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步导学”演绎快乐课堂
“六步导学”演绎快乐课堂
温泉镇白石坳中心小学 姜晗 吴凡
电话:***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从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模式中改变过来。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教学时间疏而不漏,教师费尽了心机,但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取的信息量来看,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怎样做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
一、课前预习,引领学生轻松走进文本
课前预习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讲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贵在落到实处,可以分步进行。一读,就是要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了解课文大意。中高年级的“读”应做到反复读,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品味句式美,把优美的词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二画,把本课要求学习的生字,不理解的词句,用符号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弄清画出字、词的读音及注释,并将注释标注在书上,便于理解,加深印象。三查,除了查字典和词典外,还可以查阅课外资料,搜集整理本课的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像学习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古诗类的课文,搜集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会对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也会有些自己独特的见解。四想,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带着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阅读,当看到文中有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或者写下来。这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也就更容易心领神会了。
二、精彩导入,点燃学生学习欲望
上课一开始引人入胜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儿童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的导入一定要贴近教学内容,切忌为了刺激学生的感官而去追求奇新奇异的导入。如:三年级语文《争吵》一课,不妨这样导入: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有时欢唱着优美的歌,有时倾诉着一丝烦恼。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难免有磕磕碰碰,你与同学有争吵吗?课文讲的是谁与谁在争吵,他们为什么会争吵呢? 他们怎样争吵,吵了以后又怎么样了? 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一种求知若渴,急于揭开谜底的浓烈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这样导入效果可能更好: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在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这里住着几十户人家,靠着周围丰富的自然资源,用斧头砍下树木,盖成房子,造成各种工具,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课件出示)你觉得这个小村庄怎么样?(板书)那么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现在怎么样了呢?(出示“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同学们齐读)。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这样的设计,学生就会立刻在心里产生疑问:这么美丽的小村庄怎么会突然“什么也没有了”呢?学生就怀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寻找答案,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
三、初读课文,激活学生阅读兴趣
初读课文旨在疏通文本,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致读懂课文。而实际教学中,上课刚开始,学生从课外进入课堂,注意力没有全部转移到课堂之上,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讨厌“初读课文”,不认真“初读课文”的现象,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往往打了折扣。为此,我们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从文题题眼入手,有意设置疑问,从而激活学生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示题目的特殊性,有时还能反映出文章的中心和写作时应该重点叙述的部分。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题目和文章的核心。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就要看如何初读才更有效果。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语文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即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总结文章中心等的方法,要从教学中不断摸索,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例如,理清文章结构,可以用“抓过渡句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可采用“快速阅读法”、“重点语段突破法”等。科学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这样,每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就好比教给他们点石成金之术,学生轻松自学的同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气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学生为书是从、唯师是从、唯结论是从的思维封闭定势,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建立积极、和谐学习氛围,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探索新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每组4-6人。既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公平竞争。教师还应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让组员们在担任不同角色的时候,锻炼、培养自己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应充分吃透教材,对合作内容、自主学习、交流反馈、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特别是进行小组讨论时,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动脑、有利于集体研究。允许学生说错话、说真话。组织讨论前,给出一定时间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再分别说出各自的想法,其他同学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教师要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注重适时引导。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智慧,调整学习时间,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等混乱场面时要深入小组,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
教师要注意引导过程小结,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性。因势利导、适时进行过程小结,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后,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益,使他们把在学习中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上升到理论高度,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反思小结、自我监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五、展示交流,巩固自主探究的效果
