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对噪声的感受
人耳所能听到的声压级在0-140分贝,通常情况下,130-120分贝为大型喷气式飞机附近;110分贝为打雷;100分别为交响乐高潮片断;90分贝为繁华街道的交通噪音;80分贝为响亮的音乐声、一般交通噪音及交响乐片断;70分贝为一米处正常谈话声;60分贝为典型的办公室声音;50分贝为普通住宅;40分贝为图书馆及交响乐低潮片断;30-20分贝为安静的语音室及1.5米处小声谈话声;10分贝为消声室。
26分贝的外界情况下,你可以听到蚊子的声音。
第二篇: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范文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
文 化 生 活
第二课 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课题属于《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的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第一框。第一课是从“人类社会”角度看文化的概念和作用,第二课则是从“个人”角度看文化影响的特点和意义。本框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框《感受文化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确立依据:因为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潜移默化,二是深远持久。这两个特点都有难以理解之处。潜移默化这个词包含着多种涵义,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也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是文化习俗,二是文化素养。这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中生知识基础宽广、求知欲旺盛,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水平,学生的进取欲望会受到极大压抑,学生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束缚。高中生需要参与探究性活动。但探究活动的目的并非追求单一的探究结果,更重要的是体验探究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社会意义的奉献精神。而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的含义以及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白了第一课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述文化影响人们的表现。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二)能力目标
能结合材料或举例分析,客观对各种文化社会现象说明文化影响的来源、表现和特点;在对文化特点和差异的讨论、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健康向上的文化对人成长的意义,自觉学习、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培养自己正确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
2、接受优秀文化,端正对文化活动的态度,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3、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五、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40分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请学生观看视频《G20花絮折射东西文化差异》,并思考问题:你从这个视频中发现了哪些文化差异?想一想这些的不同文化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活动: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对人行为的影响
教师总结:在不同的国家,人们面对国旗的态度不一样。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不仅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课堂,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影响,从而进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27分钟):
1、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教师活动:让学生看书(13页的资料和图片)2分钟,然后直接提问学生,文化对人影响的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看书回答此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看书,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提取信息能力。(2)文化对人影响的主要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教师活动:(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我国维族女性见面礼仪、维族男子(同辈之间、晚辈跟长辈之间)见面礼仪和藏族同胞在迎送客人时献哈达的三幅图片来提问“不同民族的礼仪反映了文化对人有什么影响?是什么原因造成文化差异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归纳:各民族社会交往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受不同文化 影响,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差异,见诸于交往时使用的语言、器物、符号等,也见诸于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文化的差异有的取决于风俗习惯、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取决于文化程度,终其根源还是源于不同文化。对同一事物,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评价不同。所以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也体现了人们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反过来会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观地展示了人们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反映出很大的差异,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师活动:通过PPT展示一则《实例分析》,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生活上的差异说明了什么问题?随机抽取学生起来抓材料中的关键词。
实例分析材料:
某小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我们物业经常接到中国业主的投诉,反映有外国人在深夜里喝醉酒喊叫,或者聚会时喧闹扰民。一些人夏天还喜欢在小区里搞露天烧烤,或者在草坪上睡觉,这些都容易引起社区内中国居民的反感。为此,我们也与一些外国人进行过沟通,但他们的理由是自己交了物业费就是这里的主人,应该有享有这些权利。中国业主在共同场所晒被子,在阳台晒衣服,都曾经被外国业主投拆过,他们认为公开晒被子是十分不雅观的事情。而中国人恰恰认为这是卫生和环保的好习惯。
学生活动:启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归纳: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比较,使学生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差异,包容文化差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一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视频《文明的掌声》,并思考:这是一则CCTV宣传奥运的公益广告,CCTV为什么要反复播放这条广告?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
教师总结: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思考、讨论和交流,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②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教师活动:PPT展示材料:古人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在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并提问学生:能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吗?
