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课堂实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4:2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惊弓之鸟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第一篇: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一、激趣导入 1.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惊弓之鸟》。昨天已经预习过了,你们觉得有趣吗?

生:有趣。

自评:开课伊始,教师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尽快地激活,把兴趣点燃。课文讲述的故事本身就很有趣——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鸟儿掉下来。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急于想一探究竟。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从一个“趣”字入手,是营造充满情趣课堂的良好开端。

2.预习先行。

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白板上的词语会读吗?自己读两遍。学生自读,师指生读。生:更羸 打猎 大王 个别正音:大王 粉饰 拉弦

师:“大王”这个词到底读?“dà”还是“dài”呢?谁能来说说看? 生:“dà wáng”。

生:我觉得是读“dài wáng”。因为在古代,人家都称国王为“dài wáng”,我是从历史书上看来的。

师:掌声送给她。所以这个词应该读“dài wáng”,一起齐读。再请一位小朋友领读。

生再次齐读两遍。自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的第一步。检查预习,其实是引导学生要学会预习,要重视预习,是一种学习导向,暗示着预习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是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是“以学定教”的具体表现。同时,我对“大王”这个词的检查,充分说明教者在关键处适时点拨的重要性,诠释了以教者的立场来说的“以学定教”并不是弃掉教者的直接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者依据学情相机而教。

二、整体感知

(一)读懂文题

师:按照我们以前的学习方法,先读懂课题。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1:课题就是整篇文章的意思,受过弓箭惊吓的一只鸟。生2:更羸跟魏王去打猎,他没有用箭,就拉了一下弓,就把大雁给射下来了。

师:老师问的是题目什么意思,但不是课文讲了什么,谁能再来说说?

生:有一只鸟受到了弓的惊吓,很害怕,就掉了下来。师小结:一只鸟被弓吓着了,然后掉了下来。

自评:题为文之眼。对这篇课文来说,题目显得尤其独特,不仅概述出了故事,更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整体感知从抓课题的解读开始,直接而生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更教给学生开始学习课文的重要方法──关注课题。

(二)扣题读文 1.寻鸟说鸟。

师:“惊弓之鸟”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生:惊。因为这只鸟是受惊了才掉下来的。

师:说得对,这只鸟是受了更羸的惊吓掉下来的。那么,课文题目是“惊弓之鸟”,那你觉得课文主要是在说鸟,还是在说更羸呢?

生:我觉得是说鸟,因为课文题目就是“鸟”嘛。师:是这样吗?

生:我认为应该是更羸,因为这样的鸟很常见,但能用惊吓这招就把鸟吓得掉下来的人只有更羸。

师:是的。这是什么鸟呢? 生:大雁。

师:你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

生1:大雁在天上飞的时候,排成“一”字形和“人”字形。生2:大雁是候鸟,候鸟就是天冷的时候要飞到南方去,天热了再飞回来。

师:它是群飞的候鸟。

自评:表面看起来还是在说课题,实则进入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在师生平淡无痕的谈话中,我让学生谈自己对大雁的了解,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带进了“候鸟”这个随着气候而冬去春来、群飞的鸟种。看似闲谈,实则为下文铺垫。

2.探鸟究鸟。师:请大家读读课文,那么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呢?然后填一填,()的鸟。看看你能填多少种答案。

出示:()的鸟。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交流反馈。

师:先仔细听别的同学回答的答案,同学讲过的不要重复。生1:叫声悲惨的鸟。生2:伤口没有愈合的鸟。生3:孤单失群的鸟。生4:得不到帮助的鸟。

生5:受过箭伤的鸟、受过惊吓的鸟

生6:边飞边鸣的鸟、可怜的鸟、飞得慢的鸟。

教师一一板书。

师: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讨论鸟儿,对这只鸟儿有了基本的了解。

自评:此处学生的答案体现了学生的思维之广,捕捉文本言语信息之准确。我让学生敞开来说,同时提出了“仔细听”“同学讲过的不要重复”这两个要求。简短几个字,其实是对语言表达习惯的一种培养。

三、品读课文

(一)知鸟识鸟

师:读了课文,我们对鸟有了更多的了解。那么这只鸟是怎么掉下来的?你能从书中找到吗?

生:课文第5自然段讲到了它是怎样掉下来的。师:请大家读一读,想想用自己的话怎样回答。学生自读自悟。

师: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生1:那只鸟往上飞了几下就掉下来了。

师:你只讲到了现象,还可以把它往上飞和掉下来的原因讲清楚。生2:它听到“嘣”的一声,大雁以为又有人来射它,所以就掉下来了。

师:大雁为什么以为又有人来射它呢?谁再来讲。

生3:那只大雁以前受过箭伤,当它听到拉弓的声音,以为别人又来射它,因此它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就掉下来了。

师:那下次我们只要看到天空有鸟这样飞,我们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是吗?

自评:由研究“这是一只怎样的鸟”顺势而导到“这只鸟是怎样掉下来的”,如果说前一个话题是放,那后一个话题就是收;前一个话题的抛出让学生从文本中收集信息,后一个话题则是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概括、整理和综合。我此时引导学生聚焦写大雁怎样掉下来的一段文字,对文本的处理可谓用心良苦,收放自如。

(二)知人识人 1.由鸟及人。

师:更羸到底是怎么知道只拉弦不用箭,鸟就会掉下来呢?其实,课文中有一个人解释了这一现象,是谁?

生齐答:更羸。师:所以,要读懂这篇课文,我们除了研究这只鸟,我们还要研究这个人。那么更羸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在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更羸,请你找到,然后划出来。

生: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看到“有名的射箭能手”,在你脑中能够蹦出哪些成语形容射箭能手呢?多想几个,能不能两个,甚至三个?

生1:百发百中。生2:一箭双雕。生3:百步穿杨。

师:大家积累的词真多呀。

自评:由研究“鸟”到研究“人”,传达了教者“由此及彼”“抽茧剥笋”的教学思想,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有名”这个词,为下步教学做准备,突显更羸与一般射箭能手的不同。我设计了问题“哪些成语形容射箭能手”,把学生的思维的触角延伸到课外,然后以“这个射箭能手到底哪里不一样”引入下一个环节。这个教学行为,在备课时,我深思熟虑,思来想去,只为更深入地了解更羸这个人设下伏笔,演奏了不断渲染气氛的教学基调。

2.深入人心。

师:课文第一句就说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但是没有提到“百发百中、一箭双雕、百步穿杨”。这个射箭能手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和一般的射箭能手到底哪里不一样呢?

