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成性课堂学习心得
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观摩培训学习心得
杨文霞
此次出差北海,有幸观摩了几节区内外同行的现场课,聆听了来自华南师大历史系的黄牧航教授的报告,收获很大,感想很多,选取几点记录如下。
此次学习观摩的关键词是“课堂生成性教学”,何谓生成,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对课堂要有预设,但又要求教师的预设是弹性的,开放的,在实施过程中是允许甚至必须有学生参与的空间的。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是积极创设知识学习的情景,尽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真实情景的辅助和催发;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持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是学习的伙伴,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之后,原来预定的教学内容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学习融入了自己的经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实现教学相长。
此次观摩的几节现场课都体现了这一点,用课改的词汇来形容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课堂上时间还给学生„„两节初中现场课,一节《戊戌变法》、一节《新文化运动》,教师处理得相当大胆,学生在课堂上唱起主角,他们先是分组合作,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体现了教师对课堂的预设),然后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让他组同学帮助解决。这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生成的了,是非预设的。从两位教师的设计来看,非常好的诠释了“课堂生成性教学”一词,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课堂成为了学生的舞台,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相当有深度,抓住了这节课的中心,如果再能由学生来回答解决,那这样的一节课真可谓“圆满”了-----课改理念尽体现,学生不但得到了思维表达等诸多方面的锻炼,还实实在在得到了知识。在课后的点评中,学者专家的发言也明确表示了对这几节课的褒奖------生成的,学生为主体的,体现了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关注的课堂啊等等。但同时,我也注意到,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那是相当相当的高,因为课堂是开放的,你给了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权,你不知道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回答,你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足够的课堂机智才能应付得了学生的问题才能掌控得了课堂。还有更要命的一点是,你必须注意,你有的只是40分钟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你是有教学任务的,你是要完成教学内容的。如果没有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课,还算不算是有效的?如果一位教师几乎每节课或者大多数课都无法完成教学内容,那他的教学能不能算成功-----即使他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在这两节初中现场课上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出现了生成性的东西,学生提出了很有深度的问题,直指这节课重难点,教师让学生思考来回答(因为不这样,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了)。如,在《戊戌变法》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化身不同阶层人物模拟思考“你会不会支持变法,为什么”;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回答“为什么要发起新文化运动”。这两个问题就是专家,都可以讨论上一两天,写上几万字的,而学生就凭着一本课本,课本上短少的几十个字,加上自己的想象!想象!做出了回答。可以想见这种“自行解决问题”的质量是怎么样的!在我看来,学生根本没有吃透弄清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回答是肤浅甚至偏颇,逻辑不通的。这样的课堂能向学生传递什么样的知识?或者说课改轻知识重方法已到了这个地步?而且,两节课由于生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也由于学生无法或者说很好解决这些问题,都毫无意外的拖堂了,教师赶集一样把一些教学重点匆匆点到,来表示自己完成了教学内容。在课后的点评中,专家对此还是给予了正面评价,理由是“怎么样的学习就有怎么样的人生”,这样的课堂起码教会了学生自主思考、敢于表达、有自己思想等等。专家之言也有道理,但回到我的问题,一节课没有完成教学内容,但教了学生一种方法,可以算成功,那如果每节课都如此,也算吗?我们对学生的理解是,学生有了方法,就能自学,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但从我一个一线教师的实践来说,学生有了方法,真的就会去学习吗?理想主义会害死人的。
听了两天课,到底有没有收获?有,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疑惑。生成性的课堂是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学生喜欢的,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肯定是今后的大方向,但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第二篇:实践“生成性课堂”
实践“生成性课堂”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它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解放了教材,照亮了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以前,我上课都习惯采用牵牛式教学,学生上课纪律良好,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按照我的计划进行。但是,当我问一些拓展问题是,班上几乎没人回答得出,学生们的成绩也没有很大的突破,为此,我很是苦恼。
通过网络学习,当我学到《课堂教学》时,我仿佛找到了答案,于是我决定一试。在课堂上我创设很多情境、提出很多引导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虽有点“乱”,但学生们的讨论都是围绕课堂重难点内容。上课时,学生们的眼睛一改往常的麻木,变得闪亮闪亮的,那是对新知识渴望的眼光!试用一个多月,同学们的月考成绩明显有进步。
生成性教学,整节课,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在旁引导,看似乎是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其实不然,反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教学日子,要不断改进,争取更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第三篇:关于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关于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镇第二中学 马继红 刘晓梅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它应该是五彩斑斓的,蕴涵着无穷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学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在课堂上,除教科书、教师的课前备课和教学设计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资源,就是来自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生成于课堂的活的材料。在课堂上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预先没有想到的、奇特的、闪光的、极有个性的语言材料,它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活的材料,这就是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这些课堂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更生动、更活泼,更具有生成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转变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而且跃动着人性的魅力。
