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随笔(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4:0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随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随笔》。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随笔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感悟

本周读了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著作,确实名副其实。这本书没有课程与教学的教条式的步骤,也没有用纯理论去指导实践,而是源于生活实践提炼出哲学理论,并结合具体的例子,为课程研究奠定了基础和树立了范示。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将课程与教学固化,而是给出一般原理,并展示了与实例的结合。

这本书从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和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四个方面论述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简述之就是教育目标的确立、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经验的评估。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一)、教育目标的五个来源

这一部分占全书的近二分之一,可见教育目标确立的重要性。泰勒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做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他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教育目标的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而在现实中,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比较便于操作,这在我国教育目标中确立中可见一斑,我国教育目标中能明显看到学科专家对目标的规划和基于心理学基础阶梯形上升的痕迹。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将试图指出教育机构想要学生完成的行为模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只能是基于学生本身。泰勒从两方面分析,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这里需要的意义是每个有机体都在不断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以这种方式的反应缓解带来不平衡状态的张力。所以,教育的问题之一便是为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开辟途径,使之产生的行为能被社会接受,与此同时,个人需要得到满足,而有机体也不会处于持续的、未经缓解的张力之中。而将学生兴趣作为教育之起点的价值已被公众所认可。但这两方面要诠释出教育目标存在种种可能性及困难。我认为学习者群体存在年龄段的需要和兴趣,并不是狭隘的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兴趣。在实际操作中,针对我国领土广,应从区域范围入手,熟悉本地学生群体的有关资料,结合泰勒将调查内容分为几方面,尽可能全面地阐明关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的一组资料。这样可以看到这些具体资料为提出教育目标之基础的价值。

如果说对学习者的研究是为其个性化发展的话,那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就是为其社会化发展。历史上仅仅传授文化知识或进行工作训练已不能满足当代复杂且多变的生活,而且依靠学习者自身的训练迁移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虽然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为基础获取教育目标的批评一直存在,泰勒认为用对当代生活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目标所指示的方向,并结合学习者自身需要和兴趣的话,且这些没有违背教育目标应该适合特定年龄阶层学生的相关准则,把它当作提出可能的教育目标的一个来源是值得的。同样,从熟悉的区域入手,将当年生活调查分为几类,并结合社会及社会团体的习俗、问题、观念及主导价值观,可以得出一些有关教育目标的启示。

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相对前两个方面来说较容易操作并且具有广泛性,但还是要注意一些问题。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分两类,一类是关于特定学科所能发挥的广泛功能的一系列建议,例如英语有发展有效沟通的功能、表达的功能、有助于澄清思想甚至英语鉴赏功能等;另一类是留意到该学科能为其他大量教育功能做出的特殊贡献,而这些功能基本上并非该学科所要关注的。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出要公平对待每一门学科,不能人为地偏重哪一科,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不可代替的功能,这样有助于缓解我国重语、数、英,轻政、史、地、物、化、生的情况,也有利于均衡重学术轻技术的现状。利用心理学选择教育目标,可以让我们分辨出哪些目标是可行的,而哪些目标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同时也利于我们将教育目标安排到各个年级。制得我们注意的是心理学不仅包括具体明确的研究结果,还涉及对一种学习理论统一、系统的阐述,这对选择教育目标具有较大影响力。

前面四种关于教育目标的建议,比任何学校想纳入教育计划的目标都要多,甚至有相互冲突的地方。因此,我们有必要选择一组数目较少、极其重要而又协调一致的目标,以免学生陷入人类行为模式相互矛盾的困惑之中,这就需要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学校所信赖的教育和社会哲学可做第一道筛子。

此外,一个学校长期存在的哲学还会无形地影响教师及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进行影响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

以上五方面都是在确立教育目标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在确立教育目标以后应该使其表达为更便于操作方式。

(二)、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 目标的来源是多样的,所以它们很可能是以不同的方式陈述的,应尽量选择对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产生帮助的方式。

一般来说目标的陈述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有陈述为要教师去做的事情,列出一门或多门课程中要涉及的主题、观念、概念或其他内容要素和概括化的行为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存在缺陷,前者的实施太依赖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自觉化,第二种只局限于知识而没有指导学生应该怎样做,第三种则过于笼统,试图达到目标的努力不大可能富有成效。