生1:更羸很聪明,能够听出鸟的声音,听力很好。生2:判断力也很厉害。更羸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在课文中的第9自然段提到。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9自然段。哪些是他的判断力,用波浪线划出来;哪些是他看到的,说明他眼力很厉害,用横线划出来;哪些是他听到的,用双横线划出来。划好之后,同桌交流。

白板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生上白板划相关的语句。师:你们从中读出什么?

生:他说鸟“飞得很慢”,说明他眼力好;他说鸟儿“叫得悲惨”,说明他听力好;他说“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说明他判断力强。

师:你说得很有条理,把他的眼力、听力和判断力都讲得有理有据。“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看得到吗,听得到吗?这是他判断出来的。事实上,他只看到鸟飞得慢,听到鸟的叫声,其他的都是更羸的判断。

师:更羸说这段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高兴吗?从哪里看得出来?

生1:更羸高兴,因为他让魏王大吃一惊。

生2:当然高兴,因为他判断力正确,事实正如他所料。

师:的确,更羸讲这段话的时候,鸟儿正如他事先所判断的那样,已经掉下来了,让大王大吃一惊。我们来齐读。

生齐读。自评:这一自然段是文本的重点段落,是全文的核心。我为了处理这段文字,煞费苦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奥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段话是让学生体会段落中句子之间的逻辑构成和重点段在全文中的支撑作用的范本。为了让学生明确哪些是更羸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哪些是他分析判断出来的,我先引导学生划划批批,再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明白语言流动的顺序以及这种顺序安排的合理,充分构建了由读到写的读写课堂。

3.读写迁移。

师:这段话是他什么时候想到的?拉弓之前还是拉弓之后? 生:拉弓之前已经想好了。

师:我们看他拉弓前说的话,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从第二自然段“更羸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大雁对大王说”这里读出来,他已想好了,才敢胸有成竹地对大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那更赢向大王说只拉弓不用箭,鸟就会掉下来之前,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呢。我们来把第9自然段他说的话转化成他第一次开口前的想法。请你写在作业纸上。

出示:

一只大雁从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更赢想:它飞得慢,叫声悲惨,()。此时,它最害怕的是()。如果我拉弓,()。

学生填写作业纸。师:老师也写了一段,不就是他说的话吗?请看大屏幕,你看一下,我这样写可以吗?

出示:

更羸想: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1:不行,说的话和想的话不一样,我们不能直接抄下来。师:为什么?

生:说的话是已经经过证实的,然后说出来的,但是之前想的是没有经过证实的,还不知道能不能把大雁给射下来。

师:请你读一读,有没有问题?说说你是怎么填写的?

生1:它飞得慢,叫声悲惨,应该受过箭伤,伤口应该也没有愈合,而且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此时,它最害怕的是再次受箭伤。如果它听到弦响,应该会拼命往高处飞,一用力,伤口就会马上裂开,应该就会掉下来。

师:你和老师写的哪里不一样呢?有两个地方特别不一样。生1:说的话里是用“因为”,而想的是“应该”。“应该”是分析、推想时用的词。

生2:“如果”表示是一种假设,还没有证实的。

师:看来,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时机讲出来,表达方式不一样。师:写文章的作者为什么把更羸说的在最后写出来,没有把他想的在第二自然段就写出来呢?

生:我觉得都写出来会很啰嗦,重复。

师:如果把第9自然段去掉,把想法补上,可以吗?

生:我觉得会没有意思,他的话经过证实之后才会觉得他的话更有道理。

师:看来,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时机说出来,表达的效果还真不一样。

自评:此处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我让学生把文本语言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课文第9自然段传递出了丰富的文本信息,我敏感地把握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训练契机——这段话更羸在拉弦前就想好了,却没有讲出来。现在,我让学生走进更羸的内心世界,把他说出来的话还原成他想的话。同时,我还紧扣文本,研究作者的谋篇布局的策略——解决了“为什么作者不写更羸拉弦前的想法”和“为什么更羸在接弦前不说自己的想法”这两个学生心中的疑窦,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有了贯通性的感悟。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鸟和人都研究了。我们还要学习更羸,弄明白更羸怎么会了解到这些知识的呢?

教师指着板书述:候鸟、群飞。师:大雁受伤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呢?

生:它不能停下来休息,因为它是候鸟,一停下来休息就飞不走了。师:我们都有很多课外书,可以从书中了解这些知识。但是那时候更羸却没有这么多的课外书,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呢?靠什么呢?

生:实践,生活总结。

师:他是靠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很重要的关系。下节课我们要演一演课文,最关键是研究台词。

自评:一节课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片涟漪,是教者带领学生学习语文路上的一个坚实的步子。在这节课的结尾,我充分践行了这一大语文的理念。

总评:

这节课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让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增长,语文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语文素养是否得到积淀。无疑,这节课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得很成功。探寻原因,这节课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教材重组平实

本节课是《惊弓之鸟》的第一教时。第一教时容易陷入字词认读、语句梳理、篇章结构的分析的窠臼中不能自拔。这节课显然没有落入俗套。只因教者合理解读教材,大胆取舍,而后进行教材重组,选出最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点。整节课分为“研究鸟”和“研究人”两个板块,简洁明了,干脆利落。而前一个板块是后一个板块顺利推进的基础。教者跳脱了文本的结构顺序,抽取并处理由题目而突显的“鸟”,挖掘“鸟”惊弓而掉的背后的归因,手法新颖而大胆,立足高远而平实。

二、语言运用扎实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得意之余,得言是教学的主导。由让学生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到说“这只鸟是怎样掉下来的”,到“更羸在拉弦前是怎样想的”,无一不体现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直指语用,直奔语言能力增长点。

