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3 03:2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刘 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影响范围波及整个心理学界,冲击着当代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又称第三势力)。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情知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人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做出判断。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个体的经验,认为经验是人类认识与变化发展的基础,学习活动一旦与人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是卓有成效的。由此看来,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学生自身的经验发生联系,由学生去体验时,才能产生。教学不是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语言是人自己的财富,人掌握、运用语言是为了传达他的体验、决断和情感。语言用来传达信息,语言的本质却并不完全就等于传达信息。“语言不仅只是工具,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之一种,恰恰相反,正是语言才提供了人处于存在的敞开之中的最大可能性”。我国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较多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层面的开发,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地形成,人格发展就会出现裂痕。具体表现有:第一,学生感受力下降。学生获得了对其所获取信息进行描述、推理与编码的能力,而同时也许渐渐失去了对人对事的感受能力。第二,认识兴趣的泯灭和扭曲。认识兴趣不仅是认知学习的动力,更是人的情感特征。可是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下,学生缺少对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对此,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所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认知活动与智力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语文的学习需要认知与思考,还需要赋予感情、做出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喜悦,丧失了学习内容与自己情绪体验的关联,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上,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展开。语文的三大主体内容识字、阅读和写作中,识字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只有肉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之中,融人人的生命之中,才能进入深层的心理结构,才能变为人的素质。一个有优良素质的人,在鲜活的社会现实中内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后,将情感抒发出来,才能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既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认知与非认知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忽视任何一方,人格将不能健全,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三、体验——人本主义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1.字词学习——入境 由于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光读抽象的文字不一定能有很深的体会。因此,根据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各种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置身文本中,激发、引出和培育相应的情感体验就必不可少。主要手段有提供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操作,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图表、视频、音乐等。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典型案例:教学“秋天来了” 我在教学“秋天来了”时,学生背诵课文,受平时习惯的影响,把“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读成“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对—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有难度。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他们到外面拾一片树叶回来,一只手拿树叶,一只手拿橡皮,同时放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树叶轻,下落慢;橡皮重,下落快。”下落速度慢的,我们用“落”,下落速度快的,我们用“掉”,不用管物体的轻重。比如飞机降落,我们能说一架飞机重量轻吗?学生明白后,我又出了一组填空练习:太阳()山、书从桌上()下来。这样,学生再背诵课文就没有一个字读错了。动手操作,胜过教师千遍讲解。2.阅读学习——移情 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升华,透过它,总能触碰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激动快乐或惆怅伤感或迷茫失落。对这些情感的记忆或反省,将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格的成熟。小学生情绪情感方面的特点是情感丰富、稳定性不强、易受感染。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既符合其学习特点又是语文教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之路。典型案例:教学反思“浅水洼里的小鱼” “浅水洼里的小鱼”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以他的善良、执着,将被冲上海滩滞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不断扔回大海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因此,通过反复阅读,课堂效果良好。可是就在学完课文的不久,我却看到了另一幕。秋游时,班里的孩子围在一个水池边,手上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蝌蚪和小鱼。他们有的将蝌蚪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准备带回家,有的将垂死的小鱼直接扔在水池旁„„ 课堂学习显然没有对实际行动起到指导作用,知与行分离。这时我开始思考,人的“善”到底从哪来?记得,一次听全国优秀班主任唐老师的演讲时,他说道:“我们的老师有责任让孩子成长在一个道德情操高的班级集体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从说教中来,一定要让孩子们亲身感悟,应该在“一种切身性的真实可感的伦理境遇中去把握伦理的脉络,体会伦理与生命的深深纠缠,由此而发生与个体当下生命处境的真实关联„„个体生命自然地切入伦理叙事的芊芊脉络之中。”这种伦理与生命深深纠缠的真实生命处境,才是孕育儿童“善”的母体。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情境课堂。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水池,让孩子们扮演小鱼。随着老师的情境描述“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鱼还会干什么呢?有的浮出水面吐个泡泡,有的跟朋友碰碰屁股,有的摇头晃脑跳街舞„„”接下来“太阳越来越大,水越来越少,只能往几个深水洼里面游”,渐渐地展开整个故事„„孩子们将自己想象成小鱼,积极性非常高。水中游泳时悠闲自得,积极表达,水变少后面临挑战主动思考,快被“蒸干”时紧张恐惧,到最后“鱼儿们”拥挤成一团大喊救命。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悠闲,才有最后的恐慌,正是因为有了恐慌,才让学生们体验到“小男孩”是如此的重要。正如体验教学的倡导者辛继湘老师所说,如果教学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不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情感变化,没有对大干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那么,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更丰富的意义。3.作文写作——抒情 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到了高年级,学生作文基本能做到用词得当、语言流畅、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构思精巧,但却缺少更重要的东西:真实丰沛的情感、生动鲜活的灵气、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与众不同、卓尔不凡的个性。最具人文性的作文,恰恰最缺少人文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重视了作文技能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而作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灵气、个性又来自于哪里呢? 教师手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从体验式作文教学课堂中习得观察与体验的方法,并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技能,这也是体验式作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当最开始一个作文写不到150字的孩子,在看过秋天的视频和在公园的绿道上一边走一边亲身观察感受秋天景物变化之后,洋洋洒洒写出300多字,其中一句:“秋天的天是蓝蓝的,比妈妈带我看的大海还要蓝。远处飘着几朵云,一起风,白云就跟着风走„„”一个二年级的小同学,学完并用心地表演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的童话故事课本剧之后,在作文本上写出一句感受:“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因为别人长得丑,而去讥笑别人,我会主动与他交朋友,和他一起玩。”我惊喜的发觉体验式作文教学已结青果,增添了再接再厉信心和勇气。总之,体验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体验教学对“体验”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体验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独特性,关注人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健全。对人的关注,是体验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引言: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管理。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而要确实做好班级心理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熟悉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等基本理论。近来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尤其要多加关注。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现已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关爱。例如,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告诉对方你是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可能会说,“学心理学不错,可以帮别人排忧解难”。其实,这种观念是在严重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对于世界著名期刊《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00多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1。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多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一崭新的观念对我们基础教育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去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下面,本人就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一些案例谈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二、倡导赏识教育