一、以质疑问难促生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动态生成”观念,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上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应在课堂特定的动态环境下,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思路,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学生的质疑问难促生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是最珍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更应该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一上课学生就质疑问难,其中一个学生的问题是这样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关系是怎样的?”“课文穿插美女蛇的故事,是否宣扬封建迷信,其作用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也议论纷纷。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捕捉到教学契机,认识到深入引导的机会来了,于是调整教学思路,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认识到贯穿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作者天真活泼的童心。至于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经过大家讨论,明确了这个问题的含义。
2.以师生的即兴创作、心灵碰撞促生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得灵动活泼,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学目标必须是潜在和开放的,应该接纳始料未及的经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在学习《木兰诗》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木兰会不会被发现?”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接着,就这一话题引出一个讨论题:想象一下木兰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她又是如何处理的?学生们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机智。教者利用学生的质疑,为大家搭建了一方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是活的,课堂也是活的,我们只有根据教学情景调整自己的教
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以学为主”。这样的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一群思维活跃、见解独特、心灵飞扬的孩子。这样的课堂才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以意外事件促生成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要学会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意外,一个恶作剧„„并能马上作出积极反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这样才能及时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
1.以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促生成教学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提一些怪问题,甚至做出一些怪举动,对学生的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若能随机因势利导,巧妙转移,就能融化怪问,化弊为利。教师要善于抓住瞬间机遇,做出及时调整,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古诗《三衢道中》,当讲到“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时,一名男生忘乎所以地学着黄鹂叫了一声。全班同学先是一愣,既而哄堂大笑,随即将目光齐刷刷盯住老师,意思是看你老师怎么处理。这位老师冷静地一笑:“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学起黄鹂的叫声,不正是受到诗中的环境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染吗?同学们从这一鸣叫声中,一定能体会到作者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心情。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写鸟鸣的诗呢?”课堂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了,大家纷纷说出许多古诗句,如:“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然后全班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诗歌的学习,课堂气氛活泼融洽。
2.巧借环境变化促生成在教学中教师能随时环境变化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深深感受到课堂的意外生成之美。有一次课上到一半,忽然天降大雪,不知是谁忽然冒出一句:“啊!2005年的第一场雪!”这句话犹如油锅里撒上了一把盐,全班沸腾起来了,一双双眼睛投向了窗外,学生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我一看课是无法继续了,干脆,我们来个咏雪诗歌朗诵比赛吧。于是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咏雪诗歌朗诵。从韩愈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到王维“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到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学生们群情振奋,你方唱罢我登场。咏雪完毕回到课堂后,我索性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谈谈对刚才“咏雪事件”的感想。这盘新鲜出炉的“大餐”使得大家胃口大开,他们从自己的行为中受到了启发,产生了莫大的成就感,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一篇以“雪“为话题的随笔,从效果看还是很不错的。这难道不比原来设计好的课堂更有意义吗?正如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动态生成”,并及时的捕捉住“动态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三、以反复朗读促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形成学生独特的体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可贵的是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
1.巧妙设置情景促生成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生成了新知,唤起了学生更为深切的情感体验。在学习《春》一文时,在反复朗读中,教师给学生的朗诵配上贝多芬的《爱的纪念》的音乐,优美的文章,似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很好地体现出了文章的意境。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多媒体展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欣赏春的美景,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一节课下来,学生沉
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意犹未已。课堂上的朗读给予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在阅读教学中,朗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常把教学推向高潮。
2.开放的朗读设计促生成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的形式激活课堂,朗读使学生尽展才华,促使课堂的动态生成。《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每次朗读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文中三次彩虹描写部分的朗读设计使得课堂摇曳多姿,师生都有意犹未尽之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探究,使学生对斑羚群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精神有了透彻的理解。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沉浸在师生同被震撼的气氛中。随后布置随笔,这次作业学生们没有了往日作文头痛的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
四、以亲身体验促生成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悟。它具有亲历性和独特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多次提到了“体验”二字。在体验中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和价值观的提升。
1.重视学生的亲历性
