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语文之我见
学语文之我见
文山县一中丁承文
著名画家齐白石就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语文虽然已经历从理念、教材到学法的极大变革,但不少老师还是要求学生按《大纲》、《教参》、教材等要求进行学习。这些个“同”本身已极大地牵制着学生们展示个性化学法的理念和实践,如果在运用这些书籍的过程中,不能有意识地融入个性化的创新理念、创新实践,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真的要成为抑制学生语文天赋的罪魁祸首,成为人人都能教好,个个都能学好的“普通语文学”了。为此我有如下肤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教法个性化。个性化的教法必将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热情和欲望,也正如一剂兴奋剂,带给学生的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和激情。因此,个性化的教法不容忽视,不可或缺。如《道士塔》的学习就可采用“高启式”学法。即老师板书课题后,学生先概述敦煌文物的有关情况,之后提出问题:作者认为敦煌文物的流失是什么样的悲剧?这一悲剧的发生与那些人有关?敦煌文物的流失究竟是谁造成的?为什么?诸多问题的提出强化了整体阅读,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了文章的“主旨”。而且这一
系列问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又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学法可设计为:“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语虽含义深刻,但是总让人有些缺憾:良药就不能不苦口吗?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一种既不苦口又能药到病除的糖衣片,但是同学们听过既是十分顺耳,又是忠言的吗?今天你们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正是此类忠言。”如此提示,既融入了现实,也道出了所学文章之特色,学生不但不眼前一亮,而且顿生求知之动力。
二、质疑个性化。一篇文章的解读、欣赏不可避免地存 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偏颇,那为什么学生在剖析文章时,就不可以在吃透文章后作出个性化的质疑呢?赏析《六国论》我们就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韩、魏、楚要赂秦?
2、齐国为什么不赂秦?
3、为什么说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李牧为什么会被“谗诛”?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顺势把学生引入对重、难点的突破,之后教师稍加引导,找出因果联系,学生也就可以自解,直达学习目标。讲解《窦娥冤》时,也该从一个“冤”字去质疑:
1、窦娥为什么会含冤?
2、窦娥“冤”在哪里?
3、窦娥如何申冤?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定会细读课文,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寻求最佳答案,以显示自己的神通,显示自己的智慧。既张显了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背景、人物、及浪漫手法等的认识和掌握。实可谓一石多鸟,妙不可言。
三、课后训练个性化。个性化的训练必将造就个性化的人才,如今每篇课文后都有不少习题,训练时不但不能面面俱到,还应另辟蹊径,寻找一些适合训练对象的、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训练方式、训练内容。
1、练“背功”。“课改”后的高中语文将背诵篇目增加到近五十篇,这不能不说明背诵形式已相当严峻,面对如此大的背诵任务,练好背功必不可少。“只要背功深,差生变优生”,高中教师还不能忘了抓“背功”。我是这样做的:(1)、比赛背诵。首先,制定规则。其次,赛前准备。第三,分组进行。第四,总结颁奖。(2)、强化默写。学生会背、不会写等于零,写出一句有错字也等于零。因此,默写更为重要。具体做法是:
(1)、默写自查。(2)、小组检查。(3)、教师抽查和普查。(4)、评出优劣。
2、练“写功”。“写功”包括写字功夫和写作功夫。就写字功夫来说,近年来,随着考生的增多,电脑改卷的介入,特别是改卷速度的加快之后,考生答题的卷面,作文的文面,字
迹的工整与否,将直接影响着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组织高中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字体作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规范写字的同时,也能形成较强的写字意识和文面清洁意识;就写作功夫来说,个性化的写作训练必将带来个性化的写作实效。具体做法为:(1)、设题个性化。一些课文后的练习设有课堂小作文,如《宽容〈序言〉》的课堂小作文就设计得十分有个性:要求学生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份“无知人们”的百字“忏悔书”。如此设题,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也能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实是妙不可言。再如《等待戈多〈节选〉》一文,设题也十分有个性:如果“戈多”来了会怎样?请你在不违背荒诞派戏剧创作主旨的原则下,为剧本添加一个400字左右的结局。生活的经历、体验,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定会创作出一篇富有时代特色和个性特点的佳作来。(2)化整为零训练。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分块分阶段训练,增强文体意识和结构意识,否则每次的作文,除了议论文还是议论文,而且结构混乱,层次不分明,开头没有开头的水准,结尾没有结尾的特色,中间的什么过度句、过渡段等,学生更是一窍不通,所以高中三年必须有明确的训练方向。我的认为是:高一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现在的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体意识特差,要他写一篇以“等待”为题的记叙
文,写之前也明白的要求要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去进行,可不少学生还是去谈“什么是等待” “等待有哪些”等看法,使得改卷的老师上下得难,不给分又是重要的考试,给分呢又不符合文体要求;还有就是训练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高二阶段训练小小说、寓言、童话及一些应用文体。使学生能根据不同话题、材料、命题等选择更多样化的文体去进行作文,从而丰富作文的文体。还有就是训练内容的充实问题,通过举办读书比赛、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从而丰富写作内容。高三阶段主要训练议论文。议论文是学生最容易写成的文体,但也是最不易写好的文体,如果引导不好,写出来的文章可以说是“四不像”。这就要通过训练告诉他们必须充分地把所学的语文、历史及生活中的相关素材灵活的应用到文章中,使议论文有血有肉、有说服力。除此之外,再把议论文的几种主要结构形式和论证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写好议论文也就不为难事。
3、练说功。说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练好了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我的做法如下:首先,充分利用课堂进行课前5分钟脱稿演讲,而且稿子必须是自己写的,由指定评委打分,每周评出一名优胜者给予奖励;其次,利用自习课开展讲故事比赛,用同样办法评出优胜者给予奖励;第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或年级举行的辩论赛,特别是在推举人选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广泛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从而真正知道练好说功的快乐和重要性。
以上想法和做法也许谈不上什么高招,更谈不上什么个性,但我知道只要真正的在做,不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有提高,而且对学好语文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也不无裨益,就是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我看也不会有太多意外。
第二篇:语文之我见
语文之我见
022010703胡跃伟02中本(7)