泰勒认为,陈述教育目标最有用的形式,是既指出培养学生的哪种行为,又指出该行为可运用于哪些生活领域或内容中,这样能有效将教育目标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书中泰勒用一高中的生物科学的教育目标二维表格来示例,但表明这并不是最好的课程,只是为了演示如何更严谨地指出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以及表格如何从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更清楚地界定每个目标。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他学到什么取决全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那教师能做什么呢,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环境,构建情境来提供教育经验,以激发所期望的那种反应。因此,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就是如何建构出能在学生中唤起或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以达成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但是学习情境的变化性和随机性太大,泰勒鉴于此,只给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有五,一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种经验。二是这些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即正面的强化。三是指教育经验想要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即可接受性原则。四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五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

以上五条是对泰勒阐述的提炼,他在论述过程中每条都有相对应的解释。同时,他还结合实践,举例说明有助于实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主要论述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四个部分。

我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想要将这些原则切实有效地执行,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选择学习经验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第四条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国家或地方可以组织专家组编定一些基本的学习经验的内容,这样既给了教师范例也基本保证了选择学习经验的质量。

三、如何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在探讨学习经验的组织时,我们可以从时间角度,即纵向关系,也可以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角度,即横向关系。

泰勒有阐述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时,只用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看以简单的三个词,做起来可不简单。连续性是指主要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顺序性牵涉到连续性,但又超越了连续性,强调要将每一后续经验都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且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究所涉及的事物。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即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逐渐获得统一的观点,并逐渐将自己的行为与所处理的相关要素统一起来。就我自身经历而言,我国的课程在这三个方面还有很大调整的余地,尤其在整合性方面。我国的各科课程更像一门独立了课程,每门之间相互联系很少,应改善单一课程的孤立行为,使其逐渐成为学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以便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种不同的情境中。

为贯彻上述三个方面在组织学习经验的应用,泰勒建设确定该课程中作为组织线索的要素,这个做法在为任何学校或领域编制课程时最有效。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纽约市道尔顿学校社会学科课程委员会的报告,材料中只用了概念,价值和技能、能力、习惯三个系统就将所有项目涵盖,这些要素是长远的主要项目并非具体的事实。这样既保证了课程编制的效率也确保了质量,同时还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和学习者学习整合性更强的课程内容。

在学校课程中的最常见的组织原则是按年代顺序排列。但这原则除用于组织历史学科外,在其他领域都无法令人满意。其他常用的原则还包括:增加应用的广度;扩大相关活动的范围;先以具体部分组成更大的整体,再从中构建出一种逐渐统一的世界观等。在组织结构上,最宽泛的层次上有具体科目、广域学科和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最低层次上有“课”、课程和单元等。但在论述组织原则和组织结构时,泰勒要求必须执行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可见这三方面在整个课程编制中的重要性。

泰勒在全书第三部分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的最后,归纳了制订组织课程计划的设计方法。虽有较具体的操作步骤,他在论述过程中一直在强调课程经验的组织要有预先规划也要随工作的进行而变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所采用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经验中获得最大的累积效应。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评估的过程就是判断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评估就是判断这些行为实际上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

评估的方式有很多,泰勒论述到的有纸笔测验、观察法、访谈、调查问卷等。在平时课程教学评估的时,方便快捷的纸笔测验得到了广泛使用,这种情况在我国尤其严重。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将这种终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结果起来,才能全面了解学习者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泰勒阐明他较全面的估计方式之后,论述了评估程序。因为他不全部依靠纸笔测验进行评估,所以对每一个教育目标都会有相应的评估系统,而估评也有一定的程序。首先,就是明确要估计的教育目标;其次是明确那些会给学生机会表现教育目标中隐含行为的情境。再次,考察现有的评估工具,以了解它们能在何种程度上服务于期望的评估目标。第四,还存在一些现在没有合适评估手段去评估的教育目标,结合现实情况设计或发明一些方法,以获得关于学生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的证据。针对第四点,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试验一些情境,这些情境是被提出来给学生机会表现期望中的行为的,然后记录学生在测试情境中的行为,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然后确定这些评级和总结的方法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和有效的,即客观性和信度。