“课堂展示交流”是课程标准重点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在学生间形成良好的交流,调动中等生和后进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小组展示学习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个人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朗读课文展示,通过朗读对文本进行解读。朗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男女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范读,轮读,挑战读等。讲解展示,由小组内一人进行主讲,其他人进行补充。讲解时要从表面深入到中心,找重点词句,谈体会,谈感悟。学生研学后,由一组代表汇报,其余小组补充。这样,不仅让每个小组展示汇报了研学的成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释疑展示,由汇报小组回答其它小组的提问和质疑。在汇报展示时要做到汇报小组全员参与,集体释疑,互相补充。课本剧表演展示,在思考理解到位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进行表演,通过表演进行汇报展示。这样,老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很好的发挥。辩论会展示,由汇报小组回答其它小组的提问和质疑时,提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每组派代表现场辩论。全班分成两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不断争辩中明白了道理,受到了启发。
在学生进行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然后是一个引导者,最后是一个评价者。在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教师不是一味的袖手旁观,而是要适当的进行调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表达能抓住要点,表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师还要注意训练的学生的倾听能力。要求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快速记录展示的要点,对交流展示的学生能够质疑,并对展示的效果进行一个评价,只有通过这种生与生的交流、互动,才能使课堂上的小组展示交流的效益放大。
六、巧设练习,增强学生课堂获得感
好的课堂作业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培养语文能力,发展语言思维。在作业布置时,需要设计一些既符合学生兴趣,又能结合教学需要、有创新意义的练习与活动。这样的作业能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并最终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的兴趣具有不稳定性。教师要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就需要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独立的实践活动,受到语言的训练,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的放矢”。教师要思考课堂作业是否能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能力?是否能提升学生把握关键性词语的能力?是否能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能提升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归纳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怎样在作业设计中更好地让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达成的目标,即让学生做完作业后,既能收获知识,又能收获自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作业的设计也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出发,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习得方法,丰富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要追求多元化。一是形式多样化。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与听、说、读、写、演、画等训练形式全面结合起来,各项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二是作业内容具体化。语文作业应当为学生的课外生活打开一扇窗,成为集知识、趣味、实践、理想为一体的共同体。让每一份作业都带有学生特有的气息与个性色彩,成为学生每天乐于完成的语文“作品”。三是作业完成自主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要根据每个层面学生的要求分层设计作业。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可减少作业量,加大作业难度;对于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的学生,应适当增加作业量并降低难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时间,让一般学生也得到充分练习。四是作业评价人性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业,充分肯定其进步。以鼓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语文教学是一项充满创意的活动。只要我们积极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大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学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语文课堂就能成为有激情、有活力,有快乐,令学生们都十分依恋的场所。
第二篇:实施六步导学 创建高效课堂
实施六步导学,创建高效课堂
王
丽
“学案导学六步教学”这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的理念和出发点是不谋而合的。它更多地突出了教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主体地位的变化,主体的参与程度提高了,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
下面我就如何在数学中应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以及它的特点,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分享。
一、学案导学六步教学的优势。
(一)学案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练为主线。
课堂上,学生利用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点,找到不会的作出记号;而不再是被动地听、被动的记忆。
课堂上,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引导、解疑的朋友、导师,而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的权威。
学案更加体现了训练为主的作用,教师在充分的备课之后,把本节的内容,体现在学案上。使得学生学有方向、练有目的、考有依据。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强调重点内容进行教学的优势。
1、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金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启发诱导、精讲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2、.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精讲的方式,只有这时才真正体现教师的地位,但教师的讲也不是满堂灌,也是配以启发、诱导,做到精讲点拨。
(三)六环节具体实施过程的优势。
1.情境导入、出示目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
我认为此环节的进行决不是呆板的由学生或老师去读学案上的目标。而是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用一个艺术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的求知欲,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我摒弃了以往对目标的模糊描述,而是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制定很明确,例用“能说出„”、“记住„”“会运用 ××解决××问题”等利用外显性语言给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高度,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2.学案引领、自主探究,真正还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一堂课的基础环节,教师们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设计要以学生“学”为中心,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在学案设计本部分内容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学,该学到什么程度。
自主探究,就是学生根据学案的内容进行的自主学习,所以学案的编制我做到了小而精。学案内容围绕学习的知识而设置成问题,(问题就是分解的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将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注意了前后知识的相互联系,符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就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巡回指导,对于部分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并给予他们激励性的鼓励,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和学习的快乐,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是自主探究的深入,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热情。
