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之我见
单位:晋 源 区 五 府 营 小 学
姓名:攸 俊 芳 性别:女
联系电话:***
邮编:030025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文章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大都是平行班,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内涵 主要内容 问题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几乎是一个模式,一个班级几十个同学,同时学习一个例题,讨论同一个问题,共同完成一样的作业,在教学中采取“一刀切”,不顾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个性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久而久之,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一个班的人数动辄五、六十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大都是平行班,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这就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 材施教原则,实行分层教学。
一、分层分类教学的内涵
所谓“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选择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因材施教,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二、分层分类教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的分层
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优、中、差或(A、B、C)三类:A类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成绩优秀;B类学生,基础比较扎实,智力水平一般,成绩中等;C类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成绩欠佳。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采用隐形分层,老师心里知道哪些学生属于A类,哪些学生属于B类,哪些学生属于C类,而不告诉学生。
A、B、C三类不同层次的人数比例约为1:2:1,开始安排座位时,A类学生为一组,B类学生两组,C类学生一组,排列顺序是 A C B B ,后进生坐在中间方便辅导,经过一个星期上课发现,C类学生由于基础不扎实,上课听不明白,经常与别人说话、开小差,影响其他学生。后来把A类学生与C类学生各拆一半重新组合成BB AC CA BB 这样学生可实行一帮一的学习形式,首先要做好优生的思想工作,要求优生在课堂上管好自己,不要与同桌说话开小差,再帮助同桌学习。
2、钻研教材,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调节、导向和控制作用。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出与高中低层次学生学习可能性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因此,正确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大纲及教材的重难点,在备课中针对教材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人人达到的基础教学目标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力的提高性教学目标。如在“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时,要求C组学生能初步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并能正确列式。这样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差生跟不上,优生浪费时间的不良现象。
3、备课分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备课花的时间比较多,我通常在认真钻研教材后,分析清楚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属于非共同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各层次的不同要求,对于A类学生要求较高,对于C类学生则只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解决问题(简单的相遇问题)”的教学时,C类学生只要求看懂线段图,能根据线段图正确列式;而A组学生则要求他们初步学会画简单的线段图。
4、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心中不仅有优等生,也要有差等生。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培优辅差,适应各层次的学生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如教学3倍数的特征时,让A类学生自主探索规律,B类学生做适当的提示,C类学生则直接告诉他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样做既能激发A类学生的求知欲,又能保持C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尽量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分层实施阶段,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因素,结合学生意愿、家长意愿和教师推荐等,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C层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A层高水平学生是指那些学习兴趣浓、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学习成绩很好,能够轻松完成教学要求并能得到更大发展的学生;B层中水平的学生则指那些有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学习成绩较好,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教学要求的学生;C层低水平的学生则指那些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差,完成教学要求比较
困难的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才能的目的,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对优等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如在教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的方法”时,对优等生可以直接通过自学,使其发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对中等生可先出示自学提示:(1)观察准备题,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2)什么叫倒数;(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通过分组讨论,使他们明确倒数的意义及求法,而对差等生则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思考,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同样,由于不同层次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不同,因此练习设计要具有层次性,有差异地布置练习。一般地讲,对与例题配套的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如课本上的习题(选做题和思考题除外),做这类题中上生没困难,教师要求他们独立完成,对差等生就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以指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而对于选做题、思考题等发展题只要求优生去理解。如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解答:“一块平行四边形木板,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面积”。使全体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然后出示变式题:求下面图形的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1)(2)这两题只要求优等生去思考、去解答,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增大了学生思维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又减轻了学生的精神负担。
5、提问的分层
提问要根据水平较低的学生接受能力情况,先提问中下水平的学生,让中下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内容简单思考性不强的问题,应首先让后进生回答,即使后进生一时回答不出,也可让优等生帮助回答后,再让后进生重述,直至正确为止,这样让后进生也能体验到成功。在后进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回答,对一些思维力度大的较难问题,教师要设置台阶,分层提问,减少坡度来提问中等生;在突破重难点时,就要发挥优等生的优势,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及时进行反馈。这样安排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言可发,学有所得。
