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中最具有教育智慧的八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有关教育、学习的言论在《论语》中处处皆是,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
勤思与乐学
▼
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勤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
最明智的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强弱,获得的知识有先后。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贤,孰能都懂?
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谓害人害己呀。
▼
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诲人与自省
▼
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永远做好学生幼小心灵的守护神。
▼
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启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言论。
教师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其效果最佳应是在学生的愤、悱状态。
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逐渐进入愤、悱状态,让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
最严格的自我教育者:“一日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负别人的重托;对得起朋友,不辜负朋友的信任;对得起老师,不辜负老师的教诲。
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个时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仁与爱
▼
最早倡导教学民主者:“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倡导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为年龄小而谦让老师;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主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由此可知,孔子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
▼
最忠实的教育工作者:热爱学生,忠于教育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因为热爱学生,自己就能不为他们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育这项事业,自己能不对学生谆谆教诲吗?
孔子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一直到了七十二岁离开人世,为了他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
第二篇: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一定是善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捕捉到教育的机智的。教育机智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或者教师要注意哪些方面?马克斯·范梅南的观点值得每个有教育智慧追求的教师去借鉴。⑴教育机智首先表现为克制或耐心
面对复杂的、激烈的、突发的教育冲突事件或场景,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首先静观其变,克制自己,耐心等待,倾听学生或当事人的倾诉。真正了解真情后作出果断的有效决策和行动。⑵教育机智表现为对孩子的体验的理解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经历保持一种开放的观点,努力避免用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和传统的、习惯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或冲突。遇到学生的问题和冲突,教师应首先问一问自己:这个体验对学生来说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能够体验到快乐或痛苦吗?
⑶教育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一个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总是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需要,时刻认识到学生的“未完成性”或“未成熟性”。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总是把问题的最终解决权给予学生,而不是由教师独断地解决问题,引导优先,建议辅助,教师是一个帮助者,而不是一个决策者。⑷教育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
教育机智并不总是表现在激烈的、突发的教育情境之中,也表现在对学生影响的潜移默化之中。用细心去影响学生,用细腻的方式去感化学生。教育机智是能够打动心灵,感化情感。默默的关怀、悉心的关爱、殷殷期望、耐心的等待就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表现。
⑸教育机智表现为教师对情境的自信
教育机智总是与特定的教育情境相关。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善于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和环境中学会自信和信心,并在不同的情境中将这种自信和信心传递给学生。
⑹教育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
具有教育机智的教师,时刻注意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方式,更重要的是,时刻判断怎样做在教育方式上才是正确的。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就表现在使得每一个教育行动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
当然,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积累、反思、领悟,更需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觉醒。一个教育思想错误、教育理念落后的教师不可能拥有教育智慧,因为教育智慧总是代表着先进的、积极的方向。
第三篇:《论语》管理智慧
《论语》管理智慧