1、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分体现积极心理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策略。它是以人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赏识为先导,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的教育形式,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具体来说,赏识教育具有如下作用:

(1)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润滑剂。(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4)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耐挫折能力。

2、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应用 案例1:从抄作文中寻求教育契机 当你发现自己的学生抄袭作文时,你也许会火冒三丈,立即找来学生狠狠训斥一顿。可是,有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却并不这样做,他在学生承认了抄袭后,竟出乎学生的意料,表扬了学生的三个优点:第一,你好胜心强,想得到个好分数,这一点很可贵;第二,你很有辨别能力,看出这是一片好文章,你的是非观点很明确;第三,你做事认真、仔细,通篇竟抄得一字不差,而且字也写得很工整。学生听了,如释重负。接着,那位老师又让他重写一篇作文,写抄来的那篇文章的读后感,此外,他还建议学生换一本新的作文本,把原来的作文本作为“抄文本”。从此,这个学生改正了错误,不但写每篇作文很认真,而且那本“抄文本”也大派用场,语文成绩不断提高。

我实在佩服这位班主任老师处理问题与众不同的态度和别出心裁的做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对于学生同样的错误,教师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明显不同。由此,我不禁想起法国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大衣,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他轻轻地吹,使得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你看,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是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这位班主任老师就是采用了“南风”式的赏识教育,因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愿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南风”能轻轻地吹。

3、赏识教育运用注意事项

(1)赏识教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所以实施赏识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能多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进步,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袋”、“优点卡”等,通过一次次鼓励,不断促使学生进步。另外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可以采取咨询(包括个人、学生与家长、集体咨询)和家长联谊会(包括座 谈会、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转变家长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以“赏识教育”为特色的人际环境,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赏识教育中要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

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的眼光,信任的语言,信任的手势和信任的力量。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即使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感到失望。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班主任的也应欣赏他,拥抱他,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

(3)赏识教育中要宽容、提醒和期待学生

班主任要以宽容心态对待学生,因为学生掌握知识是遵循“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的规律,班主任要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

(5)赏识教育中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育,我们部分班主任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进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对出现反复现象要有心理准备,要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事情发生之前就及时提醒他们,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探究反复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使他们信得过、改得快。还有,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要信赖、尊重,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5)赏识教育要正确运用

赏识不是放纵、纵容学生。要破除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赏识的基础上批评,批评中蕴涵着赏识。否则,就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适得其反。而对学生明显的弱点、不足甚至错误,班主任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

此外,赏识不能滥用、超过限度。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使之克服不良习惯。

(二)活用期望理论

1、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 = V * E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M = V * E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各种人对某一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不尽相同,因此效价和期望值之间就可能有五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一般来说,目标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才会有较高的激励力量;只要效价和期望值中有一项不高,则目标的激励力量就不大。

2、期望理论的魔力---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一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测量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也曾做过一次心理期待效应的实验。哈佛大学一次新生入学不久,公布了百名宣称经过“资料分析和研究,认为学习潜能、表现能力都是佼佼者”的新生名单。学期末,这百名新生真的大部分都成了佼佼者。其实,学校并没有进行什么资料分析和研究,只是试验一下被公布的百名新生对于预测的反应。

3、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这些资质一般的学生会表现得如此优秀呢?一是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认为自己真的具有超过常人的潜能,要把这些潜能表现出来,自然就会加倍努力;二是老师也认为他们蕴藏的潜能不同一般,对他们也会另眼相看,有意无意地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照顾他们。这样,这些学生在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老师的外力作用下,奇迹般地成为了真正的“佼佼者”,这就是期待效应的神奇之处。

