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娜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昌乐外国语学校 音乐教研组 王娜
作为年轻的教师,教授一年级的孩子是件很为难的事情,没有经验,没有带过孩子,轻重难以掌握。当排课表下来,得知自己要教一年级一个班的品德与生活时,一时没了头绪。一是专业不对口,再就是没带过这么小的孩子,而且这门课看似是小课,但对于正处于习惯礼貌养成的阶段孩子们,却是至关重要的课程。这门课该怎样教呢 ?看了品德与生活教学指导意见,心里有了谱相。
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地进行公平、合理的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尊重学生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习惯的养成。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按部就班的使用传统的教课方式,不敢突破创新,很多原因是因为长期教一门课程,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定式。而这门课虽是我们刚刚接触的,其实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在继续围绕潍坊市教科院推广的《“345”优质高效课堂》的大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子。
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品德放在首位”而且贯穿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处。俗话说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更可怕!品德与生活,主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不但需要开设好学科教学,更需要创造性的把学科教学开展好。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具有“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的主题教育以室内活动为主,有的则在室外进行。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为此,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室外,让学生以小组活动方式,通过实验活动,探究和阳光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在真实的情景中来完成“如何与小伙伴相处”的教学目标。
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大胆的发挥。
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成功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自我表达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督促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努力达到相关要求。在上《我长大了》一课,我开展了“调查自己成长历程”的主题活动,课前学生采访父母,收集儿时物品,回忆童年趣事。课上学生出示自己的出生证、纪念币、成长册,反映自己一步步长大的经历,进而充分感悟到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学生非常爱上,乐于参与,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认为思品课教师应重视改变课堂传授知识的习
惯,设计一些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动中悟理、动中导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重学生,注重评价环节。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在学爱护环境这一单元时,我带领同学来到操场,有个别学生出现了破坏性的行为,我当时并没有立马进行严肃的批评,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说自己在活动中发现了哪些好于不好的现象,为什么不好?请同学们自己对这个行为作出评价。然后请做过破坏行为的同学说出自己当时的想法,这样一来,既让学生感受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教育了这些有破坏行为的同学。在评价中关注学生发展,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在真实情境中评价,以教育鼓励为主,促进每一位儿童的发展。“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到学生生活中去,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课间我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玩,工作之余,散步或者上街更多的是有意的观察学生。在家里,我常常陪着我女儿一起看少儿频道的节目。是啊,一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在课堂上、生活中、生命中转变了角色,我学会了时时处处尊重、关心和牵挂每一个学生。保持自己的想法 多向有经验老师请教
我们年轻,想法相对新颖,但是我们经验不足,应多向老教师请教,他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大量的课堂经验,探索了大量的成功教学之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充分结合潍坊市文科院推广 的《“345”高校优质课堂教学》。结合本班的实际,决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多和同课教师组织交流,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通过学习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指导意见的学习,学到了很多,为以后的品德生活教学指明了道路。条理更加清晰。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培养良好的、乐于探究的儿童,使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
第二篇: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几点体会
《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几点体会
灵武市宁东小学 杨金霞
【内容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教育。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自身的生活保持零距离,使儿童真正地将各种规则内化为素养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关键词】教学内容
“活”
“实”
“新”
“广”
品德与生活是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品德认识能力的提高、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工作仅流于形式,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具体落实,教学质量令人担扰,农村边远地区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只有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教育。这样才能减少思品教育“说”得多,“动”得少带来的弊端,真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自身的生活保持零距离。
一、开放课堂,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开放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空间,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为了使枯燥无味、缺乏生机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活起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课文里的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俗话说,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手做过的。不管是从《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还是从儿童这一角度去谈这门课的教学都是如此。有些知识教师讲解、演示多次却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更透彻、记忆得更牢固。即“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在做中领悟”。如在教学第四册《我长大了》一文时,“我长大了”的难点是让学生感悟到自己长大了,在教学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小时候的衣服、照片等,说说从以前的这些东西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长大了。对于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循循善诱的引导或指导,而不是把现成的道理、方法简单地教给学生。
二、变通内容,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关心、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个教育的主题。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对学生从小进行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意义重大。我们仅仅告诉孩子每天将产生多少吨垃圾,有多少地方环境正在遭到破坏等等,但是这样的数字堆积而成的课,是最最不能生发学生情趣的课。那些成人看来很发人深思的数据对孩子来说,只不过是抽象的数字而已,因为这脱离了学生的接受水平。
