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
TOSHIBA [键入文档标题]
[键入文档副标题]
斌斌 [选取日期]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
内容摘要: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先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训练。奥尔夫指出:“能够把音乐、游戏、舞蹈、语言等融为一体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可以说是音乐的第一要素,而幼儿的学习能力最强,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节奏感的最佳时期。本文从四个方面浅谈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分别是节奏训练的定义,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奥尔夫节奏训练的方法及奥尔夫节奏训练的本土化,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教育,以适应日益提高的素质教育需求。关键词:音乐教育
节奏训练
方法
本土化
音乐可以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丰富幼儿的头脑,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音乐是促进幼儿心身全面发展和潜能发展的重要有效途径;音乐是一门奇妙的语言,让人类从中获得真善美的体验和教育。幼儿期的人类是一张白纸,学习能力最强,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幼儿期也是接受审美启蒙教育的最佳期。所以幼儿教育必须重视音乐教育,而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则是节奏训练。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声音的基本组成,声音无处不在,节奏无处不有,节奏感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什么是节奏训练
节奏是一个音乐的框架和结构,节奏感主要是指节奏和节拍的感知和表现能力。①训练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节奏训练就是有计划的通过学习和辅导让儿童掌握音乐节奏感。节奏训练从内容上看,应包括速度的训练、节拍的训练和节奏的训练,这是节奏训练的基础;从类型上看,有单声部节奏训练和多声部节奏训练,这是要求学生既能从横向去理解节奏的意义,又能从纵向去分析节奏间的关系;从程度上看,即有由感性阶段的训练到理性阶段的节奏训练过程,又有初级模仿节奏感到高级内心音乐节奏感的训练。②而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节奏训练,幼儿接受能力有限,则应该侧重于基础的速度、节拍训练、感性阶段的训练和初级模仿节奏感。
①《pe2[幼儿/小学教育]浅谈如何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 ②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的能力,也培养了幼儿自身的协调性,唤醒幼儿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言是人人具备的能力,每个人自出生后有两个基本的学习能力,一是学走路,二是学语言,将语言朗读巧妙的引入节奏教学中,利用说话作为起步的节奏训练,这样会使幼儿感到特别熟悉,甚至形成自然的条件反射。奥尔夫将字、词、姓名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让孩子可以有节奏的朗诵出自己的姓名,还可以在朗诵的游戏中相互认识。②
如:1××××1×
在这个简单的朗读游戏中让孩子体会节奏的长短,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让孩子认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且感受到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得不同。
在节奏朗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做多元化的训练。
比如幼儿需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四分休止符“0”,原来可能是一个较为枯燥的知识点,但如果我们用奥尔夫的节奏练习法,通过朗读及身体的节奏律动教学来认识掌握节奏“0”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知识。谱例:
一二三,向前走,抬起头,挺起胸,好象小兵雄赳赳。节奏:×××Ο×××Ο×××Ο×××Ο×××××××Ο 注:“×”时以行进节奏向前踏步,“Ο”时作立正姿势敬礼。
这样联系比传统的节奏练习更有趣味,教学效果也十分突出,除了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反应力。
(二)律动教学法
律动是指用身体的各个部分,随着音乐进行的一种有韵律的动作。律动可以分为创造性律动和模仿性律动,可以使用各种器具,也可以徒手进行。律动提倡身体各个部分的积极参与,是一种将音乐与舞蹈、体操、表演等形式相结合的综合形式。③律动教学法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来学习音乐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它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作用。幼儿律动是指根据音乐的性质,相应地、合拍地做出各种模仿动作。常做的有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如兔跳、鸟飞、熊走等;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洗脸、刷牙、梳头等;模仿成人劳 ①
①《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刘琬琬 师晖《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
-研修总结互联网数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②《浅谈幼儿英语律动教学法_早期教育_育儿圈_小脚印亲子网_福州妈妈_...》2013-08-15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节奏感以及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内容有:
1、节奏模仿。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模仿的节奏可重复做,标准是学生对节奏是否掌握。模仿的节奏也是有见到到复杂,慢速到快速,要适时为止,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学生的兴趣减弱,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2、接龙游戏。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节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最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练习时学生根据教师的速度进行节奏连接,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动作,也可以自由创作。
3、节奏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编。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节奏词汇时,这一练习是很容易达到的。学生能够创作出多种声势节奏型,但教师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搭配,避免出现小组之间过大的差距而影响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4、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这种训练方法应用最自然,最能体现音乐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来更加容易,而且培养了学生学生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对多声部音乐的参与理解能力。②
奥尔夫声势教学法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四)器乐表演教学法
奥尔夫设计了一套音准精确、音色优美的、有固定音高的音条乐器(木琴、钟琴、刚片琴)及无固定音高仅起节奏作用和音色效果的打击乐器(三角铁、串铃、响板、沙球、钹),另加竖笛、定音鼓等。由于这些乐器采用打击的方法,没有指法上的困难,技术上的负担,学生容易操作。同时,它们也最容易突出节奏的特点,有利于节奏的培养,优美的音色富于丰富的色彩,能激起儿童们的兴趣和想象,教学效果好。对幼儿则只是让他们了解认识这些器乐即可。
(五)创作教学法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非常强调教学的即兴性。从模仿开始,到自由创造,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生有强烈的音乐创造欲
① ①《浅谈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邑教育网》
-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数据《大舞台》-2010 ③《20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专业毕业论文
(1)《幼儿音乐节奏感是怎样养成的-龙源期刊网-华文世界最大的电子杂志...》
-互联网数据《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3)《浅谈节奏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刘琬琬 师晖豆丁网》2011-08-11(5)《视唱中的节奏训练》陈嘉陵《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7)《律动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三叶草——方芳音乐...》
-互联网数据《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9)《浅谈幼儿英语律动教学法_早期教育_育儿圈_小脚印亲子网_福州妈妈_...》2013-08-15(10)《浅谈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大邑教育网》2013-01-14(11)《第二节 现当代主要音乐教育体系的课程范式及教学方法》2010-12-07(12)《对新课程实施困境的文化学反思》韦家朝互联网数据《大舞台》-2010
第二篇: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节奏训练
一、奥尔夫先生生平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是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儿童教育家,他独创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以及世界上70多个国家被广泛采用,人们公认“奥尔夫是为了孩子的音乐,是用于终身的音乐教育”。奥尔夫先生认为要奠定孩子未来音乐学习的坚实基础,其音乐训练应依照音乐发展的进程进行,即以节奏为根本,逐渐建立对旋律、音感与即兴创作和欣赏。
二、奥尔夫音乐
鲜明而突出的节奏性是奥尔夫音乐风格的首要特色。奥尔夫先生认为: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元素,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
奥尔夫的音乐通常具有明确的调式、调性,在那些调式性的乐章中,他常使大、小调轮番交替地出现。
奥尔夫特别爱用打击乐器,他的每部作品中都必用打击乐器,除定音鼓外,常会使用四种以上,甚至是全部的打击乐器。
奥尔夫的音乐,以各种音乐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节奏为基础,对于其他各种音乐的要素,也都采用最基本得内容或方式.三、奥尔夫节奏练习方法
奥尔夫本人并没有写过专门论述其教学法内容和方法的著作,他与凯特曼夫人合作的《学校音乐教材》不是按照儿童学习音乐的具体过程而编著的教科书,而是内容极其丰富、供教师选择的素材库。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凯特曼夫人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于1970年出版了《奥尔夫儿童教学法初步》。根据凯特曼夫人的总结,奥尔夫教学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节奏、旋律练习
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其它许多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围绕它进行。节奏练习主要包括:
1.语调节奏
通过语言抑扬顿挫的变化,让孩子认识音乐的节奏与曲调,并在孩子所熟悉的声调领域中练习,进而灵活运用于即兴创作。在奥尔夫音乐教材中,孩子们常开始学习下行小三度(如So、Mi)的旋律,唱出易学或常用的字词,籍以学习音乐中不同的节奏、音的强弱、旋律进行方向及速度的实际意义。然后再加入其它不同音程与节奏的群组模式,扩张认知的范围。
