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时间:2019-05-13 03:44: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明显的一种弊端就是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那么,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应试”的需要作为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出现了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少一点纸上谈兵,多一点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然而,有些语文实践能力根本就无法通过试卷进行考查。

就我们熟知的查字典而言,在语文考卷中,一般是通过填表或填空方式进行的考查的,如音序查字法,先查什么音序,再查什么音节;部首查字法,先查什么部首,再查多少画。学生不用摸字典(当然考场也不允许带字典),就能考好这一考题。为此,不少老师在指导学

生学习查字典时,为追求所谓的时效性,只是在“纸上谈兵”,没有或很少进行查字典的实践操作训练,所以学生不能真正形成运用工具书这一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养成运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殊不知查字典虽耗费精力、耗费时间,但如果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方法、养成了习惯,对于学生将终身受益,其意义是应试教育中的分数所无法比拟的。

类似于查字典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口语交际、搜集资料、学写毛笔字等等,对于这些难以或无法通过试卷考查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置之不理。这些让学生终身受效益的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被边缘化。

当然,“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非意味着不要知识,“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不可忽视的目标”。(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那两者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张庆先生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学习笔记》中作出了这样的阐述:“语文知识是有用的,但它只对练好语文基本功起着辅助作用。”

二、少一点千人一面,多一点百花齐放。

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有标准答案,错与对一目了然;语文不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解读、对于各种情境的表述,学生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相同的意思,说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的导向,不少教

师搞起了“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统一,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语文素养、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学校期终测试以后集中批改试卷,试卷上有一条要求学生用“疏忽”造句的题目,批改中,发现有几十名学生造出了同样的句子“我把这道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都怪自己做题时太疏忽”,事后了解:这个句子来自同一班的学生。此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班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干脆让学生统一口径。的确,这样的统一避免了错误,获得了分数,但却活生生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这样获得的分数岂不让人感到可悲吗?

其实,这样的统一何止“造句”,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读了某本课外书后的感受,甚至连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什么,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谁,喜欢的寓言、历史故事是什么等等,都达到惊人相似的程度。这实在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让语文学习失去了它的本真。

三、少一点喋喋不休,多一点静默慎独。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受教学任务的限制,被所谓的“课堂时效性”所困扰,受试卷上可能出现的考点的制约,不得不剥夺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喋喋不休地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莫高窟》一文“藏经洞”一段时的一个

片断:

师:欣赏过彩塑、壁画,人们还得去一个地方,那就是藏经洞。同学们,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黑乎乎的洞窟,里面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人们还要去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生:因为“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师:然而,这些文物——(大都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了)

师:此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我恨,恨帝国主义分子的贪婪。

师:还有吗?

师:(见学生没有什么反应)其实,让我们感到可恨的还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同时,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散失了,我们内心一定会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下面请同学读这一段文字,把你的惋惜之情、痛恨之情读出来。

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的恨,对文物散失的惋惜之情,只要学生有读书、思考的时间,是完全能感悟到的。然而,教师的包办代替,使得学生不能尽情地与文本对话,也就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事实上,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和教育家的推崇。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朱子“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都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养。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这种方法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以新的语文素质观去重新审视这教学传统,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语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者们的睿智与精明。

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肯于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长此以往,一定会有量变到质变飞跃,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少一点题海战术,多一点自主阅读。

综观当今的课堂,本来就不多的语文课时,在老师以知识目标为主的讲解与训练结束之后,便是大量的练习。做完了课本上的习题,接着是课堂练习,做完了课堂练习,便是课外作业。课堂完不成,课后继续;白天完不成,晚上继续;上学完不成,周末继续。大量的练习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答题的技巧是纯熟了,但语文的积累与修养却显得欠缺和苍白。

语文教育的目标如何定位?显然最要紧的不是学生答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难发现,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语文积累、深厚的文化涵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实追求!

也许我们存在疑问:时间不够,怎么读?其实,换个角度想,语文课堂不读书干什么?为什么我们喜欢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讲那些

看似有用的废话,而不肯稍微给学生留点阅读的时间呢?