我针对学校周边环境白色污染特别严重的情况,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保龄球赛:活动前,我让学生们到家里、马路边搜集3—5个饮料瓶。学生们纷纷问我干什么用,我神秘一笑,卖了个“关子”:“保密!”第二天的品德课上,大家把花花绿绿的一堆饮料瓶摆放在桌子上,我随手挑了几个饮料瓶,让大家灌满沙子,我拿出一个实心球,然后对大家说:“保龄球有了,保龄球瓶也有了,我们进行一次保龄球赛怎么样呢?”大家兴奋地尖叫。热热闹闹的保龄球赛后,我请大家说说这次比赛带来的感受,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这次保龄球赛真有意思!这个球瓶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球瓶了,竟然是用废弃的饮料瓶做的;有的说,这次活动带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废物可以再利用。以后,我在丢垃圾时会想一想,这些垃圾可不可以再派另外的用场;有的说,我去找饮料瓶时发现我们身边这样的垃圾很多,我们要做环境的主人,向爸爸、妈妈进行宣传,让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慎丢垃圾,尽可能变废为宝。这样,我们身边的垃圾会少一些,我们的环境会更好一些!„„我说:“大家说得真好!变废为宝,让我们身边的垃圾少一点„„一次保龄球赛,带给孩子的不仅有玩耍的快乐,最重要的是触动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在学生的幼小的心灵中播种了“变废为宝”环保意识。
三、改变结构,使教学内容“新”起来。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都是“一把手”,五、六个大人宠着、惯着,什么事他们都是最中心。在这样不良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们形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有时为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会争得脸红耳赤,不给自己占点便宜决不罢休。根据这样的学生现实,我组织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在赛场上,各位同学咬紧牙关,齐心协力,奋力拼搏,我与孩子们一起喊加油,操场上口号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看着一脸兴奋的学生们,我与他们交流起感受来:“拔河有意思吗?你觉得拔河比赛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有的说,必须大家一起使劲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我马上接口点拨:“是呀,团结就是力量。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班集体一定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有的说,我觉得拔河比赛最有意思的是,朝后退的一方才是胜利的一方,前进的一方反而是失败的一方。我抓住时机,点拨深化:“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比赛规则,前进是失败,后退才是胜利。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如果两个人为了得到一个苹果互不相让,其中一方能选择退让的话,那他得到的是一个宽厚的胸怀,一颗高尚的心灵,远比一个苹果多得多。”一席话,说得大家心服口复,真正说到大家的心里面去了。随后,我把写有“朋友,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书签送给学生,与学生共勉。自这次拔河比赛过后,同学们相处得更融洽了,心里面也开始装着别人了。有时,同学之间有些争抢、冲突,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远比口干舌躁的教育有效得多。
四、学用结合,使教学内容“广”起来。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长辈的过度呵护和关爱下,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他们对父母的艰辛劳动不懂得付出,只知道要求。在学习《妈妈的爱》时,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妈妈是如何爱自己的,大多数孩子都说不上。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离3月8日还有一周,我对孩子们说:“妈妈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快到了,送什么礼物好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叫着“送鲜花!”“送贺卡!”我示意大家静下来,说:“其实,每位妈妈最希望收到的礼物是孩子的知心,今年我们就来送一份特殊的礼物给妈妈。这份特殊的礼物就是让妈妈知道我们有多了解她!我们有多爱她!离三八妇女节还有一周,请大家在这一周里比平时更多地关注妈妈,看看她的行动,听听她的话语,并多与妈妈交流交流,去读懂妈妈的心。三八节那天,我们再来说一说妈妈对我们的爱有哪些?”3月8日到,我问孩子们:“经过这段时间的留心观察,我想大家对妈妈肯定有更多的感受了,对吗?”小A说:“前几天我发烧了,妈妈急得不得了,我看见她在偷偷地掉眼泪。”小B说:“我发觉妈妈妈妈不但对我非常好,对奶奶也很好,昨天晚上,妈妈本来要和朋友一起去逛街的,但是奶奶说,她的被子盖着不舒服,妈妈就没去逛街,给奶奶换被子、铺床单。”小C说:“以前都是妈妈给我洗脚,那天我给妈妈洗了一次脚,妈妈激动得不得了,连连夸我懂事,我以后还要给妈妈洗脚。”„„这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家长们纷纷打电话告诉我:“孩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的确,小朋友都从亲身实践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劳,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明白了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围绕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开放的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体会到品德与生活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乐趣,使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学生也能够将一些内化的规矩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社会)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巢湖市坝镇夏店小学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工作指导意见
{2017/2018学}
为进一步提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求任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依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开展教学活动,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切实上好每一节课。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教师要认真备课,做到上课必须备课。
1.学习课程标准。
(1)教师要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充分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整体设计思路和应达成的总目标,熟悉各学段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话题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掌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把握好单元目标、话题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2.认真钻研教材。
(1)掌握所教年级全部内容、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了解并熟悉相邻年段的教材内容、知识结构。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2)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精心钻研教材。教师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内容的重点和落脚点,合理分配课时。
(3)挖掘、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使课程更具社会性和时代感。
3.了解学生。
(1)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2)学生的学习态度、需要、兴趣、动机等。(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方法。(4)学生在学习建构中会遇到的困难。
4.编写教案。
(1)要提前一周编写出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做到上课必有教案。不抄袭他人教案,不照搬教材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上课前要“复备”,以进一步熟悉教案并做教前修改与调整,(2)教案形式规范,项目齐全,内容实用。一般教案内容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教材处理得当,知识讲授准确、清楚,既重视“双基”落实和能力培养,又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有效学习方法,落实好情感目标。
2.把教材思路和教学思路有机结合起来,主次分明,条理清楚,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讲练结合,课堂结构合理。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努力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最优结合。教学方法的选取要符合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以及教师本人的特点,但无论选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原则。
