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学习报告
语文学习报告范文3篇
语文学习与生活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课程资源,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学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语文学习报告范文一:
我们先做一个游戏。„„ 游戏的背后,说明了一个道理:凡是你认为这个事情对你有帮助,你就会全力以赴;如果你认为这个事情事不关已,你就会敷衍了事,所以只要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我们全力以赴,效果就不一样。比如对学习、对班级,只要我们做学习的主人、做班级的主人,我们就是最棒的,我们的班级就是优秀的。
既然我们选择了职高,与职业教育就分不开,老师在第一堂课就与我们分享企业文化: “心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跟着改变。”并且以牛仔大王——李维·斯特劳斯和藏族老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调整心态,让我们明白我们已经是高中生,应当面对现实,增强信心,坚定自己的选择,调整好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同学们,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记得李维斯的经典名言:“哇,太棒了,这件事居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又给我一次成长的机会,凡是有因必有果,必有助于我成长。”
成功人士的八个黄金习惯,更让我们明白了努力的方向,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养成好习惯。这些就是老师语文课中的德育吧,生动形象,让我们明白了不少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主要复习了下面这些语文知识。
一.听故事学修辞,懂得了对偶、对比、排比的区别;
二.听故事学标点,明白了标点符号也有妙用。不同的标点,停顿的地点不同,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看,从主人的角度来说: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对客人来说:
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
标点符号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不同。茶杯上五个字,可以组成五句话:
可以清心也
以清心也可
清心也可以
心也可以清
也可以清心
杜牧的一首《清明》,标点不同,可以变成元曲,也可以变成宋词、还可以变成剧本。
由此我们懂得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有助于表情达意。
引号有三种基本用法,老师用具体的例子告诉我们直接引用,句号在引号内;间接
引用句号用在引号外面;间隔引用时“说”后面不用冒号
问号用于提问,选择问句、倒装问句中问号都要用在句尾。
顿号用在并列的短语之间,数字之间表概数不用顿号。
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读书不可以望着天上,不可忽视这些小小的标点。
三.古诗词中名句的背诵与赏析。
这个环节,我们比较系统地复习了初中所学的古诗,加强了记忆,也加深了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让我们明白人生有层楼
可登的同时,又深知人生有限,所以我们要努力奋斗,也要懂得珍惜。
同学们,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清代学者王国维用三句古诗
来概括,它们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同学们,我们要登高望远,首先要懂得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要为自己的理想不停地奋斗,最终在反复求索之后,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古诗句语言简炼,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要多读、多记、多理解。它们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四.散文学习
我们学习了当代著名作家刘兴武的《十首足矣》,《游子吟》、《清明》、《静夜思》、《登鹳雀楼》、《乐游原》、《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朝发白帝城》、《回乡偶书》这十首诗,这些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
这些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诗歌,过去只是读读背背而已,现在有了更加深刻地领会。而林清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让我们再次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以及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也让我们明白了,是花就要绽放,才能感动他人,证明自己。
同学们,我们应该向百合花学习,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要担心别人看不起职高生,而是要用我们的行动证明职高生也不错。
总之,跟着老师,我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我们的语文知识丰富了,我们学习了汉字的拼读,书写,语言、修辞、标点的选用,背诵和领会了古诗中的名句,学习了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对初中的一些语文知识进行了回顾,又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我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我的语文学习,那就是“温故知新”。
语文学习报告范文二:
3月28—30日我们受学校的重托,我们很荣幸地参加了在西安大学交通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关注文体,凸现语用”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活动。此次观摩研讨会以专题讲座、同课异构和研课、把教研、教学和培训有机相结合,力图通过诗歌、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等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展示语言文字的运用。大会在数位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的引领下,邀请多位优秀教师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展示优质课堂教学方式和实施策略。在三天的学习中,既目睹了名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又聆听了专家学术报告,受益非浅,现将这天三的学习情况及感受向大家做一汇报:
28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吴琳老师执教的《巨人花园》和魏星老师执教的《水》。吴老师在授《巨人的花园》的课中,老师设计思路突出了“合作”,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了人物的特性,了解神奇之处,其次把握文体的美,如:“巨人花园”引领学生走进花园,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爱”使学生心灵受到碰撞。课堂上,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等方面的能力。魏星老师讲授的是五年级的《水》,课堂中呈现教学环节的简洁与丰满。提倡语文课要清晰,简洁,深刻,不能繁花压枝。课堂如何才能简洁清晰?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魏星老师就《水》是这样做的,体现着他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带着孩子循着语言文字,去探寻作者的内心情感。就如他自己课上所说的一句话一样:如果这篇文章如一个苹果,那么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就能找到文章的核;如果这篇文章如同一颗洋葱,那么,我们一片一片地剥,总有一片会让我们热泪盈眶„„课堂不走寻常路,他鼓励学生去发现文字的奥秘。课堂上,老师不断地去启发学生去思考文章中哪些文字给你新鲜感,从中读出了什么?文中又有哪些词句看似矛盾,引发您的思考呢?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出了魏星老师在这节课上的教学重点: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揣摩。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
28日下午,王文丽老师的《月之故乡》,在无痕的教学中,为学生诠释了什么是诗意。整堂课在层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由读正确,到朗读优美,到有情感,水到渠成,学生有机会触碰到心里最柔弱的部分。在反复的吟咏中,学生尝试接诗句,写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语言文字的运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节课薛老师研究的思想和成果是“三个不教”“三个必教”“三个情感体验”