评估一定要设计合理,实践证明它会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注意力,如果评估与教育目标不相符,那么会造成评估引起了其注意,而忽略了课程和教育目标。

这些评估除了检测到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外,还有就是重审教育目标,提出改进意见,重新编制课程,重新评估,在这种持续的循环圈里,课程和教学计讲才能不断得到改进。

虽然这本书是1949年出版的,但其中的观点和经典论述仍然值得我们研究。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导言

在泰勒看来,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围绕着4个中心问题运转的,如果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

1、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一章 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怎样获得教育目标呢?学校领导与教师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的抉择作出明智的判断,必须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都不足以为明智地选择教育目标提供基础。由于学校教育的时间、能量有限,因此要把精力集中在少量非常重要的目标上,就要对选择出来的大量目标进行筛选或过滤,剔除不很重要或相互矛盾的目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是目标筛选的两个筛子,可以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泰勒强调的关键词是“需要”,这个“需要”指的是“实然”和“应然”间的差距。普雷斯科特将需要分为三种类型: 生理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和整体性需要。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这些需要。而在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中抽取教育目标时,我们要做的是从学习者本身的需要中抽取出“适合教育来满足的需要”,而满足这些需要,也就成为了制定教育目标的依据。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在“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作为教育目标的来源中,泰勒强调从当代校外生活中获取真正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这里的两个关键点是“当代”和“真正有价值”。首先,从“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中抽取的教育目标必须以时代为背景,从已经过去了的时代中抽取出的教育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从当代生活中抽取教育目标时,会出现相当多的冗余信息,我们需要通过进行大量的调查,对信息进行综合和甄别筛选,选取最有价值的最具普遍适用性的信息,来制定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在从“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中获得教育目标的阐释中,泰勒注意到,通常情况下,学科专家会以青年学生在进入某个研究领域时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依据制定教育目标,但会忽视那些不会进入该研究领域的学习者的感受,因此泰勒要求学科专家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必须要能对那些外行和普通公民学习者做出合理的解释,解释他们即使不会进入该研究领域,也仍能从该课程中获益。这也就要求学科专家在制定教育目标时不能“自私”于本学科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四:利用哲学选择目标

在阐释“利用哲学选择目标”时,泰勒提出学校要采纳的教育目标必须符合“少而精”的原则,另外,在各教育目标间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能互相冲突。通常,在学校的哲学中,会隐含着对“物质的价值和成功”的蔑视和排除,那些导向精神价值的目标会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教育哲学在选择目标时需要处理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也是哲学在对教育目标进行筛选时的两道重要筛子。其一是 “学校应该培养年轻人去适应现实存在的社会,还是应该负担起改革的使命培养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年轻人? ”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的取舍的倾向性,将会影响对教育目标的选择,也就表明了学校哲学的性质会影响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另一个筛子是“应该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教育吗?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也就是对“给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教育是否合理”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对于教育哲学不同的学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显然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选取教育目标时,哲学会成为教育目标选择的第一道筛子,经过学校哲学的筛选,由第一个层次确立的教育目标,符合学校哲学的将被保留,不符合学校哲学的将被剔除。

教育目标的来源之五: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在阐释“利用哲学选择目标”之后,泰勒又对“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进行了相关阐释。已经提出的教育目标经过了“哲学”这道筛子后,还得经过第二道筛子,即“学习心理学”,因为在“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中,仍然隐含着有关教育目标选择的标准。在使用“学习心理学”进行目标的筛选后,在课程的实施时,教育目标将能够更加高效地达成,因为这可以使目标和目标之间,学习者和目标之间都达到更好的和谐状态,更加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计划的实施。

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

泰勒也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陈述目标的方法,即“以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陈述目标”。在得到明确的教育目标后,对教育目标进行明确且具有指导意义的陈述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二维表的方式陈述教育目标,不仅能清晰表明教育目标,还有利于对学习经验的选择,并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第二章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教育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 要决定提供哪些特定的教育经验。因为只有通过这些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必然作出反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因此,坐在同一个班上的两个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经验。选择学习经验的问题,是一个确定哪些种类的经验有可能达到既定教育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如何构建获得所期望的学习经验的情境的问题。