6.作业与练习的分层
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必须分层次,并有针对性。鉴于优、中、后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不搞“一刀切”。根据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及较高要求,以“下要保低,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课外作业布置分为必作题和选作题。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努力独立完成作业,得到不同层次的训练和提高。练习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掌握新知,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平衡,对优、中、后进生三类学生的课堂练习应分别安排。后进生一般能做第一层次反馈练习的基本题就可以了,如果他们能再做第二层次的对比性练习或易混练习,应加以鼓励表扬,中等生一般要求他们做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反馈练习,优等生除完成两个层次的反馈练习,还要完成课本中带星号的题目或教师补充的综合性较强的灵活题,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针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三类难度不同的题目,要求各层次学生必须完成对应层次的作业。布置作业主要以基础题和综合题为主,若有时间在黑板出
一、两题思考题作为附加题,主要让A类学生选做,也鼓励B、C层学生做中、高等难度的题目,但要保证质量。练习分层,每节课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第一层次基础练习,全班统一要求,重点辅导后进生,过好模仿练习这一关;第二层次,变式练习或简单的综合练习,要求B类和A类学生掌握,这类题重点指导B类学生,也鼓励C类学生尝试做,作为他们的附加题;第三层次提高题,具有思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求A类学生多思考、多练习,也鼓励B类学生做一做,作为他们的附加题。例如:在教学“找规律2(有序的排列与组合)”时,设计的练习,第一层次的模仿练习是“用8、5、2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共有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重点指导C类学生要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排列出来,852、825、582、528、285、258。第二层次变式题是“有四位同学,每两人相互握一次手,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这类属于组合题与例题有些不同,关键让B类与A类学生掌握,理解好“每两人相互握一次手。”即甲与乙握手和乙与甲握手即算一次握手,与两人的组合有关,而与两人握手的次序无关。综合性练习题“三个小朋友他们三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他们每两人相互送一张贺卡,一共需要多少张贺卡?”这题主要要求A类和B类学生掌握。第三层次练习是在此基础上拓展“如果有四位小朋友,他们一共同多少次电话?五个、六个呢?能找出些规律吗?”启发A类学生,发现规律。
7、分层评价,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三、采用分层分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端正教学思想。采用分层分类,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实行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2、要注意处理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要缩小差别,首先必须承认差别,鼓励良性竞争,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深切的爱,热忱的期望,有时也会奇迹般地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的。
3、要善于调控。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学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应采用固定模式,分层并不是分而不变的,随着教学进程,要不断调整层次结构。
4、要有适应分层教学的教材。教材要便于自学,有弹性,教法、学法要寓于其中,教材本身要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而并非所有教材内容都能进行分层分类教学。
5、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教学实践中,是否需要分层或怎样分层,必须从班级的实际出发。
小学数学的分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学习条件,使不同层次 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此同时,分层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合,老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打造教学方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周振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8).[2]蔡美玉,.浅析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0,(29).[3]夏永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4]张云侠,.合理分层 有的放矢——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J].甘肃教育,2010,(24).
第二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之初探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之初探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初中数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能够有意识地促进各层次学生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笔者将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石、基本要求、教学重点、教学策略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基本要求方法策略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水平,充分考虑学生中存在参差差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对同一班级的学生实施分层次,区别对待进行教学,从而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 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辅导、考查到评价, 一般很少能够顾及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方面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 中等生吃不好的不良境况。因此,针对现代初中生的特点, 谈谈关于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个人看法。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石
分层教学思想是历史的遗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我国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把学生分为不学而知叫“天才”,即上等,把学而后知叫次等,它是分层教学的源端。此后,宋代的先哲朱熹曾在《论语》中明确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就如何掌握学习理论方面,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只要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材料,在对其进行教学的同时,给予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发展是有个体差别的,家庭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程度是有差异性的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从个别化的角度来说就是“层”。而我们由于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又要求我们必须把这些孩子合在一起来上课,那么就必须满足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还要照顾到差异,也就是因材施教这叫分,所以分层教学的概念就这样提出来了。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在数学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始终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分层教学正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把目光从少数人转向全体,把发展作为目的,考试只是促进发展的一种手段。本文源自http://www.xiexiebang.com 如需职称论文代写发表请上星论文网!
