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代状元苑论事迹考
唐代状元苑论事迹考
杜成辉
(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化研究所,山西大同,037009)
摘要:唐代马邑(今山西朔州)苑氏为有名的文学世家,其中苑论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科状元,然而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近年新出土的文献资料,可以揭开其家庭出身及仕宦生涯的诸多谜团,并一睹其文学风采。
关键词:苑论马邑状元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唐代马邑(今山西朔州)苑氏为有名的文学世家,其中苑咸、苑论和苑讠由俱由科举出身,苑论更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癸酉科状元,为塞北地区有史可稽的首位状元。然而由于资料缺乏,人们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近年新出土的文献资料,可以揭开其家庭出身及仕宦生涯的诸多谜团,并一睹其文学风采。
一苑论家世
苑论,字言扬,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后迁居荆衡(今湖北、湖南一带)。苑氏为春秋时齐国大夫苑何忌[1]之后裔。苑何忌即苑子。苑姓之得姓,除以爵号为氏外,还有一说乃是因封于苑,为侯爵,世称苑侯,以地为氏而来。苑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殷商都城在今河南商丘,苑姓应起源于河南。苑姓后来逐渐播迁异乡,在今河北涿州、湖北荆门、山西朔州三地形成大的聚落,历两汉魏晋,昌盛为苑姓范阳郡望、永宁郡望和马邑郡望,据说后世广布各地的苑姓皆由此三郡分衍而出。
苑论七代祖苑礼,仕北周为振威将军,镇守边徼,因家马邑善阳(今朔州市朔城区)。六代祖苑君璋,本为马邑土豪,娶鹰扬府校尉刘武周(?—622)之妹。隋大业十三年(617),刘武周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机起兵马邑,被突厥册封为“定杨可汗”,自称皇帝,苑君璋被任命为内史令(宰相)。刘武周败死后,他统其旧兵,受突厥委任为大行台。后见颉利政乱,乃于贞观元年(627)率所部万余人降唐,受封上柱国、芮国公。累迁左金吾卫大将军、安抚等州诸军事、安州(今湖北安陆)刺史(都督),食实封三千户,谥曰忠。五代祖苑孝文,仕至左武卫大将军,汾、代、甘等州刺史,封武威郡公。高祖苑问,官洺州司法参军。曾祖苑操,赠济阳郡太守。祖父苑咸(710—758),早慧有大志,由名相张九龄表荐,开元中获制举出身(一说进士),起家太子校书,官至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新唐书·百官志二》载:“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唐代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侍从、宣旨、劳问、接纳上奏文表,兼管中书省事务。父苑籍,大历中,授河南府伊阳县(今河南汝阳)尉,不幸早世,苑论早孤。
苑氏家族在唐代的显赫地位由苑君璋奠定。苑咸则是关联唐朝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思想与文化学术的重要人物,也是盛唐时颇负盛名的散文家。《新唐书•李林甫传》称:“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善苑咸、郭慎微,使主书记。”[2]苑咸先受张九龄推荐并任用,后又得到李林甫的任用与器重,既有干练之才,精于政事,故能辅佐李林甫以处理政事,同时还是精于文学的文人。他不仅有诗文传世,更常代张九龄与李林甫作文。颜真卿称“唐人推咸为文诰之最”[3]《唐六典》是一部关于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虽由李林甫领首衔,然而成书之功,苑咸居多。
苑氏自苑君璋之后,因仕宦而徙居各地,但一直以马邑为其郡望(籍贯)。隋唐时期,朔州也称马邑郡,为北方重镇,是唐代最早设置节镇(后为节度使)的地方,人才辈出。苑氏虽以武功起家,但后来在文学方面也卓有成就。
二礼部应考高居榜首 / 5 唐代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一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唐初省试由吏部主管,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起转归礼部主管,故也称礼部试。州府试一般在秋季举行,省试都在翌年的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贞元八年(792)冬,苑论在通过乡试后,贡入京师长安。第二年春,参加了礼部考试。当时户部侍郎顾少连权礼部侍郎,知贡举。唐朝后期尚书成为加衔,侍郎实际成为各部首长,顾少连后位至宰相。礼部试分为三场,即帖经、杂文(赋、诗)和策问。本年的赋题为《平权衡赋》,以“昼夜平分,铢钧取则”为韵,诗题为《风光草际浮诗》。考试揭榜后,苑论独占鳌头,为该科状元,同时及第的还有著名文学家和哲学家柳宗元与刘禹锡。柳宗元在《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中回忆苑论在考试中的表现时说:“观其掉鞅于术艺之场,游刃乎文翰之林,风雨生于笔札,云霞发于简牍,左右圜视,朋侪拱手,甚可壮也。”
进士及第是士子们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及第时有金榜题名,有红花金帖子报喜,有参见主司谢恩,有宰相接见“过堂”,有座主、同年互相庆贺。书肆在进士及第之后,立即刊出《登科记》、《文场盛事》等书,刊登及第进士姓名、籍贯、行第,父祖的官职、名讳,主司的姓氏及进士所试的诗赋文章。故进士及第,不数十日便闻名天下。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为唐五代诗人评传汇集,在卷五《柳宗元》条云:“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贞元九年苑论榜第进士。又试博学宏词,授校书郎”[4],以苑论为癸酉科省试冠名,因其为该科状元。清人徐松的《登科记考》,记载了历代科举考试中的金榜题名者,在卷十三《(贞元)九年癸酉》条中记载,本年省试共录取进士32人,状元为苑论。[5]
