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一、教育起源学说
1、勒图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
2、孟禄——心理模仿起源说
3、马克思——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学说
1、保罗朗格朗——教育终身化
2、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谦虚笃实
3、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
4、柏拉图——通过教育获得真知、洞察理念世界 《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政治学》
6、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三、教育学的建立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
泛智教育思想
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最早提出班级授课制
2、卢梭——《爱弥儿》主张自然教育 儿童顺其自然发展
3、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化”
4、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
5、康德——人人都成为自身 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6、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五段教学法(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
传统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
(传统教育学代表)
《教育学讲授纲要》伦理学和心理学成为教育学的基础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
新三中心:学生 活动
经验
(现代教育学代表)
8、凯洛夫——《教育学》 智育
9、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10、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理论
11、布鲁纳——《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理论(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式教学
12、苏霍姆林斯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1、内发论 ——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2、外铄论—— 荀子、洛克、华生
五、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2、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3、生活本位论——斯宾塞、杜威
4、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
六、课程
(一)发展
1、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最早出现 课程一词
2、博比特——《课程》 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领域的诞生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赫尔巴特、斯宾塞
2、活动课程——杜威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综合课程与分科
5、国家、地方与校本
6、选修与必修
(三)课程设计开发
1、目标模式——博比特、泰勒(四项核心工作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2、实践模式——施瓦布(四要素:学科内容、学习者、环境、教师)
3、过程模式——斯腾豪斯(针对泰勒的目标模式的批评)
(四)课程评价
1、泰勒——教育评价之父
以目标为中心展开 只关注预期目标
2、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实际效果
导致评价者主观意识确立目标
3、斯塔弗尔比——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
(五)课程理论流派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夸美纽斯(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布鲁纳结构主义、赫尔巴特
2、活动中心理论——杜威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罗杰斯(费知道性教学)
七、教学过程理论
1、孟子——中庸、2、夸美纽斯——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基础上 个体认识为基础额教学论
3、赫尔巴特——心理学的“统觉”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4、杜威——五步教学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八、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夸美纽斯
2、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特
3、文纳特卡制——华虚朋
4、分组教学制
5、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6、特朗普制——特朗普
九、教学模式
1、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
2、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
3、掌握学习模式——布卢姆
4、程序教学——普莱西设计 斯金纳推广
5、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
十、中学生心心理
1、图尔文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遗忘——痕迹衰退(桑代克)、动机说或压抑说(弗洛伊德)、同化说(奥苏伯尔)
3、遗忘曲线——艾宾浩斯 先快后慢 负加速
4、皮亚杰认知理论 感知运动(0-2岁 直觉动作思维)
前运算阶段(2-7岁不可逆转性、不能守恒、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7-11岁 思维可逆转、获得守恒关系、具体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抽象逻辑 命题关系)
5、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实验、获得与分退、泛化与分化)(被动、无意识)
6、桑代克——错误说(迷笼实验、强调 做中学)教育心理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7、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箱)(主动有意识)(积极 消极强化 消退 惩罚)
8、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9、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顿悟
2、托尔曼——认知地图论
3、布鲁纳——认知-结构论(获得、转化、评价)
10、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1、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2、罗杰斯(有意义的自由学习)、马斯洛(潜力实现)、康布斯(情感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3、建构主义教学——知识观(动态)、学习观(情境性、社会互动性、主动将藕)、学生观(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反对了白板说)
14、奥苏伯尔——学业成就动机理论
(认知内驱动力<内>、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附属内驱力<外>)
15、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不足和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倒U曲线 最佳为中等强度动机
16、学习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三维度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外界因素)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
17、马斯洛——学习动机人本理论
需要层次说(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18、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迁移 ——桑代克(相同要素)
2、共同要素——桑代克、武德沃斯(具体迁移)
3、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水下击靶实验 强调基本原理教学)
4、关系转换说—— 苛勒 小鸡觅食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 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
1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
20、艾里斯——理性-情绪疗法 ABC理论 认知改变法
21、柯尔伯格 ——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9)、习俗水平(20)、后习俗水平
第二篇: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人物总结
教育的萌芽阶段:
孔子-《论语》,教育地位与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六经’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记》-世界第一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教育的重要性,与政治的关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讽刺-助产-归纳-定义 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娱乐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著作《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研究教育学的专著,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
教育的创立阶段-独立派: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夸美纽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1632年,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最早提出直观性原则的。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康德-最早在大学中教授《教育学》的人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奠基人,传统教育代表人,著作《普通教育学》,提出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统觉理论,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既教育性原则。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进步教育代表人、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著作《民主主义于教育》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育的创立阶段-其他派
卢梭-小说《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洛克-《教育漫画》,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教育学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教育著作
道尔顿制-其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自由,即学生在身心方面都能自己计划自己的事情,自己克制自己的活动,以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二是合作,即打破班级界限,强调团体活动中的合作和交互作用,以使学生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中得到发展。由伯克赫斯特提出的。
