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专题复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形对气温及降水的影响,能够归纳总结地形影响气温、降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世界区域范围内地形对气候分布的影响,并能分析原因。
3.能够根据某区域的地形特征,分析说明地形对该区域气候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以图导学,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知识归纳、灵活应用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合作学习的精神,感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整体性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相关图文资料,分析地形对气温、降水、气候的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
2、探究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三、教学难点:
探究归纳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规律。
四、教学方法:
以图导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相信大家都知道世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大家分析一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来探究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探究:一、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读下图,分析A地比B地年平均气温低的原因?
原因是
AB学生回答。师:评价。
2、读图,分析冬季南亚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高的主要原因。
南亚冬季平均气温分布图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读图分析,组织答案。接着小组内部交流学习成果。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
【规律总结】师指导学生,结合案例1、2,学生回答归纳总结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规律。探究:
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过渡】明确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规律,下面我们来学习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播放视频】有关非洲东南海面上马达加斯加岛的气候类型及降水特点的介绍。观看之后,对比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的气候类型。接着分析案例3。
3、分析形成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侧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回答。
师:适时归纳总结,之后拓展知识。【知识.拓展】
4、图8为某山地南北坡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观察图读出年降水量最大处的海拔高度约是()米。
学生分析回答。要求学生描述做题思路。
【设置疑点】目的: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结提升】迎风坡降水量的变化规律。探究:(三)地形对气候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马达加斯加岛视频、地形图和某山地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认识了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地形对气候分布范围及类型的影响。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图,分析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及形状有何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师给以归纳总结。
接下来,学生自主学习下面两题。(限时2分钟完成)(全国文综Ⅱ)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6、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学生回答,并分析原因。
通过前面题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规律。师适当点评。【小结】
同学们回顾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下面我们就进入【学以致用】环节。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学以致用】 【方法】小组讨论:
分析石家庄所处地形对石家庄地区的气候有何影响?
学生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师:身边处处有地理,生活处处有地理。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效果检测】环节。
【效果检测】
7、(2013年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
(2013年高考新课标I)图2为45ºN 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共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2.完成8~9题。
8、导致图示区域内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9、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自我评价:
第二篇:高三复习地形与气候教学设计
地形与气候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地形和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要素,是学习地理、认识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世界及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有了系统的认识了解。因此本节课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了解地形对气候形成分布的影响。
学习本专题时,学生要用到世界地形和气候分布及区域地理知识,因此本节课可以使旧知识得到巩固,从而达到由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学情分析:
高三地理选修班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地理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形和气候知识,这些知识在他们大脑中还处在相对分割状态,不能随时提取综合运用。虽然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全面。学习目标:
1、认识地形影响气候中的温度、降水和分布。
2、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形影响气候的不同方面。
3、加强对世界地形、气候分布的进一步认识。
4、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设计理念:
根据高三备考复习第二阶段特点:实现由综合专题复习到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对基础的巩固。因此本节课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案例诱导学生分析思考,然后自己去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考虑到世界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内容繁多,因此拟定的学习方法是:提出问题,研究探讨,找出规律。课时安排是一节课。教学媒体设计:
1、运用图像,传递信息。以图代文,加强直观,化繁为间,促进对教育内容的理解。
2、运用实例,活化教材。气候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其机理是很抽象的,因此通过实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易懂,既可活化教材,亦可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其思考的潜能。
3、课堂训练,巩固提高。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地形和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怎样描述某种气候的特征?
(点评:学生在描述气候特征时,通常只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描述,而忽视气候的分布特征。通过对此问题的提出,诱导学生认识地形影响气候哪些方面,并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在组成气候各要素中,地形是否可以对其产生影响?每个地区的地形是否都影响该区气候的每个要素(气温、降水、分布)?