三与柳宗元的情谊
苑论与柳宗元(773—819)联贡入京,又一起参加了礼部考试,二人为同年进士,柳宗元时年二十一岁。贞元九年(793)夏四月,苑论在高中状元后回家省亲,众多好友到霸陵为他饯行。他们置办酒席,写诗作赋,记此盛事,并由柳宗元作《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其文云:
八年冬,(贞元八年。)余与马邑苑言扬(论字言扬,齐大夫苑何忌之后。)联贡于京师。自时而后,车必挂轊,席必交衽。量其志,知其达于昭代;究其文,辩其胜于太常。探而讨之,则明韬于朴厚之质,行浮于休显之闻。游公卿之间,质直而不犯,恪谨而不慑。交同列之群,以诚信闻。余拜而兄之,以为执谊而固。临节不夺,在兄而已。
是岁,小司徒顾公守春官之缺,而权择士之柄。(户部侍郎顾少连权礼部侍郎,知贡举。)明年春,(贞元九年。)同趋权衡之下,并就重轻之试。观其掉鞅于术艺之场,(掉鞅字,出《左传》宣十二年,公凡两用之。)游刃乎文翰之林,风雨生于笔札,云霞发于简牍,左右圜视,朋侪拱手,甚可壮也。二月丙子,有司题甲乙之科,揭于南宫,(南宫,礼部。)余与兄又联登焉。余不厚颜怀愧而陪其游久矣。
夏四月,告归荆、衡,拜手行迈,轮移都门之辙,辕指秦岭之路。方将高堂称庆,里闬更贺,曳裾峨冠,荣南诸侯之邦,遐登王粲之楼,高视刘表之榻,桂枝片玉,(《晋书》:郄诜为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光生于家。是宜砥商、雒之阻艰,带江、汉之浩荡,以谈笑顾眄,超越千里而无倦极也。然而景炽气燠,往即南方,乘陵炎云,呼吸温风。可无敬乎?慎进药石,保安其躬,是亦非兄之所宜私也。群公追饯于霸陵,列筵而觞,送远之赋,圭璋交映。或授首简于余曰:“子得非知言扬者乎。安得而默耶?”余受而书之,编于群玉之右,非不知让,贵传信焉尔。[6]
柳宗元在文中极称其人品、文章,以兄事之,作序赠之。[7]荆衡指今湖北、湖南一带,一说为荆州(今属湖北)。交袵指衣襟交接,比喻亲密。在“联贡”过程中,柳、苑成为至交,以至“车必挂轊,席必交衽”。二人关系如此亲密,说明年龄相若,柳宗元称苑论为兄,则苑论年纪较柳宗元为长,其生年当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之前。早在考试前,柳宗元便觉得“量其志,知其达于昭代(指政治清明的时代,常用以称颂本朝或当今时代);究其文,辨其胜于太常(唐朝礼部和汉代太常的职责相似,这里借指礼部考试)。探而讨之,则明韬于朴厚之质,行浮于休显之闻。游公卿之间,质直而不犯,恪谨而不慑,交同列之群,以2 / 5 诚信闻。”唐代士子若想得中科第,须有先贤明达的推荐和主司的赏识,否则很难登科及第。苑论志向远大,为人敦厚朴实,深谙处世之道,与权贵交游不卑不亢,非常得体,与朋友交则以诚相待,有良好的声誉,柳宗元预感到他一定会成大器,在科场上展露才华。
柳宗元的《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是我们了解苑论文学才能的重要文献。明章懋《送进士还乡序》云:“吾少时读柳子厚《送苑论归觐诗序》,见其有所谓‘风雨笔札,云烟简牍’,与夫‘桂枝片玉,光生于家,曳裾峨冠,荣南诸侯之邦’者,未尝不羡其文章之富,慕其登第之荣也。”[7]
四仕宦生涯
唐代进士及第后,如果要做官,还需到吏部参加选官考试,称为吏部试,又称释褐试。如果这一关未能通过,就不能授官。新进士在通过释褐试后,由吏部授官,初授官多为秘书省校书、正字,调升则多为拾遗、补阙及御史。从苑论的任职情况看,作为新科状元,他应该通过了吏部试。
苑论曾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为其祖父苑咸撰《唐故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苑公墓志铭并序》,该墓志于2002年在河南洛阳出土,现藏于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题“遗孙朝议郎前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论撰”。朝议郎为文散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置,为八郎之首(余七郎为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秩正六品上,唐为文官第十四阶,正六品上。唐代殿中侍御史是御史台所属机构成员。御史台所属机构有台院、殿院和察院,鼎三而立,分别由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位从七品下,较侍御史(从六品下)低。唐设殿中侍御史九人,其中三人为内供奉,掌殿廷供奉之仪,纠察百官之失仪者,见《新唐书·百官志三》。赐绯鱼袋指绯衣与鱼符袋,为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可见苑论曾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阶为正六品上的朝议郎。
苑论的经历与柳宗元有不少相似之处。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不久,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三年后,贞元十二年(796年),任秘书省校书郎。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贞元十七年(801),调为蓝田尉;贞元十九年(803),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8]这个职位使得柳宗元可以结识官场上层人物,如帝师王叔文等,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苑论的经历大约与柳宗元类似,其任殿中侍御史内供奉也当在贞元十九年前后,元和六年(811)之前。从职衔中的“前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赐绯鱼袋”来看,他撰文时已去职,具体情况尚需进一步探究。