《论语》是孔子儒家学说代表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其对中国乃至东亚及世界都是影响很大的著述之一。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日本松下幸之助说:我是靠一部《论语》起家的。其智慧的影响可见一斑。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其学说正成为中外研究的热门文化,其学说正走向世界,为中外名家所推崇。在美国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在德国把孔子与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孔子的儒家智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运用到治国治企的具体实战中去。
从《论语》的管理智慧来说,“仁”是其核心,在《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一百零九次,“仁”是准则。“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先难而获,可谓仁矣”。强调的是管理者对自身修养的要求,途径就是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管理首先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然后才是对企业的管理,“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是企业成功之道。
以德化人,德礼并用是孔子管理智慧的手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理首先要施之以德,德礼并用,使其行为符合道德规范要求,养成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和”是孔子管理智慧追求的目标。“礼之用,和为贵。”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篇: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
育才分校张秋玲
看周勇教授说《论语》,谈孔子与教学,其实就是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思想,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我从《论语》中看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一、待人以诚,了解学生
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这四个学生先分别介绍一下。首先,高柴是一个较迂的人。他不懂得适可而止地自我控制,根据记载,他的父母过世,他的孝心使他无法控制自己,悲痛得哭干了眼泪,继而流出血来。孔子对他说,孝顺父母是对的,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而应该适可而止,然后奋发图强,让父母亲因为有你这个孩子而感到安慰。孔子能一下子找到安慰高柴的出发点,又激励了他要努力向上而不必沉沦,与他对学生平时的细心观察了解是分不开的。
其次,“参也鲁”,鲁是迟钝。迟钝的学生也有个好处,因为他会很努力。你学一遍就会,他学十遍,你学十遍就会,他学一百遍。所以很多人特别喜欢曾参。曾参后来传《孝经》,而《论语》中称他为曾子。儒家许多经典是靠曾子及其弟子传下来的,因为他老老实实地把书读好、教好了。
接着,“师也辟”,师就是子张,辟代表偏激。子张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确实个性较为孤僻、激烈,不太能与人沟通,有些志大才疏。
最后,“由也喭”,由是子路,喭是粗野。
从孔子对学生的评价可看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是相当的了解的。有此作基础,他的教育才能施展开来。
二、天赋有别,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孔子,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他们对话的大意是: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
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先进》)因为冉有个性较为谦虚、退让,所以教他该做便要立刻做,不要考虑太多;子路性格是勇往直前的,所以要教他收敛一点。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 1
法的问题,其中也包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三、启发诱导,举一反三
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虽然只有几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提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孔子明确的指出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由此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孔子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启发式教学有着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认知的规律。”
孔子还重视触类旁通,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即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颜渊“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
四、循序渐进,温故知新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颜渊感叹地说:“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学习。总好像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很想要攀登上去,却没有途径。”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还特别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习了则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从孔门弟子的身上,也能看到孔子对温习的重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学业上的温故而知新,正如树木的根深而叶茂。任何一棵树苗,只要根扎得足够深,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任何一个学生只要遵循温故而知新的自然规律,没有学不好的功课。这种巩固工作必须是及时的、经常的,要把平日的巩固与阶段的巩固结合起来。既温故而知新,又知新而温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对于教者而言,“温故知新”还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温故知新”,更要不断反省最近的教学行为和思想,这也是“温故而知新”的一种形式。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师本身就无法成长和进步。只有不断反省自