这个例子使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优秀生和差等生之分,这里固然有学生先天个体差异和后天因素,如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班主任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不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呢?我们给那些优秀生什么?是表扬,是鼓励,是对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期待;而给予差等生的又是什么,是批评,是训斥,是挖苦讽刺。优秀生在老师的每一个关爱、期待的眼神和微笑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温暖、幸福,在老师的希望中,他们怎能不信心百倍,加倍努力,越来越优秀;差生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是冷漠、失望,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他们经常受到的是班主任和老师的批评,得到的是消极的信息和暗示,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原有的信心也会一点点丧失殆尽,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成绩下降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对学生态度不好,学生对老师肯定也会敬而远之,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用违反纪律来对抗老师。

我们能够给优秀生获得优秀的期待,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一视同仁地对待后进学生呢?其实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貌似坚强的他们其实有一颗更加脆弱的心灵。他们很多时间都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冷遇,如果老师能真的给他们一些理解、宽容、表扬和鼓励,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他们会比那些优秀生更容易受感动,他们经常受伤的心灵就会很快康复,迸发出的能量也许是我们所不能估计的。其实,后进生的差只是暂时的,不是有很多伟大人物在读书时也是后进生吗?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顿,思维不合逻辑。”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很多例子都告诉我们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还小,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我们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我们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每一个学生。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可见,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的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我们要倡导灵活运用这一原则,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4、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1:差班的转变

某校初二(1)班刚成立时,缺少领头羊,后进生面过大。一般说来,后进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而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整个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差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为初二(1)班班主任首要而艰巨任务。班主任认为差生的转化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自信,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差生的思想和行为。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种可以用心理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心理暗示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因而这位班主任采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培养差生的自信开始,一个学期下来,成效显著。

第一、针对后进生面大的情况,首先培养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帮学生出谋划策。例如,争取开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各项活动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学生自编自导的舞蹈获一等奖,硬笔书法获一等奖,诗朗诵获二等奖,歌咏获二等奖,卡拉OK比赛获三等奖,这些成绩学生欢呼,学生自豪。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你们行,一定行!”的鼓励声中,学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又在一次又一次的“你们太棒了!初二(1)班太棒了!”的肯定声中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再次,班主任h利用学校开展的班级量化评分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向文明班级看齐,争当文明班级,每个月的量化评比总分年级第一,坚定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我为是初二(1)班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对班级及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树立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容易因优点而自豪,因缺点而自卑,后进生常会因自己学习较差,缺点较多,而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厌学,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位班主任注意观察后进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寻找机会让他们的闪光点不时的得以发光,诱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从而树立自信。例如,A同学因为成绩差,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上课不认真听讲,看课外书,玩游戏,课后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有时还抄作业,班级活动不爱参加,在一次语文的背诵检查中不合格,班主任把他留下,督促他完成任务,在督促过程中,班主任发现他记忆力较强,一篇文章很快就背下了。班主任对他说:“你记忆能力很强,你已经具备了取得好成绩的先天条件,只要你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能多下苦功,你一定会有大进步的。”此时班主任发现学生眼睛亮了一下。此后在上课时,这位班主任常提问他,当他答对时,都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这个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成绩进步了,进入了年级前70名,还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第三、平等对待后进生,多加关心和鼓励,拉近心理距离。例如,这位班主任带生病的学生去看病;课余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有关细小的学习方法的指点,在学生情绪低沉的时候,耐心地倾听;在他们取得成绩时,与他们同乐等等,暗示学生:你也是我很关心的学生,你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退步,老师都很关心,你的病痛老师也疼在心里,你的烦恼老师愿意帮你,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自然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激发了学生向上的热情。

再如B同学,自卑感较强,总认为自己就是不如人,于是这位班主任经常与她聊聊天,拉拉家常,关心她的健康,关注她点滴的进步,调整了她的心态,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产生了知难而进的上进心,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调整,期末成绩进到了年级56名。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和引导,初二(1)班已面貌一新,期末考试中,班级学生成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艺术节活动中表现突出。在文明班级评比中,总分月月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初二(1)班被评为市“文明班级”。

5、注意事项

运用积极心理暗示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积极的暗示。心理暗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应是“润物细无声”,一旦让教育对象感觉到老师在暗示,就失去了暗示的效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暗示越发要注意艺术性,留有痕迹的暗示,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所以,时机、语气、神态、动作都要给对方不经意的感觉,在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时候应选择一些符合接受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鼓励的眼神,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和善、肯定、欣赏的语气,也可以通过做心理试验等。

(三)巧用“破窗理论”

1、什么是“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一研究犯罪心理学家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完好的东西,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干干净净的墙上,突然有人贴了一张广告。结果不出几天,这面墙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许多的广告。

住宅区的草地上本来并没有路,后来有人从上边抄近走,于是时间不长,这片草地就有了一条不少人都走的路。

可见,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

第一种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

第二种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第三种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第四种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小奸小恶”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现,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感会成为引发违规或犯罪的一种因素。

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岂不就可以“高枕无忧”?!