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这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为大班上课 40%,小班研究 20%,个别作业 40%。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和遗忘曲线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遗忘的同化说、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 班杜拉-社会学习-观察学习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程序教学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因素说 苛勒-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贾德-经验类化说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0-2)、前预算阶段(2-7)、具体阶段预算(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大展区 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儿童早期、学前期、学龄期、青年期、成年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壬寅学制-首次颁布,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癸卯学制-首次执行,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共25~26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因制定于1903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资本主义性质,首次男女同校。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制定公布的学校系统。设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分3段4级;儿童7岁入学至大学毕业,共18 学年。
壬戌学制-192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制定的新学制,主要采取当时美国已经实行了10多年的“六三三制”,表明中国现代教育制度从效法日本转向了效法美国,由军国民主义教育转向了平民主义教育。
第三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理论学说部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理论学说部分
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1、目标模式——泰勒(美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称为“目标模式”。
2、斯腾豪斯(英国)的过程模式——只是一种理论模型,缺乏可操作性。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三、夸美纽斯(捷克)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育观点如下:
1、“泛智”教育。普及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教育适应自然。
3、班级授课制。
4、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四、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4、教学四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形成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的特点。
五、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派 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还提出“学校即社会”。
2、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3、从做中学
六、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美育代宗教
七、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八、现代教育理论的三大流派
1、布鲁纳——结构教学论(《教育过程》),“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赞科夫——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是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瓦·根舍音——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九、教育目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2、社会本位论——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高宗旨——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孔德、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十、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主要表现在: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第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第二,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第三、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十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儿童对环境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构建过程,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皮亚杰将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图式、2、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不守恒、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可逆性、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十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1、“历史——文化”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2、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内化说”(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3、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儿童的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4、“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最佳效果产生于最近发展区。
5、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必由之路——支架式教学。
十三、埃里克森(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八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 对 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 对 羞耻感(2~3岁)——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 对 内疚感(4~5岁)——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 对 自卑感(6~11岁)——培养勤奋感
4、自我同一性 对 角色混乱(12~18岁)——培养自我同一性
十四、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巴甫洛夫——经典型条件反射说
刺激的泛化——相似的刺激;刺激的分化——相似刺激不反应;消退——不强化、减弱、消失; 恢复——未经强化而自动重现(二)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常识错误的过程。
(2)三条学习的原则:准备律指联结的加强与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里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练习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结果律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3)教育意义:
② 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多次尝试,从错误中学习,获得的知识更牢固。
②任何学习都应该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进行,不搞“突然袭击”。(准备律)③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在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④在识记教育中,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效果。(效果律)
(三)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由特定刺激引起)和操作性行为(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①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连续强化和间隔强化、固定比例强化和变化比例强化等。
②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③消退
④惩罚:通过厌恶性刺激来降低反应在未来的发生概率,包括呈现性惩罚和消除性惩罚。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性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同时应慎重地对待惩罚。
(2)程序性教学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学习理论运用教学的典范。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和方法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奠定了基础。程序教学原则有:
①小步子原则;②积极反应原则;③自定步调原则;④及时反馈原则;⑤地错误率原则。(3)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只要写完作业,就可以出去玩”“必须完成作业才能看动画片”。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即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的结果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反应行为得到修正的过程。
(2)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② 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十五、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有机物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地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苛勒——完形—顿悟学习理论(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景、特别是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是顿悟过程。
肯定了主观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的作用。
(二)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学习是有目的的,是对期望的获得;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三)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知—结构教学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3)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资料,人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四)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 观条件,指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② ②主观条件,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3)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五)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
他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十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强调研究人类知识的内在自我,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性的东西;强调意向性在人格与行为研究中的重大意义,注重心理学研究与人类生活实际相结合。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角色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十七、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1、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3、非常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的经验结构。
