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高效课堂模式】 实验附小备课集团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周长是多少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间隔排列
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多彩的“分数条”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准确率达到90%以上。
2.熟练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教学重点:能准确进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积的末尾零的个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算一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复习乘法口诀表。7×5 3×2 4×6 9×9 2×8 5×5 4×7 7×8
二、自学例一(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一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出示:教材例一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什么方法计算
3.对照书本例一的解答,你用哪种方法? 4.你认为哪种方法更方便合理?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算式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导学要点:
最简便的方法 2×3=6 2×30=60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有哪些方法?每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2.哪种方法最简便?说说怎样口算? 点拨: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只要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在积的末尾添上0 2.乘数中有几个0,就在积的后面添上几个0。全班交流
分析书本上出现的几种方法,给予适当的点评。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一页试一试第2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二)口算练习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点拨:
都用乘法乘上它们之间的进率 提示:1时=60分 1分=60秒
(三)比较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四)创编练习
果园里种了300棵,300棵梨树,300棵苹果树,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1页 提高题: 比较大小:
700×6 O 600×7 800×3 O 700×4 8×800 O 700×9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五.家作
《课课练》第1页。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倍的认识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把“几倍”和“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凸现出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本质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时间:3分钟)1.△△△
□□□□□□□□□
△有()个,□有()个()。2.○○
●●●●●●●●
○有()个,●有()个()。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出示花坛图。
谈话: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除了求这两个数相差多少,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出示课题。
1、引入(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能比一比这三种花的朵数吗?(2)比如黄花和蓝花还可以这样比。
蓝花有2朵,把黄花两朵两朵地圈一圈,黄花里有几个2朵? 黄花有这样的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学生跟着读一读)
点拨: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那么红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可以怎样圈呢?黄花里有几个2朵? 2.自学。
3.试着列出算式。导学单(时间:5分钟)1.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圈一圈,完成书本P4的填空。2.你会照样子说一说吗?
3、全班交流。交流内容
1.倍?你是怎样想的呢? 2.为什么列除法算式?
3.红花增加2朵,红花的朵数 又是蓝花的几倍? 交流重点: 蓝花有2朵,红花有8朵,8朵里面有几个2朵,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求8朵里面有几个2朵,就是把8朵按每2朵一份进行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指出:“倍”不是单位名称,不用写上。
小结: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在过去学习的“几个几”知识上发展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要看清楚:①谁和谁比。②第一行有1个几,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③谁就是谁的几倍。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算。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基本练习】
1.第5页想想做做第1题。(口答)2.第5页想想做做第2题。先摆一摆、分一分,再填空。提炼总结:12是3的()倍。12是4的()倍。启发:你可以怎样想?2个2个连,10里面有5个2,彩球的个数是白球的5倍。3.第5页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你打算怎么连? 将填空补充完整。
【拓展练习】;
1、拍手游戏;谈话:老师拍几下,你能拍出我的几倍吗?;引导:要怎样拍才能清楚的听出来;请你拍出你想拍的数目,然后你想让大家拍出你的几倍;
2、小明今年8岁,妈妈32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导学要点:要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就是求32里;【创编题】;数一数,填一填;△△△()个;○○○()个;□□□□□□()个;☆☆☆☆☆☆☆☆☆☆☆☆()个;(【拓展练习】
1、拍手游戏
谈话:老师拍几下,你能拍出我的几倍吗? 引导:要怎样拍才能清楚的听出来。
请你拍出你想拍的数目,然后你想让大家拍出你的几倍。
2、小明今年8岁,妈妈32岁,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导学要点:要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就是求32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创编题】
数一数,填一填。△△△()个 ○○○()个
□□□□□□()个
☆☆☆☆☆☆☆☆☆☆☆☆()个()是()的()倍。()是()的()倍。()是()的()倍。
()是()的()倍。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四、课作。(时间:7分钟)基础题:《补充习题》第2页。
提高题:一根绳子长20米,对折两次后,原来绳子是现在的几倍?
五、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你能用“倍”说句话吗?说给爸爸妈妈听。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倍的认识练习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对倍的认识,能结合不同的现实情境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 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巩固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组合信息。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第1组(第5题)20×6 4×80 600×9 5×700 50×6 3×800
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第2组
70×3 400×6 600×5 5×800 500×7 40×9 200×8 3×30
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准确。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2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 1.第6题
量一量,求出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导学要点:应该把第二条线段的长度看作1份,要求第一条线段里有这样的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2.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点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创编题 小华套圈套中63个,小丽套中9个。
小华套中的个数是小丽的几倍?
(二)活用题(1)完成书本P6第8题。(2)完成书本P6第9题。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2).集体交流
第8题引导:选择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样选。
第9题引导:依据问题合理选择已知条件或依据条件灵活提出不同的问题;进一 步体会倍比与差比的联系与区别。
三、课作(10分钟左右)1.完成《补充习题》第3页。2.提高题
有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是百位上的2倍,百位上的数是十位上的2倍,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2倍,这个四位数是()。
四、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数报第 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紧密联系倍的概念和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2.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探索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1、按要求摆一摆,说一说
(1)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4个2根。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2)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三行摆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问:你是怎么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式解答。
2.尝试用摆小棒的方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7页例4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算式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画柳树时画了几个几棵?
2.摆柳树时摆了几个几棵?(3个5棵),求柳树有多少棵,也就是求3个5棵时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导学要点:
求5的三倍是多少,就是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做。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
(一)适应练习。
1.第7页想想做做,第1题。
点拨:用摆的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3的4倍就是4个3是多少,5的2倍,就是求2个5是多少,用乘法做。
(二)口答练习。
1.口答列式并说出结果。5的3倍是多少? 6的8倍是多少? 10的2倍是多少? 9的5倍是多少? 15的4倍是多少?
快速列式的方法:用乘法计算。
(三)比较练习。1.第8页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图中填出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提示:搞清楚谁是1倍数,谁是5倍数。2.第8页的第3题。
提示:梅花鹿是1倍数,大象是4倍数。3.第8页的第4、5题。
(四)创编练习。
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点拨:提出求倍数的问题。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4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
连线拼题:
体育组的器械室里球类数量需要整理统计,下面各组将收到为你们准备的9张小条信息(散乱放置),请你们用他们组成三道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帮助体育组把信息整理出来。
排球有5个;羽毛球有3个;实心球有4个;白皮球有6个(为什么这条信息放在一边呢?);
五、家作;1.《课课练》第4页;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课题:练习一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排球有5个。足球的个数是排球的7倍。足球有多少个? 羽毛球有3个。篮球是羽毛球的2倍。篮球有多少个? 实心球有4个。乒乓球比实心球多4个。乒乓球有多少个? 白皮球有6个(为什么这条信息放在一边呢?)
五、家作。
1.《课课练》第4页。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练习一 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能通过估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认真倾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教学难点:乘法估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1.练习一第1题。
第1题选择一组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练习一第2题。
口算比赛,2分钟内完成。
第2题关注学生的正确率,错的要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二、练习(2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
1.练习一第3-6题。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练习单:(1)完成书本第9-10页第3-6题。
(2)仔细观察,这4道题目可以分几类?(时间:6分钟)
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说说怎么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重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并把两种分类板书起来。2.练习一第7题。
先同桌互提,再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孩子思考提除法计算的问题就是刚才的哪一类。【创编练习】
红花有8朵,?
补充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成为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提示:根据刚才的两种分类进行提问。【对比练习】
练习一第8、9题。
比较,说说要注意什么。
提醒:看清楚条件和问题,然后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估算练习】
练习一第10、11题。交流估算的方法。
点拨:第10题李叔叔每分钟最多打100个字,8分钟打100×8=800(个),但这篇文章有800多个字,800﹤800多,所以不能。
第11题把两位数看作整十数后再估算。
三、课作(10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6-7页第1-5题。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提高题:
妈妈买回苹果和梨一共27个,其中梨的个数是苹果的2倍,苹果有几个?梨有几个?
点拨:通过线段图理解,把苹果看作1份,梨有这样的2份,总共是3份,那每一份就是27÷3=9(个)。
四、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算理,引导学生探索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2.经历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明确书写格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20× 3 4× 30 500× 4 40× 2 60× 6 300× 5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突出算理。
二、自学例5。(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5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5。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尝试用小棒摆一摆,说说可以怎样计算。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11页例5的解答,与书本不同在哪里?并进行改正。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 板上,备用。
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同桌交流小棒的摆法。
2.在用竖式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4.怎样用乘法进行验算? 4.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导学:
借助小棒摆法明确算理。追问:竖式中的“6”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积?为什么要把“6”写在个位上?第二次乘得的“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体醒学生通过自觉验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第12页试一试。点拨: 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312写在上面?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强调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提醒计算的格式。
(二)对比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中第2、3小题。
让学生说说积的定位方法及其思考过程。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3、4题。2.想想做做第5题。说说列式时的思考过程。
注意计算的正确率和合格率,为突破进位乘法计算的难度打下基础。
(四)创编练习。蓝花有4行,每行12棵;紫花有5行,每行11棵;黄花有3行,每行13棵。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答的问题,并解答。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四、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8页中的第2题中的第一列,第3-6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3 □ 1 □ 3 × 2 × 3 □ 4 □ 6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
2.阅读小数报、时代报相关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第7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2.通过摆小棒的直观操作演示到口算再到笔算层层深入,体验由直观到抽象逐步抽象出乘法笔算方法的过程,感受推理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乘积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笔算热身。(2分钟左右)指名学生板演:
24×2=;213×3=;说说213×3=你是怎么算的?回顾两三位数乘一位;
二、自学例6;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6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导学单(时间:5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竖式解答;3.试着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4.对照书本第13页的解答,找出不
24×2= 213×3=
说说213×3=你是怎么算的?回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二、自学例6。(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6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了什么问题?)3.试着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4.对照书本第13页的解答,找出不同,并进行修改。在学生自学时,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不同情况,备用。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在计算竖式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2.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有进位时怎么处理? 交流要点:
(1)小棒演示操作;
(2)先算2个8是多少,再算2个40,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其中2个8的 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最后是9捆又6根。
(3)竖式书写时,为了防止忘记,进位数可写小一些记在横线上。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归纳:用一位数乘被乘数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1.第14页试一试。
讨论:积的百位上应该写几?为什么?
引导归纳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说明乘的顺序及进位法则。2.想想做做1。
比较38×2和43×3竖式的异同点。
(二)基本练习想想做做2.为了竖式书写方便,一般把一位数写下面。
(三)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3、4、5题。
第5题强调:因为整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8份,所以整个图形表示的数是涂色部分表示的数的8倍。
(四)创编练习。桃子有35个,梨有13个,苹果的个数是桃子和梨的总数的2倍,苹果有多少个? 要求苹果多少个,应先求出桃子和梨一共的个数。
四、课作。(8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0-11页的第3、5、6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
填一填,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1 □ × 3 □ □
三、家作。
1.课课练第 页。2.课外阅读。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练习二(1)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正确率达90%以上。
2.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验算的良好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口算、笔算、验算方法的巩固,快速高效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时能读懂题意,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1.4×20 90×5 40×4 60×3 6×70 200×8 选择其中两题说说思路。2.第15页练习二第1题
全班独立完成,注意了解正确率。
二、练习[基本练习] 1.第15页练习二第2题。
算完引导比较: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第15页练习二第3题。
说说错在哪里,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1.完成第4题中前两列。
2.完成第5-7题。*想办法验证你的答案,确保做对。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
(二)创编题
李老师家距离学校221米,他每天上班都要走两个来回,李老师每天至少要走多少米? 思考:有什么叫来回?可以怎样解答?
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
交流答案,并说说注意点。
第4题了解学生计算中的典型错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7题交流思考过程。创编题,理解一个来回就是2个221米,两个来回就是4个221米,这题求的是4个221米是多少。
三、课作
1.《补充习题》第12页第1-3(其中第2题做前两列。)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
□里最大填几?
□28×4<1000 □×216<1000
四、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2.阅读课外资料。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练习二(2)第 9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并掌握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进一步掌握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会估计积是几位数,并能解决连续两问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经验,提高合作交流、认真倾听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不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难点:估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7分钟左右)1.练习一第1题。一组一组口答。
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点拨:以32×2为例,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常是:30×2=60,2×2=4,60+4=64。
2.练习一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选择其中的2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突出口算方法。
二、练习(25分钟左右)【口答练习】
1.练习二第10题。
出示第一组,说说积是几位数,是怎么判断的。出示第二、三组说说积是几位数,为什么。选择一组进行笔算,验证刚才的估计。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判断积是几位数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笔算结果检验此前所作的判断。
【基本练习】
练习二第11-13题。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在小组内交流。练习单:(1)完成书本第16页第11题下面一行。(2)完成书本第16页第12、13题。(3)想办法验证你的答案是否正确。(时间:8分钟)
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说说做题时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全班交流。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创编练习】
1.根据要求填一填。积是三位数:□32×3 积是四位数:□32×3
点拨:百位上的积不需要进位,得数通常是三位数;百;2.16只兔子和1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脚?;提醒:每只兔子有4只脚,每只小鸡有2只脚;
三、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18-19页第2、4、5、6题;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提高题:;填一填;□24;×□;□□96;点拨:从个位4乘几得数的个位为6开始思考;
四、家作;1.《课课
点拨:百位上的积不需要进位,得数通常是三位数;百位上的积需要进位,得数通常是四位数。
2.16只兔子和1只小鸡一共有多少只脚?
提醒:每只兔子有4只脚,每只小鸡有2只脚。
三、课作(8分钟左右)
完成《补充习题》第18-19页第2、4、5、6题。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提高题: 填一填。□ 2 4 × □ □ □ 9 6
点拨:从个位4乘几得数的个位为6开始思考。
四、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
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第 10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经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方法。渗透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合理选择笔算、口算和估算。
2.通过知识迁移,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究领悟出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认真检查的习惯。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以及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热身。(2分钟左右)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30×4= 20×3= 200×3= 210×4=
32×4= 28×3= 262×3= 216×4=
说说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在进位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7。(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解决的问题。出示:教材例7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2.自学。
在学生自学时,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不同情况,备用。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17页的解答,找出不同,并进行修改。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在计算竖式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
2.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都有进位时怎么处理? 交流要点:
48×4的详细计算步骤,注意让学生说清楚十位、百位上分别是几?是怎样得到的?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归纳:1.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个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十位进几; 2.用一位数乘两位数上十位上的数,积满几百向百位进几; 3.不要漏加进位数字。练习(15分钟左右)
三、适应练习。1.第17页试一试。
讨论:积的百位、千位上各是几?分别是怎样得到的?
小结:1.用一位数一次乘两三位数上各位上的数,积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2.不要漏加进位数字。
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进行适当的追问,进一步突出对每次进位的处理方法。想想做做1。
四、基本练习想想做做2、3.五、综合练习
想想做做4、5、6题。
第4题“定员112人”的含义;
第6题让孩子认识到:根据题中的条件不仅可以算出小英已看了多少页,而且还能算出这本书的总页数。
六、创编练习。3 □ 8 × □ □□ 3 2
七、课作。(8分钟)
完成《补充习题》第14-15页的第2、5、6题。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
□ 里最大填几? □ 28×4<1000 □ ×216<1000
八、家作。
1.课课练第 页。2.课外阅读。
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练习三(1)第 1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锻炼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3.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5分钟左右)第1组(第1题)6×7+4 2×8+6 7×9+5 5×5+3 3×9+7 8×6+7
请3组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第2组
40×3 400×3 500×5 5×700 800×7 4×90 200×3 9×30
导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8题,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准确。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2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 第2题 43×8 7×44 39×5 75×6 3×284 9×263 6×724 355×8 学生独立完成。
点拨:有针对性地选择几题进行讲评。注意如何连续进位。【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创编题 改错
点拨:改错时要先按照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认真检查每道题计算是否正确,如果错误,知道错在哪里,然后改正过来。
(二)活用题
(1)完成书本P19第3题。
第3题导学要点:解题过程要清晰,书写要整齐。(2)完成书本P19第4题。
第4题导学要点:可以根据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思考。(3)完成书本P19第5题。第5题导学要点:要求吃掉25棵,还剩多少棵,就要先算出3筐白菜一共多少 棵。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2).集体交流
三、课作(25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16、17页。
四、家作
1.《课课练》第12页。
2.阅读小数报第 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练习三(2)第 1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2.通过解决不同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析;3.经历观察、假设、试验、推理等活动,提高对乘法;教学重点: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估算和笔算的不同价值;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400×7400×2;32×35×800;50×89×600;21×34×
1.使学生掌握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形成相应的口算技能;并熟练掌握需要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解决不同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经历观察、假设、试验、推理等活动,提高对乘法 的理解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估算和笔算的不同价值。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400×7 400×2 32×3 5×800 50×8 9×600 21×3 4×22 13×3 21×4
请学生,快速口答。并选择1和3说说思考过程。
二、练习(27分钟左右)[基本练习] 3.第6题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学生尝试完成第一组,说说思考的方法。说说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其余两组。
点拨:相同点:每组上下两题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时都可以用一位数先乘几个十,再乘几个一,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合起来;不同点:上面一题不需要进位,下面一题需要进位。
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4.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选择一些题目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在书本和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创编题 估计每题的积各是几位数。513×4 119×5 6×42
引导:请学生说说估计的过程。
(二)活用题(1)完成书本P20第8题。
第8题3至5分钟的时间完成,对计算过程中的连续进位进行适当点评。(2)完成书本P20第9题。
第9题点拨:先求小李加工的零件数。(3)完成书本P20第10题。
第10题追问:两小题的解题过程有何异同。(4)完成书本P20第11题。
第11题的第1小题帮助学生说清楚估算的思考过程。(5)完成书本P20思考题。
思考题点拨:根据计算的方法和过程一步步推理判断。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
说说每题是怎样思考的。(2)集体交流展示
三、课作(10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18、19页。2.提高题
书本P20思考题。
四、家作
1.《课课练》第13页第 题
2.阅读小数报第 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第 13 课时 教学目标: 课时 总第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有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5%以上。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预设3分钟)1.听故事。
2.仔细观察图,提出问题。
故事:有一天,3只小猫背着鱼篓,拿着鱼竿,高高兴兴地到河边去钓鱼,来到河边后一边钓鱼一边捉蝴蝶,一天下来结果怎样呢?