五苑论遗作
苑论是中唐时诗、赋与文都擅长的文学家,惜其赋与诗均已不存,《唐故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安陆郡太守苑公墓志铭并序》为其仅存文献。墓铭为苑论为其祖父苑咸所作,为研究盛唐政治和文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文中云:
公以盛德盛才,加之以政事,论琐劣不逮,郯子之言,敢以类举。天宝中,有若韦临汝斌、齐太常浣、杨司空绾数公,颇为之名矣。公与之游,有忘形之深,则德行可知也。每接曲江,论文章体要,亦尝代为之文。洎王维、卢象、崔国辅、郑审,偏相属和,当时文士,望风不暇,则文学可知也。右相李林甫在台座廿余年,百工称职,四海会同。公尝左右,实有补焉,则政事可知也。夫子设四科,第学者,公兼其三,天胡不仁,何盛公之才行,亏公之年寿。若使公当时居卿相间,则羯胡岂敢南向,戎马不复生郊矣。文集十卷,行之于世。呜呼!公于西方教深,入总持秘密之行,齐荣辱是非之观,又不可得而窥也。[9] 郯子为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为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鲁时,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子数典述祖侃侃而谈,满座人无不佩服他的3 / 5 学识渊博。孔子当时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小官,在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孔子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从文中可知,苑咸前期受到名相张九龄的赏识,后期又与李林甫保持密切的关系,还与当时重要的政治人物韦斌、齐浣、杨绾有所过从;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卢象、崔国辅、郑审诗歌酬唱,关系甚为密切;他崇奉佛教,且佛学造诣精深。[10]墓铭行文流畅,叙事简练,颇具唐代大家风范,是研究开元、天宝时期政治思想和文化学术状况的珍贵文献。
六兄弟进士俱以文名
苑论弟苑询、苑讠由也都学有所成。[11]苑讠由行四,亦于贞元时进士及第,在当时颇有名气,[12]《太平广记》卷二四二《苑讠由》引《乾月巽子》曰:“唐尚书裴胄镇江陵,常与苑论有旧。论及第后,更不相见,但书札通问而已。论弟讠由方应举,过江陵,行谒地主之礼。客因见讠由名,曰:‘秀才之名,虽字不同,且难于尚书前为礼,如何?’会讠由怀中有论旧名纸,便谓客将曰:‘某自别有名。’客将见日晚,仓遑遽将名入,胄喜曰:‘苑大来矣,屈入。’讠由至中庭,胄见貌异。及坐,揖曰:‘足下第几?’讠由对曰:‘第四。’胄曰:‘与苑大远近?’讠由曰:‘家兄。’又问曰:‘足下正名何?’对曰:‘名论。’又曰:‘贤兄改名乎?’讠由曰:‘家兄也名论。’公庭将吏,于是皆笑。及引坐,乃陈本名名讠由。既逡巡于便院,俄而远近悉知。”[13]可见苑论与裴胄(729—803)有深交,常有书札往还。裴胄于德宗贞元八年至贞元十九年间(792—803)任荆南节度使,此事发生于裴胄任荆南节度使时,当时苑论应在朝为官,裴胄对苑论十分尊重。唐至德间置方镇名荆南,治荆州(今属湖北),后改荆州为江陵府。许有根《唐代状元研究》云:“按《旧唐书·裴胄传》(卷一二二)载裴胄曾领宣歙、湖南、江西、荆南诸镇,未闻镇江陵事,俟考”[14],属于考证未详。
苑讠由今存《暗投明珠》诗一首,见《全唐诗》卷七百八十:
至宝欣怀日,良兹岂可俦。
神光非易鉴,夜色信难投。
错落珍寰宇,圆明隔浅流。
精灵辞合浦,素彩耀神州。
抱影希人识,承时望帝求。
谁言按剑者,猜忌却生雠。
素彩指白色的光彩。“谁言按剑者,猜忌却生雠”借用了西汉文学家邹衍的《狱中上书自明》典故,原文是:“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西晋赵至《与嵇茂齐书》:“又北土之性,难以托根,投人夜光,鲜不按剑。今将殖橘柚于玄朔,蒂华藕于修陵,表龙章于裸壤,奏《韶》《武》于聋俗,固难以取贵矣。”诗中描写明珠在夜里煜煜生辉,天下稀有,希望得到帝王的赏识,却遭猜忌的境况,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寓意深远。在群星璀璨的唐代文坛上,苑氏祖孙为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春秋时齐国大夫,即苑子。齐景公曾以公孙青使卫知礼,遍赐诸大夫酒,他辞而不受,说参与了对公孙青的赏赐,日后必然并受其责罚,自己不敢贪受君王赏赐以干犯先王。齐景公三十二年(前516),曾率兵与鲁战于炊鼻(今山东宁阳境内).[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二三上•李林甫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347页.[3]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逊逖文公集序[A].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一七[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8页.[4]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中华书局1989年,第461页.[5]徐松.登科记考[M].中华书局1984年,第478页.[6]柳宗元.柳宗元集[M],卷二十二•序,中华书局,1979年,第599—601页.4 / 5 [7]陶易.唐代进士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76页.[8]章懋:《枫山集》卷四[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54册,第101页.[8]资历浅的官员任御史,加“里行”,称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9]杨作龙,赵水森.