十八、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6、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7、兴趣在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十九、学习策略——迈克卡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认知策略——信息加工的策略 ①复述策略(运用内部语言重现学习资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圈点、画线)②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③组织策略(归类策略、刚要策略)
2、元认知策略——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策略
①元认知——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包括元认知认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②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二十、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瑞士)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对偶故事法——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发展过程。(10岁时分水岭)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6~8岁)
3、可逆性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做出判断)
1、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和小学中低年级)
①服从与惩罚的到的定向阶段;②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一直到青年成年)
①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
一、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处罚法(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法(雅各布松)——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沃尔帕)——①进行全身放松训练;②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
③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3)肯定性训练(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1)认知疗法
①建立求助的动机;②适应不良认知的矫正;③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识对抗原有的认知;④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2)来访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 坦诚和谐、无条件积极关注和感情移入性理解)
(3)理性—情绪疗法(BET,又称合理情绪疗法,由艾利斯创立,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采用行为主义治疗方法)
①人本主义倾向(“自己拯救自己”)
②教育的倾向(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强调理性、认知的作用)人们持有的不合理信念总结起来有三个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之极。
③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C由B决定,当B是一个非理性的概念,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就必须驳斥(D)非理性的信念B,建立新观念并获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
二
二、偶(突)发事件管理(突发性、急迫性、多样性)
(1)处理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冷处理原则。
(2)处理的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付;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
二
三、班队活动(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一)基本原则: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生活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二)类型:(1)班级活动①晨会活动②班会活动③其他活动(2)主题教育(3)少先队活动
(三)班级活动途径:要注意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班级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生活实际、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各类节假日和纪念日相结合。
二
四、课外活动
(一)含义及种类: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主体)、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
(二)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三)基本要求: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③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④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⑤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⑥因地因校制宜
二
五、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动作技能(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
二
六、学习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分为水平迁移、垂直迁移(不同层次)(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原理原则态度)、具体迁移(日月—明、加减法—四则)
(5)根据迁移的程度分为自迁移(相同情境)、近迁移(相似情境)、远迁移(不相似情境)
(6)根据迁移的路径分为低路迁移、高路迁移。
(7)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二
七、学习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最早的学习迁移说)——德国的沃尔夫 官能心理学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二)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共同要素。
(三)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贾德 “水下打靶”实验
(四)关系理论说(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小鸡觅食”实验 认为迁移是学习者突然认识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的关系的结果,是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在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
八、影响迁移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点;(2)原有的认知结构;(奥苏伯尔 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的策略对迁移有重要影响);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向);(5)学习策略的水平;(6)智力和能力;(7)教师的指导。
二
九、促进教学迁移的教学设计
(一)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1)精选教材,提高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水平;(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出知识的组织特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二)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三)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
三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三
一、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中心);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三
二、课堂教学导入类型
(一)直接导入——开明宗义,指点主题,直截了当;
(二)经验导入——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故事导入——讲解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事,引发学习动机。
(四)直观导入——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等,引起学生兴趣,再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
(五)设疑导入——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六)活动导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操作、游戏等
三
三、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
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1)缺失性需要——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2)成长性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
如果学生没有感受到老师的尊重,或是缺少老师的关心,他们可能就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可能会缺乏等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最为一名教师,要能给与学生尽量多的尊重与爱。(材料分析)
(三)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1、力求成功的动机——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
2、避免失败的动机——选择非常容易成功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3、教育启示——根据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合理安排任务难度。
(四)成败归隐理论——韦纳
1、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2、三个维度: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与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与不可控制归因
3、不利归因——习得性无助——总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最有利归因——努力程度归因——努力而成功,愉快;努力而失败,也应鼓励。
4、教育启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
(五)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①结果期待——对自己行为会导致的结果的推断②效能期待——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推测
(2)影响因素①个人成败经验②替代经验③言语暗示④情绪唤醒
三
四、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5)进行竞争教育,展开学习竞争。(6)正确指导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学习。(7)有效地运用表扬,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三
五、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一)复习时机要得当。(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间隔复习;(4)循环复习。
