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导式心得
“学导式”教学阶段性研修心得体会
齐镇中学 吴 黎
多半学期以来,通过校本培训以、自主学习以及教学实践,我们对“学导式”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学导式学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要求,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材;汇报讨论交流;教师精讲释疑;练习巩固强化。
“ 学导式”学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讲的要求是针对全班的疑难,教材的重点、难点、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语言精炼,力求不重复,精讲要具有启发性。自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有①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找出最佳切入点,问题要少而精,使学生能够围绕重点内容在课堂上深入思考,充分交流,认真表达。②问题设置要有梯度、层次、循循善诱,拾级而上。③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发散空间。④积极促成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问题不易太多、太碎;问题或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个填空的方式;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⑤注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培养。⑥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质疑提问,往往不作为一个栏目单独引出,而是结合学习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如对学法指导的具体设计可用“提示、建议、注意、要求”等指导语。⑦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
为了确保“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有效深入开展,使“学导式”教学更有效地进行,我们备课组结合学科特点、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斟酌,不断地商榷,最终将本学期的“学导式”教学模式确定为“四步教学法”,即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提升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步骤,并据此设计了“导学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了解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进一步展示活动成果、相互交流学习、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总结提升,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参与学习态度,参与合作讨论情况,是否善于思考,对学习内容认识的程度,思维是否得到发展,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能否做到反思、质疑„,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反思自己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是知识的获得、技巧的掌握、还是思维得到了发展,也可以是思想上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主题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使主题得到升华。本学期的导学案增加了知识链接和激励话语两个模块,目的在于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增进学生了解,开阔学生视野,获取更多知识,对学生进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总结提升的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到有效的指导和引导。
结合学校组织的做课活动,以及备课组成员的实际教学情况,我们对“学导式”教学模式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对学与导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学在前,教师的教在后,即先学后教。我们认为,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的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什么,以什么方式去学,自主学习之后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新知,学生学不会的知识如何让学生学会掌握,教学目标如何落实,重点、难点如何解决和突破,学生思想道德的认识和提高等等,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的“导”,也更能体现教师的机智与智慧,有效的导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而在课前,教师则是主体、编剧和导演,设计编排好教学,为学生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针对以上我们想到的有:学习积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并指导于教学实际。多读书、多向他人学习,多实践、多思考、多反思、多总结。再实践、反思、总结,理解内涵,积累经验,掌握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可采用实验操作、事物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研究、设计制作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规范学生的言行与操作,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并要重点强调与说明,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有章可循,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式,既不要太简单明了,也不要过于高深,同时还要层层推进,逐步提高思维要求。问题可以由学生生成,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能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学期的“学导式”教学只是初步的尝试与实践,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仍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惑,但不论如何,我们都会力争做到,能让学生想的让学生想,能让学生做到让学生做,能让学生说的让学生说。不断地学习与实践,积累经验,使“学导式”教学真正成为适合我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方式。
第二篇:学导式教学法
(十)学导式教学法
这是近年来在中国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以启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不只注重教师的“教法”,更要求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把“导”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到教学相长。
学导式教学法的实施步骤是:首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尝试练习,初步体验所要求的操作,发现新知识和疑难之处反映给教师。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疑难问题,了解了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及初步操练的体验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示要领,交待重点思考问题或演示操作,供学生模仿,并向学生提出学习的基本要求。其次,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后进一步深入自学、操练,并第二次提出自己经过一定思考仍不得要领的问题或疑难之处,向同学或教师请教。再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对第三次出现的疑难问题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最后,教师抓住关键性的重大难点和教学重点,加以精讲,或示范、演示、操作,并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的提问,检查学生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必要的评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改正错误,正确领会完成课后作业的要领与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与巩固熟练。
可见,学导式教学方法是由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这四个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通过教学实践检验表明,这种方法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自学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如编写适合学生自学的各种教材,确定学生自学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标准等。(录自该书第285页)
(学导式教学法之后,依次是
(十一)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
(十二)邱学华的尝试法;
(十三)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的八字法)
二、当代教学方法的特征及理论背景(该书指出:当代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
(一)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突出了教学的发展性;
(二)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中心,突出了教学的双边性;
(三)以发挥非认知因素为手段,突出了教学的情感性;
(四)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目标,突出了教学的综合性)
[该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3月第1版; 2003年4月第3次印刷。]
第三篇:学导式理论
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第一期理论培训班“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与实验设计余坚
一、选题的缘由
• 课程是什么?怎样的课程才是“创造课程”? • 课堂是什么?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 课堂教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教学”? • 课堂学什么?怎样“学”才是“有效学习”?