也许我们还有疑问:没有要求,读什么?我们还是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中华典籍、世界名著、诗词文赋、时事经典、哲理文论、人物传记,有什么不能读呢?剔除那些确实不适合读的,其它的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呀!

也许我们仍有疑问:现在的孩子不读书,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仍可以回头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曾有人根据阅读特点把近几十年的历史分成读书时代、读图时代、读网时代。不可否认,时代的进步使媒体日益多元化,和那些色彩缤纷的卡通画册比、和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影视媒体相比,文本阅读的确有些单调和枯燥,需要凝神静气,更加上小学生还可能会遇上生字的绊脚石。但是,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呀!如果我们迁就、纵容学生对阅读的淡漠与厌倦,如果我们还在阅读之后布置大量枯燥的练习题去折磨他们,几年之后,还能指望他们喜欢阅读吗?

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短期内,仍将延续,我们无法超越时代,惟有以一个教师的良知进行抉择——超越自我。我认为:语文教育不能排斥功利目标,但语文教师决不只教功利语文!

让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把握语文学科特色,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吧!

第二篇: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第三篇:凸显特色回归本真

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内容提要】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现今的不少语文课有意无意地把“应试”的需要作为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这一死胡同?让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把握语文学科特色,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关键词】应试 语文实践 感悟自得 自主阅读

当前,相当一部分语文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很明显的一种弊端就是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那么,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应试”的需要作为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出现了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这种重视技术训练而忽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的做法,可谓是舍本逐末。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少一点纸上谈兵,多一点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然而,有些语文实践能力根本就无法通过试卷进行考查。

就我们熟知的查字典而言,在语文考卷中,一般是通过填表或填空方式进行的考查的,如音序查字法,先查什么音序,再查什么音节;部首查字法,先查什么部首,再查多少画。学生不用摸字典(当然考场也不允许带字典),就能考好这一考题。为此,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查字典时,为追求所谓的时效性,只是在“纸上谈兵”,没有或很少进行查字典的实践操作训练,所以学生不能真正形成运用工具书这一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更谈不上养成运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殊不知查字典虽耗费精力、耗费时间,但如果让学生熟练掌握了方法、养成了习惯,对于学生将终身受益,其意义是应试教育中的分数所无法比拟的。

类似于查字典类型的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口语交际、搜集资料、学写毛笔字等等,对于这些难以或无法通过试卷考查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走过场而已,甚至置之不理。这些让学生终身受效益的语文能力也就随之被边缘化。

当然,“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非意味着不要知识,“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不可忽视的目标”。(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那两者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张庆先生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标准学习笔记》中作出了这样的阐述:“语文知识是有用的,但它只对练好语文基本功起着辅助作用。”

二、少一点千人一面,多一点百花齐放。

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有标准答案,错与对一目了然;语文不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解读、对于各种情境的表述,学生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相同的意思,说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的导向,不少教师搞起了“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统一,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语文素养、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尴尬的事:学校期终测试以后集中批改试卷,试卷上有一条要求学生用“疏忽”造句的题目,批改中,发现有几十名学生造出了同样的句子“我把这道简单的题目都做错了,都怪自己做题时太疏忽”,事后了解:这个句子来自同一班的学生。此时,我们不难发现这个班老师的良苦用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干脆让学生统一口径。的确,这样的统一避免了错误,获得了分数,但却活生生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这样获得的分数岂不让人感到可悲吗?

其实,这样的统一何止“造句”,对相关课文内容的理解、读了某本课外书后的感受,甚至连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是什么,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最喜欢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谁,喜欢的寓言、历史故事是什么等等,都达到惊人相似的程度。这实在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目的,让语文学习失去了它的本真。

三、少一点喋喋不休,多一点静默慎独。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受教学任务的限制,被所谓的“课堂时效性”所困扰,受试卷上可能出现的考点的制约,不得不剥夺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喋喋不休地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莫高窟》一文“藏经洞”一段时的一个片断:

师:欣赏过彩塑、壁画,人们还得去一个地方,那就是藏经洞。同学们,这是一个面积不大的、黑乎乎的洞窟,里面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人们还要去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四小节。

生:因为“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

师:然而,这些文物——(大都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了)

师:此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我恨,恨帝国主义分子的贪婪。

师:还有吗?