2、“破窗理论”应用举例 案例:小张的转变

我班学生小张,初一上学期时,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初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竟然各科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然而,班主任的责任感促使必须正视现实,切实担负起教育好小张的责任。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去家访,(寻找破窗的根由!)详细了解情况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伯父,通过其伯父的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的父亲前两年因故自杀已离开人世,他的母亲紧接着又疯了,不理家事。现家中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羽毛球。打羽毛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长的吗?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羽毛球,给他讲打羽毛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苏迪曼杯”,谈论张军等羽毛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羽毛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煎药。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他。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初一第二学期,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经常交流讨论学习生活。

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小张同学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班长。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下,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期考试成绩平均达70分。

到了初二,我仍然当他的班主任,开学之初他主动找到我表示这学期将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我很高兴。干脆让他当纪律委员。在他的努力下,这学期我班获得了学校“文明班级”荣誉称号。老师同学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看着他上课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感到异常欣慰。

从以上案例可看出,只要我们科学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1)要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包括班级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激发活力的竞争机制、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千方百计打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如何营造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在班级中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就是舆论,它以议论等形式肯定或否定班级中个别成员的言行乃至集体的动向。对于班级舆论,班主任必须加以引导。错误的舆论对于班风建设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初中学生毕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附和盲从,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所能遵守的《班级公约》,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其次,要树立榜样。适时地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榜样一经树立便成了大家学习、竞争和赶超的对象。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家竞争意识觉醒,学习兴趣剧增,钻研深入,效率提高,这就是榜样作用的体现。

第三、要鼓励竞争。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更没有创造的火花闪耀。要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竞争局面,就必须鼓励竞争,用竞争激发学生高昂的斗志,发掘学生巨大的潜能。班主任鼓励竞争的办法,可以让学生结为竞争伙伴,这个竞争伙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不断更替,当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后,又要重新选择一个有实力的竞争伙伴,所以他们在超越他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我,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第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每个学生都具有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如何激励学生提高理想层次呢?可以收集那些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事迹报道、传记等,适时介绍给学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欲。另外还可以结合学科教育介绍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抓住契机,利用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也是提升理想境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苦学”为“乐学”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科本身的价值以及学习它对于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即教学的深度、练习和考试的难度,作业量的适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其次,要注重情感激励,少批评多表扬,使学生走出苦学而进入乐学的境界。

三是变“学会”为“会学”。为此,一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可用身边同学的成功经验,用“未来社会的文盲是没有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人”来启迪学生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二是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有规律可循,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某种学法优劣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既要有整体上的指导,又要注意个别指导。三要创造条件进行学法交流。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避免生搬硬套,只要学生具备了“会学”的强烈愿望,加上老师有力的指导和广泛的学法交流,“会学”的境界就不难达到。(2)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如督促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记好必要的笔记;作业要求一丝不苟,规范整洁,有错必改等等。只有老师一以贯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总之,在学生们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矢志不喻的追求。

第三篇: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颜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那么也可以说,“一字一文化”,讲解一个汉字就是讲解一部文化史。可见讲解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三个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必要性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小学识字教学是语言教育的基石。是小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就整个教育来说,识字是学生从运用口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书面语言记载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识了字,以字词为中介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才能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记忆中以字词的形式巩固已认知的成果,甚至加以传承。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识字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解决好识字的瓶颈,为学生其他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识字教学又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感觉发展还没有完成,认识事物比较模糊,对于一些差异较小或细微的东西很容易忽视,这给认识汉字增加了困难。加上汉字难认难写的特点,更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方法至关重要。随着现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然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仍显现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意识跟不上,教学评价刻板单一,使得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着意蕴的缺失。而事实上将汉字的相关知识渗透入到识字教学当中是很有益处的,本文将在识字教学的现状上;小学生的特点;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语文课程目标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较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数量上一目了然,质量上对“认识”和“会写”也有明确的涵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样解释“认识”: “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 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对“会写”这样解释:“会读, 会写(指默写), 了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小学生识字的压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儿童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汉字的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信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目标,是信息量;传递的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所以要想学习的新内容越少,越容易掌握,就得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冗余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汉字造字原意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虽然掌握造字原意不是教学目标,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和读音,从而高效实现“认识”和“会写”目标。如“鼠”字底下前两个竖提上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上没有。要想避免学生因受前面笔画的影响而在斜钩上也加上两点。若运用古人造字原意,就不会出错:“鼠”是个象形字, 其小篆底下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曲笔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隶变、楷化后变成斜钩,也不可能有两点。在这个例子中,关于“鼠”字的冗余信息是学生经验中早已具有的,将其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就能减小识字质量的难度。同时,根据会意字的造字原理,批量识字则可以减小识字数量的难度。

