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期研究报告

时间:2019-05-13 04: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期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期研究报告》。

第一篇:《“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期研究报告

“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期研究报告

汤河学校 2012、9

《 》

一、课题概况

课题名称:《“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计划完成时间:2013年8月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新课程目标、适合我校中小学学生发展、具有教师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使学生能够在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能够爱学习、会学习,以此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促使农村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3、教师通过研究和实践能够探索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能够形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或手段,以此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课题研究背景:

1、学生外流现象日趋严重。近些年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家长有了可以为孩子择校的能力和机会,所以很多优等生频频外流。这样导致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下滑。

2、教师进行辅导时间极为有限。尤其是小学部。整体看教学质量普遍偏低。

3、家庭教育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直接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体失衡。最后在增加学校教育难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质量。比如:参加课外辅导班学习的学生在全学校(包括中学)寥寥无几。这种现象折射出的问题很多,而很多问题学校均无能力解决。

4、学校教育因素。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相对比较严重,有限的课堂教学表现出教学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新老教师没有真正形成教学上的新陈代谢,在教学观念上的转化还有一定的难度,这是持续很久的问题。

以上既有客观因素也由主观因素,就我校而言,教师在校没有多余的辅导时间,要想探究出一条教学生路来,那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要立足课堂,着眼学生,必须寻找出一条适合我校课堂教学发展的模式来。自从个别班级尝试用“121、211”课堂教学模式一段时间后,这些班级的课堂状态有不小的变化。

四、课题研究条件: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承担了全国信息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任务积累的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题所有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比较丰富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评价经验,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学科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与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既教会教师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又会实际操作。根据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如下方法: 1、调查法:了解实验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实验操作情况,了解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形成因素与思维品质,调查实验班级实践前后的课堂教学反馈,做好研究前的准备。

2、文献学习法: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的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本研究课题服务。

3、行动研究法:教师的科研过程具有动态性,即在科研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科研过程边研究、边修改科研方案,以使教育科研更具创造性,更具科学性。

4、经验总结法:针对研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改进操作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进程

该课题自从2011年11月立项开始,已经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提高研究水平,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落实以下工作措施:

首先,建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为加强对课题研究的领导,切实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其次,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研究水平。课题组成员按计划继续学习相关理论,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研读相关的理论专著,积累有价值的理论学习材料,为更好的进行本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加强学科培训。课题组成员参加各级有关培训活动,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业务水平。

第四、各学科研究教师分别在中小学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教学实践,上好研究课、示范课,课题组成员在一起讨论其中的得失利弊,集思广益,及时反思,重点是新模式的运用。

第五、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专题研讨,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重点研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根据以上工作措施,具体开展了以下各项工作:

(一)开展校本培训

学校自从开展本课题研究工作以来,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校本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研究能力,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为了保障课题组教师能够顺利进行课题的研究,学校有专用的经费做保障;为了能够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学校制定科研课题研究奖励制度。

(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个人研究计划。教师针对研究计划实践,学校针对教师个人研究计划跟踪并研讨

(四)开展了课堂教学跟踪调研,让课题组教师率先上诊断课、示范课。全校老师积极参与。其中王志戈、陆淼教师所执教的课好评率极高。

(五)做好教师个人研究成果的收集与推广。

七、阶段性成果 该课题自实施以来,我们根据上级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不断增强广大教师转化意识,开发教师的研究能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

(一)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二)“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的应用,提高了教学速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师地参与热情。

(四)在各种公开课和研究课上教师和学生相对于传统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主动探索问题,获取新的知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激发了教师地参与热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教学行为转变并不十分到位,有的教师还是跳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

二是课题的有关研究内容的提出还处于一种初步探索阶段,很难形成一系列完善的模式体系。

九、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计划对方案进行调查、修改、补充、完善,继续进行研究,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加强课题过程管理,重视研究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积累,重视教师实践后的案例反思,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特别是要在研究过程中关注反思、及时反思、有效反思,努力打造课题研究中的精品课例和精品文章,形成研究成果专集。

十、预期研究成果

今后的工作我们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沿着有新意,讲科学的思路继续将此课题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精神延续在我们工作实践中,以全新的理念,积极的态度做好结题工作,实事求是,富有新意地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为结题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摘要:**市雅关学校这一农村九年义务制学校,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实效性新理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经过多种尝试、不断探索,寻找着一种适合我们学校的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分组联动,‘双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以教师、学生双重身份参与,通过教师、学生在课堂四个教学环节和四种角色互换来完成教学;学生将通过自学、研讨、展示、反馈四个环节,教师通过学习研讨、交流指导、点拨点评、监督评价四个环节,达到教师、学生角色的真正转变,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达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关键词:自学 构建模式 转变学习方式 课堂还给学生

我校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课题,从2012年6月正式申请、开题,预期两年结题。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十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基础教育中暴露出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智力得不到挑战,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较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也较少得到锻炼。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又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2、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11年,我校在周原校长的带动下,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料学习了解到洋思中学改革的原始动力是为了摆脱困境,从中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因此,尽快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摸索出一套切合我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是我校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的迫切愿望,更是广大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需要。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开展,能够为我校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整体推进学校课改的实施。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改革传统教育中教师过于主导而使教学低效的局面,在全校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预期的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研究总结、论文集、教学反思集、教学案例集、堂堂清集、课课清集等。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体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由接受学习转为探究学习,由个体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具体如下:

1、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每位学生的思维,通过展示来激发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

2、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意志品质。

3、在有限的时间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4、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5、研究分组联动,‘双四’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个环节:学生(自学、研讨、展示、反馈)