学生活动:我们要自觉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从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看,主动地、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我们应当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这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地过程。
(2)深远持久是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之二
教师活动:让学生观看视频《华人华侨热热闹闹过春节》,并思考:视频中华人华侨过春节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教师归纳: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终生难以抹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海外华侨的生活方式受中华民族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从而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课堂小结(8分钟)
教师活动: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我们了解了文化的影响来源。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与思维方式。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日益频繁。不管是外事活动,还是出国考察、旅游、经商和探亲访友,都免不了要和外国人打交道。鉴于不同的民族风俗、生活习惯、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中外文化差异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在这种跨文化交往中,为了避免因不了解彼此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尴尬,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国外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并尊重。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设计意图:概括和巩固新课
课后练习:
1.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哪一特点?()
A.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B.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 C.文化对人精神愉悦的影响 D.文化对人健康向上的影响 答案:B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革命青年的成长,由此可以看出()A.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长期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 C.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D.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答案:D 设计意图:检验教学、巩固新课
附:板书设计:
第三篇:浅析建筑空间对人的心理感受
建筑空间艺术心理(2010-07-02 19:12:05)转载 标签: 宗教 空间艺术 虚空间 罗马万神庙 心理感受 房产
分类: 设计元素
摘要:建筑形体的产生和存在诠释着室内外空间。然而,室内外空间又左右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人们在把握建筑空间的同时,融合着自身的各种空间心理需求:美与丑的形态、狭隘与豁达的对比、安全与暴露的挣扎、隐私与开敞的交流„„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负载着丰富的内涵:艺术感、时空感、心理意识感知。
关键词:建筑空间空间艺术艺术心理
一、空间
