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学案“五步尝试教学”(北师大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学案“五步尝试教
学”(北师大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
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易错举例:计算:
2+3ⅹ6
2+3ⅹ6
=5ⅹ6
=2+18
=30
=202、2+3ⅹ6
拓展探究:
翅=()+()ⅹ()=()
鹏=()ⅹ()+()=()
器=()ⅹ+=
归纳总结:(1)、一个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
课题
小熊请客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
能正确进行乘加、两步式题的计算。
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法的运算顺序。
准
备
过
渡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6+4+23
00-25-10
36+54-79
课堂检测
、计算下列各题。
7ⅹ8+26
50+6ⅹ3
6+3ⅹ7
2、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3、培优天地:
每种图形各代表多少?
3ⅹ7+
=26
ⅹ4-6=30
=
=
尝
试
探
究
一个蛋糕6元,一个面包3元,胖胖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应付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先求4个面包多少元,列式为
,再加上1个蛋糕的价钱,列式为
也可以列式为
精
讲
点
拨
心中有数: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算式空两格写起,然后另起一行,在算式的第一数字突出一个数的位置写“=”,及“=”顶格写并且上下对齐,把先算的算出来,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照写。
收
获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
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易错举例:计算:
2-6ⅹ2
=6ⅹ2
改正:
=12
7ⅹ8-6
=7ⅹ2
改正:
=14
归纳总结:(1)、一个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乘法,要先算乘法法再算减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Xkb1.com
课题
小熊请客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
.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法,减法”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重点
能正确进行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难点
掌握先乘法,后减法的运算顺序。
准
备
过
渡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6+7ⅹ4
3ⅹ9+15
21+5ⅹ4
课堂检测
、计算下列各题。
7ⅹ8-26
50-6ⅹ3
26-3ⅹ7
2、吃了几个橘子?
3、试一试
2+2+2+2+3=4ⅹ2+3
2+2+2+21=()ⅹ()+()
=5ⅹ2+1
=()ⅹ()-()
尝
试
探
究
壮壮有20元,每包饼干4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先求3包饼干需要多少元,列式为
,再20减去3包饼干的钱,列式为
也可以列式为
精
讲
点
拨
心中有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减法和乘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收
获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易错举例:
36÷6+3
=36÷9
改正:
=4
3、拓展探究:
3只猫的体重是18千克,一只兔子比一只猫重2千克。一只兔子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课题
买文具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掌握除加,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除加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除加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能运用除加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准
备
过
渡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83-9×9
46-36+8
62-25-14
2÷4+9
课堂检测
、计算下列各题:
36÷9+20
27+48÷8
39+40÷8
42÷7+33
2、买1盆仙人球和一盆仙人掌共需多少元?
3、大胆猜猜
和
=3
÷
=6
=()
=()
尝
试
探
究
笑笑一共需要多少钱?
分析与解答:要求笑笑一共需要多少钱?应先求出一本作文本的价钱列式为
再求一本作文本和一本英文本一共花的钱列式为
综合算式为:
精
讲
点
拨
心中有数: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法又有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法。
2、递等式的规范的书写格式。
收
获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判断我能行:
(1)
算是里要先算“×”,再算“÷”,然后算“+”,最后算“-”。()
(2)
算式里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应该算完右面,再算左面。()
(3)
计算42÷6-4时,先算42÷6,商是7;再算7-4,差是3。()
2、巧学巧计:
除加除减混合算,运算顺序是关键。
没有括号前提下,先算除法后加减。
解决问题要细心,找准关系思路现。
课题
买文具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掌握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除减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除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
能运用除减两步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准
备
过
渡
温故知新:计算下列各题
83+24÷3
54+36÷9
42÷7+33
48÷6+28
课堂检测
一、夯实基础题
47-72÷8
42÷6-4
9-25÷5
70-30÷5
二、解决问题:。
以下风景图片4张一套,也可以单买。
(1)
每张风景图比每张鲜花图片贵多少元?
(2)一套风景图片和一套动物图片一共多少元?
尝
试
探
究
文具店:
钢笔每支7元
圆珠笔每支6元
自动铅笔原价每支5元现价4支12元
淘气上次买了2支钢笔,花了16元,、你能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什么问题?
2、探究解题方法:
3、先求淘气买的钢笔每支的价钱:
4、再求每支钢笔比现在贵的价钱:
5、列综合算式为
精
讲
点
拨
心中有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收
获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猴哥哥摘了25个桃子,猴弟弟摘了15个桃,它们要把这些桃放入5个篮子里,平均每个篮子里放几个桃?
巧学巧计:
小小括号真神奇,运算顺序它改变。
加减乘除先不管,括号里面要先算。
算完里面算外面,仔细认真准又快。
课题
过河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认识小括号,知道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准
备
过
渡
脱式计算
32+6×4
90-64÷8
3×7+50
59-4×7
课堂检测
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计算。
(52-25)÷3
56÷(14-6)
3×(31-23)
二、提升能力题(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7=42
24-18
(2)15+9=24
24÷4=6
(3)25-18=7
35÷7=5
(4)61-25=36
36÷9=4
男生29人,女生25人,同学们都坐大船,需要几条船?
探究解题方法、先求坐船人数:
2、再求需要几条船:
3、列综合算式:
精
讲
点
拨
、()是小括号,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2、在混合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收
获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
我来当法官。
.计算混合运算的算式,一定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24-18÷3,要先算24-18=6。
4.56-28+12=16。
5.10-10×1=0
6.42÷=6
课题
过河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
算。
2、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重点
.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小括号的作用。
准
备
过
渡
脱式计算
36+14÷2
(36+14)÷2
27÷(3+6)
56÷7+9
把3×6=18,18+2=20写成一个算式是。
课堂检测
一、基础检测
62-8×6
45+54÷6
÷4
9×
64÷
56+4×7
二、解决问题、单人椅有42把,双人椅有6把,一共能坐多少人?
2、同学们去划船,男生有27人,女生有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一共70人,先坐满大车,剩下的坐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小车?
明确解题思路
、先求出坐满大车后剩下的坐小车的人数
2、再用剩下的人数除以小车的限乘人数
3、列出综合算式
精
讲
点
拨
在混合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收
获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课题
自主学习课
序号
学生姓名
能力提升
学习
目标、利用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问题,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进一步认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知
识
点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除加、除减混合运算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掌握运算
一、脱式计算:
二、在右图中将下面算式的结果图成红色。
二、解决问题
创新培优
一、改错
(5+3)×6
24-18÷3
3+6×4
6×7+15
=5+18
=6÷3
=9×4
=6×22
=23
=2
=36
=132
二、认真想,细心算、把3×6=18,18+2=20写成一个算式是。
2、比4个9多5的数是,4个7比14多。
3、有5行苹果树,每行8棵,又栽了2行,现在一共有棵。
4、计算36-3×8时,应先算,再算。
5、公园里有7棵松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棵,松树和柏树共多少棵?列式为
绥德县第二小学“五步尝试教学”学案
班级
三年级一班
主备人
白霞霞
组员
高宇
马晋
二次尝试、每车装500棵树苗,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求一共运走多少棵?