4.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充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根据学校实际,找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教学辅助手段的选取,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简便有效的原则,切忌繁杂、哗众取宠。
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材施教,使全班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6.语言清晰、板书规范。教师讲课要用普通话,语言简明、生动、富于感情。语速得当,音量适中。板书布置合理,体现知识规律,不写错字。仪表端庄、精神饱满、教态自然。善于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三、作业与辅导
作业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与深化,是学生巩固、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
1.作业是指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的一些社会小调查、资料收集等实践性作业。练习指课堂上口头、书面练习或实际操作。不留书面作业。建议中高年级学生可以简单做一些课堂学习笔记。
2.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和练习。作业和练习要有代表性,难易适度,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体现开放性和选择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3.对于社会小调查、资料收集等实践性作业,教师要及时检查,给予指导与评价,提倡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每学期可以组织一次学生实践作业作品展。
四、检测与评价
教师要科学合理的利用检测与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改进教学。
1.提倡随堂检查,加强平时考查。根据学科内容的特点,可采用口试、笔试、技能操作、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
2.教学检测。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采用灵活多样的检测方式。四至六年级检测方式可采取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一至三年级可以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考核,侧重能力考核,可采用面试、作品、技能等方式进行,考核结果记入学业成绩档案。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3.测试后及时阅卷评分和讲评,并认真做好质量分析。质量分析应该有数据统计,有对成绩和问题的分析,并制定改进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巢湖市坝镇夏店小学 2017年8月30日
品德课教学指导意见
第四篇:2014-2015学年诸城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诸城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指导意见
(2014-2015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本学年,我们将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积极探讨、不断实践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逐步提高全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学科现状 1.取得的成绩
(1)通过新课程培训、教研活动、教学实践,大部分任课教师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初步熟悉了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能较好完成教学任务。
(2)通过与市、镇街、校各级教研部门的互相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许多教师热爱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成为本学科的骨干教师和课程改革的先进教师。
(3)一些教师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积极实验,对一些专题引入国内外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进行了课改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有: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法学法的研究、学科评价的研究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我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获得的经验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既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 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又注意纠正前一阶段过于忽略基础知识的偏差。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整体实现课程目标。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改变了过去教学中,老师教、学生跟着学的被动接受局面,呈现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2)注意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已经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空间。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如学生角色扮演、社会调查、搜集图片、资料等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3)教学中注重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过去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在教学中呈现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体现出多样的内容,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思考的变化、成长以及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态,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4)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实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注重学生生活和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师生搜集大量资源,以充实教学内容。
(5)教学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入手,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6)教师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与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机整合,为教学有效服务。教师能紧密结合教学目标,运用信息技术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提供有效服务和支撑。有的老师制作了生动的课 件;有的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搜集了大量图片、音像资料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提供有效服务。
3.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新理念的接受、理解及教学行为转化到完成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实验、形成、成熟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个进步,但有些教师仍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分成若干个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看似学生主动,实际还是一切按教师设定的轨道运行,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2)有的教师采用问题学习,其基本做法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学生课前参与,记下问题,上课质疑;教师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质疑。疑难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学习目标就达到了。这是目前采用较多,是一般认为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关键的问题是学生虽有思考,但提出的问题还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目的仍旧只是弄懂教材。