师:(见学生没有什么反应)其实,让我们感到可恨的还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同时,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散失了,我们内心一定会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下面请同学读这一段文字,把你的惋惜之情、痛恨之情读出来。

对清王朝的腐败无能的恨,对文物散失的惋惜之情,只要学生有读书、思考的时间,是完全能感悟到的。然而,教师的包办代替,使得学生不能尽情地与文本对话,也就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事实上,以感悟自得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思想,自古以来就受到学者和教育家的推崇。孔子对学生“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荀子要求学生“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朱子“自然而得之于己”的教学观念,都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悟中获得真切的语文素养。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这种方法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以新的语文素质观去重新审视这教学传统,我们不难发现历代语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者们的睿智与精明。

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肯于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理解、去感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长此以往,一定会有量变到质变飞跃,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少一点题海战术,多一点自主阅读。

综观当今的课堂,本来就不多的语文课时,在老师以知识目标为主的讲解与训练结束之后,便是大量的练习。做完了课本上的习题,接着是课堂练习,做完了课堂练习,便是课外作业。课堂完不成,课后继续;白天完不成,晚上继续;上学完不成,周末继续。大量的练习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答题的技巧是纯熟了,但语文的积累与修养却显得欠缺和苍白。

语文教育的目标如何定位?显然最要紧的不是学生答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难发现,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语文积累、深厚的文化涵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实追求!

也许我们存在疑问:时间不够,怎么读?其实,换个角度想,语文课堂不读书干什么?为什么我们喜欢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讲那些看似有用的废话,而不肯稍微给学生留点阅读的时间呢?

也许我们还有疑问:没有要求,读什么?我们还是可以换个角度来考虑,中华典籍、世界名著、诗词文赋、时事经典、哲理文论、人物传记,有什么不能读呢?剔除那些确实不适合读的,其它的都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呀!

也许我们仍有疑问:现在的孩子不读书,我们有什么办法?我们仍可以回头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不喜欢读书?曾有人根据阅读特点把近几十年的历史分成读书时代、读图时代、读网时代。不可否认,时代的进步使媒体日益多元化,和那些色彩缤纷的卡通画册比、和那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影视媒体相比,文本阅读的确有些单调和枯燥,需要凝神静气,更加上小学生还可能会遇上生字的绊脚石。但是,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

呀!如果我们迁就、纵容学生对阅读的淡漠与厌倦,如果我们还在阅读之后布置大量枯燥的练习题去折磨他们,几年之后,还能指望他们喜欢阅读吗?

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短期内,仍将延续,我们无法超越时代,惟有以一个教师的良知进行抉择——超越自我。我认为:语文教育不能排斥功利目标,但语文教师决不只教功利语文!

让我们摒弃功利主义,把握语文学科特色,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吧!

第四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今天有幸聆听了卢雷老师的一节课《花脸》,激发了我若干思绪。卢老师的这节课就像这篇课文的叙述一样条理清晰,眉目清楚,可谓“洗净铅华呈素姿”: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简简单单”教语文,引领着学生实实在在学语文,让我感受到了最质朴亦最本真的语文教学。

1.以学定教,教学目的清晰明确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卢老师的这节课真正做到的了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把学生的发展目标作为教的方向,一切从学生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教学起点,以学定教,目的明确。

2.不吝板书,形象诠释阅读策略

语言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语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是阅读。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卢老师在这节课中,扎扎实实引领着学生学习文章怎样由“概括”到“具体”,阅读时怎样“撮词带面”。卢老师不厌其烦,在黑板上板书下一个又一个关键词,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结构,诠释文章的写法,彰显阅读的策略。老师的板书,其实就是一根拐杖,它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一节课的目标。语文课学什么?这节课学什么?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促悟,紧扣文本启发诱导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标新立异的花样,但处处紧扣课程标准,立足文本,以编者意图为主线,设计教学策略,步步为营,循序渐进,诱导着学生渐入佳境,逐步实现教者预设的目标。

