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唐代爱情诗
论唐代爱情诗
[摘要]:唐代爱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较之前朝的爱情诗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的爱情诗主要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关键词]:唐代、爱情诗、分类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吟咏爱情的文学作品亦古已有之。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和六朝诗歌中的爱情诗传统,发展到唐朝,爱情诗迎来了它的一个成熟期和高峰期,初唐时期,“四杰”提出注重诗歌“风骨”和诗言志的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风气。“四杰”之后的陈子昂,总结前人经验,提倡把情志、教化和声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在这些初唐杰出诗人的引导下,唐代爱情诗有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盛唐时期,士夫文人热情高涨,唐代创作空前繁荣,爱情在诗人们的笔下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张九龄、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留有优秀的爱情诗作。中晚唐时期,爱情诗出现了真正的高峰,争妍斗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题材都有了更大的丰富,创新手法不断涌现。李端、张籍、薛涛、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成为中唐时期爱情诗人的杰出代表。到了晚唐时期,杜牧、李商隐、韩偓、鱼玄机、温庭筠、韦庄等诗人的爱情诗比较突出,但是仍然掩不住晚唐没落的苍凉,已经不如中唐那般群芳斗艳。
纵观唐代爱情诗歌,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唐代很多诗人都有歌咏自己妻子的诗,或描写日常生活的丝丝温情,表现妻子的贤惠和不离不弃,即为赠内诗;或因妻子早逝,表达对妻子无尽的思念,此为悼亡诗。
在唐代诗人中,写赠内诗较多的诗人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这三位诗人在抒情诗中的表达也一如他们的个性。李白直率夸张,如《寄远十二首》其十二:“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以深。”与李白相比,杜甫与白居易就显得更含蓄委婉,欲说还休。杜甫思念妻子时,是这样表达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李白泛爱,在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妻子的内疚的,如《赠内》诗,但里面仍含有调侃的意味。白居易表达对妻子的愧疚则是严肃正经的,他的《赠内》诗写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真可谓真挚感人呀!
唐代写悼亡诗水平最高的诗人是元稹和李商隐。悼亡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先逝妻子的思念,往往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情真挚。唐代的悼亡诗作最多的是元稹,他创作了二十多首悼亡诗悼念妻子,尤为《遣悲怀》三首最为著名,如“顾我无搜衣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一句,道出了两人的恩爱。他的《离思五首》(其四)中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成了千古爱情绝唱,表达元稹对亡妻的忠贞与怀念。
二、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宫怨诗多以宫廷女性为描写对象,反映的是后宫佳丽的痛苦。此外,唐代男子多在外面征战或者经商,在家中留下大量的征妇和商妇,独守空房。因此,唐代爱情诗中,有大量反应独守空房的妇女的苦闷和空虚,而其质量也是最高的。
宫怨诗不是唐代特有的,每个朝代都会有寂寞后宫颜。后宫的女子身份特殊,她们因着姣好的姿色被选入宫中,世人都以为进宫便会受宠幸,实则不然,封建时代,“三千佳丽”都属于皇帝一人,皇帝自然无法临幸每一个人,不少女子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就这样郁郁而终了。有的人也许能够博得一时宠幸,但终不能幸免年老色衰,总会有新人来代替自己。正如李白所说:“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在那个时代,宫中的女子,纵使没有得到宠幸,自己也不能寻找爱情,只能孤寂一生。因此,才有“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班婕妤》王维),当然也有些女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如张祜《长门怨》:“日映宫墙柳色寒,笙歌遥指碧云端。珠铅滴尽无心语,强把花枝冷笑看。”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宫怨》李益),再无奈地隐忍着,这些女子对爱情也有向往,“去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宫怨》李建勋),可这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
宫怨诗的主角是宫廷女子,离妇诗和弃妇诗则多写民间女子。唐代的气象恢宏,好男儿志在四方,多半都为征人和商人,常年在外,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类的闺怨诗中,有“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的日渐消瘦的思妇,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的富家少妇;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李白)的怀人征妇,也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江南曲》李益)的商人妻子。这些女子有着不同的身世,却有着相同的追求——希望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
唐闺怨诗中有一部分颇具价值的征妇闺怨之音,它是从边塞诗衍生出来的,描写征妇闺怨的思情诗,主要表达的是家中的守闺人对征战在外的情人的思念,或者对战争的控诉。正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表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写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征战沙场,命丧边疆,可悲的是他们的妻子还在春闺中时时梦见他们,毫不知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三、女性诗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即女性恋情诗。
唐代女性爱情诗奇花争放,韩翃之妻柳氏以《杨柳枝》答丈夫的《章柳台》,借韩词发挥,先言恨别,后说遭难,作后以“纵使君来岂堪折”回答韩翃的“亦应攀折他人手”的猜度,将至深至悲的情感融入其间。此词如同一曲凄切的挽歌,揭示了女子命运的悲惨。