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开始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提取最短小的2/4拍的节奏单位,作为教学的起点,用它们作为乐曲旋律或儿童的朗诵、歌唱的伴奏,并以此进行多种形式的演奏和即兴演奏。
2.“声势”教学。所谓“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势”教学是用儿童身体作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即简单又有趣的方式。
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幼儿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根据幼儿认识具体形象的基本特点,我们采取用红、绿、黑三种不同颜色,分别表示是拍手的节奏,拍腿的节奏,跺脚的节奏。幼儿可自己看着谱而动作;也可由教师边指导幼儿看谱来做节奏练习;还可以不看谱,而由教师先拍一种节奏型,让幼儿模仿,反复再现。从而使幼儿听觉快速反映得到培养,同时得到了节奏的练习。这种学习方式我们把它叫做声势练习。
(1)拍腿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手拍左腿,符杆向上表示右手拍右腿,符杆同拍向上下,表示双手同时拍双腿。
(2)跺脚声势练习
符杆向下表示左脚跺地,符杆向上表示右脚跺地。(3)综合声势练习
每一种节奏型,包括二至三种声势练习,拍节奏时从左至右看节奏谱,按节奏进行三个声势的节奏练习。
3.演奏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及旋律的音条乐器,进一步扩大儿童节奏表现的可能性。
孩子们将自己的身体当作一种乐器,做出肢体动作并发出声音,例如拍手、拍腿、跺脚等,这种可发出声音的肢体动作,连同非语言性的人声,通常又称作声势。配合发出声音的强弱、不同的节奏与人数参与的多寡,加以精心的设计,就能演绎出一首多彩多姿的乐曲。旋律练习从节奏入手进行。在旋律练习中儿童主要要学会演奏奥尔夫音条乐器,并用它们来为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即兴演奏、歌唱律动、朗诵和“声势”进行伴奏。奥尔夫音条乐器主要包括低、中、高音木琴,低、中、高音钢片琴和中、高音钟琴,在伴奏中主要使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固定音型。除了音条乐器外,旋律练习还包括学习竖琴。
奥尔夫乐器包括:(1)人体乐器
捻指(相当于女高音生声部的音色)拍手(相当于低高音生声部的音色)拍腿(相当于男高音生声部的音色)跺脚(相当于男低音生声部的音色)(2)无固定音高的乐器 金属类:三角铁、撞钟、钹等
散响类:西斯特、串铃、腕铃、脚铃、领圈、沙锤等
木质类:单响类、双响类、响木、响板、摇板、梆子、木鱼、刮胡等 皮膜类:手鼓、双面鼓、班戈鼓、大鼓、小鼓、定音鼓等(3)有固定音高的乐器
音条乐器:钟琴、木琴、铝片琴等 其他旋律乐器:竖笛、大提琴、波尔动等 有时加入:玻璃杯、口哨等
(二)基本形体动作教学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音乐与动作、舞蹈、语音的结合。因此,形体动作与舞蹈教学是奥尔法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相区别的是,动作在奥尔夫教学中不仅是学习音乐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学习的目的,它与音乐具有同等的意义。
1.动作训练
动作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尽可能的全身性的和大的动作活动。我们现在给予孩子们空间活动的场地和大动作活动的机会太少了。除了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在主观。特别是少年期,年龄越大越少活动,其中社会环境造成的心理障碍是重要因素。奥尔夫的动作训练是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这需要有大的空间,如果可能最好光脚——回归自然状态。身着适于运动的服装,这是基本条件和要求。
2.动作变奏和动作组合
这是将各种动作在简单动作方式的基础上组合或变化节奏,以加强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感受各种节奏型、节拍和速度的能力
3.动作游戏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音乐不是以单一形式存在的,不仅仅是用嘴唱或用耳朵听,它是结合动作、舞蹈、语言的有机整体;这恰恰又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源于生命开端的,是接近土壤的,是心灵最自然的表露。
4.即兴练习
即兴创造是每个人具有的本性,是散发心灵的本能反应。当6岁以前儿童听到音乐时能随乐而舞,边舞边哼唱;当看到一幅画时,他们可以按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并可通过简单的打击乐器,即兴演奏、即兴表演;没有乐器时,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像,用手、脚等或用其它物品代替进行表演。
上述各方面的练习在奥尔夫教学中并不是分门别类地进行的,而是富有意义地相互联系起来,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作另一项的准备或补充、发展,如器乐演奏可以引入歌唱,歌唱练习可以发展为动作,从而使孩子们能够更全面地体验音乐。
(三)节奏训练的具体方法 1.语言节奏练习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如何通过民谣、儿歌,让儿童从语言出发来掌握节奏。这里就不细叙述。但必须强调的是,要结合一定的词组和语句去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然后再结合一定的动作和舞蹈去加强节奏,使孩子在边朗诵(或唱),迫跳,边拍掌,边跺脚等过程中,去培养节奏的敏感性。
这是一首通过说儿歌,掌握一定的节奏型的练习。加上拍手、拍腿、跺腿三种不同节奏型的伴奏方式,使这首儿歌的节奏练习具有音乐性,不是纯机械性地打拍子,而是在流畅、自如、有力度的变化,富有表现力的伴奏过程中,掌握节奏。
2.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
在拍手、拍腿、跺脚的声势训练基础上,进行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习,对 于儿童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将幼儿分成三组,每组以一种声势和节奏型进行练习,然后将三组合起来为儿歌式歌曲伴奏,便成了三个声部的节奏音乐了。拍手、拍腿、跺脚三组为歌曲伴奏。
3.轮说节奏练习
