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摘录

时间:2019-05-13 03: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摘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摘录》。

第一篇:中外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摘录

--中外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摘录

摘录了一些教育家的名言,与诸位老师共勉之!一

关于教育地位、教育宗旨

1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 陶行知 2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 3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4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脚踏实地做事 顶天立地做人 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赫尔巴特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

二 关于教师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道德 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

——毛泽东 9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反,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乌申斯基 10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列宁 1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 12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13 师者,人之模范。——杨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15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第斯多惠 16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卢梭 17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1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 22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 23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 24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叶圣陶 25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叶圣陶 26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子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28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杜威 29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卢梭 3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32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3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礼记•学记》 35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37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夸美纽斯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陶行知

三 关于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韩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 44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孔子 45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4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50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四 关于德育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 52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赫尔巴特 55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洛克 56 不贰过 ——孔子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礼记•学记》 59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纽斯

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马卡连柯 61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62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欧文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乌申斯基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

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

五 关于全面发展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洛克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70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马克思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

第二篇: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

朱永新,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改革发起人,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为了一切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著有《朱永新教育文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我的教育理想》、《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回到教育原点》、《走近最理想的教育》等。

名言: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叶圣陶(1894-1988),叶圣陶,江苏苏州人,卓越的教育家、文学家,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他认为,中国现代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能够自己学习,并且适应社会变化,自学一辈子。他提出了一个以自学为基础、以讨论为深化、以应用为发展的基本教学模式。阐述了“引导自学”的八条教学原则以及相应的一整套方法。《叶圣陶教育名篇》收录了叶圣陶先生有关教育的精华文章。

名言: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等。

名言: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徐特立(1877—1968),湖南善化人。他创立了“群众本位”教育科学发展,通过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实践,首倡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他的新道德教育和创造教育学说,为当代中国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主张教育“重在育”,教学“学为主”。他“对自己是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名言: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魏书生,1950年生,河北省交河县人,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人生态度和学习动机的“松、静、匀、乐”四字诀,并以此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他的建立互助关系、发展学生人性与个性、多跟学生商量等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诠释了他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和《魏书生文选》(一、二卷)越来越受欢迎和好评。

名言:民主像一座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敞。刘京海,1950年生,山西灵石人。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3年9月评为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他积极搜集国内外学困生研究资料,创造性地运用成功教育思想,提出改变习困生的主要对策,取得显著成效。主编并出版《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探索》、《成功教育100例》等专著,有多部(篇)著作或论文获全国及上海市社会科学、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名言: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那么,一个好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

李镇西,1958年生,四川乐山人,著名教育家。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和从事语文教学,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他的“爱心、民主”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心目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

名言:班级的纪律管理变化,与其说是靠教育,不如说是靠爱的感化。

李吉林,女,1938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南通教育学院兼职教授。长期坚持教学改革,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出版了《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教育专著。

名言: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不要

顾泠沅,1944年生,江苏吴江人。他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探索了专业引领下教师行动教育模式,为国内外教育界所公认。主持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以学校案例研究的形式,总结全国改革创新前沿的40多年中小学办学的新模式。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

名言:我有两句话,第一句:教师事关重大;第二句: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这个课堂既是教学的小课堂,也是整个社会的大课堂。

冯恩洪,1946年生,上海市人,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他推行“走班制”,首创并践行“合格+特长”的办学理念。业界有“北魏(书生)南冯”的说法。他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著有《探索明天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等。

名言:教师要“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千万不要“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绍兴山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清末创办了上海爱国学社和爱国女校,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名言: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头像改老年时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想家。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名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王守仁(1472-1528)浙江余姚人,明代中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和“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的道德教育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他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传世著作有《 王文成公全书 》、《 传习录》、《 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

名言: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荀子(前313-前238),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儒学大师。他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是不断地积累知识、培养道德的过程。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他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著作有《荀子》、《劝学》等。

名言: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他的弟子收集其语录,编成《墨子》一书。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他除了主张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文史知识教育之外,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思维能力的教育。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提倡“虽不叩必鸣——积极主动地去说教。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还注意到施教过程中应顾及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明确提出量力而行原则的教育家。名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老子(前571—前471),字伯阳,谥聃,又称李耳。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他的“尊道贵德”,“清静为天下正”“无为而无不为” “慈悲为怀”等教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中“知行合一”、“行不言之教”和“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等教育方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头像偏红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注意发挥弟子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获取知识必须“专心致志”。他还认为教学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他还用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学习不可急躁冒进,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孟子的这些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依然还为教育家们所推崇。

名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提倡“有教无类”,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范。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名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换头像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他首次提出分科教学法和班级授课制。他对教师职业给予了极高的称赞,他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等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可以说人本主义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灵魂和主旋律。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等。

名言:职业本身就责成一个教师孜孜不倦地提高自己,随时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

赫尔巴特(1776-1841),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心 理状况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名言: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就教育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是理论体系相当完整的教育巨著。

名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布鲁纳(1915年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世界教育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地去发现知识,主动探索事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把布鲁纳的这种观点应用于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是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的。主要著作有《教育过程》、《论认知》、《教学论探讨》、《教育的适合性》)等。

名言: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头像偏红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爱弥尔》集中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将教育理解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后二者在遵循前者的基础上实现三者的协调一致。他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激的观点,但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他的论证初步触及遗传、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问题。

名言: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作家。他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还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不仅要求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也必须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进行。主要教育著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名言:教师的话是感化受教育者心灵的工具,它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教育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对待人的心灵的艺术。

赞可夫(1901—197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 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他重视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实验是揭示“教学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本研究方法。他的《教学论与生活》和《和教师的谈话》等书,被誉为“广大苏联教师的必读书”。

名言: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凯洛夫(1893—1978),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共产主义教学目的论,教学过程的认识本质论,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强调双基和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他主编的教科书《教育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著作,50年代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名言:教育永远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机能。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的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主要著作有《教学过程最优化——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一方法论原理》等。

名言: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巨子,绅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虽仍带有贵族色彩,但它注重健康体魄的锻炼、举止仪态的修养、实用知识的掌握。这种德智体并重,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新教育,较之中世纪培养出世僧侣和封建贵族的旧教育前进了一大步。《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名言: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以哲学家的沉思和教育家的责任来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经验,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识即德性”、谈话法教学等,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苏格拉底一生述而不作,他的言行主要由其学生柏拉图记载。

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受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实践的影响,设计出一种层层淘汰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其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出“金字塔”顶峰的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他论述了普通教育,主张体、智、德、美和谐发展。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为奴隶主贵族政治服务的,但其中仍有一些发人深思的积极因素,对后世教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主要表述在其《理想国》和《法律篇》中。名言: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每个人最初所受教育的方向容易决定以后行为的性质,感召的力量是不小的。

头像 更改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在教育上,他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对西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他的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

名言:教育的根须是苦的,但果实是甜的。

昆体良(约35—95),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他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致有下列几点: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教师对学生应宽严相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教师应当懂得教学艺术,教师要注意儿童之间在能力、资质、心性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雄辩术原理》是他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

名言:教育的作用应当与人的自然本性为基础,教育者应当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差异和年龄差异。

新增

叶澜,女,1941年生于上海,祖籍福建南安,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探索新基础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中小学师生对话,建构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发出了20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之音。对于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她做了全面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思想,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专著有《教育概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

名言: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肖川,1963年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关注实际,深入课堂,在多所学校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他指出当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人性化;

二、蕴涵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关照独特的生命主体;

三、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与生成;

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照学生个人的幸福;

五、注重教育的生态学意义,引入“生态伦理教育价值观”;

六、强调教育和人自身的完整性。出版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

名言:有效的学习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钟启泉,1939年生,广西玉林市人,在“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理念指导下,他对很多教育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基了中国课程论研究领域,引领了中国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验,在比较教育研究和课程论研究两大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1979年以来在海内外发表 论文190多篇,著作(著、译、编)23部。其代表作《现代课程论》出版以来多次获奖。

名言: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他通过实物教学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

名言: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因其终生从事师范教育,致力于发展国民教育,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是他的教育代表作。他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把“自动性”视为人的发展的主观基础,而以社会中的真、善、美为教育的客观基础,认为两者结合才算是培养了“全人”。他提出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

名言: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予学生以教育。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什么是教育》是他论述教育的代表作。他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虔敬和追求,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他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以促使学生自由发展。他认为大学有四大任务:研究教学和专业课程,教育与教养,生命的精神交往,学术。