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数量众多,特征不一,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主要特征上,即学习经验是否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泰勒首先对“学习经验”这个术语做出了解释,“学习经验”有别于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和教师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它是指学习者与使其他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学习经验”这个术语中,强调了参与的双方是“学习者”和“使其他反应的环境”,而“学习经验”指的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

第一,我们必须选择有机会让学习者去实践的经验; 第二,第二,我们要让学习者在实践时获得满足感;

第三,这些经验想要引起的学习者的行为必须在学习者的能力范围之内; 第四,要选择许多特定的学习经验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举例说明有助于实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

泰勒通过举例说明有助于实现各类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分别介绍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通过四类具体的具有广泛实用意义的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向我们做了介绍和说明。

第三章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任何单一的学习经验都不可能对学习者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思维方式、基本习惯、起主要作用的概念和态度以及持久的兴趣等方面的改变,都是缓慢形成的。在某些方面,教育经验是以一种滴水穿石的方式产生效用的。为了使教育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因为,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将极大地影响教学的效率,影响主要的教育变化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程度。在编制一组有效地组织起来的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三项主要的准则。它们是: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例如:在社会学科中,如果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社会学科方面的材料的技能是个重要目标,那么在课程安排上,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掌握这些技能。顺序性则强调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而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以便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这三个准则是构建一种组织学习经验的有效框架的基本指导准则。在为课程组织拟订方案时,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经常是概念和定理。各种要素犹如供编织用的线,而教学则是经过仔细编织的织物。把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不仅需要确定主要课程要素,而且还必须确定把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比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是以年代顺序为线索。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组织”是什么

有效组织的标准

组织的要素

组织的原则

组织的结构

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

第四章 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评价是查明已形成和已组织的学习经验在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同时,评价过程总是包含着鉴别计划的长处和短处。这有助于检核已组织和已编制的教学计划的基本假设的效度;同时也检核了特定的手段——— 也就是教师和用于实施教学计划的其他条件———的有效性。评价的结果能够使人们注意到课程的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有待改进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然而,由于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指人的行为变化,所以,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程度的过程。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在早期作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作出几次评估,从而确定所发生的变化。由于评价涉及获得有关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可提供一种适当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是从教育目标入手的。评价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界说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只有在目标得到确定和清晰的界说,并把学生有机会表现所期望的行为的各种情境罗列出来之后,才有可能考察现行的评价手段,以便了解这些评价手段为预期的评价目标服务得怎样。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课程设计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当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评价它们的结果,发现它们的缺陷,提出改进的措施。也就是说,它有一个重新设计、重新编制和重新评价的过程。在这一链条中,课程与教学就能一年年地得到改进。只有用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期望有一个逐渐变得更加有效的教育计划,而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凭借胡乱的判断来作为课程编制的基础。

评价的必要性

评价的基本概念

评价的程序

评价结果的使用

评价程序的其它价值和用途 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来介绍每一个目标;

(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4)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5)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6)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

(7)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第五章 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如何从事课程编制工作

对目标评价模式的评价

目标评价模是一种较为可观有效的评价模式,其优点在于:提出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还在于改进课程的开发, 这一观点揭示了评价的本质;这一模式结构紧凑、操作性强,也是它在课程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原因。不过,该模式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到预定目标的束缚,使得评价忽略了未预期的目标,更忽略了丰富的互动的课程教学历程。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书鼓励学生去审察其他基本原理,并就有效课程所包含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里要揭示的基本原理,将从定义四个基本问题开始,它们正是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即:

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标语目标?