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
2、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规律你能再写出一组算式吗?)
8×4=
6×7=
80×4=
6×70=
800×4=
6×700=
发现:
1、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倍、()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倍、()倍。
2、两个数相乘,可以先去掉乘数中末尾的0,求出积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去掉的0.课题
小树有多少棵
序号
学生姓名
学习
目标、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
.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
理解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准
备
过
渡
课前热身:
2×2=
2×3=
8×3=
6×5=
7×4=
20×5=
0×9=
40×9=
90×2=
30×3=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检测
一、我能闯过检测关:
第一关:
70×8=
30×6=
600×9=
4×60=
3×800=
90×5=
8×50=
700×4=
第二关:每箱草莓有40个,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个?
第三关、一堆香蕉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吃90根
一堆香蕉够3头小象吃1天吗?
二、大胆猜猜
×3=1
=()
×6=2
=()
×6=4
=()
第二篇: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测试卷及答案(全册)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一)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认真选,细心看。
(每题2分,共20分)1、填运算符号:
(1)24-8+4,要先算(),再算()。
(2)24-8×4,要先算(),在算()。
(3)(24-8)÷4,要先算(),再算()。
2、把3×6=18,18+2=20写成一个算式是()。
3、比4个9多5的数是(),4个7比14多()。
4、有5行苹果树,每行8棵,又栽了2行,现在一共有()棵。
5、有40个梨,吃了8个,剩下的每8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正确的列式是()。
6、18-9×2与(18-9)×2的运算顺序(),计算结果()。
7、把一根木头平均据称5段,共用20分钟,每据一次要用()分钟。
8、60+0○60-0
54÷6○54÷9
6×9-5○6×(9-5)
14÷2+5○14÷(2+5)
6×5+4○6×(5+4)
(52-28)÷4○52-28÷4
二、我来选一选。
(每题2分,共8分)1、54÷(6+3)时,应先算()
A、54÷6 B、6+3 C、54÷32、在口÷8=6„„○中,○里最大填(),口内填()
A、6,54 B、7,55 C、8,563、王师傅说“我每天加工6把椅子,”李师傅说“我4天加工20把椅子。”他们谁做得快些?
A、王师傅
B、李师傅
C、-样快。
4、公园里有7棵
松
树,又栽了3行柏树,每行4棵,松树和柏树共多少棵?列式为()
A、7+4×3 B、7+3+4 C、7×3+4
三、我会算。
(32分)1、直接写得数。(8分)
64÷8=
35÷7=
8×9=
90-65=
6×6=
27÷3=
29+25=
9×7=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4=8
()÷3=7
()+16=30
()×6=54
()×4=24
40-()=24
3、计算。(18分)
62-8×6 45+54÷6
16+4×4
9×(81-73)64÷(35-27)
(99-78)÷3
四、看图列算式。
(每题4分,共12分)1、一共有多少个草莓?
算式:
2、一共有只兔子?
算式:
3、还差几条船?
算式:
五、解决问题。
(共28分)1.妈妈买了18个,吃了3天,每天吃4个,还有多少个?
2.(4元),(9元),(1)买5个和1辆,一共需要多少钱?(4分)
(2)用20元钱买2个,应找回多少元?(4分)
3.小鸭队赢了7场,平了5场,赢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小鸭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4.单人椅有42把,双人椅有6把,一共能坐多少人?
5.同学们去划船,男生有27人,女生有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数学趣题。(另加10分)
给下面的算式加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8-3×2=30
4×5+2=28
27÷9-6=9
30÷3+3=5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二)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一填。
(4分)1、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的。
2、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粉笔盒,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个面。X
二、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9分)1.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可能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给小狗拍照,拍出的照片都一样。()
3.一个粉笔盒放在桌子上,站在前面能看到5个面。()
三、连一连。
(39分)1.下面瓶子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9分)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12分)
3.下面房子的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9分)
4.看图连一连。(9分)
四、根据左图,分别在右边的格子图上画出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到的图形。
(12分)X
五、解决问题。
(36分)1.下面图形分别是谁看到的?
2.下面四个画面,分别是站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3.淘气,笑笑和机灵狗在不同位置给生日礼物拍照,你能把他们和他们照的照片进行连钱吗?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三)
第三单元
(加与减)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
(23分)1、735+()=900
255+275=()
800-365=()
362-()=54
898-288-112=()
98+200+202=()
2、在计算542-218+105时,先算()法,再算()法;
在计算542-(218+105)时,先算()法,再算()法。
3、在估算591+243时,可以把591看成(),把()看成250,估算结果是();计算1000-125-275可以先算()与()相加的和,再用1000来减,改变后的算式()加小括号(填要或不要),写作: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验算。
二、选择题。
(10分)1、一根铁丝长460米,第一次用去150米,第二次用去180米,这跟铁丝还剩下多少米?列算式为()
A.460-150+180
B、150+180
C、460-(150+180)
2、由2、3、6组成的最大的三位数跟最小的三位数的和是(),再减去它们的差,结果是()
A、868 B、858 C、895
A、672 B、572 C、4723、小明、小亮、小娟三个人玩猜数字游戏,小明说:“我说的数是最小的三位数”,小亮说:“我的数比小娟的大300”,小娟说:“我的数比小明的小52”,你知道他们说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A、100 48 348
B、100 58 358
C、100 152 4524、根据图意,你知道同时只能由哪三只动物一起过河吗?()
A、熊、马和牛 B、熊、牛和梅花鹿 C、熊、马和梅花鹿
三、计算。
(27分)477+140+103
740-379-124
900-156+278
693-146+218
1000-(246+554)
520-(325-225)
890-365-179
455+(578+260)
566+827-438
四、解决问题。
(40分)1、三年级有203人,四年级比三年级少36人,三、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5分)
2、水果店运进418千克苹果,上午卖出276千克,下午又进货288千克,问现在有多少千克苹果?(5分)
3、笑笑一家开车去1000千米外的古城旅游,第一天行驶了250千米,第二天行驶了238千米,第三天行驶了252千米。
(1)
三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5分)
(2)
还要行驶多少千米才到达古城?(5分)
4、国庆假期小明一家要从天津到石家庄旅游。左下图是沈阳到石家庄沿线各大站的火车里程表,(1)你知道从天津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吗?(5分)
(2)如果列车从沈阳站开出,已行驶了900千米,请你在图上标出列车的位置,并算一算已驶离北京多少千米?(5分)
数学趣题。(另加10分)
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
□
+
□
□
□
+□
□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四)
第四单元
(乘与除)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直接写出得数。
(9分)15×6=
23×4=
68÷2=
720÷9=
16×5=
99÷9=
12×7=
36×3=
900÷3=
96÷3=
69÷3=
200÷4=
12+7=
36÷3=
108-18=
112+118=
210÷7=
80÷5+36=
二、填一填。
(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第8题4分,共24分。)1、90×3就是求9个十乘3,得()个十,最后得数是()。
45+45+45+45=()×()
2、60×7的积的末尾有()个0;800×5的积的末尾有()个0。
4、计算40×8时,可以先算()×()等于(),再在()的末尾添上()个0。
5、计算23×4时,可以先算
20×4=(),然后算()×()=(),最后算()+()=()。
6、计算36÷3时,可以先算()÷()=(),然后算()÷()=(),最后算()+()=()。
7、□里应该填几?
