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益之我见
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现代文阅读教学效益之我见
唐九林
南京市六合区乌石中学 江苏省 21150
1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得分点除作文外,当数阅读分析,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因此想取得理想成绩,师生们自然将眼光投向了阅读分析题上。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局限,通常更多的是采用灌,练,训,测等强制手段,做大量的习题,不停的测试,每到初三尤为严重,学生苦不堪言。每每反思,学生的成绩有时是可以磨出来,但同时被磨去的还有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得不偿失。况且更多的时候学生的阅读题分数并没有真正的提高,难怪有时连老师都说:“学生都被考糊涂了。”由此而知,苦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那么如何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答题技巧得到有效的提高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一、贯彻新课标理念,精心的优化课堂教学思路
课堂是阅读水平提高的主阵地,要想提高目前农村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用性。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
(一)、倡导情感教学,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回味、感受,设身处地的实践,以获得真实的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体验,从而把学生从“无我之境”带入“有我之境”,变课文中的“彼情彼语”为“我情我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可回忆吟咏春天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满园春色关不住”„„这些诗句在学生眼前展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生动画面,激发了学生的爱春之情,进一步诱导“对文中的这些景物,你是怎么观察的?”这样他们就会带着对春的美好回忆,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从而更深入地领悟文章的艺术真谛。
(二)、提倡整体感知教学,就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文章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呈现的是一种整体美。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悟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主动积极的学习它。例如:教《济南的冬天》时可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欣赏济南的美景,而后问“济南的冬天也会有寒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没写呢?”学生马上会想到作者热爱济南。师说:“我们故乡的冬天也是温暖的,你能知道为什么吗?”生讨论“人的心灵美、建设热火朝天、学习热„„”“因为我们的心是热的,所以故乡的冬天是热的。”由此看,整体感知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培养质疑精神。学贵有疑,有疑才能激发探究精神,才能创新。宋 1
代的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让他们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质疑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点拨,如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别人去思考;是否偏离了文本。总之阅读就是把作者的语言转换为自己内部的语言,把作者的思想变成自己的观点的过程,应鼓励阅读一定要读出个性,得出独特见解,敢于质疑,读出自我。教师也要敢于直面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呵护学生宝贵的富有创新的思维火花,这样就会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从而让其产生成就感,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四)抓住词句,驱遣想像,领会意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词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掌握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培养他们揣摩词句的能力,从而让他们能融会贯通地吸收和运用语言,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语言表现形式角度进行赏析,这样训练多了,学生语感就自然形成了。对于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光从字词上去阅读欣赏还远远不够,还应让学生去思考想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而在阅读文本时,只要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发散思维思考即应加以肯定鼓励。
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抓住文本的切入点,有目的的进行阅读
教学,合理地渗透读、思、议、说的环节,这样坚持不懈,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耐心地教给学生阅读及解题的方法
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经验,还不足以提高阅读成绩,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的是没有读过的文章,以前记住的“结论”派不上用场,能派上用场的只有求答的路数和方法。方法是解决“共性”问题及同一类问题的手段,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就必须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不仅掌握现代文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还应把握鉴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阅读方法,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求答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准确表达阅读理解结果,同样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改变学生不能全面、准确、连贯的表述阅读理解的结果呢?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教学生会“找”。文中词句如没看清、看准就很难形成正确的理解,这
是不言而喻的,“找”所达到的程度是阅读能力的一种反映,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定向思维的具体要求,对有效信息加以提炼。例如:《苏州园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文,《苏州园林》一文让学生找出每一节中心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让学生找出错误的论点,找出立论点,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其次应教会学生会“想”。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已掌
握的求答的路数和方法,通过比较甄别,彼此印证加深理解,使之发现新的问题,找出新的方法,创造新的思想,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小不同,大同小异;大不同,小同大异;全不同,标新立异”的境界。教完一课后,教师应积极鼓励、耐心引导他们根据老师的示范自读其它课文,并作点拨。如教完《看云识
天气》之后,让其自读《绿色蝈蝈》,找出异同点。
同时还要善于联系语境,联系背景知识,对语言进行适当发掘,使其内涵
丰富起来。在理论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发现某要点的概括义、潜在义;在形象性较强的作品中要善于体会某要点的含蓄义、表现力,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再次,会“搬”。一是借用文中的词语,根据不同需要运用各种归纳的方法
对语言进行组织和适当的变换原文的说法。二是搬以前答题的结论。如回答《故乡》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套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作答方法,都从人物心情角度思考作答。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让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熟知
出题形式,掌握答题的技巧,能得心应手地去完成阅读分析的题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及答题能力,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这绝不是通过苦练就可以获得的,由此也就突出教师会教的重要性。
三、用心地设计练习,慧心的评讲作业
既然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阅读练习就不必要了吗?当