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第361页.[10]胡可先.新出土《苑咸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57—67页.[11]周腊生.再谈历代状元知多少[J].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6期,第61页.[12]周祖譔.中国文学家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83—484页.[13]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二[M],中华书局1961年,第1869页.[14]许有根.唐代状元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5页.作者简介:杜成辉(1965——),男,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同大学辽金文学研究所,编审,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8BZW082);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20113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社科司函[2013]67号)。联系电话:***,*** Email:chenghui135@sina.com
On the Champion of Tang Dynasty Yuan Lun’sLife Story
DU Cheng-hui(Research Institute of Liao and Jin Dynasties’ Cul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9)
Abstract: Yuans of Mayicounty is famous literary family inTang Dynasty, Among which Yuan Lun is the Champ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793 A.D..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material, people know little about his life story.Newly unearth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can uncover his family background, official career and many mysteries, meanwhile to see his literary style.Key words: Yuan Lun;Mayicounty;champion;censor / 5
第二篇:论唐代爱情诗
论唐代爱情诗
[摘要]:唐代爱情诗是诗歌史上的一颗明珠,较之前朝的爱情诗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的爱情诗主要包含了四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关键词]:唐代、爱情诗、分类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之一,吟咏爱情的文学作品亦古已有之。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到汉乐府和六朝诗歌中的爱情诗传统,发展到唐朝,爱情诗迎来了它的一个成熟期和高峰期,初唐时期,“四杰”提出注重诗歌“风骨”和诗言志的主张,开启了诗歌的新风气。“四杰”之后的陈子昂,总结前人经验,提倡把情志、教化和声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在这些初唐杰出诗人的引导下,唐代爱情诗有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盛唐时期,士夫文人热情高涨,唐代创作空前繁荣,爱情在诗人们的笔下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张九龄、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留有优秀的爱情诗作。中晚唐时期,爱情诗出现了真正的高峰,争妍斗艳,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和题材都有了更大的丰富,创新手法不断涌现。李端、张籍、薛涛、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成为中唐时期爱情诗人的杰出代表。到了晚唐时期,杜牧、李商隐、韩偓、鱼玄机、温庭筠、韦庄等诗人的爱情诗比较突出,但是仍然掩不住晚唐没落的苍凉,已经不如中唐那般群芳斗艳。
纵观唐代爱情诗歌,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唐代很多诗人都有歌咏自己妻子的诗,或描写日常生活的丝丝温情,表现妻子的贤惠和不离不弃,即为赠内诗;或因妻子早逝,表达对妻子无尽的思念,此为悼亡诗。
在唐代诗人中,写赠内诗较多的诗人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这三位诗人在抒情诗中的表达也一如他们的个性。李白直率夸张,如《寄远十二首》其十二:“爱君芙蓉婵娟之艳色,色可餐兮难再得。怜君冰玉清迥之明心,情不极兮意以深。”与李白相比,杜甫与白居易就显得更含蓄委婉,欲说还休。杜甫思念妻子时,是这样表达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李白泛爱,在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妻子的内疚的,如《赠内》诗,但里面仍含有调侃的意味。白居易表达对妻子的愧疚则是严肃正经的,他的《赠内》诗写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真可谓真挚感人呀!