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得不教;学生学不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三个必须教:学生必须懂,学生还不懂的;学生自己以为懂的,实际上学生还不是很懂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读的要教。
薛老师说,我们常说,语文有的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不对。我们语文课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才是语文的力量,语文课就是要学习表达的。
三个情感体验:愉悦感;进步感;成长感
这三种情感一定是互相支撑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在这种进步的过程中享受愉悦,享受成功的喜悦。
29日上午,王林波老师执教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巧妙,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把握文章,并重视理解后的读书;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望月》教学向我们渗透了怎样成为一个会上课的老师,首先要备好一节课,其次要上好一节课。
如何备好一节课
这里的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出教学流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教材,依据教材文本的特点融合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并把语文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融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学生得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同步攀升。
做一个会上课的教师,首先要知道这个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个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要知道这个东西,就必须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29日下午,台湾教师李玉贵的《两只手套》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于“自主阅读”有了更多的思考,李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怎样的课堂才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李老师教给孩子们学习、说话的方法。
1、大脑要比文章快。(指导孩子们带着思考学习,教给孩子们阅读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2、阅读跟我们自己的关系:读书要用到大脑、眼睛、心(所谓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读文要思考问题与内容的关系,推想角色的性格,推想故事情节的发展。
4、读完文章问自己:文章是否送进了大脑(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每段讲什么?)再问自己:你用心读了吗?我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哪些句子让我心里感动?哪些句子让我印象深刻?(我自己上课总会问学生:哪些句子、词语值得关注?)阅读时你最大。(李老师的这句话把孩子在课堂上、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现了出来。每一个孩子的阅读、思考无人可以替代,我阅读、我理解、我思考、我感动、我有话想说、我有话要说,这就是每一个孩子真正的阅读,阅读中的成长,老师只是去鼓励他、引导他、爱护他就够了。)
5、把你感动的句子、比较有感觉的句子、有一些话想说的句子、印象比较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之后在旁边写上感受,最少一句。
30日上午,赵志祥老师的《景阳冈》教学向我们传递了几个现象:
想象
一、“舍不得放弃”
语文教材本身所具的“模糊”特点,教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点的确定上往往见仁见智,在教什么、学什么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课堂上,一个个细小的教学知识点,就像一件件礼品,教师挑挑这、提提那,什么都放不下,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便把这一件件礼物吃力地塞给学生,无暇顾及学生接受礼品是否情愿。
现象二:一味追求“体验”、“感悟”
语文课改是在“弘扬人文性”的呼声中起步的,“感悟”和“体验”这两个《新课程标准》中的概念是语文老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有的老师为了赶上这两个时髦的词,读了一句话就要说说体验,读了一段话就要谈谈感悟。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场面煞时热闹,教师颇为满意。
现象三:“迷恋热闹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说个不停”、“问个不断”、“呈二显三”;学生在课堂上“谈个不绝”、“演个不断”。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重点词句却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一遍就匆匆而过。
以上几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课堂“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针对这些想象提倡语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推广学生阅读兴趣,广泛积累、大量背诵。
30日下午,吉亚春老师古诗教学《乞巧》让我更清晰地明白了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你必须引导学生慢慢地学会“用汉字书写、用语言表达、用表达方法、用学习方法”。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这次观摩研讨会,虽然时间短暂,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提升。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我们也将结合自己实际,立足日常课堂教学,突破学科理解方式,彰显课堂生命活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学习报告范文三:
学习语文并没有什么捷径,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并勤奋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相信大家的语文成绩会芝麻开话—节节高的。下面我向大家谈一下自己学习语文的心得体会。
1.弄清自己的学习方法,再漏查漏补缺。
其实这是很关键的。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这最好的,便是你自己多年语文学习积累下来的经验总结,这是精华,比任何考神、学霸介绍得天花乱坠的学习策略都来得靠谱得多,对于自己来说也是容易实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按照自己的方法死钻下去,在弄清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后,再去吸收,采纳别人的方法和建议,从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2.要细致的学语文。
也许你会说你大大咧咧,粗枝大叶,做不到细致。其实这并不是理由,对于学习你要认清只有细致才能在考试中拿分。那如何细致呢?举个例子,在我们日常交际中,经常会听到一些错误的读音,这时候不是让你立刻去纠正,而是在心里默默念一篇正确的给自己听,这不仅有利于对字音的了解,更有利于你对语文语感的培养。
3.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
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处处有语文。而你学的则是有意识的将语文贯穿你生活。我们是文科生,该有的小情调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你的品行培养,开口就是脏话这不符合我们的身份。真正能将语文呢灵活的运用在生活中,你又怎么会担心你作文呢。学会附庸风雅一下也未尝不可。
4.增加阅读量。
这个其实就是老生常谈了。但关键的是同学们都会抱怨没有时间,所以这便要求我们大家聪明的读书。多看一些高考作文,这个比较贴近我们,看这些书的时候不是让你感慨里面的辞藻多华丽,而是要注意它们是如何排版布局的,感受他们作文的创意和创新点,将它里面的素材单拎出来看看还是适用于别的什么类型文章。
最后就是要把握老师课堂里讲的一些技巧、方法、答题策略和步骤等```````
一棵树,一个果,一半甜,一半苦,学习也是这样,所以你一定耐下性子,吃得了苦。希望这些对大家有用!