教师(学习研讨、交流指导、点拨点评、组织评价)

四个角色:学生(学习者、研究者、表演者、评价者)

教师(学习研究者、点拨合作者、组织观赏者、监督评价者)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本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3、经验总结法。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比较、评价和概括,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效率。

4、行动研究法。研究学生在现有资源和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关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发现真实教育情境中的问题。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经常反思,写好反思日记。鼓励并督促学生进行经常反思,特别要反思错误,善于纠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实施

1、设计申报阶段(2009.6-2009.8)宣传发动,成立课题组进行师资培训,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相关研究设计。本阶段的研究内容是把握本课题在周边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正确定位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申报表。

2、实践研究阶段(2009.9-2011.7)针对课题组带头人和课题组成员都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一开始就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课程论、课标的解读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成立各子课题组,根据课题方案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并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扎实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研究内容及研究工作的策略。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阶段成果:观察记录、研究笔记、教学案例与反思、研究论文、中期总结材料。

3、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我们确立了一些课题研究保障措施,课题组成员均挑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还制定了课题教研制度、点名制度、材料缴交登记制度、教研成果汇编制度、优秀教研员、优秀教研组的奖励制度等,变制度为习惯,充分调动课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学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具体有教师个人反思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课题组定期活动制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奖惩制度。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转变了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形式灵活多样。

例如万宏愿老师在教学八年级数学《幂的乘方》一课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团队作用,科学利用小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学。雷蕾老师在教学八年级语文《背影》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解疑等环节,完成自学目标。在展示课中,学生充分扮演小老师角色:讲解、提问、读文、赏析,并通过小练笔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李京老师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九一八事变》时,充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课本剧《西安事变》,重现历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时间、结局以及重大的历史意义。

2、教师方面:

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开放而实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经历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举行了课题研究课堂展示活动。开展周汇报课、组内研讨课、校级公开课等一系列教学教研活动。

我校教师在2012年5我校刘利、李洪老师参加**区组织的数学说课比赛分别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2010年12月我校刘胡欢、李京老师代表参加学校参加了**区教学比赛获得好评。

八、课题研究阶段反思

反思这一阶段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课题组成员包括所有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应是积极的,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口头讨论交流层面,未能形成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未能及时对材料进行整理与总结。

第三、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效性及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九、研究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应用性的课题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应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改善。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课题不断向纵深推进,课题组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很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1、课堂气氛良好与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的矛盾。我们对课堂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学生违纪次数和提升教师水平等为目的的。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实践。但是,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观察,依然有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只看别人参与活动,自己好象局外人;合作学习中出现弱势群体的不合作现象,使合作学习有时流于形式。

2、教师个性化发展与教学合作的矛盾。我们有些教师的知识分子狭隘观念比较强,只相信自我奋斗,对教学合作存在着认识偏差,强调教学的个人独特性,不愿与其他教师合作,出现费时、费力、重复劳动,成效不明显,不利于对学生的整体监控、指导;个别学科目标虽然明确,但分工落实不足导致学科的不合作现象时有发生,使学科合作有时流于形式,教师合作名存实亡。

3、对教学改革认识不足与教学快速发展的矛盾。部分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既要照顾进度,又要改革教学形式,疲于应付;加上学生的能力差、见效慢,一些老师一遇到困难就犹豫观望,怕付出更大的辛苦不说,还害怕承担更大的风险。甚至个别教师觉得老的教学模式使用起来轻松、实在,私下里又在使用老办法。

4、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与学生的能力差的矛盾。部分学生基础差、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意识不足、懒惰思想根深蒂固。课堂上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气氛不突出、放不开,学生上课时离不开教师的首肯、引导;加上他们的讲题才能、组织才能非一日之功,讲题的流畅性、精彩性还明显不足。

5、教改急切呼唤对学生有效管理与学生管理方法落后的矛盾。课改中,小组长应当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但我们的学生还很缺乏这种能力,加上其他学生不主动学习,不执行组长的安排,班主任也缺少这方面的管理措施,学生之间的配合就很难到位。

6、课堂呼唤精彩与学案设计不够精彩的矛盾。精心设计预习、展示、反馈过程并在课前或课堂上及时投放,这是课堂操作成败的关键。杜郎口经验也告诉我们,教师要梳理好知识点,并把它变成引导学生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展开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们大多会自己提问,自己整理出知识点。这样做,无疑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也必然向老师提出更大的挑战。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也对教师的现场诊断和调控能力要求更高。这种学生挑战老师的做法,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学生千变万化的思考。但是,当今社会不少领域浮躁风气比较重,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认真精神,我们部分教师也可能是习惯使然,也可能是思想浮躁,也可能是对学生实在不放心,因而难以退到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在在预习、展示、反馈过程设计上就是不够精心,处处显示教师的主角地位,使学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课堂教学不精彩,难以吸引学生参与。

7、师生自身发展与教学、学生评价手段和制度落后的矛盾。我们的评价手段相对落后,评价制度滞后,已难以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8、课改用时较多与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矛盾。我们学习杜郎口中学,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课改中师生互动用时较多、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都喊课时不够、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但如果增加课时,教师又难以承受。

总之,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过程中,还是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困惑,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整合需要的教学方式,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十、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及构想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就要有学校的领导的重视,实验的人力与物力投入的保障。还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积累丰富的案例,要在校内开展各类研讨会,使教师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学校还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并保证课题沿着科学的方向进行,以使实验出成果,积经验,利推广。

