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培到县”英语学习心得体会
“送培到县”英语学习心得体会
彭士珍
携带着对教好英语这门课的渴望,2014年11月1日至2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送培到县”培训。回首两天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1、构建科学课堂文化 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切实可行的构建课堂文化。这将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构建课堂文化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b、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c、从“应试型教学”向“素质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因此我们要从课堂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英语教学课堂,结合传统的课堂,结合课堂面临的改革,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构建起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英语课堂文化。
2、英语课堂教学应以致用为核心。《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要以致用为中心。致用既是英语学习的目标,又是英语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致用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中学英语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致用在英语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用英语”来“学英语”,学生们可以把英语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英语的理解。在英语的教学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英语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致用,学生们对英语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3、拓宽学习视野,应用到教学中 培训活动虽然结束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地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培训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相信终将有一天,我也将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经历了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究。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英语”教育事业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学生的英语启蒙教育。
第二篇:送培到县心得体会
“送培到县”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10月25、26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送培到县”的培训学习,我受益匪浅,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听了陶妙如老师的讲座,我深感从今以后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很多老师每天都觉得很累,心中充满抱怨,我也一样,可陶妙如老师的一席话让我明白要做一个大度、宽容的人,要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听了四堂语文课,让我感受很深,语文教学重在读,多种形式的读,语文即语言文本,对于一篇课文我们应多指导学生品、赏、悟。对于课改,很多老师有不同看法。我觉得我们必须课改,只不过如何改,怎样改,这是值得大家探讨和深究的事。
在当前课改形势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
总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对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地付出,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第三篇:送培到县参培心得体会
湖南省“国培计划(2014)”中小学“送培到县”项目
———湘西州花垣县现场
参培心得体会
花垣四中 石明兴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培训。首先在边城高级中学阶梯教室,我们进行开班典礼和师德讲座。由县人大副主任邓德猛同志欢迎词(5min),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领导谢先国同志作重要指示(8min)——关于本次培训结构、培训要求和培训纪行纪律。
师德讲座由张家界师资培训中心、张家界市广播大学校长彭兴顺同志主持。
第一位主讲人(55min)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6岁的衡阳市衡南县星火小学教师谭华勇同志。谭华勇同志1958年出生,12岁时因电击失去右臂,自幼母病家贫,靠扶助完成学业,从一位民办教师做到了特级教师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着实不易。
谭发勇同志用一生的历,用一生的感恩之心编织的教育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思想灵魂、教育理念都得到了洗礼。感触如下:
一、要经常锻炼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利己利国。
二、要富有爱心,爱学生,爱天下人,有爱心不空。
三、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乐善好施,甘于奉献。
四、有教无类,生尽其才,物尽其用。
五、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修养学习,不断地创新加强教学基本功。
六、养成笔耕不断地习惯,点滴累积,积沙成塔,积水成溪。
第二位主讲话是十八大党代表、邵阳市城步县儒林镇中心小学教师兰朝红同志,讲述题目是《点滴回报爱,收得爱无疆》,也是关于感恩与回报的故事。故事主角为兰朝红本人,因幼时家境贫寒,受过很多扶助,知恩图报,完成学业后刻意回到边远偏穷的家乡教书育人。工作期间对学生关爱有加,并不断地争取各项资金用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和扶助贫困生。
师德讲座最后一环节是专家与参培教师的互动环节,具体探讨的问题有六个以上。最后由主持人彭兴顺同志总结师德讲座“课程已结束,思考继续”
师德讲座结束后接着进行初中数学活动,我一直教物理,对数学活动的内容不是很了解,但形式我还是看到了。
一、课堂教学讲究实效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已不再是“。对于没有用运用过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我倍感“压力山大”。
第四篇:“名师送培”学习心得体会
“名师送培”学习心得体会
宿豫区实验小学 李雪芹
携带着对教好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渴望,2012年10月12日至14日我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宿迁市小学科学教学培训。回首三天培训的足迹,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洗礼,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获得了新感悟,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许多疑问得到了启发解决„„
1、构建科学课堂文化
课堂既是一种研究的趋势、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内核所在,我们可以将课堂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切实可行的构建课堂文化。这将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构建课堂文化又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b、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c、从“应试型教学”向“素质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因此我们要从课堂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科学教学课堂,结合传统的课堂,结合课堂面临的改革,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构建起适合新课程理念的科学课堂文化。
2、科学课堂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学生们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3、拓宽学习视野,应用到教学中
培训活动虽然结束了,接下来我要做的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大胆地应用到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及时反馈,不断提高。培训之后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思想意识上树立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奋发图强,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自我,相信终将有一天,我也将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经历了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究。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于“科学”教育事业上,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第五篇:“国培计划”之“送培到县”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之“送培到县”心得体会
于周末,为期两天的培训已经结束。此次培训时长虽短,但之于我,一两点收获还是有的。
此次培训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师德演讲,二是名师送课。师德演讲其意在师风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于精神上来了一次洗涤。而名师送课也为我们中小学老师提供了一次向外学习交流的机会,为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技能上做了一次提升。
在师德演讲期间,每一位老师的精彩演讲都洗刷着我倦怠的心灵。他们把自身不平凡的经历,化作最朴实的语言,或娓娓道来,或慷慨陈词。11年入职的异地特岗教师陈倩倩,用她的实际经历演绎了现实版的一个都不能少。她的言语和她的行动告诉了我,什么叫做真正的做一行爱一行。而李远护、陈文鸿老师用他们的大爱再一次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年逾五十的李老师,用她母爱般的慈爱之心守护了一颗年轻的生命。而身处特殊学校的普通老师陈文鸿,则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关怀带进了一个个无声的世界。是的,他们都是平凡的老师,同样的,他们也都是不平凡的老师。
当然,在名师送课环节,每一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也都很精彩纷呈。更可贵的是,课后的专家点评,给人的感觉犹如醍醐灌顶。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两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当下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老师,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
经此培训,虽获益良多,但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深感,做好一名人民教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