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发布者:周远福 发布时间: 2012-7-8 16:01:40 阅读教学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作为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对文章内涵和主旨的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培养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两个课例谈谈看法。
一、教师需要诱导学生反复朗读内容含蓄的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
如鲁迅先生《孔乙己》一文,孔乙已两次给“我”付酒钱时,第一次作者用了“排”,第二次用了“摸”,两个不同的动作,却表现了孔乙已不同的心理和遭遇,值得我们讨论和商榷。结尾这样的写道:“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大约”和“的确”深层含义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便明白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其实反应的却是孔乙己真实的命运。
二、角度丰富,视野开阔,通过多角度鉴赏和分析,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形成独创的见解。
比如我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科学。当我结束课前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学完这篇文章你有没有发现课文中说明不够准确、严密的地方?我们可不能迷信权威哦!一个学生的兴奋的质疑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学生们自发为他的质疑鼓掌喝彩;接着另一个学生的发现,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个教学片断通过语言的品味,敢于向科学权威说“不”,使学生把握住了科技作品语言准确、严密、科学的特点,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科学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生阅读作品,要达到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就必须能够准确地解读文本,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的语言,把作品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等特点,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但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往往忽视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如果作品中的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就会觉得“我读懂了”,结果往往只是一知半解,难以把握作品语言的精髓;如果作品的语言比较艰深,学生又会觉得自己读不懂,或囫囵吞枣,或知难而退。困此,品味作品语言,是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困难之一,也是学生独立阅读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采用“相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语言的品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品味准确、精美的用词,体味词语丰富的表现力。中学生阅读作品,首先必须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语,是同学们常常用到的方法,但字典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放在具体的语句中往往又不是很准确,所以必须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理解”“推想”“体味和推敲”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揭示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我在教学《白兔和月亮》一文时,遇到这样一个词语:“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对于句中加点的这个“盯”.字,同学们是怎么理解的?
“‘盯’就是‘看’的意思。”同学们说。那么,字典词典里是怎么解释的?
同学们立即查字典词典,然后说:“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 我说:“这样看来,很专注地看才叫‘盯’”。
那么,“白兔为什么要专注地看着月亮?”我紧接着问。学生回答说:“因为这时,诸神之王已经把月亮赐给了白兔,月亮是白兔的,白兔很怕失去月亮。”
白兔很怕失去月亮的心情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问。
学生想了想,说:“惴惴不安”,“患得患失”。
“也就是说,这个‘盯’字,不仅写出了白兔很专注地看着月亮,而且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兔得到月亮后又担心丢失的惴惴不安的心理。”我说。
学生点头表示同意。
我继续说:“这样看来,白兔拥有了月亮这样巨大的利益,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乐趣,反而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那么,白兔后来是怎么做的呢?”我进一步问。
学生回答说:“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从白兔身上,同学们悟出了什么吗?我追问道。
学生相互交流了一会,说:“如果拥有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整天陷于得失之患,那么,还不如没有。相反,我们应该珍惜所有,不患得患失,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决不占为己有。”
就这样,教师从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入手,相机进行点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含义,而且明白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可见,教师相机点拨,因文入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第二,品味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采用恰当修辞手法既可以形象地描写事物,还可以使文章语言变得生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相机点拨,也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在教学《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文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如“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找出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读了几遍,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三种修辞手法。”
我又问:“你们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把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
我反问道:“瀑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说:“瀑布是流动的,源源不断。”
我又问:同学们是否能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流动”和“源源不断”这些特点的描写?