1、以论文、教学故事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针对遇到问题,开展有效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再次展开课题理论学习、课标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案例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与交流。

3、研究分组合作的有效性。围绕课题,不同年龄层不同风格的教师上对垒研讨课,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围绕课题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继续开展典型引路,共同促进的课题研究之路,即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的教研强势群体的作用,做到以强促弱,以强促强,共同发展。

4、抓好养成教育,强调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强化有效评价助推作用,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5、开展我与网络课题共成长交流研讨会。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发挥教师群体自主教研的作用,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6、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课题组将分学段、抓重点、进行课例研究,开展以学校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促进课题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7、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

第三篇:《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类别 抚顺市规划课题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期研究报告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

平顶山镇中学课题组

2010 年 11 月16 日

《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摘要:平顶山中学——这一农村初级中学,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实效性新理念深入人心的基础上,经过多种尝试、不断探索,寻找着一种适合我们平顶山中学的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分组联动,‘双四’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以教师、学生双重身份参与,通过教师、学生在课堂四个教学环节和四种角色互换来完成教学;学生将通过自学、研讨、展示、反馈四个环节,教师通过学习研讨、交流指导、点拨点评、监督评价四个环节,达到教师、学生角色的真正转变,培养学生能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达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的目的。

关键词:自学

构建模式

转变学习方式 课堂还给学生 我校‚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课题,从2009年6月正式申请、开题,预期两年结题。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十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基础教育中暴露出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智力得不到挑战,精神因素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较少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志品质也较少得到锻炼。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又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已是当务之急。

2、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09年3月,我校与县教育局及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一行二十三人到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杜郎口中学改革的原始动力是为了摆脱困境,从中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因此,尽快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摸索出一套切合我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模式,是我校现阶段教育教学发展的迫切愿望,更是广大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需要。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开展,能够为我校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并整体推进学校课改的实施。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改革传统教育中教师过于主导而使教学低效的局面,在全校教学中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预期的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研究总结、论文集、学案集、教学随笔集、教学反思集、教学案例集、‚堂堂清‛集、‚课课清‛集等。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

体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型,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由‚接受学习‛转为‚探究学习‛,由‚个体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具体如下:

1、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调动每位学生的思维,通过展示来激发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

2、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意志

品质。

3、在有限的时间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4、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5、研究‚分组联动,‘双四’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个环节:学生(自学、研讨、展示、反馈)教师(学习研讨、交流指导、点拨点评、组织评价)四个角色:学生(学习者、研究者、表演者、评价者)教师(学习研究者、点拨合作者、组织观赏者、监督评价者)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本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教学策略研究已做的工作,吸取对本课题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案例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研究的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和实验研究报告。

3、经验总结法。对实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以分析、比较、评价和概括,积累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效率。

4、行动研究法。研究学生在现有资源和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合作学习时遇到的问题,关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关注教师的实际教学,发现真实教育情境中的问题。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经常反思,写好反思日记。鼓励并督促学生进行经常反思,特别要反思错误,善于纠错。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实施

1、设计申报阶段(2009.6-2009.8)宣传发动,成立课题组进行师资培训,学习相关理论,进行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相关研究设计。本阶段的研究内容是把握本课题在周边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正确定位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目标。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申报表。

2、实践研究阶段(2009.9-2011.7)针对课题组带头人和课题组成员都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及相关的理论知识,所以一开始就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课程论‛、‚课标的解读‛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成立各子课题组,根据课题方案制订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并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扎实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经验,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研究内容及研究工作的策略。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阶段成果:观察记录、研究笔记、教学案例与反思、研究论文、中期总结材料。

3、为确保课题研究的扎实有效开展,我们确立了一些课题研究保障措施,课题组成员均挑选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还制定了课题教研制度、点名制度、材料缴交登记制度、教研成果汇编制度、优秀教研员、优秀

教研组的奖励制度等,变制度为习惯,充分调动课题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学校建立健全了必要的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制度,具体有教师个人反思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课题组定期活动制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奖惩制度。

七、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学生方面: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回归,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转变了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提高了自学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课堂形式灵活多样。

例如于海军老师在教学八年级数学《幂的乘方》一课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一对一讨论、研究解疑,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实现高效学习,最终实现小组团队的整体学习目标。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团队作用,科学利用小组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互帮互学。

彭程老师在教学八年级语文《背影》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质疑,解疑等环节,完成自学目标。在展示课中,学生充分扮演小老师角色:讲解、提问、读文、赏析,并通过小练笔完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潘阳老师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九一八事变》时,充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幕课本剧《西安事变》,重现历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时间、结局以及重大的历史意义。

李菁华老师在教学七年级思想品德《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充

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辩论会的形式,将全班同学分为正反两方,发表自己的态度与见解,讨论网络生活利与弊,使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

2、教师方面:

课题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探索不断深入,教师的科研意识、教改意识增强。课堂教学开放而实效,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经历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举行了课题研究课堂展示活动。开展周汇报课、组内研讨课、校级公开课等一系列教学教研活动。

我校教师在2009年5月份参加了新宾县网片教学交流活动,在木奇镇与该校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王刚老师教学的《凸透镜成像》一课与杨艳老师教学的《礼貌显魅力》一课被评为县优秀课。

在2010年7月举行的新宾县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多数教师名列前茅,数学教师王跃明名列全县第二名,数学教师于海军名列全县第四名,化学教师李长明名列第三名,体育教师陈阳名列全县第二名,信息技术教师赵学光名列全县第二名。

2010年10月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新宾县教育局、新宾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及专家莅临我校,切实指导了我校的课改工作。对我校课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针对我校课改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大量的宝贵建议。