• 学习环境是什么?怎样的学习环境才是“学的环境”?
• 这些问题并不陌生,可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重视,没有去进行系统的研究,事实上,这些问题并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世纪之交,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我们仍然面临不少困惑
•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聚焦课堂教学的变革,回归课堂教学的变革。变革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课题。变革课堂就是变革学校,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事实上,教育改革说到底就是课堂中的“学习”改革,建立学习化的课堂将成为课堂变革的趋向。
•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充分反思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从本市教育发展的实情和需要出发,提出《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和实践研究》课题,以课堂研究和改革为突破口,并试图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构建“以学为本、学会学习、综合学习”的“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特色。
二、课题的论证
(一)选题的背景
• 1.知识经济的要求
• 培养优秀人才和高素质现代公民,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腾飞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整个社会高度重视知识的习得与创新,构建“学习型社会”;
2.信息社会的要求
• 21世纪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类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需要教育与之相适应。• 信息社会赋予学生“学会学习”全新模式。
• 信息化时代,在许多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超过了教师。3.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学会认知”,即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的能力
“学会生存”,也就是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学会做人的能力。
教育的四大支柱”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更显示出其生命意义。因而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与欢迎。
• 社会现代化的浪潮呼唤着现代化教育,国际教育现代化正在兴起。
•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审议并通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纲要》的实施,在全国吹响了教育现代化的号角。
4.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蕴含全新的教育理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主体性”的学生观; •(3)“专业化”的教师观; •(4)“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 •(5)“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 •(6)“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观; •(7)“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
•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集中体现了基本的价值取向 : • “以人为本”—— • “回归生活”——
“彰显生命”——
• 新一轮课程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在根本上为素质教育勾画了美好蓝图和指明了方向,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思维和路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明确提出了“学会学习”的改革目标 :
• 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与必然要求; •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 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是“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重要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化课堂研究的理论,在国外早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论述。但由于我国课程改革的意识相对薄弱,学习化课程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明确的层面意识,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教学的层面,忽视了:人——课堂活动层面,科学学习层面,课程综合层面,学习环境层面,教育评价层面。课堂改革力度不大,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近十余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重视在“课堂与学习”的不同层面展开,不少地区和学校开展了“学导式教学法”、“学习化课堂”、“学习共同体”等相关研究。
• 1.学导式教学法 • • • • • • • 学导式教学法是近十余年国内兴起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之一
• 学导式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法,同时也体现一种教学组织模式
2.学习化课堂
• 学习化,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构成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活动。(黄甫全语)。• 美国教育家泰勒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选择学习经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 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纵向”和“横向 ” • 简言之,学习的课堂就是选择有效学习经验学习的课堂。
•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通过课堂的长期观察和研究,认为: • 课堂应该是充满交往和开放的学习; • 应该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 • 应该是创造综合学习的学习; • 应该是创造表现的学习。
• 提出了“变革课堂就是变革学校,变革课堂就是变革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想。
3.学习共同体
•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在现代教育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
• 就学校教学而言,“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它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
一个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 “学习共同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三)研究的意义
关于构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国内目前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才刚刚起步,这方面的专门论著目前空缺,其研究可能引发对课堂理念、课堂样式、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产生新的认识,可能具有填补某种空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一是建构系统的小学学习化课堂的基本原理 ;