有的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的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相互挑逗。”并进行了品析:“大条幅”这个词就写出了这一树花的外形,与瀑布的外形很相似,“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又与水联系了起来。瀑布就是从山壁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可见这个比喻是形象的。”
有的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了“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这两句又与瀑布又有什么关系呢?”我问。
学生分析说,“颜色便上浅下深”这一点与瀑布的颜色有相似之处。仔细观察瀑布,也会发现瀑布上面的水反光较强,显得比较亮,下面的水反光较弱,显得比较暗。可见这个比喻还写出了光与色彩的变化。还有学生补充说“水是一波一波地涌来,涌来的每一波水的形象,与每一穗花的形象极其相似,就细部来说也是很形象的。”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一个比喻句,词动了学生如此丰富的生活积累,将课内课外联系了起来,将语文和生活联系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美好的想象,作品中的语言,就容易内化成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
我进一步点拨:课文中这个比喻句,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之繁茂,其实还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那么,同学们又是怎样理解句中的夸张的?
学生说,“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就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紫藤萝就像瀑布一样无穷无尽,引人遐思。
我又问:“那拟人句呢?”
学生说:“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 “欢笑”给你们怎样的感受? 学生说:“它给人很美的感受,我们好像看到了紫藤萝花笑逐颜开的情态。”
我说:“可见‘欢笑’一词就把紫藤萝花的娇美姿态展现出来,拟人的手法,使花也具有人的情态。”
修辞手法的种类较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品味,相机点拨,因文入理,不但能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还能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给人美的享受。
第三,品味作品的句式,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偶句,讲究对称句法,现在固然不必求工整藻饰和严格骈俪,但作品中的语句音节整齐匀称,不仅可以突出词语的意义,加强对事物的形象描绘,而且读起来和谐悦耳,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品析《散步》这篇散文的语言时,由于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使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如“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些句子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起来一点儿困难也没有。我再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说:“这些句子有对称美,相互映衬,很有情趣。”我接着引导:“我们写作时怎样把句子写对称?”学生想了想,说:“把成双成对的事物集中在一起说,或把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对照起来写,就容易写成对称的句子。”我继续点拨:“品味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语言,我们还可以从韵脚和谐、叠音自然、双声叠韵配合、声调平仄相间等方面去品析,我们就会深切感受到汉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此外,对于句式的品味,我们还可以从长句和短句的使用,整句和散句的配合,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选用时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点拨,逐步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第四,品味富含哲理的语句。
品味富含哲理的语句,不仅能使我们对作品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在《白兔和月亮》一文中,最后一段文字“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我问:“这个句子提到了人类,用意何在?”学生思考不语。于是我点拨道:白兔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对月亮的所有权。而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的利益的。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利益勾心斗角,甚至违法乱纪,锒铛入狱,毁了自己。我们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珍惜,对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千万不要拒为己有。否则就会迷失自我,人生也就失去了乐趣。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本文的寓意,明白了故事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对初中生来说虽然存在不少的困难,但只要学生反复咀嚼,教师相机点拨,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第二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河北安平王顺兵
高中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但是思维能力形成、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还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高中教育对于我们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很高,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做得很好,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妨借鉴借鉴。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水平提高了,考学、分数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问题了。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高一物理教学的瓶颈问题
高一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台阶问题,初中物理注重形象思维,高中物理注重抽象思维,学生进入高中后一般都不适应这种改变。特别是生活经验少、不爱参与活动的同学,不适应现象最明显。我们老师在讲课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联系实际”这个原则,把高中物理中抽象的知识应用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多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例题,来做练习,同时我们老师要通过提问和课外练习,让学生养成多举例的习惯。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老师还要举行一些把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知识竞赛和课外活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既不觉得物理枯燥无味,还能把知识掌握好,而且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会提高得特别快。