2010年10月我校教师到苇子峪中学参加了新宾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网片交流活动,我校教师李长明所教的《化学式与化合价》一课受到了一致好评。

八、课题研究阶段反思

反思这一阶段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课题组成员包括所有科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全面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教师对本课题的研究应是积极的,但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只停留口头讨论交流层面,未能形成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未能及时对材料进行整理与总结。

第三、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有效性及‚知识与技能‛形成‚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九、研究工作中的困惑

作为应用性的课题研究,它的价值取向应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改善。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随着课题不断向纵深推进,课题组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很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1、课堂气氛良好与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的矛盾。我们对课堂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少学生违纪次数和提升教师水平等为目的的。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实践。但是,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观察,依然有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只看别人参与活动,自己

好象局外人;合作学习中出现‚弱势群体‛的不‚合作‛现象,使合作学习有时流于形式。

2、教师个性化发展与教学合作的矛盾。我们有些教师的知识分子狭隘观念比较强,只相信自我奋斗,对教学合作存在着认识偏差,强调教学的个人独特性,不愿与其他教师合作,出现费时、费力、重复劳动,成效不明显,不利于对学生的整体监控、指导;个别学科目标虽然明确,但分工落实不足导致学科的‚不合作‛现象时有发生,使学科合作有时流于形式,教师合作名存实亡。

3、对教学改革认识不足与教学快速发展的矛盾。部分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既要照顾进度,又要改革教学形式,疲于应付;加上学生的能力差、见效慢,一些老师一遇到困难就犹豫观望,怕付出更大的辛苦不说,还害怕承担更大的风险。甚至个别教师觉得老的教学模式使用起来轻松、实在,私下里又在使用老办法。

4、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与学生的能力差的矛盾。部分学生基础差、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意识不足、懒惰思想根深蒂固。课堂上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气氛不突出、放不开,学生上课时离不开教师的首肯、引导;加上他们的讲题才能、组织才能非一日之功,讲题的流畅性、精彩性还明显不足。

5、教改急切呼唤对学生有效管理与学生管理方法落后的矛盾。课改中,小组长应当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但我们的学生还很缺乏这种能力,加上其他学生不主动学习,不执行组长的安排,班主任也缺少这方面的管理措施,学生之间的配合就很难到位。

6、课堂呼唤精彩与学案设计不够精彩的矛盾。精心设计预习、展示、反馈过程并在课前或课堂上及时投放,这是课堂操作成败的关键。杜郎口经验也告诉我们,教师要梳理好知识点,并把它变成引导学生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展开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们大多会自己提问,自己整理出知识点。这样做,无疑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也必然向老师提出更大的挑战。而让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也对教师的现场诊断和调控能力要求更高。这种学生挑战老师的做法,无疑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学生千变万化的思考。但是,当今社会不少领域浮躁风气比较重,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认真精神,我们部分教师也可能是习惯使然,也可能是思想浮躁,也可能是对学生实在不放心,因而难以退到幕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在在预习、展示、反馈过程设计上就是不够精心,处处显示教师的主角地位,使学生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课堂教学不精彩,难以吸引学生参与。

7、师生自身发展与教学、学生评价手段和制度落后的矛盾。我们的评价手段相对落后,评价制度滞后,已难以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8、课改用时较多与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矛盾。我们学习杜郎口中学,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课改中师生互动用时较多、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都喊课时不够、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但如果增加课时,教师又难以承受。

总之,在不断探索和研究过程中,还是会产生许许多多的困惑,还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整合需要的教学方式,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十、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及构想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要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就要

有学校的领导的重视,实验的人力与物力投入的保障。还要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种方式来调动学校教师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积累丰富的案例,要在校内开展各类研讨会,使教师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学校还要主动争取专家的指导,为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并保证课题沿着科学的方向进行,以使实验出成果,积经验,利推广。

1、以论文、教学故事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

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针对遇到问题,开展有效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再次展开课题理论学习、课标学习、典型课例、典型案例学习与研究,做好学习心得撰写与交流。

3、研究‚分组合作‛的有效性。围绕课题,不同年龄层不同风格的教师上对垒研讨课,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以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形式围绕课题进行有价值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交流。继续开展典型引路,共同促进的课题研究之路,即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的教研强势群体的作用,做到以强促弱,以强促强,共同发展。

4、抓好养成教育,强调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强化有效评价助推作用,逐步形成办学特色。

5、开展‚我与网络课题共成长‛交流研讨会。建立健全教师评价制度,发挥教师群体自主教研的作用,做到以教师的个人发展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发展。

6、请专家讲座,组织研讨交流活动。课题组将分学段、抓重点、进行课例研究,开展以学校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的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促进课题成员与课题研究共同成长。

7、认真总结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做到以问题促反思,以反思促教研。

下一阶段研究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进行有关学生自学方面的研究,把‚预习‛做实。包括学生自学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等问题。在研究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011年1月至2011年5月是总结阶段 ① 实验教师交流总结。

② 课题组处理数据资料,整理研究结果,撰写报告。③ 向县课题组提交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是最终成果阶段。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教训,撰写本课题的结题报告与研究报告。

虽然,我们的研究还在不成熟阶段,但是,我们课题组的成员都把每次的研究体会及时加以反思,不断进行改进,并把阶段性的经验进行交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年来,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和各位专家对我校的关怀与厚爱,在此我们谨代表学校向各位领导表示忠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就课题研究多提宝贵意见,多多指导,便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研究!

