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境界 山水的比喻(写写帮整理)
人生境界反映的是人生发展,包括思想意识、心智水平、行为方式等,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是人对生活的体悟和思辨;人生境界是人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宇宙的活动过程中,所感悟到的人生意义。因此,关于人生境界,各种哲学,各种人生修行,便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认知。
宋代有青源禅师,在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以此,引出了佛教的人生三重界之说。
所谓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说的是我们涉世之初,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不参有任何主观杂念,世间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是那么简单一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虽然感觉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最真实的。相信在我们眼里,世界是按美好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笃诚的信念。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我们在尘世中流连太久,于是感到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亦真亦幻,似真似假。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挣扎,我们开始对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怀疑心理,和理性与现实的冷静思考。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世事、对自己不断的反省。于是,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或者该放弃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此山此水,在我们眼里,已经有另一种内涵在里面。正所谓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其实,大多数的人身处第二重界,往往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于己相争,绞尽脑汁,机关算尽,却仍然永无休止和满足。穷其一生,却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只有抱恨终生。他们至死也没有醒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人的生命短暂而有限,哪里能够去与永恒无限的世界计较呢?
那些滞留在人生二重界的人们,主要是因为追求物质享受,欲望永不满足。明朝宗室朱载堉有首小曲《山坡羊 十不足》,形象地描写了人生欲壑难填之形状。欲望得不到满足,在追求实现欲望的过程中,就会饱受挫折、磨难,甚至争斗、犯罪,最后走向毁灭。
也有一些人对于物质生活要求并不高,但是对于知识、对于真理的不懈追求,陷入对于世界奥秘的苦苦探索之中。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叹,甚至发誓朝闻道、夕死可也。须不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或者以皓首穷经,企求达到人生圆满;或者象屈原那样,为理想殉身。像这样的人生,虽然崇高至上,但也只能滞留在二重界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通过修行或者感悟,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他们只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间,一笑置之,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这样,就能够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的豁然感觉,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精神升华。
中国禅宗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体认天人、物我同一,圣凡、荣辱无别,或者说,依附于一种信仰,收摄心神,克制欲望,全身心追求超凡脱俗。忘却了山山水水的道理和分别,逍遥徜徉于山水天地之间,这样得个休歇处,所以达到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圆融境界。不过,禅宗所尊仰的人生境界,既可以通过修行来达到,但也可以通过感悟来求得。