然不是,课内外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即使在“减负增效”的今天,作业也应当占有一席之地,问题在于能否优化阅读作业,让学生乐于完成,能否真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
创新欲望,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1、可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 :(1)鼓励学生读课外名著,每读一本写一
篇读后感。如:《名人传》、《爱的教育》、《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学生往往由一开始被迫读发展到自觉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学会了感悟,学会了审美,学会了思考,开始用人文的眼光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后,让学生写人物评论、写后续,“一箭多雕”,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与分析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2、还可以布置一些可选择性的作业,让学生做自己喜欢作业。如《皇帝的新装》,布置以下作业: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写读后感;评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等。这些作业可选择性地来做,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而且也给了学生施展才华、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
3、单元及其它测试也
是不可少的,但应做到精而实。总之阅读作业设计的原则贵在于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在体验作业乐趣的同时激起对学习的热情。
当然,对文本的阅读分析,也不能只凭学生自我的练、做。毕竟作业是导
向,评价是促进,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孤注一掷势必影响最终阅读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具体地阅读情况,对作业给予适当而合理的评析。由于作业评讲是提高阅读能力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因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评析。要有选择性的评讲: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加以评讲;选择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加以评讲。还要注意评讲的多样性:教师的评析,同学之间的评议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向学生提示正确的知识信息、阅读方法,便于学生及时纠正和巩固,同时又可让学生再一次获得强化和体验。可以说准确地评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理解、完善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我们要抓严抓实,一步一个脚印,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大力培养学生能力和个性,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教师的会教会导将使这一艰辛的过程变得开阔起来,变得有活力起来,必能为学生开辟出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第二篇:农村初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农村初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会盟二中 蒋羽佳
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根据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的理论和我们的实践,我们认为:应从四个问题去评判: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要从以上四个问题着手。在研究中,分析师生行为中制约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因素,研读有关教育理论和先进经验,优化课堂结构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减少教师无效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对学生进行学法培训,引导其形成适合自己的学法,减少无效行为,提高学习效率。经过多年的努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2008年12月,我校举行孟津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得到了与会市教研室,县教育局和各兄弟乡镇、学校的一致好评,他们也提出来中肯的建议:继续深化研究如何减少师生的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益,切实形成自己的特色亮点。秉承这一建议,我们认真学习各地的高效课堂模式,结合自身的实践,梳理出了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诸多因素,并作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问题 农村教师因受条件制约,自身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名师指点,外出交流机会较少,在三维目标的制定,达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三维目标设计很重要,但不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往往是照抄教参或其他资料。三维目标整体性缺位,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缺乏衔接和层次性。目标设定过高过大,不切实际。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不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不一致,难以形成一致的目标和和谐密切的配合。
对策 教师要充分认识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设立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教学活动起到指向、激励和标准的作用。教学目标不是形式,而是对整堂课的提纲挈领。课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目标必须做到教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通过什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关键是学生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就是目标,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且可评价。我越来越感觉教师如同是一名医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犹如在开要方:吃什么药,怎么服用,一天几次,每次几粒。
教师要学会科学的制定学习目标 首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和领会,是我们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最基本的依据。
其次,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最后,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必须建立在对教材、课标认真钻研和领会以及对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教材结构和教学目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这个前提下,再根据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制定课时的教学目标。要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弄清本课时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基本要求是什么;找出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合点;然后,分析、思考、挖掘蕴涵在教材内容中的基本观点、方法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素是什么;根据上述内容按照三维目标分别加以梳理和概括,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二)提高学生自学效益的研究