执笔人:王晶媛 杨艳 彭程

二0一0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四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七个方面的内容,即“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研究的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解决 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数学意识、逻辑推理、信息交流、思维品质等数学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个性打下良好基础。

一、“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1.在一定的问题情境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主动获得知识。

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动力,而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两者之间的互补与平衡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3.学生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能动的角色和要素,师生关系是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得到发展和发挥。

二、“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开掘创造性思维潜力,培养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精神,增进师生、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自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标

1.会审题——能对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和综合。

2.会建模——能把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

3.会转化——能对数学问题进行变换化归。

4.会归类——能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并能进行总结和整理。

四、“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法:(1)通过语言描述,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2)利用录音、录象、电脑动画等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问题情境。(3)学生排练小品,再现问题情境。(4)利用照片、图片、实物或模型。(5)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2.尝试引导,把数学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

学生在尝试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常难以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向,难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判断知识运用是否正确、方法选择是否有效、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引导。

常用启发引导方式:(1)重温与问题有关的知识。(2)阅读教材,学习新概念。(3)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联想、猜测、类比、归纳、推理等。(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

3.自主解决,把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长远利益

让学生学会并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需要让学生反复经历多次的“自主解决”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作为长期的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意识。

常用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进行尝试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共同解决。

五、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的确定应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揭示和培养。(3)情感目标的确定应注意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等。

2.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3.问题的选择

合适的问题至少应有如下特点之一。

(1)重视情景应用,即给出一种实际情景和需求,以解决现实困难为标志。

(2)具有探究性,即问题不一定有解,答案不必唯一,条件可以变化,试验方案可以自己设计,允许与别人讨论等等。

(3)非形式化,即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是靠熟练操作就能完成的,需要较多的创造性。

4.教学策略的运用

(1)主体发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组织并落实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

(2)动机激发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吸引到有兴趣的、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和成就感,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从正、反两方面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层次设计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等层次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领悟寻找真理、发现规律的方法和思想。

(4)探究创新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探究的时间,指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见解。

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1.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1)能否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能否应用各种策略或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3)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4)能否证明和解释结果。(5)能否概括和推广解法。

2.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解题过程的细节。(2)聆听学生对解题方法的讨论。(3)批改学生的作业、测验和考试卷。(4)分析学生的学习体会或考试心得。(5)阅读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七、研究的成效

1.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思想和观念从“灌输型”向“启发探究型”转化。

2.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转化。

3.师生关系从“从属型”向“平等型”转化。

4.基础性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实现。“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基础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的一种尝试。

第五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数学学科素质教育初探

王俊邦(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为学生在校内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所以课堂教学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是说,把素质教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每个学科是每个教师都应重视、研究和探索的课题。素质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素质教育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1.3.1 数学“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理论轻应用

数学理论是重要的,但轻视它的应用必然降低数学理论的价值,而且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是不利的。该问题的解决需要数学教师的努力,但更需要主管教育的领导机关进行统筹安排。

(二)重“教”轻学

教师讲的过多,甚至是很精彩的,并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分析问题有条有理,无可挑剔,但是,有很多经学生思考便可知道的问题,由于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失去了自己思考,自己获取,自己发现,自己创造的锻炼的机会。这就是说,使学生失去了发展能力的机会。对基础教育而言,这应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重“教”轻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思维活动,所以,必然产生以下问题:

1.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发挥;

2.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不到促进;

3.学生的能力心理结构不易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无从谈起了。

总之,重“教”轻学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是严重的,日久天长学生便对数学产生了厌烦情绪。

(三)重结果轻过程

以统考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状况,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只看分数不看教学过程,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片面的,正饶看法应该是既看结果又看过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必然产生好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结果不仅包括高分数,而且包括能力的形成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说,在这种高分数中包含了对学生终身有益的成份。

重过程与轻过程,究竟哪个能得到好的结果呢?我们不妨把结果只限制在考试分数上,一般讲,重过程的要高于轻过程的。这里所说的“过程”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过程。因为“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结果而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故其结果必将事与愿违。而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地认知过程,以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故其结果必然是“水到渠成”。实际上,素质教育所说的结果与“应试教育”所说的结果其内涵是不一样的。

(四)重“题海”轻提炼

留大量的课外作业或在课堂上反复讲解大量难题也可能得到高分,但这种高分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现象,因为缺乏学生自己的归纳提炼,在这种高分中,能力因素含量较低,时间一长便失去了实际意义。这里面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初

三、高三的学生,他(她)们的睡眠严重不足,这对学生的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1.3.2 关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人脑并不是被动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而是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储存和提取。由此可知,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

(2)知识掌握是有规律的。从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的掌握必须有序地经历领会(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这样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联的阶段。这里特别注意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必须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亲自经历这几个过程,只靠老师讲,学生听是达不到学生掌握知识这一目的的。有的老师讲完概念(或定理)讲例题,讲完例题再讲注意事项,学生的课堂活动极少,教师讲完了一切,教师放心了,学生又是如何呢?教师全然不知,这是违背知识掌握原则的。

(3)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观察、分析、对比、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推理论证的过程。这就是说,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同步增长的。

(4)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需要不断地校正和不断地完善。所以,交流是校高学生元认知(即对自己认识的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

(5)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 “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主动练习技能,主动发展能力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观念,大胆地把“ 给予” 变为引导,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在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体现在教师的作用上。由于数学对象都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一种他们自己的思维建构活动。如果没有这种思维建构活动,谈论数学教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师作用将不再是“ 发给真理”,教师应该是教学“ 情景” 的设计者,引导学生参与的促进者,学生课堂活动的控制者,学生困难的帮助者,学生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者。这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素质去影响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以下是笔者提出的教师的十个作用(仅供参考)。