2、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

2、如何有效的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3、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包括五点: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利用哲学选择目标,和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使他起反应的环境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第一项原则就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样的经验:它提供机会让学生去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第二项原则是,这些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第三项有关学习经验的基本原则,是指教育经验想要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及立即所能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第四项一般原则是,有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目标。第五项原则是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我们不仅有必要认识到学要将学习经验组织起来已达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同时需要确定主要要素,将它们作为这些学习经验的组织线索,而且要指出将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

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我们已经讨论了选择和形成教育目标,以及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所涉及的操作步骤,这样看起来我俄每年似乎已经完成了对课程编制的分析。虽然前面讨论过的那些步骤已经为学校每日的工作提供了一些计划,但这并不构成一项课程计划的完整周期。评估也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步骤。

学校和学院教师如何进行编制课程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这本书一直是从学生的观点出发来处理制订教学计划的问题,检查了教学计划的目标、功能和结构,从而对它们的相互关系有了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是,在重新编制课程时,本书还没有具体关注特定学校或学院可能会以审美方式来运用该理论基础。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当全校教师都认为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教学计划时,这种应用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形之下,虽然并不期望对整个课程进行重建,但还是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理论基础来系统地解决课程计划的部分内容。

本书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别。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后感

一、介绍: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而作者泰勒更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凝聚了泰勒的心血。在20世纪二十年代,当经济危机的阴云笼罩着美国,经济大萧条对学校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大萧条所引起的失业问题让劳动市场上的中学毕业生难有立足之地,加剧了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对美国教育的实践产生重大影响的运动——“八年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八年研究”对泰勒影响很大,也正是在这场实践中泰勒的课程原理逐渐形成,并运用于指导实践中去。

据泰勒的回忆,这本书最初是诞生于“八年研究”一次午餐的餐巾纸上。当然,这并不会消减这本书的价值,实践证明,这本书不仅推进了美国教育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课程编制。如今课程改革的春风正席卷着中国教育,这本书一定能为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

二:解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是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研究的:

(一):学校应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确定目标)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确定目标问题:

首先,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绝不能仅仅依靠任何一个单一的信息来源,而是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泰勒认为主要应当分析的三种来源包括学习者本身、当代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科专家的建议。其中,尤以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最为重要,包括需要和兴趣两个方面。这里的“需要”指的是对照学生现状与公认的常模后发现的差异,是教育者期待通过教育活动的实施给学生行为带来的改变。

其次,通过分析上述三个来源所得出的教育目标必定数量繁多,甚至还有可能在内部存在一些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哲学和学习心理学这两道筛子来筛选。学校教育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过滤将确保目标的一致性和合理性;对学习心理学的关注则考量目标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选择有高度准确性、适切性的目标。

最后,还要用有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的形式来陈述一系列的目标。泰勒在书中分析了已有的几种目标陈述的形式和分别存在的弊端,由于一个阐述清晰的目标具有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的维度,泰勒着重介绍、推荐了利用二维表格进行目标表述的方法。泰勒认为,二维表格能直观清晰地呈现目标的行为和内容,有助于开展课程编制和教学实施的后续工作。

(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经验)

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首先,“学习经验”的含义是指学习者与他对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泰勒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有五条一般原则:

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

2、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不同的结果。

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数量众多,特征不一,但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一些主要特征上,即学习经验是否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兴趣等。我们可用多种学习经验达到某一目标,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用来达到多个目 标。因此,设计学习经验的过程,并不是用一种机械的方法为每一个特定目标制定明确规定的学习经验。相反,这是一种比较富有创造性的过程。

(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经验):

泰勒认为有效地组织教育经验要考虑这样五个因素:

一、组织的准则,有三个: 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连续性是指一遥又一遍的讲述这个问题,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识记。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的纵向组织的一个主要因素。

顺序性与连续性有关, 但又超越连续性。顺序性强调: 重要的是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 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二、组织的要素:

在为课程组织拟订方案时,需要确定用来作为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例如,在数学领域,组织的要素经常是概念和定理。各种要素犹如供编织用的线,而教学则是经过仔细编织的织物。

三、组织的原则:

把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以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不仅需要确定主要课程要素,而且还必须确定把这些线索编织在一起的组织原则。比如,学校课程中最常见的组织原则之一,是以年代顺序为线索。

由于可行的组织原则很多,因此,在研制任何特定课程时,要考察各种可行的组织原则,并作出尝试性的决定,然后再根据实际尝试加以检验,以便了解这些原则在编制一种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课程时,究竟令人满意到怎样的程度。

四、组织的结构:

五、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设计课程经验的组织包括很多预先的计划,同时包括在工作进展期间做出的许多计划,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所使用的各种学习经验中获得最大的积累效应。

(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结果)

泰勒认为,评价是一个确定实际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程度的过程,评价这个概念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因为教育所追求的正是这些行为的变化。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先在早起作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才有可能确定所发生的变化。

泰勒提出教育评估应该进行至少两次评估:一次是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 另一次是在后期进行, 从而测量在这个期间学生行为发生的变化。评估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教育目标的概念, 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第三步是设计各种评估工具和方法。评估的方法有纸笔测验、交谈、问卷、观察、抽样、记录等。对于评估结果, 泰勒认为, 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 而应该能够反映学生目前状况, 评价本身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

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泰勒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结论,但是泰勒并不是给大家现成的答案,毕竟这没有一个永恒正确而且唯一的答案,更多时候这需要考虑到课程编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泰勒如同一个手提明灯的智者为我们指引着通向课程编制道路的方向。

三:泰勒的反思和发展:

(一)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动性

强调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能动、有目的性的人,在当时的美国,大量课程研究项目,通常是由学科专家来确定目标的,因而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泰勒在修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完成了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则,(二)泰勒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

泰勒指出,以往的教育和课程理论,往往只重视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外学习的研究和利用。他提出“学习发生在哪里”的问题,并且认为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中,也发生在家庭、社会中。学生不是只能在学校中学到东西,在其他媒体中也同样能够学到。

他认为学生在校外建设性地参与学习的机会太少了,而培养学生的目的恰恰就是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够建设性地参与社会,使他们学的的知识和技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个人。学校提供一些重要的教育经验,给予学生以指导。

根据当时的现状,泰勒呼吁重建教育环境,提出了以下观点:

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更加集中关注学生所学内容的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资源。

②:加强校外课程,学校领导尤其是课程论专家,要和社区领导重建社区教育系统,让公众意识到校外学习同样重要。

③:帮助学生应付校外环境,让学生了解电视媒介的价值,培养相关的技能、态度和兴趣和习惯至关重要。

(三)关于教育目标一般化和具体化的程度问题

泰勒认为,目标应该是清晰的,而不一定要是具体的。教育目标涉及两个方面:行为和内容。行为方式应该是一般的,而内容则是具体的。

在确定目标时,建议采用施瓦布提出的“集体审议的程序”,即要考虑到教师、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等专家提供的建议和判断,以此作为目标的基础。

四:个人总结和感想:

针对泰勒教育目标的制定,我明白了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地域差异而异,应该实事求是,不能过于僵化,“学为第一,教助学成”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不要讲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不要逼他们学习,应该像泰勒所说的一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是有思想,有积极能动性的人,但是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过于功利化,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坐在课堂里,一动不动,全盘接受老师给的知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事实践活动,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得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够自主的学习。与此同时,课外学习也至关重要,课外学习不是指现在学生都参加的周末培训班,而是在生活中学习培养相关的技能、态度、兴趣和习惯,比如从电视、电脑、等媒体中,能够有所收获,泰勒认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服务于社会和他人,如果说校内学习只是让学生单纯的学会了纸上知识,那这些时间岂不是都浪费了?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评价模式多元化。因此, 我们今天可以借鉴泰勒提出的行为目标的课程设置模式,扬长避短, 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情境, 调查研究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要, 设计适当的符合普遍学生群体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一、本书及其作者简介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作者是R.W.Tyler,就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这本书是源于1940年泰勒在课堂中主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的讲义内容,1949年由芝加哥大学发行单行本。这本书由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成为课程理论的里程碑,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自1949年初版以来,该书已重印40余次,并以多种文字翻译出版。

这本书从四个方面对课程开发展开讨论——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如何评价?泰勒在书中提出的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范式读这本书首先得到的是方法论的启示。值得注意的是,泰勒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想阅读本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这种方法论的思考实际上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很有启发的。