名言: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布卢姆(1913—1999),美国著名教育家,曾任芝加哥大学名誉教授。他经过长年的心理教学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效应。他继承了泰勒的研究成果,率先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的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主要著作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掌握学习》和《人类特性与学校学习》等

名言: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

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是《散文集》。他认为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他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不要死记硬背;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把世界作为书房”;

4、要因材施教;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6、多练习;

7、“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名言:真正的学者就象田野上的麦穗。麦穗空瘪的时候,它总是长得很挺,高傲地昂着头。

保罗·朗格朗(1910年生)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议上,他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引起与会者极大反响,他于1970年写成并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他的《学会生存》发表之后,终身教育的概念更为全面、清晰、具体,促使终身教育由一种思想转为各国主导的教育政策和普遍的教育实践。

名言: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

马卡连柯(1888—1939),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最受重视、被研究和运用最广泛的是他关于集体教育、纪律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理论。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综合和系统化了先进的儿童家庭教育的经验,提供了严格的和深刻的令人信服的关于家庭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他的乐观主义教育观与精湛的教育技巧。主要教育文艺著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主要教育理论著作有《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儿童教育讲座》、《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

名言: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乌申斯基(1824—1870),俄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主张教育理论应该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教育的成规惯例之中。在教育过程中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而就要进行全面的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注意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指导教师注意利用这些规律。他对俄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主要著作有《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人是教育的对象》。

名言: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郑校长,您好!

稿件全部编好,等定稿做成图片时,最好让我再校对一遍。

李中宝

2013.4.9

第三篇: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简介

一、陶行知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

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果,我没有更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行知的教育观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反思:今天的教师如果还不敢放手发动学生去“学”,还在孜孜不倦地“以教为中心”,不妨回到陶行知那儿找寻力量,“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提出“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以“沟通文理,废科设系”为原则设置学科;采取“选科制”的教学制度和教授治校的行政管理方式。

蔡元培的教育智慧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北京大学根据这一原则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和整顿,一方面延请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一方面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但对佛学有独到见解,引起学术界注意,为蔡元培所赏识,被聘为北京大学的印度哲学教席。

蔡元培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上任伊始,他即告诫学生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针对北大缺乏高尚的娱乐和自发的组织,学生不得不于学校以外寻求不正当消遣的情况,他倡导成立了各种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演剧会等,培养学生的正当兴趣。对于教师,蔡元培历来以学识为重,认为个人的品行应由自己负责,学校不宜多加干涉。但是对于那些即使富有学术声誉,但私生活糜烂,甚至诱引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坚决解聘。

蔡元培的教育观

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我们反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于对学生的掌控与钳制,热衷于替代、包办学生的一切,这甚至已经成为教师的“集体无意识”。蔡元培所提出的“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或许可以纠正我们原有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可以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三、陈鹤琴

提出“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5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提出五指教学法,主张幼儿教育如同手指与手掌,应当涵盖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文5种其本项目,手指与手掌骨肉相连不能单独而存,要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及整体性。

此外,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

陈鹤琴的教育智慧

一天,陈鹤琴询问一个小女孩:“小朋友,你见过小松鼠吗?”她说:“看见过的。”“小松鼠有多大呢?”女孩双手比画了一下,两寸多的样子。陈鹤琴追问:“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女孩说:“在书上。”

陈鹤琴发现这样的幼儿园根本就不适合儿童,于是他在家里办起了幼儿园,这就是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第一批孩子只有12个人。

陈鹤琴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尽量满足他们的天性,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工作”,亲自购置和制作玩具,开创性地把木偶戏引入儿童教育。鼓楼幼稚园从一开始就立意冲破旧式幼教制度的束缚,是现代中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试验田。

陈鹤琴一生的志向,就是让全国儿童都能身心健康,都能享受教育。儿童健康是幼儿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让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在户外劳动时,陈鹤琴自封为“老狮子”,并亲切地称其他教师为“大狮子”,儿童是“小狮子”,打破了师幼界限。通过共同劳动,“老狮子”、“大狮子”与“小狮子”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陈鹤琴认为,溺爱与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法只能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为此,他常常带着孩子在草地上跌打滚爬,操拳练武,或者领着孩子摸鱼虾、螺蛳,捡卵石,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

陈鹤琴的教育观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

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我们反思:不知从何时开始,溺爱与专制成了我们对待儿童的两大“法宝”,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在乐此不疲地实践着。但这样真的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吗?在陈鹤琴的眼里,让儿童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才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才是真正满足儿童的发展要求。

四、晏阳初

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教育智慧

“五四”运动之后,晏阳初回到中国。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任总干事。先在长沙、烟台等地进行城市平民识字教育实验。1926年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实验室”,进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试图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中国社会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以及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探索。

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并身体力行,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转化为文化启蒙、科学启蒙、民主启蒙与个体意识启蒙的具体实践。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学有所成的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纷纷舍弃了城市中待遇优厚的职位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来到乡间,开始了乡村建设的实验,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

“定县实验”前后达10年之久,创造了乡村平民学校、生计巡回训练实验学校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形式。他们还编制了不同程度不同对象使用的字表、词表、简化汉字,以及各种类型与不同程度的平民千字课本(城市平民、农民、士兵与初级、高级等)、历史图说、国族精神讲话等一系列平民教材。从教育入手,对农业生产、农村卫生、保健、社区组织、县政改革进行了一揽子实验。总结出教育、科技与农业生产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补以及农村教育基础化、经济化、普遍化等一系列经验。

观点

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

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

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训育”,而是“到乡间来求知道”,“努力在农村作学徒”。

反思: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一个整体。他提出的“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其实就是系统改造社会的良方。可惜,今天的教育依然偏“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教育之弊如何解,多看看晏阳初,或许就可迎刃而解。

梅贻琦主张通才教育,他认为“通才教育”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训练。

倡导学术自由,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强调教师的楷模作用,对学生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

教育智慧

梅贻琦任清华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清华大学教授会由所有教授、副教授组成,其权限包括:审议改进教学及研究事业以及学风的方案;学生成绩的审核与学位的授予;从教授中推荐各院院长及教务长。教授会由校长召集和主持,但教授会成员也可以自行建议集会。

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将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上述过程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就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共开出1600门课程,且各人学术及兴趣爱好迥异,互为印证。

梅贻琦特别强调教师的楷模作用,提出了著名的“从游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反观今日师生关系,直一奏技者与看客之关系耳,去从游之义不綦远哉!”

观点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反思:“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难道不是言传身教最生动的诠释吗?作为教师,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要将真实的自己呈现给学生,因为对学生来说,我们就是“楷模”。

张伯苓的人才教育信条兼顾德、智、体三个方面,且德育、智育、体育观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他是大胆的革新者,早在1904年教家馆时,就敢于冲破封建教育束缚。他不宣传封建教义的四书五经,而致力于提倡科学,宣传西方文化,开设“算术”、“自然科学”、“英语”、“体育”等课程。

发展体育,增强国民的体质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多次谈道:教育的目的是救国,即以教育来改造中国,但中心是“改造她的道德,改造她的知识,改造她的体魄”。

倡导“公”“能”教育,即熔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于一炉的教育,寓教育于生活及课外活动之中。

教育智慧

张伯苓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求很严格。他认为“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他把人格的培养归纳为五个方面:(1)立志,(2)敦品,(3)勤勉,(4)虚心,(5)诚意。他亲自抓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每逢周三的“修身课”,总是邀请校外专家名流,或者自己对学生作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讲授,宣传为人做事和处世治学之道,他曾不厌其烦地带着一把筷子登上讲台,向同学们做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百折不断的演示,说明“分则弱,合则强”的道理。从而强调团结可以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之真谛。他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言简意赅,在许多年轻人的灵魂深处,星火般地撒下救国图强的种子。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专门在校门的一侧设整容镜。镜子上刻着严修书写的“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使学生出入校门有所警诫。

为了禁止学生吸烟,他曾带头折断自己的烟杆,并当众销毁所存的吕宋烟,终其一生不再吸烟。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博得广大师生的尊敬,这种榜样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强健学生的身体,他十分注意体育教育的普及,在南开学校的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两小时,他有时亲自带领学生踢足球或参加比赛。

为了使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了解社会的组织,南开的学生每年都有参观考察的活动。

为了培养民主政治的基础,学校里更特别注重学生们对集会组织的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他从不肯为他们轻易地写一封谋事的介绍信。

观点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华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

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无论学校与社会,必须德智体群四育并重,不可偏于求知的智育。