本环节主要是解答自学探究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在交流及老师的点拨后还迷惑的问题。主要通过小组内生与生,小组间生与生、师与生的思维的碰撞,把知识解决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自我探究理解的程度,设置知识拓展、思维发散的悬念性问题,进而挖掘学生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达到高潮。在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我确实感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和集体智慧的火花碰撞后所得出的那种超前思维意识,以及同学们敢于提出老师所不能预设的问题,并积极向老师提出挑战,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我和同学们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互相进步。
4.启发引导、精讲点拨,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做法,锻炼了老师能力,提高了老师的业务素质。
这是一节课的核心环节,是对自主探究、交流展示中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提高。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实际反馈情况,把学生中不理解和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升华。在这里只讲学生不懂、不会的知识。这要求老师提前想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做好应对,过去常说“教师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现在看来,老师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的,要想真正应对学生随时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必须成为一眼永不干涸的泉水。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高屋建瓴,抓住要害,切忌千篇一律,眉毛胡子一把抓。
5.系列训练、当堂达标,起到了让学生真正能够夯实基础知识,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效果。
这是一堂课的检查和反馈阶段,教师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题目针对本节课知识点,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利用情境教学法,设置适当的、多角度、灵活的、难易适度的练习题,难度不可太大,以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当堂做答,并当堂让学生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相互评价,针对学生反馈情况,暴露学生对本节课存在的疑惑,及时进行补偿教学,这样既让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的能力。
6.总结提升,构建网络,使学生达到了对本节课的整体认知,从而把知识进行了提炼。
这是一节课的最后环节,学生对本节课做出总结,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只是提炼得好,学生就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就会使课堂效益大大提高。上面是我在思想品德课中应用的“学案导学六步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感到有些做的不妥的地方,需要及时调整并付之于教学,期待大家给予指导:
第三篇:六步导学心得体会
免费
分享
创新
六步导学心得体会
我校探究施行的六步导学法: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拓展——总结提升,通过对六步实效教学流程理论体系的一次次学习,通过我校一些教研骨干教师和领导对六步导学精彩的解读,我对此又有了更深的心得体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境界,非有自主意识不可。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础性前提,也是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的应有素质。通过教改实验,学生能够自觉的超前学习。
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以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发展人确立为教育的核心地位,把发展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取向。
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而不是竞争,在小组互学互议中,学生认知相互交换,只会相互启迪,情感相互共鸣,不仅是学生学得更多更快,还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相互交流信息,增强了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学会多角度的侧向思维和求异思维,懂得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提出新见解。
六步导学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探究施行的六步导学法: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拓展——总结提升,通过对六步实效教学流程理论体系的一次次学习,通过我校一些教研骨干教师和领导对六步导学精彩的解读,我对此又有了更深的心得体会。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不教的境界,非有自主意识不可。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础性前提,也是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的应有素质。通过教改实验,学生能够自觉的超前学习。
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以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发展人确立为教育的核心地位,把发展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作为教育的
免费
分享
创新
取向。
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而不是竞争,在小组互学互议中,学生认知相互交换,只会相互启迪,情感相互共鸣,不仅是学生学得更多更快,还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们相互交流信息,增强了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学会多角度的侧向思维和求异思维,懂得寻求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敢于提出新见解。
六步导学法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坚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xdth/
第四篇:苏嘴中学六步导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淮 安 市 苏 嘴 镇 初 级 中 学 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制定人:徐曙
一、现状与思考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实施循环差异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理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少人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以教师为中心,讲授、灌输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还是占据了一席之地,另外,为应试而教、为升学率而教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的“讲台意识”仍旧很浓,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欲和支配欲依然很强。
二是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我们的教师对老教材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能较好驾驭教材,驾轻就熟,教起来得心应手。面对变化了的新教材,我们部分教师的观念却未变,教法也没有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捉襟见肘,处处被动,甚至出现了盲目蛮干的教学行为。