二、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15分钟左右)1.出示:教材例8情境图。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小组交流:
(1)用加法计算:0+0+0=0(2)用乘法计算:0×3=0
讨论:0和3相乘等于0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问:0×3=0表示什么意思?
3个0相加等于0,改写成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3.形成结论: 想一想:
(1)0×7和8×0结果是多少? 问:你能从几个类似的算式有什么发现?(2)小结:0和一个数相乘得0。
问:你能从几个类似的算式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出示例9图。
问: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1.仔细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 思考
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要求学生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 积的十位上的0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式解答。
2.尝试用竖式解答。(你遇到什么问题?)3.完成书本第21页例9的解答。4.回答书本茄子老师的问题。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迅速板演到黑板上,备用。
【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在用竖式计算时用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2.说说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全班交流】
分析黑板上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展示学生作业,分析典型错误和不足。出示,指名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
三、练习。(15分钟左右)基本练习
1.第22页,第1题。口答。
2.第22页,第2题。练习后提问 题目中间有0,答案中一定有0吗?为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几位数? 啄木鸟医生
第22页,第3题。
提示:先分析错因,再改正。比比谁第一
第22页,第4题。选做 选作:左边四题
提示: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写上边。实践应用 第22页,第5,6题。
理解还够编3个中国结吗?写出理由,可以体现不同的方法。
四、课作。(8分钟左右)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 页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收集学生竖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做好个别辅导。典型错题收集 创编练习。
每日一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集体讲评,由学生讲解错题 家庭作业:
1.《一课一练》第 页。2.阅读小数报课外阅读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第 1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能列式计算末尾有0 的乘法。
2.学会正确列式计算末尾有0 的乘法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列式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于列式的格式,积的末尾0的个数。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左右)列式计算43×8 7×44 355×8 2×304 603×3 207×9
三、自学例10(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实际上也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2.自学;导学单(时间:五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2.怎样计算4×120?;3.注意书写格式;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1.你是怎么想的?;点拨:;可以先尝试计算4×12;2.说说有没有什么较为简单的方法?;4.全班交流;分析书本上出现的几种方法,给予适当的点评;提示:
1.明确例题中的数学信息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实际上也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2.自学
导学单(时间:五分钟)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2.怎样计算4×120? 3.注意书写格式。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么想的? 点拨:
可以先尝试计算4×12
2.说说有没有什么较为简单的方法? 4.全班交流
分析书本上出现的几种方法,给予适当的点评。提示:
注意书写格式
四.练习(15分钟左右)
(二)适应练习210×3 320×2 400×4 550×2 620×5 点拨:
先把末尾的0去掉计算,再在结果的末尾加上0,乘数有几个0,就在后面添几个0.(二)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提示:
先计算一个年级有多少学生,再计算学校共有多少学生。三比较练习100×3 130×2 300×2 210×5 400×4 340×2 500×2 580×7 600×5 620×6
(四)创编练习
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3个班,每个班有50个人,问学校一共有多少学生?
五.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3页。提高题: 420×5 990×4 540×8 200×3×4 290×2×5 320×3×7 六.家作
《课课练》上的相应题目。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练习四 第 1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 法。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耐心地做题。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熟练计算乘数中间有0及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第1组13×5 15×3
再出示另两组: 6×12 5×16 2×16 15×6
卡片形式,逐题呈现,指名口答说说思考过程。辨析:乘积十位上的数字为什么不一样? 第2组
9×300 45×2 18×3
3×23 2×34 16×5 800×8 2×210 5×12 8×200 21×4 18×5 8×0 200×7 9×80 8×7+6 5×9+7 6×9+6 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答案写在 随练本上,开火车口答并批改。说说在口算这些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过渡:除了能熟练又准确的进行口算。乘法的笔算更是本单元的重点。
二、练习[基本练习]
1、第3题竖式计算 304×5= 3×208= 340×5= 2×280= 四人板演 点拨:把304×5和340×5组成题组,让学生通过计算与比较,更加清楚两种情 况分别怎样处理,防止互相混淆。
小结: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怎样算?
2、第4题前两题
(1)学生回答相关的数学信息。(2)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3)计算并集体订正。
看表格,你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要求总价该怎样思考?
3、第5题
(1)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2)根据前两个条件你能先求出什么?(3)分步列式计算。
点拨:先要求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 【整体练习】
1、完成练习单
学生围绕练习单的要求进行自主练习。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25第3题剩下部分。
2、完成书本P25第4题的剩下部分。
3、食堂买来3筐番茄,每筐筐120个。用去200个番茄后,还剩多少个? 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交流要求:(1)轮流汇报,有不同意见的指出、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2)用一句话说说解决每一题的关键是什么?或者说一说要注意些什么? 完成后检查确保做对。
(二)创编题
李老师每月存980元。她想买一台7200元的电脑,存钱8个月,够吗? 追问:要求够吗?必须先求什么?
2、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2)集体交流
全班校对,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
三、课作
1.《补充习题》第24、25页上第2、3、4、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题。
教师巡视,多多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点和帮扶。有能力的同学做完后完成提高题。收集并反馈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师生一起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纠错措施。2.提高题
小明家离学校450米。一天早上他已经到了学校,突然发现语文书忘带了,他看时间还早就回去拿。这天早上他在学校与家之间一共走了多少米?
点拨:小明这天早上在学校与家之间走了几个全程?
四、家作
1.《课课练》第16页。
2.阅读小数报第几版什么内容,或其余的阅读材料。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复习
(一)第 1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能正确快速口算,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能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积的大致范围,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恰当选择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50×6 4×12 13×7 500×6 4×18 17×3
指名随机口算得数,并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小结: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通常是把整十数看作几;
二、自主整理;
1、自主整理;知识整理单(5分钟);1.快速阅读书本第1页到第25页所有内容;(1)(2)(3);2.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1)(2)(3);3.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
2、小组交流:把整理出的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练习
小结: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通常是把整十数看作几个十,把整百数看作几个百来思考;两位数乘一位数,通常先用几个十乘一位数,再用几个一乘一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合起来。
二、自主整理。(8分钟左右)
1、自主整理。
知识整理单(5分钟)
1.快速阅读书本第1页到第25页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单元你学到了什么知识?(1)(2)(3)
2.本单元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1)(2)(3)
3.本单元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
2、小组交流:把整理出的成果在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成果。围绕知识整理单进行小组交流,师适当给予点拨。
三、练习。(20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复习第2题。
学生进行口算,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复习第4题。
交流:积是几位数,说出方法。再分组进行竖式计算。最后将笔算结果与估算进行对照,确认或修正先前的判断。
(二)【对比练习】 复习第3题。
男、女生进行笔算比赛(2、3两组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完成的一组题中的算法,进行交流。
提示:进位怎么处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复习第5题。
点拨: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获得哪些信息。提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除法做。引导学生提除法解决的问题。
2、复习第6题。
点拨:学生读题审题,说说获得哪些信息。
提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做。
四、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
五、课作。(8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26-27页上第1、3、5、6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挑战自我。
2、挑战自我:把3、0、8、7四个数字分别填进下面的□里,写出算式。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
要使积最小,应该怎样填?□□□×□
六、家作。
1、《课课练》第17-18页第1、3、4题。
2、阅读小数报第()期。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第一单元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课题:复习
(二)第 17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与计算速度。教学重点:培养观察能力、数学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难点:在情境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2分钟左右)30×6 4×15 13×3 200×8 5×16 37×2 25×3 7×900 12×8
开火车口算得数,择题说出口算方法。
二、练习。(28分钟左右)
(一)【基本练习】
1、复习第7题。
(1)学生尝试完成左边一竖排的题目。(2)独立完成剩下两题。交流方法:先笔算,再比较; 先口算,再比较; 先观察,再比较。
优化方法:如13×5○31×5,都是乘5,因为13<31,所以
2、复习第8题。
(1)完成第一组题。
(2)利用规律完成第二、三组题。(3)填空:
130×12=130×()×()
提示:观察上下两题,找出规律,再运用规律。
2、复习第9题。
先算一算,再说说每组的规律。
运用规律:接着往下写一条或几条算式。
(二)【综合练习】
1、复习第10题。先估一估,再计算。
学生交流估算:380×4<1600,820×2>1600。
提示:小华一天走1个来回,小芸一天走两个来回。
2、复习第11题。学生独立审题并完成。提示:一个星期有7天。
3、复习第12题。
(1)独立完成1、2小题。(2)提出问题。
3×5<31×5。合理、灵活地选择和组合已知条件,完成1、2小题。
(三)【提高练习】
思考题:2个850米,用乘法。
提示:画出小欣上学过程的示意图。
三、全班交流,总结提炼。(2分钟左右)
四、课作。(8分钟左右)
1、完成《补充习题》第28-29页上第1、3、5、7题。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挑战自我。
2、挑战自我:三位老师带86名同学去露营,每4人一个帐篷,一共带了22个帐篷,够吗?
五、家作。
1、《课课练》第19页第1、2题。
2、阅读小数报第()期。
分析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课题:认识千克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从而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预设:2分钟)
猜一猜:哪一盒重?哪一盒轻? 为什么?
①大小不同的两盒物品。(大的重,小的轻)②大小相近的两盒物品。(小的重,大的轻)
引导:有时光凭眼睛看,看不出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板书:掂一掂)指出:这种方法简单又方便。
掂一掂:分小组掂一掂红枣和膨化食品,感悟哪袋重?哪袋轻?并说一说。指出:在数学上,一般把物品的重量称为质量。(板书:质量)要准确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就要用秤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二、自学例1。(预设:20分钟)
(一)认识千克
1.导学单1:(时间:3分钟)
自学书本第29页“试一试”以上的部分,自己试着口答28页上的问题。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①称一般物体有多重,通常用什么作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在左面台秤的秤面上看到了什么?右面台秤的秤面上指针指着数字几?表示什么呢?
③在秤面上指一指2千克、3千克和5千克。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3.全班交流。
哪些问题小组里还有疑问的或有争议?给予适当点拨。导学要点:
1.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2.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几,就表示这个物体重几千克。追问: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二)建立1千克概念。
1.导学单2:(时间:5分钟)小组合作: ①称一称、拎一拎1千克的大米。
②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数学书大约有几本。③边数边称出1千克的鸡蛋大约有几个。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2.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导学要点:同样1千克鸡蛋,鸡蛋越小个数越多,鸡蛋越大个数越小。
②想一想:1千克鸡蛋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
(三)感受几千克;1.称一称你书包大约多少千克?;专家建议: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书包重量最好不要;2.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
三、分层练习;
(一)适应练习;1.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思考:下面袋里的食品各有多少千克?净含量是什么意;点拨:;指出:好多物品的包装袋上都标出了该物
②想一想:1千克鸡蛋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约有几个?
(三)感受几千克。
1.称一称你书包大约多少千克?
专家建议: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书包重量最好不要超过2.5千克;四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不要超过3.5千克,否则会影响骨骼的发育。
2.拿出或放进一些物品,使称出的结果大约是2千克,并拎一拎。
三、分层练习。(预设10分钟)
(一)适应练习。
1.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
思考:下面袋里的食品各有多少千克?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着1千克上呢?为什么?
点拨:
指出:好多物品的包装袋上都标出了该物品的质量,所以要知道物品的重量,除了掂一掂、称一称,有时还可以直接看标注。(板书:看标注)
2.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
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二)比较项练习。
完成第29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出:生活中我们再称一些蔬菜水果或其他东西时,往往不能得到整千克数,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大约几千克”来表示。
引伸: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创编练习。1.判断。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2)1只乒乓球约重2千克。()(3)1千克=1公斤。()
(4)2袋奶粉约重1千克。()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2.口答:1袋大米100千克,倒出一部分后还剩76千克,倒出了多少千克? 点拨:求部分数用减法。
四、课堂作业。(预设8分钟)
1.《补充习题》P30第2、3、4、5、6、7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有甲、乙两箱苹果,如果从甲箱中拿出6千克苹果放入乙箱中,那么 两箱苹果就一样重。原来甲箱中的苹果比乙箱中的重多少千克?
五、家庭作业。
1.书本第30页“想想做做”第4题,阅读“你知道吗”。
2.《课课练》第22页一、二、三及“拓展应用”。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课题:认识克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很轻”的质量观念。
2.知道克与千克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在活动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选用恰当的质量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2分钟)
1.猜一猜:一包膨化食品比1千克重还是比1千克轻? 说说你的理由。
引导:先称一称,再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2.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二、自学例2。(预设20分钟)
(一)、认识克
1.导学单1:(时间3分钟)
自学书本第31页称黄豆以上的部分,试着说说不同面值的硬币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①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做单位?用什么符号表示? ②称比较轻的物品一般会用什么工具?
③2分硬币重多少克?1角硬币呢?1元硬币呢?
交流要求:认真倾听,轮换着说,有不同想法的及时补充。3.全班交流
如遇有争议的,适当点拨。导学要点:
1、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写作g。(板书克 g)
2、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一般会用小型电子称。
3、只有2分硬币大约重1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二)建立一克的概念
1.导学单2:(时间5分钟)
小组合作:用电子称称出10克黄豆。① 称一称:称出10克的黄豆 ②数一数:10克黄豆有多少粒? ③算一算:1克黄豆有多少粒? ④掂一掂:1克黄豆的重量。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感受几克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有多少克,再称一称文具盒大约有多少克。分别用手掂一掂。
点拨: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大约重1克,我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再和同学交流。同学们能估一估这本数学书重多少克吗?动手称一称。
(四)探索千克与克的关系
明确题意,2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可以用1千克表示,也可以用1000克表示。所以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并掌握读法。点拨:一包盐重500克,两包盐是多少克?我们称一称是多少千克呢?(板书:1千克=1000克)指导读法。
三、分层练习。(预设8分钟)(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进一步认识包装袋上的标注“净含量”。
指出:要知道物品的重量,最方便的就是直接看标注。2.“想想做做”第2题 说说如何读出来的。
点拨:我们用克为单位的台秤,也能称出这些物品的重量,你能看着图说说橘子和甜瓜各重多少克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比1克重,比1克轻的物体有哪些? 指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二)比较练习
1.“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换算时怎么想的?
指出:说说千克与克之间是如何换算的。2.“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合作称出5克盐,看看有多少。
专家建议:健康成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以最好不要超过5克为宜,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
3.“想想做做”第6题
观察图意进行解答,交流自己的方法。
点拨: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创编练习1.填空:(1)一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2)一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指出:要正确进行计算和换算。2.判断:(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3)1千克棉花比 1000克铁轻.()指出:要正确运用单位。
四、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
1.《补充习题》第32页第2~8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2.提高题:一瓶矿泉水连瓶重600克,倒去一半后连瓶重310克,瓶子重多少克?
五、家庭作业 1.阅读书本第33页“你知道吗”。2.完成《课课练》第23页全部。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课题:练习五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熟练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互化,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灵活、合理地选择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同学合作的态度及不怕困难的精神。4.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合理估计常见物体的重量,能正确进行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预设3分钟)1.回忆千克与克的相关知识。2.揭示课题。板书:
常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1千克=1000克
二、质疑思辨。(预设7分钟)
1.小组交流: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这3个苹果共有多重?(出示3个苹果)预设:(1)通过视觉直观判断。(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3)提出借助工具称重。(4)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
小结:一个物体仅仅通过眼睛是无法了解他们的质量的,最精确的方法是用秤来 称,这样我们就可以告诉别人“是多少克”;2.称一称3个苹果的质量;3.出示西瓜,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比3个苹果重还是轻;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预设:;(1)提出用手掂;(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3)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
三、分层练习;完成书本第34页1、2、3题;集体校对,针对有错的问进一步分析原因;1.书本第34页第4题;2.书本第34页第5题;3.书
称,这样我们就可以告诉别人“是多少克”。在不用秤的情况下,我们也是可以大致了解一个物体的质量的:可以运用手来掂称;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经验,采用一定的参照物帮助我们进行对比分析,不过因为是估计出来的重量,所以我们只能说是“大约有多少克”而不能说“就是多少克”。
2.称一称3个苹果的质量。
3.出示西瓜,估计一下它的重量比3个苹果重还是轻?大约有多重? 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预设:(1)提出用手掂。
(2)运用生活经验判断。(3)引用参照物对比判断。
三、分层练习。(预设20分钟)练习单
(一)基本练习。完成书本第34页1、2、3题。
集体校对,针对有错的问进一步分析原因。
(二)综合练习。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1.书本第34页第4题。2.书本第34页第5题。3.书本第34页第6题。
4.书本第34页第7题(2)。想办法验证你答案,确保做对。
(三)创编练习。
1.一辆自行车的载重量是90千克,李叔叔体重65千克,他一共买了30千克的物品,他能骑车把这些物品带回家吗?