新课标中明确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语言文字运用中核心的机制是“转换”。这节课中最亮的语言运用体现在教者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把更羸最后说的话转换成更羸拉弦前是怎样想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语言的转换,把语言的运用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得法,真正掌握了语言的奥妙,也是对新课标“注重运用”的最佳诠释。

三、趣味收官真实

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盎然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言文字中游走,玩味语言,运用语言。这节课中,“情趣”两个字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文本本身充满情趣——不用箭,只拉弦就能把天下飞的鸟打下来;教学环节充满情趣——先研究鸟,再研究人;教学手段充满情趣——读读说说,划划批批,填空式地说,把文本转换形式来写,尤其是结尾告知学生下节课将要演一演,无不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第二篇:《惊弓之鸟》优秀课堂实录范例-文档资料

《惊弓之鸟》优秀课堂实录范例

《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在黑板上画一样东西,你们看画的是什么.(老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弓。)

生:于老师画的是一张弓。

师:这叫什么呢?(师指弦。)

生:这叫弦。(师又画了一支箭,学生作了回答。)

师:大家知道了弓,有了箭,才能射鸟。可是古时候,有个人只拉弓不射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十七课《惊弓之鸟》,学了这一课就明白了。(师板书:惊弓之鸟)

师:通过预习,生字都认识了吗?(生答)字认识了,就可以读书了。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板书:正确、流利)要做到这两点,第一精神要集中,要心到、眼到、口到。(板书:心到、眼到、口到)第二,哪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习几遍。请打开书,我们先读第一二两节试试。(指名读,第一句该生就读“断”了。)

师:不要紧,你再读两遍就读流利了。(生练习两遍,读通了,接着往下读,直到读完。)师:(高兴地)就这样练!大家就像他这样把课文读一遍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得正确、流利。(全班同学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指名读。)

师:读书要边读边想,要想想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第 1 页 内容,怎样理解词语的内容呢?主要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板书:联系上下文)。有些词语的意思课文就有,只要认真去读,就会知道。比如这些词语—(老师挂小黑板,出示:惊弓之鸟,大吃一惊,信不过,孤单失群)一看上下文就懂。(学生认真默读课文)

师:“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惊弓之鸟”的意思是:害怕弓弦响的鸟,我从最后一节看出来的。(生读:……它一听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师:“惊”是什么意思?

生:害怕的意思。

师:(高兴地)你读书做到心到了。

生:我还从第五节看出来了。(读:“……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

师:对这里也可以看出,“惊弓之鸟”就是害怕弓弦响的鸟。“之”就是“的”的意思。——大家再看看,“大吃一惊”什么意思?这里的“惊”和“惊弓之鸟”的“惊”有没有什么区别?

生:这个“惊”是奇怪的意思。生:是惊奇的意思。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了?

生:从魏王说的话看出来了。(读:“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第 2 页

师:(随手板书两个叹号)从这两个叹号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惊”是惊奇的意思。“大吃一惊”就是感到非常奇怪。下面还有一个地方能看出来“惊”是奇怪的意思,你们往下看,能不能找出来,这一点比较难。生:“魏王更加奇怪了”,说明刚才“大吃一惊”已经是奇怪了。所以这里加个“更”字。师:(非常高兴)说得对!大家再读读第三节,看看“信不过”是什么意思。

生:“信不过”就是不相信。我从两个问号看出来的。(读:“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这就叫聪明!这就叫“心到”!(顺手板书两个问号)你读书不仅字字入目,而且标点符号也入目。不仅入目了,而且动脑子想了。—“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

生:孤单失群就是离开同伴。(读:“……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群”就是——

生:同伴。

师:“失”就是——

生:“失”就是离开。离开就同伴就剩自己了,孤单了。(笑)

师:说的对!上面两个词语我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齐声)联系上下文理解的。

师:(在黑板上的“联系上下文”的下面加上着重号)但

第 3 页 是,有些词语,特别是带生字的词语,从课文直接找不到答案。比如这两个词——(是挂黑板出示:悲惨、愈合)虽然联系上下文也能知道一点意思,但心理没有底,这时,就应查查字典。请左边四排的同学查“惨”,右边四排同学查“愈”。看谁查的快,能讲讲它们的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在联系课文,理解“悲惨”、“愈合’在本文中的意思。)

师:小朋友,多数汉字一字多以。这要根据句子确定意思,也就是说,要据文选义。看看这句里的两个“直”意思是不是一样。(小黑板出示:“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眼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多数学生说两个直意思不一样,但不同在哪里,一时又说不出来。)

师:我们不妨查查字典,看看字典“直”有几种解释。为了省时间,我把字典里几种解释抄下来。大家看看—(小黑板出示:

1、不弯曲;

2、使弯曲的伸开;

3、垂直;

4、爽快;

5、一个劲地;

6、汉字笔画名称,即“竖”;

7、公正的)(生看了七种解释,又读一遍句子,知道第一个直是“一个劲地”的意思,第二个直是垂直的意思。)

师: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最根本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能理解词语和文章的意思。(最后

第 4 页 老师又让学生自由读一遍课文。)第二节师:上节课谈到,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要读得正确、流利。这还不够。理解了,还要读的有感情(板书:有感情)。这个要求更高了。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怎样读的有感情呢?第一:要学会“过电影”,想想课文描写的情景。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节的一、二两句,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读第一、二两句话:“有一天,更赢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

生:我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魏王带着人在郊外打猎的情景,还出现一只大雁在天上慢慢的飞,叫的声音很悲惨的情景。

师:怎样读叫人觉得这只大雁飞得很慢,交的声音很悲惨?大家读读试。(学生练习读。师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的真有感情。我听了之后,真想看到一只受伤的大雁在天空慢慢地飞,边飞边叫,叫人听了很伤心。大家都这样读一遍。(全班同学认真连读,兴趣十分浓厚。)

师:请大家再读读第五节,说说你脑子里又出现什么样的情景。

生:我读了以后脑子里出现了更赢拉弓的样子。好像看到大雁掉下来了。

第 5 页

师:还听到什么声音?

生:听到弓弦响。

师:响的很吗?

