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探作文教学的细节描写与突出主旨的关系
探究作文教学之细节描写应如何服务中心思想
银宝湖二中 程宣红
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无话可说,一是有话不知道怎样说。其实前一个问题未必十分突出。事实上,学生写文章绝对缺少材料的情况也是不存在的。叶圣陶先生说过:“不说二十将近的青年,就是刚有一点知识的幼童,也有他的积蓄。”每个人的记忆仓库里都储存了大量的信息,这里有学过的知识,生活的经验,对世界的观察,对人情的体味等等,这些都是作文的材料,只是多数学生的材料都在仓库里乱放着,因此造成写作时“出库”困难,而起越急越找不到存放的地方,给人造成一种假象,就是写文章无话可说。其实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有话不知道如何说。
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写”。深刻的立意,好的开头和结尾,巧妙自然的过渡,真实深挚的感情,大胆丰富的想象,别具一格的见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这些固然重要,但是纵观学生平时的作文乃至考场的作文,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内容空洞,语言苍白,尤其是在叙事的时候,或者是颠三倒四言不达意,或者是一些凌乱的表意符号不知所云,或者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又或者是废话连篇臃肿拖沓„„通篇没有一处亮点——细节描写,所以,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养成作文时进行细节描写的习惯,从而更好地为中心服务。
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即细微末节。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等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细节。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有力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会枯死,作文没有细节就会空洞无物。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
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赵树理说过:“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同时,细节必须是服务中心的。譬如,《故乡》中,闰土教迅哥儿捕鸟(反映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便罩在竹匾下了。《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也是一个很妙的细节(他为了摆脱尴尬,要叶尔德林帮他脱下大衣),通过主人公一脱一穿军大衣,我们就看出了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真实内心。这些都是精彩而又有深味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无不来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在潜移默化中为中心服务。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作文写得不好,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用心的观察。细致用心就是观察事物时,不但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还要一边用脑去思考。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清晰的具体的而不是朦胧的笼统的认识。艺术大师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有细致用心地观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逼真,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因此,教师首先要赋予学生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除了要系统地感知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变换观察点多层次地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从而抓住事物、景物和人物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观察一个人、一件物、一件事也如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如《观潮》,作者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观察了江潮的气势变化,又观察了观潮人群的情绪反应,把江潮写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如睹其景,如闻其声。以上从是空间方位的角度观察。又比如《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作者描写了百草园泥墙根一带低唱的油蛉,“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莲蓬一般果实的木莲,有臃肿的根的何首乌,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的覆盘子,从声音、色彩、味道等不同的方面绘声绘色地表现了泥墙根一带具有无限的趣味。以上是从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角度观察。
为了指导学生写好“校园生活”这则话题作文,首先,我带同学们到校园各处参观。回到教室,再让同学到黑板写出“你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就问:“请大家说说刚才上黑板来的同学在动作、外貌、神态和语言各有什么特点?”于是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说“陈永的校服没拉扣子就冲了上来。”“王芳‘垃圾池’的‘圾’忘记了挠了半天脑袋。”“黄露不小心连打了两个喷嚏。”„„于是我就及时引导:“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其实这样的事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大家说,这是不是写校园生活的好素材呢?”