在现实教学中,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经常发现学生自学问题设计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学的问题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就知识点提问题,就问题而问题,缺乏生活性;问题的设计紧紧围绕课本知识点,答案固定,思维固定,缺乏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笼统、呆板,有时直指结论,有时过于深奥的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层次性;问题的设计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简单的一问一答,缺乏探究性。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但无益于学生的自学,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纪律性差等。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我们重点讲一下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在骨干教师培训期间,参观新乡十中和河师大附中,从他们的经验中得知,他们在开学的一周或一段时间要对学生进行各学科的专门的学习方法培训,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入门后会和教师密切配合,就思品学科来讲,我给学生讲解教材的编排思路,对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指导,久而久之,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
为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结合本人实践,和政治教研组全体同志的努力,借鉴他人先进经验,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收效较好。
1.微调自学时间安排,保证学生自学时间和自学效果。
起初我校计划当堂“自学----互助----检测”,在执行中自学时间不易控制,又有蜻蜓点水之感。在骨干教师培训中学习了河师大附中的经验后,建议学校调整为35+10模式,学校明确规定:自学时间限定在10分钟,自学问题设计3-5个,时间安排在每节课的最后,当节课完不成任务的可在课后完成;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学目标和自学问题,起到精彩节目预告的效果,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及时检查自学笔记或学案,确保自学效果。
2.优化自学方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结合先进经验,我们把自学方案分解为:自主预习,自主达标,自觉提问和自我评价。加强学法研究,培养“四自”能力。我们对“四自”解读是:
自主预习主要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和层次。
自主达标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设计的自学问题或学案习题,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找出预习中的疑问。
自觉提问主要引导学生及时向教师或小组长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互助探究提供依据。自我评价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一阶段后作总结,并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自主达标的记录和评定;二是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成果汇报,学生可以就疑难问题询问老师,师生共同讨论,也可以是学生得意之处的汇报,这是教师挖掘和留住最佳学习方法的契机,因为往往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最好最适合他们的方法。
3.教师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自学问题。(1)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
(2)研究学生,新颖别致,贴近生活,问题设计具有趣味性。(3)研究思路,循循善诱,步步深入,问题设计具有层次性。
(4)研究生活,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设计讲求时代性。(5)研究群体,面向全体,兼顾全局,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
4.指导学生有效阅读,读出思品教材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明确的收获。(1)要注重把握这门课程的特点,注意积累学习经验,总结规律。《思想品德》课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2)通读课文——总体认识教材内容,做到“细和精”。
5.认真落实预习效果检查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下阶段的学习提供教学依据。
(三)提高思品课堂互助探究活动效益的研究
在日常教学中,经过调查发现,导致课堂互助探究活动效益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方面:问题设计过多,讨论过滥;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忽视巩固和拓展课堂讨论的效益;分组不科学等。
学生方面:学生对探究讨论准备不充分,讨论偏离学习目标和教师的主题;积极性不高,缺乏探究后的总结。
课堂互助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讨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采用的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有:
1.精心选择课堂讨论互助内容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作为课堂讨论的“总指挥”,我们要因材施“论”,精心选择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内容,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讨论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1)课堂讨论的内容要针对学生共同存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材料,以引起每一位同学的思索,教师也可以从中起到点拨的作用,从而使全班同学共同提高。
(2)选择的讨论题难易度要略高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如果太低,讨论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难度太高,就脱离了实际。讨论既无结果,又浪费了时间。
(3)课堂讨论的内容可以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一节课2-3个针对主要内容的探究活动足矣,多了也探不到,究不深。3.正确选择课堂讨论的时机,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是要我们还要根据课时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1)当学生思维不顺畅时,教师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设计思维“陷阱”,让学生产生疑问,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此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讨论也会热烈,效果也最好。
(2)课堂教学中,一些思维活跃的同学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作为德育工作者,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对象——一个个充满了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我们更应从生命的高度认识、把握课堂教学,运用教学机智,优化课堂问题情境,巧架预设与生成的桥梁,变空洞的说教为鲜活的探究,建构动态生成、充满情趣的课堂,引领导行,达到育人与求知的和谐统一。
4.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方式
目前课堂教学中采用的讨论方式主要有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桌讨论三种,教师要根据问题的类型,课堂的情境,课时的安排,灵活选择合适的讨论方式。三种讨论方式适合不同情况:全班讨论,一般是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提出来,然后由老师控制局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比较灵活,小组应有一个学习程度好,能组织讨论的学生为核心,小组讨论可围绕全班的共同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针对本组成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每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一般用于难度不大,或课堂上遇到“冷场”,可采取小组讨论;同桌讨论,适合只需相互提醒,启发,就能有结果,或适合相互检查的讨论内容,这种讨论方式更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值得总结并经常开展。选择合适的课堂讨论方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正确处理讨论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课堂讨论既要突出生生互动,又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出不同观点的碰撞,师生互动体现情感的交流与理智的调节。
5.积极营造民主的讨论氛围 6.留给学生合理的讨论时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出示一些问题后,马上组织课堂讨论,并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讨论能深刻吗?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经过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充其量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时还会产生“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课堂讨论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必须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才能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时才会深入,才会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