生:响得很,嘣的一声!(笑)

师:水来读读这一节,让人们听了真的看到了更赢拉弓射箭,听到了弦响,看到了一只大雁一个劲地往上飞,又啪嗒一声掉下来的情景,(指名读。读的不好。师提示:读这一节,速度要快,要紧张一点,“嘣”,和两个“直”要强调。然后老师作了示范。学生练习后,读的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读对话比较难。大家把书放下,看老师读2—4节。注意老师读魏王和更赢的对话的语气和表情有什么不同,并想想为什么不同。(学生看老师读2—4节)

生:于老师读更赢的话是微笑的,语气——

师:语气是认真的,对吧?读魏王的话师什么表情?什么语气?

生:皱着眉头,不相信的语气。

师:想一想,读更赢的语气的话为什么面带微笑,态度认真?生:因为更赢师大臣。他和国王说话,应当有礼貌。

师:是的,要毕恭毕敬,读人物对话,首先要想想他们的身份,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要把自己当作魏王,当作更赢。下面,大家都学着老师读的语气和表情,把2—4节朗读一遍,(学生模仿力很强,读的特别认真。指名读,效果

第 6 页 很好。)

师:请同学租金练习6—9节,体会一下,每一节应该以什么样的表情和语气读。(练过之后,指一名叫张雷的到讲台前读。)

张:(读)“啊”魏王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有人举手,该生叫彭晓明。)

彭:“啊”读的不好,听不出师大吃一惊。师:请你再读一下。(彭读,读的很好。)

师:你读的不错,表情也好,两眼都直了,看样子惊呆了,(笑声)请你到前边来,读给大家听听。(彭到前边读)

师:(对彭)你别上位了,请你和张雷比赛,看谁读的好。请张雷读第七节。

张:(读)更赢笑着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伤的鸟。”

生:(举手)张雷没有笑。师:说得对!书上明明写着:“更赢笑笑说”嘛!张雷请重读一遍,注意表情。(张雷重读,面带微笑,大有进步。)

师:(对彭晓明)请你读第8节,你刚才读魏王的话非常好。

彭:(读)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笑声)

师:大家笑了,看来同学们很满意》—大家谈谈,哪里

第 7 页 好?

生:彭晓明的表情好。眉头皱着。

师:因为更加奇怪,所以眉头皱成一个大疙瘩;语气也很想魏王。最后一节师更赢讲原因。这一节最重要,要读得清楚,速度稍慢一点,表情要自然,请张雷读。(张雷读。读的较好。老师让全班学生像他们二人一样把6—9节读一遍。)

师:同学们,书越读越有味,现在请同位同学一个当更赢,一个当魏王,把对话部分有感情地读一遍。能背下来最好。读的时候除了注意表情,还可以加点动作。(学生们兴高采烈,津津有味地分角色读。有的放下书来表演。)(师指定两个人到前边,一人读魏王的话,一人读更赢的话。并让他们把各自要读的话练一遍,尽量背下来。)

师:现在我们三个人开始读,其他小朋友当裁判员,看谁读的好,如果有意见举手提出来。(师读叙述部分,三人把课文读一遍,一生举手。)

生:魏王看到大雁掉下来,大吃一惊,夸更赢有本事,应当捋一下胡子。(笑声)插图师这样画的。

师:有道理!捋一把胡子,就更有国王的味了。(笑)请“魏王”把第七节再读一遍,加个捋胡子的动作。(“魏王”加动作读。全班大笑。)

师:读活了!有味!—“魏王”当你听了更赢的解释,会

第 8 页 怎么样想、怎么说?

生:啊,原来是这么回事!师:你是国王,说话要文绉绉的,考虑下应当换个什么词?加个什么动作?生:(捋胡子、点点头)啊,原来如此!(笑声)

师:好一个魏王!(笑)你还会对更赢说什么?(生一时说不出)

师:其他同学可以帮忙。

生:更赢,你真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

师:这叫做把书读活了!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说明大家完全读懂了。更赢怎么知道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来?(这是课后思考题。)

生:更赢看到这只雁飞得慢,便知道这是因为受过箭伤。受过箭伤的雁害怕弓弦响。弓弦一响,它一使劲飞,伤口裂开了。就掉下来。

师:更赢为什么一见这只大雁飞得慢,便知道这是因为受过箭伤的?其他人也看见了,为什么不知道?只是因为他们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动脑子吗?

生:因为更赢是个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对!(随手板书:有名)有名,就是说他的箭射得怎么样?

师:更赢一定经常干什么?

生:他一定经常打猎?射鸟。

第 9 页

师:经常打猎,经验怎么样?

生:他的经验多。

生:他的经验丰富。

师:对!他的经验太丰富了,他知道受过伤的雁飞得慢。(小黑板出示这一句话)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当他看到这只雁飞得慢的时候,就断定它受到箭伤。这就是更赢想的过程。魏王等人为什么看不出来?根本的原,是因为他没有这个经验。这就告诉我们:知识越多,经验越多,认识能力就越强,就越聪明。今天,“惊弓之鸟”这个成语人们还经常运用。请看这篇短文—

(小黑板出示短文:日本被八路军包围在山下的公路上。经过一小时的激烈战斗,八路军消灭了1000多名侵略者。有一小股日本兵顺着一条小沟,逃到一座树林里。他们又渴又累,刚想坐下来喘口气,忽然身后传来两声枪响,他们想惊弓之鸟抓起枪,慌慌张张钻进草丛里。)

(老师请学生读短文。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惊弓之鸟”着一个成语在短文的意思,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受过惊吓,一有动静就害怕的人。)接着,于老师又指导学生用“悲惨”造句。这是课后要求的。

师:读读“悲惨”所在的句子,看看这里的悲惨是说什么的。

师:这里的悲惨是说声音的。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叫

第 10 页 人伤心。

师:小朋友,我说一句话的开头,看谁能接着往下说,并用上“悲惨”一词。—猎狗的腿断了,夜里……生:猎狗的腿断了,夜里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谁用“悲惨”这个词自己造一个说声音的句子?

生:小白兔死了,小白兔的妈妈哭了,声音很悲惨。

师:“悲惨”不光可以说“声音”,还可以说别的。看下边一个句子—(小黑板出示:杨白劳被地主毒打了一顿,悲惨地死去了。)

师:这个句子的“悲惨”是说什么的?