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承载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门教育学科.语文学科有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但语文教学不能只重视把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工具,不能仅仅在与满足教会人们读和写.语文教学不能忽视了对人的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特别要提倡对人的美德的培养.我始终相信,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点滴的美德,那么这个民族也就离毁灭不远了.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想要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如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连一点点的美德都看不到了,人甚至也就不如自然界的野兽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它是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学科,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它.语文教学要特别的注重对人的美德的培养.美德的缺失是很可怕的!
发生在广西的一个事例让人震撼,一位老汉在大冷天中风倒在了路边的泥洼里,竟然活活的冻死。是没有人看到吗?不是。而是没有人去扶他一下,把他拉出来。当记者问目击的居民为什么不去拉那老人一下,那个人反而振振有辞地说,他那么脏,谁还敢去拉他?记者又问,那为什么不去报警?那个人说,电话坏了打不出„„
真的是否电话坏了,我们暂且不去推测…..拉一下有这么难的吗?难道帮助一个羸弱的老人,帮助一个无助的老人,还需要得到什么回报才能行动?手弄脏了是可以再洗,生命却是一去不复返的了….失去了美德的感受能力,膨胀的是自私,离开了美德的约束,收获的只是鄙视和嘲讽.还有一个女生为了整容竟然心安理得让老父去卖肾„„
我们的美德到底到哪里去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我们的先人所遗留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巨大的精神财富。孔子强调唯有遵守仁义之道,在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获得自由,进入美的境界,即所谓“仁乐合一”的境界。美德在儒家的学说中有很多的体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一种宽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一种谦虚,“君子用财,取之有道”,是一种正义„„
曾经何时,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但是现在的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的膨胀已经造成了人们道德感,责任心的缺失,反映到我们教育的价值层面就是一种”美德的缺失”.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重视对人的审美教育,培养人的美德.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最具人文性,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直接的作用.要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就要在语文的教材上下一番功夫.教材中要适当选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篇章;有审美趣味的诗、文、故事;有揭示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神奇奥妙的科普小品文;有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的佳作等。其中有是与非、对与错、扬与弃、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有做人的准则,有审美情趣的激发,有科学知识的启蒙、有创造力的开发等等,这一切无疑对学生道德干、审美趣味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对于学生审美教育的开展和培养学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做一个缺失了美德的民族,不能比我们的祖先倒退.要防止这种美德的缺失,就要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倡审美教育和人的美德的培养.
第三篇:语文新课改之我见
语文新课改之我见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新教材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更加赢得学生的欢迎。教师使用新教材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
一、新认识――领悟新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教学目标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新理念的载体
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新教法――“新”的核心体现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1.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
整体运作指我们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且,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
2.横向联系,多种能力同时培养
横向联系包括语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也包括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指我们的教学内容源于课本,又应多于课本;源于课堂,又应大于课堂。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他学科的帮助。
3.开放课堂,以学生为主调动其潜能
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鼓励学生质疑,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动态评价,发展中找自信
新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些能力的提高要经过长时间练习才能完成,因此,只有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提高,用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
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
第四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像我现在教的这个四年级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重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抓住教材内容特点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秋”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待学完这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以“秋的树叶”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在班上交流介绍树叶的样子;发挥想像用树叶贴画,并且给画命名,再次激发想像把贴画写下来。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做到灵活地运用,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
五、重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很少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周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总之,点点滴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我们教师学会抓住语文的每一个教学因素,将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目标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会真正的学有所获,得到发展。
第五篇: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 文 教 学 之 我 见
王积忠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大家对新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到底怎样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众说纷纭,使人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许多观点虽然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通过听一些课,隐隐觉得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开始走向新的极端:一味的课堂对话,一味的强调读和感悟。像这样教学,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