大家不要你赖我我赖你,自己要负些责任,国家的事情我有份责任,你不要指责这个指责那个,你指责你自己,你尽责任了没有?大家都说中国有我,中国就有办法了。

学生不单是要从书本上得学问,并且还要有课外活动,从这里得来的知识学问,比书本上好得多。

反思:今天的人们,言必谈素质教育,但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大家未必真正明白。在当年的南开系列学校里,“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张伯苓对于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或许有助于我们读懂何为素质教育。

七、叶圣陶

教是为了不教。

提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提倡引导与启发,主张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

教育智慧

叶圣陶做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一贯如此。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叶至善在回忆其父指导他们练习写作时说:“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说是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叶圣陶曾应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本来他在大学教书并非第一次,又是很有名气的作家,而且在各大书局掌握过文柄,他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写上几大行。可是叶老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4个字,“小学教师”。

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和作家,但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当年小学一共1~2次升级考试,他竟有4次不及格,别人只需读6年的小学,他竟不得不读了8年。奇怪的是,被人称作大文学家、大教育家的叶圣陶,从未因此焦虑。在叶至善的印象中,父亲从不逼着他考个好分数,也从不强迫他将来一定要上大学。父亲对他实施的似乎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教育。

观点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

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

反思: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叶圣陶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然而今天的一些人,依然是在灌输,而不是给予方法。有时,教育不需要很多“创新”,而是去实践,实践那些朴素的教育理念。

八、经亨颐

经亨颐以西方教育的视角观察中国教育,认为中国传统教育是一种“铸型教育”,即教育目标只顾眼前、教育原则固步不前、教育手段千篇一律、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教育对象不分差别。针对这些弊端,他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即“以社会教育个人,以个人教育社会”。

他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校训,首开浙江中学界男女同校之先河,并实施学生自治、教学自主,大力推行“人格教育”、“爱的教育”、“感化教育”、“个性教育”。

教育智慧

经亨颐把自己的教育思路称为“纯正教育”、“人格教育”。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格?他认为,学校应纪律严明、学风鼎盛,且应常举办远足、运动会和文艺活动。在课程上,经亨颐认为图画与国文两科“最合人格教育之本旨”。所以经亨颐在浙江一师任校长期间,亲自给学生上课。每周他会为每个班级讲授“修身”课程。

在授课之外,经亨颐同样重视活动中的“修身”。1913年,浙江一师成立了“校友会”。成立校友会的第一个目的是弥补教室里教授智识之不足,使学生活泼、热情,使校风振作、清新,也使教师得以考察学生的个性。第二个目的是“联络感情、敦笃友谊”。校友会的会员包括本校全体教职员和全体学生,校友会设有文艺、运动等部门,定期组织演讲、文艺、运动会、远足会等活动。各部门部长由教师担任,学生任干事。另创办《校友会志》,刊登校友会的讯息和学生作品。

经亨颐倡导学生自治、教学自主的教育思想,并为学生写下自治歌:

不知人生,哪知自治?自然淘汰误至斯。

禽兽草木无理性,山川风月无意志。

教育为何治何为?理性意志各自制。

经亨颐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尚之品性”,反对那些“因循敷衍,全无理想,以教育为生计之方便,以学校为栖身之传舍”的庸碌之辈。1908年,正在东京高师读本科一年级的经亨颐在机缘巧合之下得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校长王廷扬的盛情邀请,特意休学一年,担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来到学校后,经亨颐发现学校的教师也是参差不齐,有些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新式教师,也有些是通过关系进来的,且只能教国文,如此一来,学校文学教员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有一位国文教员是抚台大人介绍来的,却在国文课上写错字,胡乱解释。学生来告状,经亨颐到教室查看后,顾不得抚台的面子,立刻解聘了那位教员。

观点

教育不以外力的改变而更改自己的本性

教育永恒的使命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人格。

训育之第一要义,须将教师本位之原状,改为学生本位。

反思:教育目标只顾眼前、教育原则固步不前、教育手段千篇一律、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教育对象不分差别„„经亨颐当年所面对的那些棘手问题,今天的我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让我们沉下心来,阅读经亨颐,阅读当年的春晖中学,从而找到解决之道。

九、黄炎培

19l3年,提出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认为小学普通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加以改良;1917年,针对当时学生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开始倡导职业教育;1926年,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认为职业教育只有冲破旧教育论的狭隘圈子,主动与社会保持沟通与联系,努力体现社会性的特点和社会化的作用,才可能最终形成与社会经济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教育智慧

1920年,美国哲学大师杜威博士应邀来华,黄炎培邀杜威在上海举行讲座。活动中,黄炎培根据自己掌握的数字,每百名中学毕业生中,升学的有多少、失业的有多少,数字翔实、有理有据,说明了传统教育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台下听众中就有毛泽东。这场讲演给27岁的毛泽东留下深刻印象。25年后在延安机场,毛泽东迎接来访的黄炎培,握着黄的手说:“我们20多年不见了!”黄炎培疑惑不解,毛讲述了1920年这段往事。

黄炎培认为“要救中国,只有到处办学堂”,“教育为救国唯一方法”。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在江苏省教育司长任上,拟定了《江苏教育行政五年计划书》,其中不但规划了各县小学、师范学校、中学、农校、工校的校数和办学地点,而且还有关于大学、留学生、图书馆、博物馆的设立。

黄炎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对子女循循善诱的好父亲。

一天,他故意把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走出门来,喊道:“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孩子们听到后急忙去找父亲,经过鸡毛掸子边时,孩子们有的绕过去,有的迈过去,有的干脆直接把它踢到一边,而黄炎培的妻子经过时却顺手捡起并放回原处。等孩子都来到他身边时,他问孩子们“刚才的鸡毛掸子在哪里”,“在屋地上。”孩子们答道。“是谁把它捡起来的?”“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捡起来呢?”孩子们答不上来了。他用孩子母亲的行为告诉他们,“要养成勤劳的好习惯,不能事事依赖大人,要学会自己料理生活,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事情”。

观点

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方书诚不可不读,而病所由来,其现象不一,执古方治今病,执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众的义务。

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舍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

反思:尽管已经过了近百年,但黄炎培当年所面对的“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等问题仍困扰着现在的教育工作者。其实,黄炎培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我们为何就不能遵循呢?

48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也许纯属巧合,苏格拉底的母亲恰恰就是一位接生婆。苏格拉底算是子承母业,母子俩共同做着助产的工作而乐此不疲。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且不说苏格拉底的认识论正确与否,他所创立的“产婆术”在教人求知求真方面确是匠心独具,开了西方“启发式谈话法”的一代先河,千百年来无人能出其右。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7岁前的教育以体育为主,要及时地引导儿童做些适宜于肢体发育的各种活动。儿童自幼养成耐寒的习性,很有必要;儿童习惯于寒冷,不仅可以促进其体格健壮,而且可为其长大成人后的从军入伍作准备。至于儿童的啼哭,则不必禁止,啼哭时扩张肺部,有助于身体的发育。5岁前不可教儿童任何功课,以免妨碍其身体的正常发育。5岁前的儿童主要活动是游戏和听故事。“儿童游戏要既不流于卑鄙,又不致劳累,也不内涵柔靡的情调”。故事应由负责儿童教育的官员作出精心的选择。游戏和所讲的故事,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相联系,是将来应从事的工作的简单模仿。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狠亵的语言,更木能让他们讲狠亵的语言,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同样,也不要允许他们看狠亵的图画或戏剧表演。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在幼时,务使其隔离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儒目染。”从5岁到7岁这个年龄时期,儿童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将要从事的工作。

根据亚里土多德的学制,要使儿童从7岁起便就学于“体育教师和竞技教师”。体育的任务是帮助增进健康和“增进战斗力量”。为使体育能发挥效用,应采取一种合适的方针。当时,有的希腊城邦以培养运动员的办法去训练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亚里土多德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方针,因为少年儿童过度地锻炼会留下恶果,儿童的体质经过长期的剧烈运动将受到损伤。一些在儿童期参加竞赛而得到优异成绩者,到了成年仍能在竞技中得奖者至多只有两三例而已。所以在17岁以前,儿童的体育规程只能是一些“轻便体操”。同时,体育教师应训练儿童身体养成正常的习惯。竞技教师只能教给儿童以轻巧的武艺,如弓箭、弹丸之类,使其初步得到军事技术的训练。亚里士多德不赞成斯巴达人所采取的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严酷训练的方针。斯巴达人用野蛮的措施培训儿童勇敢的品德,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勇敢是与凶猛不同的。“凡属最凶猛的往往未必是真正的勇敢”,例如在兽类中,真正勇敢的如雄狮,其性情往往是比较温和的。那些以掠夺为能事的匪徒以及那些吃人的生番,他们并无真正的勇敢和美德。只有那些能正视危难,临危不惧,威武不屈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 3.伊索克拉底