点拨:可以将李叔叔和货物的总重量与自行车的载重量作比较,也可以用自行车的载重量减掉李叔叔的体重后与货物重量作比较。
2.250克 100克 4元 2元
要买700克的饼干,你会怎样买?
点拨:可以全部买100克包装的,也可以两种包装搭配买。
四、课堂作业。(预设10分钟)
1.《补充习题》第34~35页第2、3、4、5、6题 2.提高题:书本第35页思考题。
五、家庭作业。
1.《课课练》第24~25页一、二及拓展题。2.阅读书本第35页“你知道吗”。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指课题并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2.观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3.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1.出示合作要求:
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直尺、三角板,想一想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提示:用直尺量,看看出它的每条边长度怎样。②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验证;
通过对折,并重点理解对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说“把长方形的上下边对折,他们重合在一起,说明上下边相等;同样证明左右边相等。
③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形成小组的意见。2.集体交流
①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②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③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划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归纳总结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合作,也可以小组间4人一起合作,拼成即可。
(二)对比练习。
1.想想做做第3、4题。
如何在一个长方形里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5、6题。
针对学生错例,提醒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注意点。
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几个这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借助画图解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36页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高题】
右图中一共有()个正方形。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认识周长 第 2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教学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计算出周长。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一找,摸一摸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直尺边线。强调从哪里开始就要从哪里结束。
2.观察:篮球场、游泳池、树叶的边线。这些图形都是封闭图形。3.揭示课题:周长
用自己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二、自学例2。(15分钟左右)1.同桌合作要求:
①打开书本39页,如何知道两个图形周长?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②先自己测量,计算,再交流 ③哪个图形周长长?
提示: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2.小组合作要求:
①拿出准备好的树叶,(每个小组只要测量一片大小适中的树叶)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②准备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③一人固定树叶,一人用线缠绕,一人准备直尺,一人记录。
细线在这里有什么用处?尽可能将细线与树叶外围的边重合在一起。3.集体交流:
每个小组测得树叶的具体长度; 在测量树叶周长时有什么注意点。
如何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感受“化曲为直”。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3题。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如何计算各个图形周长?说说自己列式时思考过程。
(二)综合练习。1.想想做做第4题。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三)创编练习。
用10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它们的周长()A长方形长 B正方形长 C三角形长 D一样长
这句话中的重点字词是“分别”
不管怎么围,围成什么图形?什么不变?体会“变与不变”。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37页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
小明用一根长400厘米的绳子在桌面周绕了一圈后,还剩下86厘米,桌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五、家作。
1.《课课练》第 页第 题。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2.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3.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择优选择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它的长和宽,提;相机出示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启发:要求篮球场
1.使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会解决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以及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择优选择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时间:3分钟)
1、出示一张篮球场的平面图,并标出它的长和宽,提问:根据这张图以及相关的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相机出示问题: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2、启发:要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要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3、指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建构。(时间:15分钟)
1、自主学习导学单:
(1)独立计算篮球场的周长。
(2)把你的计算方法小组内说一说。小组交流:
(1)核对答案,订正错题。(2)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2、全班交流。交流重点:
(1)题目中给出的数据只有两个,但连加算式中却出现了4个数据,这是为什么?
(2)28+15算出的是什么?把算出的结果再与2相乘算出的是什么?
(3)上面的四周方法算的都是长方形几条边的长度之和?你认为哪些算法是比较简便的?
预设:
(1)28+15+28+15=86(米)(2)28+28+15+15=86(米)(3)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
(4)28+15=43(米)43*2=86(米)
3、说说喜欢哪种方法。
4、完成“试一试” 全班交流
(1)25+25+25+25=100(米)(2)25*4=100(米)
比较:算出的都是正方形的几条边的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些?
小结:我们又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将课题补充完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三、内化练习。(时间:15分钟)【基本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列加法连加算式的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法。2.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你打算量出哪几边的长度?为什么? 【拓展练习】
3、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小华跑了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操场的什么?
4、想想做做第4题。
为什么要用“大约”这个词表达计算结果? 【创编题】
学校将原来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操场,扩建成一个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运动场。你知道扩建后操场的周长增加了多少米吗?
引导学生画图。
四、课作。(时间:7分钟)基础题:《补充习题》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提高题:用9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图形,如果拼成大正方形,则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如果拼成长方形呢?
五、家作。
1.《课课练》第几页第几题。2.口算练习
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练习六(1)第 4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54-13 54-18 34+49 49+14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知识。(预设6分钟)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杨的
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基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 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 先完成的同学思考: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对比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
四、课堂作业。(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40—41页
提高题:李奶奶每天早晨围绕着一个边长为25米的正方形花坛走4圈,她每天早晨走多少米?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练习六的填空题第1、2题、判断题全做、选择题全做、第四大题。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练习六(2)第 5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含义的理解,使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2.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练习六第8题
二、练习(27分钟)【基础练习】 练习六第9题
指出:要求长方形的周长,一般需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活用练习】
练习六第10题 自主练习单: 1.完成第10题
2.菜地一面靠墙,有哪几种情况?
3.“至少”两字是什么意思?应该选择哪一种情况?
引导学生理解:菜地一面靠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长靠墙,一种是宽靠墙。在此基础上讨论哪种情况是篱笆用的最少的。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简易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操作练习】 练习六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先求出围成这个图形6条边的长度,最后相加。
2.通过平移可知,这个图形的周长就相当于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创编练习】
如下图所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同时从学校到村长家,喜;现学现用,学生通过上面拓展练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平;
三、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42-43页;提高题:书本第45页思考题;
四、家庭作业;《课课练》练习六的剩余题目;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周长是多少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
如下图所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同时从学校到村长家,喜羊羊沿A路线行走,美羊羊沿B路线行走,如果两人速度一样,谁先到村长家,为什么?
现学现用,学生通过上面拓展练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平移法的经验,通过平移帮助学生理解,两人走的路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人会同时到达。
三、课堂作业。(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42-43页 提高题:书本第45页思考题。
四、家庭作业。
《课课练》练习六的剩余题目。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周长是多少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 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主动探究(预设3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导学单: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2)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会相等?另一个多边形的周长也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多边形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师:根据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小结:通常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再有条理的列举出各种不同的长和宽。列举的时候要有一定地条理。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 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估计周长时,先估计其中某一段的长,再通过估算得出结果。也可以先画出与相关图案大小接近的简单平面图形,再由这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推算出该图案的周长。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围一围再量一量的策略达到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目的。
三、全课总结、巩固知识。(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题: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体验计算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口算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突出口算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
1.40÷5=(),读作:()。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2.24÷3= 45÷9= 72÷8= 56÷8= 12÷4= 36÷9=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24÷3= 说说口算方法。
3.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1.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用小棒分一分。3.尝试用语言表达解答思路。(你遇到什么问题?)4.对照书本第48页例1的口算方法,你用的是哪一种?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口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交流。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重点说清60支铅笔分的时候,60是6个十,六捆小棒平均分三份。
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同桌口算的方法。
2.在用口算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4.试一试 600÷3= 思路表述清楚:
1、想乘法 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是200
3、类比推理
5、自学例2。根据题意写出算式 120÷3=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点拨:
120可以看作是几个十?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就可以转化成原来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进一步突出整十数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对比练习。
1.第49页“想想做做”第1题
第1题追问:(1)想一想,你能很快说出这组题的结果吗?(2)这组题目有什么联系?
(二)适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3、“想想做做”第3题 点拨: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深化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5、“想想做做”第5题 参加单打,每组几人? 参加双打,每组几人?
指出每两人分一组可以分几组是除法的意义,怎么列式?
校对作业,分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订正。全对的做“提高题”。
(四)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图中长方形平均分成六份,(左端和右端两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和涂色部分同样大的三角形),涂色部分相当于一份。
(五)创编练习。
小华和他的三个同学共跳了400下绳,平均每人跳多少下?
四、课作。(8分钟左右)完成《补充习题》第44页 『提高题』
800÷()=200 800÷()=400 800÷()=800
五、家作。
1.《课课练》第37页。2.补充
如下图所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同时从学校到村长家,喜;现学现用,学生通过上面拓展练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平;
三、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42-43页;提高题:书本第45页思考题;
四、家庭作业;《课课练》练习六的剩余题目;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课题:周长是多少第6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
如下图所示,喜羊羊和美羊羊同时从学校到村长家,喜羊羊沿A路线行走,美羊羊沿B路线行走,如果两人速度一样,谁先到村长家,为什么?
现学现用,学生通过上面拓展练习,已经积累了一些平移法的经验,通过平移帮助学生理解,两人走的路是一样长的,所以两人会同时到达。
三、课堂作业。(10分钟)完成《补充习题》第42-43页 提高题:书本第45页思考题。
四、家庭作业。
《课课练》练习六的剩余题目。第三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课题:周长是多少 第 6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我处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总量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3.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和周长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认定目标(预设5分钟)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 里都有些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运用这些学具进一步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出示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主动探究(预设33分钟)小组合作学习导学单: 1.拼一拼
(1)请同学们取出6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动手拼一拼,看看可以拼哪些形状的图形?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学生互动交流。想一想你拼成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2.比一比
(1)谈话:同学们都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后两个图形)
同学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先估计下:哪一个图形的周长长一些?请同学们验证下自己的猜测。
(2)学生尝试测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指名汇报,教师板书。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为什么会相等?另一个多边形的周长也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吗?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把多边形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来解决,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3.画一画
谈话: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吗?在小组交流下,看看有几种情况?你能画出这些长方形吗?
如果正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画出这个正方形吗? 师:根据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小结:通常先算出一组长和宽的和,再有条理的列举出各种不同的长和宽。列举的时候要有一定地条理。
4.量一量 出示课本上两幅图。这两幅图是什么?你能指出它们的周长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下。(第二幅图注意让学生明确周长就是圆的周长,和里面的图案无关。)
你能估计出这两幅图形的周长吗?你能验证下吗?你打算如何验证?同桌合作 测量出两幅图形的周长。(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软线来测量,注意让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估计周长时,先估计其中某一段的长,再通过估算得出结果。也可以先画出与相关图案大小接近的简单平面图形,再由这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推算出该图案的周长。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围一围再量一量的策略达到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目的。
三、全课总结、巩固知识。(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四单元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题: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第 1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体验计算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和估算能力。3.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口算整
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突出口算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计算:
1.40÷5=(),读作:()。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2.24÷3= 45÷9= 72÷8= 56÷8= 12÷4= 36÷9=
选择其中1—2题请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批改,结合24÷3= 说说口算方法。
3.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1.出示:教材例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明确例1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2.用小棒分一分。
3.尝试用语言表达解答思路。(你遇到什么问题?)4.对照书本第48页例1的口算方法,你用的是哪一种?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收集学生口式计算的多种情况并请学生交流。导学要点:
结合学生回答,借助小棒演示算理。重点说清60支铅笔分的时候,60是6个十,六捆小棒平均分三份。
3.小组交流。交流内容: 1.同桌口算的方法。
2.在用口算计算时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3.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针对学生的错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地方。4.试一试 600÷3= 思路表述清楚:
1、想乘法 2、6个百除以3,得2个百,是200
3、类比推理
5、自学例2。根据题意写出算式 120÷3=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点拨:
120可以看作是几个十?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就可以转化成原来所学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进一步突出整十数或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对比练习。
1.第49页“想想做做”第1题
第1题追问:(1)想一想,你能很快说出这组题的结果吗?(2)这组题目有什么联系?
(二)适应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3、“想想做做”第3题 点拨: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
(三)深化练习
4、“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理解题意,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 帮助学困生,收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5、“想想做做”第5题 参加单打,每组几人? 参加双打,每组几人?
第二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全册教案
1、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要求: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胜利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提问: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2
2、想想做做4
3、想想做做5
四、作业:想想做做3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3、练习一1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例题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除,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
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后两题。
2、想想做做3
3、想想做做6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5
6、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6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五、作业:P10.4、6
8、复习1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1、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四、练习指导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10、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看书上插图,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画面内容。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00、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
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5题。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2、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教学过程: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2)7005里面有7个()和5个()。(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2)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1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
(板书:2530 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
(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在交流中,只要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填上2530〈3,680。
2、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问题要问我门。出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
(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板书: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比较。
三、内化新知,巩固比较方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流。提问:比较9,999和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数都是5,为什么5,870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位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
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
谈话:本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玲一家购买电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
36、⑴以上的商品价钱中,最便宜的是()元,最贵的是()元。这两件商品的价格相差()元。
⑵想一想:7000元钱能买到哪两种商品?
7、解决问题 第二棵树大约有多少年?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并说明理由。1880年 1380年 780年
8、拓展题 用一个
6、一个9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⑵只读出一个零。
⑶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
15、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有关地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教学过程:
一、数的组成知识。(第1题)
(1)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2)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读出下面个数,并说出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再用线连一连。
(2)进行交流,说出从练习中得到什么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值不同。)
2、完成第3题。
(1)让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2)布置课后小组作业:在课余收集类似的素材进行交流。
三、口算练习。(完成第3题)7200-70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对近三日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进行估计。(2)进行估算。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五、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1、完成第6题。(比较大小)
5、完成第7题。
5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7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18、练习四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9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苹果)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
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
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20、练习课
1第四单元:加和减
2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贝贝,女孩叫玛丽。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1)贝贝应付钱:44+25=()(2)玛丽应付钱:44+38=()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贝贝和玛丽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
第二道算式:44+38=()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32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
(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
25、44-
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先来研究38-25的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13。
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1)44-20=24,24-5=19。(2)44-5=39,39-20=19。(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
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5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他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5)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方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值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解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7多少千克?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4——45.5、6、7
25、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5.8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口述题目意思,口答问题的含义。指名回答本题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小结。
2、P45.9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目含义。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评讲: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么列式? 小结。
9口算比赛。评讲。5、46.5 出示题目,要求说出题目含义。
让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求和或求差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二、课堂练习
1、先口算出上、下两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
27、练习五2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评讲。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 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24时记时法 29、24时记时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 下午5:00 夜里11:30 上午8:00 下午4:25 21:34 0:00
4、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3教师小结。
三、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31、练习课
练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及换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练习过程:
一、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
1、将下列时间改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下午2时 晚上7:20 中午12:00 上午8时30分
2、将下列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21:00 15时10分 9:50 13:40
二、计算经过时间 1、8:00——15:40 2、9:30——22:00 小结互换方法。
三、实际应用
1、下面是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 商场:9:00——20:30 超市:6:30——21:00 歌厅:12:00——次日2:20 分别计算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各是多长?哪家营业时间最长?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讨论。重点讨论第三种情况的解题思路。
2、想想做做P54.4 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怎样计算?
3、想想做做5 出示火车时刻表,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张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独立完成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51、谈话:从小华的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中,你觉得小华是怎样的一位同学?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如果让你来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启发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要有学习劳动的时间,还要有娱乐休息的时间。)
3、同学们独立自制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
4、组织学生交流,及时反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田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34、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9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才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做的?”。班级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想想做做4、5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6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口答题目中的问题。在班内交流不同的拼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学生自由活动:估计、测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课 题:第七单元:乘法
38、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3问:根据刚才看道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出示大生骑车从家道体育场的场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想想做做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想想做做6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7、拓展题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5算、估算、笔算的多样性计算策略。能合理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七5 以组出示每题,要求学生进行口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2、练习七6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再进行计算,并将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照。
3、练习七7——9 独立读题,明确解答方法。并对学生存在的不理解的地方给予必要的指导。
二、课堂练习1、200千克 300千克 400千克 ⑴5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2筐香蕉呢? ⑵几筐苹果的重量正好是一筐香蕉的重量?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75.7——9
课 题:
42、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6——77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
7课 题:
4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想想做做4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想想做做7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想想做做2.5.6
课 题:
44、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
第四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认数,千克和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母不超过10),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通过动手实践知道1千克=1000克。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空间与图形: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统计与概率: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学习万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等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简单地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4.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通过教科书里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
五、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4课时。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
除法
........................
9课时 二
认数
........................
5课时 三
千克和克......................
4课时 四
加和减........................
7课时 五
24时记时法.....................
3课时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 七
乘法..........................11课时 八
观察物体.....,.................
2课时 九
统计与可能性....................
4课时 十
认识分数......................
3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
4课时 课 题:
1、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教学内容:P1——2 教学要求: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为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里、动手操作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情趣。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探讨。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格式。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答:20里面有()个十,4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70里面有()个十,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解决实际问题。
两个人一共买了18枝铅笔,平均每个人买几枝? 口答算式,问:你胜利怎样想的?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左半部分,提问:
观察图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要求平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你会列式吗?