□×2=60
□÷2=60
□+2=60
□-2=60
□×3=12
□÷3=12
□+3=12
□-12=128、一副手套7元,一双鞋子77元。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倍,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元。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4分)1、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A、25÷5=4
B、36÷6=6
C、49÷7=62、比690÷3的商大的是()。
A、840÷4
B、480÷2
C、660÷3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计算。
A、加法
B、乘法
C、除法4、18个十是()。
A、18
B、1800
C、180
四、算一算,照样子分别再写出一组算式。
(10分)五、森林医生。
(9分)六、看图列式计算。
(9分)七、解决问题。
(38分)1、爱吃香蕉的象。(10分)
(1)1堆香蕉够3头小象吃1天吗?
(2)1头大象一个星期会吃掉多少根香蕉?
2、买鲜花。(10分)
(1)阿姨买了1枝百合和一些玫瑰,共花
了54元。她买了几枝玫瑰?
(2)笑笑的奶奶过生日,笑笑的妈妈选了1枝百合和12枝康乃馨送给奶奶。一共需要多少元?
3、奇思看一本180页的故事书。(12分)
(1)
奇思用6天看完这本书,他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淘气已经看了80页,剩下的要在5天内看完,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4、5个足球100元,3个篮球69元,一个足球与篮球比,哪个贵?贵多少?(5分)
数学趣题。(另加10分)
加上小括号,是下面的算式成立。
18-3×2=30
4×5+2=28
27÷9-6=9
30÷3+3=5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五)
第五单元
(周长)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用彩色笔描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8分)二、填空。
(12分)1.用铁丝围一个图形,所用铁丝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
2.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3.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周长是()厘米。
4.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5米、35米、32米和12米,它的周长是()米。
5.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则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6.一个长方形的宽是8分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分米。
三、选择题。
(10分)1.下面的图形没有周长的是()。
A、B、C、2.一个长方形长增加了3厘米,宽增加1厘米,它的周长是()。
A、增加了8厘米
B、增加了3厘米
C、增加了6厘米
3.正方形的边长扩大4倍,周长()。
A、不变
B、扩大16倍
C、扩大4倍
4.从长为8厘米,宽为5厘米的长方形中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
A、32厘米
B、25厘米
C、20厘米
5、用20厘米长的两根相同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的周长()。
A、长方形长些
B、正方形长些
C、一样长
四、判断。
(10分)1.教室地面的周长是20厘米。
()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0米,它的边长是40米。
()
4.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比三角形的周长长。()
5.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2米。()
五、在格子上画图。
(8分)A、画一个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
B、画一个周长是12厘米的长方形。
15厘米
5厘米
80米
6厘米
6厘米
4厘米
六、计算下列图形的周长。
(15分)七、解决问题。
(35分)1.一个边长为50米正方形花坛,周长是多少米?(5分)
50米
80米
2.一块长方形的菜园长80米,宽50米,一面靠墙,三面围篱笆,篱笆长多少米?(6分)
3.一个长方形的儿童游乐园,它的长是60米,宽是40米,用210米的栅栏将游乐园围起来,这些栅栏够用吗?(6分)
4.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周长是400米,长是120米,宽是多少米?(6分)
5.小乐家、小明家、学校、博物馆,它们的位置如下图。(12分)
学校
1500米
1700米
小乐
1900米
小明
1100米
1000米
博物馆
(1)
围着这四个地点走一周有多少米?
(2)
小乐家到小明家有几条路可选择,最长的多少米?最短的多少米?
数学趣题。(另加10分)
3分米
2分米
下图是一个楼梯的侧面图,如果在这个楼梯上铺上地毯,你能计算出地毯的长度吗?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六)
第六单元
(乘法)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一填。
(24分)1.28的3倍是()。
2.0乘以任何数得(),0加任何数得()。
3.一个三位数乘9,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4.250×4的积的末尾有()个0,150×8的末尾有()个0。
5.7个52的和是(),48的6倍是()
6.□21×3,要使积是三位数,□里最大填(),要使积是四位数,□里最小填()。
7.用4个数字,2、6、9、0摆一个最大的四位数是(),最小的四位数是()。
8.一条游泳道长50米,小明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米。
9.计算213×2,先算3×2=(),再算10×2=(),200×2=(),最后结果是()。
10.在○里填“﹥”、“﹤”、或“﹦”。
41×4○164
15×2○13×5
23×6○26×3
37×7○37×6
92×1○92+1
28×4○4×28
二、判断题。
(对的打“√”,错的打“×”)(10分)1.两个数的积比两个数的和大。()
2.16×5=15×6。
()
3.9乘0大于4乘0。()
4.2500×4的末尾有2个0。()
5.一个三位数乘7的积一定是四位数。()
6.0乘任何数都得0。()
7.500×2的积的末尾只有2个0。()
8.3个360相加,与360的3倍得数相同。()
9.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积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三位数。()
10.25×16=25×4×4。()
三、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1.1+2+3+4+5+6×0=()。
A、10
B、0
C、15
2.126与5的积的个位上的数字是()。
A、5
B、6
C、0
3.□42×3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小数填()。
A、5
B、4
C、3
4.每3人住一间房子,14人要住()间。
A、5
B、4
C、6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
A、一定有一个0
B、一定没有0
C、可能有一个0
四、计算。
(36分)1.直接写得数。(8分)
40×9=
24×5=
102×3=
37×3=
230×2=
5×800=
234×1=
0×67=
2.竖式计算。(12分)
86×3=
650×4=
507×9=
178×6=
3.脱式计算。(12分)
13×4×9
(27+35)×6
203×(2×4)
900-28×4
五、解决问题。
(25分)1.电风扇:122元/台
电饭煲:224元/台
高压锅:?元
(1)一个高压锅的价钱是一台电风扇的3倍,一个高压锅多少元?