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儿歌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将幼儿分成两组或三组进行轮说,这不仅能加强幼儿的节奏记忆能力,同时为今后学习轮唱奠定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请第一组小朋友按节奏拍手说歌词,第二组小朋友从☆记号(比一组晚一拍)按节奏拍手说歌词,当第一组说到“敲呀敲锣”时再反复一遍“敲呀敲锣”,最后说“鼓”时两组找齐。
4.变奏节奏练习
同一首儿歌可用不同的节奏分别说。也可用不同的节奏同时说。各种不同节奏则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以上我们介绍了四种节奏练习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幼儿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而且在玩、说、唱、动、奏的过程中去感知节奏,体验节奏与音乐之间的关系;不是沉闷地、一味地坐着伴奏,机械地奏乐,而是能充分激发儿童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从各方面来说,这种学习节奏的方法,均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真正实现了“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这完全是符合儿童心理的一套完整的音乐教学方法,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
四、让奥尔夫音乐走进节奏
(一)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让幼儿从生活中寻找节奏;模拟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体态动作节奏、主观心理活动的节奏,也可以模拟自然界风、云、动物、植物等运动状态,如观察三种人(爷爷、爸爸、自己)走路的速度、姿态;让幼儿从自然声响中去发现节奏如:雷声、风声、下大雨、下小雨的声音;从日常语音中寻找节奏如:叹气声、咳嗽声、笑声等等。让幼儿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
(二)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多给幼儿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机会:让幼儿在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时。通过对节奏的掌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作品的情感 内容,让幼儿在熟悉感受音乐的同时,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节奏的掌握,可以让幼儿以自身为中心有规律的创编出节奏形式,并随着音乐旋律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幼儿接触的音乐常用2/
4、3/
4、4/4几种节拍,一般都采用游戏,欣赏等方式来引导教学思路,如“划小船”,“小青蛙”,“水仙花圆舞曲”,“军队进行曲”等教学,让幼儿以动作体现不同的节拍特点。
(三)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节奏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打击乐器更是训练节奏的好帮手,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创编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达到乐器与乐曲的和谐统一,还以让小朋友学习与同伴协调合奏,相互关心,做到尽量与他人和谐统一。
(四)多给幼儿提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第一次认识乐器活动中,我们把许多的乐器放置在表演区,不告诉幼儿乐器的名称和功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五)教学时,让幼儿用乐器创造自己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如:我先给幼儿定一个主题(暴风雨),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用乐器来表现,请幼儿自己排练,表演给大家看。也可以让幼儿自己想主题,创造音乐。
第三篇: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节奏是音乐的脉膊,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学生在学习唱歌、舞蹈、器乐等活动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节奏,因此节奏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教学,而单调、乏味的节奏训练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把枯燥的节奏训练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那么,学生就能把被动的灌输转变为主动要求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把教学中的节奏难点逐步解决,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扎下了稳定的基础;同时,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温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不仅能唱读节奏,能记节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节奏。
新的难的知识,对学生来讲,就象一座陡峭的高山,爬起来很艰难。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难度设计成一个个平缓的坡度,让学生象散步一样,轻轻松松地到达山顶。在具体操作方面,应该始终遵循一条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顺势而行。具体对节奏而言,教师应该抓住人潜在的节奏意识,并加以挖掘,让学生主动地发挥出来。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节奏感,只是强弱有异。在听音乐时,我们都会不自觉地用脚打拍子;在欣赏课时,有的学生一听到欢快的音乐,就会点头、欢笑、心情愉快。这些都是人潜在的节奏感在起作用。而教师应该抓住这点,使它充分发挥出来,在生活中寻找材料,化解难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坡度,指导学生上山爬坡。下面,谈谈节奏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性做法,与大家商榷。