细致的观察是细节描写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通过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如何用好这些生活的积累,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又应该在什么地方采用细节描写呢?如何让细节描写服务中心?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
如《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给“我”改解剖图:我交出所有的讲义去„„我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看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改过了„„突出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怀,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人。《孔乙己》中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看到孩子们还要,就直起腰来看看碟子,又用手罩住碟子,说茴香豆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这一细节描写,有动作有语言,还暗含表情和心理活动,真实而典型地表现了孔乙己既天真又迂腐、既善良又小气的性格特点。《我的老师》中蔡芸
芝老师用教鞭假装要打“我”: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睛觉察,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表现了蔡老师爱学生的品质。
借鉴了教材这些例子,我们就会发现,细节描写有时候是集中的描写,有时候是信手一笔;有时候是整个段落,有时候穿插在课文之间,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显得真实自然,恰到好处,无时不为中心思想服务,决没有不分主次的用来凑数的细节描写。
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描写练习或作文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的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
一方面,将学生中的得意之作在班上朗读、传阅、张贴,以收到榜样的效果。
例如:在“校园生活”这次话题作文中,有同学以《门》为题写道:冬天来了,教室的门老被打开。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中心思想)。
另一方面,就是指导修改该用而不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或者修改不成功的细节描写。
例如,有同学写到饭堂打饭:午饭的时间到了,我的肚子已经很饿了。我站在橱窗前面,只见分饭的工友开始盛了一大瓢,他在上面用勺柄刮了一下,到在我盆了的已经不多了„„
修改:午饭的时间到了,我的肚子早已经“咕咕”乱叫。好不容易挤到橱窗前面,把饭盆子放进去,只见厨房工友满满的盛了一大瓢,接着用勺柄一刮,富士山马上变成了塔里木盆地,“扑”的一下扣在我的饭盆子上。
修改之后,工友动作的麻利,“我”肚子饿渴望多吃一点但又不能如愿的情形通过拟词“咕咕”、准确的动词“刮”、“扣”和夸张的比喻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又比如,有同学写《“死板子”爸爸》:爸爸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从承包的鱼塘网起了几千斤的鲜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对此,我加以引导:“乐”会是怎样的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将其“具象化”。很快,作文出来了:“记得那天,爸爸见箩筐里、水桶里到处都是活蹦乱跳的鱼,乐得不知说什么好,嘴里衔着一根没有点着的香烟,一时提提圆滚肥壮的草鱼,一时掂掂红头黄尾的鲤鱼,轻轻的哼着小调。”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描写将同学们身边不经意的事和人写活了,让他们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也让他们找到了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在细节描写的训练中,他们尝到了作文成功的乐趣。事实证明,服务中心思想的细节描写,确实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二篇: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的关系浅探
――如何看待教师的道德与幸福的关系
邵东一中数学特级教师李桂初
何为幸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各异。如果在“幸福”两字前冠以“教师”,则与师德密切相关。教师道德与教师幸福两者关系如何?本文根据培训感悟与教学实践,对此作些肤浅探讨,一为作业必须,二供同行参考。
一、德性与幸福是统一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福一致”,并给出了两个著名论断:“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我国也有着“德福一致”的思想传统,有言道“德者,得也”,意即有德之人必有所得,有德之人才是有福之人。
儒家宣扬“仁义”,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与亚里士多德认为“德福一致”如出一辙。无德或缺德之人则由于缺乏创造和享用幸福的德性基础,丧失了幸福承载能力,因而没有幸福可言,必“恶有恶报”。历代帝王“有淫乱之行,天夺其命”,就是例证。
二、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德性基石。
教师幸福是以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德性能力。若以 “木桶理论”来描述两者关系,那么教师幸福可看作桶帮,而桶底则是“德性修养”。桶底不结实,桶帮再高也无法承载幸福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德性基石。
教师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师道德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师德规范。只有当教师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教学活动的习惯时,才能产生教师幸福。
