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使用多种教材教学之心得
采不同的花,酿最甜的蜜
——谈使用多种教材教学之心得
成都锦城外国语学校 刘 瑶
摘要: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教材应当为教学目的服务,而不应异化为教学目的本身。相较单一教材教学而言,多教材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发挥各类教材特色。如若应用得当,能更高效地贴近教学目的,提高学生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多教材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环节的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多教材教学的实施原则。
关键词:英语教学 多教材教学 教学环节 实施原则
一、中学英语教育中多教材教学的必要性
鲁迅先生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蜜蜂单在一朵花上采蜜是酿不出蜂蜜的,只有通过采撷各种不同的花朵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
道理虽简单,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往往是以下情形:在一个学期内,学生就学一本教科书;教师则准备着和每个单元与之相配套的各类练习卷,学完一个单元再做一张测试卷,并以此作为平时分数;当然学期结束时必然考的还是这本书。如此,便形成了一种“考什么教什么”的考评方式。在每个学习阶段,学生都将分数看作自己学习效果的最终结论,教师则将提高学生成绩当作自己的工作导向。在此种目标引导下,或许短期内可提高学生成绩,也可满足大部分家长期望。但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些高分很大程度上体现的仅仅是学生应试的能力。学生的应试能力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真实的英语能力。
这种状况的改变绝非一日之功可成,而是需要全方位地改变英语教学理念,调整教学体制。其中教材理念的更新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材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教材在提供语言材料的同时,也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且有利于他们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从而为英语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极大的便利。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材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仍然是英语课程资源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课程资源。”《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对教材的使用上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可以对教材的内容及编排进行适当地取舍和调整。在英语课堂中,同时使用多本教材,并不是通过增加学生时间,增加学生学习负担来完成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分析多本教材时可以取教材之长,根据不同的教材所具有的不同特色,在备课中寻找教材间的切合点,给予学生大量的英语语言形式和内容的浸润,从而寻找和总结英语特有的语言现象和表达习惯。多种教材同时使用的原则,目的是要通过教材之间的互补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成都众多外国语中学所推广使用的教材与普通中学大相径庭。外国语中学在初级阶段很少采用“人教版”教材,而普遍使用上海外语音像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看听学》(Look, Listen and Learn!)。此教材系《新概念英语》(NEC)作者L.G.Alexander为非英语国家中、小学生学习英语所编撰的教材,共四册。翻开《看听学》教材,教师立刻会发现此书在结构编排上与人教版教材风格迥异。最大的不同在于学生用书每册有60单元,共120课,每两课为一个单元。其中单课为课文,双课为句型课。此教材主要采用以句型为纲,以句型操练为中心,着重培养听说能力的外语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训练的学生容易学到比较自然的外语语音和语调,口头表达能力强.在我使用这套教材后我也发现了它的很多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反复钻研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灵活运用该教材的心得体会。它们构成了多教材教学的环节特征。
二、多教材教学的环节特征
(一)分析教材特点,采各教材之所长 从2000年在外语学校从事英语教学之始至今,我一直遵循多种教材同时使用原则,从而达到教材之间的语言知识等方面的互补。七年来,我在各年级段使用了多种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教材。
1. 一年级时使用了《看听学》和《新目标 》。这两套教材的每一个单元均有核心词和基本句型结构以及简单的对话,学生易于模仿。《看听学》这套教材,众所周知,语言地道、浅近、实用、有趣、图文并茂。教材以“情景教学法”为编写原则,体裁以对话为主,内容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易懂易记,学了就能活用,语言坡度较小。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由于语言重复率高,学生又能理解,所以不知不觉中就转变为输出(即说、写)的能力。但该教材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过程,忽视了语言运用的创造性。过分强调机械性的句型操练,脱离语言内容和社会场景,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形式恰当地交际的能力。有些学生能把句型背得滚瓜烂熟,但在交际场合下不会运用,或用得不恰当,甚至出错。而且机械性的语言操练比较单调,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造成课堂气氛沉闷。针对这个缺点我借用了《新目标 》中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希望学生能学会在一定的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操练,灵活运用。
2. 为了使二.三年级能平稳过渡到使用《展望未来 》。在一年级时涉及的词汇量和句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有意识的在平时教学中补充日常交际用语。由于《看听学》教材和《新概念英语》在课文的设置及安排上有一定的交叉性,所以我本着扩大知识面和巩固复习提高的原则使用《新概念英语》。而且《看听学》并没有考虑到对学生写作方面的训练.为了弥补这个缺点使学生写作能力从一开始就能够得到锻炼, 我特别参考了《新目标 》中写作内容。如第一单元写 school ID card,第二单元学习如何写寻物启事和招领启事,第三单元练习介绍某人,第四单元写便条,第六单元学习列购物清单,第七单元学习如何写英语购物广告,第十单元写招聘启事,等等,使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不是像以前的英语教学形式那样,学哑巴英语,或是所学的英语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相差甚远。
