并真正予以落实。
有神是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够充满激情,满怀深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参与教学活动,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有序是指:能够采用板块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构建合理。设计的活动精而适量;设计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高,利于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优化顺畅。
有生是指:课堂要有新生成的知识,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是思品课的根本属性,包括:知识的生成和情感的生成。
有色是指:有比较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师彰显个人魅力和个人风采,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有效是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即三维目标达成,学生学有收获。具体地说,知识、方法获得有效,学习能力提高有效,情感道德得到提升。从长远上看,有效是指通过一段或较长时间的思品课教学,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加快了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展。
以上内容节选自北京市政治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胡云琬老师在2010年第六届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的点评.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
新课改的实施带来了新气象的教学课堂。而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成败,且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是实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是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就要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具体的操作过程。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洗脑”与“充电”乃大势所趋,教师教育要优先发展。地理教师必须坚持依法执教与以德施教相结合,不断追求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改善智能结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和身心素质,不断更新和拓展地理课程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参与网络教育和学习,钻研地理教育教学的艺术,会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能关爱学生,正确评价地理学习,与其他课程的教师团结协作,成为综合型、事业型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塑造高尚的师德风范和扎实的业务功底。勿庸置疑,高素质的地理教师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益的先决条件。
二、把握课程目标导向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成功的地理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灵活选用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举实例、展邮票、编歌谣、搞竞赛、析案例、搞辩论等形式,有意识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让学生一人说一个例子来证实天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之中,很快就认识到了天气的变化无常,认识到了天气预报的重要性,从而很快的掌握了简单的天气符号。
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和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创设公平竞争和追求成功的机会。“跳一跳,够得着”,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好学”,再到“我乐学”的递进转变,形成具有内在动力的良性学习机制,能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三、贯彻正确的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说明:在人的学习中,技能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善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育学生自立精神,养成学生自探习惯,铸就学生自强意志是教师的真本事。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
初中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出发,放弃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读书、理解和自悟,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交给学生一把学好地理的“金钥匙”。地理课程图文并重,包括地图在内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图文对照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读文、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会研读教材、理顺关系、分清主次、质疑解疑;会分析图像,即以图释文、以文解图、图文转换;会归纳、比较、分析因果关系;会自主选题、研题,在体验中学习;会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在指导学法时,教师要放下架子,既为学生的“良师”,又为学生的“益友”,善于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心上和学习中的“闪光点”,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坚持新旧结合、图文结合、教学结合、读思结合、讲练结合、情智结合、文理结合和学用结合等“八个结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引路、导航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我会学”的好局面。
四、凸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与学双边互动的和谐、协调、默契程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而教学模式对课堂双边互动和教学效益影响很大。地理教师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先进、灵活多样的模式,让学生既动眼、动耳、动手,又动脑、动口、动心。
第三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创新课堂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创新课堂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数字化社会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可是作为培育新世纪人才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却效益不高。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前,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正确认识课程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的主体;课程也是复杂的“会话”。课程的内涵已经发展为新的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会话的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从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基于这种理念,课堂教学就不再仅仅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单向传授,而是师生共同与教材的“会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会话”。
正确认识教学 教学不再是教学生学,而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的“师道尊严”就非摒弃不可了。教师心目中的学生,首先是与教师具有同等价值的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教与学应是民主的,教学氛围应是愉快、和谐的。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所言所行,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心灵的开放、个性的张扬、潜能的释放。这样认识教学,教师便不会“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也不会听你讲,学你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正确认识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学不仅是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要学会获取,培养学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性的解放与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智慧性的挑战,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二、转变教学行为