⑵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并说出摆与分的过程。
⑶相互交流,知道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也就是20。
⑷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再让学生说一说每组两题在计算上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算法。
⑸小结。
2、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⑴出示场景图右半部分,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女孩买多少枝,应该怎样列式?
⑵猜猜46÷2商是几十多?你能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吗?
⑶小组交流分的情况:拿出几捆几根小棒,先怎样分,再怎样分,最后每人分得多少枝? ⑷学习用竖式计算。各小组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后汇报交流。⑸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情况板书竖式,并讲解笔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2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板演情况。
谈话:说说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注意余数。说说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进一步巩固笔算方法。
2、想想做做4 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独立练习。
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5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要知道哪种树苗每棵的价钱贵一些,你打算怎么办? 独立解答,在班内共同订正。
四、作业:想想做做3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告诉大家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课 题:
2、除法的验算
教学内容:P3——4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参加过生日聚会吗?明明和芳芳快过生日了,这天,他俩一起来到食品店选购蛋糕(出示场景图),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在买蛋糕过程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电脑出示两人的对话情景)。
问:明明算得对吗?你能帮他验算吗?请你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指名回答。
教师将学生的验算可能性板书于黑板(乘法验算、除法再算一遍等)提出下列问题在班内交流。
⑴12×3=36表示什么意思?这说明明明的计算怎么样?
⑵12、3、36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数?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这样的除法? 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的方法。(电脑继续出示对话场景图)
谈话:芳芳算得对吗?请你也想出一种验算方法帮帮她。汇报验算方法,教师板书于黑板。
组织讨论:21×3+2=65表示什么意思?计算结果是65元又表示了什么意思? 21、3、2、65在除法算式中分别是什么意思? 问:你认为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呢?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验算有余数的除法呢?
结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方法,直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回答。
提问:每组中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2、想想做做2 把4道题分成两组,每人自选一组题用竖式计算并验算。指名两人板演,全班共同订正。
3、想想做做3 同桌两人轮流口算,并说说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在班内交流算法,并回答:你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吗?
5、想想做做5 先独立读题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再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四、拓展提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3=21„„2()÷=12„„1
五、作业: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69÷3 85÷4 27÷2 44÷2 65÷3 58÷5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课 题:
3、练习一1 教学内容:P5.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一.1 独立尝试进行口算,再指名汇报得数。教师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出示题目:93÷3 85÷4 46÷2 67÷3 尝试练习,并指名板演。交流评析,要求口述算法。
3、练习一.3 出示表格题,引导理解题意。学生独立完成。班级汇报交流。
二、基本训练
1、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剩下多少只皮球?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能从条件入手正确解答。)
2、学校买了68只皮球,借出13只。把剩下的皮球平均借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能借到多少只?
(读题后引导学生将以上2题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正确解答。)
3、练习一.4 独立审题后学生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交流,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三、全课总结
四、拓展练习:P6.思考题。
五、作业:P5.2、4
课 题:
4、练习一2 教学内容:P5--6第5--8题 教学目标:
会正确进行除法计算和验算,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算
33÷3
36÷3
77÷7
80÷8
24÷2
84÷4
80÷4
66÷6 先由学生独立口算。再随机指名口算。
同时选择其中几题要求说出口算方法。
2、计算并验算
85÷4
98÷3
69÷3
84÷4
二、思维训练
1、学校买了58本故事书,26本科技书,平均放在3层书架上。每层书架放了多少本书? 引导分析题目,要求学生会说出思考过程。
2、王老师买了4只小皮球,付出100元,营业员找回16元。每只小皮球多少元? 引导理解题意,并指导分析,使学生能完整表达思考过程。
三、练习指导
1、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5--8题,想想每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有困难可向同学请教。
2、学生独立尝试。
3、组织交流,分析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5--6.第5--8题。
课 题:
5、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教学内容:P7—8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尾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恩能够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
1、笔算42÷2 指名板演,集体练习。评讲,要求说出笔算过程。
2、谈话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
⑴学生独立审题,然后提问: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竖式。
⑶让学生观察、试除,要求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⑷引导:这类题该怎样解决呢?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
2、操作探究
⑴问:应该先摆多少根小棒?(演示摆出5捆带2根)
⑵同桌交流: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样分呢?每份得多少?请大家先自己独立分一分,然后同桌互相交流分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不同分法)⑶情况反馈(学生边操作演示边叙述分的过程)。⑷引导比较各种不同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好?为什么?
⑸学生复述分的过程。学生独立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分边口述。
3、教学笔算
⑴问:根据刚才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应先算哪一位?十位上余下的1表示什么?接下来怎样除?
⑵验算。
⑶比一比:52÷2与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⑷练习:
想想做做1的前两题。
班级交流反馈。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后两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想想做做3
出示前两组题,分组练习。
反馈:这两组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后两组题,分组练习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6
先要求学生估算出这些提的商是几十多,并说出理由。
再用竖式计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通过摆摆、说说、算算学会了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P8.2、4、5
课 题:
6、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第一组的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上面一道题商的个位不是0,而下面一道题商的个位是0?你能找到第二组两道题的不同点吗?
3、想想做做3 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班级交流。独立订正。
4、想想做做5 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答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共同订正。
思考如何解答第2个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内交流。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5、想想做做6 独立读题,指名复述题意。组织讨论,交流想法。独立解答,得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课 题:
7、练习二
教学内容:P9——10 教学目标: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谈话: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
谈话:请你找出相应的学具代表羽毛球,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分一分。学生分组活动,再汇报交流结果。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分羽毛球的过程,边演示边提问:先分整筒的,每班分到几筒?整筒的分完了吗?再分单个的,出现了什么情况?你是怎样分的?
2、列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板演。
评讲:商的个位为什么要写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指名把小组的意见在班内汇报。
追问: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会出现什么情况?
3、验算
4、小结: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没有剩余,接着除个位上的数,不够商1时,必须在商的个位上写0。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 2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集体订正:第一组的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上面一道题商的个位不是0,而下面一道题商的个位是0?你能找到第二组两道题的不同点吗?
3、想想做做3 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原因,班级交流。独立订正。
4、想想做做5 问: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答什么问题? 独立解答第一个问题,共同订正。
思考如何解答第2个问题,先在小组讨论,再在班级内交流。教师板书安排方法。
5、想想做做6 独立读题,指名复述题意。组织讨论,交流想法。独立解答,得出结论。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本领?你是怎样学到的?在今天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课 题:
8、复习1 教学内容:P12.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1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组织反馈。同时选择几道不同运算的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2、P12.2 独立完成,组织反馈。
评讲: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沙锅的区别和联系。
3、P12.4 先让学生说说“总价”、“单价”、“数量”的含义。再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反馈交流。最后让学生说说“单价”是怎样求得的。
二、发展练习
1、小明今年8岁,小芳今年6岁,奶奶今年72岁。奶奶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几倍?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同学们要种93棵数树,已经种了18棵,剩下的树苗平均分给5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要种多少棵?
3、一套少儿百科全书共有5本。如果成套买,每套的价钱是80元;如果不成套买,每本的价钱是18元。怎样买合算?成套买比不成套买每本能便宜多少元?
4、P12.5 出示图,引导看图。
了解从图看懂的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
一、全课总结
二、作业:P12.3
课 题:
9、复习2
教学内容:P12——13.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P12.6 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体会相应的规律。
2、类推练习仿照上题,改编题目 64÷4
72÷6
二、课内练习1、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小明在图书室借了一本98页的故事书,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食品店里一袋面包4元,50元钱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同学们去划船,女同学20人,男同学23人,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条船?
三、拓展练习
P13.思考题,先由学生独立思考,也可同桌交流想法。在上面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说说推想过程。
四、练习指导
在学生独立审题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13.7——9
课 题:
10、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教学内容:P14——15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本情境解决现有问题,并能解决在具体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有序的观察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根据情景,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看书上插图,感受农村新貌。
二、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
1、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问:在幸福村,你看到什么?
仔细看看每个地方,阅读图中人物说的话,把你看到的、读到的说一说。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⑴小组合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在幸福村中,有宽阔的大道,大家可以自由地参观,但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边参观,边根绝所给出的信息,提出问题,行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问题,并整理出来。⑵全班交流,选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提出的问题,如: 幸福村有几排楼房? 幸福村有多少人?
幸福村的街上有多少个灯柱?
小华用3分钟的时间能从家走到果园吗? 玩具厂每天做的玩具可以装几箱? 果园里有多少棵果树?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从以上问题中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解答出来。再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价。
最后在班级内汇报,同时要求说出解决每个问题的思路和过程。
三、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这节课,我们一起参观了新农村,在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或想法吗?随着社会的进步,你觉得农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课 题:第二单元:认数
11、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1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直接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的含义;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明确计数单位“万”所在的位置;会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2、探索并掌握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3、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体育馆吗?在哪里见到的?您所见的体育馆有多大?能坐多少人?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观一个万人体育馆,想去看吗?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并告诉学生这座体育馆大约能作10,000人。据想知道10,000有多大,10,000怎么写吗?(板书课题:认识整千数)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感受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
教师出示一个大正方体。谈话:你知道了一个大正方体有几个小正方体吗?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接着出示2个大正方体,提问:这是几千?(二千)让学生依次数下去,一千、二千、三千„„九千,当出现10个大正方体时,提问: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现在你知道10,000有多大吗?(一万有10个一千)
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整千数和一万。
教师先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出3粒珠,提问:千位上的三粒珠表示多少?谁能把这个数写出来?指出:3个一千是3,000。让学生读一读。
指名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九千,让学生说说有几个1,000。提问:你们能写出来吗?然后读一读。
要在计数器上拨出10,000,你会怎么拨珠?让学生拨一拨,写一写,读一读。
3、找朋友。
教师把写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2000、3000、6000、8000、10000的卡片发给学生,请手中拿有二千、三千、六千、八千、一万卡片的学生上台,再把自己的好朋友找出来,找好朋友后,其他学生把这些数读一读。
4、教学数位顺序表。谈话:刚才我们学会了整千数和一万的读法和写法,现在你能把下面的数位顺序表填写出来吗?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然后讨论:从右边起第几位是万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百位的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右边一位是什么位? 在全班交流后齐读数位顺序表。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明确直线上一格表示1,000,再独立填写空格内的数,指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7,000是接近1,000还是接近10,000?你是怎么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读出横线上的数,在读一读图中的句子,感受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读一读图中的句子,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口算6,000-4,000、2,000+3,000,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其余题目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校对计算结果,并任意选一道题交流自己的算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新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自己列式解答。
6、做“想想做做”第6题。以小组为单位填表格,再交流。提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分小组提一提,一人提出问题,大家解答。
7、做“想想做做”第7题。
给学生创设情境,小明家和冬冬家都在少年宫同一边时,让两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在同一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减法计算。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再请二位学生表演一下,使学生明白两家分别在少年宫的两边时,求两家距离用加法计算。
四、总结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说,再跟老师说说。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课 题:
12、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3页的“想想做做”第6-11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读、写非整千数的方法。能熟练的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促进数感的发展,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
教学过程:
1、做“想想做做”第6题。
(1)6428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2)7005里面有7个()和5个()。(3)4个千和9个百组成的数是()。4个千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
2、做“想想做做”第7题。
(1)
完成前两组题。练习后可以进行对比,让学生领会每组3道题之间联系。(2)练习第三组题。(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后进行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8题。
(1)
第8题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每组已给出的三个数,再思考每组数有什么规律,接着往下写。
(2)
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根据什么规律填写的。
4、做“想想做做”第9题。
(1)
独立写数。
(2)
让学生写数后比较每组两个数在读写中的不同点。
5、做“想想做做”第10题。(同桌合作完成)
一人摆数,另一人读出这个数;也可以一人先说出一个数,另一人再摆出这个数。
6、做“想想做做”第11题。
第11题让学生完成后,交流从练习中得到的体会。进一步感受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
7、你知道吗?
(1)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交流自己的感想。(2)要突出数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需要。掌握用算筹表示的数字有两种摆法:纵式摆法和横式摆法。
课 题:
13、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具准备:大小计数器,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迁移学习方法。
谈话:小玲家最近要搬新居了,他们家打算购置一些新的家用电器,你们想去看看吗?不过,小玲说它有下面几个问题先要考考大家:
(1)红光小学女生有643人,男生有634人,男生多,还是女生多?(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一台电饭煲是160元,一台电风扇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低一些,一台微波炉的价钱比一台电饭煲高得多,一台电风扇()元,一台微波炉()元。167
680
148(3)“口”里可以填几?
758 〈 口53
二、主动探索,掌握比较方法。
谈话:你们的问题回答得很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板书课题)同学们先和小玲一家去家电商场看看吧。家电商场里的电器真多,我们来看看这几种电器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出示例题图,并指名回答)
1、出示小玲爸爸提出的问题:电视机和空调相比,那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谈话:要比较电视机和空调哪一台价格低一些,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
(板书:2530 O3680)先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比出来的,再汇报交流。学生的比较方法可能有:
(1)2,530不到3,000,3,680已经超3000,所以2,530比3,680小;(2)数数的时候,先数到2530,后数到3,680,所以2530比3,680小;
(3)2,530是2千多,3,680是3千多,2千多比3千多小,所以2,530比3,680小;(4)千位上2比3小,所以2530比3,680小; „„
在交流中,只要学生对比较方法的解释是合理的,就肯定他们的想法,但在学生说出第四种方法时,提问:“这种方法你们听懂了么?这种方法简便吗?”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填上2530〈3,680。
2、谈话:刚才同学们比较了最高位上不同的两个数大小,我们再来看看小玲妈妈有没有问题要问我门。出示小玲妈妈提出的问题:你会比一比电视机和电冰箱的价格吗?这个问题是让我们解决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板书:2530O2350)让学生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法可能有:
(1)千位上相同,百位上5比3大,所以2530比2350大;
(2)2530在数数的时候要排在2,350的后面,所以2530比2350大;(3)2530已超过2,500,而2350还不足2,500,所以2530比2350大;(4)既然同是2千多,只要看百位上哪个数大,那个数就大; „„
(板书:2530>2350)
3、谈话
4、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还真多,在下面练习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打去比较。
三、内化新知,巩固比较方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的在括号里写出计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然后在全班交流。提问:比较9,999和10,000的大小时你是怎么想的?比较6230和6203时比到哪一位才区分出大小的?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先指名说说这两道题各让我们解决怎么样的数学问题,然后说出自己想法。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口答接力赛: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提问:5,870和5003千位上的数都是5,为什么5,870接近6000,而5003接近5000?那么看一个数接近几千要看哪两位上的数?
4、做“想想做做”第6题。
动手操作:同桌两人每人拿出4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四位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1)口答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2)口答第2个问题,指名说一说估计册数的方法。
6、做“想想做做”第8题。
谈话:我们古代的人把五座有名的大山称为五岳,现在人们仍然这样称呼。那么五岳指的是哪五座名山呢?指名读出五岳的名称及高度;再指名说一说哪个最高,哪个最低;最后把五岳的高度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再在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课,布置课堂作业。谈话:本节课我们在帮助小玲一家购买电器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同学们说出了那么多种的比较大小的方法,还运用这些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收获是很大的。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堂练习。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课 题:
14、练习课
教学内容:认识万以内数及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位顺序,会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2、初步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了解数的产生和发展
1、谈话
数学是一门与数字打交道的科学,虽然只有从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但通过它们千变万化的组合,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数,方便了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中有数字,我们同学有学号,我们乘车、购物、欣赏名山大川时也发现很多数„„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感受到了数字对人类的帮助了。
1、P22“你知道吗?”第一段。自由读一读后简要介绍一下。
2、P23数的产生和发展
当物体的个数越来越多时,聪明的祖先们又想出了新的记录方法了。自由阅读后讨论、介绍。
二、数字训练
1、数位顺序表
2、读数
⑴3526
3500
3005
3050
⑵67800
60078
60780
60708 600007
3、连线
六千五百
6055 六千零五
6500
六千零五十五
6505
六千五百零五
6005 小结:读、写数的方法。
3、找规律填数
⑴3700、3800、3900、()、()、()⑵4997、4998、4999、()、()、()⑶1050、1100、1150、()、()、()
4、说出下面每组中的“3”的含义。
3820
30097
5932
6300
6、⑴以上的商品价钱中,最便宜的是()元,最贵的是()元。这两件商品的价格相差()元。
⑵想一想:7000元钱能买到哪两种商品?
7、解决问题
第二棵树大约有多少年?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并说明理由。
1880年
1380年
780年
8、拓展题
用一个
6、一个9和两个0组成一个四位数。要求
⑴一个零都不读出来。⑵只读出一个零。
⑶只读出一个零的最大四位数是多少?最小四位数是多少?