7.在讨论中注重教师的引导与调控
8.正确处理讨论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关系
(1)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及时组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再一次闪光,并发生碰撞。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大家业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班级交流的主要意义首先是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集体自主探究的成果,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讨论后要及时的评价总结
讨论中,大多数学生会积极思考,分析,进行热烈争论,但他们最关心的是大多数学生及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及教师对自己的见解的评价。因此教师要在所讨论的问题的价值已被充分挖掘出来后及时小结。分类分析学生见解,充分肯定正确意见,保护学生积极性。同时,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错误见解也应选择适当语言加以排除。
(3)讨论后重视过程性评价
评价要重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有些教师对课堂讨论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失去了动力。其实,许多学生在讨论的关键之处都在观察教师的评价,他们想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发言是如何看待的?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行为,比如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创新思维时,教师如能及时地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就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从而可以激发其继续进行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这就要求教师除对讨论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讨论过程的评价。注重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情绪状态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使评价成为课堂讨论的助推器。
9.巩固和拓展课堂讨论的效益
(1)课堂讨论后可以结合讨论的内容有针对性布置一些练习。
课堂总是具有一定时间限制的,有的问题在课堂上虽讨论过了,但学生可能只得到些零碎的知识,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时候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又产生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布置一定的练习,使课堂讨论得到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内化为素质,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和解答问题。
(2)指导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来巩固和拓展课堂讨论的成果。
课堂讨论不应只给学生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四)提高思品课堂检测效益的研究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影响课堂检测效益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检测习题过多,导致时间不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答题技能培训,学生答题失误较多;教师评讲面面俱到,或只改优生,效率低,易挫伤学生积极性;检测习题设计质量较低,缺乏探究性,开放性。
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有: 1.教师方面问题的解决
(1)检测问题拟订:当堂检测问题应课前设计;主观性习题与客观性习题相结合,依据中招试题的命题理念,题型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题量安排要适中,4-5题即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问题的设置要注重生活化、时政性、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探究性、开放性,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教师要提前做出答案,准备好“要点提示”。
(2)检测时间:“当堂检测”宜采用10分钟左右,教师应关注学生答题状况,适时加强调控。
(3)批阅形式:体现层次性,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早完成的同学由教师批阅、无问题后参与批阅、最后小组批阅未批者。应在科学、高效上多下工夫。
(4)教师点拨:教师只对答题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答题应注意的技巧进行点播、强调,点出方法和技巧。
(5)当堂矫正:下发答案“要点提示”,对照研讨,明确道理,规范语言,查漏补缺,鼓励创新,当堂改正在试卷上。
(6)二次反馈:要求检测中存在严重问题的同学课下将问题再次整理在纠错本上,以系统、深刻理解此问题。
2.学生方面问题的解决
(1)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与思路的培训,切实减少学生在检测中的失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益。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检测,小考当大考看,思想上重视,大考当小考,缓解压力。(3)教育学生认真做好检测总结,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纠正。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做的事很多,如学校的制度保障,教研部门的协力攻关研究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等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届的学生情况不同,需要教师长期坚持教研。只要坚持,校风教风学风会转变的,我校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符合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六项标准的堪称优质课。
有魂是指: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正确,切实将具体务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三维教学目标之首,并真正予以落实。
有神是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学氛围民主和谐,教师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能够充满激情,满怀深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全体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参与教学活动,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有序是指:能够采用板块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教学思路清晰,结构构建合理。设计的活动精而适量;设计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富有吸引力、感染力;设计的问题思维含量高,利于启迪开拓学生的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优化顺畅。
有生是指:课堂要有新生成的知识,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课堂因生成而精彩。预设与生成是思品课的根本属性,包括:知识的生成和情感的生成。
有色是指:有比较鲜明的教学特色,教师彰显个人魅力和个人风采,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有效是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即三维目标达成,学生学有收获。具体地说,知识、方法获得有效,学习能力提高有效,情感道德得到提升。从长远上看,有效是指通过一段或较长时间的思品课教学,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增长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加快了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发展。
以上内容节选自北京市政治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胡云琬老师在2010年第六届全国思想品德优质课评选的点评.