(2)妈妈买了2个电饭煲和1台电风扇,一共花多少钱?
2.一头狮子重213千克,一头河马的体重是这头狮子体重的3倍,这头河马重多少千克?
3.礼堂有8排座位,每排能左112人,学校今年有学生885人,座位够吗?
4.学校组织9名教师到广州旅游,请你计算出往返路费共多少元?
每张车票140元
数学趣题。(另加10分)
A
B
×
A
A=()
B=()
A
A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七)
第七单元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一填。
(第10题5分,其余每空2分共27分)1、一年有()个月,其中有()个大月,()个小月。
2、平年二月有()天,全年有()天。
3、()月()日是儿童节;9月10日是()节。
4、480秒=()分
8日=()时
1星期=()天
2年=()个月
5、中央电视台19:30新闻联播结束,这时就是普通计时法晚上()时()分。
6、小东通常晚上8:30睡觉,第二天早上7:00起床,他一共睡了()时()分。
7、奇思满8岁时,只过了2个生日,他生日是()月()日。
8、要配成一套衣服(上衣和裤子各1件),有()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9、2015年元旦文艺表演14:30开始,进行了1时40分,结束时间是下午()时()分。
10、小明和妈妈要乘火车去探望奶奶,已经购买
7月23日
18:10从广州至北京的火车票。小明从家到火车
站要20分,他们最晚要在下午()时()分
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0分)1、笑笑9月31日从广州回来了。()
2、一个月至少有4个星期六。()
3、从上午8时到晚上8时经过了10时。()
4、连续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
5、下半年的天数一定比上半年的天数多。()
三、仔细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1、下列年份是闰年的是()
A、1900
B、2018
C、20242、上午10时用24时计时表示是()
A、10:00
B、10小时
C、22:003、2012年的2月有()天。
A、28
B、29
C、304、播放一集动画片大约需要35()。
A、时
B、分
C、秒
5、笑笑从家到学校要走20分,她早上7时45分出发,到学校是()。
A、7时65分
B、7时5分
C、8时5分
四、动手连线。
(8分)五、解决问题。
(45分。)客车上午10:00从连州出发,下午3时到达深圳。
1、连州到深圳的公路长360千米,客车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6分)
2、下面是淘气星期六一天的活动安排。(11分)
(1)据淘气所说的话把时间表填完整。(4分)
(2)淘气写作业用了()分。(2分)
(3)下面的时刻淘气做什么,写在时钟下面。(6分)
()
()
(9分)
4、共同休息日。(18分)
(1)△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思奇的休息日。(6分)
(2)父母的共同休息日是,全家的共同休息日是
。(6分)
6、画一画。(6分)
8:20
16:40
21:15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八)
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一填。
(每空1分,第6题2分,共22分)1、淘气在超市的货架上看到:果汁16.56元,牛奶4.05元。他高兴地告诉奶奶:果汁
元
角
分,牛奶
元
角
分。
2、17.45读作
零点九零八写作:
3、在○里填上“>”“<”或“=”。
10元
○
9.5元
0.3元
○
3角
2.89米
○
2.90米
8.00米
○
8.0米4、5个1角就是5个
元,是
元。
5、18个0.1元是
元;16个1分米是
米。
6、把“9元5角,9元5分,0.95元,9元5角5分”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
7、三只袋鼠的跳远成绩如下:①号跳了8.0米
②号跳了8.6米
③号跳了7.7米。
号跳得最远,号袋鼠袋鼠排第二,号袋鼠排第三。第一名和第三名成绩相差
米。
二、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10分)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把小数点对齐。()
2、6.08元表示6元8角。()
3、像3.14,100,0.23,……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4、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5、4.00比3.99小。()
三、我会选择。
(把准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10分)1、小明身高1.36米,也就是()。
A、1米36分米
B、136分米
C、1米3分米6厘米2、75减去15.5的结果是()。
A、60.5
B、90.5
C、59.53、河宽4.3米,小袋鼠一步跳4.8米,小袋鼠一步跳能跳过去吗?()
A、能
B、不能
C、无法确定4、400.06,应该读出()0.A、0
B、1
C、25、做同样的10道口算题,小刚用了11.7秒,小强用了12.3秒。()算得快。
A、小刚
B、小强
C、一样快
四、计算。
(26分)1.直接写得数。(8分)
0.3+2=
2.6+6.09=
6.5+12=
2.4+12.08=
23-17.7=
18.9-1.9=
36.8-8=
0.98-0.89=
2.用竖式计算。(12分)
32.5+2.7=
4.3+27=
6.1-5.6=
23.6-19.5=
3.完成下面计算。(6分)
元
角
元
角
元
角
.4
.8
0
.0
+
.5
+4
.6
-1
.5
五、解决问题。
(32分)1.中性笔:8.20元
小订书机:3.60元
文具盒:5.80元
卷笔刀:4.50元
橡皮差:1.70元
练习本:0.90元
(1)
一个文具盒和一个卷笔刀一共要多少元?(4分)
(2)
一盒中性笔比一个订书机贵多少元?(4分)
(3)
笑笑想买一个卷笔刀和一块橡皮差,他只有6元钱,够吗?(4分)
2.笑笑一月份存钱21.6元,二月份存钱39.87元。
(1)笑笑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元钱?