唐代写悼亡诗水平最高的诗人是元稹和李商隐。悼亡诗表达的是诗人对先逝妻子的思念,往往是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感情真挚。唐代的悼亡诗作最多的是元稹,他创作了二十多首悼亡诗悼念妻子,尤为《遣悲怀》三首最为著名,如“顾我无搜衣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一句,道出了两人的恩爱。他的《离思五首》(其四)中一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更成了千古爱情绝唱,表达元稹对亡妻的忠贞与怀念。
二、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宫怨诗多以宫廷女性为描写对象,反映的是后宫佳丽的痛苦。此外,唐代男子多在外面征战或者经商,在家中留下大量的征妇和商妇,独守空房。因此,唐代爱情诗中,有大量反应独守空房的妇女的苦闷和空虚,而其质量也是最高的。
宫怨诗不是唐代特有的,每个朝代都会有寂寞后宫颜。后宫的女子身份特殊,她们因着姣好的姿色被选入宫中,世人都以为进宫便会受宠幸,实则不然,封建时代,“三千佳丽”都属于皇帝一人,皇帝自然无法临幸每一个人,不少女子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没有见过,就这样郁郁而终了。有的人也许能够博得一时宠幸,但终不能幸免年老色衰,总会有新人来代替自己。正如李白所说:“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在那个时代,宫中的女子,纵使没有得到宠幸,自己也不能寻找爱情,只能孤寂一生。因此,才有“秋夜守罗帏,孤灯耿不灭。”(《班婕妤》王维),当然也有些女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如张祜《长门怨》:“日映宫墙柳色寒,笙歌遥指碧云端。珠铅滴尽无心语,强把花枝冷笑看。”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宫怨》李益),再无奈地隐忍着,这些女子对爱情也有向往,“去羡落花春不管,御沟流得到人间。”(《宫怨》李建勋),可这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罢了。
宫怨诗的主角是宫廷女子,离妇诗和弃妇诗则多写民间女子。唐代的气象恢宏,好男儿志在四方,多半都为征人和商人,常年在外,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类的闺怨诗中,有“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的日渐消瘦的思妇,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的富家少妇;有“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李白)的怀人征妇,也有“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江南曲》李益)的商人妻子。这些女子有着不同的身世,却有着相同的追求——希望能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
唐闺怨诗中有一部分颇具价值的征妇闺怨之音,它是从边塞诗衍生出来的,描写征妇闺怨的思情诗,主要表达的是家中的守闺人对征战在外的情人的思念,或者对战争的控诉。正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表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写了戍边战士奋不顾身征战沙场,命丧边疆,可悲的是他们的妻子还在春闺中时时梦见他们,毫不知情,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三、女性诗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即女性恋情诗。
唐代女性爱情诗奇花争放,韩翃之妻柳氏以《杨柳枝》答丈夫的《章柳台》,借韩词发挥,先言恨别,后说遭难,作后以“纵使君来岂堪折”回答韩翃的“亦应攀折他人手”的猜度,将至深至悲的情感融入其间。此词如同一曲凄切的挽歌,揭示了女子命运的悲惨。
到了中晚唐时期,写爱情诗的女诗人数量大增。其中,李治、薛涛、刘彩春,鱼玄机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其中,李治、薛涛和鱼玄机与当时著名的文士密切交往,写出了不少既有女性婉丽情肠又不乏涉世睿智的爱情诗。李治的《明月夜留别》写离别时的感受:诗人以明月自比,并以月象征他们之间的感情,不管走到哪里,只要看见明月就知道彼此的心仍在一起。薛涛才思细敏,写诗“词义不苟,情尽笔墨”,她的《春望词》结晶了诗人多少难以言说的隐痛。而鱼玄机的《江陵秋望有寄》是她因正室的妒忌被丈夫遣送到道观里做女道士后所写的,站在江边山坡上,目睹了千枝复万枝的枫叶、江桥和暮色中的归帆,触景生情,感觉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就像眼前的西江水日夜不息,绵绵不断。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是一个翘首企盼爱情的痴心女子,感情真挚。
四、未能终成眷属的男女恋情诗
这类诗主要抒写恋人间的真挚感情,但绝少涉及色情,都是健康情感的抒发,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
李益的《写情》、杜牧的《赠别二首》、张泌的《寄人》都是以第一人称抒发感情,写了因为某些原因未能终成眷属的女性对象;诗中诗人敞开心房,写出了
失恋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诗人对那份感情的无法忘怀和难以割舍之情,张籍的《借妇吟》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他不是写诗人自己的经历,而是写一个已婚女子受封建礼法的束缚,“事夫誓拟同生死”,忍痛拒绝了自己喜欢的另一个男子,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表达了女子对赠珠人的深深爱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感人至深。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政治日益腐败,文风也相对地发生转变,浮艳诗增多,著名诗人温庭筠、韩偓、韦庄,杜牧等的诗歌都有了侧重感官体验的倾向。如韩偓的《新上头》完全是描写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为了情人认真装扮的画面,将感情寓于情态中,表达了诗人对妙龄少女形体的喜爱。
说到令人叹息的爱情诗,不能不说到李商隐。他的爱情诗继承了《诗经》中《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咏唱迷惘感伤,可遇而不可求得爱情传统,直接抒写自己独特的爱情体验。李商隐的爱情诗抒写对象有三类:他年轻时代的恋人;他的妻子王氏;无法考察的爱情对象。而在他的爱情诗中以《无题》诗的成就最高,如《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达的是对逝去的感情的惘然;又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感情则更为外露,写两人别后的心灵感觉和情感体验,接着又用“蚕丝”和“烛泪”象征诚心和痴情,最后借用青鸟传信回应收句,暗示相见的艰难,感情真挚。也许我们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些《无题》诗的意旨,但足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诗中感伤情调。