到了中晚唐时期,写爱情诗的女诗人数量大增。其中,李治、薛涛、刘彩春,鱼玄机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其中,李治、薛涛和鱼玄机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密切交往,写出了不少既有女性婉丽情肠又不乏涉世睿智的爱情诗。李治的《明月夜留别》写离别时的感受:诗人以明月自比,并以月象征他们之间的感情,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见明月就知道彼此的心仍在一起。薛涛才思细敏,写诗“词义不苟,情尽笔墨”,她的《春望词》结晶了诗人多少难以言说的隐痛。而鱼玄机的《江陵秋望有寄》是她因正室的妒忌被丈夫遣送到道观里做女道士后所写的,站在江边山坡上,目睹了千枝复万枝的枫叶、江桥和暮色中的归帆,触景生情,感觉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就像眼前的西江水日夜不息,绵绵不断。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是一个翘首企盼爱情的痴心女子,感情真挚。
四、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
这类诗主要抒写恋人间的真挚感情,但绝少涉及色情,都是健康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
李益的《写情》、杜牧的《赠别二首》、张泌的《寄人》都是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写了因为某些原因未能终成眷属的女性对象;诗中诗人敞开心房,写出了
失恋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诗人对那份感情的无法忘怀和难以割舍之情,张籍的《借妇吟》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不是写诗人自己的经历,而是写一个已婚女子受封建礼法的束缚,“事夫誓拟同生死”,忍痛拒绝了自己喜欢的另一个男子,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表达了女子对赠珠人的深深爱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感人至深。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政治日益腐败,文风也相对地发生转变,浮艳诗增多,著名诗人温庭筠、韩偓、韦庄,杜牧等的诗歌都有了侧重感官体验的倾向。如韩偓的《新上头》完全是描写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为了情人认真装扮的画面,将感情寓于情态中,表达了诗人对妙龄少女形体的喜爱。
说到令人叹息的爱情诗,不能不说到李商隐。他的爱情诗继承了《诗经》中《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咏唱迷惘感伤,可遇而不可求得爱情传统,直接抒写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李商隐的爱情诗抒写对象有三类:他年轻时代的恋人;他的妻子王氏;无法考察的爱情对象。而在他的爱情诗中以《无题》诗的成就最高,如《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的是对逝去的感情的惘然;又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则更为外露,写两人别后的心灵感觉和情感体验,接着又用“蚕丝”和“烛泪”象征诚心和痴情,最后借用青鸟传信回应收句,暗示相见的艰难,感情真挚。也许我们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些《无题》诗的意旨,但足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诗中感伤情调。
总之,唐代爱情诗是我国悠久的古典诗歌历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内容、题材,思想等方面相比前朝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了诗歌发展的前进步伐。当然,唐代爱情诗也激发人们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美好理想的追求,这是所有爱情诗共同的本质。参考文献:
1、崔建聪:《古诗词鉴赏·爱情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张绪平:《中国诗词专题鉴赏》.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二篇:唐代爱情诗
论唐代爱情诗
湛江师范基础教育学院 中文1236班 张秋珠 35号
摘要:爱情是文学表现的永恒主题。在唐代时期,不同的社会时期,不同的人物背景呈现了不同的爱情故事。唐代中后期的社会局面比较乱,诗歌风格也与盛唐不同,尤其是爱情诗篇增多,且涉及上至皇帝皇妃、下至平民百姓的广阔社会层面,传达出宽松社会条件下的浪漫气息。关键字:唐代爱情诗
爱情
代表诗人
一、民间爱情
唐诗中,写爱情写得比较好的篇章,有两类,一类是民间爱情,王建《望夫石》,这首诗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这是一首依据古老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
“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的衷肠啊!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
二、士人大夫的爱情
唐朝还有一类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爱情诗,它是写士大夫,诗人一类的爱情诗。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就是此类代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的今天,这扇门里,一个姑娘的脸跟一棵树上的桃花,互相辉映,光辉相照。到了第二年,不见姑娘,人面不见了,桃花依然怒放。在唐末人写的书里,记载了这首诗写作的背景。这一年,崔护赶考,进士落榜,比较失落。清明这一天,他去踏青,不知不觉来到长安南郊的一个村庄。这里花木葱茏,桃花怒放,忽觉口渴,想喝点水。来到一户人家,大门紧闭,他就敲门,一个姑娘出来答应:谁啊?崔护说,是我,路过此地有点口渴,想讨一碗水解渴。姑娘打开门,然后进去端了一杯水出来,又拿出一把椅子,请崔护坐下来喝水。姑娘把水杯递给他以后,就站到桃树边看着崔护。崔护看姑娘长得很美,想跟她交谈几句,姑娘不回答。喝完水,崔护道了谢就走了。第二年清明节,崔护又去了,一看这家人门上挂了一把锁,家里没人。看看园子里桃花依旧怒放,还是那样鲜艳,于是就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过了几天,他放心不下,想去看看。正好门里出来一个白发老头。
老头问,你是谁?我是崔护。老头一把将他揪住,你还我女儿!原来崔护在大门上题了这首诗以后,姑娘回来看见了,难过得饭也不吃,水也不喝,觉也不睡,昨天下午就断气了。崔护知道后,大惊失色,把人家一个好好的姑娘耽误死了。他就进门去哭,痛哭流涕。忽然,这个姑娘眼睛又睁开了,人又活了。老头就把女儿许配给了崔护,成就了一段美满姻缘。后人把这个故事改写成剧本,在舞台上演出。明朝人改的剧本名叫《桃花人面》,清朝人改后的剧本名叫《人面桃花》。
爱情就是这样,尤其是在古代,在那封建社会,礼教势力非常强大,青年男女之间除了一见钟情以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谈情说爱。我想,即使到现在,恐怕很多青年朋友,恋爱的最初开始,恐怕也是一见钟情。
三.、文人与妓女的恋情
文人与妓女的恋情,在当时是可以公开的事情,所以产生了不少吟咏此类爱情的诗篇。唐朝以诗文取仕,入仕者先要以红纸做成名片,游历有名的平安坊(妓院),其后担当行政职务时也常以冶游为乐。元稹和白居易都眷恋歌妓商玲珑,杜牧和温庭筠也风流成性。在婚姻中看重门第出身,以求合乎礼教并借此提高自身社会地位,是唐代文人将实际爱恋对象转向风尘女子的一个原因。比如元稹的《会真记》是他的自传故事,也是后来一系列《西厢记》的底本,但元的始乱终弃在当时并没有遭到什么指责,而其后元稹又与薛涛、刘探春等妓女相好,并以诗记之。所以现在有人认为崔莺莺的真实身份可能是妓女。以叙事手法描写妓女生活的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刘禹锡的《泰娘歌》和杜牧的《张好好诗》,所传达的都是凄惋哀怨之声,记录了当时下层女性的真实命运。
还有一种以女道士名分出现的、被称为“女冠”的艺妓,如鱼玄机、李季兰等人,也与一些文人有秘密的交往,据说李商隐的情感对象中就有一些女冠。
四、爱情代表诗人李商隐