其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写错别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错别字的普遍存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它的出现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小学生本身感知能力低。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模糊,感知字形的能力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不善于辨别分析其异同,观察不仔细,产生感知失真,如:将“自己”写成“自已”;“已经”写成“己经”;“今后”写成“令后”;“布置”中 “置”下面少一横;不善于通过字义来区别,如“应该”写成“因该”;“再来”写成“在来” 等等。二是教师机械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自学认读和快速书写,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分清楚。其实,从汉字本身来说,虽然形似的字特别的多,但只要掌握其意思还是不难区分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就可以辨析形近字。如:“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倘若教师教学时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区分了。

再次,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

俗解汉字是指根据现行字形而对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一般也称之为“俗文自学”或“新说文解字”等。俗解汉字源远流长,集大成者可谓王安石。王安石著有《字说》一书, 其主要特点是,解释汉字形义关系时,不顾古人造字原意,“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如,“波者水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虽然俗解汉字费从王安石开始,也非至王安石而终。直到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甚至在现代识字教学中也广泛被运用。虽然在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很多字形已经看不出造字原意的今天,俗解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其短处。运用俗解汉字识字在将来影响、干扰学生对于汉字造字原意、固有形义关系的认知,尤其对进入中学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文言词汇较多保留字的本义,而分析造字原意是获得本义的重要途径。同时,运用俗解汉字解释文字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字,现在看是有“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其实,“思”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是“ 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二、识字教学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

汉字,作为我国的法定通用文字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掌握好常用汉字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识字量大,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较抽象,教学中难以引起注意;学会了的汉字也容易遗忘;掌握的生字不会灵活运用等。面对种种困难,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首先,针对汉字的学习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小孩子在注意方面有很多别于成人的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发展受儿童的主导活动所制约。并且儿童的注意与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相联系。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有很大的成分。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儿童的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比较小。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必须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上下功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对于组织教学至关重要。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然后再一一演示汉字的形成过程.现在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上后,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如老师在讲“羊”字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喜洋洋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形象出现,自然特别高兴,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教师顺势引导,“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羊?”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出示“羊”甲骨文字样,然后利用动画课件形式一步步演示“羊”字的变化历史,这样的话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记住字形。这种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唤醒孩子的兴趣, 使孩子喜欢汉字,乐意学习汉字,同时又准确理解了汉字的原始意义,对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至关重要。除了图画汉字, 溯源对照, 抓住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时穿插汉字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注意。

其次,学生对已学汉字容易遗忘。这是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意义记忆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很多时候儿童只能运用机械记忆来记住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记忆往往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遗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中无意义的材料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面对毫无联系的单个汉字时,学生就容易遗忘。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应设法用儿童已经理解的内容将新学的无法理解的或无意义材料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能够理解的解释。也可以设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同时针对人类记忆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们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角度试图探讨过。信息加工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其中,对信息的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核心。编码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等过程。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后就变得有条理,容易查找。值得注意的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人的遗忘可能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更可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编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记忆的核心。由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学生之所以容易遗忘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使其不自然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符号。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从传统教学中承袭着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处于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致使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和造字规律以及原始意义涉入到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完成信息编码过程,从而使学习的汉字系统化,不再容易遗忘。

最后,关于学生对学过的汉字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其实是小学生的思维问题。只要在准确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下,加强对字、词、句、篇联系的认识,掌握基本语法规律就很容易解决。

三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1汉字构造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将汉字文化涉入识字教学中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汉字完整的信息是有形、音、义复合传递的,三者缺一不可。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能更好的将汉字形声义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

(1)汉字表意性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相对于表音文字来说独有的特点。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形义的联系非常紧密,将其运用于识字教学中便产生了“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1991年首先发起,其基本思想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把识字建立在对汉字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据形系联,以形索义,探求汉字的字本义,并加深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武”字之前,先学“止”和“戈”这两个象形字,通过古文字字形知道“止”表示脚,有行走义,“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一个人手持兵器在行走、巡逻,故“武”字之本义为威武、英武,全副武装的兵士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故词义上可引申为战争(动武)、武力等义。同时,通过字形演变规律,可告诉学生“戈”字中的一撇位移到左上角变成一横,这样,学生绝不会在写“武”字时误加一撇了。