一位老师在执教的《秋天》一课,为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秋天的魅力,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带领孩子们来到秋天的原野上游戏,在大自然怀抱中尽情欣赏。等学生们回到教室,他们依然沉浸在游玩的欢娱中。教师让他们谈出各自的体会,学生的话匣子便立刻打开了。有的说看到了即将收获的玉米、大豆和高粱,有的说看到了河上满载而归的捕鱼的小船;还有的说看到了广袤的原野上雪白的羊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着说不尽的高兴!可想而知,接下来学习课文一定是声情并茂的。
2.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课文,我总是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篇,一遍又一遍地读,再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于感受、感觉、疑问。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行道树》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体会。”感悟到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每读一处就有不同感受,仿佛自己成了那一排排挺立在路边的行道树。这样,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丝丝灵气。这样的自悟自得,抛却了固定程式的束缚,使课堂中自由陈述的气氛很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展现生命的色彩。
由此让我们深切的感悟到,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只有将线性设计柔化为弹性设计,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累,从而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得以恣意张扬;课堂也才有可能因此而激情荡漾,灵感迸发,诗意盎然。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因动态生成而变得更加精彩。
第四篇:生本课堂学习心得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
这次有幸参加了沙湾县第五中学的生本课堂的学习,我听了七年级的三节语文课,让我获 益匪浅。事物的发展是需要创新的,而生本课堂就是对高效课堂最好的诠释。
首先,走进五中的教室,学生在课间互相讨论,都在准备下节课的内容和学习工具。一眼望过去可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做什么。真正的精彩是在上课之后。教师导入完毕,就会进行预习检查这一环节,学生以五到六人为一组,学生均是按照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后进生的学习情况来分组。提前分组预习新课的内容,每组都有一块展示板,反馈本组的预习情况以及不懂的问题。在预习检测的环节同学们的错误不用老是点出来,其它预习了的同学都会及时发现,同学之间就可以进行及时的点评。学生回答积极,讨论激烈。就像五中的校长说的,生本课堂是从以教定教转化为以学定教,小组讨论加比赛式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部分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我发现只要同学们认真做好预习,对老师设置的一些问题,可以非常快的从书中找到答案,并积极和大家分享,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由老师来设置,七年级十五班在进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在感知文章内容这一环节,由每个组在展示板上写出你认为这一课的最重要的问题,或者是小组讨论完之后不懂的问题,由其他组来共同探讨,教师总结并反馈问题的答案。每当前一组的问题解决完后,学生就自觉的摘掉展示板,下一组的同学快速挂上新的展示板,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却不散乱。而这是一篇写景散文,在学生探讨前,老师就会不断重复写景散文需要注意的问题:
1、写作手法
2、写作顺序
3、景物特点
4、修辞手法。在老师重复的时候学生也都在和老师一起重复。按照这四点的思路,很快就把文章的内容分析的清楚透彻。这一环节,老师基本上就不用讲解太多的概念性的问题。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教师就不需要讲,甚至有学生比老师讲的更细致,在后面课堂内容总结这一环节,学生在展示板上展示本节课内容,教师之说一些书写习惯,比如书写工整有序之类的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话,根本不需要先强调一遍本课的内容。学生将自己的总结放好,老师也拿出事先写好的课堂小结,并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谁写的好,学生的板书一点不比老师的差,甚至比老师的还详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锻炼,每个同学的兴趣特长都在这种自主的课堂上充分发挥。更切合的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还学生于课堂。突出了生本课堂的教育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最后,我发现这些孩子,不论是反应好的还是一般的,人手都有一本学习参考书,而且种类繁多,每个学习小组都人手一本,而且还不一样,我向学生了解到,都是他们自己买的,不一样的练习册当然也会衍生出不同的问题来探讨。而且他们的老师在上课时也强调了,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能用参考书了,这种锻炼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会借助学习工具自主的学习,自然记住的语言词汇也就繁多,有感悟也能从内心里明白的表达出来。学生和老师通过这种模式的交流,实现了三个学习形态的转变:从灌输式到自主性;从听懂了到学懂了;从他律到自律。整堂课给我们呈现出了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高效课堂。
生本课堂以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为学校的德育基础,在七年级的这三个班听课,每当我们走进教室,任课教师都非常热情的欢迎我们,主动给我们介绍课堂状况。下课的时候会教孩子主动和我们道谢并告别。他们这种积极热情的教育氛围,让我深深的投入其中,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是可敬的。
作为一名教育新手,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更要扎实我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功底。力争做一个好的引导者。
第五篇:生本课堂学习心得(范文)
生本课堂学习心得
北阁学校左平平
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以前的传统课堂中,基本生本高效课堂学习心得上是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就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环节的流畅性与主导课堂变化的能力。
其次,要做好激励工作,由于现在的课堂主要是由学生来讲,所以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对于好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我们要相信学生,这可能也是我们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学生是否讲得好,讲得对。
再次,要做好引领工作。生本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所以在课堂上面,我们要适当的引领。对于展示的好的地方要给予鼓励,对于展示不到位的要及时给予提示,尽量使得环节完整。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还要及时点拨,尤其是重难点知识。点拨尽量做到语言精简、方法恰当、并列举恰当的实例进行补充。这样便于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展示过程中抓住重难点。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归纳的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展示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
第二,学生角色的转变。和传统教学相比,生本高效课堂的模式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也和新课改理念学生主体地位提升不谋而合。新教材知识和旧教材相比,更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同时,同学们在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在通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这些为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总之,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生本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它的发展之中,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生本高效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最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