行为目标是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关键词之一。它是制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教育目标的核心。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详细介绍了行为目标的相关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需要与兴趣等因素和基于行为目标的评估模式,并给出了构架教育目标的几个来源。为了使论述过程更加的能为读者所了解,也为了本书能真正成为能指导教育工作者的书,在书上他给出了很多这样的说明:“为了能透彻了解从学生兴趣与需要的资料中,获得教育目标的各种解释以及所涉及的种种困难,我建议你记下你所熟悉的一些学生团体的有关资料,并尽可能全面地阐释一组有关他们兴趣与需要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隐含的教育目标写下来。„„”这就像是一个教育专家,坐在你的对面,和你侃侃而谈,告诉你如何在实际上操作你的课程,告诉你他的原理能有多大的生命力。

阅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可以从内容和行为两维来界定教育目标。我们在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的时候,对教育目标的表述有的时候容易流于形式,限于空洞,在说明教育目标的时候,泰勒指出:“最为有效的陈述目标的行为,是以这样的措辞来表达: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能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和内容。”并且还给出了一个二维图表形式。这种二维的思维方式对我将来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一定很有用。实际上,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编制测验的时候也经常用这种方式,我们通常将各章的内容列成一个纵列,而将实际要求学生掌握的程度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和“熟练运用”等几个程度来标识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决定各个章节的权重和最后测验的形式——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样同一个教学科目的老师就能基于一个很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对于我们加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规范是很有帮助的。

作为一本教育经典,《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迄今仍然是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给人的启示非常巨大,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和思索。

二、感想体会

1、在最低层面上,学习心理这门学问,能使我们分辨出人类的哪些变化是可以期望通过学习过程产生的,而哪些是不可以的。例如,很明显,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养成卫生习惯并获得健康知识,然而,他们无法直接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身高。就学习问题而言,幼童能学会使他们的身体反应趋向更符合社会期望的方向,却无法通过学习完全抑制身体反应。那种试图教儿童安静地呆在学校里的陈旧观念,其实是在强行实施不可能达到的教育目的。(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31页)

这就是我常说的,不要和大自然作对,不要自以为人定胜天。教育者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学会,不要以为教育万能。一定要搞清哪些变化可以通过学习产生,哪些则不能。获得这种清醒,这种见识,不但需要经验,而且需要“学习心理学”这门知识。无知者无畏。缺乏心理学知识的教师,会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学生具体情况,幻想只要自己“严格要求”,就什么都能“要求”出来,结果当然是碰一大堆钉子,搞得满心沮丧,或者满腔愤怒。所以我希望老师们找个时间静下心来,把自己对学生的希望一条条具体写出来,然后冷静地审视它们,看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只是主观幻想,属于“不可能达到的教育目的”。

2、在较高层面上,学习心理学这门学问,使我们能分辨出哪些目标是可行的,而哪些目标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或者在预期的年龄段根本就无法实现。例如,在幼儿园和小学期间,通过教育经验能够使儿童的人格结构发生大量的改变,可是旨在使16岁少年的人格结构发生深刻改变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将无法实现。16岁时,人格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对基本的人格结构进行再教育就变成非常困难的任务,而且通过正规的学校计划已不可能完成。(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33页)

高中的教师和学生家长还经常强调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事实是高中生早已形成了自己一套学习习惯,高中老师能对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做某些微调,就已经不错了。千年前的《学记》中就已提出了类似的“当其可之谓时”的原则了。其实初中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容易转变的。当然,比起高中生来,初中生可塑性要稍强一些,但因人而异,而且每个人可塑的部分不同。有的孩子或者学习成绩能提高,人格不会有什么变化,有的孩子或许能形成某种好的新习惯,但其他旧习惯是不会改的,有的孩子或许人际关系能打开新局面,但个性整体并无变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局部有可能调整,整体人格框架是不会变的。所以教师必须清醒而明智。清醒才能少做无用功,明智才能把钢使在刀刃上。