讲到唐代的爱情诗,我们不得不谈李商隐,他是唐代后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唐代诗歌园地中,开放出一丛“沉博绝丽”(清人朱鹤龄语)的奇葩,对后世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为人们所珍视。他的爱情诗是他的整个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部分,在数量上虽只有近百首,占他现存诗六百首的六分之一左右,但和他的其他诗比较起来,却更为著名,更为人们所熟悉。他的爱情诗感情真挚,形象优美,意境含蓄,辞藻华丽,其中优秀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爱情诗中上乘之作。他的不少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等,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和引用。李商隐是一个锲而不舍追求幸福爱情的人,有关他的爱情故事,当时没有公开,现在也难于考证,但从一些已问世的资料中,也可看出他的爱情生活的一些情况。他有几次恋爱遭遇,一次是在他二十三岁时,曾和洛阳商人的女儿十七岁的柳枝结识,产生爱情,后来被贵人夺去,恋爱遂告中断。一年后,他写下《柳枝五首》的诗,并在前面写了序,记叙了他的恋爱过程。
最喜欢李商隐的爱情诗中的《无题》
(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是一首失恋者的悲歌。男女之间一旦真诚相悦相爱,至死靡它,其爱火可以焚烧地狱和天堂。当其失恋时,入骨相思,魂牵梦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二句,早已成为千古绝唱。对于爱情坚贞不渝,坚定执着的信念,显得格外感人。
虽然今天的中国人已搭上了经济为主、效率优先的快速列车,但古代的爱情诗篇仍然能滋润人类的心灵,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也永远不会过时。
1、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
3、《爱情诗词曲评析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4、《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4月第三版
第三篇:论唐代监察制度
论唐代监察制度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封建统治阶级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其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日趋完善。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官吏监察体系,职能齐全,机构独立,体制完善,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代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比较完善。我的读书报告主要是从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唐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唐代监察制度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的。
一、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一)监察机构系统化,独立性增强
唐代监察机构在中央主要指御史台和谏官系统,二者构成了当时中国监察体系的两翼,是专司监察、独立的系统,位高权重,直弹大臣,与地方检查是垂直领导,有利于纠弹吏治、监察官吏。同时辅之于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关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行政监察、刑部的司法检察、经济审计监察。这些监察机构比较完整又有系统性,对于肃正封建政治纲领,防止百官失职、渎职、纠正各级官僚机构的工作失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唐代监察机关独立性增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唐代御史在执行监察时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在御史台长官也无权干涉,即所谓“台官无长官”。
2、唐代御史在执行监察时,可“风闻奏事”:即所谓的御史从各方面访得可资揭发的材料时,可以不说明材料来源和告示者的姓名,以“风闻”之名上奏朝廷,请求查处。
3、唐代三省体制中得侍中的封驳权的行使,以及给谏制度中对皇帝部分决策的监督,都表明他们在行使职权时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4、为了保证监察机构的活动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唐代御史或由皇帝直接特任,或由御史台委派,完全不受吏部支配干预,表现了人事权的独立。
(二)依法监察,失法入罪
检查功能的发挥,不仅要有组织保证,还需要有法律依据。除了以封建王朝通用法律约束监察机关的活动外,唐朝还专门制定了各种形式的监察法规。武则天时尚书侍郎韦方质奉旨修订监察州县的四十八法后因繁琐难于执行而废。唐玄宗开元年间将汉朝之制“六条问事”发展为“六察法”。
(三)监察法制化、规范化,体现监督与被监督的高度统一
历代在扩大监察权限的同时,按皇帝旨意、诏令和中央有关法令制定监察法规,是我国检察制度中的重要的内容。唐代制定的行政法典“唐六律”,其中规定了个监察机构的职责,法典是不能违背的,必须严格执行。唐代的检查制度日益规范化、法制化,有利于各级官吏按照当时的正指标追,奉公守法,维护纲纪,设置必要的法规制度和法律的刑罚来保证监察权得实施,体现了监督与被监督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四)监察职权范围及对象广泛化,职权分工明确化
唐代的一台三院制,所谓一台三院,一台是指御史台,三院是指台院、殿院、察院。行政监察、司法检察、经济审计监察,是监督范围几乎涉及所有的国家机关。唐代门下省得封驳审议和言谏制度也是检察职能扩大的表现。此外,唐代监察制度中“六察官”得出现,以及御史中参加重大案件审理的“三司推事”,都表明其监察权已渗透到了行政司法部门。
(五)慎重选官、严格考核
监察机构乃朝廷纲纪之地,监察官员的选人十分慎重,有着较高标准。唐代对监察官员得铨选、考课、迁转之制颇令人称道。从具体要求上讲,基于工作性质,监察官员必须公正廉明。此外还规定了回避制度,父为宰相,其子不得为谏官。
二、唐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
(一)紧抓中央、放松地方
唐朝监察制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对中央百官的监察远远重于对地方百官的监察。唐朝后期,随着节度使的设置,逐渐由其兼领监察。
(二)权权相掣、皇王受益
中国古代监察权从未独立,为皇权所派生。权利的设置运行实效及其目的与皇帝的意志和皇权的运行实为一体。唐代监察权与其说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滥用不如说是皇帝假手他人严查群卿。监察制度的所有流弊莫不源于此。
(三)机构膨胀,职权繁杂
唐代监察体制沿袭前朝弊病,监察机构膨胀,职权繁杂,检察官除有行政权、军事权外,还有审判权、司法权,御史台设有台狱,可拘禁囚犯。
(四)监察落空,委身党争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他们要想在官场中站稳脚跟,要么依附皇权,要么委身权贵,缺少独立人格,随着党争愈演愈烈,监察权也日益沦为党争工具。
三、唐代监察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央设有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机关同时受上级监察机关和所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为了加强检查力度,提高监察效能,使监察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建议我国监察机关增强独立性和权威性,实行垂直领导。
(二)健全监察法律法规