(二)复习方法要合理。(1)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2)复习方法多样化;(3)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三)复习次数要适宜。(1)复习数量要适宜;(2)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准备性。
(五)注意用脑卫生。
三
六、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材料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7)适当过度学习。
(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遗忘)三
七、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3)实际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4)系列位置效应(5)时间因素(6)识记方法(7)学习态度
三
八、遗忘原因学说
(一)消退说,适用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二)干扰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三)压抑(动机),弗洛伊德,如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生)
(四)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话到嘴边现象”
(五)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伯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结构简化的过程。
第四篇: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一、语言教学知识与能力
1、三大语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听说教学法;认知理论---认知教学法;社会学理论---交际教学法
2、语言学习要素:外语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外语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3、外语学习的策略:采取语言学习观的折中认策略;采取正确的结构-功能交际策略;多元文化包容策略;采取底过滤,采取少监测的心理策略
4、外语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为自己制定长期和短期目标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不抑制自己的学习,乐于学习目的语;长期自觉自愿的练习;经常自我检测,督促;愿意在实际交际中使用目的语
5、听说教学法的特征: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教学;对话时语言呈现的主要形式;强调模拟重复记忆和句型练习;语言结构有顺序的呈现,一次只教一个结构;教学要点基于对比分析;重复基本技能训练;激励避免学生出现错误----优点:培养学生听力和语音语调,较快学会口语表达,不足:脱离语境不利于学生实际交际能力
6、认知教学法的特征:一句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强调语言看作是意义系统;强调有意识的语言认知习得,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对语言的认知结构随语言结构的学习而自动发展;语言教学采用演绎法;认为语言错误不可避免;允许使用母语和翻译手段,优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外语教学情境化,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忍学生的错误,利于交际的流利性;不足:转换生成语法主要针对的是母语,而不是外语;只是强调如何获得语言能力,对语言的交际能力认识不足
7、交际教学法的特征:语言活动与现实一致;语法服从功能,重点在语言功能上,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技能要中和发展,而不是分别发展;语言错误被视为自然行为,可以容忍;重视流利性和得体性,而不是准确性;学生自由使用外语和母语;鼓励即席反应。有点: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交际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不足:只是重视语言交际功能的社会应用,淡化了语言结构对培养语言能力和增强语用能力的作用;交际法适合小班制教学,在我国不利于表现其优势
8、认知法外语教学原则:强调知识教学,特别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强调模仿,特别是语音语调;强调语言交际对比,提高学习效率
9、认知法外语教学原则:强调培养并运用演绎,观察,发现等思维品质;强调语言的规则的生成及创造;强调重视语法规则
10、交际法外语教学原则:强调交际能力作为其教学目标,强调对学习者
交际能力的培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
11、语音教学的基本原则:模仿为主,加强实践;适当讲解,掌握发音要领;对比分析,突出重点;在英语语流中练习语音;调查研究,因材施教;
12、语音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手段;让学生接触不同口音;在情境中进行;体现趣味性
13、语音教学活动设计:训练学生各个音素的发音;训练学生重读;语调;口语的连贯性和流利性
14、词汇教学的模式:PPA教学模式,即呈现,练习,运用实践;情境教学模式;词,句,文,教学法,即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采取“从文到句,从句到词”的输入方式和从词到句,此句到文的输出方式。
15、词汇教学原则:语境化;调动多种感官;语块化;组块无限化;兴趣激发;策略原则;
16、词汇教学策略:词汇学习和扩大词汇量紧密结合;完整的口头或者书面语言材料与新授词汇紧密结合;把辨认,分类和点拨词汇的意义,形式和使用功能紧密结合;把英语各类词汇项目从语言和教学的角度及练习活动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
17、语法教学策略:1)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演绎法和归纳法;显性和隐性教学;任务型语法教学;情境语法教学;2)合理安排语法教学程序:行为主义语法教学:展示-解释-练习-测评;任务型语法教学--任务准备-设置语境-呈现任务-执行任务-汇报-聚焦练习;交际型语法教学--呈现-练习-语境下练习;演示-操练-汇报;介绍-练习-交际3)灵活运用语法练习形式:形式型练习(填空-选择-转换);意义型练习:交际型练习4)培养语法学习策略:掌握语法的基本结构和规则,适时分类梳理归纳;运用口诀熟记基本语法规则;通过背诵佳句和格言来记忆语法基本形式和结构;在读写用中学习语法;学会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18、语篇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法;线索教学法;背景知识介绍法;段落提问教学法;讨论教学法
19、听力教学策略:1)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语音,语意,语言的感情色彩感觉2)培养良好的听力习惯 20、听力教学原则:听说结合:听前问答-听后解释-听后问答-听后重复-听后讨论;听写结合的:听前听写-听中记录-听后整理;听画结合
21、口语技能的训练策略:听说结合,以听带说;采用多种口语练习活动;有效使用交际策略
22、口语教学原则:创设特定的环境,是学生产生交际的兴趣和愿望;口语教学活动应带有目的性;重视意义,而不是形式;口语教学与听力教学相结合
23、口语教学活动的形式;interac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speaking;daily talk or class report;rehearsal method;group work;discussions and debates;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oral English
24、阅读教学策略:1)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The top-down approach(读前活动的开展);The bottom-up approach(从字母到词,再到句子,再到文章);The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approach;2)养成有效阅读策略:Skimming(略读);scanning(寻读);intensive reading(精读);guessing meanings of new words;prediction(预测);识别指代关系(identify to refer to)
25、阅读教学的原则:通过创意的导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注重非感知输入,介绍文化背景,清除阅读障碍;整体性教学原则;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原则
26、阅读教学活动的三个阶段:读前活动(背景知识的激活,提前学习新词);阅读活动(略读了解文章大意,捕捉具体信息,将信息图表化,记录文章的要点,勾画文章结构,回答事实性问题,回答推理性问题,将事件排序,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理解文中的指代现象);读后活动(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相联系)
27、写作技能教学策略:使得写作任务真实化;写作过程化;明确
写
作
各
阶
段的要
求pre-writing,drafting ,revising-editing proof-reading,赋予写作交际色彩,将写作与听说阅读有机结合)
28、写作教学常见方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结果定向);process-oriented approach(过程写作);Content-oriented approach(内容定向);Task-based approach(任务型写作)
29、写作的形式:Controlled writing;guided writing;expressive writing
30、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pre-task;task-cycle;post-task
31、有效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统一的原则
32、有效教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师的人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33、有效课堂评价的意义: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Teaching plan
Teaching Aims:1)Knowledge Aims:master the names
of
subjects;master
the
usageof“favorite”.2)Ability Aims :Know how to say different subjects,and get the ability of describing them.3)Emotional Aims:Get to understand classmates more through the discussion,and get to love every day and every class.Teaching key points:Name words and subjects;descriptions pf words;usage of favorite.Teaching Difficulty points:usage of favorite;how to start a discussion.Teaching Aids:multimedia
Screen,a
calendar,flashcards.Teaching
Procedures:Step1:warming up(5minutes)The teacher will show a picture of English class,math class on the multimedia screen to ask:what class are these ?Students will answer the questions.(Justification:This step will warm
up
the class)Step2Presentation(25minutes):1 News words:1)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nd they have 5 minutes to think about name words of subjects.Teacher will show which group can get most words correctly.All the corrects names of subjects will be listed on the blackboard.2)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gain to design an interesting class in English,and they should present their class in minutes,they
can
choose
any
subject.(Justification:this step use s two group activities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terests)2 Grammar:teacher will ask “so which class do you like best ?”.After students’ answers,teacher needs to write “~is my favorite subject”on the blackboard and say “we can also use this sentence say i like something best.English is my favorite subject.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One student will be request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nd ask another one ,and all of them need to do the sane action.(Justification:This step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grammar pattern of “·~~is my favorite