第二篇:语文学习报告
全国小学语文“关注文体,凸现语用”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报告
达仁小学——吴双黄平
3月28—30日我们受学校的重托,我们很荣幸地参加了在西安大学交通举办的全国小学语文“关注文体,凸现语用”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活动。此次观摩研讨会以专题讲座、同课异构和研课、把教研、教学和培训有机相结合,力图通过诗歌、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等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展示语言文字的运用。大会在数位专家学者专题讲座的引领下,邀请多位优秀教师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展示优质课堂教学方式和实施策略。在三天的学习中,既目睹了名师精彩的课堂展示,又聆听了专家学术报告,受益非浅,现将这天三的学习情况及感受向大家做一汇报:
28日上午,我们聆听了吴琳老师执教的《巨人花园》和魏星老师执教的《水》。吴老师在授《巨人的花园》的课中,老师设计思路突出了“合作”,课堂教学中首先抓住了人物的特性,了解神奇之处,其次把握文体的美,如:“巨人花园”引领学生走进花园,从而升华文章的主题“爱”使学生心灵受到碰撞。课堂上,老师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开口说话,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等方面的能力。魏星老师讲授的是五年级的《水》,课堂中呈现教学环节的简洁与丰满。提倡语文课要清晰,简洁,深刻,不能繁花压枝。课堂如何才能简洁清晰?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魏星老师就《水》是这样做的,体现着他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带着孩子循着语言文字,去探寻作者的内心情感。就如他自己课上所说的一句话一样:如果这篇文章如一个苹果,那么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就能找到文章的核;如果这篇文章如同一颗洋葱,那么,我们一片一片地剥,总有一片会让我们热泪盈眶„„课堂不走寻常路,他鼓励学生去发现文字的奥秘。课堂上,老师不断地去启发学生去思考文章中哪些文字给你新鲜感,从中读出了什么?文中又有哪些词句看似矛盾,引发您的思考呢?所有的这些,都体现出了魏星老师在这节课上的教学重点: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揣摩。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
28日下午,王文丽老师的《月之故乡》,在无痕的教学中,为学生诠释了什么是诗意。整堂课在层层的朗读过程中,学生由读正确,到朗读优美,到有情感,水到渠成,学生有机会触碰到心里最柔弱的部分。在反复的吟咏中,学生尝试接
诗句,写诗句,很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语言文字的运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这节课薛老师研究的思想和成果是“三个不教”“三个必教”“三个情感体验”
三个不教:学生已经懂得不教;学生学不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会的不教。三个必须教:学生必须懂,学生还不懂的; 学生自己以为懂的,实际上学生还不是很懂的;学生容易产生误读的要教。
薛老师说,我们常说,语文有的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不对。我们语文课就是要教给学生能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才是语文的力量,语文课就是要学习表达的。
三个情感体验:愉悦感;进步感;成长感
这三种情感一定是互相支撑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在这种进步的过程中享受愉悦,享受成功的喜悦。
29日上午,王林波老师执教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王老师的教学设计巧妙,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把握文章,并重视理解后的读书;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望月》教学向我们渗透了怎样成为一个会上课的老师,首先要备好一节课,其次要上好一节课。
如何备好一节课
这里的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写出教学流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教材,依据教材文本的特点融合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并把语文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观融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使学生得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同步攀升。
做一个会上课的教师,首先要知道这个课为什么要这样上,这个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而要知道这个东西,就必须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29日下午,台湾教师李玉贵的《两只手套》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于“自主阅读”有了更多的思考,李老师的课堂告诉我们,怎样的课堂才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李老师教给孩子们学习、说话的方法。
1、大脑要比文章快。(指导孩子们带着思考学习,教给孩子们阅读要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2、阅读跟我们自己的关系:读书要用到大脑、眼睛、心(所谓的读书有三
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读文要思考问题与内容的关系,推想角色的性格,推想故事情节的发展。
4、读完文章问自己:文章是否送进了大脑(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每段讲什么?)再问自己:你用心读了吗?我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哪些句子让我心里感动?哪些句子让我印象深刻?(我自己上课总会问学生:哪些句子、词语值得关注?)阅读时你最大。(李老师的这句话把孩子在课堂上、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现了出来。每一个孩子的阅读、思考无人可以替代,我阅读、我理解、我思考、我感动、我有话想说、我有话要说,这就是每一个孩子真正的阅读,阅读中的成长,老师只是去鼓励他、引导他、爱护他就够了。)
5、把你感动的句子、比较有感觉的句子、有一些话想说的句子、印象比较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之后在旁边写上感受,最少一句。
30日上午,赵志祥老师的《景阳冈》教学向我们传递了几个现象:
想象
一、“舍不得放弃”
语文教材本身所具的“模糊”特点,教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点的确定上往往见仁见智,在教什么、学什么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课堂上,一个个细小的教学知识点,就像一件件礼品,教师挑挑这、提提那,什么都放不下,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便把这一件件礼物吃力地塞给学生,无暇顾及学生接受礼品是否情愿。
现象二:一味追求“体验”、“感悟”
语文课改是在“弘扬人文性”的呼声中起步的,“感悟”和“体验”这两个《新课程标准》中的概念是语文老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有的老师为了赶上这两个时髦的词,读了一句话就要说说体验,读了一段话就要谈谈感悟。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场面煞时热闹,教师颇为满意。
现象三:“迷恋热闹的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说个不停”、“问个不断”、“呈二显三”;学生在课堂上“谈个不绝”、“演个不断”。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重点词句却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一遍就匆匆而过。
以上几个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课堂“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
树干。针对这些想象提倡语文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推广学生阅读兴趣,广泛积累、大量背诵。
30日下午,吉亚春老师古诗教学《乞巧》让我更清晰地明白了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你必须引导学生慢慢地学会“用汉字书写、用语言表达、用表达方法、用学习方法”。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真正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这次观摩研讨会,虽然时间短暂,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的交流,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提升。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我们也将结合自己实际,立足日常课堂教学,突破学科理解方式,彰显课堂生命活力,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第三篇: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研究任务:分析《红楼梦》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其身上所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
研究对象: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
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同学交流、上网调查、看电视中的有关专题节目等方法进行研究。
小组人员:组长:
组员:
研究报告: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书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深入人心。现摘取几个人物,对他们做浅要的赏析。