二是促进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的转变。
整合概念重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想精华,把“学会学习”以及“终身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大问题,使之具有鲜明的理论特征,与其他各具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互动,形成具有不同流派的改革模式。
2、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课堂”问题。即有效整合“学生”、“教师”、“课程”、“学习环境”四个要素,实现“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
致力形成一个“主动的、开放的、交往的、综合学习的、创造学习的”课堂
三、课题的设计
(一)课题研究的定义界定 • 1.课题研究的定义
• “学习化,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构成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活动。”(黄甫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可以定义为:以学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学习共同体课堂。2.课题定义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基于学生的学”、“基于教师的教”、“基于课程的重建”、“基于学习环境的利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以在课堂上建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是“活动的、反思的、合作的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两个方面展开: • 一是“基于实践”——
• “基于实践”的行动研究重视从学生“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出发,提倡以“以学为本”。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树立为理想教学形态。
2.课题定义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基于学生的学”、“基于教师的教”、“基于课程的重建”、“基于学习环境的利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以在课堂上建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是“活动的、反思的、合作的学习”。
• 二是“作为价值”的——
• “作为价值”的理论探索从课程“主题、探究、表现”的“经验观”出发,提倡“学会学习”。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展开活动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并能互相表现和共享学习成果,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化课堂。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特征
• 其本质特征概括为: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学生自主地、直接地、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是由学生主动进行的 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活动,个体和群体相结合,课堂为“学习共同体“,变“讲”堂为“学”堂。
• 具体地说,“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预设具有以下特征: • 特征一:学本化课堂 •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2.以学为本。自学——自主学习,先学代教;自问——质疑问难,问题先行;自思——独立思考,潜心探究 • 特征
二、共同体课堂
• 1.小组学习共同体。组内活动;组间交流;互动分享。• 2,师生学习共同体。质疑解疑;助学指导;评价整合。• 特征三:方法式课堂
• 1.抓特点导。抓住内容特点,挖掘内在联系,寻找认知规律。• 2.用方法教。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基本操作。• 3.用方法学。用好习惯学,用好方法学。• 特征四:运用型课堂
• 1.以练导学。以练代教,以练促学。• 2.学用结合。活学活用,迁移运用。• 特征五:综合性课堂 • 1.学习内容的综合。• 2.学习方法的综合 • 3.学习运用的综合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个案研究法 • 3.调查研究法 • 4.经验研究法 • 5.行动研究法 • 6.叙事探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 小学学习化课程的建构; • 学习经验体系的建构;
• 学力培养与训练体系的建构; • 学习环境创造与利用体系的建构;
• 小学语文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数学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英语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综合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及其方法和策略的建构; • 小学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和实施: • 小学课程与教学审美化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学习共同休”基本活动样式的建构和策略。• “教研共同体” 基本活动样式的建构和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 “学导式学习化课堂”行动计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整体性原则 • 2.客观性原则 • 3.系统性原则 • 4.主体性原则 • 5.协同性原则 • 6.实效性原则
四、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设计模式
• 基本思想: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活学活用,先试先用。
(一)古为今用:古代教学主体参与思想
• 孔子:学习过程包括“学——思——行”三个紧密联系环节 • 学,即求知,“多闻”、“多见”、“不耻下问”。• 思,“思”是比“学”更高级的一种学习活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是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行,即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见诸行动”,“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学记》:主体参与思想 • 第一,“导而弗牵”——教师要教导学生,但不能牵着学生走。• 第二,“强而弗抑”——对学生要督促,不能压制,否则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开而弗达”——教师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但不能把知识灌输给 他们,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亲自探求,以获取知识。•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 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 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生学”
(二)洋为中用:外国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
• 泰勒:泰勒原理(课程研究范式)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 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瑞士的皮亚杰 • 建构主义四大要素:“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特征为:
•(1)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
•(2)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提供者和灌输者;
•(3)教材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内容,而是建构的对象;