而道家的人生境界,其本质特征在于心灵状态的自由无羁、物我两忘、逍遥自适;儒家则追求平和愉悦、从容中道。道家以摆脱外在桎梏、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为超越,儒家则以完美自身德性、体认无所不在的天理为超越。两者的价值观念虽然不同,但超越的目的,都在于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自足自怡的人生之道。
现代学者冯友兰,依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不同,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他的天地境界,该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以我理解,就是达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所以,他的人生四境,与佛教人生三重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活一世,都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因为每个人只有短暂的一生,同样是活,为什么不活得圆满一点呢?而至于怎样才能达到忧乐圆融、自在自由的境界?这可是要靠修行、感悟在各人。其实,达到人生境界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俗语道,条条大路通长安,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三乐:人生快乐不过如此简单 提交日期:2009-6-29 1:28:00 孟子,作为儒家创始人之一,和孔子齐名,被称为亚圣。同为儒家先驱,但孟子的名声比孔子好,因为孔子是被骂的最多的圣人;而孟子所处的时代,比孔子更为混乱险恶,但他的主张,却得到不少国君的肯定,而很少有人数落他。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孟子具有非常的智慧,能够应变世事,而且人格健全,具有鲜明的个人魅力。
现代人不是不快乐吗?而孟子则认为,真正的快乐不是源自外在成就,或者享受物质,因为外来的东西可得可失,可多可少,并且始终在紧张的竞争状态中。真正的快乐来自真诚,遵从内心的要求,去做人处事,便是对人生的肯定与感激,人性的尊严与价值亦在于此。最重要的是,孟子所宣扬的一切,都能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从不虚夸做作,因而产生充满自信的快乐。
人生在世,究竟应具有哪些快乐呢?在《孟子?尽心》篇有这样一段话: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人们都说,真正的快乐,其实是简单的、朴实的。而孟子作为圣人,所体会的也不过世俗之乐而已。原来,君子的快乐,也是那么简单实在,与金钱地位的悬殊无关。
首先,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儒家把修身齐家治天下,作为人生最高理想。而齐家则是个人和天下之间的桥梁。所以,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父母兄弟都健康平安、没有病灾事故,才能得以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普遍自然的期望。这也就是君子三乐的第一乐。
如果这一乐没有了,人生也就稍无兴致了。作为君子,躬行孝悌,常常会给人带来充分的道德满足和快乐,因为这是人内心道德本性的需要。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把躬行孝悌和德广天下联系在一起。
其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孟子把诚信看作做人的根本,作为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他指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由求诚而达到诚的境界,便可以达到与天道合一。他还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就是说,人天生具备了各种道德本性,只要返回自身寻求,做到诚实无欺,就能获得最大的快乐。因此,言行举止能合乎自己的良心本性要求,做到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问心无愧,从而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也就是君子的第二乐。
诚信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反观现实,诚信却是中国社会最为缺失的道德规范。在功利和利益驱动之下,弄虚作假成为社会的思想瘟疫,无处不被荼毒污染,民众对政府官员失去信心,学生对学校及老师失去信任;那些公众人物、明星往往被斥为道德缺陷者,而陷入网络暴力的围殴之中。总之,在这古老文明的泱泱大国里,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的呢?