卢老师的这节课,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课件,他关注的是学生会读会说、敢想敢说的语文学习品质。他用自己的大气、睿智熏陶着学生,用自己饱满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让学生脑子转起来,小手动起来,嘴巴说起来,神采飞扬起来。

学语文,用语文,卢老师用一颗炽热的真心不露痕迹地滋润着、提升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然,反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愈来愈凌空蹈虚,华而不实,云里雾

里,让人不禁迷惑:语文教学究竟是干啥的?语文课堂是最大化地展示教师自我,还是最大化地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判断: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据此,我们再回顾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多么质朴自然,又是多么扎实有效。这才是最本真的语文课堂。让我们把某些已被丢弃的语文课堂的常识捡回来,重新审视一下当下愈走愈远的语文教育吧。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为改变传统课程“门类过多,壁垒森严,单打独斗”的局面,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淡化学科界限”的建议,要求教学“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但是,有的语文教师错误地实施“综合性教学”,不注重语文学习的效度,学科知识无节制地渗透、辐射,把语文上成了常识课、社会课、班队会,有的甚至像联欢会,唯独不像语文课。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多学科的渗透,并不等于要丢失语文学科的本性,改变语文的本质。如何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1+1>2”的效果呢?

1、抓好基于语文学科外部的整合,设计并组织好专题性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活动,合理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撷取教学的资源,使之成为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组成部分。

如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让低年级的孩子们采集自己喜欢的树叶,组织一个班级“赏叶会”,介绍自己采集的树叶的名字,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遇到困难向家长或他人请教;再把各色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同学或家长听„„这样以“树叶”为话题,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认识生字,又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情境,还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说话、写话素材的意识,岂不一举多得?

2、语文课要立足“语言的品味”,让形式服务于内容。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入情入境地去朗读、去想象、去理解、去品味,读出其中的韵味,悟出其间的情感。任何脱离了“语言”这一载体而凭空而来的方式方法,都不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3、语文课要扎根于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新课程倡导教师要把文本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根植文本,紧贴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实实在在学语文、用语文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一朝悟罢正法眼”,面对新课改,教师要有足够的是非观,不被“语文的外延”等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要定心静气,不盲目“跟风”,追求“流行”。语文教学呼唤“本色”。本色语文简简单单,没有矫情的表演;本色语文平平淡淡,只有读文,只有语言;本色语文扎扎实实,关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本色语文轻轻松松,学生无拘无束地各抒己见,毫无顾忌表露他们的喜怒哀乐。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语文课就要追求本真。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凸显语文学科特色,回归语文教学本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呈现出勃勃生机,教师们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开始有意识地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谈谈《海燕》的教学设计 曾经多次聆听过不同语文老师上高尔基的《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公开课。有的老师用震耳欲聋的雷鸣声导入课堂学习,给人一种先......

    语文教学应回归本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

    回归课堂本真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回归课堂本真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余年,教学课堂呈现百花争妍的景象,促进基础教育课堂效率不断提高。人们在今天做出冷静的思考,百花争妍的课堂是否有些......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本真语文回归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本真语文要求教学返璞归真,追求的是真实、朴实的语文。因此,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形式、虚假的热闹和纷乱的状态等,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抓......

    语文教学应回归其本真

    语文教学应回归其本真 ——小学语文课堂大赛有感近期以来,学部举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赛课活动。学部全员参与,各学科并进,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活动接近尾......

    理性回归 本真语文

    理性回归本真语文 东阿实验小学 侯淑民 从教二十几年来,共参与了两次大的课改,其间还有领导们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先进经验指导下的一次次小的课改。站在别人成功的背后,看着他人......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放飞舞动的思维,让课堂动起来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是知识的乐园,学生在里面自由地遨游。课堂上老师是放松的,像经典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学生是轻松的,可以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