三是面对多元化的改革主张和教学模式,一些教师“等”“靠”思想严重,“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比较薄弱,不能主动地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课堂教学改革作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更多的却是对现有评价手段的埋怨。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就集中表现为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因此,我们必须要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改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必须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通过深入思考和调研,我们认为“循环差异”教学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二、“循环差异”教学模式
1、“循环差异”的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以课标、课本为纲,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为主线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循环差异模式是以“学案”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导学”的方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说得更直白些,“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学习中的反馈以书面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所要讲的话做到心中有数,按“学案”开展学习,从而避免课堂学习中无谓的“枝蔓”,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精髓,可以从师生关系、时空关系、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四个角度概括为四句话:“主导加主体,课外加课内,教材加(导)学案,自主加合作”。为坚定的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形成苏嘴中学的课堂教学特色,特就操作层面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制订本细则。
2、导学案的编制
(一)编写原则 编制导学案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主体性原则:导学案是为学习主体服务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学性原则: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彰显“导”的意义。
课时化原则:一课一个导学案,每一课都有明确的目标导向。问题化原则:学习目标、内容、方法、应用等尽量以问题形式明确的展现给学生。
层次化原则: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层次性需求,让学生实现差异发展、共同发展。
(二)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已经有教育局统一制定,但还要本学校按照自己本门学科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修改,并有二次备课记录。导学案的结构,应与“基本程序”相一致。包括【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同伴互导】、【教师解难】、【练习检测】、【补充学习】几个部分。
具体要求:
目标定向:依据学情、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制定。制定学习目标,一是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要考虑学生发展的层次性需求。
个体自学: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包括问题、习题、方法、应用、例题的概括总结、实验、社会观察与思考等内容。对自学内容的要求:一是能够引导学生自学;二是通过自学内容的学习,能够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同伴护导: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准备小组互动和大组讨论。概括总结:在大组讨论后通过概括总结完成知识建构,形成自己新的观点、经验和知识体系。
练习检测:(也可以另附)依据目标和内容编制检测题。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当堂检测”是获取反馈信息,为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的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三)、导学案的使用
1、导学案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在个体自学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导学案的学习任务,包括提出自己或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
2、课堂上围绕导学案进行小组互查、大组讨论、概括总结,完成对导学案的学习。
3、每个教师在使用导学案后都要形成“教学反思”意见,其中涉及导学案修改的意见,应及时反馈到该导学案中。每周末将当周完成的所有导学案和意见在教研活动中提出来,可以相互学习并作为考评导学案编制情况的依据。
4、“循环差异”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㈠目标定向:主要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学什么 ㈡个体自学:按“导学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自主进行概括总结;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观念,使用新观点解释老问题等。做好接受小组互查的准备和大组讨论准备。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小组讨论时发言。㈢同伴互导: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互相学习、讨论、矫正,保证全体小组成员达成学习目标;推选代表准备发言:公布“导学案”的答案,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互查的要求:一是组织有序,互相鼓励。二是人人过关,通过互相检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讨论与交流,甚至是争论,让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三是有时间保证,不急于求成,耐心等待学生完成自主建构任务;四是表达与质疑,推选代表准备大组发言。发言内容包括质疑、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或对老问题作出新解释。五是要详略得当,控制时间,针对共性问题,留有当堂检测时间。
㈣教师解难:老师对学生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要注意方法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㈤练习检测:
通过迁移炼习,当堂检测学习效果;通过批改或抽样批改深入了解学情,获取反馈信息,为采取补救措施和制定下一节课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对当堂检测情况按小组评分、积分。
㈥补充学习:让学生能有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要有修改。
(四)基本操作要求
教师要做到:
1、没有满意的(含问题、习题、方法等内容设计的)“导学案”不进课堂;
2、没有自学基础和针对性不讲课;
3、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替代;
4、不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出手;
学生要做到:
1、主动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尊重他人,互帮互学,主动帮助别人、请教别人,有“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合作共赢的意识和精神;
3、敢质疑、敢创新、敢负责、敢表达;
4、自主学习时,孜孜不倦;小组互动时,轻声细语;大组讨论时,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审核人:
苏嘴中学教科室 二0一三年 九月
第五篇:项链六步导学教案
《项链》教学设计
榆次四中 赵耀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括玛蒂尔徳的人物形象,力争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小说精巧的情节来透视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快速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
3.训练学生规范答题的思路与技巧。情意目标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评价玛蒂尔徳的同时,发扬人性中的善和美,摒弃虚伪和丑陋。
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梳理情节脉络。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在外国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分别是:俄国契诃夫,法国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我们曾经学习过: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师补充: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问: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或你曾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写了什么内容?