第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孟子看来,君子通过传道、育人,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由此所获得的快乐,乃第三乐。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此,孟子从自己成才之路,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仿佛看到这位伟大的智者,在对他的学生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又仿佛看见他白发须髯,看着学生们代代才人辈出,而闭目颔首,一脸的自得,这便是人间事业的最高境界。
不过,在我看来,孟子所指的教育,不但是针对青年学子,而更多的是对老百姓的教化,通过启蒙天下蒙昧之心,而达到治理天下之目的。孟子在哲学上主张性善论,他认为,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也就肯定了社会教化的重要作用。不管是圣人,还是群氓,教化是保持他们心智纯洁,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真切地感到,孟子的君子三乐,体现了人生追求实在而高远的境界。因此,孟子认为,君子如怀有这三大快乐,如果得到了,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得到比当帝王还要多的快乐。孟子认为,君子和常人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够把道德良知存放在自己心里,时刻不忘。但我想,孟子的君子三乐,应该是所有生活的人们所追求的简单快乐,所应该求索的人生目标。
也许有人会认为,孟子的君子三乐,看起来如此平实无奇,缺乏雄心大志。但是,如果以孟子的君子三乐,来对照我们的言行和思想,便觉得格外空虚浮躁。由此,我以孟子的平实,来反衬出自己的浮泛;以孟子的伟大,映出了自己内心的渺小;以孟子的胸襟宽广,窥见自己的狭隘。因而,只有通过吸收孟子的思想,来丰润自己精神的田地,人生快乐也就可以油然而生了。
星云大师的人生如是观
为什么在俗世中生活的人们,常常需要出家人来牵引人生?在生活里,很多人,包括哪些睿智多谋、叱咤风云的人,往往在人生迷茫处,总需要高僧的解疑释惑。为此,我常常陷入这样的疑问,思而不得其解。
我想,也许是因为身处于纷纭的俗世中,使我们障目的东西太多,迷乱心智的东西太多,所以无法参悟人生。只有等到出家了,有如站在世界的彼岸,回顾人世间,因此,才能把人生看得通透,才能得出人生的真谛。所以,那些闪烁在深山老林中昏黄的佛灯,竟然比我们眼前灿若银河、辉煌无比的霓虹世界,更加明亮,更能照彻心灵深处。
近日,看星云大师的《往事百语》,便有这样的感触。其中关于人生中难遭难遇的说法,让我警醒。星云大师说:我的一生中,有许多信念与习惯,其中,难遭难遇这四个字令我毕生受用无穷。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看成是一种难遭难遇,难能可贵人生的缘分。其实,我们在那些古今中外不凡的人生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对人生际遇的感恩之情。
在星云大师看来,无论出生在鱼米之乡扬州,还是有幸投皈于佛门;无论出家栖霞,还是行脚台湾;无论接受善知识炎热严威的考验,或者尝到寒冬冰雪般的严峻教化,都是一种难遭难遇。无不是在磨练他的心志,长养他日后淬励奋发的道念,成就了他的法身慧命。所以,对于生活中一切,修佛过程中的曲折困惑,都被他视为佛祖的恩赐,人生不可缺少的机缘。
星云大师善于从人生琐事中,洞见人生的哲理。年轻时,一位老太太常常给他送一碗面、两片面包,给他止饥。后来,为了感恩,他将九十多岁高龄的老太太接来,在佛光精舍居住,颐养天年。在生活里,别人给予的慈悲关怀、点滴恩惠,永远都是难遭难遇的善缘。在人情纸薄的社会里,这种人情的遭遇,更显得难能可贵,总是让人无法忘怀。但是,那些自然或者别人在有意无意中,强加给自己的遭逢,更是一种人生难得的磨砺,更能使人生获得更丰富的经验,达到更高的升华。
所以,星云大师说,春风秋雨固然可以润泽群生,秋霜冬雪也可以成熟万物。在青少年时,他曾遭到师长们无情的打骂、无理的要求,孕育他服从、坚忍的性格,使他安然度过人生中的每一个惊涛骇浪。让他做到:有人欺骗我时,宽大为怀;有人毁谤我时,不寻仇报复;有人加害我时,以慈心相向。对所有冤亲债主、荣辱毁誉,透过难遭难遇的信念,都可以化为忍耐宽容,逆来顺受,甘之如饴。曾国藩总结自己人生时曾说:吾平生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打掉门牙之时多矣,无一不和血一块吞下,这是很好的例证。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这里的苦其心志、饿其筋骨、劳其体肤,都是一种难遭难遇,是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历练。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就是由幸福和痛苦组成的一串念珠。佛教哲学发现,人生总是好运和厄运轮回交替。这种辩证法,连马克思都俯首称是,对于我们,更是一种深刻的启示。