三、教学建议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话题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看,本课程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课程,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或方向性)。从课程的类型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这就构成了本课程的性质,它具体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课程目标”部分,总目标之下还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的分目标。但实际上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这三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我们既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教学,也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抽象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综合性 也表现在课程内容部分。内容标准的每一条,几乎都包含了课程分目标的三个方面。教师要在把握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把握住单元目标、话题目标之间的关系,一定要细化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创设学有所获的空间。
2.运用学生已有经验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应十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这样,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本课程的教学应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不断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和充实课程内容。教材的编写有个过程,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的,而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步的,所以,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本地区和本校的课程资源,来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时俱进。
3.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改的关键
教学中教师想方设法地用各种形式组织教学,但目的性还比较差,为活动而活动,教学流于形式,忽视学生认知,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四、教学实施
1.教学过程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容量适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教育,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开展活动教学的方式。根据教学需要,布置、参与和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访问等课前准备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体现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理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能力培养,体现学科性的特点,相关知识概念、技能传授准确。
3.根据学习主题要求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获得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低年级宜以活动体验式教学为主,中高年级宜增强问题探究式教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讨论、资料调查、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与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等。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经验背景、能力水平和学习主题要求。
4.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可以扩展到校园和校外相关教育场所。教学时间可以在与学校活动或其他课程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根据学习主题需要,布置行为练习、资料搜集和阅读、调查访问等课外延伸活动。课外 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注意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实践性活动需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安全性。
五、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2.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指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3.评价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评价方法多样,有教师观察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生访谈、作品评析、书面测试等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式、方法,并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4.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及时进行学习反馈。做好课内外学习活动记录和评价。以主题单元为单位进行阶段性评价和反馈。期末进行必要的书面检测。结合日常观察、学习活动记录、阶段性考查、期末检测等方式,综合评定学期学业成绩。
六、工作要点
1.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
为了促进我市品德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本学年我们将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全市品德教师加强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2.因地制宜地拓宽教学时空
(1)灵活使用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学习教科书本身不是目的,教科书只是学 生学习人类文化的一根拐杖,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一个手段。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动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本课程“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综合性”的性质决定了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除教科书之外,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学校、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场馆,名胜古迹;各种文化活动、民俗节日、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问题;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河流山川等等都可以作为本课程的资源,有效撷取,合理利用。
(3)有效利用图书、媒体、网络等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资料,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健全镇街(学校)中心教研组,加强教学研究
各镇街(学校)要建立品德学科中心教研组,机构要健全,教研组要有详实的学期活动计划,要有明确的活动安排,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还要有学期总结。中心教研组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每次活动主题要明确、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开展研究讨论,活动方式多样,活动过程要有记载。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品德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促进自身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
4.加强学科教学常规管理
(1)备课。我们倡导有效的备课方式,但坚决杜绝为了应付检 查照抄教学参考书、教案和完全从网上下载的现象。专职教师必须手写备课,当然在个人手写备课的基础上,集体备课的成果也可以以活页的形式夹在其中。兼职教师可以电子备课,但必须保证对备课的二次修改。无论专兼职教师都需要课课有反思,且反思字数不能低于100字。“反思”不只是已上课堂教学的简单重现或片段截取,也不是好或不好的感觉,而是理性的分析。
(2)上课。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如阅读、讨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问题辨析等等。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感知和直接体验,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本学年,将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初步构建的“亲历体验型”、“讨论思辩型”、“情境模拟型”、“成果展示型”等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再优化,本学科任课教师要围绕以上要点有针对性地思考和研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作业。本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形式展开的,是活动型综合课程,一般不留书面作业,根据需要可以于课前或课后安排一些观察、调查、访问、小实验、小制作等实践性的作业。
5.组织开展好联合(片)教研活动