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才能探索出新的、最佳的教学思想、策略和方法。
五、叩其两端、触类旁通
孔子还经常用“叩其两端”反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答案,从而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位乡下人问我一些问题,我脑子里像是空空的;可是我询问了那些问题的正反面,就完全有了答案。”这种教育智慧既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者主体性张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辨析、判断,创造性地完善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创造性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格。
六、发掘潜力、个性发展
孔子通过谈话法,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志向和理想,并在教育指导方面给予关注。他经常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志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他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别,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例如,政治是子路真正的专长所在,他曾自信地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先进》)子路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孔子也赞许子路的政治才能,说他:“千乘之国,可以治其赋也。”后来子路出任蒲邑大夫,果然经过三年,成绩斐然,百姓都能尽力耕种,而且洁身自爱,当地很少出现犯罪现象,孔子为此多次表扬他,觉得他治理得很成功。此外,孔子还建议让仲由负责军事,让冉求做地方行政长官,让公西赤负责外交方面的日常事务,事实证明他为学生设计的个人发展计划是相当成功的。
由孔子的教育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的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因人施教,方法多样,手段灵活,他从来不会简单地以某种笼统的、教条式的方式刻意地塑造学生;而是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欣赏和发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他们个性化地成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成为真正的人才。总之,孔子的教育智慧,对中国历史已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为继承和发展孔子的教育智慧而不断探索;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炎黄子孙,应该为孔子文化的发展壮大而继续努力。
第五篇: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
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
作为一个国学连入门不都不算的小学生,我是没有办法驾驭这么大的一个题目的。何为这个题目之大呢?众人周知《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是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论语”说白了就是“谈话”,根据我浅薄的理解:《论语》者,访谈纪实录。这就是所谓的说话的艺术,这里的内涵并不是单纯依靠我的见识就能说的清楚的。尤其是在我拜读了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之后,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另一种阐发打动了我,我意识到论语也可以这样平易近人。他的《论语别裁》让我想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至理名言。《论语》是死的,但对它的阐释可以是多样的,孔孟自己说的是一种,南宋理学家阐释是一种,新儒家也是一种。我也可以胡言乱语一番,所顾忌的是,我对《论语》并没有达到“其义自见”的程度,理解上不见的是很透彻,但是我之为人又是才稀志疏,好信口开河、断章取义,引起大家的反感总是不好的了。如于丹者,如此就显得太尴尬了。我所希望就是大家怀一颗宽容之心来体谅我这个不成器的小学生。
言归正传。论语智慧简述之,便是“仁”“义”“礼”。当然,这种看法是很主流的,我也很同意这种说法。《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十分优秀的,那为什么会有后来的打倒孔家店的说法呢?南怀瑾老先生就说,孔家店铺是很不错的,但是作为店员的理学家们把店搞砸了。是后来人把书念歪了,解释教条了,没人愿意看了呀。当然现在很多人也在解读论语,并尝试着还《论语》以原貌,可是年代久远,难说哪家得到了真经。我不谈历代大家如何说《论语》,一是没资格,二是说不清。我就单说我的,我姑妄说之,您姑妄听之:仁乃有爱心,义是真性情,礼是守规矩。孔子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是个啥年纪,“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才能够随心所欲,还是“不逾矩”。那孔圣人一生做什么呀——志于学,做学问呀,单单是学习的学问吗,不是呀!这学问是啥,这是学怎样做一个君子呀,这是学做人的学问呀。做到前面的“仁”“义”“礼”呀,论语的智慧说到底还是教你怎么做一个“真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弑君三十二,王国五十六,诸侯奔走不可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孔子不搞军事,不问政治,偏偏做教育,这是大智慧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财富权势只不过一时之煊赫,但教育可谓功在当代,利可于千秋呀。大国崛起皆是教育之福,科技之福呀,譬如德、日。人人有德行,家有德行,而国有德行(国也可以单指一定的区域或集团),而“民德归厚矣”,然后可列于世界民族之林。像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其中的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确实不简单。孔老夫子算圣人吧,但是他的学说福荫千年,也没有让新中国走上天下大同的正统,反看“三民主义”似得真传。