(5分)
(2)笑笑想买一个65元的衣服送给灾区小朋友,她至少还要再存多少元?(5分)
3.白菜3.5元一斤,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5元,应找回多少元?(5分)
4.绳子共长9米,绑树苗用去3.5米,修篱笆用去4.8米,还剩多少米绳子?(5分)
数学趣题。(另加10分)
一篮苹果连篮共重3.2千克,卖掉一半苹果后,连篮还重1.7千克。苹果和篮子各有多重?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期中)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我会填。
(每空1分,共22分)1.28+12÷4应先算()法,再算()法,计算结果是()。
2.56除以7的商是(),再加上3是(),列成综合算式是()。
3.计算30×3,想:3个()乘3等于()个十,也就是(),所以30×3=()。
4.180的6倍是(),120是6()倍。
5.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的差是()。
6.200×5的积末尾有()个0。
7.5个9相加的和是();72里面有()个9。
8.有3捆树苗,每捆40棵,一共有()棵树苗,如果把这些树苗捆成6捆,平均每捆()棵。
9.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的礼品盒,最多能看到()个面。
10.三位数相加和两位数相加,写竖式时也要记住三条:相同数位(),从()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进一。
二、判断对错。
(对的在括号打“√”,错的打“×”)。(5分)
1、3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等于这个数的3倍。
()
2、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
3、20的8倍,可以理解成8个20是多少。
()
4、980-450+150=980-600=380。
()
5、300作为被除数,末尾有2个0,商的末尾一定也有2个0。()
三、选一选。
(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10分)1.最大两位数是最大一位数的()倍。
A、9
B、10
C、11
2.水果店运来485筐水果,上午卖了278筐,下午又运来172筐,求现在水果有多少筐?列式正确的是()。
A、485+278+172
B、485-278+172
C、485-278-172
3.下面算式中的括号,去掉后不改变计算结果的是()。
A、(63-27)÷9
B、(8×4)-20
C、62-(38-17)
4.一个汉堡包15元,买3个汉堡包,付了100元,应找回()元。
A、5
B、55
C、82
5.甲数是27,乙数是甲数的3倍,则乙数是()。
A、81
B、9
C、30
四、计算。
(27分)1.直接写出得数。(6分)
1000-300=
70+80=
590-90=
680+80=
30×4=
35×2=
36÷9=
420÷6=
2.列竖式计算。(9分)
325+(147-96)
513-326+203
874-156-247
3.脱式计算。(12分)
25×4+150
(60-32)÷4
268-99÷3
369+364-298
五、谁看到的?填一填。
(6分)六、解决问题。
(30分)1.一本故事书一共有80页,小明已经看了一个星期,每天看6页,小明还有多少页没有看?(5分)
2.兔妈妈拔了28个白萝卜和26个红萝卜。每个篮子里装9个萝卜,需要几个篮子?(5分)
3.面包店做了898个面包,卖出去682个,又做了214个,现在有多少个面包?(5分)
4.淘气班上男生有36人,女生有24人,每3人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个小组?(5分)
5.买水果。(10分)
(1)
妈妈用48元钱,买了几千克梨?(5分)
(2)
妈妈一共带了100元钱,剩下的钱买26千克苹果,够吗?(5分)
数学趣题。(另加10分)
一个学生在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时,由于马虎,把380抄成386,使结果比正确答案多36,正确的积是多少?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期末)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
(24分)1.1年有()月,平年2月有()天,闰年2月有()天。
2.60-15÷9先算()法,再算()法;
(60-15)÷9先算()法,再算()法。
3.一个因数是3,另一个因数是408,积是()。
4.站在同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个面。
5.下午6时半是()时()分;晚上11时20分是()时()分(用24时计时法)。
6.晚会从16时40分开始,20时结束,经过了()时()分。
7.有3件上衣、3条裤子、1条裙子,要配成一套衣服有()种不同的配法。
8.把2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9.乐乐买学习用品用了10元3角,用小数表示为()元;如果他付11元,应找回()元。
10.在○里填“﹥”、“﹤”或“﹦”。
30×2○20×3
3.09元○3.19元
68—5×5○81
360÷9○360÷6
二、判断题。
(5分)1.乘数中间没有0,积中间不可能有0。
()
2.3.75元表示3元7角5分。
()
3.2014年是闰年。
()
4.9个相同加数的和等于这个加数的9倍。
()
5.46+47+48的和比47×3大。
()
三、选择题。
(5分)1.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分米,它的边长是()
A、96分米
B、12分米
C、6分米
2.1200﹥198×(),()里最大能填几,你的选择是()
A、4
B、5
C、6
3.16个一角就是()元。
A、16
B、1.6
C、0.16
4.李师傅晚上10时上班,第二天早上6时下班,他一个班工作
()时。
A、9
B、6
C、8
5.下面的年份不是闰年的有()。
A、2000年
B、2008年
C、2100年
四、计算。
(32分)1.直接写得数。(8分)
70×8=
0×62=
5.6—4.3=
3.5+7.2=
103×3=
6.4+3.6=
18×3=
15×2×3=
2.用竖式计算。(12分)
7.3元+33.9元=
60元—25.7元=
105×5=
440×6=
3.计算下面各题。(12分)
68×5-200
1000-533-357
(285-225)÷6
850+150×4
五、动手操作。
(8分)下面的方格纸每个小正方形按边长1厘米计算,请在方格纸中画一个周长16厘米的长方形,再画一个周长16厘米的正方形。
六、解决问题。
(26分)1.妈妈要到北京参加交流会,上午10时30分坐火车出发,下午6时30分到达,火车一共行驶了720千米,火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5分)
2.一台洗衣机960元,电风扇比洗衣机便宜456元,电风扇多少钱?两样一共多少钱?(6分)
3.三年级学生去果园劳动,女生有32人,男生有52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5分)
24米
16米
4.有一块长方形菜地(如下图),一面靠墙。如果给这块菜地围上篱笆,要围篱笆的地方有多少米?(5分)
5.牙刷:3.07元/支,牙膏:10.08元/支,15元买一支牙刷和一条牙膏,够吗?(5分)
答案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一)
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一、1.-
+
×
-
-
÷
2.3×6+2=20
3.41
4.56
5.(40-8)÷8
6.不同
不同
7.5
8.﹦
﹥
﹥
﹥
﹤
﹤
二、1.B
2.B
3.A
4.A
三、1.8
2.32
3.14
四、1.4×4+2=18(个)
2.3×6+2=20(只)或者6×3+2=20(只)
3.42÷6-4=3(条)
五、1.18—3×4=6(个)
2.(1)5×4+9=29(元)
(2)20-2×4=12(元)
3.7×3+5=26(分)
4.42+6×2=54(人)
5.(27+25)÷9=5(条)……7(人)
5+1=6(条)
数学趣题
(18-3)×2=30
4×(5+2)=28
27÷(9-6)=9
30÷(3+3)=5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二)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一、1.不同
2.3
二、√
×
×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三)
第三单元
(加与减)
一、1.165
530
435
308
498
500
2.-
+
+
-
3.600
243
850
125
275
要
1000-(125+275)
4.2
二、1.C
2.A、C
3.A
4.C
三、1.720
237
1022
775
200
420
346
1293
955
四、1.203+(203-36)=367(人)
2.418-276+288=142(千克)
3.(1)250+238+252=740(千米)
(2)1000-740=260(千米)
4.(1)1101-740=361(千米)
(2)900-822=78(千米)
附加题:
0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四)
第四单元
(乘与除)
一、90
300
230
二、1、27
270
45×42、133、80×5=400
400×3=12004、43215、8012926、302127、30
1209248、11
三、B
B
B
C
四、21
210
2100
700
五、265
六、10×2+(10-5)=25
12×3+6=42
276+(276-64)=488
七、1、(1)60×3=180(根)
200﹥180
够
(2)90×7=270(根)
2、(1)(54-14)÷5=8(支)
(2)12+12×4=60(支)
3、(1)180÷6=30(页)
(2)(180-80)÷5=20(页)
4、足球:100÷5=20(元)
篮球:69÷3=23(元)
23-20=3(元)
附加题
(18-3)×2=30
4×(5+2)=28
27÷(9-6)=9
30÷(3+3)=5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五)
第五单元
(周长)
二、1、周长2、43、164、945、86、48
三、C
A
B
B
C
四、×
×
√
×
×
六、(15+5)×2=40(厘米)
80×4=320(米)
6+6+4=16(厘米)
七、1、50×4=200(米)
2、50+80+50=180(米)
3、(60+40)×2=200(米)210﹥200
够4、400-120×2=160(米)
160÷2=80(米)
5、(1)1500+1700+1100+1000=5300(米)
(2)①小乐家-学校-小明家1500+1700=3200(米)
②小乐家-博物馆-小明家1100+1000=2100(米)
③小乐家-小明家
1900米
3200﹥2100﹥1900
附加题:3×5+2×5=25(分米)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六)
第六单元
(乘法)
一、1、842、0
那个数
3、三
四4、325、3642886、347、962020698、2009、6
400
42610、=
﹤
﹥
﹥
﹤
=
二、×
×
×
×
×
√
×
√
×
√
三、C
C
B
B
C
四、1、360
120
306
460
400023402、258
2600456310683、468
372
1624
788
五、1、(1)122×3=366(元)
(2)224×2+122=570(元)
2、213×3=639(元)
3、112×8=896(个)986﹥885
够4、140×9×2=2520(元)
附加题:A=5
B=0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七)
第七单元
(年
月
日)
一、1、12742、28
3663、6
教师节4、81927245、7306、10307、2298、69、161010、18
二、×
√
×
√
√
三、C
A
B
B
C
四、20:00—晚上8点
8:00—早上8点
13:00—下午1点
19:00—晚上7点
五、1、15:00-10:00=5(时)
360×5=1800(千米)
2、(1)14:30~15:40
(2)50
(3)吃早饭
读书
3、一
四
日
4、(1)父亲休息日:4、8、14、16、20、24、28
母亲休息日:2、4、6、8、10、12、14、16、18、20、22、24、26、28、30
奇思休息日:3、4、10、11、17、18、24、25
(2)4、8、14、16、20、24、284、24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八)
第八单元
(认识小数)
一、1、16
0
52、十七点四五
0.9083、﹥
﹦
﹤
=4、0.1
0.55、1.8
1.66、0.95元﹤9元5分﹤9元5角﹤9元5角5分
7、②
①
0.9
二、√
×
×
×
×
三、C
C
A
B
B
四、1、2.3
8.69
18.5
14.48
5.3
28.8
0.92、35.2
31.3
0.5
4.13、4.9
14.4