人物之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脂砚斋称贾宝玉是“古今未见之一人”,并说“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小说传奇中,也未见这样的文字。”同时,贾宝玉这一人物形像既丰满深刻,又生动鲜明,至今还流行在生活中,并且将会永远活在人间。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人物之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薄命佳人。她聪明美丽、多愁善感、天真率直,不谙世事、孤标傲世、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却又纤弱多病,活像一朵在秋风中不胜哀愁而摇摇的木芙蓉。在那种重权势、重钱财、重封建礼教的宗法社会里,她这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身不由己,虽有「老祖宗」贾母的爱抚慰藉和贾宝玉的情投意合,但前途末卜,人生渺茫,精神上有沉重压力。所以她很早就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后来病情渐重,处境更加艰难,她预感到寿命不久,发出了「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的悲吟。因而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和弱点即超常的自恋情绪是造成黛玉早亡悲剧的内在根源。
《红楼梦》中的人物,褒贬最多的恐怕就是林黛玉了。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本身是一个柔弱的女性。而她却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用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非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贱的人们——例如伶人——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认为拿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封建阶级思想表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还有,她偶尔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从此变得和宝钗非常亲密。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疼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后因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同时,险恶的环境更推进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尘埃。无视“温柔敦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直接反抗封建礼教。薛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直逼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爱看《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同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基础。人物之三——王熙凤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要说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我们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当她第一次出场,马上就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就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能是凤姐说出的。也许贾府众人早以习惯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样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相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出场写得极其鲜明。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凤姐。
作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还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寥寥几笔,足以传神。通过对细节描写,写足了一个贵族家庭的管事奶奶对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家仆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阴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月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却逼死了一对未婚夫妻。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等人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而她贪婪狠毒的天性,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贾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
在“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两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随之同归于尽。
总结:《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学校:
班级:
姓名: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报告语文
篇一: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语文研究性学习结 题报告
课题名称 :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班 级 : 高二(1)班 小组成员 :刘辰悦 王清宇 罗亚东 崔黎文 邓晓凡
陈天琦 王洛雨 张文韬 2012年6月15日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第一部分:有关情况说明及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名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二、课题组成员:刘辰悦 王清宇 罗亚东 崔黎文 邓晓凡 陈天琦 王洛雨张文韬
三、立题的背景: 文字是记录语言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汉字。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四、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1、课题目标
①培养收集、查阅和整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发表见解的能力。②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等。
③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意误解和能力,发展合作精神。④适应时代需求,培养社会调查研究的能力。
2、方案设计
⑴课题的确定及分工 ①制定计划及分工 ②实施计划
③结题报告、学习反思
⑵具体方案设计①查找资料; ②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③结题报告及撰写论文。
五、活动实施过程 见过成记录本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一)汉字的发展
根据学者研究,它是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才形成文字。图画 文字 象形文字 1.汉字发展的原因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一种文字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出于完善地记录语言的需要,例如,中国的上占汉字反映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量是3、4千个,反映在汉代《说文解字》这部书里就有9千多了,汉字字量的增加,和汉语词汇数量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世界上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数都来源于古代塞姆人。塞姆人大约在公元前2千多年居住在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他们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古代地中海东岸的贸易很发达,塞姆人的字母随着海上贸易四处传播。后来许多民族都受到这种字母的影响,改造成自己的字母系统。
文字也是交际工具。人们对工具性的事物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就是高效、便捷、易于掌握。对于文字这个书写工具,人们总是不断的追求它的“体系的完善化”、“结构的规律化”、“形体的简明化”。体系完善,则功能性好,能精确明晰丰富的传递信息。结构有规律,则符号的系统性强,便于提纲挚领地加以掌握。字形简明,则实用性大,易学、易写、易读,表记率高。这种多方面的需求,促成文字发展的动力,也是多方面的。除上述的语言原因外,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文化科技的进步、宗教生活的变迁、文字应用范围的扩大、不同类型文字的相互接触、书写工具的重大变革等等因素,都从不同的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文字的发展变化。例如,在汉字史上战国时代六国文字字形的大分化和秦代“书同文”的字形大统一,是由这两个时代政治、经济上的分化与统一促成的。2.汉字发展的几种趋向 ①体系完善化的趋向
一种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它体系的完善与否,是否有一套足够的符号系统和一套完备的正字法规则。文字发展变化的好些方面,都是围绕体系完善的目的进行的。原始的表意文字脱离记事的图画不久,不可能有足够的记录语言的符号数量,字和词的对应关系,不严整,不稳固。书写词语的顺序,往往不合语法序列。例如,我国纳西族使用的东巴文,就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文字,字和词缺乏严整的对应关系,写一句话只把重要的词写出来,或者用字的形式来表现。