第三篇:农村初中学生辍学之我见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之我见张正贵
内容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无形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及国家对教育投入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却让人忧心忡忡,辍学现象仍然严重。就其原因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对城市、农村的“一刀切”;家长意识淡薄,农村留守现象严重;控辍机制不健全等造成。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战略路有多长? 关键词:
农村辍学教育机制弊病
辍学总的来说即是:学生中途停止上学,具体指的是学生没有完成规定学业发生中途退学的行为。还有一种冷辍学,所谓冷辍学:即是厌倦了学校的学习生活,人在校园而心却离开了校园的就学行为,其实质都是不就学的行为,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辍学现象,不仅是对教育事业的严峻挑战,而且是对创建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小学生辍学是制约西部农村“两基”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人供职于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十多年周而复始的生活随着社会的演变也让我这井底之蛙的双眼有些许见解。就拿学生辍学一事简析当今农村教育的一些弊病吧!
面对辍学现象,不管是城市或者农村都是客观存在的。以下是几组数据:
1、2004年,中共中央党校组成“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潘云良教授),先后到黑龙江、辽宁、内蒙、宁夏、新疆、西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广西、海南等16省市进行实地调查。经过数月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2000年,就庄严向全世界宣布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的我国,农村初中实际辍学率居然高达40%!与国家要求的3%居然相差13倍还多!
2、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
3、我所供职的学校2008—2009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数为907人,第二学期开学一周后仍然有近80名学生未到校入学,当时辍学率接近9%。
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足以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辍学问题。根据本地实情,就其原因主要有教育体制改革对城市、农村的“一刀切”;家长意识淡薄,农村留守现象严重;控辍机制不健全等造成。
一、教育体制改革对城乡实行“一刀切”,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导致农村教育出现大量辍学和拔苗助长现象。
1、教育体制、尤其是乡村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所学知识与乡村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当地经济建设、农民奔小
康严重脱节,“学而无用”,是造成当前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农村学校教育还没有远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一句空话。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都把升学(读大学)当成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动力。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过分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轻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条块分割严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成一家,致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优势得不到互补。譬如在南方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学生“十年寒窗”下来,家庭花了很多费用,自己也花了很大力气,终于大学毕业了,结果呢?就业不了,只能失业在家;而早期就放弃读书在家或外出创业的同龄人,有的当上了老板,有的虽未当上老板,但收入也相当可观,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相比之下,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则寒碜得多,凄惨得多。结果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浙江温州等地)就出现了很奇怪的一幕:小学生、初中生是老板,大学生、研究生反而是雇员。因此,就出现了“学与不学一样,学多学少一样,学好学坏一样”的“怪”现象。所以,近几年,“学习无用论”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发达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抬头。正因为如此,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就已成为一件正常之事。