一、低段。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在了解学生生理特点后,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设计了下面几种方法。
1、节奏模仿练习。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从感官开始”。尤其是低段儿童,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才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满着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节奏,把生活中形象鲜明的声音,变成生动有趣的节奏训练,让善于模仿的儿童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例:
心脏声:2/4
×
× | ×
×||
咚
咚
咚
咚
大钗声:2/4
×
─ | ×
—||
匡
匡
钟表声:2/4
××
×× | ××
××||
嘀嗒
嘀嗒
嘀嗒
嘀嗒
知了唱歌声:2/4
×·×
了
知
了
知 汽车鸣喇叭: 2/4
嘀
嘀
母鸡下蛋后: 2/4 ||
咯
嗒
咯咯咯
机枪扫射声: ×·× | ×·×
×·×||
知
了
知
了
×
×· | ×
×·||
嘀
嘀
×××
× | ×××
×
咯咯 嗒
××××
××××||
2/4
哒哒哒哒
哒哒哒哒
这些声音都是学生熟悉的声音,所以在模仿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一直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多次反复练习后,难的、复杂的节奏对他们来说就一点也不难了。
2、节奏律动游戏
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而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因此,教师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卡片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例:
×
用走表示(或敲锣等)
××
用跑表示(或打鼓等)
× -
用下蹲表示(或击钗等)
×
×
×× ×
× ××
××
××
× -
游戏可分小组、个人、男女等、卡片数量也可由少到多,也可在速度上加以变化。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同时,牢固地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中高段。节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在中高段加以深入。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其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四年级。因此,在低段熟练掌握基本节奏后,可以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及其运用。
1、以汉字代节奏。
朱智贤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中国的汉字在朗读过程中,也富有节奏感。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掘并加以运用,一定能事半功倍。
例: ×××;
×××;
爸爸的 绿油油
× × ×;
××××;
我 和 你
哗啦啦啦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生动的教学方法反应热烈,并能很快的掌握。
2、节奏的镜子练习。
教师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不同节奏,请生把节奏象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丰富了节奏内涵,增强了趣味性。例:师
× ×
×
×
|
×
×
× | ×
- ||
(拍手)(拍膝盖)
(踩脚)(打肩)
拍手
生
× ×
×
×
|
×
×
× | ×
- ||
(拍手)(拍膝盖)
(踩脚)(打肩)
拍手
又如:
生甲
×
× × | ×
× | × ×
× ×
|×
- ||
拍手
拍 膝
拍手 叉腰
拍 手
拍 膝
点头
生乙
×
×
| ×
× |
×
×
| ×
× ||
踩脚 拍 膝
踩脚 拍膝
踩脚
拍膝
踩脚 拍膝
3、节奏填空练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填写节奏并请其他同学念或拍打。这样做,既有趣又好玩。还能对节奏进一步练习。例: ×
×× |(?)|(?)| ×
- ||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节奏进行练习,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对我们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当然,在节奏教学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节奏很熟练,但是写上旋律后反映迟钝,教师在教学时如何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则是我们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篇:《幼儿音乐教育》
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调查与探讨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课程是幼儿相对喜欢的部分,尤其是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音乐课都脱离不了几个环节:音乐图谱→念歌词→教师示范→幼儿跟唱→比赛形式巩固。这样的方式有点单一,没有特色,幼儿的兴趣无法调动。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音乐活动?我们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活动
调查 探讨
(一)调查背景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新《纲要》提出艺术的目标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真是如此的在开展吗?我们将以调查结果来说话。
(二)调查方法
我们研究组选择了点连面的调查研究方法。先选择一个教学片区为调查点,向片区内每个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听课记录进行调查。再结合各个幼儿园的调查记录来发现问题,探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方法和有效性。