三、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保证。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对师德形成过程的探究、体验、修炼的过程就是教师获得幸福的过程。
教师道德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
四、教师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成功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源泉。而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道德也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一个师德素养低下的教师,既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智能成长,在事务的层次上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做到敬业履职;也
难以创造性地提升自己教育生活的品位。因此,缺乏师德的教育,毫无幸福可言。
教师是社会特定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道德为教师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来实现目标。因此,教师道德对教师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
人生意义的领悟、价值情感的体验、生命境界的拓展和生命过程的润泽是教师幸福生活的本质内涵。教师幸福感的获得,必须有教师德性的引导和支撑。在化解职业压力、发掘教育之美、超越“教育工匠”境遇、拓展人生境界的过程中,师德成了教师不可或缺的德性基础和内在力量。实践表明,丰厚的报酬、精湛的教学技艺,不一定能让教师感到幸福。相反,职业倦怠、寻思跳槽的现象恰恰发生在不少薪水高、业务强的教师身上。可见,教师幸福是一种与教师德性紧密相关的主体能力,德性能力的缺席成了制约教师幸福能力发展的瓶颈。师德修养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根本动力源泉。在这个意义上,师德修养和教师德性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幸福能力提升的过程,即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
六、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教师幸福与教师道德具有共生关系,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精神动力。
没有幸福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教师只有摆脱了“教学谋生”的束缚,步入“教书育人”、“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的境界,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七、教师幸福是教师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幸福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
总之,教师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基础,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生共荣。教师道德建设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应追求高尚师德,为国家培养优秀公民、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教师幸福人生服务。
第三篇:伊斯兰教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关系浅探
伊斯兰“圣战”与当今恐怖主义的关系
摘要:伊斯兰教“圣战”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教义,在穆斯林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当今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的一大因素就是恐怖主义的全球迅速蔓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眼中,“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等伊斯兰教武装力量无疑是恐怖组织的代名词。而其实是上,以圣战为途径谋求民族解放的行为和那些极端的恐怖行径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两者是完全不同事物,不可混为一谈的。
关键词:伊斯兰圣战;恐怖主义;区别
先随便举几个西方所公认的恐怖组织的名字:“阿克隆烈士旅(Al-Aqsa Martyrs Brigade)、哈马斯·伊斯兰抵抗运动(HAMAS,Islamic Resistance Movenment)、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Palestine Islamic Jihad,PLJ)、哈马斯军事部门(Hamas military wing,Izza Deen al-Qassam)、一神教圣战团(Jana’at al-Tawhid wa’al Jihad)”,看到这些组织的名字后,我们一时也许有些迷惑。因为我们发现有太多的名字有着“伊斯兰”“圣战”这样的字眼。那么伊斯兰圣战与恐怖主义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一种联系,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伊斯兰教的“圣战”
