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刘琳琳
据统计,2012年,中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显示,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几乎是中国的6倍。美国人年均阅读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新加坡5本,中国的国民人均读书数甚至还落后于泰国的5本。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达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与国民的阅读力之间不无关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所以全民阅读教师先行。在暑假我通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热爱阅读的教师们充盈的收获,揭示了阅读对于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影响,总结了推进教师阅读的有效途径,推荐了适合教师阅读的不同途径的阅读书目,呈现了阅读与读后感抒写的关联与作用。
为了更好地在教师这一事业上实现价值,我要更加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习惯。如何让读书成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四个方面:
1、明确读书的价值
莎士比亚诗中提到:“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就是读书之道。导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只是读书,但读书确实是导致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波在书中总结了他从刚走上工作岗位到撰写《教师阅读力》这本书这一路的阅读历程。他能从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到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和教育心理研究分会理事,从一个教育一线的新手到著作众多的研究性教师,从一个读书爱好者到教师阅读的推广者,都说明阅读对他的人生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 的作用。
如今的我也是一名年轻教师,我的知识储备量还亟待扩充,学海无涯,学无止境,读书能够让我在浩瀚的人生大海中明辨方向、应对困难、了解未知、驶向彼岸。所以,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美好的读书人,这也将是我的目标。
2、有选择的阅读
教师应该成为阅读者,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呢?魏志渊的《教师阅读地图》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科老师而言学科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50%,专业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20%,人类基本知识类别的阅读比例应该在30%。这种知识结构,可以潜在地作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往往与知识结构的缺陷有关,当然我们不能无所不知,但是我们应该开阔视野,应该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以增强知识储备。
刘波建议教师阅读教育心理学书籍,推荐了赵丽琴的《怎样让孩子们爱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迟毓凯的《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它们不是晦涩难懂的教育理论,而是教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学生心理教学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报纸也是阅读的低成本选择。我以前对于报纸关注范围很窄,不了解诸多报纸的内容甚至类型,刘波推荐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并且告知我们其重点栏目和电子报纸的下载时间,也足见其阅读范围的广泛。说到新时期的网络阅读,刘波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名家的网络博客。如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的博客、上海虹口区教育局长常生龙的博客等。
刘波还推荐了一些教育期刊《教师博览》、《人民教育》、《中小学教育》、《师资建设》,这都是我以前不了解的期刊,作为教师深感汗颜。
3、有读而有思 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读书真的能让我们知道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了解不需践行的捷径,那就要做到有读而有思。多读加勤思方有得。
刘波在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后认识到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将自己、所教学科和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让自身于教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所在的课堂有“生命在场”。
刘波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认识到教师的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的素养、语言素养是教师安身立命的重要教育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必备功夫”。这是我读该书所没有意识到的高度,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精神的第一需要。
4、读书贵在坚持
世界读书日为每年的4月23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全世界都在如此重视读书,你我还在犹豫什么?真的是没有时间吗?真的是没有规划吗?
我每天坐班车的时候可以用来阅读,每天午餐和晚餐之后休闲时光可以用来阅读,每天完成了日常备课、上课、批改、辅导后的时间可以用来阅读,每个周末有两天的休息时间,每个学年有寒暑假两个长假,我没有任何理由说自己忙,我应该畅享阅读给我带了的乐趣和意义。
第二篇: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汤红舞
在假期阅读了了《教师阅读力》这本书后。我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从中受益颇多。
此书讲述了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凸显了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德树人”,而这一任务相对应的“公民道德规范”、“科学文化知识”、“身心健康标准”等都是昨天形成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是面对昨天理解昨天甚至是记忆昨天,这实际是文化的传承,阅读如此重要。而阅读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被重视,当我们还在为阅读现状焦虑时,一场阅读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看到书中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阅读力低下导致的精神贫瘠是多么可怕,一个教师的幸福感来自于他自身的成长,并且这种影响将源源不断影响学生。教师像一束光,但能否真正让这一束光点燃另一束光呢?