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认真参与每一次活动,锤炼自我。把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带回去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改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不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说联合(片)教研能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为每个教师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与展示个性特长的大舞台,特别是通过联合(片)教研,让学科教研活动成为“人人是学习研究之人,处处是学习研究之地,时时是学习研究之时” 的研究氛围,为教师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提供了条件。镇街(学校)教研室和学科中心教研组要组织好,教师应积极参加。
6.利用密州网络教研学院开展好网络教研
密州网络教研学院为我们拓展了教学教研的空间、资源共享的空间、成果交流的空间。教师应积极开展网络集体备课、观课议课研讨等网上教研活动,把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把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得,把教学的感悟和疑惑,把阅读到的精品统统通过密州网络教研学院这个平台与老师们分享、交流、研究。通过交流互动,丰富自我,成长自我。
第五篇:品德与生活听课体会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湖北乃千湖之省,武汉市地处两江汇合之处,是一个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学生在生活中很难真正体会到缺水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并没感觉出它的珍贵。学生中不珍惜水甚至浪费水电的现象随处可见,他们缺少对世界、特别是我国水电资源状况全面完整的认识了解,自主性和合作性也不够强,有些家长在这方面也缺少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但我国是水、旱灾害频繁,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因此,加强节约水电教育势在必行。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水电是宝贵的资源,学习节约水电的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明确节约水电的重要意义,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要重视课前师生共同进行调查水电资源的活动,加强方法指导。同时教师要利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节约资源的情感。最后通过“节约水电窍门我介绍”、“制定节约水电文明公约”、设计广告语等活动升华学生情感。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突出活动性、体验性的特点,旨在通过探讨交流、场景模拟、行为辨析、制定协议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水电等资源极其匮乏的同时,知道水和电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节约的方法,养成处处节约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建立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人类的爱心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唤起学生节水、节电的意识,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激发爱惜水电的情感。行为与习惯:培养自觉节约水电的意识,自觉实践节约水电的良好行为方法,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逐步增强环保意识。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们周围水、电资源的现状,了解水电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用途,了解水电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水电是宝贵的资源,学习节约用水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调查研究、互动交流,研讨辨析,认识水电的宝贵,形成节约的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学习科学的节约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水电是宝贵的资源,学习节约水电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确节约水电的重要意义,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家庭用水用电”调查表,布置调查任务,准备节约公约的样本,制作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水电的用途,调查家庭、个人每天的用水量,做刷牙用水量实验(刷牙时水龙头关与不关、流量大小,与用水量的多少比例。),填写调查表。查询或实地考察缺水情况,并以文字或图片等形式记录整理。
第一课时
活动一认识水状,探究秘密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看谁能猜得出:“一物不稀奇,人人不能离。钢刀切不断,铁钩钩不起。”
2.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是呀!水在我们生活中人人都离不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说说“宝贵的水”。——板题“水”。
3.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水?(教师相机演示课件:水的画面)
4.小结:除了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液态的水以外,还有固态的水(如冰),气态的水(如水蒸气),这些水构成了大自然中丰富的水资源。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激发兴趣,引发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身边的水资源状况,为下一步的对比埋下伏笔。】
活动二比较演示,体会宝贵
1.师: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表面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水都可以直接使用呢?
2.(演示课件:出示“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而可利用的淡水约占0.5%。”)教师实物演示:如果把一盆水比作地球上的水资源,那么淡水资源就只相当于这一碗水,而可利用淡水资源仅仅只有一勺水。
3.师:我们可以利用的水多吗?说说你的想法。
4.师:你知道如果缺少可利用的淡水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5.(演示课件:播放缺水录像、图片)师:你看到什么,听到这些?想说什么?
6.小结:地球上的水看似很多,实际上可用的实在太少,没有水动物、植物不能生存,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不能进行,后果非常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实物演示、观看录像、实地考察等直观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悬殊明显的比较感知水资源的宝贵、匮乏。】
活动三实践探究,了解用途
1.师:课下我们从不同角度调查了水的用途,总结一下你们的调查情况。
2.学生分组谈论、交流,教师巡视。
3.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从生活、工业、休闲娱乐、植物、城市建设、其他这几方面用图片、手抄报、文字等方式交流。)
4.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5.小结:人体65%是水,从在妈妈肚子里孕育起我们就生活在水中。我们的生产、生活时时处处都需要水,离不开水。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汇报,体会水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四情景再现,感知重要
1.师:老师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停水的日子,停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麻烦?咱们先来看看乐乐家停水的一天。情景表演《在停水的日子里》:天气太热,乐乐准备洗澡却发现因为管道爆裂停水了,不知什么时间修好。乐乐乐不起来了,他该怎么办呢?
2.师:知道这个情况,邻居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天会怎么过?
3.师:你有过这样停水的经历吗?能说说你的体会吗?
4.小结:停水让生活变得混乱,没水的日子才知道水是多么不可缺少,多么的珍贵。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表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更能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水,水是非常珍贵的。】
板书设计
5节约从我做起
水资源稀少珍贵
水的用途广泛离不开
停水的日子
过这次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优质课评比的听课活动,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学习,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
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本次大赛,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走进电教室。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两天的听课时间转眼就过去,但留给听课教师及学生的远不止我上面所讲到的。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