在高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你就再也看不到我们平时谈的分数了。如果你是老总,你面前一个是成绩满分的书呆子,实践能力很差,另一个分数不高,但动手能力很强,你录用哪一个?所以,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对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咱们教的物理课相对于其它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向,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咱们应该:一要多让学生联系实际、多把学到的课本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多给学生们留一些生活类的活题,让同学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举办一些物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中去学物理,这样学到的知识又活又扎实。二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多解归一的习惯:一道应用题尽量让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去解。如果用五种不同的方法做同一道题,会比用一种方法做五道题,效果要强许多倍。多解归一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了:让学生学会分析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看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解决这些核心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各种不同解法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的解题方法中哪一个是最巧妙的、哪一个是最快的,(巧和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等。完成多解归一分析后再让学生自己出一道或几道类似的问题,然后解出来,效果提高得特别快。三要鼓励学生们写科技小论文写科技日记,把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原理、过程、经验都记录下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水平,成绩还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二)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是快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好方法。虽然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两个月能形成的,但只要咱老师不断帮助学生这样做,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一般学生就可以习惯了。学生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不但物理成绩会突飞猛进,其他学科也会进步很快,特别是数学和化学成绩也会随着物理的进步而产生飞跃。
培养学生能力的 要好。学生如果能发表一些物理小论文或社会调查,不仅物理成绩上去了,还给学生在研究物理和社会方面产生无穷的动力。
培养学生能力的
第三篇: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第四篇:党员干部怎样提高语言能力?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社会结构已从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干部在公众面前的曝光率越来越高。因此,善于和群众沟通,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最近,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党员干部语言能力12讲》一书,以善于与群众沟通,汲取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为开篇,针对一些党员干部开口容易讲空话、套话的原因,着重介绍了党员干部与群众说话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方法和原则。在如何脱稿讲话;如何进行基层调研、走访慰问;如何进行现场即兴讲话、处置突发事件;以及面对新媒体,如何讲、怎么做等方面,为党员干部提高语言能力,提供了多种可借鉴的方法和技巧。
党员干部到底该怎么跟群众说话?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就是很好的范例。他用直白质朴的群众语言,跟群众讲话,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比如,他讲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讲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讲三农工作,“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等等。这些话富有亲和力、感召力和穿透力,能让群众真正听进耳朵里,记在心坎上。
一名党员干部的话风,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的是他的党性修养、执政能力和行为作风。党员干部跟群众说话,不仅是指导工作、引导群众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意愿、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更是其自身形象、能力素质的直观体现。党员干部会不会和群众说话、说什么话、怎么说话,不仅关系到个人影响力、亲和力的形成,更关系到工作推动力、执行力的发挥,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在其位,谋其政,胜其任。要使自己成为上级信任、群众拥护的合格党员干部,必须善于从言和行两个方面积极地提升自己,重视和群众说话的机会,锻炼和群众说话的能力,提高和群众说话的水平。
过去,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不能说、不能道的人老实、厚道、可靠。其实,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一个人,能不能说,会不会道,与是否老实厚道,尤其和是否忠诚可靠,没有直接关系。相反,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不能做到“能说会道”,就是一个相当大的缺陷。
如何才能说得吸引人、折服人、教育人、感召人、激励人、影响人,确实是一门大学问,体现着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做群众工作的成效。改进与群众说话的方式,把我们要说的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已经成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命题。能够让群众喜欢听我们党员干部讲话,信服我们党员干部的讲话,照着我们党员干部的讲话去做,那才是真功夫,那才是真本事。那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第五篇: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要点: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二、精心设计训练
三、强化迁移训练
四、把握训练时机
《新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提出高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在小学语言课堂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不够重视,只重视对字、词、句及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积累语言没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难以在表达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这如何来解决学与用的“脱节”问题呢?