87.5
五、1、(1)5.80+4.50=10.30(元)
(2)8.20-3.60=4.60(元)
(3)4.50+1.70=6.20(元)6﹤6.20
够
2、(1)21.6+39.87=61.47(元)
(2)61.47-60=1.47(元)
3、5-3.5=1.5(元)
4、9-3.5-4.8=0.7(元)
附加题:
卖掉的一半:3.2-1.7=1.5(千克)
篮子:1.7-1.5=0.2(千克)
苹果:3.2-0.2=3(千克)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期中)
一1、÷
+312、8
56÷7+3=113、十90904、10807205、8996、37、4588、120209、310、对齐
个
哪一位
二、√
√
√
×
×
三、C
B
B
B
A
四、1、700
150
500
760
1204802、374
3904713、250
235
435
五、红红
东东
兰兰
六、1、80-6×7=38(页)
2、(28+26)÷9=6(个)
3、898-682+214=430(个)
4、(36+24)÷3=20(组
5、(1)48÷4=12(千克)
(2)100-48=52(元)26×2=52(元)够
附加题:386-380=6
36÷6=3
380×3=1140
2014-2015
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测试题
(期末)
一、1、12
292、÷
-
-
÷
3.12244、35、1823206、3207、128、369、10.3
0.710、﹦
﹤
﹤
﹤
二、×
√
×
√
×
三、C
B
B
C
C
四、1、560
0
1.3
10.7
30954902、41.2
34.352526463、140
1450
六、1、下午6时=18:30
18:30-10:30=8(时)720÷8=90(千米)
2、960-456=504(元)
960+504=1464(元)
3、(32+52)÷4=21(组)
4、24+16+24=64(米)
5、3.07+10.08=13.15(元)
15﹥13.15
够
第三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篇一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
“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在解读集合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跳绳兴趣小组”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跳绳兴趣小组的人数”,“只参加踢毽子兴趣小组”,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子”让学生明白这是2个小组都参加的。因此在比较“8+9-3”和“5+6+3”中的“+3”和“-3”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理解。在这两个过程中,我都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形。并对这个图形作了重点解读:如:你认为红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蓝色圈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这绿色部分表示的是什么?一共有几人?那黄色中的5个人表示的是什么?这蓝色中的6个人表示的是什么?
“杨明、刘洪、李芳”
这3个人表示的是什么?从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图意,知道了韦恩图丰富的内涵。并正确选择相关信息进行解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二
大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小学三年级,正是过渡时节。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对于优生有的要想抓住他们的思维给他留有悬念,而且还得不要让他们处在胜利之中。由于他们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们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培养、提高。
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任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这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取得了不同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课,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通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六班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在两班前列,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待及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待及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角色,不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学生,我认为我们可以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篇三
《测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
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分米和
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
接下来我拿出
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
分米”的概念。
认识了“1
分米”
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
分米”
长的东西。
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
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
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
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
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
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
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
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
认识秒针和
秒、体验
秒的长短、1
秒的价值、教学1
分=60
秒、体验
分的长短、小结。
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
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
组织学生体验
秒与
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
分=60
秒;
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
如:
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
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
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
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
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
分=60
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
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
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
分=60
秒的认识,从而感知
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
如:
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
秒、体验
秒的长短、1
秒的价值、教学
分=60
秒、体验
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
我的做法是:
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
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
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
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
“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
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
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
并重,相互促进。
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
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
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
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
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四边形》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
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能性》
教学反思
上《可能性》
这课之后,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
“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
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
.《可能性》
是《数学课程标准》
新增加领“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有些零散、杂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带有缺陷,数学化的程度较低.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并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过程,创设生动、直观、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猜想一实验一统计一验证一推理“,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更好的发展,品味浓浓的数学味.〈吨的认识〉
教学反思
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
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
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
而引导学生建立
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
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
克和千克。
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
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
吨,问:
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
吨了吗?