课 题:
15、练习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有关地口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2、通过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感受到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提高学生读数、写数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四位数的读、写方法,正确读、写数。教学具准备:大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数的组成知识。(第1题)
(1)9670是()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位,7在()位上,个位上是()。(2)5个千、8个百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读数、写数练习。
1、完成第2题。
(1)读出下面个数,并说出每个数中的6各表示多少,再用线连一连。
(2)进行交流,说出从练习中得到什么体会。(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数值不同。)
2、完成第3题。
(1)
让学生先读一读,再写出横线上的数。
(2)
布置课后小组作业:在课余收集类似的素材进行交流。
三、口算练习。(完成第3题)
7200-7000
7000+3000
8000-3000 6700-700
600+3000
10000-6000
四、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完成第5题)
(1)
让学生对近三日每天参观的人数各接近几千进行估计。(2)
进行估算。
(3)
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五、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
1、完成第6题。(比较大小)
5、完成第7题。
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在小组里用合适的语言(多得多、多一些、少得多、少一些、接近、差不多等)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六、找规律填数。
1、完成第8题。
(1)
要引导学生看懂题意,先指导学生一组一组的有序观察。(分成6组进行填写数,有的递增,有的递减。)(2)
独立的填写。
(3)
最后可以交流每组上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写的。
2、完成第9题。
第9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答案,体会策略和方法。
(1)引导思考,独立填写。
(2)交流填写结果,说出填写的策略。
课 题: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16、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样食品(出示蜜枣、膨化食品),他们在争吵到底谁比较重,你能想个办法帮它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讨论,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学生尝试称一称蜜枣的重量
谈话:通过掂一掂,我们发现蜜枣比较重,但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称一称吧。学生活动,交流称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看出重量来的。
谈话: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台秤吧。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学生观察秤面,说说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kg和数字刻度)问:你知道kg表示什么么?
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体的重量时,通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又叫公斤,如果用秤称物体的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那么如果秤面上指针指着2呢是多重呢?你能看出这台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物体吗?
3、学生再次称一称蜜枣,初步建立1千克的概念 学生称蜜枣,并交流称的结果。
再让学生掂一掂,体会1千克的实际重量。再掂一掂膨化食品,估测有没有1千克重。
4、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⑴称一称、掂一掂1千克的大米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大米
体验1千克大米的实际重量,轮流用手掂一掂。⑵称一称、掂一掂、数一数1千克的鸡蛋 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的鸡蛋。合作数出1千克鸡蛋的个数。
问:为什么同样是1千克的鸡蛋,但每组数出的个数有些差别呢?
想一想:1千克鸡蛋大约有17个,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你能称出2千克的大米或鸡蛋吗?
学生再次尝试称一称。
三、应用拓展,完善体验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蜜枣、鸡蛋、大米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也可以用千克做单位表示重量的。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有什么话想说的吗?(进行安全教育)
3、认识形形色色的秤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用来称物品重量的秤也是各种各样的。出示秤的实物图片或实物。学生交流。
4、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5、想想做做4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提问:这道题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加“大约”?你能说出这两种水果的重量吗?
6、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延伸
1、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课 题:
17、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体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吗?
小结:千克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通常用它作单位。还有一些比较轻的物品又用什么单位来称量呢?
讲述:克也是质量单位,称比较轻的物品时常用克来作单位。克的符号是g。
二、动手使,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介绍。
2、称出10克的黄豆
学生分组活动称出10克重的黄豆。教师巡视。问:1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交流汇报。问:根据我们数出的结果,你又想到了什么? 感受1克黄豆的重量。
3、感受1克的重量
⑴分组掂一掂准备好的2分硬币。问:2分硬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⑵再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问: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比,哪个更轻些?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比呢? 交流汇报。
一根羽毛比1克重还是轻?一把学生尺呢?
4、学习用克称物品的重量。P34水果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物品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我们在称物品重量或是看图了解物品重量时,首先要观察什么?再怎么看秤读出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的进率 出示一袋蜜枣,这袋蜜枣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蜜枣是多少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蜜枣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蜜枣有多重?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1千克=1000克。
6、完成“试一试“
谈话:用弹簧秤称出一本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学生活动。掂一掂:一本数学书和一个文具盒比一比轻重。称一称:文具盒的重量。
比一比:估测和称量的结果。班级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1、第1题
观察插图,指名回答书上的问题,再体温: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第2题
让学生猜一猜这三种物品比1克轻还是重?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出答案。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出示图,指名说说图的意思。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回家后照样子称一称,算算杯子里的水的重量。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谈话: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知道了克是一个比较小的质量单位,在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时常用到它,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看看哪些物品是用克和千克做单位的。
课 题:
18、练习四
教学目标: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四中的习题。
1、第1、2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积累的对相应实物重量的体验,结合给定的数据思考选择什么样的答案或计量单位比较合适。
交流时注意让学生依照对这些物体重量的感受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印象。教师小结解题策略。
2、第3题
首先复习千克和克的进率。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本题。
最后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细心收集图中的信息。再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汇报。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4、第5题
引导看图,说出每样商品的净含量。再由学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最后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再提出一些数学并进行解答。
5、第6题
引导理解题目含义,并让学生算出1号杯中水的重量。
再把2号杯、3号杯中的水的高度与1号杯比较,从而估计出这两杯水的重量,2号杯、3号杯里的盛水量大约分别是90克和120克。
6、思考题
交给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交流讨论。
7、全课总结。
课 题:
19、称一称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教学过程:
一、调查汇报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上节课布置你们课余时间到商店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或克作单位的,各是多重?谁来说一说?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你们从家里带来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么?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打开袋子验证。(苹果)想知道一些什么吗?用什么办法知道苹果的重量? 出示课题:称一称
2、动手实践
看图,了解活动内容及活动要求。
分组活动: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并且把数的个数填在表格里,然后展示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看。学生活动,并填写结果。
交流汇报。
谈话:刚才各个小组分别称出了1千克的苹果、橘子、黄瓜、西红柿,知道了它们各有多少个,另外你们还带了哪些蔬菜、水果,称了没有,也填在书上的表格里。问:看着这写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3、估一估
⑴教师出示自己带来的苹果(略大),问:你们能估一估老师带来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跟你的结论不太一样呢?
⑵讲述:都是1千克的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苹果大,个数就少,苹果小,个数就大。
4、称体重
⑴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⑵认识秤面。
出示书中的体重图。
指名说出这个小朋友的体重。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⑶小组活动称体重。
⑷班级交流。
讲述:除了称出自己的体重外,我们还有一种方法知道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阅读P38“你知道吗?”
各人比较自己的称得的体重与算出的体重有无差别,相差多少,在小组内交流。
5、小结: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也有人相差较大,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重很多,那就说明你太胖了,要注意多吃蔬菜,多运动。如果你的体重比算出的体重轻很多,那就说明太瘦了,要注意营养均衡,不挑食。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加了称一称的活动,知道了不同的水果、蔬菜1千克大约各有多少个,还学会了称自己的体重和利用公式计算体重。课后把你学到的知识介绍给你的邻居和其他小朋友。
课 题:20、练习课
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的系统练习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看图写出物品或人的重量。
二、把你认为合适的答案圈出来。
1、一个二年级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30千克
300千克
30克
300克
2、一本数学书大约重
20克
120克
20千克
120千克
3、一头猪大约重
3克
120克
3千克
120千克
4、一只鸡蛋大约重
6克
60克
6千克
60千克
三、填空
1、填空
4千克=()克
8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3900克>()千克
2、比大小
109克○100克
5千克○500克
1200克○2千克
6000克+200克○7千克
9千克—1千克○8000克
7500克—500克○6000克+500克
3、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块手表重100()
一只塑料袋能装3()的物品。一本词典重大约500()。一头大象约重4000()。
四、解决问题
1、每千克苹果3元,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钱?36元钱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 2、1袋冰糖重100g,几袋这样的冰糖重1kg?
3、水果超市原来有西瓜3400千克,卖出3000千克后,又运来5000千克,现在有西瓜多少千克?
4、每根香蕉的重量都相等,每个橘子的重量也都相等,一个橘子是85克。一根香蕉重多少克?一个菠萝重多少克?
课 题:第四单元:加和减
2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
教学具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
看!玩具店到了,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插图中的小朋友起个名字,男孩叫贝贝,女孩叫玛丽。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这个玩具店真漂亮,玩具真多,(出示商店图)贝贝和玛丽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购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算吗?
2、提问:书上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帮他们列出算式吗?
3、学生口头列式:教师同时板书算式:
(1)贝贝应付钱:44+25=
()
(2)玛丽应付钱:44+38=
()
4、谈话:这两道算式如果用竖式计算,我想每位同学都不成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口算的机会是很多的,贝贝和玛丽到商店来的时候就没有带纸和笔,他们只能口算出应付的钱数。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里相互交流。
5、反馈:通过交流学生可能得出以下算法: 第一道算式:44+25=
()
(1)先算44+20=64,再算64+5=69;(2)先算44+5=49,再算49+20=69;(3)先算40+20=60,再算4+5=9,最后算60+9=69;(4)先算4+5=9,再算40+20=60,最后算60+9=69。第二道算式:44+38=
()(1)先算44+30=74,再算74+8=82;(2)先算44+8=52,再算52+30=82;(3)先算40+30=70,再算4+8=12,最后算70+12=82;(4)先算4+8=12,再算40+30=70,最后算70+12=82。
6、再次交流,确认和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7、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8、通过讨论得出: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9、对表现出色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三、巩固深化。
1、算一算、比一比。(做“想想做做”第1、2题。)
(1)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书上。
(2)集体反馈,电脑验证。(3)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一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2、想一想、填一填。(做“想想做做”第3题。)(1)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填表。
(2)电脑验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3、比一比、算一算。(做“想想做做”第4题。)(1)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
(2)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3)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4)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
4、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做“想想做做”第5题。)(1)选出其中一组题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2)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
(3)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4)讲述: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检验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5、解决实际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7题。)(1)电脑出示第6题。
提问:从熊猫馆到老虎馆有几条路?学生回答后逐一阐述每一条线路。提问:你打算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估算,再回答问题。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解答另外两个问题的想法。
让学生到到讲台前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电脑验证,并对讲述有条理的学生进行表扬。(2)电脑出示第7题。
让学生弄清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列式计算。教师对后进生予以帮助。
集体反馈。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四、课后延伸和课堂总结。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间可以相互出题考对方,回家后,也可以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 题:
2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的口算需要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你们最喜欢的地方,想不想知道去哪儿?出示情境图:玩具商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学生自主观察玩具商店的情境图。
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想好后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然后各小组的选一名代表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分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用加法做的问题,让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这样及时复习并巩固上节课的知识。如果提出用减法做的问题教师将这类问题按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顺序分类板书如下:(1)玩具客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
(2)玩具火车比玩具小汽车贵多少元?(3)玩具火车比玩具客车贵多少元?
2、学生自己读一读板书问题,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指名说算式并板书:38-
25、44-
25、44-38)
3、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这三道题的笔算方法我们早已学过,这节课我们研究口算方法,先来研究38-25的口算方法。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小组里讨论。
在班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
(1)38-20=18,18-5=13。(2)38-5=33,33-20=13。(3)30-20=10,8-5=3,10+3=13。你们的想法,老师已经写在了黑板上,看着这些算式,你能说说口算时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再减哪一位上的数吗?
44-25得多少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口算得数。
先在小组内交流口算方法,再在班内交流,教师板书。学生可能说出的算法有:(1)44-20=24,24-5=19。(2)44-5=39,39-20=19。(3)把44分成30和14,30-20=10,14-5=9,10+9=19。
看着这些算式,你能像上一题那样说说每种算法各是怎样计算的吗?
小组讨论,比较38-
25、44-25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找相同点时,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算法,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不同点是,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三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让学生自己口算44-38。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完成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算的,并比较每个蘑菇上两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夺红旗”游戏。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每人完成一组式题,4人共完成四组式题。比一比,每组三道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读题后,独立填写统计表。
(2)集体交流,体会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比一比每组中的两个算式,再比较中发现联系。(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2)口算得数,集体校正。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先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书中提出了什么要求。(2)学生交流估计方法。
(3)通过算一算,经验估算情况。
7、做“想想做做”第7题。(1)仔细看图,收集题中的信息。
(2)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和解题结果。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小朋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么学到的?先相互说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叙述,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课 题:
23、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教学具准备:情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2)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他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3)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纸上,如果不会解的,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4)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你会解答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5)提问: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方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值是1个2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指名板演。(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解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课 题:
24、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看线段图解题
1、口述线段图意义。
2、要求列出算式。
3、小结(两种解题思路)。
二、应用题练习
1、一袋面粉重15kg,一袋大米的重量事面粉的4倍。大米和面粉一共重多少千克?大米比面粉重多少千克?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2、小白兔拔了28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6个。它们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多少个萝卜? 要求:
1、先画出线段图。
2、列出算式并解答。
3、思考: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三、课堂练习
1、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是红花的5倍。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红花有32朵,绿花的朵数比红花朵5朵。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44——45.5、6、7
课 题:
25、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一步学会看线段图,并能利用画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
2、能根据题意用两种方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5.8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审题。
口述题目意思,口答问题的含义。
指名回答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
2、P45.9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目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班级评讲:本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么列式?
小结。
3、P45思考题
指导学生先画出线段图表示题重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学生独立解答。
二、课堂练习
1、停车场有小轿车28辆,大客车的辆数是小轿车的3倍。一共有多少辆车?(还可以怎样提问?)
2、小红摘了25千克黄瓜,小明摘的西红柿的重量比黄瓜的3倍少10千克。小明摘了多少千克西红柿?
3、小方家养了4只母鸡,每只母鸡孵出21只小鸡。现在一共有多少只鸡?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5.8、9
课 题:
26、练习五1 教学内容:P46.1——5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出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1
出示题目。
先自由口算,再独立口算。
评讲:
1、比较分析每组中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小结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点。
2、P46.2
师生合作进行口算(教师出示教具带领学生口算。)
学生同桌合作练习。
3、P46.3
出示题目,学生根据要求进行估算。
引导学生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任意指其中一题要求估算出结果。4、46.4
口算比赛。
评讲。5、46.5
出示题目,要求说出题目含义。
让学生根据题意提出求和或求差的一步计算的问题,并口算出结果。
二、课堂练习
先口算出上、下两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
课 题:
27、练习五2
教学内容:P46——47第6——9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6.6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能一步求出问题吗?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怎样列式?
小结。
2、P47.7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
评讲:你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吗?
怎样列式?为什么?
3、P47.8
学生独立审题完成,并要求画出线段图。
评讲。
小结: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4、P47.9
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问:这题的线段图和前面的比有什么不同? 先求什么?为什么?再求什么?
小结。
二、课堂练习
1、一辆中巴车可以坐25人,有80位同学坐车郊游,3辆这样的车够坐吗?
2、桃树有2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校买来了39只篮球,买来的排球比篮球的3倍还多4只,买来的足球有多少只?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46——47.8、9
课 题:
28、练习五3
教学内容:P47——48第10——13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能看懂线段图,能利用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基本上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47.10
独立完成后评讲。
小结(鼓励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P48.11
引导看图,找出数学信息。
分析每小题,指出必须找出合理的选择信息解决问题。
二、课堂练习
1、某城市六月份的降水量是42毫米,七月份比六月份少了14毫米。
六、七两个月一共降水多少毫米?
2、狗的寿命大约有12年,马的寿命大约是狗的2倍,大象的寿命大约比马长6年。大象的寿命大约有多少年?
3、一班收集了69节废电池,二班收集的是一班的3倍,两个班一共收集了多少集废电池?
4、卡车有34辆,客车比卡车多17辆,轿车的辆数是卡车的4倍。轿车比卡车多多少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思考题
1、P48
出示第一组的三道算式,引导观察并研究同一道算式中各部分的数之间以及三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发现规律后再尝试着按规律接着往下写。
第二组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找规律填数。
⑴1、3、9、27、()、()
⑵1、2、3、5、8、()、()
课 题: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29、24时记时法
教学内容:P49——5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今天田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节目单,看看上面有没有你喜欢看的节目,它几时播出的?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提问,如:14:00在钟面上怎样表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几时?
教师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相对应的两种记时方法。
3、小结并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
⑴问:你知道一天中有几个小时?想一想,在这24个小时里,钟面上的时针要走几圈?一天时从什么时间开始的?
⑵出示红蓝色彩带,说明:我们把每天的凌晨0:00——中午12:00用红色彩带表示,把中午12:00——夜里12:00用蓝色彩带表示。
⑶问:中午12:00是白天还是晚上?师画出太阳图标。
⑷演示钟面时针的运行情况,了解0:00和24:00之间的关系。
⑸说明:0:00和24:00表示同一个时刻,这个时刻既表示一天的结束,又表示新的一天的开始,如果是除夕夜的时候,它还表示特殊的意义,也就是旧的一年的结束,又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⑴观察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在表示方法上的区别。⑵练习:说出下面时间用的是哪种记时法:
8:00
16:30
下午5:00
夜里11:30 上午8:00
下午4:25
21:34
0:00
4、练习:P50想想做做1中的第一个钟面。
要求说出钟面表示的时间,问:这个时候你可能在干什么?
再出示背景图,问:这时的钟面上表示的什么时间?你怎么看出来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 同理学习后两幅图。
5、小结转换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2 出示题目,问:上面的营业时间用的是什么记时法?你能把它转换成普通记时法吗?
在把24时记时法转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想想做做3、4 出示题目,直接口答。
3、想想做做5 观察火车票,问:你从火车票上得到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讨论:妈妈下午几时前到南京火车站比较合适?