伊索克拉底(公元前436前338)是古希腊修辞学家。他出身于雅典富裕奴隶主的家庭,是智者派高尔吉和普罗塔哥拉的学生,有时跟苏格拉底学习,以撰写法庭诉讼的演说词为职业。公元前392年,他在雅典吕克系附近创设第一所修辞学校,这是古代最著名的学校之一,学生来自希腊世界的各个部分。在他的教导下,许多学生成为政治家、哲学家,因此他被称为古代最成功的专业教师。

伊索克拉底认为雄辩是德行和智慧的产物。他自己也不只是一个具有单纯技巧的修辞学家,他要求把修辞和演说提高到真正艺术的水平,而认为华丽的辞藻对于个人的美德和国家的正义只能起着衬托的作用。为培养演说家,他提出了广泛的课程,特别强调语言和文学在高等学校中的重要意义,他帮助哲学家们使雅典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学中心。

伊索克拉底现存的著作有多篇,主要是一些政治演说和法庭的辩论。4.西赛罗

西赛罗(Cicero,前106—前43)是古罗马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作家,而且是一位才干超群的政治活动家,他对于古代罗马的教育有着重要贡献。他是雄辩术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的《雄辩术》一书,是古代有关雄辩教育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西赛罗的家庭属于骑上阶层,家道富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后在著名的修辞学家、法学家以及斯多葛派哲学家所办的学校受教育。青年时期,按照传统习惯,他接受过军事训练,服过兵役,最后按当时的教育传统到雅典的哲学学校游学两年。他受完教育以后,便从事律师工作,不久便步入政界,凭其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天才以及纵横掉阁的政治手腕和阴谋诡计,而步步高升,公元前64年,在竞选运动中,击败了著名的民主派首领卡提柯那,而当选为执政官,登上了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在政治斗争中,他逆历史潮流而动,死守共和制不放,当共和制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时,西赛罗本人也就成了它的殉葬品。罗马三头专政清洗反对专政的元老院时,西赛罗逃亡未遂而被害。

雄辩术起源于希腊。罗马的共和时期,雄辩术在政治生活中曾起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争取民众,击败政敌的重要工具。到了共和末期,它的重要性逐渐消亡,随着帝制的建立,雄辩术也就逐步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但是却在另一种含义下,继续为帝国效劳,成了有教养的罗马人的标志或代名词。

西赛罗生活的年代正是这个时期。西赛罗的雄辩家教育的理论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丰富了雄辩教育的内容,使其更加具有理论意义。他的培养雄辩家教育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话点。西塞罗认为,在培养雄辩家的方法中,练习应占重要地位,练习是培养雄辩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他强调,练习是使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知识转化为演说效果的最重要的方法。西塞罗指出,练习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练习法是模拟演说。这种方法是指,先确定一个与在讲坛上讲演类似的论题,然后对讲题作充分的、深思熟虑的准备,最后发表演说。

按照西塞罗的意见,在各种练习中,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力中去。演说词要求结构合理,布局匀称、得体,富有韵律。这些只有通过演说词的写作练习才能得到。写作的练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否则不可能得到明显的效果。这是西塞罗本人从几十年的亲身实践中得到的一条经验。5.昆体良

昆体良(公元35—95)生于西班牙北部,先在罗马受教育,然后回西班牙当教师,公元68年应召到罗马,由罗马皇帝授予他罗马帝国第一个修辞学教授职位。公元90年昆体良当罗马皇室两个贵族儿童的教师。著作有《演说术原理》,约成于公元96年,后失落,于1416年重新发现。

昆体良在《演说术原理》一书中,不仅反映了公元前后二百年间罗马学校教育的实际,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思想。他与西塞罗一样,认为一个理想的演说家,首先必须是一个良善的人,道德的生活比华丽的辞藻更重要得多。他对于教育事业怀有很大的信心,认为教育者应当看到儿童具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天赋的素质在学习上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因此抱怨只有少数人有能力可以接受教育,而多数人是迟钝的;相反,大多数人是敏于理解和乐意学习的,那些呆笨的人如同不正常的事物一样,是非常少的。他竭力主张并多方论证了公共教育比私人教育优越的观点。他要求未来的演说家必须生活在最公开的和阳光普照的公共生活之中,要善于与社会交往,从而经常受到新的刺激和鼓舞。在学习上,他认为作为一个演说家,必须有广博的、稳固的知识基础。他特别强调文学教学(包括学习历史家、科学家和诗人的著作)的重要性,他说:“除非很好地、真正地打好基础,否则,上层建筑就会倒塌。”

昆体良看到并提出了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问题。他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必须以父母般的态度对待儿童,并彻底了解儿童能力的差异和倾向;惩罚、鞭打,乃至嘲讽,只能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教师的鼓励和榜样是使学生学习成功的有效方法。《演说术原理》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6.维夫斯

维夫斯(1492—1540)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人文主义者、教育家。他出生在瓦伦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幼年受家庭教育,1508年入瓦伦西亚大学学习。1509年入巴黎大学,1512年因不满当时经院主义的教育,离开巴黎去佛兰德,在卢万大学学习和讲学,并与伊拉斯谟建立了亲密的友谊。1523年应邀到英国,任玛丽公主的家庭教师,并担任牛津大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教授,和莫尔过从密切。在英王亨利第八的离婚案中,他站在王后凯瑟琳一边,后离开英国,终老布鲁日。

维夫斯和伊拉斯谟及法国的布迪,号称欧洲人文主义的三杰。他是和经院哲学进行斗争的一位中心人物,他广泛采用归纳的科学方法,注意观察和实验,比培根早了两个世纪。他从事教育实践,注意教育研究,德国教育史家朗格称他是教育新道路的开拓者,是近代欧洲的昆体良。他的重要教育著作有《智慧入门》(1524)和《知识的传授》(1531)。

《智慧入门》是一本道德箴言集,共592条,内容包括论智慧、人的三个领域、事物的性质和价值、身体、精神、学习、德行和感情、宗教。耶稣基督、食物消耗、睡眠、慈善、如何与人共同生活。言语和交往、誓言以及如何待人等17个部分。这本书在16世纪后半叶以后的百余年间,曾经一直是英国学校的教科书,成为英国教育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知识的传授》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基督教教育学。共分教育的起源、学校、语言教学、高级课程和学习与生活五卷。他认为教育和生活是一体的,在人的一生中,对于智慧的追求无有终结。知识和德行是教育的目的,一切学问都是为了公众的幸福。热爱上帝是生活的最高目的,所以教育的目的和宗教的目的是一致的。在维夫斯看来,莫尔的“乌托邦”大家庭是柏拉图的学园的复活,因此他给学校取名学园,合小学。中学及大学为一体。他很重视校址的选择,要求空气清新,供应方便,远离市区和交通要道。

三、四两卷是课程论部分,他认为课程的基础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拉丁文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讲拉丁误,阅读拉丁文专著,也要学习希腊文。维夫斯也很重视本族语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本族语和拉丁语两种语言。他认为自然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知识的各个部门都来源于自然,感觉是通向知识的道路,所以应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感觉的训练。他提出体育运动应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重视教师的培养,主张教师应经过试用,接受校长的仔细考察,然后授予其教师称号。维夫斯的这些教育观点曾对培根和夸美纽斯产生过重大影响。7.蒙田

蒙田(1533一1592)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人文主义者、著名的散文家。他于6岁时入塞恩中学,受过极严格的古典教育,从13岁起学法律,后曾游历欧洲许多地方,并当过波尔多市长。他的主要著作有《论文》三卷,其中论述教育、学校和教师的文章有《论学究气》和《论儿童的教育》等。

蒙田对当时流行的狭隘人文主义教育进行了嘲讽和批判,他指责学究气的人文主义者以空洞的。死板的书本上的东西去填塞儿童的记忆,这种教育所培养的只是迂腐的学究,而不是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有文化修养的绅士。

蒙田所关心的是贵族儿童的教育。他认为,适当的教育应当在慎重选择的导师指导下进行。他希望做导师的应陶冶儿童的感情,使他们成为最忠诚于国王的臣民和绅士。他认为贵族儿童注定要成为统治者,因此,应使儿童从幼年时期起就学会优雅的风度、高尚的举止、礼仪以及音乐和舞蹈,并要经受体育锻炼的严格磨练。