1(《我的叔叔于勒》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
莫泊桑很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莫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投影鲁迅之语)鲁迅曾赞《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小说(教师板书课题)《项链》。
二、自主学习
整体把握,理清情节。①请快速朗读课文,梳理人物
(玛蒂尔德
罗瓦塞尔 福雷斯蒂埃太太)
②再读课文,看作者以项链为线,写了哪些情节? 高考链接:
高考中故事情节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什么事)
2、分点式概括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方法概述小说的情节
(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③跳读课文,找出暗示社会环境的句子,并归纳环境特点
(社会等级分明,上等社会贵族阶层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安逸享乐; 许多女性贪图富贵,爱慕虚荣,附庸风雅,热衷沦为贵族男人的玩偶。)
④结合以上对人物、情节、环境的把握,初步构建小说的主题
三、合作探究
1、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情节,并谈谈你最欣赏的情节是哪个?简述理由。要求:一句话作答。
2、品读小说的重要情节
①“失项链”是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请找出。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失项链”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结合文中的有关片断来谈)
②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③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什么社会原因?
三、探究展示
1、明确:《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生1:我最欣赏的情节是:丢项链
丢项链——玛蒂尔徳命运的最高点和转折点。
生2:我最欣赏的情节是::识项链 识项链——玛蒂尔徳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2、明确:
①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这段话是针对“失项链”这件事而发出的感叹
性格决定命运,情节的发展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的。孤立地看“失项链”是一件偶然的事,但联系全文(尤其是前文),可以看出其中的必然性,一方面,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如果她不去借,那么也就不会丢,但她的性格促使她要去借,即便这次不丢项链,也会有其它甚至是更惨的事等着她;另一方面,在晚会上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慌乱陶醉中丢失东西也是很合乎情理的。②一方面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于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讽刺。情节的发展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女性只有凭着美貌与风姿才可得到社会的认可,女性的意识与价值只有在男人目光以观照下才得到承认。妇女毫无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是作为男性的玩物而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遗憾的是玛蒂尔德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玩物式的生活。所以,以貌取人,金钱万能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及上流社会奢侈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玛蒂尔德,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是制约玛蒂尔德们人生理想的一幅精神枷锁。五:评价归纳
文章贵曲忌直,波澜起伏的情节肯定比平铺直叙更能吸引人。但情节的设置也应合乎事理,不能脱离实际,这样才是真正的好作品,不然生编硬造,出人意料却不合乎情理,就成了荒唐,不会有什么审美价值。文学作品无论长短都须遵循四个字:合情合理。
六、拓展延伸
本文结局除了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空白。文章的结局是“实在”的,但同时又是“空白”的,“实在”是说指明了项链是假的;“空白”则指我们不知道玛蒂尔德到底想什么。
提问:1.玛蒂尔德听到佛莱思节夫人的惊叹后,会有什么样的想法?故事将会怎样发展?请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
(学生自由交流,然后发表看法。一定不会有统一的意见。)
提问:2.使用空白艺术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明确:可以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意蕴深厚,余味悠长等。
提问:3.你能从你所接触过的文章,音乐或绘画等作品中再举一例吗?
提示:中国山水画往往留有大片的空白,但我们不会认为这样不好,相反透过空白,还可以领悟到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万千倍的意境。不仅大而且因人而异,虽虚而实,虽少而多。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
参考例子:
1.要画一座寺庙,但又不得有建筑出现,怎么办?一僧一溪一桶足矣,虽不见寺,但寺已在心中了,即《深山藏古寺》之妙啊。
2.画《花衬马蹄香》,一马奔跑,数蝶围其蹄随舞,虽不见花,但花香已四溢了。
3.《红楼梦》中,黛玉临死前喊的那一声“宝玉,你好„„”,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黛玉临死前的复杂心情,也成了人们谈论不休的话题。
4.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由蜂蝶过墙产生无限遐想:邻家春光到底如何明媚?