3. 从二年级起,在使用《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仍然使用《新目标》。《展望未来》注重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语言的灵活运用,语言偏重于英音和其他英联邦国家的口音,是目前在世界上英语教学方面模式最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丰富,富于情趣,语言使用上贴近生活实际,尤其是对训练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 合能力方面更为实用,词汇量大,学生全掌握的话,单词量可达到4000至5000个.它可以弥补《新目标》课本的阅读量少这个缺点.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热爱学习的习惯,把英语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用以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
(二)对教材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
虽然《看听学》和《展望未来》有很多优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两套教材没有专门涉及音标和字母的教学,而且对语法知识的讲解也不是很适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中考要求对知识进行及时补充。举个例子,在讲an和a的时候我做过一个比较。如果写出音标词,判断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发音是元音还是辅音,然后总结得出规律:元音前面是an辅音前面是a,就比单纯的死记硬背记忆效果要好得多。英语学习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记忆力,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记忆。让他们不仅记得牢而且还要记得巧。毕竟中学生的记忆模式正在产生变化。他们会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记忆有规律的东西,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其实教师也没有解释什么东西,只是做了一个归纳整理。这种有目的的整理有助于学生对各种语法现象的梳理。再如“现在进行时态”在《go for it 》教材中出现后,如果继续灌输专业性的语法术语和强调动词形态的变化,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此时《看听学》Lesson67-76单课课文《A puncture》《A game of hopscotch》《Father‟s telescope》等一系列出现着以现在进行时态句子为主的故事无疑向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语言材料,吸引着他们自发的产生阅读的兴趣,而双课课文中也是配有图片的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从而以保证新的语言材料能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反复操练,灵活运用。的确,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喜欢接触新事物,如果让他们抱着一本书同一个单词今天讲读音,明天讲短语搭配,感觉教得很扎实,但同样的教学过程反复出现,一成不变,学生必然觉得索然寡味。如果同一个句型经过一次学习后,又在另一种教材中出现,学生会觉得虽然眼熟,但围绕这个句型的对话还是有些区别的,好奇心就会驱使他们要去弄个究竟,他们就会逐渐发现句型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发现不同句型之间的相似性,进而对句型进行分析,此时教师便可以顺水推舟将他们的学习视线在不同的教材之间交换。在接触不同形式的语言材料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实践,逐渐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三年的学习,我帮学生梳理出一套完整的语法系统框架,不仅有利于他们初 中阶段的学习而且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实际上是通过对教材的解读,正确理解课程意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三者之间不断“对话”的过程,其中主要是教师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教师一方面要解读教材预设的目的和功能,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经验、认识及具体的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调整和取舍。当然,“对话”不仅限于教师与教材编写者之间,学生与教材编写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对话”的空间。教材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也不是被动的传授者。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的,教师要善于倾听他们不同的声音。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实施中真正从“边缘”走向“中心”。
(三)对教材进行文化意识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 也即跨文化教学(Intercultural Teaching)简单地讲,它主要指配合语言形式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语句、语篇学习外语,同时也在习得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世界观、一套价值观念。跨文化教学不仅是扫除那些引起语言理解困难的文化障碍,也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或是英美文化的导入,跨文化教学的重点是“提高意识”,实现心理深层的调整,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在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今天,我们只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能畅通无阻地与世界各民族人民进行交流。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就涉及了文化的内容,没有文化教学的英语教学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是积极挖掘课文内部蕴藏着的西方文化,适当拓展,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感受到英语文化的存在,避免语用失误。如在讲颜色时,我会比较中西方文化对颜色含义不同的理解;在讲食品名称时可以介绍西方的饮食文化。在《看听学》的lesson 13 中出现”What „s for tea?” 我告诉学生这里的”tea” 指的是下午茶(Low Tea).它是英国17世纪时期的产物,是西方人休闲生活的一种习惯。并告诉学生下午茶的起源以及一些 基本礼节.除次以外我还让学生多阅读一些适合自己的水平英文书籍、英文报纸、国外的儿童网站,举行英语手抄报比赛,开辟英语日,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在布置校园和教室的时候,适当增加一些英文警示语、名人名言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三、多教材教学的实施原则