上节说道,论语的智慧属于做人的智慧,做教育的智慧,是一种漫长且艰难的求索。我们再来说说当代中国。在此我又不免罗嗦一下,我并不是有意将题目肢解开来,分为“论语智慧”和“当代中国”。我这样讲是因为本人的叙述逻辑一直是个大问题,将题目分开来说不容易跑题,好阐发我的观点。我会在文章最后探讨将“论语智慧”加之于“当代中国”这个短语上产生的反应。
当代中国。我们一谈到当代中国会想到什么呢?我百度了一下“当代中国______”,搜索栏中有如此字样“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当代中国经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搜索量最大的就是如上几个词语,我没有找到“当代中国教育”的字样。好吧,也许这样做显得有些武断或是主观性。当然我提出这一现象并没有太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针对性。有人讲,中国政治就是你能听,你能看,就是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是你的错了。南怀瑾老先生也在《论语别裁》说过“我辈书生知见,游戏文章,实在无补时艰,且当解闷消愁的戏论视之可也”。听闻这席话实感难过,我不是没有想过来愤青一把痛批时政,只是
位卑言轻又加之稚嫩可笑,感到“百无一用是书生”,每每如此总有一种无力感。难道你没有一种恶心的感觉,当你看到一些学者专家为官员们摇旗呐喊,助威鼓劲。每逢重大灾难、事故,总是有科学且完美的解释以惑众听。不是一小撮,而是一大堆学者专家甘当御用文人,做那种不禽不兽的骑墙派。就属他们在社会上闹腾的最欢,媒体上最振振有词。不出声音的或是不明所以的劳苦大众,或是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听完我这席话,有人一定会跳出来大叫危言耸听,以偏概全,诬陷好人,这些人可以说就是我所厌恶的墙头草、五毛党。这种行为不是单单是个人立场的问题呀,你们是专家呀是,不是砖家,不是政府的喉舌,是人民的大脑呀,这样子很恐怖的。季羡林老人曾对温总理说过“假话不要说,真话不全说”。我感觉很悲哀,难道季老先生不了解真话不全说也会害人吗?不过做到“假话不要说”也是老先生的成就了,他可以做到不说假话,并可以规劝别人别说假话。当代中国就是说真话的不敢出声,说假话的做深明大义之状,说大话的盖过办实事的。就这样,社会光怪陆离,人情真真假假,事情件件骇人听闻。大家都讲这是社会风气所致呀!悲乎,何谓风气——风尚习气,社会或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如此说来,那岂不是大家习惯将假象加诸于真理之上,喜欢听大话胜过办实事吗?这是因为什么,又有教育不到原因呀。“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不去做却在这里讲空话怎么可能成为君子,一定要“敏行讷言”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要把道德文章做好,树正心,才能好做其他的事情:岂不知最容易出现高智商犯罪的不是小学没毕业的民众,而是名牌大学出来的法学、金融的高材生呀;岂不知最危害群众的不是丧心病狂的匪徒,而是想当父母官的公仆们呀。《论语》中多次提到这种观点,“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曰未学”就算你没学习过什么东西,“吾必谓之学矣”,我也要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呀。为什么,品德值得夸赞的君子呀,这是学物理,学化学呀,你都学不到的智慧呀。
我也是一个不大敢讲真话还爱说大话的人,尽量不用假话害人已经是我的能力的顶峰了。马立诚提出了,当代中国的八大社会思潮:邓小平思想、老左派思潮、新左派思潮、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新儒家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其实还是三大类:“马克思主义”、“西方自由化”、“新儒学”。第一次谈到“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我第一感觉“新儒学”比较应景,想来写一下。因为种种原因吧没敢写,一是学识不到,自然不可能将“新儒学”说的上纲上线,天女散花一般。二是新儒学好像不是与我们的“马列毛邓”不在同一战线上,言多必失。但我还是想简单说一下,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尤其政治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我所谈的新儒学只到建国前,其主张不言自明,它算是中华民族保守主义的代表。新儒学是非功过不好评论,但是咱可以去看一看“三民主义”。本来嘛,“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
那“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有哪种关系,两者混合又有什么反应呢?说实话,我真不知道,现在的学者们我相信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只能看到“马克思智慧”与“当代中国”。按我所想,如果“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起了反应的话,我们不一定是在这种环境下来说这个命题的,更有可能是像“马原”课作业一样的纲领性的论述,变成这样会更无趣。谈到这里好像已经偏离了我的本意,不过这样也好,我再胡言两句:很喜欢李敖先生说的“马
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当然李敖先生也存在误解,不过马克思主义真理也有走歪路的时候,新儒学再迂腐也有存在的合理性。想想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不是救命良方,马克思却是十三亿人口的福音,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如想谈论“论语智慧与当代中国”,待到国文也考四六级时,也来个GRE时再说不晚。一味空想,牵强实在无趣的很,又何必让自己感觉假大空呢。大谈潮流,不如搞点实践。引一下易中天老师答读者问时的话,“我们这个汉民族几千年没有信仰也没出事儿啊,是不是?原因就在我们汉民族从周代开始,就是“以伦理代宗教”。虽然没有信仰,但是有核心价值观,有道德底线。所以三千年来文明不中断,而且社会基本稳定。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没有底线”。你说往奶粉里面放三聚氰氨是没有信仰吗?太抬举他了。古人也有做假的。我们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就知道酒里面要掺水。但也只能放一点开水,不能放毒啊!我们现在要守住底线,要告诉大家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丢,有些最基本的底线是不能不守的,有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不要唱高调,做一点实实在在的就可以了。”
结语:
写完文章,颇感言语过火。不过甚是畅快,错而为之,只求为心不违心。此文一言蔽之:多做真善美,少论假大空。办教育,搞科技,少点愚民政策,少点形式主义,不仅要国富,还有民富。“粮仓足,礼教兴;礼教兴,粮仓足。”都是一个道理。
注释:
1.《论语》译注者张燕婴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2.《论语别裁》南怀瑾出版发行复旦大学出版社
3.《教师不是蜡烛》易中天博客
4.新儒学材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