(点评:通过此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世界各地地形是怎样对气候产生影响的)
2、事例探究:
(1)局部探讨:青藏高原对周边气候产生的影响。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地形分布图,并提示其对南亚、中亚、我国西北、西南四川盆地及高原本身气候分别产生的影响。
(点评:通过事例提出及教师的提示,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看法,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在提问学生时,尽管没有一个学生能将此问题完整回答,但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教师在小结时,引导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使学生通过综合问题分析回归课本,从而达到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师生共同小结:由于青藏高原高原的屏障,使南亚冬季气温比同纬度气温高,夏季产生丰富地形雨,比同纬度降水多;使中亚和我国西北受海洋气流影响小,降水稀少;对我国西南夏季产生丰富地形雨,冬季将西风气流分为南北后再到我国西南相遇从而形成阴雨天气;并使青藏高原本身形成高山气候。
(点评:让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2)对比探讨:比较亚马孙平原与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的差异,其中地形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图,指导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相关的图,让学生比较。
(点评:对此问题,学生都觉得比较容易回答,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思维很活跃,但没有一个学生能表述完整准确。)
师生共同小结: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由于东部受东非高原阻挡,使该气候分布面积受到影响,亚马孙平原由于南、北、西三面高,东面低,使信风能从海上吹进来并产生丰富的地形雨。
(点评:通过此事例,让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分布有重要影响,并提高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3)在前一问题基础上继续深化探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原因是什么?在其它大洲为什么不会如此?
教师展示这两种气候在全球的分布图,并指导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对这两种气候的描述。
(点评:对这两种重要的气候,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比较熟悉,一般都可以说出这两种气候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但对这两种气候在欧洲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原因认识不深。)
师生共同小结:由于欧洲以平原地形为主,受西风带影响范围广,加上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且最典型。南北美洲由于受山脉阻挡,使该气候东西狭窄、南北延伸。在大洋州由于受陆地面积影响,使其分布面积小。
(点评:通过小结温带海洋性气候,学生对地中海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很容易理解,达到了知识的巩固和迁移。)
3、学生探究
让学生在听课本上叙述自己所熟悉的地形对某种气候分布及形成产生的影响。
(点评:学生通过几分钟动脑思、动手做,都能完成对某一种气候的叙述,但从中也发现了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
以下是几组学生共同出现的错误发言:
(1)、由于地形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在亚洲分布最广且最典型、在北美洲次之、再次是南美洲、大洋州。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其主要原因是地形的影响。
4、迁移深化
(1)例举你所知道的地形主要对气温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形区(2)例举你所知道的地形主要对降水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形区
(3)例举你所知道的地形主要对气候分布产生重要影响的地形区
(注:对气温影响主要是影响气温高低及温差大小;对气候分布主要是面积大小及分布特征)
(点评: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在探究归纳中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区对气候个要素产生的影响,为学生认识了解区域特征区域差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奠定了强实的基础。)
5、结束语
地形不仅对气候有重大影响,还影响自然环境其它要素(如生物、水、土壤等),并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思考归纳总结。
三、课后反思:
这节课设计符合高三学生第二阶段复习实际,从综合提高到基础知识的回归,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变传统高三高考备考以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诱思探究教学。
整节课从问题提出,到对问题的探究,做到了:“由浅入深,由局部探讨,找出规律”使学生认识地形对气候各要素产生的影响,诱导他们形成思维定势;而随着问题的深入和迁移深化,使学生发散思维得到提高。这种教学设计更符合高三年级的教学,更能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本节课“以情激情”有待提高。
第三篇:《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新课标中仅是从案例的角度被提出,湘教版的教材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作为第四章的第一节来处理。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比较独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的风格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考纲点击】
理解不同的地表形态,如山区、平原、河谷等对聚落的形成、规模、分布与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通过阅读教材和利用已有的知识体系等方法完成。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通过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方式加以突破。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优美的的诗朗诵《乡愁》导入
师:听着这首《乡愁》让无数远在他乡的人们潸然泪下,想到那远在他想的家,家是什么?古代的图文解字中非常明了的告诉我们,家是由生活的场所和生产的活动组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聚落。
构建我们的家园,你选哪?(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形图)
提问: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幅图片,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山区。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三个不同的地点。现在要大家在这幅地形图中建一所房子,那么你会建在哪里呢?(可分组进行讨论决定,限定时间3-5分钟)