(4)媒体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方法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的认识
•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 支架式教学:搭手脚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 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 随机进入教学: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 杜威: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 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的本质?杜威把它概括为三句话——“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核心思想:“儿童中心论”、“做中学” • 教学五步步骤:暗示问题情境——遇见真实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整理解决办法——应用检验价值
(三)活学活用:国内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 杜郎口教学模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
• 预习交流——确立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 黑龙江省“学导式教学法”:
• “自学——解疑——精讲一演练”这四个环节
(四)边试边用:“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基本模式预设
• 根据“学导式学习化课堂”的实验设想,其课堂教学特点应该体现以下环节: • A.整合式
• 1.暗示——选择经验。即围绕学习主题,唤起既有经验,建立概念框架 •(1)揭示主题,提示学习经验; •(2)围绕主题,选择学习经验; •(3)结合预习,介绍学习经验
• 2.定向——进入情境。即选定学习内容,引入问题情境,提供学习指引。•(1)选定学习内容 •(提出探究问题,确定当前学习的中心内容)•(2)引入问题情境;
•(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
• 3.自学——独立探索:即依据问题情境,运用学习经验,独立自主探究 •(1)依据问题情境学; •(2)运用既有经验学;(3)创造性地学。
• 4.展示——协作学习。即小组协商讨论,组间交流展示,共享学习成果 •(1)小组协作(小组协商、分工、讨论,确定中心发言人); •(2)组间展示(小组展示、交流,中心发言,成员补充);
•(3)跨组互动(组与组、学习者与学习者互相补充、请教、修正,教师相机指导,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 5.运用——学习运用:即组织和整合学习经验和学习内容,尝试学习运用。•(1)沟通知识联系,整合新旧经验。•(2)学习模仿性运用、创造性运用。
• 6.评价——效果评价:即个人自我评价、小组对个人评价、老师客观性评价。•(1)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2)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贡献的评价
•(3)知识、技能、方法的意义建构程度的评价(即完成最终学习任务情况)B.板块式
• 1.暗示——选择经验 • 2.定向一:进入情境一
3.自学一:独立探索一 4.展示一:协作学习一 • 2.定向二:进入情境二
3.自学二:独立探索二 4.展示二:协作学习二 • 5.运用——学习运用 • 6.评价——效果评价
第四篇:学导式课堂学后反思
学导式课堂学后反思
本学期,参加了由民生大街万青主任带头的名师工作室,恰逢民生大街小学请来江洪春老师指导教学,所以就跟随他们本校老师进行学习研究。
此次研究的主题是:学导式课堂研究。主要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会的不教”。主要的模式就是学生先自主完成导学单,然后课堂汇报导学单和课文教学。总课时数还是与以往教学一样,但是给予学生的空间更加广泛。说几点具体的体会:
一、教材分析:
昨天下午参加了江老师指导的教材分析。和大家再分享一下教材分析的方法。
1、教材位置。教材的位置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文专题的位置,一个是训练重点的位置。位置的分析讲究一个原则:明白它来自何方,然后走向何处。以《老人与海鸥》为例,它的人文专题是感受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在三四年级的教学中。有关动物的文章出现过多次,以往关注的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而本单元是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理清小学六年里,人文主题的线索是什么样的,这样更能明确每一课的教学重点。
教材位置的第二个方面是训练重点的位置。训练重点的分析分为三步骤,一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什么;二是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训练重点;三是该训练重点在以往教学中是什么要求,在今后的教学中又有什么发展。例如,《老人与海鸥》这一节课中,有一个训练点是让学生“快速阅读”,首先明确什么是快速阅读:不是逐字逐句的读,而是整行阅读文本,有跳跃性,阅读的视野较宽。其次,为什么有这样的训练点,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不是为了细细理解而是为了概括文章的大意。第三,该训练点在《彩色的翅膀》中出现过一次,在这里是对前面训练的一个巩固和发展。
2、教材内容: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来解读教材内容
(1)字的解读:字音和字形两个方面,读音易错的,书写易错的,如果生字中没有难写的或者易错的,可以指导一下字的结构、布局等。(2)词语的解读:要找能体现语文规律的词语和句段,有特点的。本课中找的是抑扬顿挫,四个字代表四个含义,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你还积累了哪些类似的词语,如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等。不一定是最难写的,但要求是最有特点的,能体现汉语特点的。
(3)句子解读:有三种句子,重点句子,有语言特点的句子,难懂的句子。
(4):段落的解读:重点段落和有特点的段落。先解读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解读这一段作者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表达方法是什么。最终解读要落脚到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上。
(5)篇的解读。一是解读思想内容,既中心思想是什么,主要讲什么事,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是把课文进行段落划分,课文一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三是解读表达方法。表达方法的分析也要分为这几个步骤:一是先谈文本的结构,例如总分总或者是总分,然后再谈文章的写作顺序,如事情发展的顺序。二是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例如是否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三是语言特色。是情感强烈,还是质朴、平实。
3、课后题。分为三步,第一层是这是哪一类的题目,是内容理解题还是朗读题;二是编者为什么要出这样的题;三是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
4、学情分析:
学情的分析要根据字词、快速阅读、内容理解、写作方法、人文专题的已知未知领域。
5、学习目标:
1、字
2、词
3、本节课的训练重点
4、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且要指出具体的学习方法,是抓住关键词,还是联系上下文,还是边读边想象画面。
5、领会表达方法。
6、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导学单,提高学习起点。
三年级的导学单一共可划分为这几个部分:
1、字音联线题。第一行为字音,第二行是生字。
2、写一写。本节课重要的生字,出示田字格。
3、查字典。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哪些词语的含义。
4、课文思考。有关课文的内容的思考,例如课文段落的划分,主要时间的概括等。
5、小练笔。主要是针对课文的一些练笔。
导学单在二三年级是放在课堂上做。教师指导如何做,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逐步到高年级后放在课下完成。
课上汇报:导学单汇报对学生进行了逐句的指导,第一句是:请大家看大屏幕。学生们集中精力,看到屏幕上的学习单。第二句是:读题目。江老师特别指出,拼音联线要让孩子拼读,拼音拼读三遍,字读两遍。第三句:大家读的很正确,或者是你回答的很正确。第四句:大家还有补充吗?第五句:谢谢大家!在学生汇报期间,老师只在个别地方指导。学生充当小老师。汇报的顺序是:按小组编号进行,例如今天第一题是一组一号,第二题是一组二号,明天第一题就是二组一号,第二题是二组二号。汇报完学习单之后再进行课堂教学。