2、为顺应国家“两基”政策,不挤占教育资源,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偏低。近些年来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学历并不完全相称,这是相当普遍的一
种现象。大部分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对口,尤其是英语学科异常薄弱,为了不影响“两基”检查中“师资力量”的指标,大都只能“半路出家”,这样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上为了不挤占教育资源,中小学取消留级,成绩好和差都能升入上一级。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压力,有部分小学升入初中语数双科总和不到20分,进入中学学习科目增多,压力加大,厌学情绪随之而来。这样拔苗助长,故辍学现象便成了自然之事。
二、家长意识淡薄,留守少年儿童增多也是造成辍学的又一大诱因。本学期,我对我校15个级班的88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父母都在家的为206人,父母只有一方在家的(主要是母亲在家)261人,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237人,依靠别的亲属的58人,靠上自己独立生活的37人。留守少年儿童超过在校学生数的一半。这些留守少年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他们的父母也望子成龙,但除了定期汇钱,别的什么也不能做。处于成长时期的少年儿童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的,钱代替不了父母的关爱和管理。很多少年儿童积习难改,最终,初中没上完就踏上和他们父辈一样的打工路。
三、政府控辍机制中虽然有了法律保障,但执行力度却让人为之担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开始实施(后
经过修订2006年9月1日实施)至今,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些农村地区仍广泛存在学生家长和一些私营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及一些部门执法不严的现象。让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外出打工政府未加大执法力度,雇佣未满16岁童工的企业政府和执法机关也未加强依法治教力度。农村学校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美术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近年来,在“两基”工作中,为防止学生辍学,乡镇政府部门虽然实行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涉教部门及村、组一级,但面对已辍学学生广大干部却听之任之,或搞一个假的在外就读证明就敷衍学校。以上从表面上看,政府是有了大动作,但实际却让我们看到执法部门或执法者在力度上薄弱的一面。也正是如此,农村辍学现象才居高不下。面对辍学这股浪潮,可以说是我们身处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直接面对且无力回天的。“两基”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要防止在校学生的流失,我们教师一边要痛心地面对流失学生带来的压力,一边还要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绞尽脑汁。学生流失超过了底限,遭受批评和各种处罚,学校义不容辞或不可置辩地承担起这些责任。学校也少不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劝说不成功后还给学生家长送去口气强硬的复学通知书。可惜的是学生家长跟本上就对学生复学通知书不当一回事,就这样学生流失了,而学校就此被背上天大的罪名,结果就是批评和各
种处罚接踵而来!有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有良知的学者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说句公道话呢?这种种痛苦也就令基层教育工作者深陷其中,苦不堪言。倘若学生不流失,他们就是在学校里冷辍学,以各种违纪相逼,迫使我们老师让他们辍学,我们老师又将遇上什么困难,谁可以为我们老师解困呢?至于前面谈到的冷辍学就更多了。我们可以管好他们在校的纪律、安全、道德、法律意识,但学生不就学态度,就是我们在“人所不欲,强加于人”的思想指导下,也不能转变他们不就学的态度,以及温暖他们一颗麻木冷漠的心。这也许是他们在小学的时候也处在冷辍学状态。因为他们的入学成绩非常低,都是小学毕业测试成绩不及格的,成绩好的都录取到县城中学去了。由此可见冷辍学在小学已经大有市场,何况是我们基础设施极其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呢?