其中提到教育素养应终生修炼,当认真阅读后,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伴随着汗颜的感觉。的确作为老师,是急需提升自身素养的,这包括学科素养、研究学生素养、语言素养。学科素养,就是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我们可能只熟悉本学科初中的教材,没有系统的研究教材。但在学科素养方面,我们仍需补很多的课。在研究学生素养这一方面,我自认为在教学中最大的欠缺是缺少与学生沟通,虽然我们常说以“生”为本,但却忽略研究学生。我想,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他们对什么有兴趣?他们怎样思考问题?他们怎样进行学习?他们对课本的内容的了解程度是多少?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着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这里的“已知”,应理解为不仅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认知结构,其实如果单单只是让教师讲一节课太容易了,认真备课就行,不了解情况,上课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学生可选择听讲,也可以选择不听讲,教师很辛苦,讲来讲去,而学生却做别的事。
所以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注重教师的语言素养。那么何谓教师的语言素养?它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一般包括专业语言、态势语言、情感语言几种素养。教师无论教授何种学科,都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语言、丰富的态势语言和情感语言。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做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分量。”一个教师只有形成鲜明的、独特的思想,才能在教育的星空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不仅要形成思考的习惯,而思考更需要一份宁静,它往往在悠闲中孕育,发展,升华。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说,作为教师,面对忙碌,应该积极营造思考的空间,努力保持闲适的心境。可以是在阳光灿烂的午后,可以是在万籁寂静的夜晚,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刻,独自一人泡一杯清茶,远离喧闹,抛开浮躁,任思绪与时间一起自由地尽情地流淌。在教育的点滴中,捕捉什么是智慧;在平淡的细节里,感受什么叫幸福。周群老师在《中国教师报》发表的《感受快乐体会成功》中向老师们道出了骑自行车上班的秘密,原来她利用每天近1个小时的路程,回忆当天的教育教学。久而久之,周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竟在“骑车间”得到提高,教科研竟在“骑车间”结出硕果。骑自行车上班,同事认为过于辛苦和寒酸,殊不知她却享受着思考快乐,收获着成功喜悦。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考成为习惯,不管是寒来暑往,无论是酸甜苦辣,让我们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进程里,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所以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同伴互助的纽带!让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吧!
第三篇:《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不知是巧合,还是刘波的用心,在“世界阅读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收到了宁波镇海仁爱中学刘波老师新鲜出炉的《教师阅读力》一书。这真的让我是喜上眉梢、甜在心头。欣喜之余,我也灵机一动,临时决定更换了本周的班会课主题,改为了“阅读的力量——师生共享精神食粮”,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初“识”刘波,是无意关注到他的博客“海翔一号”开始的。之所以引起我的关注,是因为他的博客充满了书卷气、书香味,不仅分享了他的阅读、他的书斋,还分享了他在学校里推动教师阅读方面的努力。巧的是刘波供职的学校是我曾经求职时面试过的地方。我至今仍对该校原校长亲自打电话给我父亲并建议我去高中任教而感到记忆犹新、心存感激,这让我很有一种亲切感。此后,关注他的博客也就成了我经常性的做法,总是期待着他博客的更新,分享他阅读的幸福。
再“识”刘波,是在书城购买到了他的第一本着作《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开始的。不夸张地说,从教七年,是这本书真正让我在即将而立之年有了“警醒”的感觉。在一页页翻阅他的每一篇文字时,我感觉自己似乎成了一个无数矛盾的集合体,内心充满着内疚、悔恨,同时又有一种斗志、希望在燃烧。我的内心在翻滚,我的职业生涯前5年的时间去哪了?留下了什么痕迹?我的内心又在激荡,我的未来之路在哪里?该怎么走?但当看完最后一个文字的时候,我看清了前方的路,也更坚定向前走的信心和动力。刘波在《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一书中,用他平实而质朴的文字,用他鲜活而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教师发展的精神写照。在他的心路历程的引领下,我也“认识”了帕尔默、张文质、李希贵等名家;也阅读了《教学勇气》、《教育是慢的艺术》、《面向个体的教育》等大作;也尝试了迈出教育科研的坚实步伐。他在这本书没有刻意去强调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要写作,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关于“阅读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写作的力量”最好的证明,是活生生的例子。这比任何语言和文字都更有说服力。他在书中有两个观点打动着我、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一是教师要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买单”,二是研究应该成为一种专业生活的方式,一种改进教学的手段,一种丰富心灵的良方。基于这两个观点,回想近两年走过的路,感觉很踏实,也很有收获。
三“识”刘波,是在大夏书系《教师月刊》的群里。这个群也是在阅读刘波的着作后,我主动寻找并且加入的。他的发言不多,但每有新书推介的时候,总有他活跃的身影。在前不久得知他有新书要推出的时候,我主动地向他发起了第一次的直接交流。当我壮着胆子向他要一本签名的新书时,没想到他竟然非常愉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并且主动向我要了号码,并说新书到了会第一时间给我邮寄过来。当我拿着这本恬静又充满了绿色生命气息的新书的时候,一种迫不及待想要阅读的心情油然而生。相对于第一本着作来说,少了一份心路历程,多了一份心灵导航;少了一份青涩稚嫩,多了一份大气包容;少了一份激情洋溢,多了一份责任使命。
这或许是一个转折,于刘波而言,将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更加专注于教师阅读力的提升、更加致力于教师阅读的推广。于我而言,这或许是一个新的起点:更加清晰自己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实自己的发展路径。
虽未谋面,却三“识”刘波,于我心有戚戚焉。
第四篇:《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1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1、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
2、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阅读。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搜集的网络阅读资源,其中既有报刊杂志的电子版链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
3、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2刘波老师大家都很熟悉,是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科室主任,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社长,成来到春晖,为我们做讲座。《教师阅读力》这本书是刘波在20xx年4月出版的新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以下观点。