下面,对每一个作用做一简单解释。

尊重:教师尊重学生乃是给学生做了一个尊重别人的榜样,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发挥,严重的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如果您去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您的第一印象或感觉会是:这位教师和蔼可亲,非常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了解学生的基础。

了解:了解学生进而研究学生是实施建构理论的基础,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经验和策略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在新的问题面前,学生内在的思维建构活动,实际上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和积累,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是由旧知识和新问题组合而成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脱离实际,那么学生的思维建构活动就很难进行。所以,了解学生是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基础。

关心:教师关心学生,会使学生感到温暖,促进其内因发生变化,产生积极性,发生学习行为。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在课下给以更多的关心,了解困难所在,及时地引导他(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困难,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使他(她)们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功感。关心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保护:保护是指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不一定答的完全正确,可能只答对一半或一部分,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答对的给以肯定和表扬,答错的要进一步启发或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或说一句我相信你经过再思考会完全弄清的让学生坐下,千万不要指责学生。

要求:严格要求学生是指按有关合理规定,对学生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不放任自流,要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修正错误。

以上教师的五个作用可归纳为“完善自我,以德育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应具有高的素质,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落实了上面的五个作用,实际上为改进课堂教学建构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设计:在了解学生原认知结构和个性品质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是教师起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落实。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前的“ 设计” 是至关重要的。

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建构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标志。数学课堂上的引导是指把学生吸引到旧知识与所要解决的新问题的结合点附近区域,指导学生思考各种数学思维方法,让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这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并不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

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帮助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是对学生最大的帮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会终身受益的。学法研究是另一个专题,这里不做介绍。

教师作用中的“ 培养” 与“ 发展” 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在学生的参与思维中培养,要在学生的参与思维中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中学数学教学可用下面的示意图进行概括:

1.3.3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说明:这里只涉及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设计,对于一般性和常规性教学原则,在这里不做阐述。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中介原则”,并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有相对弹性的系统结构,由教师、学生、数学对象、教学媒体以及这四者的活动方式所构成。

不同的教学观念,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

“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认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由于学生年龄的不同,年级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基础的不同,教学模式会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必须遵循一个总的原则——全面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思维建构活动中去。

前面已经提到,教学模式是一个“框架”,这一“框架”是由教师设计的,其“空间”必须让学生有充分活动的余地。这一“框架”又如一个剧场,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主要“表演者”是学生。笔者认为,传统教学重在教师的“表演”,学生是“观众”,认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是重在学生的“表演”,教师扮演“导演”角色,起设计、促进、帮助和引导等作用。一节课,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和有效地“表演”,学生才能真正在头脑中构造出一个与这节课相称的数学知识“王国”或“数学网络世界”。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设计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符合认识理论

(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例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上课状况等。(2)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思维建构。即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眼、脑、手、耳、嘴主动探索和发现,主动获取新的知识。并从这一探索、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能力。(3)相互交流。①同学间、师生间的课堂交流;课下的各种交流;在教师指导下的作业交流;(4)知识系统的定期运转和不断完善。例如,让学生写作业小结,定期进行阶段练习与小结等。这样做可以使学过的知识点经常闪光,使学生头脑中知识系统的存入和提取始终处于一种“畅通状态”。

2.符合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

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掌握规律;数学技能和能力的形成规律;学习的迁移规律等。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中,最基础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其它的学习规律就会落空。这里应特别强调是:要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持久,必须抓好“双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双基”不好,学习的积极性是不会持久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谈不了。

关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在这里不做详细阐述,说一千,道一万,可用二个字进行概括,即“做”和“悟”。这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解题,不断回顾与反思,不断系统和概括的过程。

3.符合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数学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不能违背《大纲》精神,例如,面向全体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基本技能训练,并从中培养能力;教学方法要灵活恰当等等。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该至少具有六个特性。即

整体性————————建构空间;

认知科学性——————建构过程;

类化性————————建构目的。

整体性是指一节课的“框架”结构要完整。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即课堂小结,教师要给以足够地重视,在时间上要给以保证,让学生思考,亲自参与到课堂小结中去。

认知科学性是指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是知识掌握规律。

主导性是指落实前面提到的教师的作用。

主体性是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全部教学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建构活动。

交流性是指对一些重要内容或在认识上容易产生差异的问题进行的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师交流。

在什么问题上进行交流,教师在课前要有计划,要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是一种强建构活动,它是校正和不断完善各自思维建构的有效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讨论要用得恰当,不需要讨论的不要讨论,不要走形式。

类化性是指对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系统化和概括化。类化的目的是发展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仅是中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根据目前具体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1)数学目的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a.知识点;b.技能和能力;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等观点)。

(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要在编写数学过程前进行,不要本末倒置。

(3)教学方法要具体化。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实践活动法、学生独立探究法等。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具体到一节数学课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这要视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设备而定,同时也受到教师本人多种因素的制约。

有的课,可以使用一种教学方法,但多数课的教学方法是由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组合而成的。本文提出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包含了几种教学方法的组合。

在教案设计中,数学方法一项要写的很具体。例如,有的习题课可采用学生独立探究法和讨论法。

(4)教学过程要分清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教改实验班的情况:

1.实验班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

由于实验班的老师抓住了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学生的知识掌握过程中,大胆地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掌握的一系列过程中去,形成了“参与——兴趣——参与”的良性循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实验班上,原来一些厌烦数学的学生变得乐学、爱学、会学、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有些胆小的学生,现在胆子变大了,敢在全班向全体同学表述自己的见解,剖析自己在自己解题中所犯的错误,照这样培养下去,提高学生素质就能成为现实。例如,北京131中的李长龙老师,经常利用复习课,给学生创造剖析自己提醒别人的机会,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又例如,北京146中的李香芝老师经常鼓励学生编题、讲题也收到了很好地教学效果。

2.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交流、合作是将来学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本领。由于实验班的老师经常不断地开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作业交流、师生交流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一个问题等等活动,这就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建构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能影响人,环境会造就人,这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3.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来源于现实,必须扎根于现实。实验班的老师充分挖掘了数学模型的现实背景,注意了从实际问题中总结数学原理,又用数学原理去解决现实问题,这必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也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原则。例如,北京62中的郭亚森老师经常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效果是极为明显的。

4.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发展。

实验班学生能力的普遍提高,产生于学生课内外的数学活动过程,尤其是系统和概括过程。

实验班的老师,严格遵守知识的掌握过程和坚持课堂小结、阶段小结,并比较全面和正蓉落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踏踏实实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及表达等多种能力。

5.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大面积提高。

这里仅举两例。

北京131中的李长龙老师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

第一轮某班:实验前,数学及格率仅49.6%,平均分为61.4分,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及格率上升为94.6%,平均分为88分(指全区统考)。而且超区同类校平均分5分,及格率超过6个百分点。

第二轮某班:实验前,区统考成绩在全校排最后一名,经过一年的建构教学实验,区统考成在全校排了第一名。

北京146中的李香芝老师曾接过全校成绩最差的一个班,该班是由统考从未及格的学生组成的,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实验,竟有51%的同学在区统考中及格了。

1.3.4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范例

(一)《造、设、变、归》及分析

根据数学的特点和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以及认识建论,在一节课里,如果课题是新的基础知识课,可以把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即

造“景”感知,引导建构(或发现);

设“样”训练,巩固建构;

变式导练,应用建构;

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这四个环节可简记为《造、设、变、归》。它可以做为基础知识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1.造“景”感知,引导发现。

这里所说的“景”,可以是一组有结果的题目(归知识),可以是一组图形,可以是数学游戏,可以是数学故事,可以是教师的演示,可以是学生动手实践,可以是日常生活问题或被学生所熟悉的生产问题,可以是当堂要讲的新问题并伴以旧知识和旧方法,„。总之,这里的“景”要有助于新知识或新方法的建构或发现。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把造设的与学生现有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情境或者说“情景”(“美景”、“奇景”、“妙景”)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激发学习动机,产生积极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知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联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去建构或发现新的知识或方法。这一环节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是领会新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从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常所说的新课导入,知识形成就是指这一环节。这一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可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这就是说,该环节的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范例:

(1)概念的导入及形成的教学模式:

①在“平衡”中制造“不平衡”(制造“悬念”),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引导,在引导中实现“平衡”(新知识形成)

例如,无理方程中“增根”概念的导入。在学生学完用乘方有理化的方法解无理方程以后,可让学生解下面两个方程:

教师让学生把方程的两个根,分别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

学生检验第1题时,会发现:x2=9是原方程的根,x1=6不是原方程的根,但解题过程并无差错。

学生检验第2题时,会发现:x1=6是原方程的根,x2=9不是原方程的根,但解题过程也无差错。

这时,学生自然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就制造了一个“不平衡”(即制造“悬念”)。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教师可适当引导,让学生认真观察原来这两个方程的区别(第1个方程与第2个方程,仅是右边的性质符号不同)。在学生讨论到一定程度上,教师最后进行概括得到“增根”的概念,并强调解无理方程时,必须验根。这种导入方法比教师直接讲解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印象深刻,不易忘记。这是锻炼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具体落实。

又例如,“负指数”概念的引入也可以运用这种导入模式。这就是说,学生可通过自己对和的计算与思考得到负指数的意义。

②展示若干数学对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自己找出共性,教师概括形成概念。

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培养观察能力。

例如,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等概念的形成,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另外,某类概念可以从类比引入。例如,对于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以“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例),可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通过解下列方程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答案:x=2)

b.让学生独立解下列两个分式方程(教师引导类比)。

① ②

c.当学生解①得到x=2和解②得到x=1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解法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引导学生检验。这时,学生会发现x=1不是方程②的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从而引出“增根”概念,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和验根的方法。d.引导学生总结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思想——化归思想。

(2)定理的导入及形成的教学模式:

例如:

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获取知识。

例如,北京市回民学校的董慧老师,在讲“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定理时就采用上述的教学模式。

董慧老师首先让学生解几道一元二次方程的题,并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何关系?”,在同学解完题和个人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大胆猜想一般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证明猜想。

提出实验问题,学生动手感知,引导学生“发现”,推理形成知识,满足学生期待,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北京62中学的郭亚森老师在讲“平行线性质定理的导入和形成”课时,其过程大体如下:

①展示平行的梁架和修马履实际问题。

②把实际问题抽象数学问题:

③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纸。纸上印有:

④让学生用剪子剪下∠1,并和其它角比较。

⑤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⑥引导论证。

注:有的实际问题直接包含着有关的数学关系,只要通过简单的变换或过渡,就可以从实际问题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有的实际问题,需要学生寻求与之有关的数学知识,并加以组合,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运用数学理论解决问题。

以上范例,对于知识的形成来说,其共同点是由具体到抽象。对于数学活动来说,其共同点是个人先对问题情境进行感知和思考,然后进行交流,在教师的之下,每个学生都在校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2.设“校”训练,巩固建构。