我国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监察活动,对监察活动的很多方面都进行规定,是古代行政监察工作可以有序进行。我国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多部相关法律,但是规定的较为原则,具体操作性不强,应尽快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作为其必要补充。
(三)完善对监察活动的监督
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规定,官员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应该是相对的。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制度也应推进相互监督,同时实行政务公开,接受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得监督,强化官员自尊、自重、自警以及监察系统得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得机能,更好的利用监察权力维护社会主义,保护人民权益。
(四)多种监察方式得灵活运用
在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经常性监察和临时性巡查相结合,有效地防止了监察官员与地方官员的相互勾结,保证了监察工作的有效性。我国现代的监察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常设监察机关与临时监察机关相结合,一般性监察机关与专门性监察机关相互结合,特别是要重视发挥临时性监察和专门性监察的有效运用。
(五)严格选任检察官原
监察工作的有效行使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监察官员队伍。在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对监察官员得选任都有一套完备并且严格的制度。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监察官员得选任、考核、提升、回避交流制度,提高监察官员的职业准入,规范监察官员的选任程序,强化对监察官员得培训,加强对监察官员得有效考核,推行有进有退得任职机制,提高监察官员的整体素质。
结语:从唐代得监察制度可以发现,监察制度时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产物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强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为目标,时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秩序得一种工具,但它在惩治腐败、澄清吏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职权得规定、监察方式的用运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我国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有效得现代监察体系具有极其重要得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的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报告得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2011年开始,全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将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换届工作,这是腐败易发高发时期。如果缺少有效的监察,腐败必然成风,所以研究监察制度,从制度层面去解决当下中国的问题,我们将得到有意的启示。
第四篇:论唐代“山水田园诗”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古诗作为古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起源于汉末建安时期,发展于汉晋六朝,并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是对世界影响极大的朝代,通过对唐诗的学习我了解很多的诗派,有山水派的恬淡优雅,有婉约派的旖旎感伤,有豪放派的不羁雄健。气象万千的诗派交合在一起入融汇成中华史上一首凯旋的风歌。研究古代,特别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获得精神的陶冶和 审美的愉悦。
研究唐朝山水田园诗对当今的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正如语文书上所说的“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的清音远韵,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作为盛唐时代诗歌的开幕大戏,我们需要了解它,需要剖析它。我们要借这一诗派认识诗的唐朝,也由此欣赏着盛唐的诗。它能帮助我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找到自我心灵的净土,保持一颗“真”“善”“美”的贤心。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
盛唐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物质生活优裕,为赏山玩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璞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由于在初唐时期国力强盛,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宽容开放,科举可以顺利进行,文人士子的仕途比较平顺,隐士成了高雅的风尚,文人雅士们竞相效仿。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为隐士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使得他们有闲情逸致将欣赏的目光投向山水景色。于是在这时期,诗人们将山水田园诗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二.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壮观景象,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山水田园诗到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在山水诗的意境上早已远远比不上唐代。南宋后期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三.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孟浩然是唐朝诗人中少数几个终生不仕的隐者。王维为孟浩然画像“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籍,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盛景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诗大多是隽永空灵的,王维的思想是受到佛教的影响的,王维诗中带有几分禅思玄义的清逸雅致,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形成了物即使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在朝廷中能够有所作为,自己的政治价值可以得到实现,在物质生活上更是不受拘束,于是他才能有能力购臵宋之问的别业,面对着辋川别业的美景,即使是没有任何文学底蕴的人,都会觉得心旷神怡,更何况是王维,大自然的美景与心中的闲适安恬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禅意的淡淡晕染,一首首传世的山水诗就这样形成了。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等。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的鲜明个性。