一、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二、要用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身为老师我们当然知道阅读的重要,但是我们总说没有时间。但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有阅读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
《教师的阅读力》读后感3在遭遇微时代挑战的当下,在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当下,有幸读了刘波老师《教师阅读力》这本书。
这本书关注教师为何不读书?教师读书的意义何在?教师读书如何做到“营养均衡”?如何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如何利用读书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这本书直面教师的阅读现状,唤醒教师的阅读意识,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走上阅读之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无疑就是一盏希望的灯,照亮自己成长的方向。
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育人?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
1、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
2、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的实际新文化。
对此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但现实中,教师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因工作忙碌而无暇读书,因社会污烂而无心读书,因实用成风而不愿读书,因考核标准化而不思读书,因职业麻木而厌恶读书。在拜读本书之前,我也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而本书中“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做工很忙碌”,让我很深思。平时,我们不读书导致视野狭窄,上课缺少新鲜的东西,课堂效率不高,结果教师就加班加点重复讲,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暑假读了陈宇老师《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郑英老师《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从中就学习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实施,相信可使班级管理做得更加出色。
书籍浩瀚,读什么?从何着手的确是难题,本书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教师阅读,除了读各类著作以外,教育专业刊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阅读和开放阅读需要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在阅读时应该注意“营养均衡”,不要只读某一类的书,也不能因为某一类书好读而多读,而忽略了其他的书。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主动利用网络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合理网读,也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修炼。阅读相关报刊的电子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时下载收藏,就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课堂教学的素材,同时也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丰厚的参考资料。选择性地关注自己所认可的名家的博客和微博,使自己及时关注到新教育的最新动向,当自己阅读教育杂志或书籍的时候,看到某篇感兴趣的文章或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期刊网查阅,进一步搜索相关的资料,来加强专题阅读,能为自己的研究和写作夯实基础。可以这么说,在网络面前,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善用网络来促进自己的阅读,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作为教师,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优秀的有效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决于阅读。面对越来越大的职业挑战,选择与书为友,享受读书之乐,让书香充盈生活,在阅读中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试想下班之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冲上一杯热茶,拿起一份喜欢的报刊或杂志,轻松地翻阅起来;睡觉前,捧一本书,斜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的翻读,陶醉于书香之中;假日里,携上孩子,坐在草地上,专注于阅读中,偶尔抬头望望蓝天白云。阅读,它使你感受到身心的愉悦,生活的美好。亲近生活,勤于阅读。读书让我们思维敏捷,神清气爽,让我们运筹帷幄,幸福安康。
称职的教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读完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一个优秀教师的阅读履迹,也看到阅读是如何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中得到不仅是一种启迪,还有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来充实自己思想的河流。
第五篇:《教师阅读力》读后感
“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可见阅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作用的重要性,它应该成为贯串人的成长的一条主线。下面是《教师阅读力》读后感,欢迎阅读。《教师阅读力》读后感一
暑期,我认真阅读了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作者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历了“改进工作”“迷恋教育”“完善自我”三个阶段,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他通过阅读,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
刘老师说如果一个人有了强烈的读书动机,坚持读书便不再是一件难事。他在书中举了《光明日报》曾报道过的华中科技大学57岁的宿管大妈周凤琴坚持每周读一本书的例子,说明阅读理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一个有专业追求的教师,即使生存在应试教育的夹缝里,也能通过积极阅读进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教师,阅读则更意味着“自我拯救”。有了内在的阅读动机之后,该怎么寻找适切的阅读路径,刘老师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1、订阅优质期刊,进行专业阅读和综合阅读;
2、利用网络渠道进行阅读。在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搜集的网络阅读资源,其中既有报刊杂志的电子版链接,也有名家博客、微博的地址;
3、了解最新图书资讯,第一时间搜罗新书。这些教育类书籍,让刘波老师享受品质阅读之美的同时,也夯实了他的专业知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当阅读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师阅读力也就成为教育生产力。首先,阅读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专业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阅读促使教师拿起笔杆子,自觉走上教育写作之路。记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倡导的教师“三专”发展模式中,“专业阅读”之后就是“专业写作”。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写是为了更好地沉淀阅读过程中那些高质量的思考;再者,阅读能促使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力。