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给出“样”题(即例题),这里的“样题”要有典型性,示范性,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样题”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精讲或让学生自己看。然后,教师再给出类似“样题”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时教师可在班内巡视,了解情况或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安排。如果有条件的话,“样题”和练习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显示以减少抄题的时间。练习题的答案要在这一环节即将完成时给出。(可用投影仪显示),并让学生进行一下简单小结,找出新知识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总结一下记忆方法。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模仿练习(一级模仿理论),巩固新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一定要在时间上给以充分保证。这就是说,该环节重在学生的动脑动手练习上。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虽不真实,但含有一定道理。人就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发展的,这是千真万饶真理。

第二环节所体现的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3.变式导练,应用建构。

这里所说的“变式”是指非规范问题。

第二环节学生练习的是基本题,规范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出一些非规范问题让学生练习。这里特别指出的是:这些非规范问题一定要按着一点一点加难或加繁的顺序给出。给出非规范问题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化旧思想把非规范问题转化成规范问题。这就是说,在这一环节里,教师所做的事是引导化归或帮助学生塔桥或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问题的解决要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在第一环节所建构起来的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中的特殊化思想,一般化思想(含函数思想)、分割与变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RMI原则等。为此,解完题后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可用于习题课教学。

以上三个环节的安排,体现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

4.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完成以上三个环节以后,要继续进行第四个环节的活动。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这是当前数学课堂数学往往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小结。利用下课前的几秒钟,由教师重复一下黑板上的大小标题不能视为进行了课堂小结。真正的课堂小结要由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归纳、整理和提炼,以达到完善建构使建构系统化的目的。

这一环节尽管所用的时间较少(大约5分钟),但如能长期坚持,它会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养成做完一件事就要进行总结的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贵在坚持”。如何进行课堂小结?

开始,可由教师提出要总结的问题,例如:

(1)新知识或新方法发生的大体过程是什么?

(2)新知识或新方法有何特点?

(3)非规范化问题是如何转化成规范问题的?

(4)在使用某一概念或某一定理的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什么?

„„

在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不再提出提纲。但学生总结后,教师要给以补充和完善。总之,通过课堂小结,要使学生对这一节课有一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成串成链系统化。这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另外,通过小结要使学生学会提炼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提炼和掌握数学思想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在这里顺便提一个建议:教师在每次留作业时,可向学生倡导,做完作业后,写出简单小结。如能长期坚持,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造、设、变、归》教学模式操作说明:

①当课题为新的基础知识时,一般讲,该模式的四个环节既要完备而且有序。即先一后二再三最后四。每一环节的时间控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题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②根据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复杂程序,第三个环节的“变式导练”可在下一节课或下下节课继续进行。

③第一环节的造“景”可以在上一节课留成作业。

④课堂小结必须给以足够重视,千万不要剪进行小结的时间。可以书面总结,可以全班交流。

根据上面对《造、设、变、归》教学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下面的结论:

知识形成在于“景”,突出重点重在练,解决难点要巧中探,发展能力需提炼。

由此,我们可形成与《造、设、变、归∪价的教学模式——《“景”、练、探、炼》。《造、设、变、归》教学模式的表面形式多是“两头活,中间静”。所谓“两头活”是指在一节课的开头和末尾,课堂上的交流气氛相对活跃,“中间静”是指在知识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要让学生安安静地作题,对新形成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二)习题课教学模式

“习题课”,故名思意,应当以学生自己作习题为主,而且是以作变式题为主。上这种课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教学模式中的“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和“归纳提炼,完善建构。”

提高习题课质量的关键是精选习题和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即通过解题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并发展能力(含数学思想方法)。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教学进度中,某一单元结束后,期中测验前,期末考试前,都要安排复习课。上好复习课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对所要复习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更多的是让学生作题。认识论指导下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把系统归纳的责任还给学生。

1.基本原则:

(学生)课前复习,课上交流,适当练习,重在类化。

设计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课前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复习中去——看书,自己查找学习中的漏洞,自己校正错误的思维建构,并让学生写出归纳小结。

(2)课上组织交流,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在小组内交流,在全班组织同学间的经验交流或错例分析交流,或宣读小论文等。

(3)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组织交流,引导合作,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和概括能力,补充和完善同学们的思维建构等等。

2.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认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应理解为“导学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会的手段是科学的过程。具体到数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形式过程、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以及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类化过程。没有这些过程,学生是学不好数学的,更谈不上学会学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绝不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亲自经历这些过程。这就是说,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思想是学生自己的做和悟。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学生的数学是在教师的作用下,自己做会和悟会的。笔者的最后结论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教学法是“导、做、悟”,并以导、做、悟的有机平衡为最高标准(有机平衡分析略)。

下载《“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期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121、21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期研究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数学课堂上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泰兴市大庆路小学课题组 课堂教学是开展学校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已成......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摘要 上海市奉贤中学 金红卫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合山市东矿小学 一、课题名称 我校所承担的子课题是《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自申报课题后,我们一直在对“有效教学”做......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单位:卢龙县木井乡国俭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安秋霞电话:72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的课程......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谭朝祥 一、找出问题 当今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开头(精选五篇)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摘要: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改革也呼声日高。 如何改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

    《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 《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一小 ? 我校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思想的指导下,于1999年底,参与了武汉市《创新教育研究与实......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广”活动总结 今日通过教研员付宜敏老师组织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我深有感触。我认为:课堂观察是一种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它有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