针对极端形式主义的烦琐的教学方法,蒙田提出了许多值得予以重视的意见。他希望教师改变像漏斗灌东西似的教学方法,而应当按照儿童的能力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不应当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话,而且也应允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教师应当让学生说出学过的东西,并理解它的意义和实质。他还希望教师让学生谨慎地吸取一切东西,而不相信只凭权威树立或者未经考察的东西,认为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因而也寻找不到什么。他说,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培养儿童完美的判断能力”。他的结论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蒙田这些教育观点对后来的洛克和卢梭有很大影响。8.路德

路德在教育上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写的《致全德市长及地方议会参议员的信》、《遣送子女求学的责任》,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观点。

对于当时的教育,路德作了严肃的批判。从大学到初等学校,来不存在着严重问题。许多学校已经堕落成罪恶的场所,成为“地狱和涤罪所”,儿童整天在其中受到鞭打、折磨。在大学和修道院学校中的教师们、修道士们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是一些只关心填满自己的胃的人,他们根本不能胜任教学和管理学校的工作,由这些人教出来的学生,除了变得更加盲目和愚蠢外,是不能指望得到什么的!路德甚至把大学、修道院学校中的教师、神父、修土比作“粗劣的肥胖的驴子”,“戴着珍珠的猪猡”。各级学校的沉沦还表现在没有好的图书馆,没有好的书籍,所有的只是一些充塞着谬误的书,那些有毒的不干净的书充斥修道院的各个角落。既然无书可读,路德问道,那么学生和老师又怎么能与他们所读的书显示出不同呢?“乌鸦不能孵化出鸽子,同样,愚人也不可能培养出聪明的人”。教师教的都是一些无用的东西,同时他们对于教法也是一窍不通。因此青少年们在学校里呆上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到头来既学不到拉丁文,也学不会德文。所以路德认为,大学、修道院除了把人变成“驴子和笨伯”,人们是不能得到其他东西的。再加上这些地方所存在的“可耻的罪恶”的东西,以致使青年人在其中遭到“令人痛心的摧残”。既然如此,青年还不如不进这些学校,使他们保持无知状态,反比身心遭到摧残要好得多。因此出路是,或者把这些败坏和摧残人的学校加以“毁灭”,或者改造成“基督的学校”。

路德认为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职责,一是培养僧俗两界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一是对人民实施普通教育。他认为僧俗两界所需的专门人才中最重要的是神学家、法学家和医学家。这是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而提出的。首先,路德十分重视法学家的培养,理由是德国的政权是建立在“罗马帝国的法律的基础上的”,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就必须维护法律,而要维护法律就要有知识和智慧。在世俗政权中,正是那些有知识的法学家和其他学者在维护着法律,并以此来维持世俗政权的正常运转。

教育的另一个职责是提高人民的文化和道德。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当权者就不应吝啬钱财,在教育工作上要舍得花钱。因此,路德在致市长、议会成员的信中呼吁他们把青年教育的责任担当起来。城市的快乐、光荣全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有责任把城市治理好。他们应尽心竭力,日夜为此而工作。如果认为人民的生活是否幸福与己无关,那么这种人是不配统治人民的,他只配统治猪狗。那些王公大臣们只知吃喝玩乐,整天在酒窖厨房梭巡。所以办好教育的责任,自然地就落到了市长、市议员的身上。

根据以上的理由,既然僧俗两界都需要教育,那么,僧俗两界的领导人也应把办教育的责任担当起来,教会应当办教育,世俗政权机关也应办教育。路德这种主张对于宗教改革后的欧洲各国影响很大。从这时起,教会和国家政权机构同时办教育就逐渐成为欧洲数百年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只不过是世俗政权机构在办学中逐步处于主导地位,教会由国家支配日益显著而已。9.夸美纽斯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宗教压迫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文化、思想领域,人权与神权、理性与信仰、现实与来世、科学与迷信、民主与专制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夸美纽斯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人文主义及唯物主义感觉论思想。他肩负历史重任,力图打破旧传统的闸门,让适应新时代的新教育思潮汹涌奔流。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夸美纽斯的各类著作共有265种。

《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这里着重选编了该书中关于教学法的几章。《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详细论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胎教以及学前教育的内容。此书虽然论述的是家庭条件下的学前教育问题,但后来给幼儿园的创立者福禄培尔以重要启迪,并构成其学前教育理论的中心思想。《泛智学校》是夸美纽斯以泛智论为指导,为其在匈牙利建立的实验学校所拟定的实施计划。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是探索将一切有用的实际知识教给一切人的理论。这一理论适应了弘扬理性、尊重知识的时代潮流,表达了重视普及教育。普及知识的民主精神。这一计划部分地被付诸实施,其中许多观点和措施成了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0.威廉·配第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1676年出版的《政治算术》著作中,首次试图运用数字资料去计算广义教育之成果的货币价值,并从其结果中得出制定经济政策的结论。配第把“技艺”看做一种特别的,除了土地、物的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生产要素。配第认为,教育和训练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出现差别。他对比了海员和农民,认为由于海员所受到的训练,使得在货币价值比值上,令“一个海员实际上等于三个农民”。配第还从人的劳动使人力的货币价值生息这一假设出发,算出英国“有生命的资本”的货币价值。这是第一个力图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本”量的尝试。11.洛克

洛克(1632—1705)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本书所选内容集中反映了洛克关于教育的作用、知识的来源、德智体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即有道德、有学问、有礼貌的人。为此,洛克提出了一套包括德、智、体等在内的教育内容和实施办法。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绅士首先要有强壮的体魄,能吃苦耐劳;德育是第一位的;智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但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洛克还提出了包含大量实用知识在内的教学科目及具体的教学方法。

洛克的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特别是18世纪的法国教育影响很大。他的绅士教育理论较之封建的、宗教的教育是一大进步,符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利益。但是,洛克的思想具有妥协性。他的唯物史观不彻底,仍然相信上帝;他歧视劳动人民,主张为他们设立劳动学校,等等。12.亚当·斯密

第一次百接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论述的人,首惟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斯密。他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认为“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手段”。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国富论》(1776)当中。

在亚当·斯密看来,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他指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工人增进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约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做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他还指出:“一种费去许多工夫和时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的职业,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学会这种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而且,考虑到人的寿命长短极不确定,所以还必须在适当期间内做到这一点,正如考虑到机器的比较确定的寿命,必须于适当期间内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润那样。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13.裴斯泰洛齐

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一1827)关于劳动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中心,因此生产劳动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心,他关于教育是从劳动人民中产生的,因此教育应该和劳动人民的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全面地发展儿童的劳动能力的思想,他关于“使学习与手工劳动相联系,学校与工场相联系,使他们合而为一„„一方面是学习,另一方面是手工劳动”(《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203页)这一教育和生产劳动联系和结合的思想,他关于通过群众性学校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思想,都是大机器生产出现前(从他生活的国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最杰出的表现,他的这一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14.朱利安

毫无疑问,第一次以相当完整的方式同时论及比较教育的学术性和实践性的人,当属朱利安。此外,他还为比较教育提出了一种无疑独立于其他学科的认识论。

马可-安托万·巴黎的朱利安,1775年3月10日生于巴黎。给他取这个名字,是为了不与他父亲的名字(德龙的朱利安)相混淆。巴黎的朱利安总是朝气蓬勃,一直对政治和新闻有极大兴趣,尽管他不久对教育问题同样表现出了明显的爱好。他首先是一个启蒙运动思想家,拥护典型的理性主义理想,倾向于当时流行的民族主义。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坚持以广阔的世界主义的观点考察文化和社会制度;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法国国内外的多次旅行。