在灵活使用教材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以课标为本。对教材进行取舍调整时,首先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对教材作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取舍调整的具体方案。
2、以学生为本。取舍调整教材时应考虑学习者的兴趣、接受能力、认知规律、知识水平、终身发展的需求等。
3、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教师不仅要胸中有“课”,而且要目中有“学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课标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有机结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效率为本。教材取舍调整决不是随意地增加或舍去或调整,而是本着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程结构为准则的。
5、本土化。教材的取舍调整,应更好地满足特定教学情景的需要。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低年级英语至关重要的因素,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跃有生机,但自制力差,有意注意时间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教材上“活”了,才„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喜欢上英语,爱开口说英语。
我想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吟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增强自己对教材的开发理念,树立从“教材”扩展为“课程资源”的概念,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对照英语课程标准,理性审视教材内容,选择和有机整合适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感,优化自己对教材的使用和再设计,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英语,提高教材使用的效率和初中英语教学的水准。
传统的教材观使我们更多的是听凭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进行教学,认为教材是无法替代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盲目崇拜和迷信教材,师生都成为教材的“奴隶”。这不仅忽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而且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 学理念。我想通过此文章,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水平来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做适量增删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尝试,从而试图探究一条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 2 英语教学法 胡春洞 3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4 情感与语言学习Jane Arnold
程晓堂
第二篇:北师版教材使用心得
北师版教材使用心得
与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今年暑假的全省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上,手捧色彩明艳、装帧精美的大32开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感觉就如春风拂面,胸中不禁心潮起伏,忍不住一口气,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读了一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感觉更是酣畅淋漓。读完以后,最强烈的感受便是新教材以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呈现方式统一,新的内容与新的编排形式统一,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着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既突出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整体性、个性化和实践性的特点,为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开放型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江西省内第一批使用该教材的实验老师,既倍感幸运,又觉任重道远。新课标呼唤着开放,新教材诠释了开放,工作于实验第一线的我们则情不自禁地要为“开放”喝彩,并决心把“开放”全面付诸实践。
一、深挖教材,开放理念。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仅从一年级上册来看,就给我们实验教师和学生无限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教师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理念上教学,无疑会限制甚至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应彻底摒弃传统落后的旧观念,学习并运用新课标提倡的新理念。以下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有益尝试。
1.利用提示,鼓励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捧读实验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课文的下方都设有不同的启示语:如《小小的船》中有“‘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看月亮还像什么?”的启示语,《小鱼的梦》中有“小鱼会梦见什么呢?”的启示语,《冬天是个魔术师》中有“冬天这个魔术师还会变什么?”的启示语等。如是的启示语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合理利用,鼓励学生想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小小的船》中提示语的启发下,学生仅关于月亮的想象就有十余种,镰刀、树叶、眉毛、香蕉、小帆船、咧开笑的嘴、拱桥、玉盘、馅饼等等,都是孩子们眼中月亮的恰当喻体。
2.挖掘空白,激发探究。