(三)调查发现
经过大家的调查,发现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存在的普遍现象有:
现象1.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关心幼儿会不会唱歌曲,乐队的节奏是否整齐,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致。但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在教第一遍时,幼儿还有点兴趣,第二遍就开始嘻嘻哈哈,注意力已经分散,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一味的牵引着小朋友,小朋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现象2.选择音乐题材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忽视慎重筛选。如一首《大中国》,不加修改的让小朋友学唱,孩子唱的歇斯底里,也不知在哪儿换气只见个个气嘘喘喘。看到这儿我真为这群孩子痛心啊。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儿童音乐应紧跟现代步伐。因此,在选择儿童音乐时,不考虑所选音乐是否适合孩子,音乐的音域是否适合孩子,即使选择了音乐内容也不会处理以何种类型为主进行教学。如果这首《大中国》以欣赏和打击乐形式教学未必不可。
现象3.教学目标设定不能体现幼儿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模式,目标在课程的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中起着向导的作用,支配整个教学过程。而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唱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欣赏活动、打击乐教学等,容易造成重点教学逻辑不清晰,教师自然围绕单项技能训练来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方法较单
一、刻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便难以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什么,是怎样去体验音乐美却往往被忽视。这抑制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情感得不到自由的表达,其审美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必然丧失殆尽,忽视幼儿学习过程,不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象4.“重头轻尾”的音乐,许多老师在执教时重视情境化的导入,开始部分非常吸引人,教具准备新颖奇特,活动继续开展就会突然脱节,道具利用率底,前后没有关联。
(四)调查探讨
这些现象表明,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问题,音乐活动不能体现幼儿的需要,音乐活动课的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如何设置音乐活动?如何体现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兴趣的培养。
目标的制定要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施展,教师要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重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自信感,获取表演的乐趣和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入。
当适合幼儿的音乐内容确定后,教师如何有效地在活动中开展呢。涉及到的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是否合理和趣味性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动生动活泼的语言方法,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随之进入情景生活化的场景,如小班《大拇指》歌,教师先妙趣横生的介绍手指的成员,口气幽默娴趣,没有任何辅助道具,使用夸张的语言打动孩子,知道大拇指藏起来了,太有意思了,抓住了幼儿的心灵再进行动听清唱: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然后大拇指慢悠悠的出来,唱: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它有时能赛过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可爱的教具。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生动活泼的言语机率要多些,它将带给你教学上无穷的轻松,也能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带来积极性,主动性。
(2)给幼儿想像、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音乐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幼儿有动起来的机会,身体的运动是孩子的本能,如果这个音乐很动听很感人,孩子有肢体动作的欲望,如果教师不安排肢体的创作将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有一次我去听课,一个新老师上《柳树姑娘》,这是首优美动听的三拍子歌曲,当幼儿欣赏完歌曲时,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和记忆歌词,虽然这位新老师一味的强调这首曲子的美,而整个活动过程下来呈现给大家的是:整个图谱设计独特帮助孩子记住了歌词,教师让幼儿分男女生唱,自由选择唱等形式开展,没有任何的肢体语言,看上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乏乏,虽然活动结果显示孩子会唱这首歌,但是这样的教学能有利于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吗?结果我到那班里进行调查,没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动后享受自唱《柳树姑娘》,听完这个活动后,我在自己班里用同一内容同一图谱开展了音乐活动,不同的是,利用完图谱帮孩子熟悉歌词后我充分的让孩子想像柳树姑娘会怎么展现自己的美,让每位幼儿动起来。