subject”.)Step3Consolidation(10minutes)Teacher will ask questions: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 colorsport? All the students are possible to be pointed to answer.(Justification:this step will use all the learned words to make sentences,and students will review and master the
grammar)Step4Summary
and
Homework(5minutes):Teacher will show the flash cards of words and sentences to lead students to read and view.The homework is to write 10 sentence at least to introduce 3~5 subjects.((Justification:the
homework
of
writing will help students to use the words to describe their academic life and strengthen their and confid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34、有效课堂评价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元性原则;
35、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1)综合性评价指标:教学理念和评估的设计;教学目标评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评估;教学效果评估;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估;2)定向评价指标:等级量表;定性描述
36、教学策略的内容:宏观规划策略;单项教学策略;通用教学策略
37、教学的基本步骤: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and
new
knowledge;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language using;homework
38、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形式或功能;连贯性;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原则
39、语言呈现的方式:利于真是情景;肢体语言;直观教具;电教手段;利用问答;利用故事;利用游戏角色扮演;语言描述
40、课堂提问的意义: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启发性是思维活动;或的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提示学习重点;提高交际能力
41、课堂提问原则:审时度势,注意适时性;明确目的,具有针对性;循循善诱,注意启发;角度新颖,激发趣味性;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逐层递进,关注探究性;适当肯定,反馈激励性
42、课堂提问类型: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交际性提问
43、课堂提问的功能: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平稳过渡;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管理课堂教学
44、反馈的教学方法:口头反馈;非语言反馈;书面反馈
45、课堂活动形式的设计原则:交互性;平等性;多样性
46、课堂活动实施的三项策略:抓好“三度”,有效活动,即活动的广度,深度,延展度;关注细节讲究技巧;正确对待口误错误;
47、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策略的促进者;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者;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交际活动的合作者;语言环境的营造着;教学活动的反馈者
48、课堂总结的方法:归纳式,巩固练习,悬念,前呼后应,图表,比较异同
49、形成性评价方法:1)课上即时评价:教师具体化的激励性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开放式评价;延时评价;无声评价2)课后学习行为的评价:课后作业的评价;网络学习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作用:发现每个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50、终结性评价方式:解释性练习;建构性任务;考试。作用:为各种选拔,和评选提供依据;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继教学起点提供依据
51、教学反思内容:1)写教学体会: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及败笔之处2)写教学机智:教学灵感3)写教学反馈:记录学生的学情;保存学生的创新;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试卷4)写再教设计
52、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叙事研究(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行动性研究
53、有效课堂评价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多元性原则;
54、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1)综合性评价指标:教学理念和评估的设计;教学目标评估;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评估;教学效果评估;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估;2)定向评价指标:等级量表;定性描述
55、教学策略的内容:宏观规划策略;单项教学策略;通用教学策略
56、教学的基本步骤: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presentation and new knowledge;practice and consolidation;language using;homework
57、任务型教学的基本原则:真实性;形式或功能;连贯性;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原则
58、语言呈现的方式:利于真是情景;肢体语言;直观教具;电教手段;利用问答;利用故事;利用游戏角色扮演;语言描述
59、课堂提问的意义:增进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启发性是思维活动;或的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提示学习重点;提高交际能力
60、课堂提问原则:审时度势,注意适时性;明确目的,具有针对性;循循善诱,注意启发;角度新颖,激发趣味性;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逐层递进,关注探究性;适当肯定,反馈激励性
61、课堂提问类型:回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分析性提问;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交际性提问
62、课堂提问的功能: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平稳过渡;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培养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管理课堂教学
63、反馈的教学方法:口头反馈;非语言反馈;书面反馈 64、课堂活动形式的设计原则:交互性;平等性;多样性 65、课堂活动实施的三项策略:抓好“三度”,有效活动,即活动的广度,深度,延展度;关注细节讲究技巧;正确对待口误错误;
66、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策略的促进者;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建构者;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交际活动的合作者;语言环境的营造着;教学活动的反馈者
67、课堂总结的方法:归纳式,巩固练习,悬念,前呼后应,图表,比较异同
68、形成性评价方法:1)课上即时评价:教师具体化的激励性评价;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开放式评价;延时评价;无声评价2)课后学习行为的评价:课后作业的评价;网络学习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作用:发现每个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69、终结性评价方式:解释性练习;建构性任务;考试。作用:为各种选拔,和评选提供依据;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继教学起点提供依据
70、教学反思内容:1)写教学体会: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及败笔之处2)写教学机智:教学灵感3)写教学反馈:记录学生的学情;保存学生的创新;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试卷4)写再教设计
71、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叙事研究(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行动性研究
Teaching plan Teaching Aims:1)Knowledge Aims:master the names of
subjects;master
the
usage of“favorite”.2)Ability Aims :Know how to say different subjects,and get the ability of describing them.3)Emotional Aims:Get to understand classmates more through the discussion,and get to love every day and every class.Teaching key points:Name words and subjects;descriptions pf words;usage of favorite.Teaching Difficulty points:usage of favorite;how to start a discussion.Teaching Aids:multimedia
Screen,a calendar,flashcards.Teaching Procedures:Step1:warming up(5minutes)The teacher will show a picture of English class,math class on the multimedia screen to ask:what class are these ?Students will answer the questions.(Justification:This step will warmuptheclass)Step2Presentation(25minutes):1 News words:1)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nd they have 5 minutes to think about name words of subjects.Teacher will show which group can get most words correctly.All the corrects names of subjects will be listed on the blackboard.2)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gain to design an interesting class in English,and they should present their class in minutes,they can choose any subject.(Justification:this step use s two group activities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nterests)2 Grammar:teacher will ask “so which class do you like best ?”.After students’ answers,teacher needs to write “~is my favorite subject”on the blackboard and say “we can also use this sentence say i like something best.English is my favorite subject.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One student will be request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and ask another one ,and all of them need to do the sane action.(Justification:This step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grammar pattern of “·~~is my favorite subject”.)Step3Consolidation(10minutes)Teacher will ask questions: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 colorsport? All the students are possible to be pointed to answer.(Justification:this step will use all the learned words to make sentences,and students will review and master the grammar)Step4Summary