探究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实验教材就给了许多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文本空白。
如第9课“语文天地”中的讲故事《妈妈,你看》,随着“啊”的一声尖叫,小猴怎么样了呢?故事的尾声空白,极好地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又如《我家住在大海边》中“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也给学生留下了“爷爷会讲什么故事?”的内容空白。
再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我长大了一岁》等课文,全文没有一个注音,文中出现的生字完全通过学生借助认字表、猜读、图画、互教等方式自主完成,这不仅创造了让孩子探究的机会,而且给了孩子“跳一跳,就能摘桃子”的学习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模仿范例,引起发散。
发散求异思维是一种没有固定答案或存在着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实验教材中既有许多琅琅上口的儿歌、韵文,又有许多极具童真、童趣的幻想故事,这类教材因其独特的体例特点、童趣性质而极具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潜在功能。如《想飞的乌龟》一课语文天地中的“说一说”:“古时候人们想飞,现在„„”和《长大》一课语文天地中“编一编”:“你能不能按照课文《我长大了一岁》的样子再编一段,最后一句是:‘我长大了一岁’”等都是较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练习题。
除了教材中具有明显培养发散思维倾向的练习题外,我们教师还可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范例,培养发散思维。如《太阳》一课可以从“在__,太阳是__出来的呢?”这一问题入手;《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可以从“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__变成__”入手进行。类似的教法还可运用于《家》、《早操》的教学之中。
4.故设障碍,培养创新。
根据编者意图进行阅读教学,达到教学目的的教法无疑能让学生循序渐进,让人感觉水到渠成。但是,某些课文本身就隐藏着很好的创新教材特质,如果教师能加以合理驾驭,定能推陈出新。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我给学生故设障碍,“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打破学生的心理定势、思维定势和情感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于是,有的学生想到“乌鸦可以飞到别的地方去找石子”,有的学生想到“乌鸦可以和人一样用嘴巴使瓶子倾斜一点喝”,有的学生想到“乌鸦发现旁边有一根被人扔弃的吸管”,还有的学生想到“乌鸦靠衔土也能使瓶子里的水位慢慢地升高”等等。就在这样的积极思考、七嘴八舌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注重实践、开放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理念在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体现得非常充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力争做到注重实践,开放学法,显得尤为重要。
1.唱一唱,让学生感受音律美。
音乐不仅能激发兴趣、创设情境,还能激活大脑、引起遐想。实验教材入学教育中的《上学歌》、第15课“语文天地”中的歌曲《劳动最光荣》都是教材中现有的音律美教材。在教学中我们不可随意地走过场、搞形式,忽视其培养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审美情趣的重要作用。另外,教材中的《小小的船》等课文,教师也可灵活运用,让孩子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在情感上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
2.画一画,让学生感受色彩美。
色彩缤纷的图画是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因为它能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儿童的感官,符合低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实验教材很好地把握了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如《家》中画全家福,巩固拼音学习中的“画五官”、“连穿着并涂色”的练习等,都是让学生感受色彩美的好机会。又如《山村》、《太阳》、《浪娃娃》等课文的教学也可相机让学生动手画一画。
3.玩一玩,让学生感受游戏美。
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的确,活泼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正确客观看待孩子的天性,有助于扬长避短地完善课堂教学。在教学《数字歌》时,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在教学声母时,为了突破区分b、d、p、q的识记难点,我采用了教学生玩手影游戏的方法;在教“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时,我采用的则是正话反说的游戏;在识字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击鼓传花、猜字谜、编口诀、开火车、小鱼游、找朋友等游戏形式进行。就在这样游戏情境的创设中,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了玩中学、乐中学。
4.演一演,让学生感受角色美。
对于实验教材中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强、非常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合理运用,给孩子表演的机会,可以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课文形象进行再创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文时,我分给学生每小组一套角色头饰,让学生合作表演,体验文章情境,在互动表演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角色美,体会小母鸡的闪光点。另外,在教学《玛莎长大了》等课文时也可同法教学。
5.做一做,让学生感受创造美。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给儿童以劳动的欢乐,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惟有实践和行动才会有所创造,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如《劳动》一课要求孩子与父母共同制订《家庭劳动公约》的练习,又如《冬天》一课要求学生剪雪花图案,收集雪花图片等都可让学生感受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创造的美丽。
6.比一比,让学生感受成功美。