4、想想做做7 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轮流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
5、想想做做8 小组讨论:看着3个钟面上的时间,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再在班级内交流。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阅读课后常识部分:“你知道吗?”上的内容。
课 题:30、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P53——5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整时段时间的计算 ⑴出示节目表
⑵问:从节目表上说说“六一剧场”是几时播出?几时结束的? 如何计算它的播放时间呢? ⑶讨论计算方法。
⑷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⑴问:你还想知道哪个节目的播放时间? ⑵师生共同进行计算。强调书写的格式要求。⑶小结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想想做做1 出示题目,问: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信息? 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了几段? 应该怎样求出每天借书的时间呢? 学生尝试练习,再集体讨论。
2、想想做做2 提出观察要求:图中有几家不同的商店?它们各自的营业时间是从几时到几时?分别分成了几段?
尝试完成各商店的营业时间,并组织讨论交流。
3、想想做做3 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算一算。评讲交流做法和想法。
教师小结。
三、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课 题:
31、练习课
练习内容:24时记时法 练习目标:
进一步掌握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区别及换算方法,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练习过程:
一、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
1、将下列时间改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下午2时
晚上7:20
中午12:00
上午8时30分
2、将下列时间改成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21:00
15时10分
9:50
13:40
二、计算经过时间 1、8:00——15:40 2、9:30——22:00 小结互换方法。
三、实际应用
1、下面是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
商场:9:00——20:30 超市:6:30——21:00 歌厅:12:00——次日2:20 分别计算三家商店的营业时间各是多长?哪家营业时间最长? 先由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交流讨论。重点讨论第三种情况的解题思路。
2、想想做做P54.4 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怎样计算?
3、想想做做5 出示火车时刻表,问:从这张列车时刻表张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运行”和“停靠”是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独立完成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四、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阅读“你知道吗?”中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
课 题:
32、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通过时间活动,加深对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2、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的周末一般是怎么度过的?
2、指名回答。
3、师:看来大家的周末生活还真师丰富多彩呀,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一起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让我们的周末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
4、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感悟体验
1、播放课件,了解时间表中的小姑娘周末生活。
2、谈话:小华也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这是她上周末一天的生活,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看来小华周末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她制定的具体的作息时间表。
3、出示主体图,谈话: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出示下面问题:
小华做家务用了多长时间?做作业呢? 小华到新华书店购书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小华制作航模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积分?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5、师:上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说说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小组讨论)
6、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啊?(班级交流)
三、实践应用,自我提高
1、谈话:从小华的周末一天的时间安排中,你觉得小华是怎样的一位同学?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如果让你来安排周末一天的生活,你有什么好的创意?
(启发引导合理安排时间:既要要有学习劳动的时间,还要有娱乐休息的时间。)
3、同学们独立自制一张详细的时间安排表。
4、组织学生交流,及时反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同样多的时间,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课 题: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3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内容:P58——9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图画,谈话:
⑴同学们,田老师画了三幅画,你们想看看吗?(欣赏)
⑵问:看了这三幅画后,你想说什么?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2、举例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学生汇报。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2、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三、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小结: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3、动手测量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5、游戏:猜图形
⑴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m。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四、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边
角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课 题:
34、认识周长
教学内容:P61——6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感知周长
1、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谈话: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2、找一找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指名说一说。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的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
3、围一围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2、量一量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3、算一算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三、实际运用,拓展延伸
1、实际测量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2、解决问题(作业)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四、全课总结
课 题:
35、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教学内容:P63——65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出示场景图
引导学生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数学问题吗?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习例题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⑷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才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做的?”。班级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3
独立做题,在班级内共同订正。
2、想想做做1、2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3、想想做做4、5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6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口答题目中的问题。
在班内交流不同的拼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 题:
37、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
教学内容:P68——69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了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有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
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1、围一围
谈话这是一根美丽的丝线,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能用这根美丽的丝线做什么? 出示课本插图,明确围成的图案的要求。问:你想用这根丝线围成什么美丽的图案? 学生活动。
评析:你围成的图案的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2、摆一摆
谈话:刚才同学们用最方便的方法量出了自己围出的图案的周长,下面你能用尺量出学具篓里的小棒的长度吗?
你能从中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及时提醒注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问:你是怎样摆的?周长是多少?
3、拼一拼
谈话:请每位同学从学具篓里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你能算出你拼出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学生拼的作品。
问:比较这三个长方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量一量
谈话: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学生尝试练习。
问:你分别量了它们的几条边就能知道它的周长了?
5、估一估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通过围、摆、拼、量求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老师手里的这块手帕你能估计出它的周长吗?
指名学生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周长。
问:你还想估计哪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呢?自己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自由活动:估计、测量、计算。
三、全课总结
课 题:第七单元:乘法
38、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P70——7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2、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⑶班级交流。
谈话:谁来给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说出算法,教师板书。
2、尝试解决“小男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怎样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结果是多少?
⑶小组讨论交流算法。⑷班级交流,总结算法。
3、小结,问:观察上面两题的乘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算法上的联系,从而促进算法的有效迁移。
2、想想做做2 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回答,再移动卡片,学生抢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每组的三道题之间的联系。
4、想想做做4 引导观察图意,搜集信息,明确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5、想想做做5 出示图画,引导搜集信息,明确要求问题。问:“沿着四周走一圈”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班级交流评讲。
6、想想做做6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中插图,搜集图中的信息。独立思考,解答题目。
小组交流后指名汇报,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又是怎样学道这些新知识的?
课 题:
39、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72——73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1、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体会领悟 1、学习例题
⑴观察图中小华从家道学校的场景,说说小华在做什么。问:根据刚才看道的,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
⑵谈话: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它的得数吗? 学生尝试笔算,小组交流。
⑶班级汇报:
列竖式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⑷问:看一看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联系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想一想,三位数乘一位数在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等方面你发现了什么?
2、学习“试一试”
出示大生骑车从家道体育场的场面,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教师巡视指导。班级交流,由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问:这一题的计算和上一题比,复杂之处在哪里? 1、小组讨论:三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想想做做1 学生在书上将竖式补充完整。
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
2、想想做做2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班级交流订正。
让学生数一数每题的积各有几位,问:为什么积的位数不一样?
问:根据刚才的观察和思考你发现了什么?(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4、想想做做4 指名说一说这道题要我们做什么,要求口算哪些题,口算给同桌听,一人口算乘2的题,一人口算乘3的题。
5、想想做做5 让学生说图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用竖式计算得数,然后口头回答问题。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6、想想做做6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7、拓展题
四、总结提高,质疑反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课 题:40、练习课1
教学内容:P74第1——4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同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估算、笔算的多样性计算策略。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七1 分组出示估算题。要求学生估算出积是几十多,再独立进行口算。小结归纳每组中两道题的区别。
2、练习七4 指导看图,弄清题里各是什么物品,重量分别是多少。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小结归纳,指导学生合理选择条件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1、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 613×7= 3×352= 284×4= 135×4=
2、判断
3、解决问题
⑴每辆卡车运水果891千克。5辆这样的卡车能运多少千克的水果?
⑵680个同学乘9辆车去郊游,前8辆车各坐75人,第9辆车要坐多少人?
⑶工厂运来2000千克黄豆,平均每天用125千克做豆腐。8天后用掉多少千克的黄豆?还剩多少千克黄豆?
三、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74.2、3
课 题:
41、练习课2
教学内容:P74——75第5——9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同时能合理地运用口算、估算、笔算的多样性计算策略。能合理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练习七5
以组出示每题,要求学生进行口算,再比较每组中两题之间的联系。
2、练习七6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并指名说出估算方法。
再进行计算,并将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对照。
3、练习七7——9
独立读题,明确解答方法。并对学生存在的不理解的地方给予必要的指导。
二、课堂练习1、200千克
300千克
400千克
⑴5筐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2筐香蕉呢? ⑵几筐苹果的重量正好是一筐香蕉的重量?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P75.7——9
课 题:
42、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6——77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童话情境,自主探索出“一个数与0相乘得0”。
2、经历探索乘数中间月的乘法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你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今天有3只小猫去钓鱼,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探索“0和一个数相乘得几” ⑴出示小猫钓鱼场景图
问: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看出来的?“3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可以怎样列式?
⑵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
⑶问:你能改写乘乘法算式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个0相加等于0,改写乘乘法算式还可以怎样写?
⑷想一想:0×7= 8×0= 指名口答。
问:你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算式吗?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2、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⑴出示看台图 问:这个看台一共有几排?每排有几个座位?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能求出这个看台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⑵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⑶一个看台102个座位,学校体育馆有4个这样的看台,估计一下,学校体育馆大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小组交流,并说说估计的方法。
⑷算一算,到底有几个座位?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⑸班级交流评讲。
问:积的十位上的0十位怎样得到的?与刚才估算的结果接近吗? ⑹试一试:104×4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 在书上计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并改正。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在书上,做完后小组里交流订正。
3、想想做做3 独立检查,在书上订正,然后全班交流。
问:你认为做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最容易发生哪些错误?怎样避免这些错误?
4、想想做做5 看图说一说,4个书架各有多少本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能估计4个书架大约一共有多少本书?说说你的估计理由。
5、想想做做6 谈话: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将学生提出问题板书出来,要求学生选择问题并解决。
四、全课总结,深化理解
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想想做做4
课 题:
43、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P78——79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
7×2=
13×2=
3×20=
7×200=
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
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想想做做3
独立完成。
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想想做做4
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想想做做7
引导学生读题。
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 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想想做做2.5.6
课 题:
44、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2、收集信息。
3、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出示完整的例题。你能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问: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继续引导理解方法二的思路:
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这种方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⑴问: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⑵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吗?揭示课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一问步同方法的计算依据。
2、想想做做2、3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评议。
第3题解答后问:如果我们所在教学大楼内也如此摆放花,那么一共要放多少盆呢?
3、模拟购物游戏
要求: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轮流推选一名顾客和一名售货员,学生根据顾客的不同购物要求进行计算,售货员进行裁判。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想想做做1——3
课 题:
45、练习课
教学内容:P81第4——7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81.5 指导看图,找出题中信息,明确信息含义及所求问题。
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量关系,能口述解题思路。独立完成本题。
2、P81.6 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分析:每次运了几个5吨?共运了几次?
3、P81.7 学生独立完成。
评讲分析:参加工作的一共有几个人?
二、课堂练习
1、你能估计3棵树上大约有多少千克的水果吗?
2、花园小区新建了9幢楼,每幢住104户,新建的大楼一共能住多少户?
3、一头猪重105千克,一头牛的重量比猪的5倍少35千克。一头牛有多重?
三、拓展练习
1、北京路小学三年级共有师生162人坐车去春游,54座的大客车每辆租金405元,21座的中巴车每辆租金209元。怎样租车最合算? 2、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一位数的积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一、作业:P81.4——7
课 题:
46、练习八1
教学内容:P82第1——5题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运算方法,能将估算与计算有机结合,并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练习指导
1、P82.1 小卡片出示口算题,要求学生进行口算,并选择其中几题说出口算过程。
2、P82.3 出示题目,教师口述本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评讲:你是怎样进行判断的?
3、比一比,算一算
504×8=906×4= 7×704= 5×790=6×802= 680×3= 分组完成各题,并进行评讲。
小结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运算方法。
4、P82.5 理解表格含义。独立完成表格。组织交流。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你发现了什么? 4×11= 33×2= 21×4=
4×110=330×2=210×4=
2、李月跑了2个来回了,一共跑了多少米?
三、拓展练习
李强每分钟走60米。有一次,李强从家到学校,走出25米,因有事又回家。然后再从家到学校,走了15分钟,李强家离学校有多远?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P82.2——4
课 题:
47、练习八2
教学内容:P82——83第6——9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课堂练习
1、口算
23×2=33×3=42×2= 230×2= 330×3= 420×2= 9×400= 200×6= 4×800=
2、比一比,算一算 740×5= 480×5= 5×704= 5×408=
3、饲养场有公鸡85只,母鸡120只,鸭的只数是鸡的总只数的2倍,鸭有多少只?
二、练习指导
1、P82.6 分组计算后同桌交流:题目的特点及规律。让学生根据找出的规律再接着写一些相应的算式。
2、P82.7——9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场景图,仔细阅读题中提供的信息。学生质疑并提出解决方案。(重点引导学生解决第9题)
3、思考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相应的试验和调整。小组讨论解决,集体评讲。
三、拓展练习
幼儿园小朋友做“传花”游戏,6个人围成一圈,从1号开始按箭头方向向下一个传花,边传边报数,当报到83时,花在谁在手上?
课 题: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48、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教学内容:P86——8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 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
3、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 交流、合作习惯。
教具准备:一个大些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并在其六个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调查,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老师讲台上的这个长方体,你能看到它的哪几个面?注意:观察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学生观察后互相交流。
讲述:观察长方体时,正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它的左侧和右侧的面都叫做侧面,顶上的一面叫上面,请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观察到哪几个面?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猜一猜,你知道从老师所站的这个地方观察到了几个面?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说说依据。
2、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小结:观察者站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二、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 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2、想想做做
谈话:请同学们把文具盒放在桌子上,站在不同的位置看一看,然后告诉同桌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学生活动 指名口答。
3、想想做做3 出示正方体、长方体模型,谈话:请小朋友们从各个方位进行观察,什么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两个面?什么位置能同时看到三个面?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学生观察、讨论,小组交流,请一组在班级内交流,其它组补充。
讲述:因为正方体、长方体每两个是相对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后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请小朋友说说图中的正方体、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各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回答。
4、想想做做4 指名读题。
谈话:想一想正方体的形状,你不看正方体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吗? 指名回答。
谈话:把正方体拿出来,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看看回答对不对。学生活动。
5、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说出题目要求。
各自动手把两个小正方体照书上的样子摆在桌上。各自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自己摆成的物体。指名口答书中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物体,你有些什么收获?
课 题:
49、观察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
教学内容:P88——89 教学目标:
1、观察3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不同形状,并能画出看到的图形,能根据看到的形状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能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用3个正方体把物体摆出来。
2、经历观察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教学重点:在观察物体的过程进行直观的思考。学具准备:
1、每人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
2、每人自制与正方体的面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7张。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苏教新版全册)
第1课 初识“WPS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WPS窗口的组成,了解WPS的启动方法、新建文档的方法及WPS文档的保存方法。
2、掌WPS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3、形成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意识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4、让学生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PS的方法
2、难点:认识WPS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准备:用WPS制作的漂亮的日记、课程表、电子小报等作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用WPS制作的图文并茂的日记、课程表、电子小报作品。学生通过欣赏、观察,了解WPS的强大功能。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的作品怎么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广告、海报、各种宣传作品等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你们想不想自己学会制作这些漂亮的作品呢?
二、教授新课
1、文字处理软件功能
师:WPS文字处理软件不仅可以让我们快捷方便地输入和编写文字,而且可以让我们在文档中随意的进行各种设置和添加。
师提问:通过观察,你所看到的WPS你认为有哪些功能?
师小结:WPS具有对文章进行编辑、修改、设置、插入、排版、打印等功能。学生通过对WPS字处理软件的思考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2、打开WPS窗口
师:首先指引学生认识WPS快捷键的W图标。演示启动WPS窗口的两种方法。
A、点击“开始”按钮、指向“程序(p)”、单击“Microsoft WPS”即可出现WPS窗口。
B、直接双击桌面上的快捷方式“W”图标,同样也可以启动“WPS”窗口。想一想:如何才能够打开“WPS”窗口。
做一做:通过“开始”处和双击桌面快捷图标启动“WPS”。
做一做:通过“开始”处和双击桌面快捷图标启动“WPS”。说一说:通过操作实践后,你认为使用那种方法会更方便快捷?
3、认识WPS窗口
师:WPS窗口和Windows的应用程序窗口很相似,你能记住哪些名称? 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认识WPS窗口的组成。
学生汇报对窗口组成的认识。完成“实践园”。
4、新建WPS文档
新建WPS文档的方法有两种,教师示范方法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和操作,小结出新建文档的方法。
A、使用菜单新建文档。B、使用工具栏按钮新建文档。
5、保存文档
示范一种方法:使用菜单保存文档。
师:把“实践园”中练习文字保存为“生字”文件名,将该文件保存在D:盘的“小问号”文件夹。
要求学生你新建文档一样,找出使用工具栏的另一种方法。尝试用两种方法保存文档。
6、退出WPS窗口
师:怎样退出WPS窗口?当你在退出WPS窗口时,你所编辑的文章还没来得及保存时,窗口中会出现一条什么样的人性化的对话框?这时你该如何来处置?怎样处置?
学生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A、选择“是Y”进行重新保存或另存为。B、选择“否N”直接删除文件。学生自主尝试退出WPS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
(1)请退出“文档”并以“我的文件”为文件名,保存所输入的内容。老师设疑:当窗口中出现“是否保存对文档1的修改”对话框时,单击“是Y”或“否N”或“取消”按钮时,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同状况?
小结:当我们单击“是Y”按钮,这时出现“另存为”的对话框,当我们输入文件名时就可以保存所输入的内容。
当我们单击“否N”按钮,我们对文章所做的修改未能得到保存,当我们重新打开该文件后就再也找不到我们所修改过的内容了。
当我们单击“取消”按钮,这时你会发现选择“取消”按钮是无法退出WPS窗口的。
2、说一说
你能用几种操作方法来关闭WPS窗口?
