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深刻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避免走入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关于语言艺术的学科,它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教学是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上,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明辨词汇类型特征;感知体味优美的句子,学会形象生动的刻画和描写;体会不同形式的阅读和表达,从中深刻感悟汉语的丰富内涵;分析品味写作特色,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部内容。
(二)阅读教学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阵地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品味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读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阵地。课堂阅读教学是有组织、群体性、规范性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学生阅读的坐姿、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反思的撰写等等,都在老师的组织、监督、指引下完成。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影响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阅读习惯,即使在独立阅读活动中,学生自己也能够不自觉地按照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训练形成的方式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并写出阅读摘抄和心得体会等。因此,用好阅读教学这一阵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更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只有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阅读才会成为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多彩社会生活的领略,是作品优美语言的品味,是文字间浓郁情绪的感染,是对学生心灵深深地震撼。学生长期徜徉于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氛围中,会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产生迷恋,会对美好的人生产生向往和憧憬,自然也会对语文学科和课内外阅读产生深厚兴趣。
(四)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让珍珠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心房。比如,阅读教学《格林童话》,就是要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捶胸顿足;阅读教学《海伦?凯勒》,就是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发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吼声。阅读教学《孟子》,就是要让学生产生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的壮志和情怀。通过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就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埋下善良、友情、忠诚、勇敢、正直等种子,成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石。
二、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阅读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老师才会根据阅读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用合理的教学媒体和手段,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饱含丰富而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体验到其中丰富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吸取文化营养,丰富学生内心世界。
(二)注重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它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良好的应对能力。学生感知语言和应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丰富的阅读积累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大量的阅读积累等手段来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中同一单元的阅读篇目,有的是同一体裁的文章,有的是同一主题思想的篇目,不同版本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体裁、篇目思想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比如,说明文就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理解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记叙文就要让学生放声诵读,在有声诵读中体会语言和情感;小说就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就要让学生自由诵读;等等。当然,阅读方式方法的选择还受到阅读目的、阅读条件、阅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式方法,才可以在日常阅读中独立完成阅读任务。
三、避免进入阅读教学的误区
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也要尽量避免进入阅读教学的误区,以免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
(一)避免自我陶醉,将阅读教学讲座化
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阅读方法的学习,还是作品情感的体验,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声嘶力竭的讲解来实现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自己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绝不能越俎代庖,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以讲座的形式强加给学生,将课堂阅读讲座化。
(二)避免滥用媒体,将阅读教学机械化
多媒?w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合理地运用。语文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它有自己独特的呈现方式,也有读者独特的感受方式。它不是音乐,也不是绘画,不能将各种相关的声音、图像、视频资料全都搬上课堂,将阅读教学机械化。这样做不仅会浪费阅读教学时间,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淡化了阅读的作用,让语言失去了其应有的美学功能。
(杜建虎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 734000)
第二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像我现在教的这个四年级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重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抓住教材内容特点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秋”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待学完这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以“秋的树叶”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在班上交流介绍树叶的样子;发挥想像用树叶贴画,并且给画命名,再次激发想像把贴画写下来。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做到灵活地运用,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
五、重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很少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周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第三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 文 教 学 之 我 见
王积忠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华岳实验小学 周 燕
联系方式: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作文教学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该如何下手,是许多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从一个学生的作文就可以看出其语文水平,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反映。小小的一篇作文就囊括了语文的许多知识点:字词句的应用、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使用等等。由此,作文教学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我把自己在教授小学语文作文时的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以期共同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水平。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我手写我心,一个人下笔所写的内容,可以完全的反应出他的人生观,道德观,和思想认知的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要做到“乐”,我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为他们完成《拔河比赛》这篇作文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学生能顺利完成这篇作文。基于这点,每次学校组织去春游,或者开展防火演习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后,我都会让学生把活动所见、多闻、所感写下来。对于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总是能写得很真实,深刻。
2、运用"迁移"培养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