争强好胜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在拼音教学、识字教学中,还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比赛形式,无论认读赛、背诵赛、表演赛,还是男女赛、小组赛等都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每一次比赛的胜利中感受成功美。
三、以人为本,开放课堂。
新课程呼唤新理念,新理念依托新课堂。在新教材实验中,如果仅仅有了开放的教材,开放的学法,却没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明确方向,依旧穿着“老师一言堂”的老鞋,就必定会踏上“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老路。因此,实验老师必须坚持落实“以人为本”,大胆开放课堂。
1.尊重走进课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的朋友”;“民主、平等、开放、有个性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开放课堂,首先就要让尊重走进课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本质应当被视为师生、生生生命互动的过程。”确实,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而传统的教学却一味强调“师道尊严”,致使很多教师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要求学生的多,尊重学生的少,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切由老师说了算。因此,在新教材实验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
尊重学生,首先要从研究学生入手,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避免以教师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以教师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根据学生的现时表现来及时调整或矫正教学,从而发展性地完成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尊重学生还要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因为所有的认知都是理智和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儿童的认知更需要情感的支持。在愉快状态下学生的身心都处于积极状态,主动的态度、大胆的思考、积极的实践,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种创造的萌芽。对学生的独特感受要尊重,即使是一些不大正确的感受,也不要以一个“错”字了事,而要耐心诱导,以理服人,并允许学生保留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互动交往中体验到信任、理解、宽容、亲情和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形成积极的丰富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兴趣,点燃求知火花,获得学习的源泉与动力。
正如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所说的那样:“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就好比你站在大山前,对着大山喊‘我尊重你’,得到的将是成百上千声‘我尊重你’的回应。”所以,让尊重走进课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到每一堂课来说,就是要把导入语“今天老师要教给同学们一种新方法”变成“今天,我想和同学门共同学习一种新方法”;把指答语“老师要叫一个同学来读”变成“有谁愿意来读”;把评价语“不对”变成“还有谁有不同意见?”、“你的理解还有待推敲”;把下课时的结束语“同学们再见!”变成“谢谢大家,同学们辛苦了!”
2.让生活走进课堂,实践“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中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是说,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生活大课堂,课堂小生活。语文教学必须立足课本,放眼社会,树立向生活开放的理念,实践“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万花筒般的信息时代创造了语文学习的大舞台,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成为了语文学习的大乐园。面对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好形势,教师应大胆地让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同步走进课堂,大胆地把课堂延伸到操场、公园、工厂、矿山、田野、改革开放的大市场乃至社会的各行各业。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握好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围绕教学目标,寻找合理的切入点,就能让学生真切、生动地观察和体验生活,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教材中的《外面的世界》、《长大》等课文的编排很好地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如我在教学《外面的世界》时,首先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以逛街游玩的方式进行生活认字,在获得生活体验后再回到课堂进行看图识字,然后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巩固识字,最后动手制作识字卡,进行识字擂台赛。通过一个从生活到课堂,由课堂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回到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完整过程,让学生完成新知的学习和积累。
3.让家长走进课堂,落实“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新教材实验中,由于新旧理念的强烈反差和剧烈碰撞,许多有经验的老教师都偶尔会感到力不从心。作为与新课程同行伙伴的家长们,在不具有教育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要接受新课程,新理念,无疑更会深感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把真实的课堂毫无保留向家长开放,让家长走进新课堂,走进新课程,也显得尤为必要。
让家长走进新课堂,不仅能让家长与孩子同步学习,感受人文关怀教育,而且能让家长从新课堂中吸收新理念并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新理念,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开放,有效地避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与不完整性。
让家长走进新课堂,更重要的是让家长走进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学校应尽可能有效创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新理念的系统培训;应建立家长委员会,广泛听取家长意见并接受相应监督;应积极创造条件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大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活动。