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
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抓住学生“童心”
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
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
吨的质量观念。
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
吨大米有多少(每袋
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
吨的质量观念。
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
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
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
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
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
12×3、18×3
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
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
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
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
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
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
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
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
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
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
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
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
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
秒,更强化了
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
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
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
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
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
中明方法,在“悟”
中见真知。
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
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
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
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
而精彩。
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
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
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
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
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
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
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
回首过去,展望明天。
我已经踏上了“星光”
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
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
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
总体感受,效率很差。
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
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
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
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
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
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
至
道题目。
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
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
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
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
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
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
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
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
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
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
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
那千米怎么办呢?
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
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
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
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
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
个
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
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
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
1000
米要走多少步。
从而建立起
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
千米=1000
米”
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
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
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
千米=1000
米”
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
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
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
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反思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
学生人数
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44
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
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
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
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
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
“谁有更好的方法?
”
“8+8+4+4=24(厘米)
!”
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
“不错!
谁还有更好的方法!”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
“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
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
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
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
8+8
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8×2。
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
4×2。
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
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
全班
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
人!
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
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
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
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
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
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四边形》
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
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
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标: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游戏:
复习图形知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
3、涂一涂(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四边形)
4、总结四边形特点(4
条直边,4
个角)
5、反馈练习(快速抢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7、分一分(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分类)
8、巩固练习(走四边形的迷宫、画四边形)
本节课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点明今天研究四边形之后,我设计了涂一涂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心目中的四边形涂上颜色。
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虽然这时候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边形,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涂。
涂完之后再交流为什么有的不涂?
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点。
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将四边形分分类。
学生独立分类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为什么这么分。
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
书中例
展示了两种分类方法,教学参考给出了三种,而学生们互相启发、勇于探索,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边分的。
而且每种理由表述的都比较清楚。
这说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
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三、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回答给予多元的评价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不仅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例如:
你的反应真快!你的思维真敏捷。
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进步。
你的声音真响亮。
你回答对了,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
你的回答对大家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等等。本节课中,我感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如果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亲自去摆一摆四边形,或者准备一些钉子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围一围,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
条直边和
个角的理解。
《平行四边形》
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
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
”。
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化。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
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
“全新发现”
作出积极的评价。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
我先让学生“拉一拉——看一看——说一说”
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
”
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剪”
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
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养。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
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
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
《时、分、秒》
教学反思
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
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
12个大格和
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
时针走一大格是
时,走一圈是
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走一圈是
分,也就是
时;
秒针走一小格是
秒,走一大格是
5秒,走一圈是
秒,也就是
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
例如求从
点--4
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五花八门。
有的孩子用
减
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
到
11的格数,而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
还有诸如“2:
45--3:20
经过了()
分”
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
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
还可以先算
2:
到
3:
00
是
分,再算
3:
00
到
3:
是
分,合起来是
分;
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
减
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
分,和
合在一起是
分,再减
就可以得到
分。
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
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
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
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
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
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
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 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
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
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
12×3、18×3
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
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
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
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
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全册)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行四边形呢?通过复习长方形,对长方形特征的复习,再拉一拉,让学生观察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再给这种新图形命名,我认为还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接着让量一量书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学生示范围一围,画一画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知。其次,对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得出不稳定性。最后通过观察例举,猜一猜巩固认知。
不足之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能备好学具,于是一手操办。学具准备不充分,在课堂上学生只能通过观察,利用对长方形旧知的迁移,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点。围一围的操作范围小,马上进入画一画环节。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就开始画长方形,并没有把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分开来。于是“没有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成了学生画图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后,部分学生都排除了水平画法和垂直画法,都在方格纸上画倾斜的平行四边形,这样难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这是在哪里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说你是怎么画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怎样简便的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鼓励能正确得画出倾斜的平行四边形。但是,又多占据了一些课堂时间。总缺乏课堂练习。
重新设计应该注意的地方: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围平行四边形的活动中,在学生画平行四边形之前,应让学生说说画时应注意的地方,同时在学生画时出现不规则的地方让学生展开讨论。预设出学生画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先画两条与方格重合的现,再画两条斜边。画完后总结最佳画法:先把直边画对了,斜边再连线就可以了。
《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摆五辨花、探索规律)中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知道具体情境中的“余数表示什么”,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从表内除法的引入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算理,都安排了符合逻辑的活动和思考空间,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能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学的还不错,但在“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时,我是指名学生板书连续的算式,原先是想这样会缩短时间,由于学生在板书过程中没有把各数对齐,使学生没能很快的观察出这个规律,反而花的时间更多,如果由老帅自己来板书可能效果会更好。
《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时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
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体验1秒与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1分=60秒的认识,从而感知60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四边形》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四边形》时,出示“喜羊羊开店”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设计,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学生倾听,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其中,真正意义上作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自然愿意倾听了。课堂中我始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身边感兴趣的事情,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兴趣。
2、这节课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及自主探索,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可能性》教学反思
上《可能性》这课之后,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能性”知识的感知还是比较丰富的,只是有些零散、杂乱,大都建立在经验上,带有缺陷,数学化的程度较低.因而,本节课我对教材进
行了大胆的整合,把认识“随机现象”和“可能性大小”同时纳入到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并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贯穿全过程,创设生动、直观、有趣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猜想一实验一统计一验证一推理”,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让他们的数学思考得到更好的发展,品味浓浓的数学味.《数学广角——搭配》教学反思