空间艺术一词源于德语Raumkunst,德国文艺理论家G.E.莱辛最早使用了这一概念。造型是空间艺术的必要手段和必备条件,造型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中,空间艺术必然首先是造型艺术。因此,空间艺术在本质上是对造型艺术存在方式的把握。但是,在造型艺术中,因其种类不同,空间性质亦不尽相同。一般说来,空间意识产生于视觉、触觉、运动感觉和心理感觉中。这些意识感知的空间,其性质是不同的,可依次称为视觉空间、触觉空间、运动空间及心理空间。而 “艺术”一词指审美方面的需求,指在使用基础上的精神心理的审美需要,当然包括各种审美的形式:优美的、悲伤的、和谐的。那么,在营造生活空间的同时观注这些审美心理,营造各式各样的精神氛围,即空间艺术,这样的空间也就是艺术的空间。以空间为存在方式的艺术,一般包括建筑艺术、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等种类,也通称美术。所谓这些空间,即物质的广延性,最终根据人的心理感受被区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或者私密空间、公共空间等类型。因而,建筑艺术这种最狭义的空间种类是为满足人类各种生理心理的需求而营造的空间典型代表。建筑可以在现实中利用不同性质的空间来驾驭人的心理。与此同时,根据人的不同心理需要也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室内外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需求之一,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里,建筑艺术的审美都是在虚虚实实的世界里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 :居住建筑的空间满足安全、温暖的心理需求;宗教空间满足心灵祈祷、净化的需求;公共建筑空间满足人们的工作、交流、娱乐需求等。
二、空间的类型
依据建筑形体的不同造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空间类型。封闭的私密空间;开敞、半开敞的共享空间;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实体围护起来的领域;在听觉、视觉上都有很强隔离性的封闭空间;没有确定的围合界面,或者是围合实体的限定较小,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渗透性很大的开敞空间等。另外,从心理感受上来划分,也可以分成绝对分隔的实空间和无明确界限的虚空间,或者不定空间在空间世界里,让人感觉界限分明的场,即实空间,界限不是很明确的空间就是虚空间,也叫心理空间。
三、空间心理
诸多空间类型存在的条件或者前提,也就是建筑空间种类产生的依据问题,亦是人的生理以及心理需求问题。实空间的特点是稳定感、安全感和封闭感。它是有限的、私密的,符合内向的、拒绝的心理性格,具有极强的领域感。虚空间其实就是人的心理空间,因此它是不稳定的、开放的、无限的空间,易使人产生极大的联想和发挥。
四、空间心理与生理
空间的心理感受与人体生理尺度和建筑形体的尺度密切相关,根据人的生理特点,许多空间的划分都是由这两者的关系来决定的,诸如:亲密空间、适宜空间、公共空间。各种类型空间正是为符合这些心理审美需要而产生。当空间尺度在适宜范围以内,为亲密空间。这种空间里人的心理排斥感最为强烈。当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距离小于1米的时候,就是侵犯了他人的亲密空间。除非是较为熟悉或者有关联的人,否则就会引起强烈的排斥反应。例如:当一个人占据椅子的一端时,陌生人就自然而然占据另一端。
当空间既不狭小,又不超大,空间的虚实恰恰与人体的行为尺度相符合时,人在心理上感到较为舒适。例如,居住的住宅空间尺度的设计,让人既感到安全,又不觉得压抑。在封闭的实空间内,当室内的虚实空间对比悬殊时,人们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压抑感、神秘感或崇拜感。
五、空间心理体验
依据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这些心理感受和反应,创造或者设计出符合各种心理需求的适宜空间也就成为一门艺术。而且,这种艺术一直伴随着各种建筑空间类型的存在,很好地阐释了人们对空间艺术与心理艺术关系的把握。
在个人空间中,别墅以及度假村的产生,就是为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群需求休闲、静谧的心理而产生的。赖特的杰作考夫曼住宅故意把空间意识虚化,从而将自然和室内联系起来。还有密斯的玻璃住宅,都是强化空间的虚无,弱化空间的实在性,从而更深一层地延伸了空间的维度:将时间引入空间中来,增强建筑内外空间的有机性。