在自创动作中再次感觉《柳树姑娘》的优美,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不自禁的唱着“柳树姑娘,辫子长长„„”,这些对比虽说不是非常的科学,但基本上能说明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作肢体的动作或善于鼓励幼儿的动作表现,这样将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中,肢体动作的加入是必须的,最怕在歌唱中,教师会忽视它的魅力,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将之大打折扣,要知道活动中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表现音乐的全过程是孩子享受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动作参与学习的规律,因为幼儿是从动作中学习的,带有节奏韵律和欢快情绪的音乐活动增强了动作的趣味性和愉快感受,而动作又促进了音乐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身体动作部分,做为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幼儿一起动起来。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就是侧重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
(3)注重倾听的重要,注重节奏感的学习。
许多音乐活动都要注重对音乐的节奏感受和旋律感受,给孩子一定时间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音乐最先给予自己的感觉,如打击乐活动《快乐的罗嗦》,只有在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让幼儿自创出合适的打击乐器来演奏,那么倾听音乐就是活动开展的必经之路。新教歌唱《风儿找妈妈》,它是一首非常动听且能打动人的音乐,在倾听教师动人的清唱后,幼儿对其中的歌词和乐曲风格的感受就更准确了,歌唱活动中,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听到众多孩子唱跑调的现象,既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认为音乐活动中是否缺失了有效的倾听部分,借用听觉去理解和享受音乐美,无论是钢琴、磁带伴奏或是师幼唱,都要让孩子们去积极地欣赏,如同在给孩子过生日时,全体小朋友给小寿星唱起《生日快乐》歌,但却唱出了三四个不同的音高,这时教师让孩子们静下来聆听个别小朋友唱一唱,孩子们马上觉察到其中的症结,于是 教师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唱,慢慢地,大家就在一个调儿上了,可见,聆听别人的声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位教师且不可忽略它的能耐。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认为,节奏是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柯达伊提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感知和学习的主要方面,在学习音乐节奏时,总会与平时的生活经验结合,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或生活中的各种有规律的声音,如歌谣《踩高跷》表现的是正月里过新年的热闹景象,幼儿体验节日欢乐气氛的同时,用各种小动物也来过新年导入来进行固定节奏型××
×/××
×/和××
××/××
××/××
×/的叫声或动作练习,即加强了对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儿对节奏的熟练程度。如二声部合唱《大钟和小表》活动中,两者的节奏关系对比鲜明,幼儿如何更好地掌握两者的节奏型,大钟×○×○ / ×○
×○ / 和小表×× ×× / ×× ×× / ×× ×× / ×× ××/ 的节奏型,让幼儿用身体动作配合嘴巴声音,大钟当当,小表嘀嘀嗒嗒的声音,结合小朋友想到的机器人或小木偶等形象造型生动得获得了节奏的练习,对学习二声部合唱打下重要的化解难度基础,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有掌握判断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自然地将这些要素渗入学习中,将会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有效的学习,并乐在其中学。
(4)重视音乐情境游戏化的开展。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都喜欢较情景生活游戏化进行。这样的设计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音乐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如歌曲《蜗牛》适合小班幼儿练习节拍,而游戏性也较强,请小朋友拉手成圆圈对应一二段,慢慢向中心移动,慢慢蜷缩,挤在一起体验快乐,慢慢后退,老师带队紧缩圆圈,走成蜗牛状,非常形象的游戏辅助歌唱,加大了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度,小班孩子就会不知疲惫的享受音乐的乐趣。如大班的音乐游戏《套圈》活动,它的三个乐段,能充分展现三位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套圈中唱出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地对歌唱有了理解和认识。而许多歌曲中也能加入游戏创作,如《迷路的小花鸭》、《蚂蚁搬豆》等歌曲,教师都可以安排游戏场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和理解歌曲。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能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注重动静交替,从幼儿的实际喜好出发,引导幼儿想像创作,并及时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兴趣的带动下各项学习都会其乐融融。我们的调查也就实现了意义。
第五篇: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评龚玉梅老师《动物说话》一课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单靠死记硬背,只是在被动地学习。
