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小荣听课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石山小学 李小荣
今年十二月十一号和十二号,我有幸参加了区举办的国培计划——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活动,共听了四位教师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更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正确的航向。
一、由教师的语言特色开拓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假如风有颜色》第一课是由索河中心的李莲红老师执教的,李老师的语言时而亲切和蔼,时而激情四射,首先李老师指引学生们看图发言,大胆地指引学生们各发奇想,引领孩子们走进《假如风有颜色》的情境预想里,陪同他们畅游在美妙的故事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知道了表达自己心中对风儿颜色的独特看法以及理由。在此堂课上,每个学生不仅有用语言表达自我的能力,而且在动手写作实践环节中各自发挥了自己的充分且合理的想象,其中,有一位男同学的想象极其出人意料,他发言时向老师表述,希望风儿是黑色,这个回答令在场的老师和我大吃一惊,原来,他想到家中头发早已两鬓斑白的奶奶,如果风儿有颜色,他希望风儿是黑色的,这样才能把奶奶头上的银丝吹成黑色,恢复到年轻时乌黑秀亮的色泽。听了他的表述,我看到他稚嫩的脸庞,却在感叹奶奶的时光匆匆流逝,容颜易老,应当且行且珍惜,这不仅是教师语言引导的魅力,更表现了语言文化本身的穿透力。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来自蔡甸五小的陈艳明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开始是以音乐配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各种花卉的特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引出课题,通过请学生阅读以及寻找文章段落中心的方法,启发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进行课后练写。我认为这种处理教材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的方法十分可取,不仅能够及时得反映出同学们汲取知识的能力,还能提升他们在以后学习中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牢记授课点评三要素:尊重、激发、鼓励
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一位老师是来自崇仁路小学的唐静老师,她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我记下了这些美丽的语言:没关系,学习就是从不会到会;通过看看,听听,生活中就会学习;你最聪明,会听就是会学习;会发现就是会学习······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四、热爱教学,良知为先
来自育才二小的袁震老师在与我们的交流中有一段真诚的分享,是关于他历年来的教学心得,原来,袁老师是由数学教学转为语文教学,他认为虽然语数教学各怀其术,但相比之下他觉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广博、渊远,中国语言的深度、力度以及精髓。在转为语文教学的初期,他上课的心态是战战兢兢并且不断向更严谨的教学模式摸索,虽然有压力,但是在同仁的帮助下,他渐渐掌握了语文教学的诀窍,还衍生出一套带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所以他想向我们各位听课老师表达的是:常怀感恩之心,滴水尚能穿石,生活及教学亦是如此。
通过两天的深度学习,我对四位教师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接触,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以上老师的作文教学课,还是阅读教学课,都坚持一个中心,那就是以学生为本,建立在学生自身的接收、汲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上,对于语文授课,老师们的确应该在相互之间的多学、多看、多参谋的基础之上,交流彼此的教学方式,从而才能找到能适合自己的一种特色语文教育模式,坚持时刻以学生为本,形成良心教育,无愧于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与其他老师一同进步,希望这样的教育巡回讲学活动能够越办越有经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进来,分享彼此的心得,更好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各自的贡献。
第二篇:美术听课心得体会刘荣[范文模版]
美术听课心得体会
刘荣
我听了高老师讲授的《故乡的桥》这一课有以下几方面的感想:
一、让学生想画,激发创造欲望。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
1、展示优秀的同龄学生美术作品,激发创造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收集了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甚至是想超越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术的内容在身边随处可见,训练中我根据不同的内容或采用学生讲自己的故事、或实物投影或用电教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业,有意识地多鼓励、表扬,都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二、让学生敢画,勇于表现自我个性。
对学生来说,美术创作有着一定的难度。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绘画中的勇于表现自我,从某种意义方法上说就是一种成功。因此,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帮助他们增强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探索,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大胆创造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
1、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各自的才能,引导他们把创新的意识表现在纸上;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喜欢提问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构思想法,引导他们将之表现在创作中。评价时,尽量地在学生作品中找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有一种成功感。切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去判别一张画的优劣,以免使学生的心理上产生阴影,形成绘画障碍。
2、必要的技法训练,强调基础知识。
在绘画的过程中,决不能毫无目的地放任学生自由发展。那样会使他们盲目地在原有基础重复不前。讲授必要的技法,如画面的安排、人物的动作、物品的特征表现等美术基础造型知识是不可忽视。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法手段,才能初步体验到创造成功的快乐,而且能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放胆去画,去表现自我个性。
三、让学生会画,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在绘画活动中,学生只是表现出想画、敢画,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还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创作成功的目标。
1、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在绘画中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它作为画画的基础,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作为观察对象。而明确的观察任务、正确的观察方法、良好的观察习惯等都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写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储存了大量的形象,为创作活动出成效奠定了基础。
2、启发富于想象的构想