and Homework(5minutes):Teacher will show the flash cards of words and sentences to lead students to read and view.The homework is to write 10 sentence at least to introduce 3~5 subjects.((Justification:the
homework
of writing will help students to use the words to describe their academic life and strengthen their and confid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第五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为人师表方面作出了哪些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为人师表的规定: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关爱学生方面作出了哪些要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谈谈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案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理解和钻研教材,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
3.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
(1)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5.简述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2)注意启发。在讲授中善于诘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3)讲究语言艺术。力图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4)要组织学生听讲。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从无意注意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记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4)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小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
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6)利用谜语、儿歌创设情境。
(7)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8)运用想象创设教学情境。
材料分析题
小雪的母亲逢人便夸她的女儿多么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歌咏比赛中获得了市里的一、二等奖,可谓多才多艺。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她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由于小雪多才多艺,学习又好,再加上家庭比较富有,她时常瞧不起班上的其他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她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吧。”她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她就是“小公主”。她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
问题:
(1)材料反映的是什么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矫正该心理现象。(10分)(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典型的小学生的自我中心现象,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在家庭中处在中心的地位.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
(2)要矫正小学生的自我中心心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①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②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形成自我中心的环境。
③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④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⑤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具体包括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努力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激发内在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4)资源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学设计是教学开展的重要环节,三年级的周老师是位新老师,他认认真真地设计教学环节,严格按照设计的环节进行授课,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发现,实施与设计环节有些不同,一旦出现意外的情况,往往不知所措。于是,周老师认为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必要,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课堂发挥.还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创新。
问题:
(1)课程设计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哪些?(10分)(2)请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给出对策。(10分)(1)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课程设计环节和实际授课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新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的内容时,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时计划的一些细节上。
②新教师不会随着课堂情境的变化来修正计划。
③新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预测计划执行时的情况。
(2)材料中的周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①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或者利用不上课的时间去旁听其他优秀老师的课来进行学习。
②开展微格教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微格教学的方法寻找自身的问题,得以改正。
③进行专门训练。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在职培训,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④反思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写教学案例等方式,总结经验,提升自己
(1)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8分)(1)通过本材料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
①知识与技能: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乘法的过程,掌握乘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符号。
②数学思考: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乘法信息做出解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运用乘法进行思考。
③问题解决: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简单的乘法计算以往使用加法的内容。
④情感态度:了解可以用乘法计算某些加法运算,增强学生思维中运用乘法进行运算的意识。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简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订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简述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流体智力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言语、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在25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24.材料:
语文课堂上有蝴蝶飞进来,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同学索性离开自己的座位.你追我赶地去扑蝴蝶„„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一班的陈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扑蝴蝶的经过写一篇作文。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杨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则是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杨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
(1)本案例中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10分)(2)谈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这一状况你会怎样处理?(10分)【参考答案】
(1)陈老师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机智,突破预定计划,“创造性地教学”.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师因势利导,尊重了学生的兴趣、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杨老师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传统的“教师中心”的理念,把知识、学科放在中心地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2)教学过程应该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而且应该“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要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材料中的陈老师就做到了这一点.抓住学生被“蝴蝶”深深吸引这一现象.以此作为活的教学材料。
其次,时刻谨记新课改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遇到偶发事件,应当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因势利导,把事件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他们学会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课程既要有预设性,也要重视课程的生成性,更多地关注学生而非学科.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5.材料:
林老师为了上好《自然与科学》一课,精心制作了PPT,并准备了植物标本、三张挂图和视频材料。课前林老师将这些教具摆放、悬挂好后,马上吸引了许多学生围观。课上他先是播放了视频材料,接着他演示了植物标本,因为标本过小,后面的同学伸长脖子也看不清:然后他不断翻着PPT,却没有适时做出讲解。下课铃响了,准备好的PPT还没翻完。课后学生们反映说:“我们忙着看这看那,老师讲什么没听清,而且有的PPT白色背景上浅色的字很模糊。”
问题:
(1)材料中的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10分)(2)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0分)(1)林老师的直观教学手段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首先是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具用的时间太长,整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
第二。直观教具的设置缺乏科学性。首先是标本太小.导致学生无法看清,直观效果难以显现;其次,PPT上的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没有遵循差异律,不能将对象与背景进行有效的区分,学生看不清。
第三,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林老师上课的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
(2)在教学中,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第二,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第三,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
第四,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起着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简述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有意注意的策略(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2)激发间接兴趣。(3)组织有关活动。(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1)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2)访谈法
访谈法就是研究性的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3)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法适用于评价那些在教学中不易被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等)和技能性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作等)。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传统的评定教学工作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问卷、测试题、量表等对被评价者在正常状态下进行测试,以获得评价的资料,并做出判断。
(5)测验法
测验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对行为样本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测验法最常用于评价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也可以为其他评价收集间接资料。
模块一 教育基础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对教育制约与影响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的传统和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1.教育传递文化(继承功能)2.教育传播文化(传递功能)3.教育选择文化(选择功能)4.教育更新文化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功能 1.教育目的的定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知觉集中倾向、不可逆性、自我中心主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的具体性、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特点:推理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第一、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月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
第二、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 第三、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 第四、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到一定的程度不再遗忘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迁移 3.原型启发 4.定势 5.功能固着 6.情绪和动机
7.个体的智力水平小学生想象的发展
1.有意想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想象逐渐趋于现实性 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1.丰富小学生的想象 2.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意志的培养 1.小学生自觉性的培养 2.小学生果断性的培养 3.小学生坚韧性的培养 4.小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 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1.加强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2.设置适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3.充分运用学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5.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 1.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进程存在一定的难度 2.课程资源缺乏,经费投入不足 3.校本教研不够深入,教师缺少专业支持 4.部分课堂教学存在单纯追求形式的现象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推进策略 1.坚定可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信心
2.认真总结课程改革的实施经验,科学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 3.关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平衡 4.对课程改革方案进行恰当的调整 5.加强行政管理与政策导向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和考察,并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过程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解释,以形成对教育现象的认识的方法。2.教育调查法
调查法是运用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资料,从而对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做出客观描述和预测的一中研究方法 3.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为解决特定的教育问题,依据一定的理论创设解决问题的手段,并有计划地实施创设的手段,一定时间后,就实践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验证解决问题的手段的可行性。4.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法是指教育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5.教育叙事研究法
是指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老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者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 1.课前计划:新手型教师依赖课程目标,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化修改计划。专家型教师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新手型教师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执行。专家型教师规则明确,能坚持执行。
吸引学生注意力:新手型教师缺乏相应方法。专家型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教材的呈现:新手型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专家型教师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多用导入式方法,并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运用:新手型教师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专家型教师教学策略丰富,并能灵活运用。
课堂练习:新手型教师把课堂练习当做必经的步骤。专家型教师把练习看做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
家庭作业的检查:新手型教师缺乏行营的检查规范。专家型教师规范化、自动化、效率高。
3.课后教学评价:新手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专家型教师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课堂教学,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3.教学决策训练,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将要教授的班级状况的基础上,新手型教师在指导者的指导下观看其他教师对此班级的现场教学或教学录像,从中找到自己教学的最佳行为的过程。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班级管理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初建期的松散的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班级管理的功能: 1.班级管理的社会化功能 2.班级管理的个性化功能 3.班级管理的教育性功能 如何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2.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3.培养学生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 4.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扮演好不同的成员角色,为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正确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2.全面性原则(面向群体,从整体出发)3.自主性原则(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
4.教管结合原则(班级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榜样师范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疏导法 8.行为训练法 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集体教育原则 4.民主公正原则 5.严慈相济原则 6.以身作则原则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激励法 3.榜样示范法 4.角色模拟法 5.暗示法 6.契约法
有效组织班队活动的方法: 1.内容上选择上突出针对性 2.形式选择上突出趣味性 3.活动目的上突出教育性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方法:
1.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活动 2.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开展活动 3.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 4.与纪念日、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自主性
模块四 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1)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2)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互促进的原则(3)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原则
(4)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1.自学法,也称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 2.讲读法