何谓“圣战”?从理论上讲,伊斯兰的目标是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所有人都承认和信仰独一的真主——安拉。因此,伊斯兰区域(达尔——伊斯兰)和由异教徒统治的非伊斯兰区域(达尔——哈达尔)之间一直处于一种经常性的战争状态,伊斯兰教将这种战争称为“圣战”。并且在伊斯兰教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圣战”逐渐成为了穆斯林所必须尽到的宗教义务。因此“圣战”在伊斯兰世界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伊斯兰圣战是伊斯兰教的重要部分,在伊斯兰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伊斯兰教的重要经典《古兰经》和《圣训》都指出圣战的重要性,号召穆斯林为信仰而战。《圣训》将圣战视为伊斯兰教中最重要的部分。《圣训》中曾记载穆罕默德的话说:“我岂能不把事情的顶尖、支柱和最重要部分告诉你们?事情的顶尖就是伊斯兰;支柱就是祈祷;它的最重要部分就是吉哈德(即“圣战”)。”《古兰经》用大量篇幅论述“圣战”,规定“战争已成为你们的定制;为主道而战的人将永久获胜,将得到真主的奖赏;为主道而战阵亡的信徒,比其余的信徒得天独厚,他们用不着等到世界末日,就可以马上进入乐园。”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指导,使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有了一种“在‘圣战’的旗帜下”这样一种说法。
在“圣战”的旗帜下,在分享战利品的鼓励下,穆斯林如同潮水般涌出阿拉伯半岛,涌向周围地区。政府行动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叙利亚。在阿拉伯人眼中,这里到处是牛奶,蜂蜜,就像人间天堂一样令
人神往。638年,享誉“真主之剑”的哈立德和名将阿穆尔指挥穆斯林军大败拜占庭军,占领整个叙利亚。接着,阿穆尔又把扩张浪潮推向素有“拜占庭帝国的粮仓”之称的埃及。642年他兵抵亚历山大城,拜占庭军败走。占领埃及后,阿拉伯人继续向西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征服了利比亚和突尼斯。拜占庭帝国在阿拉伯人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的同时,千年古国波斯帝国在阿拉伯人的猛攻下也岌岌可危。637年5月两军在嘎底西叶决战,波斯军败,无数奇珍异宝成为了征服者的战利品。651年,波斯帝国灭亡。这些历史让我们发现伊斯兰教“圣战”的一个特点:针对不信教的地区和人民,通过武力或其他方式征服,从而将伊斯兰教传播出去。
这时我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穆罕默德对麦加贵族的战争理所应当被称之为‘圣战’,可是并不具用这样的特征啊。”的确,只要我们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除了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的征服扩张式的“圣战”,伊斯兰“圣战”还有着另外一种形式。就如同7世纪时的穆罕默德对麦加贵族的“圣战”;萨拉丁对十字军的抗击;阿富汗对前苏联入侵的抵抗。这些“圣战”显然带着对侵略者或是压迫者的反抗。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圣战”的实质是维护和传播伊斯兰教,它所针对的:一是不信仰者,二是压迫者即邪恶。而其表现也就有了双重性,一是进攻性的扩张征服,二是防御性的抵御邪恶。也许正如多齐所说的“圣战只有在伊斯兰教的敌人发动进攻时才进行;如果有谁按照别的意思来理解《古兰经》的规定,那么,肯定是错误的。”
对伊斯兰的“圣战”做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我们会感到很奇怪:这些都不足以让伊斯兰“圣战”与恐怖主义扯上关系。可是是什么原因让大多数西方国家视伊斯兰国家为恐怖组织的诞生地,甚至是同伙而予以打击的呢?
二、恐怖主义的定义及表现
在这里我想提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恐怖主义?”相信一百个人回答这个问题可以给出一百种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当你看到诸如“2004年6月12日,49岁的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飞机工程师詹森(Paul Johnson)遭到绑架,由于美国和沙乌政府未能满足恐怖分子所提出的释放所有伊斯兰教激进分子的要求,6月18号,詹森被自称为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的军事组织斩首,伊斯兰教网站公布三张鲜血淋漓的照片。7月17日,詹森遇害的全过程录影出现在国际网路上。同时录像的标题是‘圣战之声:把异教徒赶出阿拉伯半岛’,该组织已经宣布对詹森之死负责。”这样一条新闻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的说“对,这就是恐怖组织作出的恐怖行径。”
对于恐怖主义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有着和而不同的看法。西方国家和阿拉伯国家都认为,凡以非正常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造成恐怖效果,以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要求的行为都是恐怖主义行为。只是阿拉伯国家同时强调,在外国占领之下的人民为恢复领土和
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武装斗争不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与此同时,针对于美国的“反恐战争”,有学者指出“美国当局倾向于把恐怖主义说成是一种极端的宗教偏执情绪所导致,说它背后是一种美国价值观念的一种仇视态度。”这时我相信你很快会想到一个国家——伊朗。美国和伊朗之间就像是不可能存在的永恒的敌人一般,近年来美伊关系是影响国际安全形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究其深层原因,我们不得不谈谈近现代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三、伊斯兰复兴运动
20世纪以来,尤其是战后,伊斯兰世界反对外来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独立运动,蓬蓬勃勃,如火如荼,各个地区都先后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个时期,由于伊斯兰世界的人民长期遭受殖民统治之苦,渴望尽快摆脱外来统治,求得自身解放。而民族主义运动便是实现这个愿望的最便捷的途径。因此,他们积极响应民族主义者的号召,拥护民族主义者的领导。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全盘西化,全面世俗化,并未出现民族主义者所许诺的,人们所期望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强民富的局面;相反,绝大多数国家经济上贫穷,政治上缺乏民主,外交上受制于人。这些都与伊斯兰教所提倡的“正义、平等、友爱”格格不入。而且西方腐朽的文化畅通无阻地渗透到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一些伊斯兰学者和穆斯林知识分子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实行西化和世俗化的结果。要想摆脱困境,出路