生:是说杨白劳死的样子。

师:现在请小朋友考虑一下,下边两个句子能不能加上“悲惨”一词,可以在哪儿加。(出示下面两个句子:①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有的卖儿卖女。②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生: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有的卖儿卖女,生活很悲惨。

师:“悲惨”还可以加在别的地方吗?想一想。

生: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很悲惨,吃不饱,穿不暖,有的卖儿卖女。

师:很好!再看第二个句子。

生:卖火柴的下女孩在大年夜悲惨地冻死了。

第 11 页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死的很悲惨。

师:说得真好!听于老师说个句子,你们听一听行不行—一个日本鬼子被八路军打得头破血流,样子很悲惨。(学生立刻举手)

生:这样说不行。日本鬼子被打伤,活该!谁叫他侵略我们的!(众笑)

师:这是罪有应得!看来我用词用错了(笑)(下课)

第 12 页

第三篇:重组教材 聚焦语用(惊弓之鸟课堂实录及点评

重组课文 聚焦语用

【编者按】这是一篇集教学过程有特点、自我反思有看点、名师点评有亮点于一体的文章,值得一读,故特此推介。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板书:惊弓之鸟)昨天大家已经预习过了,你们觉得有趣吗?为什么?

生:有趣。因为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鸟儿掉下来。师:对呀!

【反思】开课伊始,我就想尽快地把学生的思维激活、兴趣激起。诚如学生所言,课文讲述的故事本身就很有趣——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鸟儿掉下来,不仅如此,学生还会感到好奇(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鸟儿就掉下来了?)因而急于想一探究竟,于是他们就会产生并保持学习兴趣。看来,我做到了这一点。

【点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一个“趣”字入手,是营造充满情趣课堂的良好开端。这就是陈老师的高明之处。

2.预习检查。

师:先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白板上的词语会读吗?请大家自读两遍。教师指读。

生:更羸,打猎,大王。

师:“大王”中的“大”是读“dà”还是读“dài”呢?谁来读读看?

生1:“dà wáng”。

生2:我觉得应该读“dài wáng”。在古代,大家都称国王为“dài wáng”。这是我从历史书上看来的。

师:掌声送给她。这个词就是读“dài wáng”。

(请学生齐读。再请一位小朋友领读。生再次齐读两遍)[个别正音:粉饰(fěn shi)拉弦(lā xián)] 【反思】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得以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的保障。检查预习,其实是引导学生去重视预习并学会预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导向(如暗示预习重要)。这一环节,我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并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再依据学情相机而教,就是为了践行“以学定教”的理念。同时,对“大王”这个词的互动教学,是为了体现教师适时点拨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二:品读课文

(一)扣文读题

师:按照我们以前的学习方法,先要读懂课文的题目。那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1:课题说的是受过弓箭惊吓的一只鸟。

生2:更羸跟魏王去打猎,他没有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生3:有一只鸟受到了弓的惊吓,很害怕,就掉了下来。师(小结):一只鸟被更羸拉弓的响声吓着了,然后掉了下来。

师:课题“惊弓之鸟”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呢? 生1:惊。因为这只鸟是受惊了才掉下来的。

师:是的,这只鸟是受到了更羸拉弓响声的惊吓而掉下来的。那么,课文题目是“惊弓之鸟”,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在说鸟,还是在说更羸呢?

生2:我觉得主要是说鸟。因为课文题目就是惊弓之“鸟”嘛。

师:是这样吗?

生3:我认为主要是说更羸。因为用惊吓这招就让鸟掉下来的人是更羸。

师:说得很好!

【反思】题为文之眼。这篇课文的题目显得尤其独特,因为它既说出了故事的梗概,也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而品读课文就应该从抓课题的解读开始,这样做不仅能催生学生的学习激情,更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课文的方法——从关注课题开始。

(二)探鸟究鸟

师:这个鸟的名称叫什么呢? 生:大雁。

师:你们对大雁有哪些了解呢?

生1:一群大雁在天上飞的时候,有时排成“一”字形,有时排成“人”字形。

生2:它是候鸟。候鸟就是天冷的时候要飞到南方去,天热了再飞回来的一种鸟。

师:它是群飞的,是候鸟。(板书:群飞,候鸟)【反思】这时,从表面看上去还是在说“鸟”,实则是在师生平淡无痕的交谈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之中,并通过对大雁这个随着气候变化而冬去春来、群飞的鸟种(“候鸟”)的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垫基。

师:请大家读读课文,并思考一下该怎样来形容这只鸟?然后写一写: 的鸟(媒显)。看看你能说出多少个答案。

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反馈:

师:请大家仔细听同学的发言。另外,同学已讲过的不要重复。

生1:叫声悲惨的鸟。生2:伤口没有愈合的鸟。生3:孤单失群的鸟。生4:得不到帮助的鸟。生5:受过箭伤的鸟。生6:受过惊吓的鸟。生7:边飞边鸣的鸟。生8:可怜的鸟。生9:飞得慢的鸟。生10:胆小的鸟。(老师一一板书)

师:你们说得好极了!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讨论鸟儿,对这只鸟儿已有了基本的了解。

【反思】我们的学生真可爱!学生的思维之广,捕捉文本语言信息之准确,都是我始料不及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学生的自主能力呢?!

【点评】让学生敞开来说,同时提出“仔细听”“同学已讲过的不要重复”等要求,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倾听)和语言表达习惯。我认为,这样做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里,充分体现了陈老师高超的教学智慧。

师:这只鸟为什么会掉下来,又是如何掉下来的?你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吗?

生:课文中的第5自然段讲到了这一点。

师:那就请大家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回答上述问题。学生自读自悟。师:请大家发表看法。

生1:那只鸟往上飞了几下就掉下来了。师:是这样。那么它往上飞和掉下来的原因呢?