3、学习心理学这门学问的另一个用途,涉及将可实现的教育目标安排到各个年级。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达到一个目标需要花多长时间,在哪个年龄段做这样的努力最有效率。(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34页)……一般说来,儿童的基本态度不会因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月的教学而发生显著转变。同样地,我们获得的关于发生其他类型的行为变化(如思维和学习的方式,基本的习惯和实践、兴趣等方面的变化)所需时间的资料,也说明了这一点。(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36页)三个月就是一个学期。就是说,学生要发生显著变化,没有一个多学期是不行的。日本有一位学者认为至少需要100天。如果这个结论有科学性,那么可以由此推知,我们很多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中学生的变化未免太神速了。或者这是特例,或者其效果是有水分的,欠真实。我们由此还可以推知,学校里流行的各项评比,要求今天发现问题明天就必须改正,班级平均分低几分就让教师下岗,在多数情况下是违反学生心理规律、也就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如果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大概也是假象为多,并非真实的进步。教育没有神话,教育是老老实实、耐心细致的事情。办教育不同于办公司,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乱搞指标管理。如果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真明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他们就不会逼迫教师“一个月上一个新台阶”。如果教师真懂得这个最基本的道理,他们就不会逼迫学生迅速进步,迅速提高学习成绩;他们对上级的瞎指挥也就会心中有数,即使不得不执行,也会做些微调,来保护孩子。教师与教育者这两个称谓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为了成为成功的教育者,而不是简单重复的教书匠,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是必要的。

4、“思维”这一术语被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但是一般来说,它所隐含的行为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和重复这些观念。(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60页)重复本质上是机器和动物的特点。我们在哪里看到不断的机械重复,就一定会在哪里发现思想的贫乏。思维不是复制,而是联系,是把一些概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重复性的记忆看成简单再生产,只有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而把思维看成扩大再生产,产生了新的东西。用这种观点观察我们的教育,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思维含量”很低。我们的教学训练,几乎总是用不管的重复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技巧,考试也基本上是考这种东西,记性好的学生占便宜。我们还迷信“熟能生巧”,而这恰恰主要是手工业者的人生智慧。用这样的思路教育学生,结果他们脑子里就会装满“知识”,但缺乏思考能力,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思考的习惯。别处不用说,你从网上教师的提问就能看出,他们总是希望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办”,然后他记住,然后他就去做,至于为什么该这么办,他往往很客气地不予追究。他不想思考,而且已经不会思考了。教师如此,学生可想而知。重复很可能成为思维的敌人。只有大幅度减少对重复性记忆的关注,把注意力转移到思维能力培养上来,教育才算走上了正轨。毛泽东早就说过,要把精力集中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现在真懂得这一点的教育行政官员和老师,比例实在太小了。这也就造成了在新课改以后还有那么多的教师在拿着新教材教授旧课程。许多教师认为新课改的教科书“缺乏实质内容”,据我所知,以九年级化学为例,有一些学校用学案代替教科书,教科书根本没用过。

5、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就是改变孩子行为模式的重要存在,那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在生活中学不到的、学生能力范围之内的、能获得满足感的思维性的知识。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技能,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如果教师教授的内容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使出全力也不能获得成功、获得满足感,甚至感到沮丧、感到失望,那教育的意义也就丧失了。生活中的知识是学生可以潜移默化的学到的,教师应该教授学生那些学生日常很少接触的,需要学才能会的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伟大和威严。其次,学生学到什么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很多时候,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差别很大,有的学习很好、能力很强,有的对学习一窍不通、能力很弱。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等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味的教给学生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学、去探究。教师应该多开展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由已故学者施良方先生翻译的,它被《卡潘》杂志评为自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这次我只是草草的通读了全文,有时间一定要再细细回味。

下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随笔(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随笔(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的著作,日前我快速品读了这本书,这本书从四个方面对课程开发展开了讨论,即学校应该达......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一、本书及其作者简介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Principles of 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作者是R.W.Tyler,就是被誉为“现代......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汇报 提纲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汇报 一. 背景 二. 内容: 第一章 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第二章 如何选择可能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第三章 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感--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感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主要阐述了一种思路,即将教学计划视为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书鼓励学生去审察其他基本原理,并就有效课程所包含......

    中班课程教学随笔

    中班课程教学随笔 中班课程教学随笔1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娃娃家,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

    教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课题: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使学员学习和掌握教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教学的一些基本程序与要求,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吸取经验,树立信心,投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笔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随笔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公路的高速建立,对我们教师的考验也越来越高,学习了专题二,让我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也......