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这里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不如说是借山水而游仙。实际上李白把陶谢山水与郭璞游仙诗熔于一炉,自成风貌。四.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即与陶谢一脉相承:在艺术上,他们能综合陶谢所长,融陶诗浑成与谢诗工巧于一炉,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不仅表现山水个性,而且力求表象与意象的合一、内情与外景的交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把山水田园诗推向高峰。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除了王维、孟浩然之外,还包括储光羲、常建、祖咏、刘春虚、裴迪、卢象、丘为、储光曦等人。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王、孟都在诗中描绘并展示了一个清淡的世界。构成这个清淡世界的主要经纬有两根:一是田园之乐,一是山水之美。前者往往更多融入了闲适的隐逸意趣,后者则往往更多地融入孤高的志士情怀。但这只是就其大较而言,细加寻绎,王、孟则又各具灵光:
首先从内容看,孟诗的题材较王维的更为集中。王诗既有寄情山水田园之作,自抒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其次,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意趣,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则往往坦露出耿介郁勃的心态。
再次,从意境上看,王、孟都注重寓主观于客观,造成画面的和谐与美感。但孟诗往往止于情与景的交融,而王诗除促使情景交融外,还将“理”字打入其中。因而,在王诗中,我们常常可以捕捉到“哲学沉思的精灵”。这种哲理,尽管在很大程度得力于禅趣,但毕竟使王诗的意境变得更为高远。所以若论意境的浑成,王不如孟;若论意境的高远,则孟不如王。
第四,从手法看,五诗往往虚中有实,动中见静,孟诗则往往直写其实与其静;同时,王诗比孟诗更善于取景、造型、布局,也更注意冷色调与暖色调的映衬,画内景与画外音的配合。相形之下,王诗手法较为多样,孟诗手法较为单调。即以王的《鹿柴》一诗而论,诗人是以实写的一角显示整体的空灵意境。夕阳的暖色淡淡地罩在阴寒的青苔上,更衬出空山中的幽冷。山谷中传来人语的回响,愈显出深林里人迹罕见的寂静。画面色调的冷暖互补,与画面内外的动静对比相互烘托,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空间。
五.研究山水田园诗的现实意义
研究唐朝山水田园诗能帮助我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找到自我心灵的净土,保持一颗“真”“善”“美”的贤心,使我们看问题能够更全面,更理智。
第五篇: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
论臧克家的爱情诗创作
Abstract: Zang Kejia is a poet with strong senses of delicate beauty, who regards love, friendship and poem as three main arches elevating people’s lives, yet he himself is unwilling to labor his inspired mind into writing love poems.Going through Zang Kejia’s collections of poems, love poems are seldom to be found, and most of them are listed in supplement collections, which means love poems are not mainstream in Zang Kejia’s writing.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studying Zang Kejia are mostly concerned with those poems depicting rural lives, revealing the dark side of society and satirizing politicians(this is why he is called “poet of the peasants” or “evolutionary poet”), but seldom pay attention to his love poems which are full of refreshing, delicate and gentle beauty.This neglecting in the study of Zang Kejia’s love poems is a pity.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decodes Zang Kejia’s love poems under three categorie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of his reluctance in writing love poems from his life experience and ideology.Key words: Zang Kejia;love poems;Life experience;poem selection criteria
摘要:臧克家是一个充满灵秀之气的诗人,一个把爱情、友情和诗当作“生命的三个抓手”的诗人,然而他却不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写爱情。在臧克家的诗集中,爱情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大半被收入《集外诗集》,也就是说,爱情诗不作为臧克家的主流诗歌。长期以来,研究臧克家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也多是其描写农村生活、揭露现实黑暗的诗歌以及政治讽刺诗(并因此而称其为“农民诗人”或“革命诗人”),却很少留意臧克家诗歌中清丽、优美的一面,很少注意臧克家笔下的爱情诗篇,这种忽略是不应该的。本文将把臧克家的爱情诗分为三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并从臧克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入手,分析臧克家不愿写爱情诗的原因。
关键词:臧克家;爱情诗;生平经历;选诗标准
1.臧克家的唯美诗情
臧克家是一位才华横溢、情感细腻的诗人。试看以下一篇诗作:“夕阳里载一船云霄,静波上把冷梦泊下,三月里披一身烟雨,腊月天飘一蓑衣雪花。一支橹,曳一道水纹,驶入深色的黄昏,在清冷的一弦星光上,拨出一串寂寞的歌。”(《渔翁》)1这首语言精致、格调凄美的诗歌并非出自浪漫才子徐志摩之手,也不是《雨巷》的作者戴望舒的手笔,而是臧克家的名作之一。类似《渔翁》一诗,臧克家的很多诗篇中都有着灵光闪现的部分,透过这些诗句,我们能读出臧克家细腻唯美的诗心。例如:“人们提着鱼散了阵,把他剩给了黄昏。”(《贩鱼郎》)2“细的香风飘在衣角,地衣上的花朵开满了爱恋。”(《神女》)3“你要问什么?问清明时节纷纷细雨中,长堤上那一行烟柳的濛濛?还是夕阳下,春风里,女颊映着桃花红?
4问炎夏山涧沁出的清凉,黄昏朦胧中蝙蝠傍着古寺飞翔?”(《答客问》)“秋是怀人的季候。深宵里,床头上叫着蟋蟀,凉风吹一缕月光穿过纸窗来。”(《老哥哥》)5从上文所引的几段诗歌(或回忆性散文)中,我们分明能读出臧克家细腻的情思和唯美的诗心。有如此才情的诗人却声称不愿抒写爱情这一人类最美丽的情感,其原因究竟何在?那么臧克家是否真的没 12 《渔翁》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33 《贩鱼郎》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3 3 《神女》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4 4 《答客问》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46 5 《老哥哥》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49
有写过爱情诗呢?