总之,唐代爱情诗是我国悠久的古典诗歌历史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内容、题材,思想等方面相比前朝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了诗歌发展的前进步伐。当然,唐代爱情诗也激发人们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美好理想的追求,这是所有爱情诗共同的本质。参考文献:
1、崔建聪:《古诗词鉴赏·爱情诗》.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张绪平:《中国诗词专题鉴赏》.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
第三篇:论唐代监察制度
论唐代监察制度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源远流长。封建统治阶级在长期的统治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其中的行政管理体制也日趋完善。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官吏监察体系,职能齐全,机构独立,体制完善,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代监察制度进一步发展,比较完善。我的读书报告主要是从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唐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唐代监察制度的现实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的。
一、唐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一)监察机构系统化,独立性增强
唐代监察机构在中央主要指御史台和谏官系统,二者构成了当时中国监察体系的两翼,是专司监察、独立的系统,位高权重,直弹大臣,与地方检查是垂直领导,有利于纠弹吏治、监察官吏。同时辅之于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关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行政监察、刑部的司法检察、经济审计监察。这些监察机构比较完整又有系统性,对于肃正封建政治纲领,防止百官失职、渎职、纠正各级官僚机构的工作失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唐代监察机关独立性增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唐代御史在执行监察时不受任何官员的约束,甚至在御史台长官也无权干涉,即所谓“台官无长官”。
2、唐代御史在执行监察时,可“风闻奏事”:即所谓的御史从各方面访得可资揭发的材料时,可以不说明材料来源和告示者的姓名,以“风闻”之名上奏朝廷,请求查处。
3、唐代三省体制中得侍中的封驳权的行使,以及给谏制度中对皇帝部分决策的监督,都表明他们在行使职权时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4、为了保证监察机构的活动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唐代御史或由皇帝直接特任,或由御史台委派,完全不受吏部支配干预,表现了人事权的独立。
(二)依法监察,失法入罪
检查功能的发挥,不仅要有组织保证,还需要有法律依据。除了以封建王朝通用法律约束监察机关的活动外,唐朝还专门制定了各种形式的监察法规。武则天时尚书侍郎韦方质奉旨修订监察州县的四十八法后因繁琐难于执行而废。唐玄宗开元年间将汉朝之制“六条问事”发展为“六察法”。
(三)监察法制化、规范化,体现监督与被监督的高度统一
历代在扩大监察权限的同时,按皇帝旨意、诏令和中央有关法令制定监察法规,是我国检察制度中的重要的内容。唐代制定的行政法典“唐六律”,其中规定了个监察机构的职责,法典是不能违背的,必须严格执行。唐代的检查制度日益规范化、法制化,有利于各级官吏按照当时的正指标追,奉公守法,维护纲纪,设置必要的法规制度和法律的刑罚来保证监察权得实施,体现了监督与被监督的高度统一,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四)监察职权范围及对象广泛化,职权分工明确化
唐代的一台三院制,所谓一台三院,一台是指御史台,三院是指台院、殿院、察院。行政监察、司法检察、经济审计监察,是监督范围几乎涉及所有的国家机关。唐代门下省得封驳审议和言谏制度也是检察职能扩大的表现。此外,唐代监察制度中“六察官”得出现,以及御史中参加重大案件审理的“三司推事”,都表明其监察权已渗透到了行政司法部门。
(五)慎重选官、严格考核
监察机构乃朝廷纲纪之地,监察官员的选人十分慎重,有着较高标准。唐代对监察官员得铨选、考课、迁转之制颇令人称道。从具体要求上讲,基于工作性质,监察官员必须公正廉明。此外还规定了回避制度,父为宰相,其子不得为谏官。
二、唐代监察制度的局限性
(一)紧抓中央、放松地方
唐朝监察制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对中央百官的监察远远重于对地方百官的监察。唐朝后期,随着节度使的设置,逐渐由其兼领监察。
(二)权权相掣、皇王受益
中国古代监察权从未独立,为皇权所派生。权利的设置运行实效及其目的与皇帝的意志和皇权的运行实为一体。唐代监察权与其说是以权力制约权力滥用不如说是皇帝假手他人严查群卿。监察制度的所有流弊莫不源于此。
(三)机构膨胀,职权繁杂
唐代监察体制沿袭前朝弊病,监察机构膨胀,职权繁杂,检察官除有行政权、军事权外,还有审判权、司法权,御史台设有台狱,可拘禁囚犯。
(四)监察落空,委身党争
监察官员位卑权重,他们要想在官场中站稳脚跟,要么依附皇权,要么委身权贵,缺少独立人格,随着党争愈演愈烈,监察权也日益沦为党争工具。
三、唐代监察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在中央设有国务院直接领导的国家监察部,地方各级监察机关同时受上级监察机关和所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为了加强检查力度,提高监察效能,使监察活动有序有效的进行,建议我国监察机关增强独立性和权威性,实行垂直领导。
(二)健全监察法律法规
我国封建统治者非常重视利用法律法规来规范监察活动,对监察活动的很多方面都进行规定,是古代行政监察工作可以有序进行。我国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多部相关法律,但是规定的较为原则,具体操作性不强,应尽快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作为其必要补充。
(三)完善对监察活动的监督