当然,造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远远不止以上这些,本人因资质原因只能作浅浅而谈。至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想光凭自己这样无度呻吟永远也起不了作用,只想借此达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地址(单位):贵州省平塘县油岜中学
邮政编码:558304
作者姓名:张正贵
联系电话:***
第四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之我见
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之我见
黄集初中 汪珍
[内容提要]多了解音乐对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遍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提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当前的中学生对经典音乐不感兴趣,如果长此下去,世界著名的经典音乐学生将了解很少,更谈不上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了。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经典音乐的兴趣,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的审美意识;快乐游戏,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兴趣,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审美共鸣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的特点。
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活泼,演唱风格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乐,特别是在识谱视唱、练耳等环节中,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音乐的欣赏与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还不能达到音乐课程的标准要求,重视音乐欣赏与节奏。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而是要在教师的指
- 1 -
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好的音乐世界里。
如:欣赏《松花江上》一课,可结合“九一八”事件的片断及剧情介绍,采用音乐故事的影片片断边讲述中国,曾经有一段受人欺凌而又奋起抗争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在战争年代,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学生们懂得中国革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课堂小结时,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怀念,同时勉励大家向革命前辈学习,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悟到要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三、让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音乐教学要注重日常养成,从点滴抓起、培养学生尊老敬师、遵守纪律、举止文明的好习惯,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如:在教学《幸福在哪里》一课时,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联系自己的生活对幸福在哪里这一问题展示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各小组同学都积极发言,道出了他们的幸福原因。然后,鼓励学生给《幸福在哪里》这首曲子换上歌词,充分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
四、扩大课外教学。
从教材内容来看,使泛教材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了,教师择选一起思想性、艺术性体材:现代流行及通俗歌曲,如:《故乡的云》、《同桌的你》、《你在他乡还好吗?》、《家乡》、《好日子》等,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
且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使我们的教学不用丝毫泛教,就已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的教育作用。
五、旋律是歌曲的组成要求。
关于旋律,人们曾有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美好的说法,从旋律的重要性讲,说他是“音乐的灵魂”,从欣赏角度来说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这些不同的说法概括了旋律的本质特征。所以旋律的创作要符合运用写作技巧(调性、节奏、速度、力度等)为他所表达歌曲思想整体服务的同时,不能脱离物质性、社会性的生活现象。“而这种丰富的想象用音乐来表现生活就是审美,就是创作的灵感,音乐的创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生活现象的本质就是产生审美属性的基础。”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态度、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
六、注重民歌风格及地方特点。
中国民歌浩若烟海,色彩斑斓,源远流长,代代相承,在我们劳动人民无限创造力的同时,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民歌中大量运用的衬词和衬腔,对地方特色的体现及音乐形象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歌的衬词,从结构上看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较完整的句子,它们的插入,有的是歌曲上的表现和结构上的需要。其特点和功能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和表达的内容、情绪的不同而表现很千姿百态。
衬字,一般不引起音乐结构上的变化,而只是句子内部的垫词和加花。如:陕北民歌《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五谷子(那个)田苗苗,这些衬词的插入既可以活跃节奏,渲染气氛也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
农村孩子学习条件有限,但是爱美、追求艺术、理想无穷。作为农村音乐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精神,创造性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追求形式生硬的说教,要见缝插针地联系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当具有远大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态度。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高雅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时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评价师德修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培养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做出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知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我见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我见
张瑞
甘肃省泾川县合道中学
邮编:744300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在此谈谈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需要呼唤心理教育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的社会,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 1
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是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外,也尤其重视人的心理素质。如果说人的身体素质是生命的物质载体,那么,心理素质则是人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心理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还比较稚嫩,因而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所谓心理问题上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不协调,甚至产生失衡、焦虑、痛苦等异常表现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就农村学校而言,轻微的心理偏差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不良行为倾向和不良生活方式,如自卑、虚荣、说谎、懒散、任性、厌学、畏难、怯场和自我中心等;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社交恐慌三个方面,这些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心烦、孤独、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笨拙等异常反应;严重的心理疾病现象也个别存在,学生因不堪压力和挫折而自杀、弑母、精神失常等现象常见诸报端。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目前,就农村学校而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家庭方面,六成以上父母外出打工,形成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隔代管理根本不能蔚籍孩子孤寂的心灵,即便父母在家,也多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
理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既无暇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变相存在,超负荷的学习强度、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教师也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使注意到了,也由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而爱莫能助、束手无策。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因素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渐增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的善意批评和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火花,积极的因素,但是实际上却常常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因素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父母们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教师同学贪心里话,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到事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崩溃。
四、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产生的原因,条分缕析,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营造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氛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管理,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所处班级心理环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素
学校应重视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活动,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认识目标,激起自信,积极进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努力完善自我。“哲学贫困”是一切心理问题的“万恶之源”,有了指导认识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习惯,就有利于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对于成长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反之,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猜忌的关系易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道德品质,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平等对待子女,尊重他们的意见。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始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感到有依靠,主动向老师倾诉,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可以很好地调整心理和情绪,避免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孤独封闭心理因素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起着不可低估,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渠道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调动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给提供学生更多的有益 4
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正视艰难困苦,直面挫折失败,胜不骄,败不馁,以健康的心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参考资料:
1、石志海;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实践与科研》 2011年第5期
2、胡华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11期
3、李志广;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素质提高途径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