三、训练学生,从课堂常规抓起。
目前,江老师备课已经到三年级。前期因为没有参加,所以就从三年级开始说起。课堂上,江老师主要是针对学生发言姿势和发言声音进行指导。发言时站直,捧书,头抬高。发言声音洪亮,大声。学生发言常规化,主要指导学单的汇报。
朗读指导常规化。每节课都要有朗读的指导,哪怕是一句话。
四、学生能做的,都交给学生做。例如,有些生字学生可以进行板书,就让学生板书。教研员指导课:
一、首先,是训练,就要有层次,就要有落实。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基础理解文本的训练,但是层次不清楚,导致学生的理解没有铺开。训练,应该是有梯度的,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比如,先找关键词,体会关键词的含义,感受句子背后的情感。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才会推进,才会发展。只有训练的目标明确了,层次清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才会都获得发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其中抓住关键词是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第一方法。
其次,这学期跟着王莹老师进行的是如何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理解从两方面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和理解表达方法;运用一方面指上课的口头表达,另一方面就是指写作。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推进学生的理解,既包含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包含表达的理解。而运用主要指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表达的机会。另外,王老师特别指出,单纯的技巧性的写作训练是不能出现在阅读教学之中的。理解的归结点还是理解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第三,训练点的选择要推进学生的理解,推进内容或者表达上的理解,不能单纯为了训练而训练。训练的空间要广一些,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一点是,训练的设计要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这样的训练才有抓手,有了基础,再加上训练,学生的理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第五篇:学案导学式-77
“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实施背景
新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通过对我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制约着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推进素质教育,在综合分析了我校的课堂教学的现状,参考了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决定推行“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案”就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其操作要领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导学导练、当堂达标。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自测”。
1.“学案”由目标导学、讨论质疑、自测互结和盘点得失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四个环节”是指:(1)目标导学(2)讨论质疑(3)自测互结(4)盘点得失
三、推行“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要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中小学认真组织落实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为关键,以质量为生命,以效率为灵魂的要求。借鉴大兴学校的经验,深入开展“学案导学式” 高效课堂教学 活动。学案导学式模式: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 “学案”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为目的,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从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转变。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学的需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严格执行“三讲三不讲”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立足于“导”来解决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学有所得。“高效课堂”就要讲在课堂,练在课堂,反馈矫正在课堂,完成作业在课堂,所有学习任务基本在课堂解决。要加强“有效课外---预习与作业”的研究与实践。
2、学案导学要体现教学目标管理,教师要从讲授技能向管理技能转变。现代教学目标管理要求: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教师是手持创造思维金钥匙的指导者,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教会学生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使学生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让“亲历探究”取代“讲授深究”。要加强课堂诊断,区分课堂的有效和无效劳动,学生的有效和无效学习,引导教师从讲授技能向管理技能转变,备课重学情、重设计;上课重引导、重调控、重评价、重矫正、重生成、重总结升华、重学的效果。课堂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3、学案导学要体现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新教法是教师指路学生走路,最先进的教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发挥好主导作用,导思维、方法、规律、能力、创新、兴趣、意志、目标、理想。高度重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永恒目标,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加强“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把如何设计教案、学案,提高学案导学作用;教师如何利用学案进行 “导学”,发挥主导作用;怎样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等内容作为教研的重要课题,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力争拿出成果。
5、教师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要按“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教学活动要求,个人备课教案学案要分开,集体备课主要抓好单元备课和重点课时备课,在主备人备精备细基础上,充分发挥备课组全体教师作用,进行修改完善,设计出更有效的教案、学案,真正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四“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既要减轻教师过重的负担,又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合作性,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杜绝课堂上虚假的表演,不搞花架子,做到基础知识当堂会,不但“堂堂清”,还要“人人清“。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从而获得大面积丰收。所以,将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结合起来,构建此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三维程序是:目标导学——讨论质疑——自测互结——盘点得失。下面以新授课为例,具体说明如何操作。