一、加强背诵和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一代宗师正因为“日诵千言”,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数量、质量成正比。背诵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和品位,然而几十年来的教学中,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重视。背诵就将指定背诵的内容,只是课后规定时间死记硬背,至于课文中一些写得好而未指定背诵的句群、片段更是“不屑一顾”。因此学生背诵吃力,记忆力越来越差,作文时找不到话写,更不用说生动了。没有积累,怎么运用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每一篇课文(包括阅读的文章),对课文中的名篇佳段、名言警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并指导学生及时背诵下来。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加强朗读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低年级起就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兴趣。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对课文理解越深刻,就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另一方面,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是朗读的基础。1
然而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多数教师重讲轻读,教完一篇课文,多数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读通全文。因此,教师除了经常性的示范朗读外,还须指导学生剖析课文内容所展示的情景、人物的心情,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四册《妈妈的爱》,先让学生看图感受妈妈对小朋友的爱,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生活中,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体会妈妈的爱。通过学生想象和教师情感的感染,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生发感激的情绪来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时,我们必须注意形式要多样化。有的内容适合单独朗读,以便充分运用朗读的技巧,表情达意;有的则适宜齐读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有的需要分角色朗读,以激发情趣,更直观地再现文中的艺术现象。为了烘托气氛,还可以恰当地配以音乐、图画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表情、动作等辅助手段来表达情感,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别外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阅读能力,丰富语言积累,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及阅读量紧密联系。因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了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抓住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精心设计训练
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能局限于帮助和巩固理解的范围,要打破这个狭隘的,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把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为运用服务。比如教学“兴高采烈”一词,可以这样设计训练:
第一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步:按要求填写。
(1)在课文中,人们是在(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在时表现“兴高采烈”。(如喜事临门、立功受奖、取得好成绩、实现愿望„„)。
再如教学《丑小鸭》中“羡慕”一词时,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丑小鸭看见什么羡慕,平时你看见什么“羡慕”,最后用“羡慕”造句。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知道这个词可以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使消极词汇化为积极词汇,正确迅速地运用到语言表达上。
三、强化迁移训练
迁移训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模仿是转化中的台阶,能促进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的第一句话“孔雀很美丽,可是很骄傲”。为了使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句,本文的重点是孔雀骄傲,而不是美丽。而理解“可是”一词是关键,为了使学生理解“可是”有表示转折的意思,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1、小明很爱学习,可是;
2、,可是。
如教学《丑小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丑小鸭来到湖边,看见丁香花开了,知道春天来了。这句话中运用了三个动词”,“来到、看见、知道”,为了使学生以后运用这种句式,我设计了这样的迁移训练。
小红来到——,看见——,知道夏天来了。
再如教学《桂林山水》,作者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很有特色,是学生学习的典型范例。在教学中,我选用删比法让学生把“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和书上的句子进行比较,看看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他们很快明白了书上运用了排比、比喻修辞手法,所以写得具体、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我接着设计了两次迁移训练:
1、仿照范例把句子写具体。(1)田野里景色真美啊,美得。
(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2)学习运用排比句子写一件事物。在检查评议中,我发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尤其是在写作文中,我常常发现学生运用这种句式、写法。
因此可以看到,迁移训练,具有及时、模仿性很强的特点,易于学生掌握运用。
四、把握训练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堂教学中,为促使学生的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转化,就必须把握一切训练时机。学生反复进行运用语言的针对性训练,把所学语言知识变成自身知识结构中,发展学生语言。
比如在教学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的第4句时,我问“这些小画家都是用自己的爪子在雪地上画画,为什么画出的画不一样呢?”要求学生用“因为„„
所以„„”的句式回答。我先出示了范例:因为小鸡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学生也用同样的句式说小鸭、小狗、小马画的画,多数同学能用这个句式回答。有时提问中出现了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就能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简单的。
在教学第四册《葡萄沟》的第一自然段,“葡萄沟出产的水果很多,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还有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我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子,用“有„„有„„还有„„”说话。有同学说“我家电器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学校的老师很多,有„„有„„还有„„”、“我们家花园里的花真多,有„„有„„还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个句式。
再如教学“天昏地暗”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1)“天昏地暗”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天昏地暗”具体指什么?(3)除了旧北京刮大风时,还有什么情况下会“天昏地暗”?学生有的说:“六月里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天丽日,一会儿是狂风骤起,天昏地暗,大雨下起来。”有的说:“有一次我病了,刚一迈步,就感到两眼发黑,天昏地暗。”
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运用练习的机会很多,如:归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可要求学生用上某几个关键词语;回答问题,可要求学生用上某组关联词;描绘图意,可要求运用总分结构方式或运用某种修辞手法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
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从低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把握各种训练时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性训练,才能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好语文。
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教艺似浩瀚大海。我们教育工作者应通力合作,不懈努力,达到完全拥有、熟练运用,不断发展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