爱好想象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我常常提出问题并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启发加强想象的丰富性,集中想象的方向性;或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他们的表象形成;或用可视的形象资料及联系学习、生活中的具体活动进行直观式的启发,帮助他们拓宽思路,提高画面的生动程度。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以探究为主,让学生探究线条的变化,不要刻意的去强调画面的内容的优劣,评价以肯定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尽量敞开心扉,大胆想象,大胆着笔,画出自己最想画的、最喜欢画的一切。要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美术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飞行棋愉快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评价在教学中,我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学生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作品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评价以肯定为主,老师评价和同学及学生自己评价有机结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现代化教育对美术教学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各方面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进了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总而言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学会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想画、敢画、会画,并且保持他们绘画中的天真、质朴、充满趣味想象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绘画的质量。
第三篇:张荣贵听课心得体会
教学开放日听课心得体会
前进小学:张荣贵
3月27日上午第一节和第二节课我分别听了王春英和孙淑珍两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两位老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下面就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这两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课堂的引入生动有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孙淑珍老师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引入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每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经过精心的设计,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两位老师都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注重启发,给学生充分动手动脑的机会,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三、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
课堂上,每位老师都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课堂上提问的面很广,练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性,能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四、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老师的课堂语言非常精炼,板书条理清楚,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五、上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两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得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不足之处:在听孙淑珍老师的课中,孙老师在板书过程中如果把平均数的算式写出来,再把脱式计算写出来让学生照着做那就更好了。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欠缺的还有很多,只有不断地学习、从每个人身上发现优点,去努力的学习优点,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第四篇:李荣读后感
教师工作需要摆平艺术
《心灵枕边书》
近期读到一本好书名字叫《心灵枕边书》,这本书分为《最感动人的真情故事》和《最鼓舞人的励志故事》上下两篇,同时又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分为了18辑,书中收集了大量滋养抚慰心灵的精美睿智的小故事。细细阅读、慢慢品味,情真意切,无形中使我受到了许多启迪和激励。
例如在《人际方圆》这一辑中,有一个名叫《轻松摆平》的小故事,就使我收获了一份感悟。
故事说的是:
有个剧场一下子邀请到了3位著名的重量级的演员到场演出。但没想到在签约时,3个演员都提出,海报上自己的名字要排在前面,否则就不签合同。这可真是个难题:3名大腕要来演出的消息媒体已经宣传出去了,改成个人专场演出已经来不及了。这3位演员都是时下最受欢迎的明星,都有不少“粉丝”,剧场谁也得罪不起。正当所有人僵持的时候,只见经理一拍脑门,说了一句:“行,没问题。”
演出时间到了,海报印刷出来了。3位演员一看,都乐了——这份海报是用纸扎的大灯笼,上面写着3个演员的名字。灯笼不停地转着,3个名字转圈出现。看起来,每个人的名字都在最前面。没说的,3位演员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演出。
多么睿智的办法啊,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得为这个聪明的经理叫
好。是啊,人多,事就多。一件事处理不好,就会在人的心中激起波澜,降低整个队伍的效能。因此,一个人的“摆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争取采取恰当的方法,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教师从事的是一份教育管理学生的职业,一个拥有六十人的班集体中,既要张扬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使之千人一面,又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班级的和谐统一,这是一项多么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所以,教师没有了管理的艺术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那么一个班级不可能有勃勃的生机和向上的活力。
教师对班级的管理要靠民主,又要靠技巧,要让学生充分民主,进行自主管理,充分体现人文教育,教师不单要关心优秀生,更要关爱问题生。我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角色去思考问题生,从而理解他们,体谅他们,这样才能付之以深入其心的无痕的爱,如春风化雨般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的工作需要“摆平”艺术!
第五篇:李荣读后感
一辈子做个读书人
李荣
于永正,这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给我的印象是语言风趣,沉着自信,又不乏激情,在课堂上娓娓道来,让同学们沉醉其中。看了于老师读书的故事让我震惊,他的那句话“一辈子做个读书人”,如重锤敲击我的心。多年的读书习惯让于老师感觉读书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读书可谓教师最大的修炼。读师范时,他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看书,一心研读教育名家名著。于老师读书始终保持四个习惯、一个爱好。四个习惯是:读的习惯、看和听的习惯、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操笔为文的习惯;一个爱好是唱京剧。他每天规定自己读50页书。于老师说,读书就是读自己,我们要从书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不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读书就失去了意义。
于老师还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大家: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他受益很大。于老师读书善于抓住重点和核心:读书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关键词,第一遍一个一个字看,边看边划重点,三四遍之后只看画的句子。于老师还说:“我读书并不多,读书速度也比较慢,但我肯思考,在认识上每有所得,便喜不自胜,并努力付诸实践,让理念转化为行为,转化为力量。”他是思考型的阅读者,读书时喜欢把自己摆入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入书中。
于老师建议教师多看文学作品,多读散文。他认为,许多老师不会写文章,是因为读的书太少了。同时,教师之间读书交流也不够,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有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才能生出教育智慧。
讲台上的于永正老师始终保持着一种淡定与风趣。课堂上于老师全无一点师道尊严的架子,十足一个大孩子,“老顽童”一样。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时而侃侃而谈,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微笑不语,课堂全乱了套,可孩子们偏偏喜欢这样被带入神奇的语文艺术殿堂。于老师提出:“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我们也要像于老师一样,痴心语文,博览群书,一辈子做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