(2)汉字结构单位

现行的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笔画起笔与落笔的写法是将汉字写正确写漂亮的关键,因此教师对笔画的强调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既重要又基础的部分。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汉字数量很多,然而部件却有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7年12月1日发布、1998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所收20902个汉字共有单一部件560个。可见实际上很多汉字的部件其实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和研究汉字的部件,对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只要对部件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就不难得出拥有相同部件的汉字的意义,从而达到形意的完美结合。如与“人 ”有关的部件。“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这些具有相同表义部件的字与表义部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从”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又如“化”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可见,了解部件所表的含义,以之为圆心扩散则可以认识与之有意义联系的一系列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3)汉字的构造规律来

了解汉字构造规律是很重要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并对其一一作了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根据许慎的说法不难看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进行小学识字教学是很可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象形字的教学。象形字是独体字,有很强的构字能力,且本身就表示着一定的汉字文化。小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很多独体字都可以运用象形的特点对字形与日常事物想联系,加强记忆。如,日、月、鸟、鱼、鹿、人、手„„等等。又如会意字的教学。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成,同时组成的复合体又表示新意。如上文所提到的相同部件所构成的汉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除“人”旁外,还有很多。如:“宀”“广”本义是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以“纟”“糸”为意符的字与丝帛纺织有关。以“方”为意符的字如“旗”与旗帜有关。“瓦、缶、皿”为意符的字与陶瓷器皿有关。以“贝”为意符的字与钱财有关。以“ 页”为意符的字与人的头部有关。“ 又”的本义是右手,所以以 “又、手、扌”为意符的字与手有关。“隹”本义是短尾鸟,所以以“隹”为意符的字与鸟类有关。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会意字各部件的意思,就可以结合会意字中各部件之间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字的意义,从而提高识字效率。2字用

第四篇: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理论(Theory of Humans tic EducationalPsychology)

人本主义心理学,或人本心理学,是崛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心理学新思潮、新学派,作为对传统心理学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沦和创械决定论的反叛.它弘扬历代入本主义“尊重人性”的精神,倡导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研究,强调社会文化应促进入的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实现,以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科学技本与人类生存的二律背反,成为代表心理学发展趋势的“第三势力”

人本心理学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而且直接影响了教育。比勒认为,对于学习的解释主要有三种观点:行为主义、信息加工和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的观点源于对外显行为的研究.因此非常强调外在环境对学生学习的作用。信息加工理论及其他认知理论.则注重对学生编码、贮存、提取信息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内部特征”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关心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作用。

对教育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本心理学家主要行蝎斯洛、罗杰斯和库姆等。

一产生育景

西方自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带来了的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两次世界大战及此后连绵不断的战争.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人类的精神生活达到了空前的紧张、孤寂、忧伤与绝望。面对人性沦丧的社会危机,社会权威,包括教师在内的权威的“失信”、不少学者开始从教育方面寻找原因。美国在60年代末出版的一些学术著作,批评美因教育受到了皮亚杰、布鲁纳过分强调“教育控制”的影响,认为,程序教学和发现法是一种“去人性化的教育”(dehumanize education),根本忽视了学生是怎洋认识学习、教师和学校的。于是,一种受到人本心理学的影响、而又对教育改革产生明显作用的“人本主义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便应运而生

二马斯洛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马斯洛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前提。强调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义的目的,与人有关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人种能达到的或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度的发展。说得浅—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的最佳状态,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环境条件郡有助于潜能的实现,只有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下,在—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人际关系中.潜能才会像得到了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的植物一样蓬勃而出。为了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充分地信任他们和充分地信赖成长的自然过程是必要的,即干扰不要过多.不迫使他们成长或强迫他们进入预定的设计,不是以专制约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自然成长和帮助他们成长。

马斯洛把完善人性的教育作为人本教育的基本内容。通常人在低级需要获得满足后即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自我实现所追求的内容即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也叫“存在价值”*它们是:真理、美、新颖、独特、公正、严密、简洁、善、效率、爱、诚实、单纯、改善、铁序、文雅、成长、清洁、宁静、和平等。这些价值是人性丰满者的特征.而如果人能够实现这些价值,使可达到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马斯洛关于教育原则的思想大致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我统一性原则。教育应该使学生寻找内在的同——性,减少或消除学生内心的矛盾和精神上的分裂。教育学生用整合的思维方式代替二分式的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的方式,这是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同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即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统一。自我同一性原则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明白他的需要、他的使命、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于造就一个精神上完整的人,一个具有个性的人。

2.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制定的。自我实现的人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根据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创造过程分“始发过程”和“次级过程”。始发过程来自无意识,来自所谓灵感。而次级过程则是人的理性控制、逻辑思维等等。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通过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次级创造力”,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感情交流、优美人格的形成、自我的充分自由的体现等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原始创造力”,也就 是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马斯洛认为.那种能以良好融合或良好交替的方式.自如而完美地运用两种过程的创造力,可称之为“整合的创始力”。伟大的艺术、哲学、科学品的出现.正是来自这种整合的创造力。