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中规定,官员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应该是相对的。我国现行的行政监察制度也应推进相互监督,同时实行政务公开,接受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得监督,强化官员自尊、自重、自警以及监察系统得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得机能,更好的利用监察权力维护社会主义,保护人民权益。
(四)多种监察方式得灵活运用
在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经常性监察和临时性巡查相结合,有效地防止了监察官员与地方官员的相互勾结,保证了监察工作的有效性。我国现代的监察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常设监察机关与临时监察机关相结合,一般性监察机关与专门性监察机关相互结合,特别是要重视发挥临时性监察和专门性监察的有效运用。
(五)严格选任检察官原
监察工作的有效行使离不开高素质高水平的监察官员队伍。在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对监察官员得选任都有一套完备并且严格的制度。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监察官员得选任、考核、提升、回避交流制度,提高监察官员的职业准入,规范监察官员的选任程序,强化对监察官员得培训,加强对监察官员得有效考核,推行有进有退得任职机制,提高监察官员的整体素质。
结语:从唐代得监察制度可以发现,监察制度时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产物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强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为目标,时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秩序得一种工具,但它在惩治腐败、澄清吏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在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职权得规定、监察方式的用运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对我国建立科学合理、完善有效得现代监察体系具有极其重要得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更好的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以上就是我的读书报告得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2011年开始,全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将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换届工作,这是腐败易发高发时期。如果缺少有效的监察,腐败必然成风,所以研究监察制度,从制度层面去解决当下中国的问题,我们将得到有意的启示。
第四篇:论唐代“山水田园诗”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古诗作为古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起源于汉末建安时期,发展于汉晋六朝,并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是对世界影响极大的朝代,通过对唐诗的学习我了解很多的诗派,有山水派的恬淡优雅,有婉约派的旖旎感伤,有豪放派的不羁雄健。气象万千的诗派交合在一起入融汇成中华史上一首凯旋的风歌。研究古代,特别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获得精神的陶冶和 审美的愉悦。
研究唐朝山水田园诗对当今的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正如语文书上所说的“盛唐诗歌的帷幕开启,扑面而来的是山水田园的清音远韵,是李白的逸兴遄飞,是杜甫的沉郁顿挫。”作为盛唐时代诗歌的开幕大戏,我们需要了解它,需要剖析它。我们要借这一诗派认识诗的唐朝,也由此欣赏着盛唐的诗。它能帮助我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找到自我心灵的净土,保持一颗“真”“善”“美”的贤心。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
盛唐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物质生活优裕,为赏山玩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璞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由于在初唐时期国力强盛,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的宽容开放,科举可以顺利进行,文人士子的仕途比较平顺,隐士成了高雅的风尚,文人雅士们竞相效仿。同时物质生活的丰富,为隐士的生活提供了保障,使得他们有闲情逸致将欣赏的目光投向山水景色。于是在这时期,诗人们将山水田园诗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二.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
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壮观景象,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山水田园诗到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在山水诗的意境上早已远远比不上唐代。南宋后期山水田园诗因资本主义的萌芽逐渐走到了古典诗歌的终点。三.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孟浩然是唐朝诗人中少数几个终生不仕的隐者。王维为孟浩然画像“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籍,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还是他那别有盛景的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诗大多是隽永空灵的,王维的思想是受到佛教的影响的,王维诗中带有几分禅思玄义的清逸雅致,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宁静淡泊而又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王维的山水诗,以境写心,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意外有意,韵外有致,有一种悠远的意境,形成了物即使我、我即是物的庄禅境界。王维在朝廷中能够有所作为,自己的政治价值可以得到实现,在物质生活上更是不受拘束,于是他才能有能力购臵宋之问的别业,面对着辋川别业的美景,即使是没有任何文学底蕴的人,都会觉得心旷神怡,更何况是王维,大自然的美景与心中的闲适安恬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禅意的淡淡晕染,一首首传世的山水诗就这样形成了。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等。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