3.谈话法,即问答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使之有所收获的一种教学方法 4.背诵法 5.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6.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活动和实际操作,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
1.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具体和抽象想结合的原则 4.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 5.理解和巩固相结合的原则
6.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1.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4.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6.合理把握综合和实践的实施 7.教学中应当注意几个关系(1)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2)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模块五 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规划的过程。
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 小学教案的设计:
第一、设计教学目标(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进行学习任务分析(学生的起点分析、学生的主要障碍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等)
第三、设计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考虑具体的教学过程)第四、设计教学评价 第五、编写教案
模块六 教学实施
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1)创设悬念情境(2)创设信息情境(3)创设生活情境(4)创设求异情境 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方法
(1)帮助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采取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识好奇心(3)采取新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简述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有效地扩大了教育规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4.简述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当前班级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解决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一)以语言 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的要求:
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讲述、讲解要以实物、事实与事例做基础;讲授的内容要条理清楚,写成纲要;要使学生掌握准确的概念、原理和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技能
第二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比如重点的内容精讲,难点内容细讲,破题内容先讲,结论内容后讲,次要内容粗讲,易懂内容不讲 第三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适度、抑扬顿挫;加强手势语,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理解力
(2)谈话法(讨论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第二、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引起、激发学生的思考,要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要注意启发学生,切忌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就立刻换优秀学生回答,伤害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分析和思考,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获取新知识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法(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形象的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结合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的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它们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的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要求: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 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的结构)第一、引发学习动机(心理准备)第二、领会学习第三、巩固知识 第四、运用知识 第五、检查知识
模块七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管理功能等
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1)按评价基准分类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评价是把评价对象和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自身评价。
(2)按评价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按评价表达分类(是否采用数学方法)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4)按评价的主客体不同分类
他人评价、自我评价
(5)按评价的范围不同分类
单项评价、综合评价 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学生发展评价、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
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对学生主
体性的反思、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模块二学生指导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环境,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环境的影响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教育,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4.个体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扩充社会经验,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
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情感、自我意识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变化、学习习惯有待形成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使用儿童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使用儿童发展的互补性,注意长善救失。4.教育要适应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 2.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3.在形象记忆的基础上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想象中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3.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部平衡 3.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4.辩证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这些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2.权威阶段(5-8岁),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不不可改变的,而把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公正观念或正义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观念上发展起来的。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鉴别出了六个阶段。他将这些阶段划分成三种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阶段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阶段四: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阶段六: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2.品德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特殊意义 2.小学德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导向意义
3.小学德育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小学德育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指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武装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二是使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学生形成新思想,新观念,同时在实践中逐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和判断善恶的能力
三是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社会主义方向性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和自我教育中,既胸怀大志,又脚踏实地,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2.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二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加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四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任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学生,甚至体罚学生
二是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的贯彻到底。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二是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工作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三是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各年级各阶段的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小学生的思想特点。
二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繁殖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三是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精神世界,教育者要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收到良好的效果。6.长善救失原则
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一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二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三是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指导实践法、情感陶冶发(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法 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5.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