早期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量的增加,字的结构的定型,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的确定,以及严格按语法顺序书写原则的形成等等。为实现这些目的,造字的方法和表记语词的方式,都需要相应地发展变化。当体系初具规模之后,体系的完善化的变化,即表现为适应语言的发展,对上述的几个方面不断加以巩固、补充和调整。就古汉字发展的情况看,可以想见,以象形字为主体的那个时期的上古汉字的字量是很有限的,因为,反映在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象形字,也不过260多个。几百个象形字再加上来自刻画符号的少量指事字,用来记录上古汉语,肯定是不够的。甲骨文时代的汉字已发展到既表形也表意,今天发现的甲骨文字量就有3千多了;造字方法除“象形法”外,又有了“会意法”和“形声法”;写词的方式,除按字意与词意对应的原则之外,又出现了同音假借的纯表音原则。词语的书写顺序,大都合乎语序,只是字的结构尚不大定型。可见,汉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是经过体系完善的变化过程的。到了汉代,从收录在《说文解字》中的字量看,已增加到9千多个,其中形声字占80%以上。字的结构基本定型了,形声造字法,上升为主要造字法。至此,汉字的体系又进一步完善了。表音文字体系的完善化,主要表现在字母表和拼写法的完备上。例如,塞姆字母只拼写辅音,不表示元音,体系原始,不够完善。塞姆字母演变为希腊字母之后,希腊人增加了元音字母,修订了辅音字母,调整了书写顺序,字母的形式也进一步定型。字体上也出现了“大写”和“小写”,“楷体”和“草体”的区别。这就给音索文字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②构形符号化的趋向。
人类的文字脱胎于图画,所以原始字形往往带有图画性或象形性。文字的本质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所以,文字产生以后,在构形上的发展趋势,就是符号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汉字从诞生到今天,一直是保持者表意体制,即使这样,字形发展的符号化趋向也很明显。如“马”字在古汉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具有相当的形象性,演变为大篆、小篆后,象形的意味已经不多了。③笔画简便化的趋向
文字的应用,是为了能把语言“写”下未、“读”出来。笔画简单就便于书写,也便于记忆,便于阅读,所以,笔画简化,是文字发展的又一趋向。表意文字字量大,字与字间构形上的区别性要求或理据上要求,往往使笔画不易简化,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删繁就简的调整。所以,表意文字笔画简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得尤为突出。汉字自始至终贯穿着笔员简化的规律。不仅是笔画数目的简省,也包括笔画形式的简易。如“车”宇在甲骨文金文里像车形,笔画繁多。到了大篆、小篆,笔画已有所省省,到了楷书又省简,今天又写作“车”。和篆书相比,不仅笔数大大减少了,笔形也由圆转简化为直折。④体制的表音化趋向
这里说的“体制”主要指的是造字的方法。按照通常的说法,造字的方法不外表意和表音两种。表意率的造法主要是象形。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拿汉字与西洋文字比较,汉字是表意的,西洋文字是表音的。这个篇二: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语文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摘要: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形态, 本文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类型、展示方式、教师的作用、影响几方面对其进行概述,对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了一个基本的研究。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特点;类型;影响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结构调整力图通过改变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课程结构现状,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专门设置了“研究性学习”,并规定研究性学习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学分”。研究性学习学随之成为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
一、如何理解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问题研究为主要内容呈现方式的一种学习活动或教学活动,它不是独立的教学活动,而是服务于语文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形态的一种学习活动,并且它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信息的处理能力,这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
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因此,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1)自主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有些学生想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他们就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方言感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就在于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 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15 ,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判断、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2)过程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具体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习过程的本身就是所追求的结果。(3)应用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4)开放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是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总之,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5)问题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6)渗透性: 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语文学科所独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可以渗透于其他一切学科的学习当中。当研究成果需要呈现时,常用形式一般为调查报告、小论文、实验报告的总结、书写。而写论文、写报告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语文能力的一种训练。所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类型(1)单篇课文文本研究:
语文课程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
法上下功夫, 其中关键一环就是引导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语文课本中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值得学生进行深人钻研 如《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研究
“婚姻生活的不幸者”等等有关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课题。(2)教材中不同课文之间的文本比较研究:
围绕作者、思想内容、文体写作特色等不同方面c、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 决定了语文研究性学习, 选用的,、“封建家长式人物”、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出版语文教材的。: , 语文教师应在开掘教材本身的研究价值和变革教学方, 以获得文学欣赏带来的种种精神上的愉悦, 学生可以得出“奸诈的资本家” ,具有可比性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 来探索其中的异同, 找出各自规律性的东西, 借此提高鉴赏能力和读写能力。在此类研究性学习中, 比较典型的探究方法还是将教材中不同的课文就某一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阅读。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中, 有古诗歌, 也有现代诗歌,可将王维的《山居秋螟》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进行比较阅读, 如两者景物描写有哪些异同? 两者诗歌的风格有何异同?由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得出“ 写景诗中的情景交融”、“古代写景诗对现代写景诗的影响”等课题。(3)课文拓展研究:
为了把课文中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引向深人,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教师可以引入背景介绍、文学史知识、文学创作规律、文学欣赏、比较阅读等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 由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研究,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文学原著、作家创作谈、文学评价、文学史、文学常识等课外读物, 努力将课文内容向纵向和横向拓展。例《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红楼梦》原著, 阅读红学家的评论等, 全面领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课外广泛地搜集资料,从作者阅历、性格爱好、风格演变、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动态变化中探究各种原因。(4)课外文本研究:
根据学生课外阅读的不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文本进行研究,如课文中从未出现过的作家作品、世界名著、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如“ 鲁迅文学作品研究”、“李白与杜甫比较研究” 等等,都可成为学生在课外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课外文本的研究,促使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去广泛收集信息,去博览群书,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5)课外非文本语文类研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非文本语文类专题研究,例如:流行歌曲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广告创意中的语文现象、网络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新概念作文对中学写作教学的影响等等。通过课外非文本语文类专题研究,有利于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语文学习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 新教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形式通常有如下几种: 1,专题论文,比如《韩愈的论辩艺术》等。
2,文学作品比如《鸿门宴》的学习,学生可以写“戏说项羽”等,学生学《屈原》可进行剧本的再创作,这同样是文学作品。
3,专题卡片, 知识积累性的课题通常可以采用这种展示形式,比如“ 词类活用”的分类整理。4,课文评注, 文言文学习可以采用这种形式。5,调查报告。
五、新教材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新教材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和建议者, 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促进学习,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便。在组织安排学习活动中, 教师不应该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 而应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种种资源上,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首先, 从学习内容的确定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 比如课文选文的提供, 教师应给予明确的建议; 其次,在课题选择上,教师也要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价值评判, 从课题的确定到表述, 教师均应给予恰当的帮助;
最后,在成果评价上, 并不能简单了事打个分数或不关痛痒地作个简单结论, 而应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使之产生碰撞共振的效果。
六、语文研究性学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完全不同。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宰,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对学习内容无从选择,不管喜不喜欢,都得去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拥有绝对的自主权。通常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探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新颖、开放,它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形式,要求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调查研究、问卷访问、上网冲浪等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习主题的研究。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做中学”的乐趣。研究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能够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学习主题是自己确定的,采取何种形式进行研究也由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形式,可以说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形式本身就能提高学生研究的兴趣。
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都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研究模式,即学生可以根据研究主题自愿选择合作伙伴。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都是“单兵作战”,即使偶尔有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也略显形式化。通常是在分析课文时,针对某一问题,教师会允许前后桌的同学“暂时”回过头去,讨论交流几分钟,尽此而已。其实学生间较有共同语言,他们的讨论交流往往能生发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可是教师却视而不见,只是一心“传授”知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小组的成员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关注同一研究主题,在一起热烈地讨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共同合作完成研究,这些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研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探索过程中虽充满艰辛,但“痛并快乐着”。因为它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可能会不断发现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也能进一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种兴趣会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持久推动力。(2)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人行动的内驱力,它能够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主题的研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差的同学经常坐在“被遗忘的角落”,独自品尝孤独,他们得不到学习乐趣,自然没有学习的动力。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就不同了,由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他们第一次有了受人重视的感觉,又重新找回了自信心,产生了“我要学,我要好好学”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有很多差生通过研究性学习重拾学习的信心。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既是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也是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成长过程。(3)有助于磨砺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保持学习持久性的动力。研究性学习是由浅至深进行探索的过程,研究课题通常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进行大量研究。对于早己习惯接受现成知识的学生来说,想要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并不易。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尝到了研究的艰辛,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整理、调查取证,有时可能一无所获;也可能在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时,发现此路不通;总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体会到了研究的不易。许多学生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感变化:开始兴致勃勃,中间可能打退堂鼓,最后又重新振作。但也正是在这个不断求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力才能得到空前的磨砺。(4)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中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很多一线教师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学生个性太强了,越来越难教。”的确,较强的自我意识使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个性张扬、外露,善于表现自我,有主见。但过强的自我意识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即一些学生做事时容易独断专行,不善与人合作。比如,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阶段,小组成员就容易产生分歧。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主题需要小组成员协商确定。学生针对某一选题进行讨论,往往会产生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因为很多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小组成员因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本是一件好事,俗话说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才最容易找到“真理”。但有些学生却心胸狭隘,听到有人反驳自己的观点,心里就不舒服,好像人家瞧不起他,因此同学之间有了隔阂。又如,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阶段,小组成员也较容易产生矛盾。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研究任务,都各有分工,只有个人做好了自己份内的事情,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但有些学生却不善于与人配合,只习惯于“发号施令”,不习惯“服从指挥”。致使研究进程拖沓,研究结果没有着落。在这些时候通常需要教师从中调解,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让学生了解沟通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在一次次矛盾冲突被化解的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懂得:在现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哪个人可以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与人通力合作,具有一种合作精神,要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善于倾听和交流,为了共同目标的实现,应求大同存小异,这样才能实现“双赢”。从这个角度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养成良好品性的过程。