一、活用教材,内容生活化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中的主情境是“配衣服”,后来,在教导主任和年级组成员的共同商讨下,把例题与习题交换,觉得这样更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这样,把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题整理成一个情境串,学生从开始到结束,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体现,学得自然新鲜。内容取材于生活,如衣服的搭配、早餐的搭配、电话号码的选择、寻找生活中“0”在前面的数字排列,寓教于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二、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早餐的搭配、衣服的搭配、电话号码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总之,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
首先就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没拿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当初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与主任[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总结算法。但是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得调整,难度也会提高,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
其次,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强调要先确定一种事物,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这个有序的思考过程,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仍有学生不按顺序搭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课堂气氛很热烈,优生会抢着演示、发言,有意注意差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观众和听众。我班的刘宇桐同学就是,当我说到:“••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时,他也不听•我下面的要求了,就东张西望地找。所以,让学生踏实地上好一节课,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万以内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 这个单位换算。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学生人数19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四边形》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游戏:复习图形知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
3、涂一涂(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四边形)
4、总结四边形特点(4条直边,4个角)
5、反馈练习(快速抢答)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7、分一分(根据四边形边和角的特点分类)
8、巩固练习(走四边形的迷宫、画四边形)本节课中我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三点:
一、力求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既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
在学生对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我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通过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进一步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理念。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点明今天研究四边形之后,我设计了涂一涂的环节,先让学生把心目中的四边形涂上颜色。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虽然这时候他们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四边形,只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在涂。涂完之后再交流为什么有的不涂?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探索逐步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点。
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将四边形分分类。学生独立分类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为什么这么分。在这里,学生的思维被充分的展开了,出现了许多情况。书中例2展示了两种分类方法,教学参考给出了三种,而学生们互相启发、勇于探索,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按角分的,也有按边分的。而且每种理由表述的都比较清楚。这说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思维的大门。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表达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倾听的好习惯。
三、针对不同的学生和回答给予多元的评价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例如:你的反应真快!你的思维真敏捷。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进步。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回答对了,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你的回答对大家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等等。
本节课中,我感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如果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亲自去摆一摆四边形,或者准备一些钉子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围一围,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4条直边和4个角的理解。
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化。这些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 “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我先让学生“拉一拉——看一看——说一说”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养。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时、分、秒》教学反思
在第三册数学教材中,第六单元《时、分、秒》是一个难点。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一圈是12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例如求从11点--4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用11减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4到11的格数,而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还有诸如“2:45--3:20经过了()分”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还可以先算2:45到3:00是15分,再算3:00到3:20是20分,合起来是35分;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减45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60分,和20合在一起是80分,再减45就可以得到35分。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
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教材把进位乘法分为一次进位、隔位进位、连续进位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三课时编写,考虑到这几块内容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也有共同的重点——解决进位问题。因此在具体把握教材时,笔者把这前两部分内容(不进位与进位)统一起来,合并在一堂课内进行教学,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进位与不进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使学生构建的知识形成“链”,而不是堆砌的“知识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认识事物可以从整体入手,再去认识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教学实践证明,教材的重新组合,不仅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12×3、18×3为研究重点,通过尝试、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掌握笔算乘法的原理。再让经过有针对性地练习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进位乘法的算理算法。整节课与原教材相比,虽然内容增加了,但学生照样学得很轻松。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思想。因为知识的内化,必须是学生个体针对问题对现有材料和已有知识加以分析,展开思维,才产生迁移的过程。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于不同的个体知识背景和思维方法等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思维过程。本堂课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如何解答一个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式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勇于说说自己探索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共同分析讨论思维的正误。同时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在计算一个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时,允许学生既可从高位乘起,也可从低位乘起,让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即进位)时,自己领悟哪一种计算顺序更简便。教师努力做到尊重学生,民主教学,认真倾听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给他们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和机会,使他们在无恐惧的情景下自我检查、反省、逐步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
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例题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要进位、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又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 “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第五篇: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 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 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 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四边形》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尽量对每位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例如:你的反应真快!你的思维真敏捷。这次回答比上一次的有很大的进步。你的声音真响亮。你回答对了,如果能把话说完整就更好了。你的回答对大家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等等。
本节课中,我感觉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在认识了四边形之后,如果能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让学生亲自去摆一摆四边形,或者准备一些钉子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围一围,就更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四边形有4条直边和4个角的理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我上了《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也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数手指的游戏、有趣的思考题等很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均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比较遗憾。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我在教学这一知识时,重点调整了师生之间的课堂角色,当好向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操作、发现、归纳、表达,整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在自主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喜欢数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产生一种直觉而又朦胧的感性认识时,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把自己的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提问引导“拉一拉、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框架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了长方形框架的形状、角、名称都有了变化。这些
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独立操作、独立观察、测量、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新发现”,这就是他们的创造。教学到这里,我接着引导他们去验证,对 “全新发现”作出积极的评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通过大胆尝试、探索,感受数学的乐趣,激起学习的热情。
2、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拥有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我力图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在此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知识的自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和发现获得的,而不是我教给他们的。我先让学生“拉一拉——看一看——说一说”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然后以一句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特征呢?”为学生创设了继续探索的空间,接着,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发现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关系,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纵观这堂课,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成就感和自信心得到良好的培养。
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自信地学数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也是一项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教学任务!我应该为此继续努力!
《时、分、秒》教学反思
在第三册数学教材中,第一单元《时、分、秒》是一个难点。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钟面的基础知识,会认钟面上的时间,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及求经过时间等等。对于缺乏知识经验的二年级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例如在认识钟面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和课件的操作,让学生数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时针和分针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又向他们介绍了秒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走一圈是12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时;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以上概念在一边拿钟面进行实际操作一边提问时,孩子们尚能回答,可是让他们在独立做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
在教学求经过时间时,则感觉更加困难。例如求从11点--4点经过了几时,答案就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用11减4,有的在钟面上数,却数成了从4到11的格数,而且在数格的时候,他们往往数的不是几个格,而是几个数字。还有诸如“2:45--3:20经过了()分”这样的题目,也是比较难理解的。我给孩子们讲了几种方法,第一种是最直观的方法,在钟面上数格子;还可以先算2:45到3:00是15分,再算3:00到3:20是20分,合起来是35分;另外还可以把这样的题目当作减法来做,用后面的数减前面的数,20减45不够减,拿出一个小时当作60分,和20合在一起是80分,再减45就可以得到35分。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没有要求孩子们全部掌握,而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或可以理解的方法。对于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孩子,他们能在钟面上把经过的时间数出来,我也觉得他们挺棒的。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讲解、练习及个别指导,取得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大部分同学对以上知识都能基本掌握,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比以前有了提高。但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还是这些知识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的确过于难了,仍然是让我们感到比较困惑的…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笔者力图使计算教学从传授知识转向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从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提供新知识的探索材料到让学生尝试解答新知识、自己交流归纳算理、总结计算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较好地把握了计算教学的目标。
本节课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在注重知识技能的目标的同时,更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价值目标取向上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会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考虑到后继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2、重组教材,渗透系统论思想。
布鲁纳在其《教育过程》中曾经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
4、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情境的设计历来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会精心设计情境,将旧知与新旧,巩固与运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本课的设计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过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计算的应用性也难以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教学反思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
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例题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要进位、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又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习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平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习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可能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得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大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实。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气氛和谐,学生心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游戏中自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他们的合作者,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心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立了自信心。本节课尚需改进的方面: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 “摸球”这两环节因为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而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意义不大可以和第二环节合并改为师生互动,作为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 了起来,思维“活” 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