书中《用阅读克服“本领恐慌”》一文中,引述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陈玉琨教授的观点,认为理想中的教师,应该“照亮了别人,丰富了自己”,一味地付出,却没有新能量的持续注入,必然会导致自身的“本领恐慌”。
当然,我自己感觉个人读书能力和精力的有限,真的做不到像刘老师一样每天去阅读那么多书,但是如果能尽可能的多读一点,对我们的帮助一定更大。记得曾经一位领导跟我说过“多读书人才能有主见,教学中遇到问题才不会模棱两可,飘忽不定”。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二刘波老师大家都很熟悉,是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科室主任,仁爱中学教师读书社社长,成来到春晖,为我们做讲座。《教师阅读力》这本书是刘波在2014.4出版的新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以下观点。
一、要让阅读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阅读难,与很多人将阅读和工作、生活当成两件事情来做是有关系的。阅读变成了工作、生活之外的额外任务,压力自然就会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资源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素材,而能否捕捉到这些素材,就取决于阅读。
二、要用阅读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资源。要善于利用搜索引擎或者期刊网的独特功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各种搜索引擎都有一些特别订制的栏目,可以根据你的需要,将一段时间内你所关心的关键词的相关事件和动态变化梳理出来,推送给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让你避免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漫游,即刻锁定目标。
身为老师我们当然知道阅读的重要,但是我们总说没有时间。但鲁迅先生曾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有阅读愿望的人,一定是会找到阅读的时间的。在协调工作、生活和阅读之间的关系中,还可以提升自身管理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一举多得。
《教师阅读力》读后感三在遭遇微时代挑战的当下,在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当下,有幸读了刘波老师《教师阅读力》这本书。
这本书关注教师为何不读书?教师读书的意义何在?教师读书如何做到“营养均衡”?如何让读书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师如何利用读书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这本书直面教师的阅读现状,唤醒教师的阅读意识,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走上阅读之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无疑就是一盏希望的灯,照亮自己成长的方向。
教师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都不读书了,还怎么育人?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今天的我们,面临着两项重要的任务:
1、努力架设今天与昨天联系的桥梁;
2、在传承昨天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创造出符合今天的实际新文化。
对此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阅读。在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教师理应成为全民阅读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但现实中,教师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因工作忙碌而无暇读书,因社会污烂而无心读书,因实用成风而不愿读书,因考核标准化而不思读书,因职业麻木而厌恶读书。在拜读本书之前,我也将没有时间阅读归结为工作繁忙,而本书中“因为我们不读书,所以做工很忙碌”,让我很深思。平时,我们不读书导致视野狭窄,上课缺少新鲜的东西,课堂效率不高,结果教师就加班加点重复讲,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暑假读了陈宇老师《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郑英老师《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从中就学习到了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以实施,相信可使班级管理做得更加出色。
书籍浩瀚,读什么?从何着手的确是难题,本书中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教师阅读,除了读各类著作以外,教育专业刊物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科阅读和开放阅读需要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教师在阅读时应该注意“营养均衡”,不要只读某一类的书,也不能因为某一类书好读而多读,而忽略了其他的书。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主动利用网络来促进自身的成长,合理网读,也是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修炼。阅读相关报刊的电子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时下载收藏,就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课堂教学的素材,同时也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丰厚的参考资料。选择性地关注自己所认可的名家的博客和微博,使自己及时关注到新教育的最新动向,当自己阅读教育杂志或书籍的时候,看到某篇感兴趣的文章或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期刊网查阅,进一步搜索相关的资料,来加强专题阅读,能为自己的研究和写作夯实基础。可以这么说,在网络面前,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善用网络来促进自己的阅读,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两百本书。”作为教师,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优秀的有效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最新鲜的教育一定是来自生活,与我们身边的事物相联系的。生活中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素材,而能否捕捉到,就取决于阅读。面对越来越大的职业挑战,选择与书为友,享受读书之乐,让书香充盈生活,在阅读中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试想下班之后,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冲上一杯热茶,拿起一份喜欢的报刊或杂志,轻松地翻阅起来;睡觉前,捧一本书,斜躺在床上,一页一页的翻读,陶醉于书香之中;假日里,携上孩子,坐在草地上,专注于阅读中,偶尔抬头望望蓝天白云。阅读,它使你感受到身心的愉悦,生活的美好。亲近生活,勤于阅读。读书让我们思维敏捷,神清气爽,让我们运筹帷幄,幸福安康。
称职的教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读完这本书,我不仅看到一个优秀教师的阅读履迹,也看到阅读是如何影响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中得到不仅是一种启迪,还有一种力量。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要天天看书,终身以书籍为友,来充实自己思想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