古文明时期的人类就十分注重空间对人心理的把握,这尤其体现在宗教建筑空间里。古希腊的建筑就是绝妙地适应了人体的尺度,因此使人感到具有宁静的美感。古罗马建筑发展了室内空间,虽然相邻的各空间彼此独立,并且每个空间都使用了对称的几何化构图,强化了中心感。然而,在宗教建筑中,经常采用超出人的尺度塑造出强大的室内空间,借以体现宗教的力量和权威。罗马万神庙直径43米的穹顶坐落在厚达6米的水泥实墙上,在以后的一千五百多年里保持着世界纪录。圣索菲亚教堂的中央穹顶的直径只有32米多,但却高达55米。它在四周的半圆顶和柱墩的拱卫下,创造了比罗马万神庙更为宏伟、宽阔、亮丽的空间。这是个体现着复杂的穹顶组合的巨大空间。信徒们在这样的空间里祈祷,让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因而产生对上帝的景仰和敬畏。当人们穿过前廊和教堂大厅之间的门时,它的内部空间就突兀地、极富戏剧性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显现了它全部的神秘感,人们的眼睛随着拱券和拱顶的引导一直望到高远的圆顶之巅,这是令人目眩神迷和灵魂震撼的充满魔力的空间。当时的历史学家格罗庇乌斯也没能抑制他的诗情,他说:“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它使人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
再看哥特式建筑,到了中世纪,连续的尖拱券和飞扶臂,塑造了无限远、向上的飘渺空间。空间尺度和人体尺度形成了极强烈的对比,人置身其中,显得如此渺小, 像完全笼罩在上帝的庇护之下。如巴黎圣母院,连续的尖拱顶引导着人们走向祭坛,使得中殿显得更宽敞了。向上望去,成倍地架高早期基督教堂巴西利卡低矮的屋顶,两列的柱子和扶臂就像有魔力的神树,不停向上伸展生长,在高空伸展出无数枝条(肋拱)。这些“枝条”在令我们目眩的高处汇合在一起。厚重的墙壁消失了,灿烂的阳光穿过布满在巨窗上的彩色玻璃漫射进来,我们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建筑艺术家正是绝妙地利用了高耸的拱券在教堂的内部创造了一种向上的无限的心理空间,以满足宗教场所所需要的迷离、神秘的艺术气氛。东方的佛教建筑中,采用适宜的建筑空间比例,以衬托超大空间偶像实体空间,同样会让人产生崇拜感。
在现代建筑空间里,为了极大地满足现代冷漠的都市人群交流、并存、保持适宜距离等复杂的心理渴望,尤其是有机建筑的口号提出后,建筑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提高,为人们的这种需要又提供了可能的情况下,空间艺术又丰富了新的内容。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将有限度的室内封闭空间过度延伸到室外,也最大限度地把室外无限开阔的景观、景物、空间介入到室内来。于是,公共场所大跨度空间的中庭产生了,通透的玻璃幕墙技术得以开发应用,城市广场的兴建,景观建筑艺术的兴起,再次丰富了建筑空间的内涵,增加了艺术韵味,更加人性化地满足人们对审美、功能、技术的协调统一要求。
结论
由此可见,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决定了空间的艺术性,同时二者又受人对空间艺术的心理制约,反作用于人的心理,互相依赖,互相依存。有好的建筑艺术的造型,才会有艺术空间的存在,才能满足人们对空间艺术的需求,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去开拓空间、感受艺术、建设实体,有助于设计师设计艺术空间以及人们欣赏感受空间艺术。
第四篇:室内不同材料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
室内不同材料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
在市场上的室内装饰材料多不胜数,按材质分类有:塑料、金属、陶瓷,玻璃、木材、无机矿物、涂料、纺织品、石材等种类; 按功能分类有:吸声、隔热、防水、防潮、防火、防霉、耐酸碱、耐污染等种类;装饰部位分类则有:墙面装饰材料、顶棚装饰材料、地面装饰材料。
不同材料会对人的心理感受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各材料有着不一样的特性。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空间的时候,就会产生多重感受,第一个是整体的色调,接着是整体的布置,后面我们会对材料产生一种猜想,从而去判断它的材质。同时也会对它进行分析,例如物质的形状、纹理、颜色、光泽度等等。当我们近看,去触摸的时候,就能大概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材料了。但是有一点我们不知道的,就是它本身所带有的功能,例如它能否吸声、隔热、防水等等。接下来,以我自己的观点对材料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不同材料对人产生感受
物体都有着自身的一个特征,并且也成为我们判断物体的一个指标。例如金属、石材,它让我们想到的是它具有一定的硬度,同时是密度大,质量大的物体,并可以构造出稳固的框架。它让我们心理可以得到一种安全感,玻璃,可分为许多种性质,有钢化玻璃,磨砂玻璃,还有普通的清玻璃等等。钢化的玻璃给人感觉就是坚固,磨砂的则给人一种朦胧感,清玻璃可以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一定的光泽度,同时也随着工艺的不断提高,让我们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它们在室内中的存在,可让我们感受到的安全,时尚。