从1808年起,他的主要注意力明显地转向了教育。这一年,他出版了一部名为《体育、德育和智育概论》的著作;这部著作文字过于繁琐,内容过于空泛。尽管如此,该书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革新建议。1810年,他考察了裴斯泰洛齐的伊弗东学院,并对裴斯泰洛齐及其独创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两年后,他出版了名为《裴斯泰洛齐教育方法的精髓》。朱利安把他的两个7岁的儿子留在伊弗东,这也说明他对该学校十分赞赏。15.卢梭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爱弥儿》是构思20年和撰写3年于1762年出版的不朽之作。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旧教育的失败,同时,积极地提出了建设新教育的系统的方案。《爱弥儿》一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文体是夹叙夹议的小说。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16.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1715-1771),系法国哲学家。生于巴黎一位医生家庭,曾在耶稣会的学院受过教育,1738年成为包税官。他看到社会不公,立志为社会谋福利,开始探讨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及教育等问题。1758年出版《论精神》一书,反对宗教和当时的统治制度,引起巨大反响。该书短期内印了50次,并译成欧洲主要文字。因教皇等人的反对,该书虽三次删改,仍被当众焚毁。其《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写成于1767年,因怕受迫害而未发表。1773年一俄国人为其发表该书,但被禁止在俄发售。爱尔维修认为人的天赋智慧平等,入的理性和知识来自后天的教育,天才是教育的创造物,人人都应该有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权利。爱尔维修认为教育万能,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变成什么样的人。爱尔维修反对教会干预教育,主张教育世俗化,用公共教育培养能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爱国主义者。爱尔维修主张重视科学教育和体育,使儿童健康、强壮,能真正享受幸福生活。17.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一个著名代表。他的贡献就在于从资产阶级的立场阐明了教育的目的,研究和阐述了教学过程、它的阶段性及某些规律,并阐述了教育过程和对儿童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赫尔巴特是古典学科和古典文科中学的拥护者。他的教育思想是对古典文科中学转向现代学校的教育经验的总结。他偏爱古典文科中学,但也主张办好实科中学和群众性的国民学校。他偏爱古典学科,但也主张设立现代学科,包括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赫尔巴特是重视系统知识的学习、重视教师的作用和重视教科书的作用的著名教育家之一。他是现代教育思想中古典派和传统派的著名代表。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极重要的影响。18.欧文

英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8—1856)同时还是一位现代教育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验家。生于威尔士一个手工业者家庭。9岁离家,自谋生计,自学成才。1800年1月担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纱厂经理,推行改革计划,如改善工人福利,为工人创办性格形成学院(新馆),即从幼儿学校直至成人业余教育在内的教育机构,等等。其改革实验一度获得很大成功。

1824年去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新和谐”村,结果失败。在他生活的时代,英国的现代工业已发展起来,社会矛盾也十分尖锐。他同时作为一位企业家,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的作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问题十分敏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已经远远超出其他空想社会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们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萌芽时期的教育的反映的那些教育思想。他不但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病,同时也看到科学和大生产的力量。他看到“科学或机械与化学力量每有增加,都直接造成财富的增加”(《欧文选集》上卷,第299页),感到科学的“增长是没有止境的,它的发展能力也将随着它的增长而扩大”(同上,下卷,第52页),他还看到“某些人的劳动比其他人的劳动的价值大得多,这主要是他们所受的教育造成的”(同上,上卷,第181页)。

因而,他认为,“必须拟定方法,使贫民子女受到最有用的教育”。(同上)“培养他们的德、智、体、行方面的品质,把他们教育成全面发展的人”(同上,下卷,第13页)。正是基于改造社会的目标和上述这样的认识,他举办了公共、免费和普及的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在小学里开设了比当时英国小学更广泛的课程,如本族语、算术、地理、历史、自然等,取消宗教课。他十分重视劳动教育,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了起来,儿童根据年龄和体力要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但禁止十岁以下儿童受雇做工,十岁以上儿童的劳动受到了严格的时间限制(六小时以下)。他还主张儿童学习一些园艺、农业、手艺和生产技艺。欧文的教育思想对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和后来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实践都有重要影响。19.福禄培尔

福禄培尔(1782-1852),德国教育家,其教育理论以德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人的教育》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反映了他对于哲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把“统一”或上帝的精神看做万物的本质和原因,而教育的实质和任务在于帮助人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神的本质,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他肯定人性本善,要求顺应自然进行教育。他以辩证的眼光把人的教育描述为一个分阶段的、连续不断的和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人的教育》第一至四章分述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教育的主要任务。福禄培尔强调家庭生活尤其是母亲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重视自我活动和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探讨了学校教育的课程问题,其特点是将手工和艺术课列入学校课程。此外,在第四章第四节“空间表现’中所反映的主张为后来恩物游戏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局限,福禄培尔的教育理论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同时,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发展的特点。20.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1790—1866),德国教育家。《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是他的教育代表作。其中第一篇总论部分为他的手笔;第二篇专论部分则是合著(中学和师范学校教师)的手笔,系有关各科教学法性质的论文。第斯多惠反对德国教育目的中存在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提出“全人教育”的理想。他把“自动性”视为人的发展的主观基础,而以社会中的真、善、美为教育的客观基础,认为两者结合才算是培养了“全人”。

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文化适应性原则,认为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他的有关思想符合自裴斯泰洛齐以来教育心理学化的趋势,但他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具体观点则受到当时心理学发展水平的局限。作为自然适应性原则的补充,第斯多惠提出文化适应性原则,这是装斯泰洛齐关于使人发展并达到完善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的状况。但他尚未意识到文化和自然两个原则的实质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没有认识到适应自然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文化,而把自然适应性原则放在主导地位。

第斯多惠论述了教学的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这两个目的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紧密联系的。在正确组织教学的情况下,两个目的均可达到。但他更为重视教学的形式目的,指出在学校中还有单纯的熟读死记的遗迹,就无论如何不应放弃关于教学的形式方向这一思想。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和“德国的裴斯泰洛齐”。他所提出的教学法原则成为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界研究各科教学法的指导原则。他被认为是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逝世以后西方最伟大的教学论专家。21.纽曼

纽曼(1801-1890)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神学家、教育家。他的《大学的理想》一书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一部经典著作。该书是一部演讲集,前九篇主要论述大学的教学,后十篇着重论述大学的学科。

纽曼认为,大学中教学与科研是相互冲突的,大学的职能是教学。在大学中,不能开展狭隘的专业训练,应该实行自由教育,培养学生的德行和理性。大学的教学中应提供普遍性和完整性的知识,其中神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纽曼反对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理想的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学习知识训练智力。22.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一19l0)这位天才的俄罗斯作家,怀着建立使学生完全自由和不受约束的教育机构的美好愿望,于1857、1860和l861年对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和德国进行了访问研究,试图寻找可能给他以启示的经验。但他在欧洲所看到阶情况无一令他满意。他特别鄙视当时被公认为是超级榜样的普鲁士教育。甚至小学的强制入学,他也认为是不能容忍的强制。他写的观感,成为他的《教育文稿》的一部分,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方面,他具有绝对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他又具有绝对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他认为所有国外经验与他的教育思想毫无共同之处。俄罗斯不仅不应该模仿西方,相反必须避免他们的影响。

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托尔斯泰把欧洲的教育经验看得一文不值。马赛的劳动者学校,哥达和魏玛的福禄培尔式“幼儿园”,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这并不是俄罗斯应该加以效仿的理由。托尔斯泰认为,俄罗斯应该创造自己的模式。23.凯兴斯泰纳

凯兴斯泰纳(1854—1932)从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德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研究了劳动人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即所谓“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的问题。他的“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都是针对国民学校的,所完成的是同样的两项任务;即性格训练(灌输忠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教育)和职业训练(训练能干的双手的职业教育),以便把学生培养成德国“有用的国家公民”(凯兴斯泰纳著:《劳作学校要义》,1935年,第13页),即把学生培养成既能为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惊扰主人安宁的伶俐工人。凯兴斯泰纳关于工人子女不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关于他们倾向体力劳动的观点是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应该批判,但他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劳动教育,他注重培养儿童的劳动兴趣,培养他们科学的思考方法和培养他们熟练的技艺以及后来试办的夜课制的两年制继续教育,对培养熟练工人都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人们把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看作德国工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之一,不能说和凯兴斯泰纳的努力没有关系。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的有益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借鉴。24.萨德勒

迈克尔·萨德勒大体上可以而且应该被视为19世纪的教育旅行家之一。他生于1861年,大半生生活在19世纪,其职业生活也开始于19世纪。在20世纪开始前几年,他开始关注外国教育。1894至1895年间,他是布莱斯(Bryce)中等教育委员会成员。1895年,他在伦敦教育委员会的特别调查报告局工作,这个职位使他最终确立了对比较教育学科的喜好。最后,成为牛津大学学院领导人长达11年。由于他被任命为1919~1923年加尔各答大学委员会主席,他就有了一个较好的机会重新开始他的教育比较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他满载荣誉离开了人世。