(二)差别对待,保底教学。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但绝不是要降《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所谓“保底”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最终必须保证后进生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力争向社会输送合格,甚至是优秀的人才。
(三)关注发展动态评价。
心理学表明,人们成长过程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和稳定性,又是发展变化的。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区别不同对象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时灵活地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各层人数的多寡、课堂教学的结构、作业和考查的尺度、辅导与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随时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积极进取的发展变化过程,达到最优化发展。
三、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分层教学”的实践要点主要在学生分层和分层授课上。
(一)学生分层。
在学生分层实践中教师要树立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观,要关心每个学生,动之以情。建立良好的基础,才能将分层教学顺利地进行,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所以在实施时应注意两个问题:在分层时要强调以尊重学生,对学生分层应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习惯及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学生自报和教师考查相结合的办法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避免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在实施分层教学时,要灵活处理,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分层教学,引入竞争机制,对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是非常有用的。另外,教师还应建立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个人档案,使分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分层授课。
分层授课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授课之前,要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根据情况的不同建立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宗旨,做好分层设疑,分层释疑,分层练习,分层指导,分层反馈,分层纳入知识系统等六个教学环节。具体要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分层设疑,通过分层提问、讨论、答疑等形式使各层学生学懂本节课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接着进行分层练习,教师分层重点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再进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训练,教师对时间、题量、难度等方面做合理的安排,使各层学生学得灵活、主动。最后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层反馈和指导,做到统筹兼顾,矫正提高,在此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纳入整个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保证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
四、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让学生了解分层的好处,科学进行分层。
让学生知道,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的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可将学生分为A、B、C 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习题, 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 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二)灵活驾驭课堂,注意层次差异。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的难度和坡度的基础上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分层次选编基础巩固性练习,拓展延伸性练习,综合运用性练习,对 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基础巩固性练习,鼓励选做书中章节习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基础巩固性练习,和书中章节习题,选做拓展延伸性练习,A层学生另外增加综合运用性练习,这样配制练习,有利于C层学生巩固基础,B层学生略有提高,A层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三)采取激励机制,实施分层评价。
对学生评价没有单
一、固定的方法,随着学生评价的功能、标准、内容、主体等的变革,评价方法也向多元化发展,因此,新课程要求多样化学生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平时作业、考试阅卷、回答问题等方面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层学生应多采用表扬评价,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层次学生采用激励性评价要看到他们的成绩,对优等层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总之,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2] 王友恭.中国科技教育[S].中国科技教育编辑部,2005(5).[3] 刘艳菊.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4] 田玲.中学数学”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实验探索[J].山东教育,2001,(10).