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呢?龚玉梅老师的这节《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汇报课——二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在化解这一难点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歌曲的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较为平和,紧密结合了动物语言的特点,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乐句间加有节谱,使歌曲风趣、富于变化,又仿佛是小动物机警的神态。这首歌曲歌词简单,都是小动物的叫声。应该说龚老师选择这节课进行课题研究的展示课是花了心思去挑选的,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较好地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结合律动进行节奏练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龚老师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
龚老师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地熟悉歌曲的旋律,比较和以前听过的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这首歌曲中有节奏谱。老师在学唱歌曲之前先让学生熟悉 × 和 ×× 的节奏特点,比较两个节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歌曲的学唱。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龚老师用简单的律动让学生学会× 和 ××这两个节奏。× 用“走”表示,×× 用“跑”表示。尔后由易到难,再练习两组2/4拍节奏练习:
① × ×│×× ×│×× ××│ × -│ ② ×× ××│×× ×│×× ××│ × -│
在掌握节奏后在速度上加以变化。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牢固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练习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身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龚老师在学生掌握了黑板上的这两组节奏练习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首儿歌的节奏吗?”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儿歌《数鸭子》正是这个节奏。学生对《数鸭子》这首儿歌耳熟能详,兴致更高了。加上儿歌的语言一读,学生对这两组节奏练习掌握得更准确了,有些学生边读还拍起了掌。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儿歌、诗歌中进行节奏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了学习节奏的困难,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龚老师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龚老师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四、课堂教学的其他亮点
1.龚老师特别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求异思维。她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自己编创小动物的叫声来编创歌词,把“小鸡说话”改编成“小X说话”,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编创歌词和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2.体现了低年级 “唱游”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龚老师与学生一起给歌曲中的小动物们即兴创造了一些动作。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有如身临其境。
五、几点商榷之处:
1.《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龚老师在导入时如能创设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好。比如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可投影出示大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大森林早晨宁静的音乐,出示各种动物,玩游戏猜一猜。请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创编活动中,除了让学生用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创编歌词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小动物们的走路声来创编歌词,如小马跑步 嗒嗒 嗒,大象走路嘭嘭 嘭,通过学生表演展示,让学生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
3.节奏训练的方式还少了些。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比如× × |读作:咚 咚(模仿心跳声)⑵ ××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⑶ ×× ×读作:咚咚 咚(模仿敲门声)等。
4.虽然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但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乐器敲打歌曲中的节谱呢?可以让节奏感强一些的学生给大家敲打节奏伴奏,让音乐课既“动口”又“动手”。
5.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有了现成的演唱示范与伴奏,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解放我们音乐老师的手脚,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演唱与表现,无疑是一种改良,一种积极的进步。但音乐课仍然离不开琴声相伴,琴是音乐教师的第一教具。
总之,龚玉梅老师这堂课能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节奏,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能力。当然,在节奏教学这一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节奏练习得很熟练,但是加上旋律后节奏就乱了,还有如何在教学探索更多更好的节奏训练方法则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