2.臧克家笔下的爱情诗篇
爱情是文学亘古不变的母题之一,想在作品中完全回避这一内容是很困难的。臧克家说他不写爱情诗,是指他不把新诗当作抒发个人爱恨情愁的工具,不常写或者很少写爱情诗。在臧克家的一小部分诗作里,我们还是能够捕捉到爱情的影踪。
这零星的几首爱情诗按照具体的内容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爱情的现实关照,或者说是写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爱情。例如:“爸爸驾起鱼船出海去了,留下她一个把家门守望,凉棚下,手拿一本识字课本,我知道她的心并不在书上。一个年青的渔人在沙滩上晒网,...........来来回回鱼网总拉不平,两双眼睛一碰就发光,我知道他的心并不在鱼网上。”(《她和她》)......................6“哥哥请假回来探亲,家里的亲人,放下了那条悬挂的心,自从出了门,没有音信回来,今天,他的身子,是几年来寄到的第一封‘家信’。他的口——一条小河,淙淙地流,母亲坐在纺花车旁,象坐在梦中,弟弟刚从坡下抽回身,锄头躺在怀里,大家静听着他,象静听别人替自己读一封‘家信’。小孩子,在大人空隙里穿梭,欢喜而又畏怯地,用一只好奇的小手,向爸爸腰间的短枪偷摸;他的女人,脸上烧着火,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在他的周身..........................
7溜眼波。”(《他回来了》)“一间破土屋,夜晚漏星光;两口人的生活,转在洋车的双轮上。...远处有座招手,列开架势他赶快放步;慌忙递条手巾来,她忘不了那阵阵汗雨。她望着一阵
8灰雾,迷了车影,在拖长的那串脚步下,她的心开放了疼爱的花。”(《爱》)这类爱情诗或..........写年轻恋人的爱意萌动,或写夫妻久别重逢后的羞怯与喜爱,或写贫贱夫妻之间的关爱、怜惜。感情朴素真挚,诗歌中所表现的爱情很含蓄、很真实,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意味,然而却缺乏爱情诗应有的浪漫气息。可以把臧克家的爱情诗与卞之琳的情诗做一下比较:“我要有你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像镜子一样地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鱼化石》)9“„„百转千回都不跟你讲,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无题一》)10这种婉转哀怨、缠绵悱恻之情在臧克家的爱情诗中是找不到的。
第二类是在诗歌中直接表达诗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感受。在臧克家的《集外诗集》中有这样两首短诗:《爱情——生活小辑之二》:“爱情是火,它以高度的热,吸引着玩火者。它燃烧着年轻的血液,它烘烤着,狂欢和悲伤蒸发出来的眼泪。它和失眠的眼睛,作长夜的对照,叹息、焦灼、绝望,是它吐出来的火苗。它给人身上,烙满了创疤,然后熄灭了——残留下冷灰一把。”11《情书——生活小辑之三》:“情书,是一篇烂调的文章,是一通魔咒,是一个动人的谎。”12这两首被臧克家编入生活小辑组诗的短诗,直接表达了臧克家对爱情的悲观失望以及不信任的情绪。臧克家之所以对爱情有这样的理解,可能和他的情感经历有关。在回忆性散文《我的诗生活》中,臧克家这样写道:“在私人生活上,两次爱情的悲剧,使我根本上推翻了爱情(美丽的谎!)”13,“爱情(我付给它了多少赤心和诗的热情!),完 67 《她和她》(《海滨杂诗》)臧克家.《臧克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304 《他回来了》 臧克家.《臧克家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P165 8 《爱》 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70 9 《鱼化石》 卞之琳(著).《十年诗草(1930-1939)》[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P57 10 《无题一》 卞之琳(著).《十年诗草(1930-1939)》[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P66 11 《爱情——生活小辑之二》 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26 12 《情书——生活小辑之三》 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27 13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03
了,剩一心悲痛。”14臧克家对个人的情感经历讳莫如深,我们只能从他的回忆录和冯光廉、刘增人编写的臧克家生平文学活动年表中略知一二。臧克家在十四五岁的时候曾经为了一个乡村的姑娘“痛苦得几乎不能活下去”,祖父得知后,便用“青蚕栖绿叶,起眠总相宜,一任情丝吐,却忘自缚时!”的诗句教育他。臧克家的这段初恋不知如何告终,但想必留给他的酸楚要多于欢乐。1928年,24岁的臧克家与王统照的本家侄女王惠兰(字深汀)结婚。臧克家在《我的诗生活》中写道:“爱情,蛛网一样捕捉了我这个可怜虫,然而不久我就结..婚了。”15“然而”一词表明这次婚姻可能并非出于诗人之愿。1938年3月臧克家与王惠兰离婚。这段仅维持了十年的婚姻生活为何告终不得而知,臧克家在《诗与生活回忆录》中仅用“关系破裂”一笔带过。不过可以猜想得到,这次婚姻的变故大概是臧克家所谓的“爱情悲剧”之一。1942年,38岁的臧克家在重庆与郑曼结婚,这次婚姻维持到了最后。爱情是激发诗人创作的一个诱因,对爱情感到痛苦和失望的臧克家显然没有受到它的鼓舞和激励。但这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臧克家为何不愿写爱情诗。卞之琳苦追张充和而不得,饱尝失恋之苦,却写下了《断章》、《鱼化石》这样广为传诵的爱情篇章。