第三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数学
分层
教学
提高
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CA‖CA‖BB)编排如图: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采取詹振权老师主张的“模糊学”的方法,不指名道姓地点出哪些差生,哪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在题目告诉r或d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A层学生则在高一层的告诉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计算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式”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为: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后进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后进生做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 + 20
80% + 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 + B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
70% + B组加试题得分组的加试题<20分> + 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50% + A组加试题得分。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声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
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我 我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这一现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得教学质量大幅提高。
关键词:数学
分层
教学
提高
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受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教师从备课、授课、作业、检测等都很少顾及好、中、差各类学生的智能差异,多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学习他地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摸底调查,划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教师必须要通过查阅学生档案、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各种途径,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掌握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一般以1:2:1为好,也就是把全班学生中的1/4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组,1/2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组,目前1/4较差的学生编为C组,重新编排座位(座位编排如图:BB‖CA‖CA‖BB)。考虑到C组学生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编排座位时首先让C组同学坐在中间,与A组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学生,使C组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受到启发和帮助。在各层成员名单上,采取詹振权老师主张的“模糊学”的方法,不指名道姓地点出哪些差生,哪些学生是优生,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师生感情。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共同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学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只要求C层学生在题目告诉r或d情况下能算出圆的面积;A层学生则在高一层的告诉圆周长的情况下求出圆的面积。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
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计算,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让A组同学回答、计算,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
2、课堂教学。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就可以分层教学,对优生(A组)可以直接通过自学,自我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中等生(B组)可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或采取分组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后进生(C组)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根据学生练习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为最先做完且全部正确的学生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计算练习,可设计一组逐步深化的练习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做。这样的练习没有把全部学生框在一起,增大了思维量,拓宽了思路,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地进行个别指导。一般说,优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时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A、让他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 B、让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对他们要重点辅导。应善于抓住教学中动手操作、听、说、读、写、想等一切机会,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同时,对后进生做到四优先:优先发言、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批改。
3、作业与评价。作业要求也分层次,对后进生一般布置最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对作业题中出现的一些选做题和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可让中等生做。对优生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可以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4、检测。同期达标是“分层式”教学的终端结果。虽然看起来不同层面的学生掌握的程度不同,但都朝着不同的目标共同前进。在对学生检测时,也采用不同的题目和不同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具体方法为:有A、B、C三种层次的习题分别给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做,分别是优等生做A组,中等生做B组,后进生做C组。成绩计算方法为:后进生做C组题(C组题为100分),得多少分就是多少分;中等生做B组题(C组题 + 20分加试题),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80% + 加试题得分;优等生做A组题(C组题 + B组的加试题<20分> + A组加试题20分),得分计算为:C组题得分×70% + B组加试题得分×50% + A组加试题得分。这样以来,学生所做的习题有难易之分,但分数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极大的保护了后进声的自尊心,促进了优等生的上进心。
三、动态优化法调整学生层次
动态优化是“分层式”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也是“分层式”教学发的核心问题。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换到B组,而将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通过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的机会.四、实践效果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实施分组、分层式教学可以大面积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吸取知识的独立性,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优等生有奔头,中等生有学头,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后进生有望头我
第四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究
分层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大纲的要求。