总之, 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获取直篇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 课题组员: 组长:武昭 意义:你猜
摘要:所谓“民族劣根性”,系指旧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其反动本质下刻意培养起来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关键词:鲁迅 小说 民族 劣根性 研究方法:度娘
1.问题的研究:对鲁迅来说,“国民性剖析”既是个思想概念,又是他反思、批判传统的武器与手段。这促使鲁迅的“国民性剖析”既有理性深度,又有思想的尖锐性。鲁迅披露“瞒和骗”、“卑与怯”等国民性的外在表现,探究其得以孕育的深层结构,即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注重对其中间层次一一社会心理进行分析,并由此展开反省、剖析与批判。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将文学艺术与哲学思想融为一体。“艺术作品如果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逻辑,提供现实生活发展的趋势、可能性,那么这种作品就是富于智慧的,有助于真理的认识。在大作家的作品中,艺术境界和哲理境界可以达到统一。”
鲁迅正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他本质上是一位思想家,热切而不懈地关注人,思考人类、人生、人性等普遍性问题。在他那里,人生探索与哲学思考一致,文学典型塑造与国民的共性反思并存。那么,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小说,去看看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2.研究过程与分析:我们通过网络、图书、长辈们了解到所谓“民族劣根性”,系指旧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在其反动本质下刻意培养起来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劣根性是传统文明的堕落,是千百年来封建理学和礼教遗留下来的疽痈。我们的祖先创造过许多灿烂的文化,但很不幸,我们在秉承这些历史文明和优秀传统的同时,那些封建遗毒也被承袭了下来,并且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子孙。
中国现代史上,率先摘指于民族劣根性,并敢于剖析和批判的,当属文化智者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是诞生于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思想上并没有摆脱传统儒教的影响。也是由于深谙中国封建礼教的黑暗,并且受西方文化思潮的熏陶,他才敢于冷眼社会,以时代先锋的前卫姿态,率先撼动封建礼教的基石。鲁迅的文章主旨始终萦绕在暴露旧社会最残酷、最丑恶的一面,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摧残和压迫,由此,也促使他成为封建时代的“叛臣逆子”。
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和改造,他对国人劣根性的剖析,可谓一针见血,深入髓骨。尤其对于民族卑怯、中庸、奴性和专制的弊病,更是揭露的淋漓尽致。他的文章当中,总是充斥着对弱者的同情和悲悯。他惯于在“愚妄的欢呼”声中,倾听“弱者的呼号”,在社会风雨极度飘摇的年代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一直在努力反抗和挣脱旧文化的桎梏,树立并且维护着“民族魂魄”的大旗。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是不难解读其用意的。他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精准定位和透析,使我们很容易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去感受那个时代晦涩的一面,以史鉴的尺子去衡量特定时期的道德标准。譬如,他对于国人“奴性”的分析,借用了臣民对于皇帝“不必会做事,只要会磕头”的“道士哲学”,从而抨击了民族劣根性的虚伪,在反省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基础上,倾力灌输他的“启民”思想。鲁迅是时代的产物,他的小说和杂文也是应运时代而诞生的。由于他的文章基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内容充满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现实意义,以至在当代我们仍然在效仿和借用。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一代文坛巨匠的敬重,更是因为他的文笔真正是一个撬挖社会诟病的利器。就“劣根性”之说,鲁迅在他的小说和杂文当中,以尖锐的笔锋直指那些国民痼疾的核心,把个道貌岸然却又到处充斥着虚伪、狡诈、贪婪的病态社会剖析的鲜血淋漓。
当我们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鲁迅,来对待民族“劣根性”的时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总是有人对鲁迅恨之入骨了。细分析起来,一是因为鲁迅的笔真正戳到病态社会的痛处,让那些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龌龊不堪的“病人”发出难忍的哀叫;二是因为一些自称“写家”的痞子,不甘于笔头的“寂寞”,总想摆出一幅“文化新人”姿态却又自愧不如,到头来,还是无奈的承认“这年头想当个思想家什么的很有些难度,因为这道上站着一位叫鲁迅的冷面杀手”。鲁迅先生一贯推崇历史文明和社会进步,他之所以对民族劣根性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是缘自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意在唤醒民族觉悟,对封建渣滓进行荡涤和冲击。同时,也是在提醒着我们应该正视现实,看清自身存在的“劣根”。时间的长河已经跨越了世纪,我们却不敢在现代的熏风下陶醉,在吸吮着民族精髓的同时,尤其不能忽视封建的糟粕。那些民族的“劣根”极容易生存,有时候甚至还会发生“异化”,产生“变种”。君不见,眼下不是时兴阿谀奉承、人云亦云吗?这便是鲁迅先生描述的“做戏”和“无特操”。这是在私利底下衍生出来的乖巧和圆滑,进而论之,则应归结为由“专制”派生出来的“奴性”。
再就是我们不能对“中庸”充而不闻。鲁迅先生对于国人分析的很透彻,他认为“中国人向来是喜欢折中、调和的,一间屋子太暗,你提出来开个窗户,他们便来阻止。你说要把房顶拆掉,他便出来调和,同意开窗了。”这个比喻很贴切,也切中了某些惯于恪守消极生存法度的国民的要害。当然,这不是本质,按鲁迅先生的分析,“中庸”的态度一般是被“逼迫”出来的,“或者说是为了适应于在畸形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的需要。” 3.研究结论:“鲁迅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世纪的风雨却将这个伟大的名字深深地印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我们所要继承和发扬的,是鲁迅的那种精神,是那种“怒向刀丛”、“横眉冷对”的伟丈夫气概。这却不是要你去做鲁迅,鲁迅是“做”不出来的。再说了,时下是一种“繁荣、稳定”的背景,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褒扬”和“歌颂”,如果背其道而反之,别说一个鲁迅,即便出来十个鲁迅,也难免“六路碰壁,外加钉子,呜呼唉哉。①私欲较多、地域观念太强。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无疑是各自为战,形同散沙。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最后是有相同利益的人抱在一处,使力量分散,被人一一击破。其实,我们也有万众一心之时,开国之处,全国人们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虽然穷,但充满了斗志。难道是现在的人们太有钱了?韩国人比我们有钱吧?为国家度过经济风暴,他们捐金捐血,与国家一起共渡危机,我们的国人行吗?这恐怕还是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没有培养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再说世界杯时,整个韩国球迷群体,你无法分清哪是汉城的、哪是水原的,而中国球迷一看便知他们的家乡在哪,因为他们早把籍贯写上了横幅,一省一市,连一县一乡都有,试问,在外国为何不能统一称自己为中国人? ②有柔弱性和妥协性。我们自称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谁想过我们的敌人正喜欢我们民族的这个特征。打你时,你会忍、打疼了,你不声不响的敲下牙齿往肚子里咽,凶手事后还特别容易得到宽恕,这样的民族不被人欺侮才怪!说英吉利,我们会想起坚船利炮的大航海时代、说德意志,我们会想起铁血征服的历史,而我们呢?除了成吉思汗的短暂辉煌,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只有万里长城,那是什么?防御之物,说难听些――不思进取。③文过饰非、言喜不言忧。我们的传媒里,老是说今年经济长几个点、哪里又超额完成目标,似乎全国形式有好无坏。不好的一面呢?为何不说?今年又有多少人下岗?失业率有多少?产品有多少囤积?沉醉于喜讯的民族一旦发现事实不如想象的完美,会丧失民族的斗志,领导人沉醉于喜讯,会趋于昏聩。历史上多少明君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故步自封。鲁迅说的拿来主义看来并没有深入人心,我们有时还沉醉于我们民族辉煌的过去。历史书上不还拿四大发明沾沾自喜吗?语文书上不还提着地大物博、长江黄河?什么年代了,我们远远落后于世界,应该有忧患意识。一直被我们痛骂的日本,忧患意识多么强烈,深怕有朝一日醒来已经被人超越,以至于写下不少科幻小说,说若干年后被中国占领,大家觉得可笑?我觉得可怕,因为他们想到了,以后就要坚决避免让这发生,我们呢?除了空想,干什么了吗?值得思考和学习啊!