纺织品,我们每个人身上穿的衣服也是纺织品的一种,它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温暖。因此,在家中选用布艺的装饰,可以营造出温暖的氛围。陶瓷,历史悠久,本身带有很高的反射,加上光滑的表面,可给到人一种高雅的气质。对于木材,都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如果家中都以木材为主,则是自然,环保。二
材料的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
每种材料都有颜色,当我们注意到它们,第一感观是视觉上的。红色 :是一种较具刺激性的颜色,它给人以燃烧感和挑逗感。黄色 :是人出生最先看到的颜色,是一种象征健康的颜色。橙色 :能产生活力,诱发食欲。绿色 :是一种令人感到稳重和舒适的色彩,绿色还代表积极向上且充满青春的活力,自然的绿色对昏厥、疲劳、恶心与清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粉红 :是温柔的最佳诠释,这种红与白色混合的色彩,非常明朗而亮丽。蓝色 :是一种令人产生遐想的色彩,另一方面,它亦是相当严肃的色彩。褐色 :最容易搭配的颜色,它可以吸收任何颜色的光线,是一种安逸祥和的颜色,可以放心运用在家居中。黑色 :高贵并且可隐藏缺陷,它适合与白色,金色搭配,起到强调的作用。灰色 :是一种极为随和的色彩,具有与任何颜色搭配的多样性,所以在色彩搭配不合适时,可以用灰色来调和。白色 :会反射全部的光线,具有洁净和膨胀感,所以在居家布置时,如空间较小时,可能以白色为主,使空间增加宽敞感。金色 :是一种豪华的色彩,本身能够发出华丽而绚烂耀目的光芒,所以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三
室内材料在灯光下营造出来的效果
照明是心情和气氛的心理调节者。有经验的设计师会运用它来形成空间的特点,就像照明设计师为一个戏剧的气氛而在舞台上使用它一样.明亮的灯光是有刺激作用,有激起人们向前的动力感,让我们感到自己仿佛站了起来,有所行动。柔和的灯光根据不同的环境可能使人感觉轻松安逸,给人一种亲密浪漫的感受,或给人暗黑、压抑的甚至是恐惧的感觉。镜子,具有反射效果,让其使用在天花中,从而增加空间的光照。
四
各种材料运用并形成的格调
在家装中,主要分为硬装和软装。硬装主要是指建筑物本身已固定的,就哪墙体,天花,天面。软装相当我们后期对空间的二次设计,家具、陈列品,装饰等等。在处理不同的空间界面的时候,我们会选用不同的材料,在顶棚做天花,在墙面做饰面,在地面铺地砖等等,从而营造出一个让室内更适合人们的使用、居住的环境。
在对空间进行处理的时候,我们会不经意的,或都特意受自己思维的影响,文化的影响,地域的差异等等,将其融入设计当中。因而,就创作出不同的格调,即风格。例如有中西传统的风格,现代风格,自然风格等等。这不是凭空出现的,更多是靠材料营造出来的。好比我们用中国传统的青砖做墙面,用中国古代的家具,用人字窗,这样子就可以大概创作出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味道了。当然,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设计师的环境整体意识,形象思维,颜色的搭配等等,这样才设计出一个好的作品。
总结:材料的装饰运用是继建筑设计的基础上的二次设计,合理的选用材料并设计,从而研究出适合人类居住,使用的空间。以上是个人以室内不同材料对人心理感受影响的理解,如有不足之处,请见谅。
第五篇:对我国学前教育考察报告:感受对人的尊重
感受对人的尊重
——德国幼儿教育考察感悟
杭州近江艺术幼儿园徐亚娟
2013年暑期,我有幸参与了对德国幼儿教育的访问和考察。走进德国,听导游讲历史,看同行做教育,真切感受了德国的文化。其中感受最强烈,并深受启发的,是德国社会对人的尊重。
1、尊重儿童意愿——让儿童自主
在埃尔福特大学研修期间,教授讲儿童的教育,首先出示的是一本联合国的 《儿童权利公约》。德国人做事必讲法,且有法必依。教授谈到“对儿童意愿的保障”时,从《公约》中找出12—15等相应的条款,指出,这些就是德国幼儿教育的依据之一。
《公约》中讲到:“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发表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的看待„„”;“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应尊重儿童享有思想、信仰和宗教自由的权利。”在德国的幼儿园,许多事充分体现了教育者对《公约》的执行,以及对儿童的尊重。
在“世界的发现者”幼儿园,我们看到儿童可以根据意愿,选择自
己想去的地方玩。幼儿园创设了丰富的活动情境和内容供孩子们选择和
游戏,老师们也散落在各处进行观
察、陪伴、协助、支持。如园长所说,幼儿园的学习内容,由孩子们说了
算,老师根据孩子的意愿提供材料和
支持。这里的孩子很自主,也有规则;
很快乐,更有成长!