3、练一练
WPS的启动与退出及工具拦的使用,完成“探究园”。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WPS的课程学习,我们了解WPS的基础知识,学会了WPS启动,文字输入,文件保存,关闭退出的操作方法。认识了WPS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学以致用,经常练习。
知识点强调:
(1)当一段文字输入完毕后,记得按下回车,在该段后面会产生一个回车符,表示自然段的结束。
(2)WPS文件的默认类型是“DOC”。
(3)在WPS窗口中所有的操作,我们通常都可以通过菜单中的选项来完成,工具按钮可以简化其操作步骤。
让学生多说、多练、多交流、多互动。
五、作业布置
用WPS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日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习之中。
六、教后记
第2课 输入文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步掌握智能abc输入法。(2)学会输入一些特殊符号。(3)能命名并保存WPS 文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会英文输入法与智能abc输入法之间切换的方法,能正确的输入汉字和特殊符号。
教学准备:电脑、网络教学软件。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如何进入WPS,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打开电脑,看一看自己独立操作能不能进入WPS(老师巡视,并给以帮助)。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都会进入WPS 了,可是要想在WPS 中写作文、记日记,只会输入英文字母和数字是不行的,还要学会输入汉字和各种标点符号。这一节课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在WPS 中输入文章。
二、讲授新课
在电脑中,输入汉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汉语拼音输入法、自然码和五笔字型输入法。
在这些输入法中,比较适合我们学习和使用的有“全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这两种输入法和我们语文课上学习的汉语拼音基本相同。下面我们来学一学智能abc输入法。
1.启动智能abc输入法
(1)如何启动“智能abc输入法”让它为我们服务呢?其实把它请出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2)“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教师上机操作演示,如果有学生没看清可以重复几遍)(3)“现在请同学自己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以帮助)(4)“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操作的?步骤是什么?”①单击任务栏右侧的②单击弹出菜单中的“智能abc输入法版本4.0”出现:表示已选择了智能abc拼音输入法。
2.输入汉字
(1)确认你的电脑上出现了 后,你就可以输入汉字。比如说,“知”字,应该先输入它的正确的拼音“zhi”, 按空格键后,会出现字词选择框。
用鼠标单击字词选择框中的4,或者按数字键4,“知”就输入到文本的插入点位置了(注意,先调整插入点位置,后输入汉字)。
(2)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输入“我”、“你”、“他”三个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3)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帮我输入“庐”这个字,你们试试看。同学们输入汉语拼音“lu”后,在字词选择框并没有看到,怎么回事呀?原来它藏在后面了,现在我可以按 键或 键查找它。每按一次 键,向后翻一页。每按一次 键,向前翻一页。直到找到“庐”字为止。
(4)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输入这样几个字“杨”、“坦”(学生练习,老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5)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女”字应该怎样输入呢?键盘上没有“ü”键呀!原来智能abc输入法在输入时有这样的规定:①汉语拼音字母n,l跟ü相拼是,用v代替ü。如:“女”输入nv。②汉语拼音字母j,p,x,y跟韵母ü相拼时,用u代替ü。如:“句”输入ju。
(6)学生练习,输入“动”、“粒”、“搜”等,教师给以指正。3.输入状态的切换
(1)智能abc输入法有全角和半角两种状态。一般在全角方式下,输入汉字和中文标点符号;在半角方式下,输入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
(2)那么怎么分辨全角和半角呢?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操作演示)。当“智能abc输入法”的图标中的“月亮”呈圆月时 为全角方式,当“月亮”呈弯月时 为半角方式。单击“月亮”就可以实现全角和半角的切换(快捷键是 shift+空格键)。
(3)请同学们分别在全角和半角方式下输入“,”并用两种方法来切换全角和半角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4)谁能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5)可以看出在全角的方式下输入符号所占空间比在半角下多一倍。(6)让学生看一段中、英文混杂的文章,提问:“同学们看到了这篇文章中既有汉字又有英文字母,如何能够实现中英文输入的切换呢?”
(7)同样我们还是要用到智能abc输入法图标,单击图标左端的,当显示 时为英文输入状态(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如果你觉得用鼠标比较麻烦,我们也可以通过键盘上的ctrl+空格键来切换,自己试一试。
(8)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中文句号和英文句号是不一样的,它们分别是“。”和“.”,那么如何实现中文标点符号和英文符号的切换呢?老师先不讲,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并通过操作来验证(提示学生参照其他切换方法)。
(9)最后,让学生看书中的中英文标点符号对照表,进行输入练习。
三、巩固练习
(1)输入古诗《咏鹅》。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在大多数学生输入完成后,提醒学生保存文件。方法是: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然后在文件名处输入你起的名字。记住保存位置后,按“保存(s)”按钮。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单击“文件(f)”菜单中的“保存(s)”命令来实现的。
(4)标题居中(5)字体、字号设置
(6)每个自然段开始,缩进两个汉字位
四、课堂作业
建立一个WPS文件,文件名为“唐诗”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教后记
第3课 编辑文档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文字的复制、粘贴技巧。
2、掌握文字修饰、段落修饰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熟练操作。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能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个性化的修饰。并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字的修饰。难点:段落的修饰。
教学准备:经过修饰的《老师,你好》文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经过修饰的文章——《老师,您好》
请学生议一议,和前面几节课自己输入的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 教师:WPS 2003不但提供了改变字号、字体、字的颜色等文字修饰功能,还提供了加粗、斜体、下划线等丰富多彩的文字修饰效果。今天我们要利用WPS中的这些命令来美化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新授(1)文字的修饰 ①学生找出的不同点:
a.标题的字比较大。比正文的字粗。b.标题是红色的。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格式工具栏。②教师示范:
a.选定标题“老师,您好!“
b.在格式工具栏的“字体”框中选择“黑体”。学生上机,将标题设置为“黑体”。
学生自主探究:将字号改为二号字,红色,加粗。学生示范。
教师:在第一课认识菜单栏、工具栏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工具栏中的所有命令在菜单栏中都有,请同学们尝试用格式菜单中的字体命令来进行设置。
将标题设置为隶书,小三号字,绿色,并加上阴影。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给标题加上文字效果。并向同伴做介绍。
教师:利用“字体”对话框,可以对文字进行全面设置,但一般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格式工具栏上的按钮来做简单快速的设置。
学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教师: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板书结论)(2)段落的修饰 ①段落对齐方式(边讲解边演示)a.选定标题“老师,您好!”。
b.在工具栏中有四种对齐方式:两端对齐、居中对齐、右对齐、分散对齐。单击居中按钮。
两端对齐 居中 右对齐 分散对齐
(学生练习):将标题“老师,您好!”设置成“居中”对齐方式。并试一试其它几种方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②设置行距
有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现,在输入的文章中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太小,如何调整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内容了。
(边讲解边演示)行距是指两行间的间隔。改变行距的操作是: a.选取要改变行距的段落。
b.单击“格式”菜单中的“段落”命令。
c.在“段落”对话框中单击“缩进和间距”标签页。d.调整“行距”和“设置值”中相应的内容。
学生上机,分别将《老师,您好!》设置为“1.5倍行距”, “2倍行距”“20磅行距”,比较哪一种设置较为合适。
作业:完成“实践园”中的练习。填写成果篮。(3)文字的复制与粘贴
①这篇文章还有第二段,大屏幕展示或广播一下,如何输入第二段文字,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观察,发现有不少相同的句子)
②师示范。
③师生小结操作步骤:(1)选定要复制的文字(2)复制命令
(3)移动光标到目的地(4)粘贴命令 学生实践操作
三、总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同学们会发现完成某些操作不一定只有一种方法,而且操作都很简单,但必须要经常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很快地完成段落的设置。
四、教后记
第4课 插入表格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认识表格的作用,了解表格、单元格的行与列的区别。2.学会制作简单的表格。3.保持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表格的插入
难点: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教学准备:课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份课程表 教师:
同学们想把课程表做得这么漂亮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WPS做一张课程表。
二、新授(1)插入表格 ①教师演示
A. 执行“表格—插入—表格”命令,弹出“插入表格”对话框。设置列数为
7、行数为8,单击“确定”按钮。
B. 讲解行、列的概念。横线叫行线,竖线叫列线,它们组成的小方格叫单元格。横向的单元格叫行,竖向的单元格叫列。
②学生练习。
制作一张7行李列的表格 ③研究其他插入表格的方法。
让学生演示如何使用工具栏中的“插入表格”按钮。④对比两种操作方法。(2)合并单元格。①教师演示。
A.执行“视图——工具栏——表格与边框”命令,弹出“表格与边框”工具栏。
学生观察,教师简单介绍“表格与边框”工具栏。
B.选定第一行中的第一个单元格,并拖动到第二个单元格。C.单击“表格与边框”工具栏中的“合并单元格”按钮。②学生练习。
练习合并表格中四个需要合并的单元格。
③鼓励学生找出其他方法完成合并单元格的操作。(3)输入内容。
①提问:如何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A.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 ②学生演示。A.选定单元格。
B.在单元格中输入文字。
C.调整文字的位置、对齐方式及格式等。(4)修饰表格
提问:比较自己做的表与教师做的表,哪个更好看?差别在哪里? ①怎样设置字体和字号? ②怎么调整列宽和行高呢? A.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
③调整单元格的对齐方式、设置单元格的底纹
师:怎样让表格更漂亮呢?师示范对齐、设置底纹。学生练习。
三、课堂练习
制作个人信息表,并填写内容。
四、教后记
第5课 修饰表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知目标—学会简单修饰表格的方法。
2、技能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a、加强对快捷菜单的进一步使用;b、能对某一单项进行设置,知道其作用;c、结合前面的内容,能够进行综合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美的情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师生协作和学生互助,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掌握技能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过程与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在小组合作的协助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取信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表格修饰的方法。
继续完成剪贴画中图片的插入,完成的同学想想为什么图片不能完整显示,试着想想办法呢?(给予评价:只要插入了图片就是成功)
㈡、调整图片
大家解决了刚才的问题了吗?想知道什么原因吗?如果有学生能解决,请学生展示,不然老师来帮帮你们吧,演示一下设置文字环绕方式。
选中图片—右击选中“显示图片工具栏”—选中“文字环绕”—选择“紧密型”
学生完成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并能调整图片的位置的大小
交流操作经验,突出位置移动和大小改变的操作,老师指导,继续完成作品。保存自己的作品,评价学生的操作。
2、插入外部图片
带大家看一组漂亮的外部素材,想不想用到自己的贺卡中去呢?大家自己动手来加工你的贺卡,看看谁的好看、完美。
任务二:比一比,在这些图片中选择你喜欢的图片对贺卡进行进一步加工,看谁的最棒。
提示:素材图片在 “素材”文件夹中,大家可以用插入图片中的“来自文件”去找到时这些图片。
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可以适当帮助。展示有亮点的作品,让学生介绍经验,完成作品。评价交流,选出一些优秀的和一般的比较(最好有插入许多图片的作品或者有不合主题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图片运用的恰当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美感,否则会带来反面的效果。
3、自己完成一张母亲节的贺卡。
文字资料和素材都在 “母亲”文件夹中,对贺卡进行加工,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母亲。(好的作品可以打印出来带回去)
学生独立完成母亲节贺卡,可相互交流。展示几个优秀作品,交流创作的想法。
三、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些什么呢?(在WPS中插入剪贴画中的图片,插入外部的图片,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等。)
四、教后记
第6课 插入图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在WPS文档中插入剪贴画和外部素材中的图片。
2、学生调整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3、学会调整图片的位置及大小。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对插入剪贴画和外部素材图片进行调整及版式的设置。教学准备:做贺卡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大家在一起可以搞各种各样的活动,可是现在大家要给四川送去祝福该怎么办呢?(引述到贺卡)
老师这儿有两张贺卡(卡①、卡②),让你们选择其中一张送给远方的朋友,为什么大家都选卡②?(好看、漂亮等)比较这这两张贺卡有什么不同呢?(添加了图片)
二、新授
1、插入剪贴画中的图片
自己想不想做张精美的贺卡送出去呢?大家自己动手打开素材中的卡①.doc文档。
任务一:试一试,在剪贴画中找到适合主题有图片插入到卡①.doc文档中。给出提示:
a、剪贴画在菜单的“插入”—“图片”—“剪贴画”。b、在右侧的剪贴画搜索文字中输入“儿童节”,搜索图片。㈠、插入图片
学生动手找图片,并把图片插入到文档中。
交流:大家遇到困难了吗?(只要看到有图片就是成功了)并请成功的同学上来演示一遍,讲讲要注意的地方。
继续完成剪贴画中图片的插入,完成的同学想想为什么;㈡、调整图片;大家解决了刚才的问题了吗?想知道什么原因吗?如果;选中图片—右击选中“显示图片工具栏”—选中“文字;学生完成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并能调整图片的位置的;交流操作经验,突出位置移动和大小改变的操作,老师;
2、插入外部图片;带大家看一组漂亮的外部素材,想不想用到自己的贺卡;任务二:比一比,在这些图片中
继续完成剪贴画中图片的插入,完成的同学想想为什么图片不能完整显示,试着想想办法呢?(给予评价:只要插入了图片就是成功)
㈡、调整图片
大家解决了刚才的问题了吗?想知道什么原因吗?如果有学生能解决,请学生展示,不然老师来帮帮你们吧,演示一下设置文字环绕方式。
选中图片—右击选中“显示图片工具栏”—选中“文字环绕”—选择“紧密型”
学生完成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并能调整图片的位置的大小
交流操作经验,突出位置移动和大小改变的操作,老师指导,继续完成作品。保存自己的作品,评价学生的操作。
2、插入外部图片
带大家看一组漂亮的外部素材,想不想用到自己的贺卡中去呢?大家自己动手来加工你的贺卡,看看谁的好看、完美。
任务二:比一比,在这些图片中选择你喜欢的图片对贺卡进行进一步加工,看谁的最棒。
提示:素材图片在 “素材”文件夹中,大家可以用插入图片中的“来自文件”去找到时这些图片。
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可以适当帮助。展示有亮点的作品,让学生介绍经验,完成作品。
评价交流,选出一些优秀的和一般的比较(最好有插入许多图片的作品或者有不合主题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图片运用的恰当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美感,否则会带来反面的效果。
3、自己完成一张母亲节的贺卡。
文字资料和素材都在 “母亲”文件夹中,对贺卡进行加工,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母亲。(好的作品可以打印出来带回去)
学生独立完成母亲节贺卡,可相互交流。展示几个优秀作品,交流创作的想法。
三、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学到了些什么呢?(在WPS中插入剪贴画中的图片,插入外部的图片,调整图片的位置和大小等。)
四、教后记
第7课 美化文档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围绕主题,综合利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美化文档。
2.提高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WPS在加工、美化方面的优势。
3.感受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初步形成善于发现信息问题、主动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美化文章,体会艺术字和自选图形的作用。2.难点:通过“文字环绕”等命令,改变艺术字和自选图形在文档中的位置。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示例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两篇内容相同的WPS文档,其中一篇文章的标题用艺术字显示。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哪一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
二.新课
(1)插入“艺术字”
①想一想:如何将标题改变成艺术字形式呢?
②学生练习:打开D盘中名为“凤仙花”的WPS文档,尝试插入艺术字。③请一位学生演示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
A.单击“插入”菜单,指向“图片”,选择“艺术字”命令,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
B.选择其中一种样式,单击“确定”按钮,弹出“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C.在“字体”框中选择“华文新魏”,在“文字”框中输入“凤仙花”,单击“确定”按钮。
④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⑤师生互动,展示个别学生的作品,学生观察讨论:插入艺术字的位置合适吗?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⑥教师演示。
A.单击艺术字工具栏中的“文字环绕”按钮,选择“上下型环绕”命令。B.拖动艺术字到合适合适位置。
⑦讨论:艺术字课围的小圆圈和小方块有什么作用? A.学生尝试修艺术字的大小。B.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小结:可以用艺术字课围的小方块改变艺术字的大小。(2)插入自选图形。
①导入:在WPS中,不仅可以插入艺术字,还可以插入各种各样的图形来美化文章。
②教师演示:插入“十字星”图形。
A.单击“插入”菜单,指向“图片”,选择“自选图形”命令,弹出“自选图开”工具栏。
B.单击“星与旗贴”中的“十字星”图形。C.拖动出大小合适的“十字星”图形。
D.右击“十字星”图形,弹出快捷菜单,单击“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命令,弹出“设置自选图形格式”对话框。
E.在“颜色与线条”中“填充”项的“颜色”框中选择“红色”,在“透明度”框中选择“70%”,单击“确定”按钮。
F.拖动“十字星”图形到文章的合适位置。③学生练习,插入一个自选图形到合适的位置。④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中的“实践园”,使用艺术字和自选图形制作“车道示意图”。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让各个小组展示各自的作品,汇报心得体会,由其他小组的成员评论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后记
第8课 设置版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页面设置和分栏的方法
2、掌握图文混排的技巧
3、锻炼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4.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会页面设置、分栏的方法 2.难点:改变图片在文档中的位置,实现图文混排。教学准备:杂志、报纸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杂志、报纸版面)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文档中插入艺术字和剪贴面,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展示的内容和上节课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找出不同之处(版央是横向的、有分栏„„„.)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页面设置、人栏的方法。二.新授(1)页面设置 教师演示 A.打开D盘“小问号”文件夹中名为“凤仙花”的WPS文档。B.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弹出“页面设置”对话框。C.选择“方向”栏中的“横向”,单击“确定”按钮。学生练习学生分组探究“页面设置”中其他选项的作用。分组汇报。(2)分栏。教师演示 A.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分栏”命令,弹出“分栏”对话框。
B.在“预设”框中选择“两栏”,单击“确定”按钮。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探究“分栏”中其他选项的作用。分组汇报。(3)美化版面 提出问题
A.如何把图片、艺术字插入到特定的位置?