综上所述,新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它既不是单纯地更换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方面简单地修修补补。新课改的本质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真正实现课改成功之梦,广大实验教师就要人人争做“开放之人”,以一颗“开放之心”、一双“开放慧眼”,视每一学生为“开放之才”,视每一篇章为“开放之文”,视每一分钟为“开放之时”,视每一角落为“开放之地”,时时处处、分分秒秒都为“开放”喝彩!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教材使用心得
三年级数学教材使用心得
教材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编排也尽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引入,使抽象的数学密切联系实际。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宽阔的特点。
本册教材注重由“情景串”引出“问题串”,倡导数学课堂生活化,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本册教材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采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将课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尽量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使课堂成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数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可操作的数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引领学生不断经历艰辛的自主探索学习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不仅要学会知识,更主要让学生感受如何学习,实现了数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特点。
其次对教师的作用我有了新的定位: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如何去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进一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
第四篇:一年级语文教材使用个人心得
个人心得
当我听到一年级的语文教材改版的这个消息,我内心有些丝丝欣喜但更多的是焦虑。欣喜的是,刚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可以接受到这样的一个新的挑战,我很是期待。但同时,随之而来还有焦虑:新教材是否会难教一些?我们的学生是否适合新教材模式呢......第一学期开学后才真正拿到了部编语文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感觉是“高大上”,与原教材对比,新教材的外观上精致,画面风格、字体选择、装帧设计、页面布白,都让人感到现代时尚、和谐养眼。比如,教材插画,原教材以写实居多,新教材则更多的是童话图;原教材的图画属单线平涂,新教材则大多采用无线平涂(没骨画法),明暗更清晰,色彩更和谐,立体感更强。顿时我的焦虑有些消除,甚至内心窃喜,这样的“高大上”的新书,连老师们都爱不释手,那孩子手上肯定也会很开心,很喜欢,很想去深入学习的。
但外观也只是第一印象,作为教师,我们更为关注的是教材的结构体系、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和原教材相比。最大的改动就是新教材将原来的“先拼音后识字”改为“先识一部分字后学拼音”。新教材先用一个单元学习40个汉字,包括数字、天地、物象、人称、人体、站坐、上下等。先识字,可以强化母语文字的意识,而且学生在幼小衔接阶段,让他们先初步认识简单的字,可以增强学习信心,避免突然的陌生和枯燥。
拼音教学方面的改动,第一是把声母y、w提前,和单韵母i、u、ü整合为一课。这一课除了要学习单韵母i、u、ü,还要学习声母y、w,以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这样安排我个人觉得是好处很大,简化头绪,节省时间,而且能提早出现一些常用音节,便于学生学习、巩固拼音。实践证明,这样安排让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第二是改变了音节的呈现形式。要求学生拼读的音节,大多是以结果呈现,减少射线的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音节的熟练程度。第三是增加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在每一课中出现的音节词语句子或儿歌都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在识字写字方面,《写字表》安排100个汉字,字数与原教材相同,但《识字表》安排300个汉字,比原教材减少了100个,降低了难度。而且在每一课的“识字”栏新增了共50个偏旁部首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认识汉字的特点,书后还附了《常用笔画名称表》,提供了横竖撇捺点提及复合笔画名称22个,对规范笔画的称谓很有好处。
课文学习方面,新教材换掉了部分原来的课文,主要原因:有的时代感不强;有的太哲理,学生难理解;有的语言缺乏童趣;有的篇幅太长。个人认为,低段孩子对一切充满好奇,对天上地下的奥秘,鸟兽草虫的活动,动植物的情境世界以及自己的成长见闻都非常感兴趣。例如新教材中,课文《四季》、《小小的船》、《江南》、《青蛙写诗》、《雪地里的小画家》、《乌鸦喝水》、《小蜗牛》、《比尾巴》、《雨点儿》、《影子》、《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等,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有兴趣也是学的最开心的。
在语文园地和口语交际方面,增强趣味性和对话性。与原教材相比,难度要求降低,基本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对话。从这,我们可以体会到编者的用心:“口语交际”属性明显增强,交互性、活动性更加突出,“口头作文”的痕迹大为淡化。关于语文园地,更注重趣味性、生活性、应用性。全册通过数字诗、日课表、反义词、时间词、亲人称谓、行业称呼等生活化的通道来识字,让学生更为喜欢,进而也积累其他知识。“和大人一起读”是语文园地新出现的栏目,每个园地都精选一篇童谣或童话,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我通常是让孩子在家里与父母互动来进行亲子学习,让孩子主动把语文带到家庭中,与大人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
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我先前的焦虑是多余的。教材虽是新的,但语文的性质不变,还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的理念不变,还是遵循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全面素养、读写积累、自主发展、活力开放等理念。我坚信,世上无难事,牢记自己的职责,尽自己所能,做自己最爱的教育工作。