在“娃娃”幼儿园,我们被告知,全园家长和小朋友已经知会当天会有外国老师
来园参观,有个别孩子不能被拍照,因为家长不同意;在参观过程中,幼儿的个人档案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翻看。
幼儿园严格执行对儿童和
家长意愿的保障,我们也积
极遵守。只有当一个孩子自
豪地翻开自己的成长手册
时,我们才了解到德国同行
是怎么记录成长手册的。
为了保障儿童的意愿,德国以《小人书》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儿童讲解《儿童权利公约》,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享有的权利;知道父母、老师,都会帮助他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让儿童感觉到,他的每一个意愿都是被重视的,但不是每一个意愿都可以实现的。
德国幼儿教育有句人人皆知的话:“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大人绝不帮忙;孩子请求帮忙,大人一定去关注、指导!”相对于我国家长的宠爱教育、包办代替行为,这何尝不是对儿童的尊重呢?
2、尊重多元文化——融合的教育
Mandy是一位幼儿园的资深园长,她跟我们交谈了关于“融合教育”的话题。一个游戏“你喜欢„„?”,拉开了话题:因为不同,而需要包容!Mandy总结说:“幼儿园里的每个孩子都不同,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孩子在一起,能让每个孩子意识到,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人,并能正常看待不同的人。”
德国《幼儿园法》规定——任何一个孩子都
有权利去想去的幼儿园!我们在“小花”幼儿园、“娃
娃”幼儿园等,都看到融合的教育。“娃娃”幼儿园
有三个黑人兄妹,是三胞胎,体育锻炼中,他们快乐
地奔跑,展示他们的跳跃优势,和其他不同肤色的孩
子一起嬉闹、游戏,可以感觉他们相处的和谐。德国
有很多的移民,有着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孩子,在幼
儿园里的比例逐渐上升。德国倡导的“融合教育”,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小花”幼儿园里,我们看到多位特殊儿童,有孤独症患儿,有发展迟缓儿童等。
他们均与正常儿童融入在各自的班集体中。我们
看到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关心,没有特殊化,更没有歧视。在这里,每个孩子得到公平对待,每个孩子都是不容忽视的个体。融合教育,体现
着接纳、对话、反省、宽容、帮助,对正常儿童、特殊儿童都是尊重和教育。
3、尊重劳动者——快乐的工作者
在与一群德国幼师交流的时候,一位好奇的园长提问:“德国幼师的报酬并不
高,这会不会影响社会地位,对教师找配偶是否也会有影响?”一位年轻幼师回答道:“男朋友喜欢我,并不是因为我的工作,而是我这个人。”一问一答,体现了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德国对人的尊重,并不会因为你的岗位不一样、收入不一样而多一些尊重或少一些尊重。
由此,我想起了在德国途经的一个加油站,我们看到的一位开心的洗手间管理员,她着红色的工作服,因为我们这群外国姑娘的到来而显得热情活跃,她满脸笑容地跟我们打招呼,指导投币,跟出去的客人说拜拜。每个人为她的快乐感染,奉以微笑和问候。这样的人,没有理由不被尊重;而她也因尊重而快乐的工作着。
从社会风气,到教育文化,德国充分践行着“对人的尊重”的理念,所见所闻,带给我很多启示,更让我笃信自己一贯的管理理念:“要让老师尊重儿童,园长先要学会尊重教师;要让每个人快乐工作,园长要能尊重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我在管理工作中的尊重,可分解为“包容不同,维护权利,公平公正,交流沟通”等方面,并通过设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平等化的干群关系,以及畅通的交流渠道和平易亲切的为人风格等一一体现。从德国带回来的启示,将帮助我更好地完善“尊重”的内涵,促进幼儿园的管理。
20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