首先,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其次,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要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第三,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作为帮助者,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了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第四,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成性。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和自然,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第五,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必须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三、转变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教师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制作课件上课,改变了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到课堂,节省了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挥主动性,同时也传输了新的教育观念;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图像处理和视听技术集成在一起,实现计算机对不同媒体的信息存贮、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改变了传统教育对文字和印刷技术的过度依赖,多通道、全方位、整体化地呈现教学信息。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不仅可以用文字、语音协同描述,还可以用三维实景虚拟现实过程;对于不可视的变化,无法触摸的物体或有危险的场所,甚至自然界或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事件,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去展现,而且,同一教学内容还用多种信息形式来表现,这有利于克服书本文字单一和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也促进了个性化教学。
四、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中对学习方式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式的层次、单一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相对单一,层次也不够高;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性,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
创新课堂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1.1教学目标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其中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因此,在教学模式运作过程中突出育人的目标和功能,就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教学,而是要以课程知识为载体的,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环节,同时施以其它教育和教学形式。如“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等同思想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同时辅之以社会实践、征文比赛、专家报告等第二课堂形式,是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
1.2“学与教”参与式教学角色模式
肯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承认学生具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权力,既体现了 现代 教育的理念,同时又适应了当代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入耳、人脑、人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1.3多样化的教师授课模式
由于课堂教学涉及的多学科性以及对象的接受能力的程度不同,灵活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如专题式、案例式、讨论式、问题式等,使课堂教学授课模式具有多样性、复合性和互补性的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4教学组织模式
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模式。其主要内容是:在组织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与组织其它教学活动相结合,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 教学、社会实践、讲演及辩论等。
1.5教学考评模式
教学考评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学目标复合性和讲课模式及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考评模式在考评内容上,要从知识、能力、信念、行为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在 考试 方法的改革中做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考试不能没有知识考核,但知识考核的内容不宜过细过深过偏,把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理解、掌握、运用上。二是期末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以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不利于全过程督促、检查学生学习,因此平时考核就显得很重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日常表现、研读课外书籍、作业、小测验、回答问题、发言、出勤、笔记情况等纳入考核范围,记入课程成绩等,力求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考核的做法,相对而言更具有准确性和说服力。三是题目考核与论文考核相结合。题目考核重在全面检查知识理解掌握情况,论文考核则重在检查知识综合运用情况。考评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减轻学生学习上的压力。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活动,其本质就是育人。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 发展 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 自然 本性相一致。当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更是明确主张:“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这些理论集中到一点,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也就是说教会受教育者学会做人。
教育不只是一种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某些素质和某些教育影响。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者有目的,有选择地传递社会信息和受教育者内心体验相统一的过程。教育必须经过个体内心、配合个性自觉行为的转化来完成。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思维的独立性让人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此,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
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要,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的培养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题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如何做到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校正了过去单纯的把受教育者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显现出被教育者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尊重其自身的尊严和人格,维护其独立性的使命,帮助被教育者,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开启他们的心智和良知,完善他们的人格。为此,教育中就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权利、关心他们的需要,全面理解他们,增强对他们的服务意识。同时,要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关心、体贴他们。