3美育原则。马斯洛非常重视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教育是目前最有效的教育,他认为艺术是非常接近我门的心理和生物的核心的,非常接近这一自我同一性、这一生物性同一性的。所以美感或者自美体验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的基本体验,建立在审美体验基础之上的各科教育才有可能成为更有效的教育。既然人的本性是美的,而且最终也是向美的方向发展的,那么教育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必须符合人性。

4.超越性原则“关于超越(transcendence).马斯洛在“超越的种种意义”一文中列出了35种意义。第一种意义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即超越自私,超越自我中心,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另外是对文化的超越,作为“超越者”能够以某种超脱的和客观的态度对自己出身于其中的文化进行审查,避免思想上和学习上的“标签化”(rabricizing)。实质上这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一种不加分辨的、盲目的、无意识的接受教育的人,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讲,超越性原则要求培养一种具有批判精神的人。

超越还着重于存在价值的投射和以存在价值自居的意义,着重于此后主要受存在价值所激励的状态。

5价值原则。在马斯洛看来,价值感来源于人自身,就像一切存在价值都是人的潜能一样。教育应使学生获得价值感,应该挖掘、激发学生的内在价值,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的意义。

由于工业化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的异化现象逐渐增多,现代人越来越感到人性的损失。过去的价值体系逐渐被‘物质价值”摧毁,整个人类的精神价值都面临着贫困和饥饿状态,而教育就该消除学生心理中可能存在的失落感,帮助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实现其自身的价值。马斯洛宣称;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权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被不同的著作家分别地称之为自我实现、自我现实化、整合、心理健康、个别化、自主性、创造力、生产力的东西。然而,所有著作家都一致同意,这个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成为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完成的一切。

三罗杰斯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如果从对教育产生最直接、最重要影响的角度讲,罗杰斯当推首位。到了60年代,罗杰斯将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三大教学理论之一。

罗杰斯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人的自尊仓,帮助每个人充分地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谈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特征时.罗杰斯认为:也许最为基本的态度是真实或真诚。只有当他以真我而不是假我与学生建立关系时.他才会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教师态度的另一个方面是赞赏学习昔包括他们的感情、意见及人格,„„再一个便是移情理解(又称共情理解),即从学生的内心深处理解学生的反映,敏感地意识到教育与学习对学生意味着什么。唯有如此,才可增强 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把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作为教育目标。“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可

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定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①然而,“当前教育的趋向背离了自由。当今,存在着文化和政治的巨大压力,要求学生遵从、驯顺和僵化”。②在罗杰斯看来,自由不应理解 为“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摔的事物作出抉择”,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作出抉择的男气”。③具体言之,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能从事自发的活动.井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所做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的,能灵活地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经验时,融会贯通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 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不是为他人的赞许.而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化目标工作的人。

要实现以上的目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形成自我——主动学习。即鼓励学生面向生活、正视问题。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是自我——主动学习的关键。(2)教师时学生的态度要真诚,零星学生,多视学生,在感情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教师只有用真我而非假我与学生建立关系形时,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结果。(3)教师应像治疗者对待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移情理解。

罗杰斯在批判传统教育弊病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教学观点—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复制,强调认知活功.而忽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心智能进入学校、驱体在表面上被准予紧紧跟随、但是情感和情绪只能在学校之外自由自在地享受和表达”④。这是一种知情严重分离的教育。

按照罗杰斯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不是s—R的简单联结.而是一种经验的学习,它以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动力。具有不同经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反应方式与反应水平往往很不相同。如果说行为主义重视的是“无意义”记忆的话,那么人本上义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愿望、态度、兴趣与学习材料的关系,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或“自我主动的学习”。这种学习的主要特征是:〔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导致学生不同行为和态度;(4)它由学生而不是教师对学习活动作出评价,这样便培育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依赖。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安全感,信任学生和被学生信任。在满足这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教师应遵循以下8个原则:(1)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订课程计划和管理方式;(2)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3)让学生单独或共同制订学习计划,把探寻自己的兴趣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4)提供促进学习的良好气氛;(5)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学习内容则是次要的;(6)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为达此目标,必须对学生进行“自我训练”.用自我训练代替外部训练;(7)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由学生作山,当然教师及其他学生要对某一学生的自我评价于以反馈,以促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8)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下去.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使学生的情感、理智沉湎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四库姆及其他人本心理学家的观点

除了马斯洛和罗杰斯.库姆、布朗、戈登、珀克等也对人本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做出了贡献。

库姆强调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让任何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信仰与知觉.以便使他们能用不同的观点看问题和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激励者、帮助者、合作者和朋友。好的教师至少应具备下列六个特:(1)良好的专业知识;(2)对学生与同事情感的敏不同的教学方法,布朗则认为,教学过程应是情感因素与认识因素相结合的过程,“没有情感参与的智力学习是不存在的,而没有心理参与的情感也是不存在的”⑤。他设计了一些情感教育的技巧与方法,包括相互用手触摸脸部而不说话,让学生通过检查自己的思想、知觉及志向发现 事物,让学生把对自我的发现与人类一般特性的认识联系起来、以达到对自我的充分认识。