小学新版数学教材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在例题的设计上有弹性处理的特点,在试一试的编排上有层次性的安排,在练一练中既有基本题,又有发展题、综合题和提高题(即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是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课堂作业本也如此。我们分析教材后就会觉得分层教学不但可能,而且可行。
学生需要自主地学习,使自己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充分利用教材的层次特点,这样,不问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解决着学习中的不同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分层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甚至杜绝厌学现象的产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怎样开展分层教学呢? 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特点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了解学生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开学初我认真研究全体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了解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意志、情感等品质,将学生分为后进(A层)、中(B层)、优(C层)等层次的临时分类,使每一个学生在此阶段都处在一个层次(一般来说,一个班级中优生占20%左右,后进生占10%——15%左右,中等生占多数。)。随着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变,我不断改变学生所处的层次。这样有利于我自己因材施教,有利于批改、辅导,有利于不同信息的反馈,也能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备课分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使不同层次的每位学生都有提高,在备课时,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确定教学目标时,我首先分清哪些是共同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数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提出三个目标:
1、理清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根据解题思路正确解答;
3、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画图解和用方程解。在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面向全体学生,后一个只面向优生。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时,放在中等学生的基础上。教学过程设计时,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我是以中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问题时,问题的难度一般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较容易的问题,让中下生都能解答,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能答、算,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设计练习时,我都重视体现层次性,既有中下生能算的巩固题,又有极大部分学生能算的综合题,最后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些思考题。这样的教案设计,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和“辅差”。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当教师既要强化目标意识,又要让每一个学生有锻炼的机会。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分层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探究;对中等及中—下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中下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使后进生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等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具体操作如下:
准备教学时,由于准备题一般是对旧知的温习,形如十一册数学“第116页的“今年比去年增产 2,我就让中下生练习;主要是用旧知识作铺垫9,今年产量是去年的几分之几?”作用,归纳旧知识,寻找规律特点,让中上学生去探索,重在为新知识搭桥衔接,并及时补漏,为新授扫清障碍。
新课教学时,我尽量注意同步教学中渗透异步教学,多为差生设置几个台阶,便于他们接受。教学中,让中上生独立尝试新知,探究新知。例如:十一册数学116页第七题“仓库
里有两堆煤,第一堆有500吨,第二堆比第一堆多7 20,两堆共有多少吨?”我就让中上学生独立尝试,后把解题方法说出来,用来带动后进生,同时也培养了中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时,往往前两个题与例题同步,我就抽中下学生板演练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题我就让中等生练习,既体现中等生的水平,又为差生树立榜样,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提高练习时,我就让优生探索一些带“*”的选做题或思考题,以开发智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对后进生,针对他们学习本课的效果,让其质疑,及时补救,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做一些提高题。
这样,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四、作业分层
每一节数学课后都有一定量的作业,一般以课堂作业本为主。但是我也把握作业的层次特点:放缓题、基础题和提高题,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分层练习:对A层学生只要求完成放缓题及基础题,并只求一题一解;对B层学生除上述题外.再增做提高题;对C层学生在中等生的基础上要求一题多解,或画图解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全面落实大纲的要求。
总之,分层教学使后进生堂堂学有所得,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优等生堂堂吃得饱,能增强他们自学能力和汲取知识的独立性。但也要防止把学生定位看死,搞一刀切,这样不行。要及时“转换”学生,要根据班级特点、教材内容等多种因素开展分层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让学生扬起自信,走向成功
自2008年开始,第x小学参加北师大数学分层教学项目实验,在四、五、六年级使用《数学分层测试卡》。
分层教学法的教育理念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大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也就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主张‚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
二、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了解差异,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如A、B、C三个组,A组是基础好,思维活跃,善于创新的学优生;B组是基础扎实,有发展空间的中等生:C组是基础薄弱,学习吃力的学困生。分好组后,对全班同学合理编排座位,让A组同学与C组同学同桌,这样有利于A组同学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C组同学。但是分
组标准只是教师心中有数,不宜向学生公布,以免助长学优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2、精心设计,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也就是基础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目标(也就是深化目标和发展目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这样的目标分层,有利于保持和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因教学目标一刀切而造成的‚学困生跟不上,学优生浪费时间‛的现象。
3、因材施教,方法分层
分层教学既要重视学生的共同需求,又要照顾到不同类型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有面向全体‘合’的环节,又要有因材施教‘分’的做法。
A、让 学优生‘吃的好’ B、让一般生‘吃得饱’ C、让学困生‘吃得了’
这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不容乐观。课上,要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如:在讲解一道解方程的变形题时,‘学困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深
入‘学困生’中间,进行个别辅导,使他们也能解决这道题。所以分层教学对于‘学困生’有很大益处,让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这样,通过方法的分层,每个同学都能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找到自信。梁威教授讲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数学定理或定义对一个学生来说也许今后一生都用不了一次,但自尊、自信、自强是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需要的。‛