生2:它听到“嘣“的一声,大雁以为又有人来射它,所以就受到惊吓而掉下来了。

师:大雁为什么以为又有人来射它呢?谁来讲讲。生3:那只大雁以前受过箭伤,当它听到拉弓的声音,就以为又有人来射它,因此它拼命往上飞,结果伤口裂开,就掉下来了。

【反思】由研究“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到研究“这只鸟是怎样掉下来的”,看起来是两个话题,其实不然,如果说前一个话题是为了让学生从文本中收集信息,那么后一个话题则是为了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概括、整理和综合,因而都是在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

【点评】此时引导学生聚焦于写大雁是怎样掉下来的一段文字上,体现了陈老师对文本处理的良苦用心。她坚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点难能可贵。

(三)知人识人 1.品重点句。

师:有一个人知道只拉弓不用射箭鸟就会掉下来,他是谁? 生齐答:更羸。

师:所以,我们除了研究这只鸟,我们更要研究更羸这个人。那么更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他,请你把它找到,并做上记号,然后说出来。

生: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当看到“有名的射箭能手”这句话时,在你的脑海中能够蹦出哪些形容射箭能手的词语呢?

生1:百发百中。生2:一箭双雕。生3:百步穿杨。

师:大家积累的东西真多呀,不简单!2.品重点段。

师: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但这个射箭能手还有更不一般的地方,那么他有哪些特点呢?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白板上同时显示课文第9自然段)。师提示:在课本上,哪些是说更羸判断力好的,请同学们用波浪线画出来;哪些是说更羸眼力很厉害的,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哪些是说更羸听力好的,请同学们用双横线画出来。找到之后,先与同桌交流。

【反思】由研究“鸟”到研究“人”,不仅仅是“由此及彼”,而是层层深入,逼近核心。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有名”这个词,凸显更羸与一般射箭能手的不同,所以设计了“哪些形容射箭能手的词语”一问,这样做不仅能为下步教学作准备,而且能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延伸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然后,以“他有哪些特点呢”一问引入下一个环节,为学生深入地了解更羸其人设下伏笔、渲染气氛。同时,通过让学生对重点词语进行圈圈点点画画的方式,加强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点评】突出研究重点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做好深入学习的铺垫,强化学法指导……这些都是陈老师的匠心独运。

师请学生上台,在白板上画出有关线条。师: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更羸很聪明,听力很好,能够听出鸟的声音很悲惨。(师板书:听力好)

生2:更羸的眼力好。他看到鸟飞得很慢。(师板书:眼力好)

生3:更羸的判断力也很厉害。他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师板书:判断力好)

师:很好!那么说明更羸有判断力的语言还有吗? 生1:有。如“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好啊!

生2:除了能看到鸟飞得慢、听到鸟的叫声外,其它的都是更羸的判断。

师:对!事实上,他只能看到鸟飞得慢,听到鸟的叫声,关于鸟的行为的其它说法都可认为是更羸的判断。他讲这段话的时候,鸟儿正如他事先所判断的那样,已经掉下来了。我们再来把课文第9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在整个过程中,魏王的反应如何? 生1:“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生2:“大吃一惊”。生3:“更加奇怪”。

师:很好。那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说明更羸的的确确不简单。

师:对!文章用魏王从疑惑到惊讶再到好奇的心理变化,有力地衬托出更羸的的确确不简单。

【反思】课文中的第9自然段是文本的重点段落,也是全文的核心,因而我是重视的。为了让学生明确哪些是更羸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哪些是更羸分析判断出来的,也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更羸不凡的聪明睿智,就必须做到让学生反复地读、品、思,并在互动与交流中,让学生自由而充分地表达,从而实现教学的重点目标。

【点评】为了处理好文章的重点段落,陈老师高招频出。譬如引领学生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秘妙;又如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逻辑构成(如鸟受惊而掉的归因分析等),既彰显了更羸的过人之智、超凡之识,又凸显了重点段对全文的支撑作用和本文的写作特色与技巧。

教学过程三:读写迁移

师:在第9自然段中,更羸说的那段话是他在拉弓之前还是拉弓之后就想到的?

生:拉弓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从第二自然段“更羸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大雁对大王说”处就可以看出他已想好了,才敢大胆地对大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白板出示作业纸)下面,我们就来把第9自然段中更羸说的话转化成他拉弓前的想法。请你写在作业纸上。

出示作业纸: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更赢想:它飞得慢,叫声悲惨。此时,它最害怕的是

。如果我拉弓。

学生填写作业纸。

师:老师也写了一段。请看大屏幕。大家评议一下,我这样写可以吗?

出示:更羸想:它飞得慢,叫声悲惨。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生1:不行。这不像想说的话。师:为什么?

生2:更羸在鸟掉下来之后说的话,是对事实的分析说明。但之前他“想”的话只是猜测,还不知道能不能让大雁掉下来呢。

师:那就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吧?

生1:它飞得慢,叫声悲惨,应该受过箭伤,伤口应该也没有愈合,而且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此时,它最害怕的是再次受箭伤。如果它听到弦响,应该会拼命往高处飞,一用力,伤口就会马上裂开,就应该掉下来。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说的话里用“因为”,是讲原因;而想的话用“应该”,是在猜测、推想。

生2:“如果”表示一种假设。

师:很好。那么文章的作者为什么把更羸讲明原因的话放在最后写,而没有把他的想法在第二自然段就写出来呢?

生:我觉得先把更羸的想法写出来,文章就没有意思(吸引力)。

师:很对!看来,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时机表达出来,不仅遣词造句会不一样,而且产生的效果更会不一样。

【反思】由于课文第9自然段传递出了丰富的文本信息,也蕴藏着对学生进行语言和习作训练的极好契机,所以我就让学生走进更羸的内心世界,把他的想法写出来,即变他“说”的话为他“想”的话。同时,我还紧扣文本,进一步突出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化解了“为什么作者不写更羸拉弦前的想法”和“为什么更羸在拉弦前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两个学生心中的疑窦,使学生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写作特色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点评】此处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让学生写。读是为了写,学是为了用,因而读写结合,既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语文教学有效的重要途径。特别值得“顶”的是,陈老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写,而是让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再创作,堪称通过读写结合并在写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迁移来培养学生能力的范例。

教学过程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认识到了大雁这种鸟的特点,那就是(请学生回答)

生:候鸟,群飞。

师:大雁受伤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呢? 生:如果它一停下来休息,就可能飞不走了。

师:是的。当然,我们更要向更羸学习。现在,我们有很多课外书,大家可从书中了解到很多知识。但那时更羸却没有这么多的科普书,他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知识呢?靠什么?