汕头市碧华学校
张宝月
2017.02.25
第五篇:人音版教材使用心得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欣赏民歌、民乐时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听到京剧唱腔直摇头,如果长此下去,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与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音乐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也是要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是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注意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该纳入音乐课堂。在我们的人音版教材也能体现这一内容,比如二年级的欣赏作品: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三年级的歌曲作品:台湾民歌《摇船调》等等都体现了这点。我针对自己所教的六年级人音教材,如何让民族音乐愉快的融入课堂,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不改的乡音拉近了学生与民族的距离
在进行六年级的非洲民族音乐欣赏课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非洲民间音乐的乐器,用美术画把他画出来,听听它们的演奏音色,并在全班展示,在课堂上我播放有关亚洲民间乐曲片段,让准备好的学生听辩乐器展示他们的画,与中国的民族乐器做对比,将他们的学习生活、业余生活、心理愿望等表现出来,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非洲音乐的魅力,而且还在对比体验中对中国乐器的认识上有了提高,让学生对民间民族音乐有了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挖掘教师、学生和网络资源,通过多种活动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灵
要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就要给学生一个民族音乐的氛围,开发各种资源,我从电视节目中录制了大量的民族文艺作品。通过播放录像,学生了解了山西民歌《看秧歌》,让他们拿上红绸再现山西人夸张的秧歌舞,对比欣赏河北的地秧歌《小放驴》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人情地味儿;欣赏河南民间乐曲:板胡独奏《大起板》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民族乐器的伴奏仿佛身临其境,中华民族的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演奏我们自己的民族乐曲,外国朋友那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出成功结束的画面出现时,我感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抓住这个成功的契机,利用民族音乐知识抢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历史资料、图片、民族乐器的有关资料、介绍、民歌的种类、民间音乐等。如在欣赏藏族踢踏舞曲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热烈、欢快的节奏和充满谐趣的旋律,表现藏族人民欢庆丰收,赞美家乡喜悦而自豪的心情,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上网、请教父母、教师等)搜集有关西藏的地理、风俗和歌舞信息并做好笔记,这样的过程让他们得到了真切的感受,获得西藏的有关知识,更为理解和表现藏族民歌的风格及形成要素构筑了良好的背景基础。比赛抢答时,学生展示的作品、演唱的歌曲之多,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之广,出乎我的意料。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的民族音乐知识,在抢答和介绍音乐作品时,又将这些知识得到相互交流,不知不觉中,他们与民族音乐音乐又近了一步。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为了将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理和认知中,我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同学互相出题目进行知识竞赛,唯一的要求即是不能离开”民族音乐”这一主题。然后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设计题目。开始后,一组提问,一组回答,看哪组能难倒对方,哪组就获胜:第二轮的时候相互交换。真没想到,当我来做观众时,才发现原来学生们的那种知识面、潜在力都远远地超过了我对他们的评价。比较学生的提问与自己预先设计的题目,真是自叹不如,我设计的题目过于条理化、知识化,完全没有超出课本的要求,很死板。而学生的题目涉及面很广,不仅有课本中的,也有课外的,有电视上看的,也有杂志上读的,真是上下五千年啊!比如,有一个学生居然能根据我们所学的黄河一代的民歌的特点,提问:“同是黄河边成长的人民,为什么音乐旋律特点和音乐表现上不同呢?”,之类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当回答方反问提问方时,这些问题连提问者自己也回答不了。这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但它丝毫没有影响课堂,反而使课堂气氛更加的热烈。当然,同学们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最后由老师来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所讲的知识,同学都很容易接受,因为这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就这样,所剩半节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都觉得不过瘾,要求下节课再比一次,并且还是由自己出题目,都表示课后要更好地去复习、关注民族音乐,多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以便下次比赛时不被对方打倒。
看着同学们的这种热情,我觉得这堂课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由此,我想到教学形式的选择使用,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材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是固定的。一个音乐教师了解并掌握这些应该说不是难事。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到时候学生不会责怪说某首歌曲、某个知识点老师没有教”,那么不管哪个老师,在教完一轮之后,都不必备课了。通过对一堂课采取两种形式教学的尝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形式是一个变幻万端,永无穷尽的东西,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将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