4、因人而异,问题分层
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新知引入时,一般以学困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问题由易到难,而在实践探索中或拓展练习中,一些较难的问题由中等生或优秀生来解决,有的问题可以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互相讨论,进行一帮一或一帮二的学习,在求同存异中鼓励个性的发展。例如:陈晓兰老师在讲互质数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
1、什么是互质数?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也是这节课中认知领域的目标,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应知应会,这个问题是为了引起全体同学的思考,让他们巩固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但是在回答问题时,陈老师叫了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给了他成功的机会。
2、怎样来判断两个数是互质数?这是理解领域的目标,给班内大多数中等生机会。
3、互质数是质数吗?它与质数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思维容量大,需要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陈老师把这个问题留给学优生回答,目的是发展他们的
创造性思维。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的问题,不仅巩固了每一个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成功的机会。
5、用好题卡,练习分层
练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数学分层测试卡》就是把每一个知识点分成若干个小新知识点,每一节课都有一张对应的测试卡,依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把练习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练习,教师可将第一层作为新授后的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让学困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又可以避免学优生不做第一题的现象。及时反馈,给予鼓励,并以‘100’分激励每一个学生。由于基本练习比较简单,为每一名学困生得100分提供了可能。第二层是综合练习,教师可采用降低评价标准来对待学生,比如三道题只要答对两道就给100分,有些学困生是老师在背后辅导后得到的100分,从表面看不合乎情理,但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给孩子成绩不要太吝啬‛。从实际操作来看效果很好。因为,学困生更需要鼓励,更需要掌声,当孩子们个个眉开眼笑时,学习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出来。第三层是拓展练习,这部分要激励学生敢于挑战,遇到非常难的题目,可结合有关内容留分层作业,给学困生和
中等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这样不会让学优生有‘吃不饱’的感觉。
6、营养配餐,辅导分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主要方法有个别辅导、伙伴助学、小组讨论等。
个别辅导主要针对学困生而言。例如小数乘除法的教学,一般学生利用迁移就能学会新知识,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就要给予具体的辅导。以整数乘除法为起点,一级一级为他们铺台阶,使学困生最后也能够自己发现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
伙伴助学就是为学困生搭配学习伙伴,既有助于学困生成绩的提高,又有利于优等生对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小组讨论有利于培养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给学困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时间。以往的小组讨论,往往是优等生唱‚主角‛,中等生是‚配角‛,学困生是‚观众‛。长此以往,不利于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采用‚组长轮值制‛来加强小组间的互动,即由高中低层次学生轮流担任。每个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是不固定的,定期进行置换,这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量体裁衣,评价分层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分层评价。分层评价是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方法。评价分层主要遵循以下三种原则:
(1)差异性原则。
以往的教育评价一般采用统一标准,对不同的学生运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衡量,这虽然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但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评价就是让教育不再是选拔优秀人才的筛子,而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摇篮。
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把承认差异性、注重差异性作为一个重要原则,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学中教师必须承认这一差异、了解这一差异,并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用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优劣,全对100分,不对的90分、70分60分。学困生30、20也有,这样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受到极大的打击,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厌倦。分层评价就是从课堂评价入手,改变原有的一刀切的模式,提出了分层测试、因人而异、实事求是的分层评价模式,把数学知识结构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了对数学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关注。
(2)发展性原则
分层评价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为学生的发
展服务。面对有差异的个体,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都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知识点分层,针对学生的能力提出相应难度的问题,当他们能正确回答时,教师可以给予口头表扬、掌声鼓励、握手祝贺。如果学生能回答出难度稍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个称号如‘小棋手’,奖励他一面‘小红旗’。如果学生做分层能得10个100分也可以奖励一面‘小红旗’,10面‘小红旗’可以换一颗‘智慧星’,单元总结评比时可以把学生获得的奖励称号贴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上,这样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里,有效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热情,从而更加积极地、信心百倍地学习。
(3)激励性原则。
分层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发现并发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为每一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体验,分层评价必须以分层教学为基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分层评价是课堂教学之魂,不仅仅在于激励孩子,更在于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让孩子的思想有方向,有动力,一个专家说过:‚评价是泵,不是筛子,是给学生提供动力、加油鼓劲的,不是把学生筛下去、打击下去。‛对学困生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鼓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学习,不向困难低头。比如:‘孩子,你也能得100分’、‘你今天上课举了两
次手,说明你听明白了,老师真为你高兴’、‘批改你的作业就是一种享受’、……评价必须是真实具体的,这种评价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这种深入学生内心的评价比说10个‘你真棒’效果都要好得多。评价应多关注正向评价,‚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对一些错误较多的同学也给100分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对这种孩子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方式,也就是不急于给学生进行评定,允许学生重新解答,学生通过努力,改正错误以后,再给学生第二次评定,给出鼓励性评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