戈登从师生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寻求新教育策略,他认为;师生关系只有具备下列特征才是有益于教育的:(1)公开、坦城、相互信任;(2)相互照料、相互尊重;(3)相互依赖;(4)允许分离,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和个体性;(5)需要的相互满足.师生均无须牺牲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对方的需要。戈登还介绍 “自我信息”(I message)技巧,即教师怎样向学生传递他关于某一情境的感倩.而不是他怎样对学生的感情。

珀克“令人愉快的学校成功”思想则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他认为,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的自我认识与教师期望的影响。因此只有愉快学习(invitational learning)才能实现让学生形成肯定的自我价值的目标。令学生愉快的教师应掌握七种技巧;(i)接触每个学生;(2)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3)真诚地与学生相处;(4)真诚地对待自我;(5)愉快地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尊敬他们;(6)拒绝要合理;(7)保持愉快。

概而言之,人本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则是:(1)学生自我导向。即学生决定自己该学什么;(2)学校应促使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当是清除学生“被迫学习“的压力;(3)自我评价是唯一有意义的评价,学校中的升级制、考试分数等,干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4)知识与情感都是教育过程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均应获得发展;(5)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而无威胁的环境.以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富有意义。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沦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个这种理论建立在存在主义及现象学的基础之上,许多问题带有猜测性、神秘性,不乏“空想’成分,以致于使美国的基础教育水平不够理想,这已引起了“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注意。未来的教育恐伯会在“宽松与严格”并进的方向上发展。

注释:

①罗杰斯:《学习的自由》,l04页,英文版。

②翟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上)),71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③罗杰斯;《来访者中心治疗》,338页,英文版。

④罗杰斯; 《一种存在的方式》,263页,英文版

⑦贝赫勒等:《心理学的教育应用》,485页,英文版。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郭绍武:<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述评),载(教育研究)、1989(6)。

2.宋广文:(健康人洛;人本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与教育实践>,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第五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含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核心是以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解释人的心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它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而其教育的目标、学习的结果应是使学生具有高度适应性与内在自由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

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二、人本主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法构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应有效实施组织教学,不仅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基本措施,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智成长尚未成熟的阶段,学习情绪往往不够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组织好学生,使全班保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他们个人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研究那些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与教材相关的问题。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化学实验,要学好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础也是化学实验。实验是学生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和事实材料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手段。要提高化学教学效益,必须在实验中狠

下功夫,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化学实验,从而加强图形材料、形象材料、非言语材料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机能优势,使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

(二)、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开发学生潜能;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自我发现的,也就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精神,开发自身潜能,实现学生“自我发现”。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提高学生“自我发现”的机会,教师教学过程应营造以人为本、学生自主发展的环境,建立起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大胆质疑,开展各类活动进行讨论、争论、辨论。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要创设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以改变目前化学学科学生实验的开设方法。教师在学生中实施实验教学,其中绝大部分还是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是教师演示实验的重复,一些学生在实验之前早已填好了实验报告,一些学生对实验中的细微现象、反常现象观而不察,学生实验成了验证演示实验的实验。这样做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培养;特别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实验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将学生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单元实验和实验考查三大类。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更容易使学生“自我发现”。培养学生乐于思考、敢于争论、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发学生最大潜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三)、加强合理的探究训练,培养学生协作。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是一种体验性和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必须引起重视。而合作学习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设置探究情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达到自主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去寻找真正的问题答案,让学生初步品尝科学家研究的艰辛与欢乐,形成一种“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

合作学习的大致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步骤:

1、学生选题,教师审定(因为涉及到学生能力和安全因素以及选题的实际意义等方式面问题);

2、查阅资料了解情况;

3、明细分工,安排步骤;

4、实施计划,教师辅助;

5、成果汇报,反思得失。

合作学习不仅只是应用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课外学生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探索更是势在必行。作为与生活联系紧密的一门学科,教师要培养学生用化学观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树立了学好化学的信心。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全心投入学习,挖掘学生潜能来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均衡发展,使学生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下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有序活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合集5篇]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化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提倡“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发展”。 此外,高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其......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090503129朱佳卫 1.市场失灵理论 (1)概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

    人本主义教学法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教学法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教学(HumaIlisticAppmaches)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沉默教学法、咨询法和暗示教学法的一个统称。人本主义教学法是以人本主......

    团体心理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 给学生上课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一节课的前几分钟有好一部分学生总不在状态,有的心里想着玩,有的甚至就一直在自已玩自己的,不管......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丛扬子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摘要】高校是大多数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学生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广东省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 陈子路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其多样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学习环境,成为......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单 位: 姓 名: 时 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是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