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化学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如出一辙,互为表里,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是唯物辩证法、方法论、认识论的具体运用,化学发展认识史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具体体现,表现出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奠定基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应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以下基本途径。
一、在绪言导语中渗透
初中化学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在开设化学课之前,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过大量的化学事实,使用过大量的化学制品,甚至自身的生存、发育、成长无不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但他们却没有机会自觉的意识到: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怎样才能学好化学等问题。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些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绪言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化学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跟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从而说明学习化学的意义。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内容,可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且通过我国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化学成就等史料作了进一步强化。学科教学中渗透了德育,德育的潜能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好的学习开端,甚至在学习化学的终生志愿上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更重要的是,明确的学习目的会导致良好的学习动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所探讨的问题只能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考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研究,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等优良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分组实验中,组装仪器,配合操作,这就客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如此进行的教育既没有强制性,也不存在丝毫的虚伪性,可以说是融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有关规定如:“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至2毫升,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初中教科书《化学》第194页),这也是对培养学生认真工作、一丝不苟、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等优良品质的自然渗透。当然,对实验结论的归结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因此,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训练,它还是多功能教育的载体。
三、在化学计算中渗透
化学计算是初中化学四大结构板块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计算过程中可以通过量的逻辑分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准确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解题关键和得出最佳解题方案,解题格式的规范化等内容可以渗透合理规范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的高尚品质;通过检验复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化学计算又是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渗透特殊和一般的观点以及发散和创造思维等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也能自然诱导学生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化学计算从客观上就要涉及到许多数据的处理,在这些数据的计算处理过程中,渗透对任何事情都必须认真负责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不可忽视。只有从小就养成了认真负责的习惯,今后才有可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履行所在岗位的具体职责。同时,有许多应用题实际上也就 1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成就的数据档案,对这些成就的认识,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总之,实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既教书又育人,这是时代对培养劳动者的要求,也体现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方向和性质。这对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学中既不能唯思想教育而削弱学科本位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科学知识、技能教学而忽视思想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教师必须深钻教材的科学内容和思想内容,找出它们的结合点,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实现有效的渗透。
第二篇: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初中化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是教育教学的灵魂。正确开展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兴趣,开发智力,也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九年级学生面对毕业升学的压力,决定了九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且学习时间较短的困难局面。而且初中化学教学时间为一年,内容多,学时少,不可能安排专门的课时进行德育,因此初中化学中德育重在“渗透”,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适时地加入德育,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德育的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化学学习中,从而达到促进化学教学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我国青铜器的制造、铁和钢的冶炼与应用、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都是举世闻名的。……”在阅读这一段文字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想,与学生一起探讨科学发展对社会、国家的影响,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经过短短的几分钟,得到了了共识,主要有:“落后就会挨打”——这是历史的教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容质疑的客观事实,“科教兴国”——势在必行,继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学生继续谈谈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师生交流后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里,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发奋学习,以适应时代并努力去创造时代,做个时代的弄潮儿。
二、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也应积极融入德育因素。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教师常采用以下方法:先请学生介绍各自实验内容的注意事项和分工情况(其他学生补充),实行知识的共享和完善,再开展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样做不但要求学生熟悉内容,勤动手,勇实践,还要求每组学生要团结协作,采用最佳合作方式,追求质量和速度双丰收,如此一来,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变以往的学生实验中的“看、慢、乱”的现象,效果相当好,如学生实验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大多数的组在15分钟内完成操作。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在“空气成分”的讲课中,讲到大气污染主要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和粉尘,穿插了电视、报纸中的“空气污染”日(周)报的三项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说明了社会各界关注环境保护,话又一转,再指出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环境,而不只是政府和工厂,因为据有关报道,从全球污染来看,居民生活的污染总量超过工厂排放的污染总量,所以我们也必须注意我们的个人行为,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和饭盒,不破坏绿化,不随手抛杂物等,对学生进行一次较特殊的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的水资源》一节的教学中,介绍全世界的水资源分的同 时,对比介绍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我国地处亚热带、温带地区,水循环相对较活跃,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不衡,南多北少,西北内陆更少,且人年均径流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使学生认识我国水资源现状,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为改变我国水资源现状而好转力学习的宏伟目标。
结合《金属矿物与冶炼》一节的教学,介绍我国解放后钢铁工业由一穷二白的破烂局面开始钢铁工业的起步,到现在居于世界前列,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从而更增强对新中国的热爱。同时也要告诉学生,我国人均钢铁年产量仅占世界人均量的1/3,与发达国家人均产量达500公斤相比较差之甚远,来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奋发图强,刻苦学习。
五、环保教育——使学生形成忧患意识。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等因素的不断产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因此初中化学教材中把环境的污染和防治的教育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为此国家把环境保护列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教育中应把这一次内容作为德育教育的重头戏,使整个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始终。
六、创新化学的教育——树立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化学的发展必然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科学家预言,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未来社会里,化学将处于中心科学的地位。化学与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与生物工程自动控制等学科的发展都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化学与能源》等章节的学习和前面所述矿物能源的缺陷,给学生介绍一种新型的无污染的能源——氢能源。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首选能源,而如何使用氢能源,如何在常温下得到易于保存和使用的氢能源是世界各国竞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再结合现在世界上搞得轰轰烈烈的常温核聚变的研究成果和现状,指出我国在该方面所取得的世界领先的成就,鼓励学生学好化学基础知识,为能在将来化学的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利用相关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善于挖掘,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明白自己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德育的渗透,使得化学课“活”起来,学生也“活”起来,可以说是“以智寓德、以德促智”,教学起来事半功倍。