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如,说出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用途等。孩子们一下子沉默了,说不出了,但是,机灵的孩子马上认真的观察起自己的学习用品,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并且说得很详细,因为他们都希望老师能买和他们用的一样的学习用品。在充分说的基础上,教师再巧妙的引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一篇《我的学习用品》便完成了,而且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思维定势,打破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入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式)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求异思维。什么是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我们认为,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纪,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克服思维定势采用求异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典范。许多新颖的作文题目都是来自求异思维的结果。如《为"王婆"辩屈》(源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开卷本必有益人》、《卫生所不卫生》等。
三、注重课文文本,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除此之外,还要多阅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四、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才有撰作"。可见"思"是作文的最初阶段。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如:《楼房高了,蓝天少了》、《我与凡卡比童
年》、《步行街呼唤文明》、《"三国"卡热潮》等作文,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如欣赏音乐作文,我是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节奏、旋律等知识,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体味乐曲的情感和意境,产生共鸣,再进行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构建创造出符合本曲主题的连续画面,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因地制宜的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作文创新能力(1)引导求异、求新思维。学生作文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读精课文,分析、探讨作者的学作技巧,获得与他人和前人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形成求异思维品质。学生作文中只要有一点求异思维的思路、语言,教师应该给予分析指点、表扬鼓励,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特别重视学生作文中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独树一帜的见解,这是学生形成主见意识的幼芽,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培植。
(2)设立自主自能作文。进行作文的自我训练是学生自我建设、独立奋斗、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的感知、操作、观察、分析、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自主学习不仅智力品质得到发展,首创精神也得到了培养。自主作文,通常可以用日记(周记)的形式来完
成,学生自主的选题、选材,取各自想写、好写、乐写的内容,各展所长,发挥各自优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极具特色,而且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3)拓展观察思考空间。生活是作文之源,要想作文创新,文章本体的材料必须向生活提取。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而,指导学生作文创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幅射、导向、延伸功能,把学生作文同学校、社会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生活、增强实践能力中,提高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拓展主见思路。
六、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
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2014.4.21
第五篇: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是口头说话,而是笔头说话。”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其热爱写作的兴趣,这是十分必要的。
一、观察生活
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就是生活的本身。”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全景式地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生活是写作的动力,是兴趣产生的土壤,是学生自由写作得以实现的保障,健康的生活孕育健康的思想,生活的积累就是思想的积累,也是社会积累的基础。
二、学会构思
要构思好一篇文章,需对文章的方方面面通盘考虑,力求做到缜密。从确立写作意图,到材料的选择与剪裁;从主题的开掘,到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选定;从篇章结构的安排,到词句的遣造;从标题的确立,到标点符号的选用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均需认真切实地进行。构思要缜密,要先在脑子里形成文章的雏形,然后反复酝酿,从总体到局部再到细节,并不断修改、补充,最后选择最佳方案。
构思要解决的问题包括:选材与中心构思首先要解决什么材料,确定怎样的中心问题,中心意思的确定,要由材料决定,一定的材料只能说明一点的中心;中心确定下来,又对材料起统帅、制约的作用。选择系材料和确定中心,是一个反复交替的思维过程。中心要做到正确、集中、深刻。
三、学会立意
古人论文,讲究立“意”。唐代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文采词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确立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这说明写文章要把“意”放在中心位置。写作的意图明确了,文章就有“主心骨”,就能站立起来。文章的“意”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平时锻炼思想、积累知识和增加生活阅历的结晶,练“意”必须要练“识”,要着力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立意应该符合以下基本要求:正确、深刻、新颖、集中,这四个要求相互联系,不可割裂。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学会从看似平淡的小事折射人生哲理的以小见大的写法。力争使文章的主题既有意义,又要集中、深刻,还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立意高远,文章才能画龙点睛。
四、学会选材
材料选择要注意紧扣主题。主题是统帅,材料是士兵;达到真实性、准确性,既合乎实际,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选择典型的材料,不能泛泛而谈;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不可道听途说;寻求新颖性、生动性。
要善于精选又要敢于割爱,才是选材的艺术本领。学生大可不必急功近利,去阅读大量关于写作技巧的书,也不必大批量地赶写各种作文,而应及时地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库存,看看哪些材料,可为哪些作文提供下笔的依据。要求学生在冷静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选材,在创作热情很高的情况下盲目选材,结果弄得材料很庞杂。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算是好文章呢?一篇好作文就得具备主旨、材料、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文章主旨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告知学生什么是文章主旨。主旨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看法,文章就是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初中阶段,学生写作易犯主旨不明的毛病,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以至于作文大打折扣。中心明确,就是要使读者一看便知,不能像艺术作品那样讲求曲折与含蓄。
第二,材料问题。材料是构成文章内容,形成、支撑并表达主旨的各种事实与理论。写作时能做到从材料出发,用材料说话,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文章才充实,富有说服力。
材料把握有两大来源。一是来源于生活,要知道,生活中材料无处不在,只要留心观察,留心记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写作材料就会处处存在,如走路行车,上课下课,劳动卫生,吃饭喝水,随处都会碰到自己写作的材料。二是来源于书中的理论学习,这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或调查去获取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都离不开细心观察与记录。要求作者不能随意编造,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
第三,作文构思问题。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它是为文章主旨表述需要而服务的。初中阶段,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的结构方式,这为学生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毕竟写作没定式之规,学生难免犯糊涂,不能将材料和主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不能将材料有序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师生要知道,文章结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外化形式,文章的结构合理才符合文章构成的发展规律。如此,文章结构才严谨,有条理,不松散。
第四,语言问题。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也是精彩作文的凭借。语言的准确是作文的基本要求。语言的好坏,关系到作文质量的好坏。初中生作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言把握问题,不是语言不恰当,就是用语不贴切。要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就得用好语言,把尽可能多的信息明明白白地传递给读者,精心锤炼词句。做到用词精当,语句凝练。其次,语言平易自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将事情告诉读者。再就是语言要庄重,这就要求作者写作中从造句角度去思考问题,把握用词分寸和界限,让文章语言充满庄重感,切忌方言、土语之类的口语色彩浓烈的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以致文章不伦不类。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一定的写作技巧。教师切实抓好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初级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