直接拖动图片、艺术字到相应的位置,或剪切图片后在相应位置处粘贴。B.如何让文章中“十字星”的个数增多,并放置在指定的位置上? 选定图形,进行复制、粘贴操作,出现两个“十字星”后,拖动到指定位置,或选定图形,按住CTRL键拖动到指定位置后松开鼠标。学生自主发挥,运用前几课所学的技能编排图片,可以添加绘图中的图形等。
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完成图片的编排。(4)综合练习。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教师:比较报纸、杂志的版面和我们编排的版面,哪个更好看?差别在哪里? 学生交流、汇报。
三.练习教师布置练习。
打开上一课“实践园”中保存的文档,对文章版块进行页面设置、分栏等操作,美化版面。(结合讨论的结果,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搜索、下载等方面的知识)
分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作品展示。四.小结 五.教后记
第9课WPS轻办公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使用WPS轻办公。2.学习使用长微博分享文档。过程与方法: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与行为: 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WPS轻办公。教学难点 学习使用长微博分享文档。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wps办公软件的操作和运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任务在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同学们都很苦恼,那么如果能在家里编辑文档,到学校也可以继续编辑,是不是很棒呢!这些想法都可以在“WPS文字”中实现。这节课我们就一下来学习吧!出示课题《wps轻办公》
新授
(1)登陆“轻办公”
①教师演示。
单击“未登录”按钮,弹出“轻办公”对话框。
使用WPS账号、qq账号等方式之一登陆,登陆成功后,原“未登录”按钮处变为昵称。
②学生练习,分组交流。(2)保存“云文档”
①教师演示。
a.打开“桑蚕”文档,单击“特色功能”选项卡中“保存到云文档”按钮,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b.选择“wps云文档”中的“私人空间”,输入文件名后,单击“保存”按钮。②学生练习。
③分组交流。(3)打开“云文档”
①启动“wps文字”并登陆“轻办公”。
②单击“特色功能”选项卡中“打开云文档”按钮,弹出“打开”对话框。
③从“wps文档”的私人空间中,选择“桑蚕.wps”文件,单击“打开” 按钮,进入编辑状态。(4)分享到微博 ①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小组自学课本第48——49页,探究分享微博的方法。②交流汇报,教师指导。③分组实践,分享微博。尝试使用“WPS云文档”中“我的圈子”功能,新建“圈子”并将“凤仙花”文档保存其中。然后,邀请朋友,共同编辑,美化“凤仙花”文档
主题活动1 制作电子小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小报的特点、作用和制作步骤,学会使用word软件制作美观的电子小报。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通过合作、讨论、自主学习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激发求知欲,唤醒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观察分析优秀作品,综合运用WORD软件的各种操作技巧制作一份宣传“交通文明”小报。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图文混排、文字修饰,把小报排版得美观、和谐,注重整体布局。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最近老师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叫“中国式过马路”,你们知道什么意思吗? 你认为这些行为好不好?这个说法是对我们中国人的表扬还是批评?对,是批评,是对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文明的出行方式的批评。作为中国人,如果听到外国人这样说,你觉得脸红吗?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改变外人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这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宣传文明出行。同学们觉得你能为宣传交通文明做些什么呢?
师:今天老师提议,用我们学过的word软件亲手制作一份宣传交通文明的电子小报,让更多的人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好不好?
出示课题:宣传“交通文明”——制作电子小报。
二、探究新授
1、欣赏优秀作品
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电子小报由哪些部分组成?
(2)用word设计电子小报,要用到哪些常用对象?
2、分析小报结构与如何用word设计(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说出小报组成部分:报头、标题、文字、插图、花边(课件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指出:报头非常重要,这是小报的主题,所以一定要美观、醒目,并且加上刊号、出版单位、出版日期等。
(2)引导出制作小报所要用到的word中的常用对象:图片、艺术字、自选图形、文本框等(课件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3、小组讨论,学生初探制作方法(1)小组讨论: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2)师示范制作前注意点:a、通过“页面设置”确定好小报方向。b、适当调整“显示比例”,以便看清全貌。
(3)学生边讨论边尝试。教师提供“小报素材”文件夹。(4)学生说说制作顺序。
4、分析正确步骤,引领制作方法(1)比较不同作品制作步骤。
a、课件出示逐个零星制作流程.。b、课件出示整体设计制作流程。师:你觉得哪种做法比较好?(2)总结正确方法。
师小结引出正确制作步骤: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要制作一份好的小报要讲究方法,要有整体考虑的意识,不能想一块做一块。要先设计好框架,做出报头,再制作各个版块的标题,然后添加文本内容,最后美化修饰。这样我们才能做得又快又好。
小结时逐个板书出示步骤:设计框架——制作标题——添加文字——美化修饰
师:我们本课的任务是完成前两个步骤,完成的同学得100分(板书),如果你特别厉害,先做完的可以把后两个步骤也完成,待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老师另外有奖励!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同学可以参考桌面上的“学案”(老师打开一下)或者请教老师与同学。特别出色的我们待会儿发奖品。准备好了
吗?开始!
5、任务驱动,实践新知。
(1)明确任务,分层次进行:a、一般学生完成本课任务:设计框架、制作标题。b、能力较强学生完成所有步骤。
(2)指出有困难同学可以通过“学案”帮助,或者请教同学和老师。(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有困难的进行辅导,普遍问题简短广播指导。(4)学生制作过程中课件循环播放优秀作品,提高学生感观认识、审美能力。
三、展示评价
展示2-3名学生作品。
师:谁来自告奋勇一下?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1)师生评价作品,让学生给作品评分。(2)师根据实际小结注意点:
a、报头美观突出,是所有标题中最大的,把出版日期、出版单位、期号等添加完整。
b、标题要醒目,形式可多样。
c、插图数量要合适,内容与本栏目主题相关。d、文字内容与小报主题吻合。
e、花边和其它装饰以造型简洁,合理分布为好。(3)师发奖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我们大家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一份份漂亮又实用的交通文明小报,在生活中我们不但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交通人,还要时刻提醒身边的人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让“中国式过马路”不再成为一种批评,而要让它逐渐变成一个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文明出行的代名词。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然后让更多的人去欣赏,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第10课 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会进入电子邮箱,能收发电子邮件 2.学会回复电子邮件
3.通过收发电子折邮件的实践活动,学会自主学习,并能够与他人协同合作,探索新知。
4.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5.养成学习、使用因特网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登录电子邮箱,撰写、发送电子邮件
2.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注册好的电子邮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成功申请了自己的电子邮箱,现在就可以在因特网上与别人通信了。你们知道如何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吗?
二.新授
(1)登录电子邮箱
教师:同学们想不想发送电子邮件到老师或同学的电子邮箱进行交流啊? 任务1:请学生登录自己的电子邮箱。
学生尝试登录电子邮箱
登录操作完成后,教师提问:登录电子邮箱的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如果登录密码忘记了该怎么办?电子邮箱窗口的控制面板中有哪些栏目?分别有什么作用?
(2)发送电子邮件
请学生发送一封问候电子邮件到教师的电子邮箱中,也可以发给同学,注意发送是否成功。(如果没有把握,可以和同学一起操作,学生互动,探索新知;会操作的学生可以充当小教师指导不懂的学生)
在电子邮箱网页的左侧窗格中,单击“写信”按钮,进入“写信”页面。在“发给”框中输入收件人的电子邮箱地址,在“主题”框中输入主题,在正文区输入电子邮件的内容。操作完成后,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学生相互协作解决问题
抽查学生的尝试结果,把操作成功的方法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操作的过程
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3)回复电子邮件
教师:同学们,老师通过电子邮箱给每一位同学发了一封问候信,你们知道如何阅读吗?能不能给老师回复一封信呢?
打开接收的电子邮件,阅读邮件内容 单击“回复”按钮,输入回复的内容 单击“发送”按钮,回复邮件。三.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顺利地发送和回复电子邮件了,课后利用自己的电子邮箱给你的亲朋好友或同学发一封电子邮件,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四.教后记
第11课 管理电子邮箱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建立通讯录,并利用其发送邮件。(2)学会对电子邮箱进行管理。2.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
(3)通过建立、使用通讯录和联系人,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立通讯录和利用通讯录发送邮件。对电子邮箱进行管理。:利用“通讯录”和“联系人”发送邮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网、计算机能连接因特网。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和多少位同学用邮件进行了交流?那你能不能完全记住他们的邮箱地址呢?如果全班同学的地址都需要你来记,你能记住吗?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记忆呢?
(2)我们在使用电子邮箱时,为了避免把别人的邮箱地址弄丢了,我们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使用通讯录,把好朋友的电子邮箱地址全都保存下来。(教师展示通讯录页面)学生听老师讲解,看老师演示。
二、新授
(1)建立和使用通讯录
电子邮箱的通讯录该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一起来看一看该如何进行的操作:
①登录126电子邮箱。②单击“通讯录”选项。
③单击“新加联系人”按钮,进入“添加/编辑联络人”页面,输入新联络人相关资料。④填好后,单击“确定”按钮。
⑤单击“联系人”后面的“给他/她发信”,打开“写信”页面,收件人的电子邮箱地址会自动出现在“发给”栏中。
⑥输入邮件主题及正文后,单击“发送”按钮,发出电子邮件。(2)管理电子邮箱
①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也接受了一定数量的信件,但是电子邮箱容量是有限的,如果邮箱满了,别人发给你的新邮件就无法收到。同时,邮箱里的信件过多也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所以,对于过期或没有用的邮件,应及时删除。
②那么如何进行删除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操作系统中我们删除文件的操作是分几步完成的?(请一个同学上台演示)③实际上,我们清理126邮箱中电子邮件的方法和操作系统中删除文件差不多,请同学们试一试。
④完成任务后,教师出示问题:
a.删除 126邮箱中电子邮件分为几步操作?每一步做什么? b.能不能只用一步就彻底删除邮件呢?(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
三、练习
清理自己的邮箱,将“收件箱”中不需要的邮件和“已发送”中保存的已经发送的电子邮件彻底删除。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建立通讯录和利用通讯录发送邮件,以及管理电子邮箱的操作。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把自己好朋友的邮箱地址添加到“通讯录”或“联系人”里,再给他们发一封邮件,最后对你的邮箱进行一次“大扫除”。
师: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的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了吧?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师:你的身份是游客。必须注册成为论坛会员,(板书—注册论坛身份)才可以发表。进入注册页面。仔细阅读论坛注册协议。
阅读协议(请几个同学挑出关键词语)。师:如何文明使用论坛? 学生讨论。师总结: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学生尝试注册。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展示。
2、放手尝试,登陆论坛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注册,你能用你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班级论坛吗?(和登陆邮箱的方法一样)
学生登陆论坛。教师个别辅导。
指名学生演示登陆方法。(请同学们看错误提示,并进行纠正)
三、拓展练习
师:
1、尝试给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进行回帖。
2、探索如何再次登陆论坛。
3、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使信息更全面。学生尝试。
演示部分成功回帖的学生,以促进学习。
四、总结归纳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注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谁能比较一下论坛和邮件各有什么特点? 师总结:论坛相对于邮箱来说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注册并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的话负责。
第12课 走进论坛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BBS以及BBS的作用。能够正确熟练地完成帐号注册。学会正确登录BBS论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网上交流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互帮互助的好品德。
4、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和网络使用规范。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注册BBS会员的重要性
2、注册BBS的步骤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发一封e-mail到老师的邮箱,一起来看看同学们邮件吧。(展示邮件)
大家的想法真妙,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的奇思妙想,那就更好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老师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地方,--小学生论坛。小学生论坛能做什么?
不但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而且还能够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论坛也叫(电子公告牌)BBS,是发表意见相互交流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板书《走进论坛》)
二、新授
1、教师引导、自主合作、成功注册
师: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的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了吧?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师:你的身份是游客。必须注册成为论坛会员,(板书—注册论坛身份)才可以发表。进入注册页面。仔细阅读论坛注册协议。
阅读协议(请几个同学挑出关键词语)。师:如何文明使用论坛? 学生讨论。师总结: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学生尝试注册,教师适当指导。学生展示。
2、放手尝试,登陆论坛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注册,你能用你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班级论坛吗?(和登陆邮箱的方法一样)
学生登陆论坛,教师个别辅导。
指名学生演示登陆方法。(请同学们看错误提示,并进行纠正)
三、拓展练习
1、尝试给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进行回帖。
2、探索如何再次登陆论坛。
3、编辑自己的个人信息,使信息更全面。
学生尝试,演示部分成功回帖的学生,以促进学习。
四、总结归纳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注册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谁能比较一下论坛和邮件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论坛相对于邮箱来说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去注册并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自己的话负责。
第13课 进入“我的空间”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我的空间”的概念,会在“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网”上进入自己的空间。
(2)学会发表简单的日志。
(3)培养交流协作的意识,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4)提倡健康文明地上网。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进入自己的空间,浏览感兴趣的内容,发表简单的日志。发表日志并修饰。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而且还能在网上建立自己的空间,同学们感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自己空间吧。(揭示课题)
二、新授
(1)登录“我的空间”。
演示:打开“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网”,输入已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单击“登录”按钮,进入“用户中心”网页。然后单击“我的空间”按钮,进入“我的空间”页面。
学生尝试、体验:进入“我的空间”后,打开部分个人空间,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空间。
揭示:如果用户名与密码忘记的,可以尝试重新注册一个,然后牢记。(2)发表日志。
师:同学们都看了哪些有意思的内容?你们想在自己的空间里放上自己的内容吗?通常,人们把在自己空间里发表的文章称为日志。我们怎么发表自己的日志呢? ① 在“我的空间”页面上,单击“日志”按钮。② 单击“发表新日志”按钮,进入“发表新日志”页面。③ 输入要发表日志的标题和正文,并选择发表方式。④ 单击“保存发布”按钮,完成日志的发表。学生完成教材中的“实践园”。
(3)讨论:在发表日志时,你是如何修饰日志的?
三、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进入自己的空间,并且学会了通过自己的空间发表日志。下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实践体会记录在“成果篮”中。
第14课 管理“我的空间”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会管理“日志”、“相册”。
2、通过管理“日志”、“相册”,了解如何管理个人空间,从而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小屋。
3、通过管理个人空间了解到,日志也需精心呵护和打理,从而增强爱我家园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积极主动地管理个人日志,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小屋。难点。了解建立网上家园容易,但要让其成为健康文明的网上小屋、成为生活中的交流平台,还需要我们付出爱心和耐心来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建立了个人空间,并充实了自己的日志,那么你们会打理自己的空间吗?只有管理好个人日志,它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交流平台,同时,我们大家还要养成良好的网上交流习惯,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网上小屋。(揭示课题)
二、新授。
(1)同学们,你们考虑过怎样管理自己的空间吗?下面,我们就先从管理自己的日志开始吧!①打开“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网”,登录后,单击“我的空间”按钮,进入“我的空间”页面。
②单击“日志”按钮后,再单击“我的日志”选项卡,进入“我的日志”页面。
③选择一篇日志,单击“编辑”按钮,进行日志的编辑修改。④对日志进行重新分类并发布。
学生操作:选择需要管理的日志,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
整理完“我的日志”,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学生思考并回答)对,我们应该整理“我的相册”了。
主题活动:中国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与要求:能根据主题活动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主题,能够运用合适的技术,规划、制作能表达自己想法的作品。以主题活动任务为主线,将主题活动与具体电脑作品的制作相关联。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收集与主题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与表达,作品规划。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机房、各种信息网站
一、导入
1、欣赏教师提供的各种资料,让学生说说感受。
2、师总结:我国地大物博,传统节日很多。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可以这么说,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美妙传说,和独特情趣的完美结合。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又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常望日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中秋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是一个良好的习俗。(揭示课题)
二、活动
(一)确定主题
师:为了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的民俗,今天我们根据同学们自己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进行分组研究,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然后在小组内制定研究计划。
(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3)制定本组研究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B 这个节日有什么习俗
C 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故事、传说 D搜集与这个节日相关的文学作品等(4)汇报初步方案。
(二)任务分工,收集资料
1、依据小组活动方案落实自己的任务分工。
各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请教老师;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传说及相关习俗。
2、组内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汇集所有的材料,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
(三)展示收集成果
1、小组派代表展示收集成果。
2、相互评价,筛选材料。
3、根据评价结果,各组确定材料进行存储整理。
三、课堂小结
今天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各小组成员已经收集到了许多丰富的有关传统节日的信息材料,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进行收集,然后分类整理好,下一课我们将使用收集的材料设计电子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家分享,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更为丰富的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