除了这两类爱情诗之外,还有零星的几首诗隐约抒发了臧克家自己的爱情感受。其一是1932年2月创作的《别》:“把惜别的话留在心底,叫眉头传达我的意思,她的眼睛回答我:‘爱,不要弄错,看够多么好,那向圆的缺月。’她去了,我象个小孩子丢了件心爱的玩具,默会着她的影子,一刹清醒,一刹又模糊,清醒时象静水笼着碧山的影,模糊时象醒后强追隔夜的梦。她不顾你的心系子多么细软,只管抓紧把它当作秋千!我真悔当时没有明对她说:‘爱,我不叫你离开我!一生的好日子能有几时,怎忍把它让给别离?’今夜,头顶的月亮圆了脸,相思的光辉这时候最满。”16这是一首抒发别后相思的情诗,感情真挚热烈,这在臧克家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与《别》风格类似的还有一首创作于1933年的《她送我走》:“低着头她送我走,仿佛不是这就要分手,把话头放的远又轻,不叫一个字触到别情,秋风里道一声珍重。两地共一轮明月,(一团爱情的火),相思突破了硬壳,这时,怎样总随便我,好在夜深又是我自己。”17写的也是话别与相思。(注:这两首诗都被编在《集外诗集》中,即不作为臧克家的主流诗歌,或者说臧克家本人并不很看重这类诗歌。)另一首是《感情的野马》序句:“开在你腮边的笑的花朵,它要把人间的哀愁笑落,你的眸子似海深,从里边,我捞到了失去的青春。爱情从古结伴着恨,时光会暗中偷换了人心;我放出一匹感情的野马,去换你的笑,你的天真。”18这首诗创作于1943年,此时臧克家刚与郑曼结婚,两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这可能重新激起了臧克家对爱情的向往和追忆。臧克家在《我的诗生活》第三节“感情的野马”中也写到:“在济南,中学时代的四年间,„„就个人方面来说,青春之火正炽,革命与恋爱像两条鞭子,抽打着感情的野马狂烈地奔驰。”19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首以“感情的野马”命名的诗歌大概是写诗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臧克家不写爱情诗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臧克家诗集中出现的三类爱情诗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爱情诗在臧克家的所有诗作中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在这仅有的几首中又有大半是描写普通老百姓的情感生活,抒发个人爱情体验的诗歌真是屈指可数。那么臧克家为什么不像徐志摩、卞之琳那样用 1415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03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81 16 《别》 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11 17 《她送我走》 冯光廉、刘增人(编)臧克家(著).《臧克家集外诗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P28 18 《感情的野马》序句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86 19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诗歌来抒发自己的爱恨情愁呢?
要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必须了解臧克家的生平经历。臧克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和穷孩子一道玩,与穷人之间没有界限。童年的乡村生活使臧克家认识了人间的穷愁、疾苦和贫富的悬殊,使他对农民的苦难和不幸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切的同情。同时,这段生活也培养了臧克家纯朴、严肃、刻苦、良善的“农民品格”。1927年,二十三岁的臧克家随中央独立师开赴前线讨伐叛军夏斗寅、杨森,平叛归来后却被张发奎骗到九江缴械。武汉大革命的失败给了年轻的臧克家很大的打击,他晚年在《诗与生活回忆录》中写道当时的感受:“我觉得仿佛天下苦难都集中于一身,肚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东西,象壅塞的淤泥。贫苦农民的形象,乡村的大自然风光,地主官僚的丑态,黑暗角落里的星星点点,一齐在我心中亮了起来,用它们的颜色,它们的声音,它们要求表现的希望,打动我,鼓舞我,刺激我,使我把曾经看到过的,感受过的,统统化作诗。写诗,这时候成为我的生命,我的职责,我全副精神的寄托,好似除了诗一切都失掉了意义似地。诗,可以兴,可以怨。诗是冲破郁塞的一道激流,诗是心头火焰的一个喷射口。”20抗战爆发后,臧克家曾赴台儿庄前线采访二十多天,写成长篇通讯报道《津浦北线血战记》,并组织成立战区文化工作团,在河南、湖北、安徽诸省开展文艺宣传和创作活动。深入革命斗争,使臧克家对社会的黑暗和革命的艰辛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以诗人的敏感去体味这一切,倍感痛苦、激愤和悲凉。在《我的诗生活》中,臧克家写道:“战斗的生活,痛苦的磨难,叫我用一双最严肃的眼睛去看人生,而且,以敏感到与疯人只隔一纸的神经去感受生活,以强烈的火样的热情去拥抱生活,以正义的界限去界开黑暗与光明,真理与罪恶。”21而作为一个诗人,只有通过写诗这一条途径来抒发内心的悲愤,表达自己的理想。臧克家说:“我的每一篇诗,都是经验的结晶,都是在不吐不痛快的情形下写出来的,都是叫苦难迫着,严冬深宵不成眠,一个人咬着牙齿在冷落的院子里,在吼叫的寒风下,一句句、一字字地磨出来的,压榨出来的。”22臧克家是一位胸怀大志、心系天下的诗人,他把自己的诗歌当作与黑暗斗争的武器,当作呼唤光明的号角,写诗是他的生命追求:“我拼命地写诗,追诗,我的生命就是诗。我真像东坡眼中的孟郊一样,成了天地间的一个‘诗囚’了。推开了人生的庸俗,把一个理想投得很远,拒绝了世俗的快乐,我宁愿吃苦,看破世事人情我才更觉得事业是唯一‘不空’的东西,它是一支精神的火炬,虽在千百年后也可以发热发光。一切皆朽,惟真理与事业永存。诗,就是我以生命全力去倾注的唯一事业!”23
对新诗社会功用的看重,使臧克家对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和限定。“我们的时代是在暴风雨里,经济破产使得都市动摇,乡村崩溃,多少生命在惨痛地往死路上去,这些生命和我们是连在一起的,他们是我们的同胞。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只能写诗已经是可耻了,而再闭上眼睛,囿于自己眼前苟安的小范围大言不惭地唱恋歌,歌颂自然,诗做得上了天,我也是反对,那简直是罪恶!”24“作为一个诗人而活在眼前的中国,纵不能用敏锐的眼指示着未来,也应该把眼前的惨状反映在你的诗里,不然,那真愧煞是一个诗人了。”25在《新诗答问》中,作者又说:“我每次阅读一篇新诗,往往读不完就放下了,因为它的内容拒绝了我的眼。我始终坚信一片诗的好坏,在内容上的重过在形式上的。„„如果用新诗写爱情风景,我觉得那倒不如旧诗词更为合适,而且就让如此做下去,怕万难胜过前人的成绩,26就是胜过也是可羞的。”这就解释了臧克家为何不在诗歌中大写风花雪月、爱恨情愁。2021 《诗与生活回忆录》臧克家 [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102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84 22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90 23 《我的诗生活》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189 24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 25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219 26 《新诗问答》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24