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伊斯兰教中去,只有伊斯兰教才能解决问题。于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斯兰复兴运动(也叫伊斯兰觉醒运动)又蓬勃兴起。
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但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影响最大,来势最猛,举世瞩目。1979年,伊朗的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伊玛目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民,发动了一场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实行全盘西化政策的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制定了“伊斯兰宪法”,全面实施伊斯兰法,称长期控制伊朗、支持伊朗专制封建王朝的美国为世界上“最大的撒旦(魔鬼)”,坚决与之对抗。
与此同时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又一个表现是,坚决反对以色列的扩张。提到以色列,就一定会提到巴勒斯坦。以巴冲突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前文中提到的一些恐怖组织就有几个就是活动于巴勒斯坦境内的。并在以巴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以“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为例说明好了。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被占领土上出现的一个政治组织,它先后制造了多起针对以色列人的袭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然后宣称对袭击事件负责,以表明它的力量和影响的存在。(2001年8月12号,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郊区一家咖啡馆发生爆炸事件。据以色列电台报道,凶手在咖啡馆中引爆了绑在身上的炸弹,在爆炸中有36人受伤,部分人伤势严重。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已经发表声明,宣布对这起事件负责,黎巴嫩电视台称他们接到了来自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声明,该声明说该组织一个叫“耶路撒冷大队”的小组策划并实施了这起自杀性爆炸事件。)圣战者以反对以色列占领作为公开的行为,他们认为主要作用在于“恢复人民的自信”。圣战组织是作为伊斯兰革命对巴勒斯坦问题作出的的反应而产生的,高举“伊斯兰,圣战,巴勒斯坦”的口号,伊斯兰是出发点,圣战是途径,巴勒斯坦的解放是目标。这无疑是圣战组织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的主要原因。(按照阿拉伯国家的标准这不应为恐怖主义行径,而应该归于一种民族解放运动)与此同时,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个别组织和个人在“合法”斗争受到打击,面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推行的强权政治和同一性质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双重标准”,如同样是侵略别国,美国等国动用武力把伊拉克军队从科威特赶出去,但对以色列侵占阿拉伯领土,美国却迁就纵容,不要说动武,连谴责都没有),搞了一些暴力活动,不但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以及与这两个国家亲近的一些政府,而且还殃及许多无辜的平民百姓。这种行为,不但遭到各国政府的严厉谴责和坚决反对,而且也受到大多数伊斯兰复兴运动组织和个人的否定。至于那些打着伊斯兰教的旗号为了个人目的所进行的恐怖活动,理所当然地遭到包括广大穆斯林在内的全世界舆论的同声谴责,因为这些恐怖活动与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两码事。
四、结论
总之,伊斯兰圣战是有着其自身的理论基础,是一种阿拉伯民族精神的体现。当今对于恐怖主义的认定绝大多数情况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这也就致使一些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组织名列其中。伊斯兰教的“圣战”与恐怖主义画上等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圣战组织对“圣战”教义的理解有些片面,甚至产生了误差。“圣战”包括为促进伊斯兰做的任何努力。它既可以通过宣传说服等和平手段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战争和武力方式来解决。而如今,一些圣战组织抛开了“圣战”的丰富内涵,而只取其“武力”和“牺牲”的含义,从而采取一些极端手段。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在当下这个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理应发挥出“圣战”更丰富的内涵,用更科学的手段来实现伊斯兰的复兴。从而让世人能清楚的了解到伊斯兰“圣战”与恐怖主义的区别,获得更多的支持。参考资料:
①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②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世界历史》制作组~编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撰稿组~执笔 《话说世界历史Ⅰ》 现代出版社
③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
④王三义 《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者组织”微探》 中国期刊网论文网
⑤尚劝余 《伊斯兰圣战的理论渊源与实质》 中国期刊网论文网
⑥孙国祥 《资讯与资讯技术对国际政治社会化之影响:恐怖组织的实践》 中国期刊网论文网
⑦马明良 《近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 原载于网络