2.2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和便于接受课堂教学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落实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形成“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演讲,学生听讲。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致力于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教学方法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体系,由基本教学方法和辅助教学方法(即教辅活动)两类构成。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教师主导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参与式(学生试讲)教学法、“自学——讨论——发言——提问——讲评一一 总结 ”穿插组合的功能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等。常用的教辅活动有: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读书、主题讨论、辩论、演讲、社会实践、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与教师的课堂讲授相呼应,弥补教师讲课的不足: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说,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授与讨论、提问、自学等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3丰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 教育 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 发展 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是要丰富教学手段。以影视、计算 机多媒体技术、幻灯等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手段 现代 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课件,有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借助书本、语言和板书进行课堂教学的狭隘天地,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动态的、有声有色的,具有真实感、立体感的教学空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直观性。
其次,是采取多样式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善疑巧问,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这是因为大学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如教师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再次是活跃课堂气氛,运用激情打动学生、运用热情感化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堂教学的内容是理性的、严肃的,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运用语言表达这些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内容时,更需要 艺术 性语言,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美的旋律,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感情的气氛。教师要使用富于感情色彩的、充满生气和热情的词语才能抓住学生、激励和鼓舞他们去行动。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能达理。有位学生在作业中这样描述一位教师在讲课时的激情对他的影响:“张老师您讲‘思想道德修养课’十几年了,还能有如此激情和热情,您的这种执着精神让我不得不接受您的观点。”同时,教师用激情饱满的声音和语言极为投入的状态,本身也向学生表达了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风范,给学生以身示教的垂范。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快乐。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3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结果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是明显的,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力地激发了教师认真教学,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子的热情和责任感。
3.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高校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本末倒置,偏重于从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忽视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上寻求与学生学习内在需要的统一性。新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教学起始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诱发学生从课堂获取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们在“思政课”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而不注重行,只讲大道理不顾小道理。思想教育必须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层层递进,才能逐步提高。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注意让学生自我寻找、发现自己的不文明现象,从这些小事人手分析原因,提示学生不应只重认知而不重实际行为。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就如同一位学生所描述的:“老师在讲理论的同时,附上许多生动、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体现。而且,在这些例子中又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不接受。老师每每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我就会感觉到深埋在心底里的各种问题,好像也被一一解答,从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心理发出强烈的共鸣与感谢”。
3.2明显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 科学 的教学方法体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 考试 方式,把考试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环节和阶段,把学习内容和要求通过不同形式全部转化为有明确指向的考核目标,不仅对学习结果进行成绩评定,而且更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也重视“会学”能力的训练。一名学生在教学反馈材料中写到:“以往我们在课堂上是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现在不同了,老师将读书笔记、课堂笔记、心得体会、讨论发言、课堂考勤等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被动学习的状态,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使学生注重平时学习。”
3.3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激发了教师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和从事课堂教学工作的兴趣
长期以来,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听课,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关系。对待理论课,不仅学生厌学,而且教师厌教。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激发了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师生共同探讨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平等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教学相长,使教师教好理论课的信心倍增。
向课堂主战场要效益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只有构建新课堂,加强课堂研究和改革,才能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才能更好地凸现新课程的理念,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一.提高高效课堂教学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的一个开始。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语言特点。强化朗读感悟――以读促解,以情促悟,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
3..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
二、明确目标,精心设计。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做人的良好性格和思想、品德、情感、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思想、品德、情感、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全面发展。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堂课很充实,是一节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课。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真正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提倡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心理学教学以输斑式为主,即课堂上你讲我听,考试采用死记硬背这种教法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压抑了学生的理智,导致了学生思想任化,创新能力葵缩。我在课下认真备课,每堂课的课堂模式不一定都相同,备课中除了备知识还要备学生,什么课用什么样的方式,这种教法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际机会。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善问是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排除障碍、勇于探索的表现。课堂上我对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总是给予热情洋尘的鼓励和表扬,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会提问题是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标志,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还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如从预习中发现问题,围绕教材的重、难点设疑;向教师、教材提出不同的惫见;从自己的生活、活动中发现问题等。