我认为中华民族劣根性是奴性、官僚主义、贪便宜、耍小聪明、不守秩序、窝里斗、嗓门大、急功近利、虚荣。“任何一个名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的流下去,但是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俞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缸,发酸发臭。”柏杨先生如是说„„
中国的文化也就是一个酱缸的文化,我们或浅或深沉浸在酱缸底层,浑浑噩噩活着,滋润着,陶醉着,沉睡着,享受着。偶尔外来优秀文化的一点侵扰,一点搅动,打破了我们自我陶醉的阴沉,我们便不安了,躁动了,甚至抵触了,于是各种假话,虚话,大话,脏话,毒话全部放出来,煞有介事地守护这个酱缸„„一个随处可见脱口而出的词语“崇洋媚外”我想很多人都不陌生的,外国确实比我们优秀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崇拜,不能敬仰,不能学习?难道死守着酱缸,死守着一成不变就是爱国,就是维护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清醒认知?冷静下来想想,这种顽固的自我崇拜大抵也源于中国文化的本源。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却全然没有泱泱大国的胸襟,我们见不得人家好,不懂得真正尊重别人,如果觉得自己的是好的,那么在你眼中其他的就都是劣等的了。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有两个朋友,一个喜欢科比,一个喜欢麦蒂,两个人在课间争论攀比的不可开交,谁都认为自己喜欢的是最好的,于是到了最后,一方说“死臭死臭的科比”,另一方不甘示弱,也跟着讲“死臭死臭的麦蒂”,虽然也许只是带着一种玩笑的意味,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的不容纳的心里,这里我并不能说自己做的如何如何好,只是很纯粹的探讨一些东西,虽然从小我们一直都会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但是我自信我们做的没那么好。
中国人向来喜欢互相猜忌,明争暗斗的,我不相信所有的人都是那么诚心赞赏别人,由衷的敬佩别人,即使看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要故意加上个“但是”以提醒自己别人还是有缺点的,看到别人幸福得不得了,羡慕之余总有点暗含走着瞧的心理,就像柏杨先生所说,“我们名族心理上长期受到压制,只好用这种情绪,使自己平衡。” 打开自己的心胸,宽厚的接纳别人,坚守着自己的优势,做一个有主见又懂得欣赏他人的人,才是华夏儿女应有的素质,才是一个泱泱大国应有的情怀,我们需要每个人都成为鉴赏家,明智的对待自己,更加正确的对待别人,很多时候,都因为自己的主见太强,以自己眼见的表象认定一个结果,然后自己成了“主”,别人都成了“贱”,然后集体混杂在一个酱缸中,于是倒戈相向,明争暗斗的悲剧接连上演„„在参观了印第安人的废墟和他们的保留地之后,柏杨先生说到“一个名族的覆亡,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但不是不可能。每当我看到印第安人废墟,和他们文化的停滞,就感到心如刀割,不由得想到,会不会有一天中华民族也和印第安人一样?”我想此刻的我们都会认为不可能,因为我们历史这么悠久,人口又那么多,可是柏杨先生却说“宇宙茫茫,五千年只是霎那之间的事,人类还要生存五千亿年呢,和五千亿年相比,五千年所占的是个很小的比例。人口的多寡,也不足以决定一个名族的兴亡。当初欧洲人第一次登录美洲的时候,印第安人也非常多,远超过白人。这种情绪上的懵懂,使我非常难过,觉得我们中国人是不是遇到一些问题了。一个很突出的困惑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中国还不够强大?我们具备了各种强大的条件,那么,一定是促使我们不强大的条件,远超过了各种强大的条件。”有时候我不由得去想,的确是这样,中国人口太多了,多到如果每个人张着口,那么整个喜马拉雅山都能被吞下去,那么中国要强大,就必须让我们大家力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必须每个人都是有质量,有素质的。然而有时候却很不如人意,打个比喻,就像有人说,“每个日本人都是一头猪,然而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然而三个中国人相加反而成了一头猪。”中国人适合窝里斗,适合挑拨,不适合合作,不懂得磨合,喜欢狂妄自大,不喜欢礼贤下士,互相争,互相斗,坚决不合作,是一种很散很乱的风气,然而其实谁都清楚的知道,只要我们齐心协力,那是怎样一股强大的力量(有例为证不一一列举),是的,危险时刻,我们终究会站在一起,然而只要是风平浪静,酱缸的那种酸臭味就又会开始泛滥。
带着不吐不快的感情,激昂得写下了这么多,也许很多人都觉得不知所云,抑或觉得我太偏激,抑或说我可笑,因为本生自己就是中国人,自己也是酱缸里面泡大的,没什么资格发表什么评论,然而,我只想说,就是因为自己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才会写出来,因为只有刺到痛处了才知道疼,才知道改,我不是站在一个说教者的角度写的,只是一个反省者,当然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心理,那么这就是我的自我反省,我很抱歉自己有或多或少一些这样的丑陋心理,也许说“中国人”,这帽子有点扣大了,因为自己毕竟不是像柏杨先生一样德高望重,站在一定的高度,但至少像柏杨先生说的,只有每一个中国人素质都高了,都成了鉴赏家,中国才能强大,而我,也只是告诫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成就一个大我而已„„4.学习心得:在这次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也懂了许多。要知道今天是来之不易的,要知道那些弃梦想而拯救国家的人是多么伟大,要知道中国人从古至今的思想是不断提升的。2013.02.08 祝大家新年快乐、
第五篇:语文学习述职报告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们这个学期的语文可以接近尾声,按老师的要求,下面我就这个学期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做一个汇报。
为提高同学们的语文水平,学院在本学期开设了“高职语文”这门课程。我喜欢语文,为此我要深深感谢学院和老师,让我有幸再续语文缘。一学期来,我积极投入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自认为凭自己的表现可以得到93分。具体情况如下: 课堂学习与实践
1.我是第六语文精英小组的成员,在每次课堂训练,我都认真听取老师讲课。在小组的讨论中,我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取长补短,掌握要点,并积极代表小组发言。课后及时对当天的练习进行总结。
2.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代表我们小组上台做了5次发言,4次点评。其中,在“主题观点”单元的训练中,对《。。。。。》一文进行主题观点的提炼并找出了依据,使本组在该轮训练中获得了老师的好评。
3.老师布置的读后感提纲和读后感的写作任务,我及时独立完成,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课外学习与实践
1.对老师安排的课外延伸训练的工作内容和学习任务,我都努力完成,做得很好。在这个学期的讲故事比赛的策划书的是我拟定的,我在比赛前两周写出了策划书,并与学习委员讨论加以完善这份策划书。在讲故事的比赛中,都是按策划书操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这次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此获得了语文老师的好评。
3.在课外的比赛中,我先后代表我们组参赛了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演讲比赛,凭着我不断的努力,也收获到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朗诵比赛和讲故事比赛,我获得了优秀奖;在演讲比赛中,我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1.我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加入了学院社团联合会,是社团联合会编辑部的成员之一,在团委举办的活动,我多次参与新闻稿的编写和活动记录;我为团委网站积极审稿、写稿,第一学期被评为“积极社员”。我写的多篇新闻稿出展在学校网站上。
2.在上个学期,我参加了团委的老师对于如何编写新闻稿培训课程。
3.我也参加经常参加宏源书画社和月亮山文学社举办的活动,像书画作品的展出活动和有关书画的讲座。
我深知自己在语文学习上还存在着普通话不够标准、口头表达能力不够强等不足。今后,我定当继续加强这些薄弱环节的锻炼学习,进一步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述职人:小 明
201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