第四篇:浅探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浅探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摘 要]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就应开始重视作文教学。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 教学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学生的作文就可以看出其语文水平,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小的一篇作文就囊括了语文的许多知识点:字词句的应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由此,作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素材匮乏,写作思路狭窄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体验少,阅读量少,从而导致了在写作时出现没有思路、不知怎么下笔等弊病。这种由于缺乏写作素材积累而导致的“巧媳?D难为无米之炊”的写作空白区,在很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们写作才能的发挥和提高。此外,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完成高额的语文作文教学任务,通常采用“三点式”即“开头――过程――结尾”的格式来规范小学生的作文。更有甚者会细化到作文的句型、篇幅、结构等方方面面的讲解。这种死搬教条、墨守成规的作文授课方式,不仅会阻碍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会使得小学生的作文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灵动性、活泼性可言。
2.忽视技巧讲解
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由此可见,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向学生们传授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而并非一味盲目追求语文作文的高产量。然而,小学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分值也随之攀升。这也导致了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了讲解和练习“两层皮”的现状。为了提高班级学生的应试成绩,很多小学教师在作文课上只训练作文的应试内容,而忽视了作文技巧的讲解。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会硬性要求小学生每天写多少遍的典型案例、背诵多少文章、写几篇作文。但是,这种“插秧式”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重实践、人性化的教育理论。并且,盲目追求高产的授课方式,在增加小学生门内课业负担的同时,阻碍了其写作兴趣的培养。老舍在《最难写的文章》中写道 :“什么文章最难写?答,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最难写。”由此可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先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有可能将作文教学顺利有效的进行下去。例如教学小学四年级的一个习作,是关于建议班级举行一次春游活动的,写一篇关于春游的《我的建议》。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将春天万物复苏、鸟语花香、万紫嫣红的景象做了一番精彩的描述,然后问同学们是否有一种想显身于大自然领略其优美风光的冲动,答案是肯定的。接下来笔者告诉大家:班级欲进行一次春游活动,可是去哪儿还没有决定,想听听同学们都想去哪儿,然后再做定夺。然后笔者要求,要将自己认为值得一游的地方写出来,进行全班性的交流,然后看哪个同学的建议最好,谁所说的地方最值得春游就选谁推荐的景区,以《我的建议》为题。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想别人采纳自己的建议,必须写清楚游览之地的景物特征,建议的理由要充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迸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3.引导学生积累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三、结语
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对作文由“厌写”变成“乐写”。论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达到“乐之”的痴迷程度,其他一切均可迎刃而解,水到渠成。这样,教师可以从繁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作文课堂成了思想者欢乐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王鸿.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探讨.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10).[2]刘丽霞.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6).
第五篇:三年级作文教学浅探
三年级作文教学浅探
摘 要: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就犹如打地基。地基打得好,建起的大楼结实耐用;地基打得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词: 三年级 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我在三年级作文教学中,通过学习、思索与实践,得到了很深的体会,即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应做到五重视。
一、重视说的训练
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必将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由说到写,一直以来都是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刚要转入书面作文阶段,更应该以“说”为基础,这有三大好处:第一,以说促写:第二,学生先口述作文内容,便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有利于提高作前指导的针对性;第三,由程度较好的学生口述,还能起示范作用。那么怎么进行说的训练呢?