星云大师认为,习惯意识是通过挫折改变的,而那些遭遇挫折,对人生和世界有深刻的认识的人,有希望改变习惯意识。对失败与困难采取感激的心情,看成难遭难遇的新机会,会使我们把眼光放在未来,更加努力的追求,分分秒秒投入到新的生活中,而不是对过去的经历耿耿于怀。
很多人遭遇挫折以后,之所以忧愁和痛苦,正是由于不敢冲出习惯意识牢笼,依然在生活在迷茫的意识状态中。他们没有把人生的遭逢,看成是一种难遭难遇,是人生的恩赐,而是当成虚妄之灾祸,而自怨自艾。我有一个朋友,在多年以前,由于车祸成了瘸子,那时他才二十刚出头。他曾一度感到完全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整个身心显得憔悴不堪。自卑使他拒绝了与人的一切交往,每天把自己封锁在禁闭的世界里。
在他心里,一种畸形的脆弱,正在和整个世界对立着,因为灾难时世界给与他的,所以他有理由嫉恨这个世界。常常敏感地在乎别人轻微的一个眼神和举动,认为是别人对自己的鄙视。尤其让他接受不了的是,那些来自异性的眼光。因为在出事之前,他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儿,是女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恋人。可是现在,他面对的是异性鄙夷的眼神,拂袖而过的身影。
他曾企图轻生过,但老天却让他滞留人间。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喜欢上了读书和写作,沉迷于佛教,尤其是星云大师的人生感悟,让他茅塞顿开,他接受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转折。躯体残缺了,让他更注重内在精神的追求,改变了以往公子哥的生活方式,几乎杜绝了所有娱乐和消遣。通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但成家立业,并且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了。
星云大师说,生命中一切好坏荣衰,都因为我有了凡事作难遭难遇想的性格,而使我的人生充满了喜乐与幸福。有道是:人生迷雾苦累难,云腾浪击天地传;莫怨时运多奇变,物竟天择犹回还。既然我们选择了晨钟,又怎能拒绝暮鼓呢?不管人生遭逢什么,都是难遭难遇;而人生的唯一乐趣,就是把一场场难遭难遇,过成一幅幅美丽的风景。
第二篇:山水人生
山,水,一平一仄的两个音节将清丽与厚重交融。碧壑清溪随水墨氤氲于纸上,在中华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自古以来,山和水就是中国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巍巍哉高山,浩浩乎流水,取意于山水之间,正是对人生最透彻的感悟。
人的一生,总要历尽风霜雨雪。而在这漫漫征途中,是山与水牵引着我们疲惫的灵魂,安抚着我们纷乱的心绪。山水仿佛有着思想,徜徉于青山绿水间,就是在与自然对话,令人宠辱皆忘,心底波澜不惊。这正是山水的精神与灵性。
山,是心灵的驿站。或奇险峭绝,或秀丽拔群,山在人们心中永远是刚毅仁厚的象征。历尽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该是怎样超然的气魄;坐揽山林莽莽,千峰万仞连绵,又是那般豁达的心胸。山以坦荡的胸怀包容一切愤懑不平,淡然矗立于春夏秋冬。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登高望远时,会感到一切的纷扰尘繁均在这奇险中悄然淡去,独留一份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这就是山的精神,傲视风雨,满怀壮志不言愁。
水,是心灵的栖所。大自然的造化孕育了刚柔并济的水,而水,能涵容所有客旅愁思、进退悲欢。清冽如泉,可愉人之闲情;幽静如湖,可平人之愤懑;秀巧如潭,可静人之心神;飞流如瀑,可发人之斗志......面水而立,会感到灵魂的净化,烟尘涤尽后,仿佛换骨脱胎。这就是水的精神,包容涵蕴,灵秀深远自无穷。
山水各有其灵性与精神,而品读山水,则会获得人生的启迪。山的肃穆庄严,正如一位历尽沧桑的仁者,告诫我们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保持一颗朴素踏实的心;而水的清冽灵动,又如一位才学横溢的智者,教会我们从枯燥乏味的忙碌中寻得一条愉快轻松的路。俗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在我看来,融山水为一体,集山的厚重,水的柔韧,方为丰满充实的人生。
为人如山,方能脚踏实地,屹立云霄。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与骨气。而山的挺拔威严,正是为人该有的性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着如山般高尚的品德,自然引得众人景仰。踏实稳重,是山的气魄,也应是做人的原则。这份沉稳和坚韧,是不可或缺的为人之道。
处事如水,方能虚怀若谷,明净清白。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惟有懂得谦卑,低调行事,才可在波诡云谲中谋得立身之地。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水的谦卑,不是懦弱,而是处世的哲学。能屈能伸,百转回流,不正显示出一种灵活变通的精神吗?