1、目标导学:分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两部分内容。“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的三维目标,教师引入新课后,向学生展示说明本课的三维(知识、能力、思想)目标及重、难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明确了方向“自学指导”是整个学生自学过程的一个缩影,是教师用文字的形式直接呈现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学生依照老师提供的“导学案”自主学习。学生要深入研读文本,熟悉教材,对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自学。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会的问题也不要急于解答,可在合作交流中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自主学习结束后,以为单位互相检查自学的情况,不会的问题再相互帮助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全班讨论解决。
“学案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课堂上师生都以学案为中心线索开展活动,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方法更加清晰,师生双边活动更加默契,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提高,使得各种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提高,同时又极大地调动师生反思的自觉性。
五、导学案的管理和评价
(一)学案的基本内容有:
1、每课时设计一个学案,一个学案设计成一张8K纸,最好是一张8K正反两面设计一个导学案。
2、每个导学案都要有课题,课题下面注明年级、主备人、学案、序号、审核人、使用日期(第 周星期)。
3、导学案基本框架使用班级学案,首先设计成电子档,在统一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
4、不能设计课后练习,课后巩固练习另外布置。
(二)学生课堂学习小组的建立
每个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班主任将每个小组的学生编排在一起;每个小组都要选出分学科组长。(该小组该学科能力最强或较强的学生担任);任课老师掌握分组名单及组长名单。任课教师课堂上要有小组奖励机制,班主任老师要制定评比制度。
(三)导学案集体备课要求
1、导学案编写应以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为主。每一份导学案的设计,每一个题目的设置,每个问题的提出,最好由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讨论,由一人执笔定稿。如由每个老师分别设计导学案,初稿完成后也要由备课组老师集体讨论后再定稿。如由备课组分工编制导学案,则将分工编写的导学案,发至每个成员,备课组教师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个性化导学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既遵循一般,又体现特色。
2、每周各备课组必须集中研讨;每次研讨不少于两节课。集体备课时,要解决以下问题:
(1)备课组长对下一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以及学案导学的编写、审核、油印、发放做出明确安排。
(2)备课组内每位老师总结反思上一周学案导学情况,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3)研究解决下一周学案导学中的难点问题。(4)明确下一周学案导学的课后练习或小考。
(四)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教师应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好“学案”,课后必须抽查并批改部分“学案”以了解学情。
2、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教学中要拓展学生思维。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思维来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寻找学生思维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
4、要做到“四精”。精选教学方法、内容、习题、例题和提出的问题,这些都落实在备课上。精讲,指学生可自学的不讲,让学生自己理解的问题可不讲,不要满堂灌,落实在启发解惑上。精练,指课上多练,集体训练,落实在以练助讲的课堂教学上。精批,经过批改发现学生共性的错误,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5、教师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知识上、重点、难点上下功夫。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状态,使他们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中。
6、教师每隔一定时间后,要求将“学案”进行分科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教师也要将自己手中的“学案”进行整理,利于今后的改进和检查。
(五)、“学案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范围及管理
1.使用范围:小学部四、五、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中学部七、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学科,其他学科也可以按照“学案导学式”的基本思想、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2、抓实过程。一是抓好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学案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成竹在胸;二是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学案,熟悉“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
教师互听、互评,上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学案导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学案导学”的优化;四是抓好“导学案”的使用。课前保证两检查:年级安排主管领导(学年组长、备课组长)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课后保证两反馈:教师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到学案上,学生的自我反馈要落实在学案上。
(六)学案导学教学课堂评价标准 导学案教学课堂评价从六个方面入手:
1、看是否体现了“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教学理念。导学案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根本目的。它能养成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在课堂教与学中是否体现了“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教学理念是评价导学案课堂的首要标准。
2、看是否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3、看教师是否“导”得得法。课堂教学体现的是教师在恰当地“导”的前提下,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是否“导”得得法是评价导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4、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教学案,作为评价导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
5、看教师是否关注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评价教师能否实现成功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准。
6、看教师是否有开拓创新意识。强调教师要知道使用的教材只是一种版本、一个范例,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拓展创新有明确的三个导向:一要直通考试,让学生学有成绩,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二要揭示通法,加强“双基”,建构思想方法,形成迁移能力;三是考虑联系生活实践和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