4.臧克家对其他诗人的评价及选诗标准
臧克家认为:“一个诗人,须得先具有一个伟大的灵魂,须得有极热的心肠,须得抛开个人的一切享受,去下地狱的最下层经验人生最深的各种辣味。”27“要用人间的一切学问和世情锻炼自己,而感情往远大处放。诗人要以天地为家,以世界的人类为兄弟。有这样的胸怀,他的诗才能够伟大。”28臧克家的这一观点也影响到他对一些诗人和诗歌流派的评价。臧克家其实很欣赏徐志摩的诗:“读了《死水》,我又把徐志摩先生《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全借来读了。一经入目,便一往情深了。我喜欢他的潇洒,像一位象牙之塔里的诗仙,穿一件纺绸长衫,在海滨夏日的阴凉下,天风吹得绸衫和人一起飘飘然欲凌空飞去。”29然而这种欣赏仅限于徐诗语言的美丽上。臧克家说:“志摩的诗给了人以外型上的修饰,叫人知道写篇诗并不是容易,这是好处,不过这也是坏处,他只从英国贩过一种形式来,而且把里面装满了闲情——爱和风花雪月。他那种轻灵的调子也只适合填恋歌,伟大的东西是装不下的。因此,徐志摩虽然造成了一派的潮流,然而对新诗的功绩是不甚值得歌颂的。”30对戴望舒和《雨巷》,臧克家也颇有微词:“戴望舒„„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只好表现一种轻淡迷离的情感和意象,于‘的、呀、吗、吧’中寻一种轻淡迷离的趣味。这样,它是没有前途的,顶好没有前途,谁高兴看一株毒草蔓延着呢?”31“《雨巷》(戴望舒)——轰轰烈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现实,他们不敢正视,却把身子躲进那样一条‘雨巷’里去;不是想望一个未来的光明的日子,而把整个的精神放在过去的追忆里去,这是个人主义的没落的悲伤,这是逃避现实脱离群众的颓废的哀鸣。”32而对于老师闻一多的诗歌,臧克家则表示赞赏:“闻一多的好处,是要在内容上表现一种健康的姿态。”33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臧克家对新诗的评价和选择。1956年1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是臧克家负责编选的。我们发现,臧克家仅仅选了新月派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另一首则是明显带有现实意义和反战情绪的《大帅》(战歌之一)——(见日报,前敌战士,随死随掩,间有未死者,即被活埋);戴望舒的诗,除了《雨巷》之外,选的是抗战之后的诗作《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而卞之琳的诗则甚至没有选《断章》,只收入了《远灯》、《给一位刺车的姑娘》等三首。由此可见,在臧克家的心中,新诗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新诗应该作为揭露现实生活的黑暗与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工具,作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而不是作家抒发个人小情怀的工具,他反对诗人拘囿于个人小天地,抒发一己的哀怨之情。
思想观念决定着艺术观念,臧克家对祖国人民的深切热爱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决定了他高尚的创作观念(把新诗当作与黑暗的社会做斗争的武器而不是抒发个人爱恨情愁的工具)和独特的选诗标准。
5.结束语
本文将臧克家的爱情诗分为:对爱情的现实关照、直接表达诗人自己对爱情的看法以及 2728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20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20 29
臧克家.《诗与生活回忆录》[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P97 30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7 31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
32臧克家(编选).《中国新诗选(1919-1949)》[M].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P24 33 《论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臧克家(著).《烙印》[M].华夏出版社,2009.P218
隐约抒发诗人的爱情感受等三类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读,并从臧克家的生活经历与思想观念入手,分析了诗人很少写爱情诗、不把诗歌当作抒发个人爱恨情愁的工具的原因,肯定了臧克家唯美的诗情和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卞之琳.十年诗草(1930-1939).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冯光廉、刘增人.臧克家集外诗集.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中国现代文学馆.烙印.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9.臧克家.诗与生活回忆录.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臧克家.中国新诗选(1919-1949).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6.臧克家.臧克家诗选.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臧克家.青柯小朵集.广州: 花城出版社,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