(学生发言)三位选择不同的代表发言
1、选择平原地区:分析平原地形的优势。
2、选择河流阶地:分析河流阶地对人类活动的好处。
3、选择高原:分析原因。
师:(适时对学生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与鼓励)其实呢,A、B、C三地都可以建房子,那你们选择这里,别人也会选择这里,越来越多的房子在这里聚集,逐渐就会形成 村落,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慢慢地又配备了各种生活生产设施,因此,村落发展成为城市。那这两种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统称为聚落。(多媒体展示聚落定义)它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运动场属于聚落不?公园属于聚落不?(加深学生理解)其实大家在选择居住场所的时候考虑到了地形的因素。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展示教材P89页图4-
3、图4-4)学生读图分析思考问题:
第1题:哪一幅表示的是山区聚落?。
第2题: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地形, 人口, 形态特征, 聚落规模
平原,平坦广阔, 多, 团聚型、棋盘式, 大 山区, 复杂, 少, 相对分散, 小(展示团聚型、棋盘式的聚落图片)
教师归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山区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师:我国6800年前的先辈们也考虑到了地形因素。请大家阅读课文“半坡村落”这部分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我们的祖先将半坡村落布局在哪?
祖先们为什么要这样布局?(学生回答)答:河谷阶地
选择理由:接近水源、不会被洪水淹没、舟楫之便、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师: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这一要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内容来看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聚落,那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展在平原之上呢?(肯定不是)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多媒体展示图片)丽江坐落在云贵高原上,海拔2400米,她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诃、中河、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流贯大街小巷,使丽江形成独具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高原水乡。现在就请大家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高原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古城呢?(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个代表发言分析)
教师归纳:丽江位于亚热带,海拔高,西北面有山阻挡了冬季北边来的寒冷气流,是地形造就了她宜人的气候,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类在这里聚居。此外地形还会影响聚落的发展。
说出下列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地形图图片)
首先请学生解读我国地形分布的特点
师: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且地形复杂多样。所以在不同的地形上聚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总结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完成表格)
师:生活中几种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某区域的地形图)
你计划在哪个村落投资? 评价你所选地的发展前景
(规模,生产活动、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等)
学生讨论
除地形、气候之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师:河流、交通、资源、政治、宗教、科技、旅游等等 能否举些例子,哪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上述某个原因?(图片展示)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总结: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 反馈练习:(见课件)
注:本节课课件的来源主要是百度网和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参考(湘教版)
第四篇: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影响气候的因素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世界的气候》是初中地理课本的重要章节,而《影响气候的因素》是《气候》的重要内容,难度比较大,七年级的学生地理基础比较差,怎样让学生接受这堂课呢?本节课的设计有如下特点:
设计思路:“实例——设疑——结论”,深入浅出。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影响气候的三个因素,因这三个因素的内容比较抽象,不经过具有一定深度的剖析,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所以我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举实例等方式,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如从一盆沙和一盆水温度变化对比引申出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候的影响,利用一般人都知道的生活常识,让学生充分运用“相关联想”,加强对“海陆分布因素”的理解。突破了难点,把握住了关键,把握了重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同时也“知其所以然”。
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
读图、对比、启发提问贯穿教学始终,同时强调空间分布的概念,这节课采用了多张自制的幻灯片和景观图片,借此引导学生从地图与景观图上获取地理信息,并增强学生阅图能力。
启发思路,讲练结合。精心设计启发提问,让学生始终在看地图和教师启发提问下,主动、积极地观察、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地形雨”的形成,看幻灯片时提出为什么云彩越来越高,降水却越来越少?通过幻灯设疑提问和实际例子,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强调基础知识的训练,每讲一个知识点就设计题目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思考练习,加深印象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
重视师生双边活动和课堂气氛。
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和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师生关系融洽,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并让学生在想象中感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课程标准分析:
本本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个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对气候影响最大的,其他因素因缺少知识基础或难以理解未在课标里面列出。
2、“课程标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分析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
3、地理知识要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两地的气候差异,初步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气温、降水分布图,景观图等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有用地理事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气候与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 影响气候的三个主要因素
五、教学难点
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原因。
六、教法采用:
1、“问题解决式”教学
2、小组合作学习
3、计算机辅助教学
七:课前准备:利用Flash、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
第五篇: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发展
日期:2002-06-27 来源: 作者: 阅读:1384次 字体:大 中 小
——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
人类活动从未如此巨大地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而全球气候变化又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中,在很大程度上得“靠天吃饭”的农业无疑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全球气候的任何异常变化,无一不在拨动着农业敏感的神经。
我国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环境与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而达刚参加完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风尘未洗便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开门见山地说,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正产生着越来越重大的、不可逆转的影响。诸如南极冰川融化、气候变暖、大洋环流变化、臭氧层空洞等等重大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比如说因气候变暖导致我国西北冰川的融化就不正常,致使春汛严重,到了夏天水量反而减少,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还对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等有着潜在的、无法准确估量的负面影响。
林所长说,气候年年有波动是正常现象,但近几年的暖冬现象确实是愈演愈烈。据资料研究,过去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气候最暖的,而最近20年又是过去100年中最暖的,13个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变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华北地区出现干旱化趋势。
据林所长分析,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可能会继续,但速度尚不确定,要视人口、能源消费及经济发展等重要因素而定。一般认为,在未来30~50年,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3个突出问题:粮食产量波动可能增大、农业布局和结构将发生变化、农业成本和投资将增加。
应将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经济发展决策
林所长强调,气候变化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政府决策中,而不仅仅是为了国际环境斗争的需要。但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林所长指出,现在各级政府部门对短期内气候的变化比较重视,因为其影响看得见,摸得着,而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比如说,因为气候变暖,我国各流域年均蒸发量将加大,七大流域天然流量和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将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一是粮食生产能力可能下降5~10%;二是水量供需矛盾更趋尖锐;三是海平面将上升2~6厘米,将增加沿海风暴潮、海水入侵等危害,对河口岸、三角洲等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这必然将增加粮食进口、水利建设、沿海堤防、排灌设施等额外的大量投资,以保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这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人类将为自己不恰当的活动方式付出惨痛代价。
此外,像高山积雪融化等现象,是否会引起生态系统灾难性的变化尚不得而知,这种损失决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而不少重大的水利设施建设、重大的生态保护措施等,因投资巨大,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更需要考虑长期的气候变化对其自身的影响。
为此,林所长呼吁,要尽快把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入政府决策及经济发展规划中,分析研究中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为国家经济活动提供决策支持。
农业病虫害将加剧
从微观具体的层面看,气候变暖将使农业病虫害加剧。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副处长杨普云告诉记者,由于今冬气温偏高,今年农业病虫害将加剧,呈中度到重度发展趋势。
据介绍,今年由于暖冬现象持续,冬季气温偏高,使不少害虫的越冬基数也偏高,死亡率偏低。从全
国的情况来看,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小麦锈病等农业病虫害出现的时间比去年提前了1到两个月,今年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容乐观。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防治处特别提醒,去年,蝗虫的越冬虫源基数较往年高,今年,全国蝗灾预计规模将加大,程度加重,发生规模可能较往年增加20%以上,应及时做好预防工作。杨普云说,为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加剧趋势,农业部已经通知各地要积极预防,提前作好病虫害防治预案,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防止病虫害进一步加剧。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02-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