首先,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质疑、释疑、讨论等过程中,既锻炼思维能力,又畅所欲言;既保护他们的口头表达欲望,又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要紧扣课文的教学,设计“说”的训练。如:教学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可进行复述课文的训练;教学《小摄影师》可让学生进行续编故事的训练;教学《一定要争气》可让学生进行想象性的说话训练,说说窒第周接到成绩单之后与校长、父亲见面的情景,说说童第周成功地把青蛙卵的外膜剥下后,瞧不起中国人的外国学生的表现。学生边说,老师和其他学生边评,既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又及时针对学生思维条理较差和语言表达的不足给予帮助。
再次,教师除了要充分把握基础训练中的说话材料进行训练外,还可通过组织讲故事比赛、“说说我的理想”的演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空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写打下坚实基础。
二、指导观察、体验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的娇纵,商品楼的住房格局,等等,使一部分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鸽子式的封闭生活,他们生活经验匮乏,缺少体验,对生活中的事情都以不经意的态度去对待,所以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说。针对这一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布置一定的观察作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试一试、摸一摸、听一听等全方位地感受生活。如:在教学基础训练2的作文《记一次家务劳动》之前,我预先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家务劳动,然后观察家里的人是怎么进行这一家务劳动的,最后自己动手做一做,又如,在教学《周总理的睡衣》时,我布置了观察并实践怎样缝衣服的作业,一学生在经过观察后,是这样描写“她的奶奶为爷爷补衣服的情景的”奶奶林针线包中拿出针和线团,她先从线团上扯下一段线,把线头放进嘴里,用唾液沾湿,接着捏住线头,眯着眼睛,小心地把线穿过针眼在线的尾端打了个结……让学生与生活接近,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积累丰富的生活材料,必将为学生有物可言,写出真实的作文,打下良好基础。
三、重视练笔
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多练笔,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练习次数,还要求每次练习有一定的质量。”学生的作文能力是靠平时的不断训练培养起来的,可减少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是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练笔除了要抓好课本中的作文训练项目外,还可结合阅读课文的教学,争取每课一练,让学生切实把说写结合起来。如:教学《晨读》时,我在学生学完第二自然段后,让他们暗中认定一个同学作观察对象,仔细观察他读书时的神态、动作,让他们模仿第二自然段用一段话说给同学听,在师生共同评议后,再把这段话写成书面作业。
练笔,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无拘无束地写。最好是能让学生设置一本日记本。老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把一天之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物,用一段话写下来。练笔除了以上方法外,还可鼓励、引导学生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之后写后记。所谓写后记,就是让学生在作文讲评后,把自己受到的启发、得到的领悟,以及对评改的不同看法、疑问,或想改写某些段落甚至重新构思作文等写在本子上。后记不拘形式、不限长短,可畅所欲言,鼓励写后记有三大好处:(1)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老师的批示;(2)让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批语有针对性地修改习作,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3)便于师生之间进行反馈、交流。如:有位学生在后记中写道:希望老师能多念一些好作文给我们听:有位学生写道:自己通过读老师的批语,已经知道自己的标点符号用得很不好;更有多数学生针对自己某一句、某一段的不足进行修改,相信学生经过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作文的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对于教师来讲,批改那一次次作文,已是沉重的负担,当然已没有时间批改学生的练笔作业,那么怎么办呢?我认为有以下方法可用。
1.把学生的练笔作业收上来,教师通过浏览,把其中的佳作或较有代表性的反应普遍问题的习作,利用合适的时间,拿到班上评点,指出优点与问题,然后让学生互改自改。
2.让学生把练笔作业拿出来,指名到台上诵读,然后师生共同评议,再进行互改自改。
3.让学生把练笔作业拿到小小组中交流、讨论、且评互改,教师通过听取各小组长的汇报,进行评点。
四、重视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一方面学生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可让学生接触各种各样的写作模式,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提高自己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这一点对于三年级学生尤为重要,他们刚接触作文,生活经验少,脑中积累的词汇也少。如果在此时未能及时补充营养,让他们觉得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则必然会从此让他们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要求学生多读多背。教师可通过组织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时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并让学生把读到的妙词佳句或精彩片断,抄到日记本上。再次,教师要抓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的教学。在这节课中,教师既可拿出某篇文章诵读,全班同学就这篇文章进行探讨,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又可让学生自带材料到班上阅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或让学生把以前读到、记下的妙词佳句或精彩片断拿出来互相交流。
五、重视鼓励的作用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水平较低是必然的,此时他们就犹如咿呀学语的幼儿,更需要及时鼓励、肯定、引导,教师一定要处处留心,重视鼓励的作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因此,不论是作文训练后的批语,还是对学生口头作业的评点,或是对学生练笔作业的评议,等等,教师都应及时肯定其中的成功之处与闪光点,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或表扬,让学生的表达欲望与写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