人生正如山水,山水也似人生。山因水的滋润而庄重阳刚,水因山的庇佑而缥缈空灵。古人云,上善若水,无际惟山。当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迷失自我时,不妨以心托于山水,将山水藏蕴于胸。学山之刚毅不阿,纳水之柔润包容。山水,启迪人生。
第三篇:人生的境界
最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呢? 是成为别人期望的那个样子,还是自己自在地生活?好多人选择了前者,这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奋斗,选择了委屈自己,甚至选择了用健康去换取金钱,人生的境界。有时候我自己也在想,我到底是出去大城市奋斗呢,还是回自己的家乡谋一份相对安定的工作,再做一份副业。我想我更倾向于后者吧。
本来一直觉得自己是属于那种出去奋斗的人,不适合安定下来,适合不断地奔波,不断的变换生活,生活不会重样的。可是慢慢地我也开始想静静的安定下来,没有那么多的累,没有那么多的无奈,想做到苏轼那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望天际云卷云舒的境界。
最近两天一直泡在省图的杂志区,翻阅各种感兴趣的东西,关于未来,关于留学,关于就业,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人生,太多太多。忽然觉得,自己大一大二为何没有来这里提升自己自己,而是把时间浪费在了逛街这种无聊的活动上面。读越多的书,越觉得自己没文化。最近的笔译课,每一篇翻译,都让我有一种想屎的感觉,觉得我腹中无墨水,潜词造句真是件难事。我只想把自己泡在各种书海里,也想尝尝在书海中遨游的感觉。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真有道理,书里面的东西总是能带给你各种惊奇的东西。
前天去了我一直想去的省博,惊叹于古人的鬼斧神工。看着这一件件动辄成百上千年的文物,脑中幻想着古人用这些东西时的场景,或是古装剧中的某个画面,读后感《人生的境界》。也想着自己要是个考古学家该多好啊,我就可以亲眼目睹这些文物的现场发掘及参与后续研究。
由于清古装剧的盛行,我对清朝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想知道康熙到底传位与谁,雍正的亲生母亲又是谁等等问题。看完了步步惊心小说,觉得比电视剧要好看数倍。也从中学到好多,最深的莫过于,看淡生活中的你所看不惯的东西,人生何其短暂,何必要跟自己过不去。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不生气的智慧》,文中说道,如果一个人受到了巨大的精神打击,或是生了很大的气,他的寿命要减少一年左右。我看了顿时觉得,自己平时生那么多的气何必呢,我还想多活两年呢,干嘛跟自己的寿命过不去。
坐在车上,看着身边逝去的路灯,脑海中浮现的竟是澳门的场景。一个弹丸之地,却让我这呆了一个月的过客念念不忘,魂牵梦绕。所以,决定暑假再重游一次,再重温一次那种美好吧。
太久太久没有写过这种东西或者是读后感。真的太懒了,今天我感受到了西安的春天,该脱下保暖裤换上毛裤了,答应了情人,等我穿上毛裤的时候就晚上去操场上走走或者跑跑步。
告诉自己,不要那么慵懒,适时的出去走走,不管去哪儿,只要是出去,哪儿都好。不要说自己没钱,没时间,迈出第一步,就知道旅行或者出去走走真的是件美好的事情。
以后生气的时候,告诉自己,世界如此美好,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
学会自己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一杯咖啡,洒进的阳光,一本书,不断重复的歌曲,足以让自己静下心来。
第四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第五篇:人生六个境界
人生最难的六种心境
一.静
少说话,多倾听。因为爱说话的人,本就失去了一分宁静的美。而且,言多必失。有句话是,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即使是网络这个靠语言交流的平台,多言也会让人讨厌的。想说话了,就对自己说,不要对别人说,因为现在几乎没有人愿意听。
二.缓
有时候,做事,太快了,你刚做好,领导认为不需要做了。而且,你太热心,一种微妙的心理,他又会不那么舒服,以为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走成功的捷径。反正不是做生意,不需要抢市场。关键是太能干的人,会成为嫉妒和防备的对象。
三.忍
面对不公,别气愤,别宣泄。一来气愤伤身体,二来气愤不解决问题。“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 事,有智能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这是成功者要具备的三个素质。既然有些事情不是个人能力所能作为的,何不冷眼旁观呢?宣泄不满,只 会让旁人看戏。
四.让
大是大非,不能退让,但小事情,尽量听别人的意见。能按别人的意见办的,就不坚持己见。退一步,海阔天空。而且如果是按别人的意见办的,错误也就有所分担。
五.淡
一切都看淡些。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活了的东西。得失也是辩证的,你在这方面损失了,你的心灵会得到 释放,会有机会去尝试别的选择。越是看得 淡,就越是心灵平静,就越能体会平凡的幸 福。
六.平
是平凡,是平淡,是平衡。有棱角的坏处,就是让别人咬起你来很容易下口。思想是存在于工作之外的。如果一个人,能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在工作之中,那是有决定权力的领导。尽管平凡的人,没有什么色彩,但往往生存的时间 最长。人要活得精彩,首先是要能活下去,而不被踢出局。我们需要有亲密的朋友,要有自己展露思想的安全空间。在那里,我们就可以显示我们的不平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