5.小小说《德军剩下来的东西》,让人对男女主人公相认后的情况作出种种猜想。
6.《琵琶行》中,关于音乐的描写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遐想;绘画中有“十里蛙声出山泉”的优美意境。
小结:
文章采用了空白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是借无形表现有形,赋空白以丰富多彩的形象性,依据欣赏主体的不同,表达丰富的生活内容,虚实结合,有无互补,创造出言外之旨,含蓄空灵的艺术境界。如果作者写出了结局,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争论,就会缩小读者思考的空间,作品的余味也会降低。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这不是很好吗? 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空白艺术要因情而设,因境而设,刻意追求未必会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要做好铺垫,埋好伏笔,空白不等于含混晦涩,令人费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人物描写,概括玛蒂尔徳的形象。
培养学生学习多角度审视、评价小说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探讨本文多元化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上节课我们重点鉴赏了文章波澜起伏的情节和结局的空白艺术,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题。
问:
1、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该篇小说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有关玛蒂尔德心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性格 明确:
心理:五处“痛苦”
六个“想到”
开篇时介绍她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诅咒,对豪华奢侈的贵妇人生活的陶醉和梦想。“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生活。”她梦想着摆脱寒酸、默淡平庸的生活,进入上流社会,过着贵夫人的生活。这些充分体现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语言、动作、心理:
她看到夜会请柬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不耐烦地大声说:“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进而伤心落泪,这些动作语言就把她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参加夜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贫困而悔恨的复杂心理,也写的细致入微。她戴上头饰,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当她发现那条精美的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者快跳出来了。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她戴着那项链“站在镜子前对着自己的影子出神好半天。”这些富有特色的细节,把玛蒂尔德在虚荣心指使下所表现出来的卑俗心理,刻画的活灵活现。动作、神态:
借项链时的犹豫不定,发现钻石项链似的激动神往,担心被拒绝时的犹豫不安充分刻画出玛蒂尔德的浅薄、单纯、无知。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 “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高考链接:
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请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概括玛蒂尔德的性格。
三、合作探究
1、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以及作者的介绍评价,比较十年前后马蒂尔德性格特征的差别。
2、“如果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今天又该是什么样子?谁知道?谁知道?生活是多么古怪!多么变化莫测!只需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就能把你断送或者把你拯救出来!” 审视玛蒂尔德的命运:断送?
拯救?
3、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天堂与地狱》——得与失、祸与福
《一夜缥缈梦,十年艰辛苦》——玛蒂尔德的忏悔 《我虚荣,我之过?》——虚荣心的背后 《人生无常,我心有主》——无悔的选择 《想说爱你不容易》—— 面对项链诉心曲
(给学生时间,写100字左右的文字简明扼要地表述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高考链接:
高考中主题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②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④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提示分析本课的主题
四、探究展示:
1、十年前 :马蒂尔德拥有美丽的外在形象,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内心痛苦
十年后:马蒂尔德具有美丽的内在精神,他变得充实平和、坚韧耐劳、诚实质朴
2、生1:我认为是断送了她!理由:①容貌②经济/家庭生活③虚荣
生
2、我认为是拯救了她!理由:①婚姻②精神 /生活态度
(补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理解、容忍和真爱?
1.费了很大的周折为妻子参加部长夫妇的夜会搞到一张请柬;
2.用预备买猎枪的400法郎为妻子做衣裙(这不知要比葛朗台先生大方到何等程度了)。3.当没有首饰时,丈夫又出主意让妻子到朋友家去借
4.在夜会上即使很困也没有干扰妻子,而是和几个男人在一间小屋子里睡觉;参加夜会为妻子预备临走时穿的衣服;当妻子觉得寒伧想逃走时,又怕她着凉,主动叫一辆马车;
5.当项链丢失时,丝毫没有责怪妻子,而是主动一人找遍了所有的地方且直到早晨七点钟光景,未找到又帮妻子出主意“有周转的时间(在又找了一天到晚后);
6.当绝望时,他断然决定,“应该想办法赔偿”,并且拿出父亲的遗产,又开始代号钱甚至“不顾后半世的生活”,十年中靠作誊写员,甚至以五个铜子每页的辛勤劳动终于还清了巨额债务。
以上这些事件等等。无不说明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真挚的爱,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中许多人应该学习之处。)
3、生
1、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生
2、人生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这可从“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生
3、《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 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五、评价归纳
多元化的主题需要我们多样性地解读。同学们从中读到了不可过度虚荣;读到了做人要讲诚信,要有尊严;读到了面对艰难要勇敢接受等等。我想,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如果你觉得对你“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怎么走”有所启迪,那我们学习此文就有收获。同时,对主题多样性地解读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凡事都不要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