生:靠实践,靠生活总结。

师:对,更羸主要是靠生活经验。由此可见,一个人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是多么重要啊!

同学们,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编演这篇课文的课本剧,在课外活动的时间里,我们再对该文研究研究吧。

【反思】一节课不应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语文教学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是学生学习语文之路上的一道风景。我之所以像这样收课,就是为了努力践行大语文观的理念。

【总评】这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因为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增长,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语文素养得到了积淀。这节课上得很成功,除在前面点评中谈到的之外,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重组求实

本节课是《惊弓之鸟》的第一教时。第一教时容易陷入字词认读、语句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的窠臼中,但这节课显然没有落入俗套,只因陈老师做到了精心解读教材,并对教材进行了合理取舍与重组,求实性地选出了最有教学价值的教学点。如这节课的主体部分分为“研究鸟”和“研究人”两个板块,简洁明了,且让前一个板块作为后一个板块顺利推进的基础,切实做到以“研究人”为主,着力挖掘“鸟”“弓”“惊”而掉的根本原因,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陈老师跳脱了文本的结构顺序,手法新颖而大胆,立足高远而求实。

二、聚焦语用扎实

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更要让学生会运用语言。在这节课中,让学生由说“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到说“这只鸟是怎样掉下来的”,再到说“更羸在拉弦前是怎样想的”……无一不体现出陈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直指语用,直奔语言能力增长点。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而语言文字运用中有一个重要的机理就是“转换”。在这节课中,陈老师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把更羸最后说的话“转换”成他拉弦前是怎样“想”的话,再把他“想”的话“转换”成文字形式。这既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转换,又是把语言运用训练落到实处的具体表现,更是让学生体悟习作技巧的神来之笔。这是对新课标“注重运用”的最佳诠释,也是本节课一道靓丽的风景!

三、学为主体真实

陈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节课中真正做到了以学为主、以学在先、以学当基和以学定教,不可多得!一是发挥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如陈老师引导并督促学生搞好预习,让学生大胆而充分地说和读,让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品题、品鸟,尤其是让学生通过品重点句、品重点段来深入品人以及创造性地让学生写,等等。二是满足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如陈老师让学生在这节课中一举多得:在品文中“得意”,在习作时“得言”,在学习上“得法”,在言谈举止方面“得形”……三是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陈老师的这节课充满哲思理趣,如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徜徉,“玩”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如带领学生在情趣中游走,体会文本的情趣——不用箭,只拉弦,就能让天上飞的鸟掉下来;享受学习的情趣——先研究鸟,再研究人尤其是更羸的智慧,以及文章的写作技巧;体验互动的情趣——读读说说,圈圈点点,品品评评,想想写写;期待未来的情趣——编演课本剧……所有这些,无一不在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第四篇:《 惊弓之鸟》

三年级语文《 惊弓之鸟》导学案 302班 肖应国 2011年3月17日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学习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

学习难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学法指导: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一、布置预习

自学生字词语。(1)生字我把握。

A、生字我会读!魏 弦 悲 惨 愈 B、、形近字我巧辨。

弓()魏()射()猎()惨()裂()引()槐()身()借()参()烈()C、理解重点词语。惊弓之鸟 大雁 打猎 拉弦 悲惨 作痛 裂开 愈合

(1)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注释或字典,正确朗读课文读课文。(2)不懂的地方 画横线打?(3)课文主要说了谁的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1)这则成语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2)更羸为什么不用箭也能射雁?

(3)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三、质疑

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能讨论解决的讨论解决,当堂不能解决的师生梳理归纳成几个中心问题。)

四、课外延伸

1、各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寓言故事。

2、各小组介绍一两个比较有意义的寓言故事。

五、指导书写生字

提示:“魏”注意“鬼”中的撇折点;“猎”可换偏旁;“愈”不能忘记横;“雁”内是双人旁。

六、小结

七、小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nɡ ɡōnɡ zhī niǎo wâi ɡuó shâ jiàn dǎ liâ dà yàn

()()()()()dà chī yī jīnɡ běn shi lā xián bēi cǎn yù hã()()()()()

ɡū dān shī qún liâ kāi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一、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思考:(1)哪几个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2)六到九自然段写的是什么?(3)课文的叙述顺序是怎样的?(先说事情结果,后讲事情原因。)

二、合作探究。1.集体交流。

2.学习1到5自然段。

(1)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充分读,充分说。)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引导学生加进表情、动作等。特别注意“直往上飞”和“直往下掉”二词。)

(3)指导朗读。

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结果令魏王吃惊。)

方法:a学生练读b教师指导(适当的时候可范读)c指名分角色读

3.学习6到9自然段。

(1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2)集体交流。

要引导学生理解:认真观察:看到飞得慢;听到叫得惨。

分析:受过伤、孤单失群、害怕。

推断: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3)能用自己的话复述6到9自然段的内容吗?(4)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小结 五.检测题

(一)、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出乎意料。()

2、在某方面有才干的人。()

3、离开了群体,单身无依靠。()

4、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

(二)、判断语气,选择序号

A 惊讶 B 怀疑 C肯定 D 谦虚 E 询问

1、“是吗?” “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2、“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3、“你怎么知道的?”()

4、“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5、“啊!” “真有这样的本事!”()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更羸说:“飞得慢,因为它____________,伤口还没有________,还在________;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________,孤单________,得不到________。它一听到_______,心里很________,就________往高处飞。它一________,伤口又________了,就______了下来。”

(四)、实践活动

课外读读《成语故事》。六.教学反思。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主要讲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把大雁“射”下来的事。

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我在学生了解课文讲的一件什么事后就提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这一学问题进入切入点,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回答。然后我就直接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整堂课的教学我始终以“读”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第五篇:《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全文不仅用字极为准确,而且在写法上也极有特点,那就是:小至更羸对大雁分析的句子,大至整篇课文的结构安排,都是通过倒装因果关系的句段组合来谋篇布局的,不仅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二、教学思路:

这节课我从更羸的名字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更羸有名表现在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让大雁掉下来,懂得更羸对事物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我将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一段话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逐层分析推理,师生接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接着,我让学生找出魏王的两句话,通过对魏王说的话反复品读,从中体会到魏王对更羸的佩服,从而更加深入体会到更羸的有名。

三、教法学法:

1.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本节课我始终让学生带着“更羸为什么有名?”这个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因为任何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儿童深刻思考,并能引导他们去提出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认识能力,促进读写技能的发展。2.角色体验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魏王的两句话,通过揣摩魏王的心理,在不断的角色体验中,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身上所蕴涵的情感因素。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 “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重点)

2、能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难点)

3、了解课文内容,善于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惊弓之鸟》(看老师写课题,提示“惊”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弓”字第三划是竖折折钩。)生齐读。

(二)纠正字音、字义。

1.请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并纠正读音、读法—— 2.自主识字:

(1)全班交流生字的结构、读音、部首、扩词等等。(2)重点字的扩词、造句等等:郊、悲。(3)知道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3.认读生词:

(1)出示:打猎、大雁、拉弦、裂开、孤单失群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生自由读,师巡视。

3.刚才同学们一个个挺直腰杆,认真地读着,相信已经读得很好。现在我来检查一下,第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谁?从课文中你了解了他的哪些信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4.理清叙述的顺序。第二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 “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重点)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难点)

3.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昨天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

(二)展示目标,局部探究。1.知道魏国是指哪里吗?

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请生齐读“魏国”。2.看了课题,我想你们一定发现了这个成语里藏着两样事物,分别是——弓、鸟。(1)看课文插图,认识“弓”、“箭”

(2)这“鸟”指的就是——大雁。出示“大雁”图。了解大雁吗?

3.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了解了什么,或你不了解什么?

(1)什么是“射箭能手”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射箭技术(百发百中)你怎么理解“能手”(课件点红)?

*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 谁能来读一读句子,这里的有名,你能用其他词语代替吗?(著名)能用四字代替吗?(远近闻名、举世闻名)让我们把对更羸的赞美读到句子中去。齐读。

(2)我们知道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一点的?自由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三)赏析课文:  如何射雁,生交流

课件出示: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1.是这句吗?是啊,更羸不取箭,只拉弦,就能让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这件事真奇怪,让我们再来读读。

(1)这是弓,这是箭。弓上哪一部分是弦呢?拨动弦会发出什么声响?(“嘣”)【师正音,后鼻音】你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

(2)嗯,这么响,连老师都吓了一跳,难怪大雁吓得直掉下来。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生读

* 幻灯出示:更羸(),只听得(),那只大雁()。

2.是啊,(动画演示)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地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从半空中直往下掉。课件演示:(拉弦鸟落)

(1)过渡:大雁一听到弦响,就拼命地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又从半空中直往下掉,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事?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生交流。四人次。)

(2)刚才你们交流到的内容都在课文的哪一部分?(8自然段)

(3)谁来读读这段话。指读。 是何原因

幻灯出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1.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齐读第8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自学提示: * 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 跟你的同桌说说,汇报。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课件)2.课文中

(1)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板书:飞得慢

叫得惨 观察。

(2)那第二句话再写什么呢?。板书: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

请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3)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3.是呀,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生说,理解“惊弓之鸟”一词的表面意思。(板书:心里害怕)

4.其实这些更羸早就预料到了!由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更羸料定大雁听到弦声,一定会„„,由心里害怕,一定会„„最终导致„„。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就叫——推理。板书:推理。

5.你能用因果句式想魏王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吗?学生练说,幻灯出示(指名填空练习)6.你有什么话对更羸说吗?(佩服他)

7.师:我们佩服他,在场的魏王也很佩服他,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

(生说并出示:“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如果你们是魏王,你会说——,我还没感受到魏王对更羸的佩服,如果如果你们是魏王,你还会说。嗯,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确很佩服更羸。

8.过渡:是呀,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让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真是眼见为实呀,可是魏王一开始相信吗?

(生交流并出示:“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魏王一开始是不相信的,对吗?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再把两句话放在一起看一看)

9.出示:“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读出相关语气。课件出示(两句话)课件出示(两句话)10.朗读课文:分角色 过渡:是啊,魏王由开始的不相信,到后来对更羸由衷地佩服啦!难怪说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的有名不仅是他射箭百发百中,更在于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推理。

(四)走进《惊弓之鸟》,领悟人生哲理

1.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们来想想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

(它自己;它自己的胆小;它自己吓自己;它自己因为受过箭伤,当再次听到弓响,就过于害怕,以致于伤口裂开而掉下来了.)2.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吗?而现在,我们常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人。你能说说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吗?

3.那你们在读过的故事里或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像“惊弓之鸟”似的人吗? 幻灯出示*老师先来说一个: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可以是什么? *你们也有这样的小故事吗?

(五)课堂总结

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收获?(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板书设计: 更羸

看到、听到 想到 推理

慢飞 箭伤未愈 裂开 边飞边鸣 孤单失群 高飞

害怕

拉弓 掉下来 善于观察 善于分析 善于推理

七、教学反思: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但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读,而且能提高阅读的效果。教学《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时,在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示:“

1、射落大雁,2,找出原因。”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学习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大雁?更羸是怎样把它射下来的?学习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思考: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写更羸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从而引导生结合大雁的生活习性进行体会。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下载惊弓之鸟课堂实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惊弓之鸟课堂实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惊弓之鸟[范文模版]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惊弓之鸟、射箭能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四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

    惊弓之鸟[范文大全]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

    惊弓之鸟(本站推荐)

    1教学目标 1.通过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理解“孤单失群”“愈合”“裂开”等重点词,通过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通过填空、比较等手段,了解......

    惊弓之鸟教案大全

    10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

    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教案设计 一. 课题 :《惊弓之鸟》 作者: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二.教学目的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

    《惊弓之鸟》教案

    教研组三年级组长地点三年级办公室记录人(授课教师)时间2018.4.10授课班级三(4)参加人员备课内容10.《惊弓之鸟》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

    惊弓之鸟教案

    一、 课题导入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

    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金崖明德小学 金秀玲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