3、建立合作学习机制
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创造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缺乏合作沟通,这不利于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有鉴于此,我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个性特点互补的原则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节课均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学习,如: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互批作业、。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怠识、表现意识、尊重意识,从而达到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目的 三.由“先教后学”变“先学后教”
以前好多老师只注重教师的教,一进课堂就独霸讲坛,滔滔不绝,满堂灌.使学生昏昏欲睡,信息吸收率低,做练习、做作业时间太少,新知学得糊里糊涂,得不到及时巩固,教师却要求学生课后去看书.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效率低下,效果极差.素质教育主张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课堂上要留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不断地开发潜能,促进主体性进一步发展.通过教育改革,使我树立了全方位的学生意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让学生带着思考题充分预习,先学后教”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堂上教师可以有的放矢,重点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点.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依据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四.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为突破教育评价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多元化评价的新思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该校一改过去单以分数等级为标准的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温暖式评价。
1.学科评价,温暖化,各学科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人实际,巧选鼓励为主、培养自信、委婉点评不足的语言,实施温暖化评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句句温馨的评价语,如一缕缕温暖的阳光普洒在学生渴求理解、进步、鼓励、向上的心田。
2.综合素质大家评。从个人的卫生、体育、纪律、劳动习惯等方面,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班级评价,让学生也担当了评价的主人。加强了学生成长的自我体验,提高了自我教育意识。评价出“倾听之星”“合作之星”“劳动之星” “绘画之星” “书法之星” “爱心大使”等称号,让学生收获着沉甸甸的幸福,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3、开展语文综合性、研究性学习。
4.考试评价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开展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比赛、抽测积累量、即兴作文等考察学生的各项素质。
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创新教育已取得举国上下的共识。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师范学校,更应把创新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主导方向,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为了做到这一点,上课时我尽力做到微笑、倾听、鼓励,用饱满的徽情去激活学生的情感,以风趣幽默、宫于哲理的教学语言去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诸如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已被实践证明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伴有轻松感、愉悦感、成功感,从而思维敏锐,敢想、敢问、敢说、敢试。
总之,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景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致力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充分展现自己的智慧,沉浸在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之中,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第四篇: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众所周知,数学是中学生升学考试中必须拿高分的学科。但是,据我所知,在实际教学中,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所用时间都是最多的,但是效果却不是都尽如人意。纵观当今的初中数学课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面向少数学生”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这样就必然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在大力倡导“核心素养”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一番功夫。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益?笔者把自己的一些浅见写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学生领会知识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形成感性知识的阶段;二是形成理性知识的阶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认为,知觉和表象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领会数学知识首先是形成感性知识,这种感性知识是关于数与形的一些具体认识,是对具体的数、形对象的感觉、知觉以及形成的表象。
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利用地势相对于海平面的高低来说明正数与负数及其联系;利用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离开原点距离来说明一个数的绝对值;利用物体在直线上运动后位置移动的结果来建立有理数相加的运算法则等,都是通过有关实际事物的感知和表象来形成感性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充实实际事物的材料,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比较真切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形成理性知识。
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老师一般都采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多个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观察和引导,让学生对数量变化的认识产生质的变化后,提出“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概括性判断,并得出了当k>0时,y=kx+b的图像主要在一、三象限,经过二、四象限,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这就是理性认识。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力求生动而直观
数学是一门产生于具体事物而适用于现实生活的科学。历史学家认为埃及的几何学起源于尼罗河泛滥后的土地重新测量,而今的数学知识,哪一个又不是由具体中抽象出来的呢?可以想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了物体在直线上进行的方向位置的移动,学生怎么能认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呢?在几何里,如不是借以经过一已知点与已知直线相交的无数条直线的直观图形,又怎么能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和垂线的性质呢?由此可见,对具体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因为具体事物的形象才能给人以生动而直观的感受,才可能使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情景中获得知识。
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方面都得到发展,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性质时若用滑动的平行四边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模型在滑动过程中,它的对边、对角和它的对角线有什么不变特征、并通过度量,各自会得到自己的结论。这是一种富有兴趣的探索,三条基本性质是易于发现的。教数学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学会观察,学会想象,还要学会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论证。而今网络的发达,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都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善于运用。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与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相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学,如在直观启发下的观察、提问、实验,比之死板硬套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学中,当给出“高”的定义后,如果教师设置这样一些课堂练习:
(1)由下面已知点A(或A’),作一直线段BC(B’C’)的高
A A’
B____________________C B’____________________C’
(2)分别确定以下三角形AC边上的高
然后再按教材讲解任意三角形三条高的作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高的概念得到了独立的思考,而且可以调动学生从具体图形变化过程中探寻几何规律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作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奠定了基础。相反地,当给出高的定义后,教师按教材内容直接讲解作任意三角形的定义,教师按教材内容直接讲解作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由于还没有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启动,所以在学生独立作业后发现,学生认识不准确,所作的高不垂直,高的位置也不确定。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1)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是分不开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与重点,学生知识水平的优劣又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能否完成。
(2)运用切合实际的教法。初中数学的教法主要有:讲授、??答、读书指导、演示、实验、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认识规律来确定。
(3)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
第五篇: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益
摘要 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是摆在我们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讨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它不仅可以降低师生不必要精力物力的付出,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教学的效益在课堂上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准备----有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知识与技能)、程序性目标(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逐步形成素质。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自觉地、全身心地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不断创造创新的教法备好每一节时,下功夫求真、求实、求新,教学反思深刻、及时、真实,实践沉淀“真经”,过程积淀“智慧”,必然能够探索出新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径。
(二)、重点突出,解决难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解决难点既是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有的数学教师苦于找不到教材中的重点,有的虽然找到了重点,也设计不出突出重点的方法;有的虽然在教案中标明了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与关键,但是,在实际讲解中却又没有落到实处。重点突出,就是教学要抓住数学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一方面,要明确什么是重点和如何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做到重点内容真正放到重点地位。以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为例,说说本人的做法。
1、利用多媒体演示:①慧星的运行轨道 ②圆锥被平面所截,自然地引出圆锥曲线定义。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圆锥曲线,了解它们在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圆锥曲线”这个名称的来历,加深对圆锥曲线的认识,培养对本章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利用多媒体演示:椭圆的第一定义。可由两位同学动手演示。能使学生掌握椭圆的本质特征,以便正确得出椭圆的定义,接着结合多媒体演示:椭圆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几个关键:“在平面内”“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常数”、“常数大于”,同时注意与圆的定义相比较,引导学生得出得出椭圆的定义。在求椭圆的方程时,首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了使方程简单,必须注意坐标系的选择。回顾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由学生完成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前面分析过,如何化简含有两个根号的式子是学习的难点,因此我们要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加强学生对式子的观察、分析;多做铺垫;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使难点化解,重点突出,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运算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观察式子:含有两个根号,方程中字母超过三个,且次数高,项数多,化简时要经过两次平方。回忆含有根号的式子化简的一般方法,含有一个根号的式子该如何处理?含有两个根号的式子又该如何处理?使学生思维逐步展开,得出化简过程,但实施起来也是一个难点,这时可与学生一起展开此过程,由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与细心。此时可适当放慢速度,让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引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 2 标准方程。
3.加强训练,及时巩固。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化简方法,以 在y轴上(a,b,c的意义同上),再来求一次椭圆的方程。同学们做完后,教师指出:这个方程也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它表示的是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至此,估计基本能达到预定目标,可向学生指出椭圆的简单的性质,为下面的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师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反思,指的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反思的有效性体现在两个递进的层次上:一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二是教师获得新的理解力,包括新的信念的形成,反思能力的增强以及价值观与态度的优化,等等。如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后,本人做了如下反思:本节课让学生感受到椭圆模型来自于现实世界,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也让学生看到了椭圆是圆锥的一个截面,知道了圆锥曲线名称的来由(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锥的不同角度的截面)。但这个设计对空间画图、空间想象力要求比较高,学生自己探求发现 “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常数”“常数大于 ”还有困难,还需要进一步设置“脚手架”,另外情境的趣味性、生动性、椭圆的动态生成、描述都有待加强。我们在借助于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让新课程的理念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不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它将成为“有效教学”的寄托。
(四)、重视情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作用。多年来,数学教学普遍重视分数,分数高就认为是学数学的苗子,否则就认为数学低能儿。大部分学生在分数面前以失败的心态面对数学,以失落的情感远离数学。这对数学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内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数学教育中严重的情感缺失,情感作为学生精神生活的 3 主宰,决不能再忽视了。为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目标,同时新课程标准在评价中也提出:“既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无不伴随着情感活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过程也与教师的情感作用密不可分。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因素,它制约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会更尊重老师,对他所教的课就会产生兴趣,对其教学也会更易于接受。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亲切的气氛就地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保证学习数学时思维清晰,反应敏捷。反之,如对老师产生了恐惧,则对他所教的课也不会产生兴趣,甚至因人废事,讨厌这门课。在这点上,我们应努力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师德要求来做,使教学既充满激情,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