第三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三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学习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化学的热爱的激情是很关健的,这种激情来自对化学的认识和理解,而这种认识和理解,通过老师向学生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途径。
初中化学是学生正式接触学习比较系统的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是学生能否学好化学的前提,而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教学大纲中对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征对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结合化学发明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
结合化学史,德育教育便不再空洞乏物、苍白无力。如在讲解空气的组成的发现过程时,让学生们会认识到,空气这种与人们朝夕相伴的物质,它的存在与成分的发现经历了一个多么复杂的过程。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发现、制取了氧气,这比以前人们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已是一种进步,拉瓦锡进一步得出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组成的,到后来,有了更先进的仪器与现实手段,人们才认识到空气里还有其它物质存在,较精确测定了其组成的百分比。并研究掌握了其中很多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这些用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化学家产生了无比崇敬和热爱,也激发学生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同时,我顺势鼓励学生,化学科学中还有很多未知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相信你们将来的某一天也会象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化学试验对学生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更具优势
化学试验不是盲目地乱撞,而是有一定的研究程序,即科学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处理数据、结论、评价,用得到的结论指导进一步的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以生活中常见的蜡烛燃烧为例,不同的学生,观察结果不一样,老师的不同的提示,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我在让学生观察时有意安排了几个环节加以比较,如先粗略的观察,再详细观察指定的部位,最后是有步骤的观察。初始观察时都很粗略,大都说只看到蜡烛和火焰。老师通过提示学生要观察仔细,要按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燃烧中,熄灭时的顺序过程观察,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现象。观察时充分调动除眼外的耳听、鼻闻、手感等器官的功能认真仔细观察,并提出为什么。这样,学生观察活跃,提出问题也很多,这对学生观察初中化学实验就会有很大的好处。
三、结合已有定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供了基础。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智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自然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中指出,氧化与还原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他们存在于同一反应中,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此外,结合相关内容,还可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从而逐步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结合化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在初中化学课本上,介绍了许多令人骄傲的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钢铁、化肥等方面产量的对比,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国家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才能够发展中国。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在化学工艺上的新成就,如纳米碳管,高分子材料等等,更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的爱慕之情、崇敬之情。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们也发现我国现代化学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化学水平还比较低。而未来的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发展科学技术。教育学生明白这一历史重任是我们学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的,祖国的未来就在我们学生身上,激励学生为中华之振兴而发愤读书,立志献身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
五、结合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项重大成果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需要大家团结合作。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当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娇惯,家庭的溺爱,生活环境优越,因此很容易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娇纵习惯,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如在解答开放性习题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培养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互为补充。使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并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认识到与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广阔、更深刻。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让学生自己组合,一起设计实验,一起进行实验,一起分析,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学生实验中,有意识培养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与人合作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更易成功。通过合作实验更使学生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切实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合作能力。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克服自私和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六、结合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地球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地球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不断加剧。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气污染,全球气候的气温变暖,海平面上升,森林被过量砍伐,土地沙漠化等人为和自然的灾害不断,地球环球问题日趋严峻。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个化学教师必需担负的职责。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环保教育:重视课本上有关环保的知识的教学和平时教学中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以及课外组织必要的环保活动。
总之,德育的内容丰富多采,教育的方式灵活多变。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优势,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因势利导,结合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用潜移默化的手段教书育人,就一定能够塑造出新一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合格中学生。
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6-2017学上 北票市小塔子乡初级中学
王倩
第四篇: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贵州省仁怀市酒都高级中学
谢尚陆
酒都高级中学2011—2012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概念、培养科学态度、创新精神以及从抽象思维进入实践的重要手段。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素材,化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这些素材,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为学生的思想品行不是先天形成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之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鉴于初中学生思想感情还未成熟,可塑性大,接受新生事物快的特点。教师能否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学生今后发展的好坏起着重大作用。“狼孩”的事例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值此,如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笔者仅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做H2+CUO △
CU+H2O的实验时,向学生讲解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虽然氧化和还原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但确实同时存在于同一个反应之中,从而教育学生懂得对立统一的观点,又如碳的燃烧,在条件不同时,有这样的反应:
C+O2(充分)点燃CO2,2C+O2(不充分)点燃2CO,在这两个反应中,反应物和反应条件都相同,却因氧气量的不同,生成物截然不同。从而使学生懂得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认真仔细,注意观察,勇于探索,不放过实验中的各种细微变化或异常现象。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实验。但中学化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使学生做出的结果与结论不相符,实验报告却都一样。这说明学生并没有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此时可向学生介绍居里夫人是怎样发现新的元素,她为了报答祖国的哺育之恩以及她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将新元素命名为“钋”。也可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是经过何种程度的努力实验和潜心研究,最终研制出《侯氏制碱法》,其产品在1925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通过这些事例的介绍,即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又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识到自己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意识的最高境界,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使学生产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作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如作S+O2点燃SO2和3CO+Fe2O3高温2Fe+3CO2(尾气处理)的实验时,可向学生讲解大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如曾经我国重庆郊区一场大雨之后,使得六百多公顷的水稻枯死。又如在做 CaCO3+2HCl=CaCl2+H2O+CO2↑的实验时,可向学生介绍目前因CO2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温度升高,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日异严重。海水变暖膨胀,两极冰川融化,陆地逐渐被掩没,从而使学生懂得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有限资源等的重要意义。逐步树立珍惜资源、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合理化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意识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只有创新,我们才能成功把握机遇,才能在挑战当中赢得胜利。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创新教育刻不容缓。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土壤。如在做CO+CuO △ Cu+CO2实验对尾气的处理时,我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再由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得出“最佳”的处理方案。又如在实验教学中,我增做好盐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实验(NaCl、Na2CO3、CaSO4、NH4Cl、KCl、K2CO3)。我首先让学生对盐溶液酸碱度进行预测,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盐溶液酸碱度情况的初步规律。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探索性和自主性的实验,即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五、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规范和合作意识等的形成,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不断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做H2SO4(浓)稀释或点燃氢气的实验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各组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其组员之间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此时可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教育。实验结束后,可利用仪器的清洗、药品的收放,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在药品取用和实验操作时,可对学生渗透勤俭节约,遵纪守法的教育;在教师做演示实验时,可向学生渗透美育教育;当学生实验失败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勇于探索,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学生实验成功时,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今后更加勤奋学习。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加强德育渗透,化学实验教学为教师渗透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素材,通过实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即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又起到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作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2012、7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浅议オ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浅议オ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必须贯彻的原则、途径和措施都要求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在学科教育之中,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不少与生命健康、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制紧密联系的内容,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既是普法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又是化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初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及老师的法定责任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培养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不仅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还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同时还应该针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违法乱纪现象,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对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渗透法制度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趋势导致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各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其自身的内因,即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而初中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加强人格培养,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现在使用的化学教材中涉及易燃、易爆、腐蚀性的物质很多;涉及大气污染、臭氧层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和保护、金属的锈蚀和防护;涉及到生活中食品的营养和安全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紧密相连在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质的性质更要教会学生在生产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贮存、运输这些物质熟悉易燃物、易爆物、剧毒性、腐蚀性物质的不当使用可能产生的后果严禁任意排放污染物等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相关法制渗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法制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
1渗透环境保护等法制教育
一是大气污染,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运输业等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工厂烟囱排放的烟尘、废气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喷发的有害气体,居民炉灶排放出的油烟废气以及狂风刮起的尘土等都会造成空气污染这些污染会造成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空洞、沙尘暴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二是学习水资源内容时,通过分析造成水源污染的原因: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水、废气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以及水污染给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教育学生应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树立起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可以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渗透教育
2渗透食品安全等法制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人们饮食文化日益多样化,食品卫生和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在化学教学中涉及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等的危害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法制教育
对甲醇和乙醇内容的学习时可介绍不法分子利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出售,工业酒精中含有很多的甲醇,饮用这些勾兑的假酒后使人失明,严重的可中毒致死,可以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渗透法制教育必须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按照“尊重教学、科学导入,分量适中、目标恰当,有机渗透、自然贴切”的原则进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选择好法制教育的内容
渗透内容的选择,受教材、教学形式、教学环节、学生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选择渗透法制内容难度数量必须适度,如果难度大,或占用时间多,宁可不渗透同时要考虑法制内容的可选择性,有的渗透内容既可渗透甲法,也可渗透乙法,我们可依目标而定不必面面俱到如在学习到大气污染时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可渗透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第六十一条对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情节较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造成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学习“自然界的水”时,让学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之一,可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一条:为了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找准渗入点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课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素材,找准法律知识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教学之中如在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引导学生分析煤的燃烧有何危害性?学生能认识到会产生二氧化硫,教师自然地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24条: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防治„„危害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法制宣传教育的目的
3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控制好量
渗透法制教育时要控制好量,使法制教育内容分量恰到好处,不形成教和学的负担、冲淡教学主题
渗透追求顺势而出,不露痕迹见好就收的效果,必须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法制渗透为辅的原则,避免花费过多的时间于法制渗透,更不能人为造成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抢时间的局面
4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时要尊重学生
要尊重学生情感、人格,不能把法制渗透等同于讲法律,训斥人,不能随意借题发挥,讽刺挖苦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要使法制内容和学科内容的相互融合,要做到“细雨润物无声”,日积月累,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总之,在化学教学活动中,适时、适度、长期坚持渗透法制教育,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法制教育方面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法制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要处理好法制教育渗透的“点”、“时”、“度”其中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持之以恒地加以法制渗透,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