萨德勒没有写下比较教育学科的大部头理论著作。总的来说,他宁愿用报告和座谈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尽管如此,他的最大贡献恰恰是他对比较教育的理论和科学特点所持的新见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个全新阶段的开创者。从那时起,人们出国不再仅仅是寻找国外的可移植的具体经验,而有更多的目的:研究这些经验的深层原因。研究者应该着重研究外国经验的原因,而不是经验自身的“结果”。

比较研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发现那些能从一国照搬到另一国的机制(虽然不应忽视这种仿效的通常可能性),而在于证明某种外国制度之所以崇高和伟大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以便以后找到某些手段,在认为有必要改正国家生活中某些缺点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国土上移植这种精神。

虽然萨德勒非常欣赏德国的教育制度,但他谈到任何国家都不能指望靠模仿德国的组织,把德国教育的精髓谁确地移植过来。德国教育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整体;这是它的成就,也是它的危险所在。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德国教育,否则就不要去效仿它。

由此,萨德勒第一次以自觉的和系统的方式提出了一种信念,这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只涉及它的学校。萨德勒还认为,不能把“学校制度”和“教育制度”混淆起来,因为这两者不是同一回事。学校制度本身并不就是国家教育。相反,一个国家不依赖任何学校制度也可以采取其他有效方式来训练和教育年轻的一代。25.列宁

列宁在他自己的时代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他们关于综合技术教育的理论。列宁在下列思想指导下研究了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第一,列宁是把综合技术教育当作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的原则高度来看待它的,他没有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技术性问题。因此,把它多次列入党的纲领中,例如19l9年俄共(布)八大党纲中就有这样两段文字:“对17岁以下的全体男女儿童实施免费的和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即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了解一切主要的生产部门)。„„对17岁以上的人广泛开展跟普通综合技术知识相联系的职业教育。” 26.阿诺德

迈克尔·萨德勒(1861—1943)19世纪最著名的教育旅行家之一,不过,他的工作很多是在20世纪做的,他本人远不只是一个教育旅行家。他不局限于外国教育经验的收集,而是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进步作出了决定性贡献。我们也注意到他与他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他严肃地希望自己的评价不要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和民族偏见。他严肃地提请注意:比较研究不应事先决定证实什么,而应该去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他告诉我们,最好的比较“不在于试图让比较来迎合我们的倾向或偏见,而在于简单和严肃地把我们看到的东西搞清楚”。

此外,阿诺德也是首先隐约认识到教育制度及其效果永远受一系列因素影响的人之一,这些因素中,除了地理类型、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环境外,他还突出强调历史传统和民族特点。关于教育政策,他特别关心在他的国家里按普鲁士方式建立国民教育部,坚决主张制定强制学生入学的法律,并保证这项法律的贯彻执行。

27.尼古拉斯·汉斯

尼古拉斯·汉斯是努力寻找“解释”教育制度的适当途径的比较教育学家之一。他出生于1888年的敖德萨(俄罗斯),但他主要是在英国开展活动。他对我们这门学科的系统化也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书目索引中列举了汉斯所著的大量著作,最初的著作是1929年出版的,书名为《教育政策原理》。这本书受到赫森的某种影响(这以后再说),而且后来他们俩合作撰写了另外一本书。1929年的这部著作已清楚地表现出,作者倾向于把比较作为主要方法来使用。除了至今仍保持其重要价值的大量著作(主要参见他1930年、1931年、1951年的著作,以及《教育年鉴》上的大量文章)外,他194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无疑是他最著名的著作,使他成为当今比较教育学科的集大成者。这部著作的名称本身已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参见书末目录索引中1980年的再版本,下面使用的也是这个版本)。除了撰写大量著作外,他还作为伦敦“国王学院”的比较教育教授,在30年代开展了紧张的教学工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反映在他的这部主要著作中的基本思想。在第一章界定比较教育并揭示它的目的之后,汉斯用三部分分别研究他认为制约着教育制度的三组因素,即:

自然因素种族因素、语言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因素;

宗教因素在欧洲的传统宗教中,汉斯选出三派:天主教、英国国教、清教;

世俗因素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28.阿兰

阿兰(Alain,1868-I951),原名爱弥尔·奥古斯特·夏提塔,法国哲学家、散文家。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在巴黎亨利第四国立中学任哲学教授。写了不少短篇论文和散文,

第四篇:著名教育家名言荟萃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育与教育学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美)《邓肯自传》

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英)洛克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法)爱尔维修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灵更为懦弱,更为固执。—(法)蒙田

只有家庭、社会、学校三者配合起来,才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法)卢梭《爱弥儿》

教育经典名言—教育功能与教育规律

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2、拿破仑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来看,1

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

3、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及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的时候,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法)卢梭《爱弥尔》

4、学生在学习上大致可分为四种:“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以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然而生而好学与督促不学的人究竟是少数,大多数得到相当熏染、督促就学习。”

——陶行知

5、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著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种下行动就会收获习惯,种下习惯就会收获品格,种下品格就会收获命运。”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6、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7、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 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

8、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教育上操之过急和缓慢滞后,都会摧残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野性难驯的马儿,只要合适地加以训练,是可以成为骏马的。

—(捷克)夸美纽斯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育目的

1、“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2、犯了过错的人应当受到惩罚。但是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错„„而是为的要使日后不去再犯。——(捷克)夸美纽斯

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陶行知

3、“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蔡元培

4、陶行知:“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5、“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6、教育的事业并非使年轻人能完美地从事科学研究,而是要开阔年轻人的心胸,使其能尽力运用自己之所长。——洛克

教育经典名言—教师和学生

1、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乌申斯基

2、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爱因斯坦

3、“如果老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课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列夫.托尔斯泰

4、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英)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

5、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

—(英)斯宾塞《教育论》

6、“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7、美国第威夫人:“时时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们,大家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品德,与他们的成绩单没有任何关系。”

8、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9、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

10、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

1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12、“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

——(英)洛克《教育漫话》

13、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

——布鲁诺

14.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

15.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卢梭

16、孩子是活生生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因此对待他们就该像对待同志和公民一样,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享受快乐的权利,担当责任的义务。

——马卡连柯

17、“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

18、“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詹姆斯

19、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20、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育内容

1、“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2、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美)爱德华兹

3、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

4、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美)赛珍珠

5、“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前主席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美国人类资源研究所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伊、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

6、“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陶行知

8、“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德育)

9、“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10、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6

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

1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12、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13、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14、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乌申斯基

15、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洛克

16、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

17、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18、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美国诗人惠特曼

18、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

19、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

——布鲁姆

20、读史使人明智,读私诗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培根,英国哲学家

22、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23、狄更斯:“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2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

25、爱因斯坦: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26、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学过程

1、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2、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3、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

——(德)爱因斯坦

4、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德)第斯多惠

5、“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亚里士多德

6、“拥有一颗好奇心最重要。”

——“DNA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生物学家詹姆斯.沃森

7、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智慧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

——皮亚杰

8、“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陶行知

9、美国教育界流行一句话:“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I 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我做了,我懂了!)

10、当代科学研究最新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

11、“卓越的激励是找到能力和忠诚的可靠途径。”

12、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13、“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少的差异,但这种很少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别!很少的差异就是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拿破仑•希尔博士《人人都能成功》

14、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15、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16、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

——杨振宁

17、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林格伦

18、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2、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法)卢梭《爱弥儿》

3、教育孩童首重激发兴趣和爱心,否则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毫无意义可言。

—(法)蒙田

4、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5、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6、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

7、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8、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

9、为了在教学上取得预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 即创造学习的诱因。

——赞科夫

10、.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斯宾塞

11、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陶行知

12、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13、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 11

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魏书生

14、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不要教过多的学科”;

二、“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英)罗素《教育目的》

15、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英)罗素《教育的目的》

16、.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

——(英)斯宾寒《教育论》

17、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英)斯宾塞《教育论》

18、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但是鼓励法也不可用得太滥,一滥恐失其效用;刺激法若用得其当,也是很好,不过只可偶一为之而已。

——陈鹤琴《家庭教育》

19、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陶行知文集•师范生第一变》

20、假如一个先生想用知识去启导一个葬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便先得激起他的注意,使它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夸美纽斯

2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2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

23、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赞科夫

24、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法)卢梭《爱弥儿》

26、“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种方式,但是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孙云晓《一个故事一堂课》(中山大学出版社)

27、一个坏的教师廉价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第斯多惠

29、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30、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32、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

33、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

34、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

35、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陶行知

36、.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37、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

——裴斯泰洛齐

教育经典名言—关于德育与班级活动

1.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苏霍姆林斯基

2.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苏霍姆林斯基

3.对父母和同志,对集体和社会,对人民和祖国的义务感,要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么是义务和缺乏义务感,就谈不上人的道德,也谈不上集 14