李白山水诗的显著特征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强烈的主体意识,使诗人“自我”不是消融隐没在自然山水画中,而是使自然积极地表现着诗人自我。他那些最有个性的诗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表现了诗人不拘捡,肆性情的诗人自我,这里自无而落的黄河,依傍星斗的庐山,都已融入了诗人狂放不羁的鲜明个性。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带有奔放不羁的特点,显示了一种动态美。
李白的山水诗,还充满逍遥游的精神和超尘出世的幻想,有些山水诗,带有浓厚的游仙色彩,如《登太白山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这里与其说是诗人在写山水,不如说是借山水而游仙。实际上李白把陶谢山水与郭璞游仙诗熔于一炉,自成风貌。四.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即与陶谢一脉相承:在艺术上,他们能综合陶谢所长,融陶诗浑成与谢诗工巧于一炉,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不仅表现山水个性,而且力求表象与意象的合一、内情与外景的交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把山水田园诗推向高峰。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除了王维、孟浩然之外,还包括储光羲、常建、祖咏、刘春虚、裴迪、卢象、丘为、储光曦等人。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王、孟都在诗中描绘并展示了一个清淡的世界。构成这个清淡世界的主要经纬有两根:一是田园之乐,一是山水之美。前者往往更多融入了闲适的隐逸意趣,后者则往往更多地融入孤高的志士情怀。但这只是就其大较而言,细加寻绎,王、孟则又各具灵光:
首先从内容看,孟诗的题材较王维的更为集中。王诗既有寄情山水田园之作,自抒理想抱负之作,也有讴歌边塞将士之作,其次,从情调看,王、孟都乐于表现隐逸生活的闲适意趣,但王诗往往夹杂着幽冷寂灭的心绪,孟诗则往往坦露出耿介郁勃的心态。
再次,从意境上看,王、孟都注重寓主观于客观,造成画面的和谐与美感。但孟诗往往止于情与景的交融,而王诗除促使情景交融外,还将“理”字打入其中。因而,在王诗中,我们常常可以捕捉到“哲学沉思的精灵”。这种哲理,尽管在很大程度得力于禅趣,但毕竟使王诗的意境变得更为高远。所以若论意境的浑成,王不如孟;若论意境的高远,则孟不如王。
第四,从手法看,五诗往往虚中有实,动中见静,孟诗则往往直写其实与其静;同时,王诗比孟诗更善于取景、造型、布局,也更注意冷色调与暖色调的映衬,画内景与画外音的配合。相形之下,王诗手法较为多样,孟诗手法较为单调。即以王的《鹿柴》一诗而论,诗人是以实写的一角显示整体的空灵意境。夕阳的暖色淡淡地罩在阴寒的青苔上,更衬出空山中的幽冷。山谷中传来人语的回响,愈显出深林里人迹罕见的寂静。画面色调的冷暖互补,与画面内外的动静对比相互烘托,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空间。
五.研究山水田园诗的现实意义
研究唐朝山水田园诗能帮助我们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找到自我心灵的净土,保持一颗“真”“善”“美”的贤心,使我们看问题能够更全面,更理智。
第五篇:唐代边塞诗综论
唐代边塞诗综论
【摘要】:唐代的边塞艺术不仅限于诗歌,在美术、音乐领域都掀起了边塞题材的热潮。我国美术反映边塞题材最典型的角度不是战场和塞外生活,而是通过描绘外国(族)使者入朝来贡或和亲来反映的。这反映了华夏民族热爱和平的品性;另外,鞍马题材也间接的与国家的边塞力量相关。历代美术对边塞内容的关注几乎与边塞诗的发展相始终,迄唐为止历代画家多武职的身份也促使他们更多的关注边塞题材。南北方文化对唐边塞诗歌的影响同样深远。六朝的排偶、用典等形式特色在唐边塞诗中被广泛的继承,排偶对于军旅诗有特别的表现力;崔颢诗歌人物形象轻捷俊逸,有鲜明的江左特色;陈子昂、李白受到热烈自由的蜀风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中有奇异浪漫的楚地神话影响。北方尚武风习是唐代边塞诗推向高潮的基础。关中的雄伟风格与历史意识造就了王昌龄;西北少数民族乐舞的音乐旋律前轻后重,这影响到岑参在北庭所作歌行对句尾用字的强调;北朝贞刚,燕赵慷慨,英雄气多、儿女情少的特色影响了高适、卢纶、李益的诗作。瀚海一地名多义起于盛唐,起因则与回纥族一度短暂迁徙甘凉间有关。原指贝加尔湖的瀚海,至盛唐后同时具有三种含义:贝加尔湖、天池、沙漠。元代又称杭爱山为瀚海,是当地居民沿用唐瀚海都督府所在地以名山。游侠是边塞诗的重要主题。侠的思想主要源自墨家。唐代游侠诗以游宴享乐、报仇报恩、报国立功为主要内容,在艺术上以北朝乐府的尚武尚力与南朝乐府的华美相交融,特别强化英雄个人形象的力
量,并以其光明磊落的风格有别于各朝的侠客文学。唐代边塞诗作者涵盖各层面,下至平民隐士,上至帝王将相。帝王边塞诗多述凯旋,偏爱五言形式。在朝显宦除多奉制之作外,还有不少奋发昂扬、歌颂祖国统一的佳作,在野或位卑名高的文人如杨炯、李白、杜甫、王昌龄等多述志或忧时之作;有入边幕经历者如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卢纶、李益,以其丰富的生活体验创造出大批角度多样的优秀诗篇。在众多赴边寻求进身的幕僚诗人当中,高适以其胆识魄力脱颖而出,最终实现政治理想而成为诗人之达者。【关键词】:边塞艺术南北方文化瀚海游侠凯旋主题高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22 【目录】:摘要6-7Abstract7-9第一章引论9-14第一节边塞诗的定位10-11第二节边塞诗的研究历史及现状11-14第二章南北方文化的交响14-33第一节南方文化与唐代边塞诗14-24第二节北方文化与唐代边塞诗24-33第三章唐代边塞艺术33-46第一节欢快奔放的边塞乐舞33-40第二节美术中的边塞题材----职贡图与鞍马画40-46第四章瀚海考46-54第一节西汉至初唐:贝加尔湖46-48第二节盛唐:天池48-50第三节盛唐以后:沙漠、湖泊二义并行50-52第四节元朝:杭爱山新义的来由52-54第五章边塞诗中的游侠主题54-64第一节侠的起源与思想基础54-56第二节边塞诗人的任侠热56-57第三节游侠诗的主题内
容57-60第四节游侠诗的艺术特色60-64第六章帝王边塞诗64-71第一节帝王凯旋诗的由来64-66第二节唐太宗:悲壮与信心的交融66-68第三节唐玄宗:默武表面下的深思68-71第七章文人边塞诗71-87第一节高官重臣的颂世边塞诗71-76第二节中下层文人边塞诗:伤时与述志76-87第八章军中边塞诗87-103第一节文人从军热潮的涌起87-89第二节军中诗作89-97第三节因幕府晚达的高适与李益97-103第九章结语103-104附录:初盛唐诗人边塞诗题录104-133参考文献133-136后记136-137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