体。

---苏霍姆林斯基

4.只有在有良心和羞耻心的良好基础上,人的心灵中才会产生良知。良心,就是无数次发展为体验、感受的知识,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必然会派生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

——苏霍姆林斯基

5.爱人吧!对人的爱是你道德的核心!应当这样生活:让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纯洁、强大无比!做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说要为你周围的人贡献出自己心灵的力量,让他们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让你生活中接触的每一个人从你那儿,从你的心灵深处得到一点最美好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

6、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爱因斯坦

7、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情感的这种敏感性来达到的。如果一个人具有了那种能力,他由趣味的愉快中所得到的幸福,要比由欲望的满足中所得到的幸福更大。他从一首诗、一段推理中获得的欢乐要比昂贵的奢侈生活所能提供的欢乐更大。——休漠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9、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10、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马卡连柯

11、只有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如果认为只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工作就能使他得到多方面的发展,那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前苏联)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12、人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集体生活要具有应有的思想方向性,而同时也要反映出学生的动因、愿望和意向。

——(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13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马卡连柯

14、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15、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陶行知

16、教师常常忘记,品德首先是在人们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伟大的义务感,只有当它能在生活实践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动体现时,才能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在培养未来的一代人时,我们应当首先在个人领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驱使而产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关系领域里,培养最纯洁,最富有人道主义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

17、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18、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 16

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

19、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20、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上,都要经常鞭策自警,万不可以为有过一两次抽打就可以沿途平安了。“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

——魏书生

22、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林格伦

24、当劳动是种快乐时,生活是美的;当劳动是一种责任时,生活就是奴役。

—高尔基

25、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又要对各种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法)卢梭《爱弥儿》

第五篇:著名教育家的名言

著名教育家名言

关于教育地位、教育宗旨 1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陶行知 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夸美纽斯 3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4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脚踏实地做事 顶天立地做人 6 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赫尔巴特 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苏霍姆林斯基

二 关于教师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道德 8 要做人民的先生 先做人民的学生

——毛泽东 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它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乌申斯基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列宁 1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韩愈 12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荀子 13 师者,人之模范。

——杨雄 1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第斯多惠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卢梭 17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1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20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卢梭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第斯多惠 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叶圣陶 25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叶圣陶 26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孔子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杜威 29 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 ——卢梭 3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1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33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礼记•学记》 35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礼记•学记》 36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夸美纽斯

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陶行知

三 关于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4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韩愈 4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列宁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列宁 44 三人行 必有我师

——孔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4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4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49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四 关于德育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 52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赫尔巴特 55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

——洛克

不贰过

——孔子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礼记•学记》 59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纽斯

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马卡连柯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欧文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乌申斯基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 66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

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

——马卡连柯

五 关于全面发展

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

——洛克 69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马克思

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马克思

教育名言荟萃

1.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上所说:“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

2.狄更斯:“顽强的意志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

3.高尔基:“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4.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发现”我国 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 庭”。

5.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爱因斯坦:

6.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7.“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比有所思。)

8.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 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9.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10.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11.孔子说:“不愤不启,不启不发。”

12.布鲁纳:“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有位名人曾说过:“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 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13.布鲁纳指出:“油画教育过程的标准,是效果和时间。”

14.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15.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16.古人强调;“善诱者,善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本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明确指 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17.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要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思维、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 非智力因素也与所增长。”

18.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19.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20.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21.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同志在个北京市自学青年颁发毕业证书的会上讲了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靠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 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22.叶圣陶先生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23.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 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24.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显示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5.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年级愈高就愈是如此。

26.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27.一位教育家所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保护在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事实所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

28.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29.华罗庚先生说过:“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退”成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把这最简单最原始的问题想通了,想透了,然后再……来一个飞跃上升。“这是一个十分 精辟的思维方法,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遇”新“不惧;第二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30.孟子讲: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也。

31.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只要途径之一。”

32.布鲁纳曾经指出:“教一门学科,不是建立一个小型的图书馆,而是要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去。”

33.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 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 的教学形式。”

34.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实验无论如何都不会国防。”

35.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36.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主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7.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38.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 实的进步。”

39.周恩来:“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

40.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1.北宋学者欧阳修曾言: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42.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43.清人唐彪说:“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44.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基斯德说得好:“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45.马卡连科认为:“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46.苏霍姆林斯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 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47.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名言警句

48.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5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

──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51.海纳百川,有容 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5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 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53.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____ 彭端淑(清代学者)54.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之。

── 荀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5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5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

──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57.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5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5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60.性 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61.敏 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6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6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6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6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 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诵读,决不能记,记 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 乎? ──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学者)66.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周(战国时代哲学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南宋诗人)67.不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6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 海无涯苦作舟。

──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6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70.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____ 解缙(明代学者)71.三 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72.古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 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73.试 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唐代诗人)7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 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7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 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76.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班固(汉代史学家、文学家)77.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先秦儒家经典)78.勤 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华罗庚(现代数学家)79.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现代数学家)8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81.言 必行,行必果。──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8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8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84.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8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矣。── 荀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8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变 何及。

── 诸葛亮(三国政治家、军事家)8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裴松之(南朝宋史学家)8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春秋时代诗人)89.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南宋文学家)9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明代学者)9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 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92.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 地宽。── 陶铸(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93.人生能有几次搏? ── 容国团(乒乓球世界冠军)

94.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饥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9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 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 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李世民(唐代皇帝、政治家、军事家)96.忠 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9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择其不善者 而改之。

──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98.益者三友,友直,要谅,友多闻,益 矣;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99.君子之交淡 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 庄周(战国时代哲学家)100.与善人居,如入芝兰 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 矣。与不善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 化矣。

──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101.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10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西晋文学家)10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104.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唐代诗人)10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唐代诗人)10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 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107.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李白(唐代诗人)108.同 是天涯沦落人,相蓬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唐代诗人)109.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 贺兰进明(唐代诗人)11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南宋名将)111.长 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增广贤文》

112.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 些 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1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114.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 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文嘉(明代画家)11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 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文嘉(明代画家)116.一 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增广贤文》

117.施惠勿记,受恩 勿忘。── 中国谚语

118.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汉;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 甲可吞吴。── 蒲松龄(清代文学家)11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2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学者)121.好读书,不好读 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谓(明代人)122.嫉妒之心不可有,上进之心不可无。── 中国谚语

123.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 中国谚语 124.学习是进步的伴侣,努力是胜利的曙光。── 中国谚语

12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唐代诗人)126.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有走,自然会产生 力量!──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27.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 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因为过去的碌碌 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128.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是没有的,要 是你真的弄到无法可想的地 步,那只能说自己是笨蛋,是 懒汉。

── 爱迪生(美国科学发明家)129.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 具备三个品质:渊 博的知识,知识不多,就是愚味;思维的习惯,不习惯就 是粗鲁和蠢笨;高尚的情操,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国作家)130.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 掉坏习惯,那简直是一文不 值。──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131.什么是天才? 终生努力, 便是天才。── 门捷列夫(俄国化学家)132.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英国哲学家)133.劳动一日,可得 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一生的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134.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 我们知识。── 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135.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爱迪生(美国科学发明家)136.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 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普希金(俄国诗人)137.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 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法国作家)138.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 高尔基(苏联作家)139.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 命的材料。

── 富兰克林(美国科学家)140.时间的步伐有三种: 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 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席勒(德国剧作家、诗人)

下载中外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摘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外著名教育家 教育名言摘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外教育家名言[合集五篇]

    中外教育家名言中外教育家名言11、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布鲁诺2、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

    中外教育家名言警句

    中外教育家名言警句 一、关于教书育人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

    中国著名教育家名言标语推荐

    中国从古到今的教育名家如过江之鲫,鳞次栉比。而真正能够脱颖而出,教育后来的却也是如梳如箆,少之又少。而能够留下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名句的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学校......

    教师的座右铭——阐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名言

    教师的座右铭——阐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名言 有几句中外教育家说的话,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细细咀嚼,认真体味。把这几句铭记在心,定会对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大有益处。 ——没有不可......

    著名教育家约翰

    小学英语学习与故事的课堂内外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学校教育理论认为,儿童的兴趣是他们学习基本技能与基本科目的出发点。喜欢故事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通过......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第二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人物简介 魏书生,男,1950年5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

    著名教育家朱熹

    著名教育家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

    教育家名言

    教育家名言1、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英国教育家洛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